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精选13篇)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第1篇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梯形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音乐、幻灯片、梯形和长方形人若干、图形石子路、小篮子装着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白兔的幻灯片。

2、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的房子是由什么图形组合而成的。

3、感知梯形的特征。(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行、长短不一)

4、长方形和梯形相比较。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1、出示小白兔家其他地方的梯形,让幼儿认识,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2、出示图片片的梯形,让梯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加深对梯形的了解。

三、游戏《寻找梯形》

1、出示小白兔设计好的石子路,让幼儿认识设计稿里面的图形。

2、请幼儿帮忙,完成梯形石子路的设计。

3、幼儿和教师一起检测梯形石子路。

4、放音乐,踩着梯形石子路去郊游。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第2篇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这里有没有梯形?哪一个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是梯形的?哪个图形不是梯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你从哪里看出它不是梯形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1.教师:今天我们要玩“变梯形”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请小朋友们看看有哪些形状的纸,我们要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用什么方法来变呢?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教学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第3篇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引入梯形概念及特殊的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后,在探究有关等腰梯形的性质时,笔者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P106-107“梯形的性质”稍作加工处理,将教材设置转化为两个折纸活动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进而验证数学,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

活动一:操作与发现

师: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有几条?对称轴的位置在哪儿?

操作活动:请你用手中的等腰梯形图片,进行操作观察,探索与发现.

生1: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沿上下底中点连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师:由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什么特征和有关的结论?

生2:(1)边:AD//BC;AB=CD.

(2)角:∠A+∠B=180°;∠C+∠D=180°.∠A=∠D;∠B=∠C.

(3)对角线:AC=BD.

师:能否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生3: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反思:思维是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动手折纸的操作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发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由学生展示或说出他们的发现或结论.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并发展合情推理思维.]

活动二:探究与验证

如何验证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师:如何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和解决?

操作活动:如何将等腰梯形纸片折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由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生4:我沿DE对折,将等腰梯形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图1.

生5: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

生6:AD//BC,过D作DE//AB,可得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ED,又因为AB=CD,故DE=CD.

师:如何证明∠ABE=∠DCB?

生7:∠ABE=∠DEC=∠DCE.

师:还有什么折法?

生8:我将等腰梯形折成了一个矩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2.

生9:可以不用折纸,延长两腰,如图3,也能证出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师:能具体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9:……(学生证不下去了.)

师:他的想法很好,但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遇到了困难谁能帮助他?

生10:利用等腰梯形的轴对称的特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等腰梯形的两腰的延长线必交于对称轴,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师:为什么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

生11: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对称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且对应线段是相等.

[反思:设计探究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展示学生对添加辅助线问题解决的不同策略(平移腰,作高和延长两腰等),使其真正参与并经历体验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问题解决的过程.把发现证明方法的策略和机会留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生“卡”住了(生9).此时,老师并没有急着将正确的证明教给学生,而是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这个同学修正和发展这一证明(生10).这样,教师仅作为问题的提供者,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教学目标与任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中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时间和机会,以学促教,在学中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数学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实验,归纳等数学能力.

梯形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问题上,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重点,难点:

等腰梯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进程:

一引入:同学们,你们是否经常看到这种形状的图案呢?(用已准备好的梯形给同学看并请同学根据图形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人字梯,花坛,包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样的图形:梯形。

二。新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回答)。

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定义为梯形。(把图形摆在黑板上)。

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从图上来看,即,AB//CD且ADBC平行的两边叫做底,即CD与AB(短的为上底,长的为下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定义梯形的上下底不是以位置来定义的,而是以长短为标准的。那不平行的两边我们就称为腰,两底的公垂线我们称为高,大家来观察这个梯形(拿一个等腰梯形)这个梯形 的腰有什么关系呢(相等)对了,我们就把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把一腰与底垂直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现在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两腰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在等腰梯形ABCD中A与B,C与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请一个同学回答,他们组所讨论的结果)A=B,C=D

证明:过C点作CE//AD(为什么这么做呢?让角相等,可利用等腰三角形或平行线)∵CD//AB  CD//AE(E为AB上一点)四边形ADCE为平行四边形(两边平行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AD//CECE=AD(平行四边形性质)又AD=BC(已知),可知CE=BC(等量代换)

 △CEB为等腰三角形1=B(等腰三角形性质)又

DBCD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等腰梯形的一重要性质: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那么,此性质反过来会成立吗)大家看这个题目:

已知:在梯形ABCD中AB//CD, DAB=CBA 求证:AD=CB 我们学过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为了利用这个结论,我们分别延长AD,BC交于点M,因为MAB=MBA,所以△MBA为等腰三角形,又由DAB=CBA AB//CD可得MD=MC,则可知AD=BC(由此,我们可知,性质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个图,如果我们作AMB的平分线MF交DC于E,AB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MF是CD,AB的垂直平行线

即有C,D,A,B关于EF对称,如果沿EF将梯形对折(用准备的等腰梯形演示)完全重合。

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式它的对称轴,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DE是梯形的高。(1)AE与两底AB,DC的关系如何?

(2)设DC=2cm,AB=4cm,DE=2cm,求腰DA的长。解:(1)设M,N分别是DC,AB的中点,则直线MN是等腰梯形ABCD的对称轴

11从而

DM=DC,AN=AB,MNAB.22由于DEAB,因此DE//MN,从而四边形DENM是平行四边形,于是EN=DM,所以,111AE=AN-EN=AB-DC=(AB-DC)222(2)由第一小题的结论得

AE=(AB-DC)= (42)1(cm)

22在RT△AED中,DE=2cm,AE=1cm, 因此 从而 DA2=22+12=5

《梯形》教案 第5篇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2.难点: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与练习较多,可供老师们选用.

例1是教材P119的例2,这是一道计算题,讲解时要让学生注意,已知中并没有给出等腰梯形的条件,它需要先判定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然后再用其性质得出结论.

2、例

3、例4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2是一道文字题,这道题在进行证明时,可采用“平移对角线”或“作高”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讲解例2,可以再次给学生介绍解决梯形问题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例3是一道证明等腰梯形的题,它需要先证明其四边形是梯形,即先证出EG∥AB,此时还要由AE,BG延长交于O,说明EGAB,才能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然后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选讲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步骤与方法.

例4是一道作图题,新教材P119的练习4就是一道画梯形图的题,此例4与练习4相同.通过此题的讲解与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并了解梯形作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知道梯形的画图题,也常常是通过分析,找出需要添加的辅助线,先画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

求证:AB=CD.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就容易证明了.

证明方法1: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

∵AB∥DE,1,∵C,C. DE=DC.

又∵AD∥BC,DE=AB=DC.

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

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过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图一).

证明方法三: 延长BA、CD相交于点E(见图二). 图一 图二

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C,则AB=DC.

【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9的例2)

例2(补充)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在ABC和DCB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要能证2,就可通过证ABC ≌DCB得到AB=DC.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又 AD∥BC,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DE=AC .

∵ AC=BD,DE=BDE

∵ E,2又 AC=DB,BC=CE,ABC≌DCB.AB=CD.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说明:如果AC、BD交于点O,那么由2可得OB=OC,OA=OD,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问:能否有其他证法,引导学生作出常见辅助线,如图,作AEBC,DFBC,可证 RtABC≌RtCAE,得2.

例3(补充)已知: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CFBE交BD于G,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ABGE是等腰梯形.

分析:先证明OE=OG,从而说明OEG=45,得出EG∥AB,由AE,BG延长交于O,显然EGAB.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它为等腰梯形.

例4(补充)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4cm、12cm,高为3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梯形的画图题常常通过分析,找出需添加的辅助线,归结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作图,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如图,先算出AB长,可画等腰三角形ABE,然后完成 AECD的画图.

画法:①画ABE,使BE=124=8cm.

.②延长BE到C使EC=4cm.③分别过A、C作AD∥BC,CD∥AE,AD、CD交于点D.

四边形ABCD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ABCD周长=4+12+52=26cm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24 .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2.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25cm,上、下底分别为7cm、8cm,则腰长为_______cm.

3.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和一腰垂直,求这个梯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2,AC=B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略证,AD=BC,AB∥DC)

5.已知,如图,E、F分别是梯形ABCD的两底AD、BC的中点,且EF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七、课后练习

1.等腰梯形一底角,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_____,高为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2.梯形两条对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________.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AB与CD不平行,且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认识梯形》中班教案 第6篇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

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幼儿学具:

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

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异同点?它象什么?

3、总结: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像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二、认识不同的梯形

1、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出示不同的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2、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三、寻找梯形

1、通过寻找、让幼儿找出图中的梯形并涂上黄颜色。

2、展示个别幼儿的涂色作品

3、继续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梯形物品价值分析:

先以学过的图形引起幼儿的兴趣,为学习梯形打下基础。

让幼儿比较正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可以让幼儿更好、更直观的认识梯形。

多头梯形螺旋槽丝锥 第7篇

多头螺旋槽丝锥的产品开发, 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 机械、化工、冶金等工业都广泛的应用梯形扣螺纹, 有单头和多头的两种。多头螺纹由于传动速度比较快、效率比较高而在一些特殊的机械行业被采用, 但是梯形多头螺纹的制造比较困难, 尤其是内螺纹工件的制造困难就更大。

目前, 国内外制造内螺纹的零件, 一般都采用拉削丝锥和丝锥进行加工, 但对于加工梯形螺纹的拉削丝锥, 其设计和制造都比较困难而且费用较高, 所以采用丝锥来加工多头梯形螺纹。设计和制造多头梯形螺旋槽丝锥, 基本无厂家系统设计和制造过, 所以我们开发和研究该产品的意义非常重大, 而且能为我公司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加工多头的梯形扣螺旋螺纹丝锥, 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而且又能添补省市机械行业的空白。

2 产品设计的合理性,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产品设计时, 对其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经常的反复的计算和设计, 确定了最佳方案。

2.1 一般设计梯形扣丝锥, 对于螺距较大规格即P:3~5, 都要用2支或3支一组来完成, 而对于多头的螺距为3的, 而且头数为3头的, 我们采用5 支一组。

2.2 为改善切削条件, 我们采用螺旋沟形式

b.螺旋槽方向为左

2.3 其它的各项参数, 与普通丝锥类同而齿数Z=4用来改善切削条件, 而采用Z=3, 效果不好。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a.该丝锥需铲磨外径和中经, 在设计挂轮上需要较高的精度, 设计复杂困难, 解决办法使设计更多的挂轮、齿轮。

b.因为螺纹头数为4, 也给铲床带来困难, 解决办法等分按12齿分齿。然后在刃具磨床上修齿背。

3 产品工艺工装的合理性,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多头梯形扣丝锥, 其工艺流程与普通螺纹的丝锥流程类同, 无需较大的改动, 检测手段使用光学显微镜及用M值控制, 检测方法精确。

工装:不需特殊工装, 利用现有的凸轮等即可完成。

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a.铲磨精度较高, 对挂轮计算较严, 目前现有的机床挂轮, 不配套。解决办法, 设计生产中特殊使用的挂轮齿轮。

b.对丝锥齿的等分齿的精度的要求高, 所以在加工刃沟时, 要严格控制等分公差在0.05mm以内。

4 投入批量生产前的改进方案

4.1 完成挂轮齿轮的配套。

梯形面积教案 第8篇

一、内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

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②学习例3时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首先用图片展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近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用图片展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用图片展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图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游戏中让学生获得深刻认知。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

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黑板上的模型,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

根据提问板书: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

=(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

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

练习十七第1题至第六题。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课后作业:点金教练。

史大琴

梯形面积推导教案 第9篇

《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课时:1课时

年级:五年级

执教人: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联系生活认识梯形,并标出上下底和高。②、运用“旋转、平移、切割”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2、教学过程和方法。

①、教师讲一例后要求学生们自主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②、组织学生们自己动手推导从而教师归纳总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接合前面学过知识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运用“拼凑”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②、引导学生运用“切割”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教具: ①、课件。

②、二个普通梯形。学生学具: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②、一个普通梯形和一把剪刀。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学习过的图形目的在于创设情境。

2、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步骤:

3、教师提出问题:小车的车窗玻璃多大呢?用什么样的公式来计算呢?

4、板书课题,并用课件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普通梯形的上下底高和腰。

2、课件出示:一个直角梯形和一等腰梯形。要求学生们标出其上下底和高。

3、教师引导学生用“拼凑”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新景乡回龙完小五年级(2)班 第1页

4、课件出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并演示其“拼凑”的过程——(平形四边形)要求学生写出此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ɑ×h,同时用代换法写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上底+下底)×高÷2。

5、课件出示:请学生们分组用自己的方法推导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叫其中一组的一位学生作为代表介绍自己所推导的过程,后教师归纳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6、除了用拼凑的方法学生们还有其它方法吗?考虑用一个梯形可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吗?

7、课件出示:用一个普通的梯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沿一腰中点和左上角顶点之间的连线剪开,将梯形分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以一腰中点为轴顺时针转动小三角形,切割旋转后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并用课件演示所切割的方法。(三用形)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代换出梯形的面积公式。S=(上底+下底)×高÷2。

8、课件出示:要求学生们分组用一个直角梯形、一个等腰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叫其中一组介绍自己的切割的方法后教师总结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行间巡视和学生一起探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1.拼凑法 2.切割法

教学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一起研究,我们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用S表示梯形面积,ɑ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ɑ+b)×h÷2。课后反思:

中班数学《梯形》教案 第10篇

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类图形若干、图形拼图---机器猫、塑料筐若干、幼儿作业纸每人一份、彩色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认识梯形。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请幼儿观察说说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是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

(2) 出示图片,我们一起来把机器猫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猫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猫身上拿下来。

(3)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三)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1)分发作业纸,梯形宝宝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梯形宝宝用线圈住。

(2)检查孩子们作业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3)送图形宝宝回家。请幼儿将老师准备的各类图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送回相应的筐子里。

活动反思:

1、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本次活动的气氛轻松,将游戏融入到了活动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2、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从认识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浅析车削梯形螺纹的技巧 第11篇

梯形螺纹的结构特点, 螺纹升角、牙型及螺距都比较大, 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反映难度大, 不容易接受;根据梯形螺纹的特点, 分析加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比如切削余量大, 出现扎刀现象, 车削过程的害怕心理等, 都不能很好完成车削过程, 从而学好梯形螺纹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结合本人多年从事车工实训教学经验和认识, 谈谈如何快速车削梯形螺纹的一些技巧。

一、车刀选择和刃磨要求

1. 车刀选择。

通常使用梯形螺纹的车刀, 整体式高速钢车刀, 工艺性好, 容易刃磨及韧性好, 获得锋利的切削刃, 并且刀尖不易崩裂, 同时, 由于高速钢车刀耐热性差, 适用于低速车削及精车梯形螺纹。

2. 车刀刃磨要求。

1) 刀头宽度略小于牙底, 由于螺纹升角大, 刃磨两侧副后刀面时, 进刀方向副后角取 (3°-5°) +螺纹升角。2) 前刀面保证正前角, 取纵向前角 (10°-15°) , 便于排屑。3) 刃磨时, 注意冷却, 防止温度过高而退火。4) 刀尖角截面保证等腰梯形, 牙型角对称。

二、车刀装夹和工件的装夹

1. 车刀装夹。使用样板装夹车刀, 保证车刀牙型角的中线与工件轴线垂直, 同时中心高与轴线等高。

2. 工件装夹。

由于车削梯形螺纹螺距大, 切削阻力比较大, 防止车削过程中工件发生位置变化, 一般要求先车削轴台, 靠紧卡盘装夹, 防止力量过大发生轴向窜动, 同时, 车削梯形螺纹装夹方式通常采用两顶尖或一夹一顶装夹, 保证装夹牢固。

三、车床调整

1. 在车梯形螺纹之前, 摇动三个滑板, 检查滑板间隙, 调整间隙, 对床鞍、中小滑板的配合部分进行检查和调整、防止径向间隙过大, 发生扎到现象, 同时, 滑板摇动松紧合适。2. 根据名示牌, 螺距不同调整进给箱手柄, 选择手柄的位置。

四、梯形螺纹的车削

通常车削梯形螺纹的方法有三种直进法、左右赶刀法、分层车削法;但在实际教学中, 重点讲述左右赶刀法车削梯形螺纹, 以螺距P=6梯形螺纹为例阐述。1.粗车、半精车梯形螺纹大径, 保持大径尺寸D (-0.3左右) 。2.使用样板快速装夹车刀, 保证牙型角对称。3.变换车床手柄, 对刀调整中滑板对零, 方便操作记忆。4.分多次完成梯形螺纹车削, 第一次, 中滑板进给10格;第二次, 中滑板进给10格, 小滑板向左17格;第三次, 中滑板进给10格, 小滑板向左17格;第四次, 调整小滑板刻度为零位, 中滑板进给10格, 小滑板向右17格;调整好小滑板刻度为零位, 中滑板进给10格, 后面中滑板每次8格、6格、4格、2格;小滑板前后每次15格、12格、8格、4格、2格, 快速完成粗车螺纹。5.粗车结束, 牙侧两边保留0.2左右精车余量。6.精车梯形螺纹, 车床转速及灵活操纵离合器手柄, 保证梯形螺纹牙两侧的光洁度, 同时, 采用单针测量, 保证A值公差范围。7.检查尺寸, 完成本次车削过程。

五、梯形螺纹检测

1. 综合测量使用螺纹环规 (通规和止规) 。2.单项测量单针或三针测量, 有螺距P=6根据公式, 计算M值, 并算出A值。综上所述, 通过车削梯形螺纹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感觉到车削梯形螺纹难度比较大, 车削时间长, 特别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但是, 梯形螺纹车削是我们车工专业考工模块的必考课题, 我们只有在实践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反复观看梯形螺纹车削视频, 强调车削过程注意事项和车削关键步骤, 注重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学生操作存在的问题;同时, 加强学生反复训练, 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灵活应用车削技巧, 才能更好的掌握车削梯形螺纹,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家浩主编.高级车工技能训练[M].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 1999, 5.

《梯形的认识》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学习目标:

知道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课前探究:

用长方形和半透明纸片交叠在一起,形成的是平行四边形,说说它特征;(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怎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操作:把长方形透明胶片盖在三角形上,看看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几边形? 五边形今天我们不做研究。观察你所叠出来的四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发现:“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有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把长方形半透明纸片略微转一下方向,再看看现在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3)请大家把你们刚才叠出来的图形先用笔描一下,然后再把它剪下来,最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剪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4)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呢?” 发现:这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是原来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另一组对边是原来三角形的两条边,他们是不平行的。(5)那么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6)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板书)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提升

(一)、认识什么是梯形

1、探一探:梯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呢? 刚才同学们提炼了很多梯形的特点,那么谁能把这些语言重新整理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看书P40,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齐读,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些地方是特别重要的。

2、比一比: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比较,在对比转化中进而领悟其本质特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异同?

3、练习:我们认识了梯形,那么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梯形?为什么?(电脑演示。)

4、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梯形的影子?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举例)(电脑演示)

(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你们知不知道梯形的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书第63页。

(2)你们都看明白了吗?请一个学生上来对着黑板上的梯形来说说它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学生边说边板演)

老师出示一个梯形让学生上来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腰。换个方向让学生再上来指一下。

老师手里这个梯形谁再来指指。

(3)你是怎么判断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的呢? 强调: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下底;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4)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拿出一个梯形让对方指出它的各条边的名称。

(三)、认识梯形的高,并在指定的梯形中画高。

(1)梯形中除了我们已经学的上底、下底和腰以外,还有什么?

(2)你们会不会画高呢?请一个学生上来给黑板上的梯形画一条高,其他同学看仔细,看他画的对不对。

除了画这一条以外,还可以画吗?

强调: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上,任意一点到对边所引的垂线;从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都可以作为梯形的高,所以高可以画无数条。

(3)在你刚才剪的那个梯形上画上高。然后给同桌看一下,对不对。

(4)看来大家都已经会画梯形的高了,请大家把练习纸打开,独立做一下练习一,给这些梯形画上高。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谁知道识别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关键是什么?

(四)、动手实验认识特殊的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并弄清楚其特征(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谁知道这叫什么梯形?为什么?

(2)认识等腰梯形并知道其特征(两腰相等的梯形)

谁又知道这是什么梯形?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相等的呢? A、可以通过度量

B、引导学生通过对折(沿上、下底的中点连线),同样可以发现梯形的两腰是相等的,进而要求学生观察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完成重合,认识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折以后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能完成重合,说明等腰梯形又是什么图形?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四、达标测试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五、总结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认识梯形》教案 第13篇

1、培养幼儿参与认识图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能够说出梯形的基本特征。

3、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并认识不同的梯形及梯形的基本特征。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种图形。

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感知梯形的特征

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1)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2、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

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

3)教师小结

3、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2)(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3)教师小结

4、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图形国王还想考靠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2)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3)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

4)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户外活动梯形教案(精选13篇)户外活动梯形教案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梯形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