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科学课复习三步曲(精选6篇)
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第1篇
一、合理布疑, 增强学生对数学复习课的注意力
由于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在复习课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心不在焉的状态, 对于这种表现, 学生表示:“这些内容不是已经学过了吗?”在复习课教学中, 学生常常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熟悉感, 于是感叹:“这道题我会做。”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对复习课掉以轻心,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复习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合理布疑,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参与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现以苏教版高中数学“不等式”为例, 在进行本单元教学内容复习的时候, 教师特意选取了一些简单但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 如, 假若不等式|x+2|+|x-1|≥a对于x∈R恒成立,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 学生普遍表示题目太简单了,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题目的奥妙, 教师让学生尝试求解。学生的解法为:∵不等式|x+2|+|x-1|≥a对于x∈R恒成立, |x+2|≥0, |x-1|≥0, ∴对|x+2|≥0, |x-1|≥0求解, 结果为x≥-2和x≥1, 所以x≥-2。在学生兴高采烈等待教师宣布该结果为正确答案的时候, 教师直接宣布答案错误。学生对于教师给出的结果非常惊讶和质疑, 为了知道错误原因, 学生认真听教师分析解题思路。教师给出的解题思路非常简单, 即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x+2|+|x-1|的最小值为3, 所以取值范围应该为 (-∞, 3], 根据教师的提示, 学生恍然大悟, 才知道错误的原因。通过对疑问的解析, 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数学复习课中。
由此可见,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为了增强学生对复习课的注意力,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布疑。
二、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是新课改下倡导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其内涵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 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所以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 为了在巩固知识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方法, 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复习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融会贯通,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高中数学复习课中如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呢?
依然以“不等式”为例, 教师通过列举易错题和多种解法解数学题, 引导学生重新回顾不等式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即是说,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整理, 最终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下图)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顾教学内容, 让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弥补漏洞来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水平。
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Abstract:“Scientific course standard” Probing into study, as studying the content, as a kind of important study way, impel the teacher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s one learn to change fundamentally. Just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probing into study does a simple theory in this text,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scientific lesson; probing into stud
《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是一个“不知――知道――应用”的渐进过程;从过程和方法看,是一个“不会――会――熟练”的渐进过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一个“体验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时,分三个渐进过程来有效实施。
1扶着学生走,让学生迈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初中生刚接触科学这门新的课程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对此,教师要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扶着他们走好第一步,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快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及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的伊始,一是要“扶”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要“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从落实教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就应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3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采用“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出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上课伊始,我就将做成船形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问。
师:看了之后,你想研究什么?
生1:橡皮泥应该是沉下去的,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2: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沉?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浮呢?
生3: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4:橡皮泥的构造是怎样的?
在生成的许多问题中,显然偏离了我预设的探究主题,我并没有急着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生拉硬拽地强行出示,而是引导学生将其他问题转化为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是啊,橡皮泥照理应该是沉下去的,但却浮了起来!其他物体会这样吗?
生:会。
师:生活中有很多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也会沉下去,那么我们今天研究什么问题呢?
此时把提出问题的主体抛给学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因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石”击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响应和共鸣,从而生成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良好开端。
2领着学生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实施,始于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领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来开展探究。
在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排除心理上怕失败的障碍。其次要注意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决不能“包办代替”。看到学生学习方案不对或偏差过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独立在对实验装置的自主选择、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论等过程中,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才会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
3看着学生走,让学生享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有了“扶”、“领”做铺垫,作为教师要尽早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学生自己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3.1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科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但放手并不是“放羊”,为了使学生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
3.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舞台
大多数科学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要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服务,要有牺牲休息时间陪学生探究的忘我精神。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3创设个性展示舞台,物化探究结果
高三英语复习“三步曲” 第3篇
一、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首先,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词汇知识。词汇是语言的一大基本要素。词汇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能力提高的关键。然而,词汇又是学生头痛的问题,是许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学生对词汇的“词感”能力很差,要想提高这种能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自NMET以来从过去单纯考单词转向一种新的单词拼写题型,把单词放在—个特定的语境中,更增加了对“词感”能力的要求,不是孤立的拼写单词,而是根据语境填写适当形式,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单词拼写的分值也提高了,题量由原来的五个增加到十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对单词的检测,按《高考词汇表》字母顺序测,搞“课课测”、“百词测”等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词法的特点复习三大构词法,使学生加强对词汇的词形、词性、词义的正确掌握,再根据句法结构加强对特定语境中词汇的训练,构词法的复习对阅读中的理解程度及提高阅读速度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是,归纳语法知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必要的语法知识。NMET英语考试逐渐淡化了语法知识,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有人强调语感对学好英语的重要作用,但语感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练习,更真实的语言环境。就目前学生状况,学习的时间及方式等实际情况,基础语法的学习仍然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必要的语法知识,借鉴别人在学习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能使我们在学习中从正面入手,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是茫茫的英语学习大海中的航标灯,必要的语法规则对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单纯地、过分地追求语法是无法适应当前英语考试要求的,但完全抛开语法对高考复习,达到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复习基础语法,要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归纳总结,正确引导和适当的技巧点拨,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做题的要点及关键,语法中动词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延续、非延续,主动被动,无进行时等尤其是非谓语动词灵活多样,针对这一特点,采取讲解——训练——讲解——归纳的方式训练学生,并且所选练习与高考试题相接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高考的要求。因此把各项语法点进行归纳总结成十几套专项训练题,如“非谓语动词与高考题”“形容词的比较等级试题分析”“从句类(名词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高考题”“动词的时态、语态与高考题”“高考中的虚拟语气”“情态动词与高考题”及“相似词组辨析,易答错的高考题”等专题,集中训练重点突出,切中要害,使学生掌握对这些类型题的思考方法,通过模式化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复习效果较好,避免了盲目的题海战术和时间的浪费。
以课本为主线的一轮复习是为能力的提高打基础,因此在对教材的复习中,把重点放在词汇、句型上,用滚雪球的方式把重点词汇、句型加以再现、巩固,使知识系统化,为第二阶段的训练打好基础。
二、专项练习提高能力
学习语言并不是学会一套规则,掌握大量词汇就可以大功告成了,语法和词汇的掌握只是为语言的运用打好基础,为掌握这门语言提供可能性,因此,要提高专项与综合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1.精选单元综合题,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充分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基础知识,不断地加以分析、辨析、综合、深入,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技能。通过这些综合题的训练,以单元为一阶段,对课本中所出现的重点,语言点,句型,语法进一步加强巩固,但不同的是它们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语境化的特点,对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2.阅读和书面表达为整个试卷的重点。完形填空,短文改错一方面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又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因此要做好这些题都与阅读能力有关。此阶段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是大量阅读,抓阅读速度限时阅读,并讲解阅读的技巧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简单地核对答案。例如:考试阅读题要考什么?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把握住阅读的方向。高考中阅读的问题不是文章表面的东西,而是内在的推理性的问题。只有抓住文章的主题,才能懂得作者的意图做正确的推理。阅读的设问一般是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The topic sentence is...The title Of the passages is..What can you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You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etc只有抓住这些要点,大量阅读,才能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题的正确率。提高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关键是把握“量”与“度”的关系,阅读量要大并不是无限度地压给学生,而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有针对性,更应循序渐进,否则会起反作用。
三、查漏补缺
三轮复习是查漏补缺阶段。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弥补复习中的漏洞,回归到课本及基础知识上,让学生对筛选出错误题重新复习,再一次落实巩固,等待高考的到来。
这个阶段的工作,需要教师细心和耐心。要细心归纳总结学生知识上的漏洞,耐心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明确这一阶段复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更加清醒地找出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第4篇
三个轮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每一轮复习的有效性直接制约着下一轮复习的质量。笔者在二轮复习按照研究、规划、定向三步曲进行设计,收到良好效果。对此三步曲的说明,本文以笔者在二轮复习时开设的市级公开课“函数与方程思想”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考情学情,研究之本
(2012年绍兴4月高三模拟题19)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bn}的公比为q,S2=a3=b3,且a1、a3、b4 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an}与{bn}的通项公式。(答案:an=3n, bn=3n-1)(2)设cn=k+an+log3bn(k∈N+),若1/c1、1/c2、1/ct (t≥3)成等差数列,求k与t的值。
这题学生得满分的人不多。很多学生在解决第二问时能列式: t+3k+5-kt=0,却无法继续往下求解。考试结束,教师提醒:“这是一个方程,方程问题怎么思考?”学生如梦初醒,得到式子:k=t+5/t-3=1+8/t-3或t=3k+5/k-1 =3+8/k-1。这个并不复杂的数学问题,为什么学生求解遇挫呢?首先反思学生的“学”,问题在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调用意识不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除极少数学生不知道数学的相应知识外,绝大部分不是不会方法,而是没能站在思想的高度来思考和引领方法。尤其是在数列题中遇到t+3k+5-kt=0,学生思维受知识块的限制,不能朝函数方程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即使清楚这是一个方程,也没能进一步思考两元方程,可以尝试把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处理,只有当教师提醒以后才能想到方法。这说明他们对操作方法掌握较好,而对思想方法的调用没能处于自觉分析的状态。其次,反思教师的“教”。平时教学中教师牵引过多,缺少给学生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时间。反思笔者自身课堂教学,一般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习惯于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比如前文提到面对式子t+3k+5-kt=0,笔者给学生的提醒“这是一个方程”带有极强的指示性。可将提醒改为:“可以从什么角度分析这个式子?”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面对实际问题,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需要强化函数与方程意识,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一点牵引,多一些学生自主分析的机会。
二、旧题再现,规划设计
教师利用旧题作为本堂课的第一环节,以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心理需求为入口展开教学。旧题重现,让学生说解题盲点,搭建解题教学的整体框架。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盲点,防止误入“题海”。
变式:已知函数f(x)=ax2+(4a+2)x+4a-6,则使函数f(x)至少有一个整数零点的所有正整数a的值之和等于( ):A.8、B.20、C.26、D.28. 简析:本题是函数的零点问题,转化后即为方程ax2+(4a+2)x+4a-6=0,分离a=6-2x/(x+2)2转化为函数角度思考。由a为正整数知a≥1,则6-2x/(x+2)2≥1,解得: ,x≠-2。由题意f(x)至少有一个整数零点,则x=-6、-5、-4、-3、-1、0. 把x的值代入6-2x/(x+2)2,仅有x=-1、-3满足条件,故选B.
题2:如图,设点A和B为抛物线y2=4px(p>0)上原点以外的两动点,已知OA⊥OB,OM⊥AB,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简析:本题求解的实质是得到M(x,y)横坐标x与纵坐标y的一个等式,即方程。如何利用条件寻找呢?追本溯源1:(人教版选修2-1P73题6)直线y=x-2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求证:OA⊥OB。追本溯源2:(人教版选修2-1P81题3)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且OA⊥OB,OM⊥AB,点M的坐标为(2,1),求p的值。这两题是学生曾经做过的练习,在遇到新的解题场景中再次呈现旧题,让学生尝试旧题解答与新题解答构建联系,从而获取解题思路。题2答案:x2+y2-4px=0(x≠0).
一轮复习时,学生已花大量时间做题,教师所要讲的知识点与方法基本已经包含在已做过的题中,但学生的知识还处于各知识点相互不链接的零散状态。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重做旧题,然后再让学生思考重做旧题的理由,引发学生对旧题的再次思考。此时教师板书课题:函数与方程思想。用函数与方程观点去统领全局,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类型下统一调用函数与方程思想,借此打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思辨性。
三、新题突击,定向提升
对于学生函数与方程思想的调用意识不强的问题,设置以下3个例题,让学生强化函数方程思想的使用意识。
例1:已知a,b,c∈R,a+b+c=0,a+bc-1=0,求a的取值范围。
解法1:(函数法) 两式消去b以后,c2+ac+1-a=0,分离a,c,当c=1时,无解,当c≠1时,a=1+c2 /1-c,看成函数求解,下略。解法2:(构
造法) 由条件b+c=-a,bc=1-a,构造以b,c为根的方程x2+ax+(1-a) =0,利用△≥0解得。解法3:(基本不等式法)(b+c)2=b2+c2+2bc=a2, b2+c2=a2-2bc≥2bc,bc=1-a,a2≥4bc=4(1-a),即:a2+4a-4≥0(下略)。
例2:△ABC的三边a,b,c,满足b=8-c,a2-bc-12a+52=0,试确定△ABC的形状。
解法1:消元得到方程:a2+c2-8c-12a+52=0. 即:(a-6)2+(c-4)2=0,得a=6,b=c=4. 解法2:(基本不等式法)∵ ,得bc16 ,bc=a2-12a+52=(a-6)2+1616,∴bc=16,以上两个不等式等号同时取到,则a=6,b=c=4.解法3:a2+c2-8c-12a+52=0看作a的一元二次方程在a>0有解,由△≥0得到(c-4)20,即:c=4,下略.解法4:(构造方程)x2-8x+(a2-12a+52)=0(下略).
解法4:(构造方程)x2-8x+(a2-12a+52)=0(下略).
例3:已知二次函数f(x)=x2+x+a(a>0),如果f(m)<0,那么,f(m+1) 的值( ):A.大于0、B.小于0、C.等于0、D.符号与a的值有关
解法1:由已知得:f(-1)=f(0)=a>0,f(m)<0,得 -1
解法2:由已知f(x)存在两个根,△=1-4a>0,又由a>0得00,而f(x)在[-1/2,+∞]上是增函数,故f(m+1)>f(0)=a>0,选A.
解法3:由解法2可知0x2,由已知易得f(x)在[-1/2,+∞]上是增函数,x2∈[-1/2,+∞],故f(m+1)>f(x2)=0选A.
解法4:由已知得a>0,f (m)=m2+m+a<0,00.f(m+1)=(m+1)2+(m+1)+a>0,(注意a>0),选A.
这3题主要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方程问题可以直接从方程视角入手解题,许多情况也可以转化成函数,利用函数知识解决。反之也一样,函数问题可以直接从函数视角入手解题,许多情况下也可以转化成方程解题。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随时可能发生。究竟要不要转化,怎么转化,既取决于解题需要,也与自己的解题经验有关。通过这3题,旨在强化学生函数方程调用意识与提高转化的灵活度。
四、设计反思
(1)教学设计需强化研究意识,发力于关键处。高考复习要做到高效、精准。一要教师研究高考考纲,锁定复习方向。分析考题的变化趋势,弄清哪些知识和方法是必备的,哪些知识是可以拓展的,哪些知识是可以整合融会贯通的,哪些是重点考或是反复考的,等等。二要研究学生的思维障碍,有意识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考试时很多学生的答题状况不理想,不一定是学生没掌握基本知识与技巧,而是复习时缺失了学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意识培养与训练,导致思维过于“模式化”,不能灵活提取或运用一些知识与方法。
(2)教学设计需注重规划意识,优化布局。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初步形成了知识的基本框架与方法系统,二轮复习要让学生能灵活提取、变通这些知识与方法用以解题,在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中,建构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体系。二轮复习不是一轮复习的重复,更不是大量习题的堆砌。教学不是看学生做了多少新题、难题,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运用已有知识与方法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并不是大量做题,而是适度训练后的反思、感悟、建构。
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三步曲 第5篇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54-02
《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是一个“不知——知道——应用”的渐进过程;从过程和方法看,是一个“不会——会——熟练”的渐进过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一个“体验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时,分三个渐进过程来有效实施。
1扶着学生走,让学生迈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初中生刚接触科学这门新的课程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对此,教师要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扶着他们走好第一步,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快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及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的伊始,一是要“扶”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要“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从落实教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就应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3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采用“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出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上课伊始,我就将做成船形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问。
师:看了之后,你想研究什么?
生1:橡皮泥应该是沉下去的,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2: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沉?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浮呢?
生3: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4:橡皮泥的构造是怎样的?
……
在生成的许多问题中,显然偏离了我预设的探究主题,我并没有急着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生拉硬拽地强行出示,而是引导学生将其他问题转化为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是啊,橡皮泥照理应该是沉下去的,但却浮了起来!其他物体会这样吗?
生:会。
师:生活中有很多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也会沉下去,那么我们今天研究什么问题呢?
此时把提出问题的主体抛给学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因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石”击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响应和共鸣,从而生成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良好开端。
2领着学生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实施,始于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领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来开展探究。
在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排除心理上怕失败的障碍。其次要注意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决不能“包办代替”。看到学生学习方案不对或偏差过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独立在对实验装置的自主选择、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论等过程中,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才会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
3看着学生走,让学生享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有了“扶”、“领”做铺垫,作为教师要尽早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学生自己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3.1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科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但放手并不是“放羊”,为了使学生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
3.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舞台
大多数科学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要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服务,要有牺牲休息时间陪学生探究的忘我精神。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3.3创设个性展示舞台,物化探究结果
获取有效的结论是学生开展某个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填写“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有效调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每一次探究活动,我们都要求学生能提供“实验探究单”。根据学生的“实验探究单”,能有效地了解学生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倡每次探究活动后,能写出“探究小论文”(或探究心得)。学生在撰写成小论文的过程中,经过相互交流讨论,既体验到思考、探索的心路历程,又获得了猎取真知的心智锻炼,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探究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领悟到了探究后的成就感。
Probing into Scientifically Study Trilog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Qian Xiuli
Abstract: “Scientific course standard” Probing into study, as studying the content, as a kind of important study way, impel the teacher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s one learn to change fundamentally. Just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probing into study does a simple theory in this text, only for reference.
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第6篇
因此, 融合初中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 多方探索两者的互补性,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初中教师, 我通过长期的实践对传统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部分尝试与调整, 试着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情景教学策略的改变———情景再现, 震撼学生心灵
现在初中科学教科书中的许多场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一定联系的, 有些学生已经历过或看见过, 但其印象一般还是比较模糊, 在课堂上往往仅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想象, 很难形成直观有效的感观刺激, 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如在初中科学七年级 (下) 《机械运动》一课中讲述到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时, 不管是利用体育课上的实例, 还是利用图片讲解, 总是让人觉得很平淡,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当时, 我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夺冠的场景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后, 学生兴奋自豪地回答:“这是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一种方法。”这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此时此刻, 每一个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同时也为我讲述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另一种方法顺利铺底。又如, 初中科学九年级 (下) 中有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内容, 仅仅靠书本提供的少量图片和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对学生有触动的, 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当我在讲授《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内容时, 先是用多媒体展示三江源一带秀丽的景色, 特别是清澈的涓涓溪流和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等, 然后镜头转换到黄土高原上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和沟壑, 以及干枯断流的河床和犹如泥浆般的黄河水。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 很多学生没见过黄土高原, 也很少有学生真正见过黄河, 他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根本体会不到也想不到今日的黄河已是如此灾难深重, 哪有母亲般的温柔。下课后, 许多的学生心情沉重, 久久说不出话来。当学生真正心痛生活的环境遭到如此的破坏, 才会自觉投入到各种环保活动之中。另外, 在初中的科学七年级 (下)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教学中, 有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现象, 这些危险的自然现象是不可能直接进行观察的, 更不可能去亲身体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上述现象进行展示, 就能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还原或虚拟情景, 再现远古的自然情景。在初中的科学九年级 (下)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教学中, 有关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恒星的一生、地球的诞生及生物的进化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是上百亿、几十亿的宇宙自然演化的过程是无法再重现的。要上好这一类型的课, 我潜心浏览了许多相关网站。在《恒星的一生》教学中, 我从相关网站中下载了许多有关恒星一生的图片, 并用Authorware进行链接, 同时穿插部分模拟视频, 组成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实际运用效果相当不错。
二、立体空间想象教学策略的改变———降低难度, 启迪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极差, 逻辑思维能力弱, 以感性、感观认识为主的特点, 往往需要借助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来帮助分析较复杂的问题。这些思维特点在学习初中科学有关天文、地质方面的内容时容易使学生感到困难。如在初中科学七年级 (上) 月相、月食、日食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利用传统的教学仪器 (如三球仪、地球仪) ,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对教学场地和光线要求较高, 教师演示时, 大部分角落的学生观察效果不太理想, 教师教得费心费力, 学生却学得没有头绪。由于学生听不清、想不明, 很快就失去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课堂上就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可想而知。当我们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各种天体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典型的《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为例, 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分析日食、月食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用CAI课件模拟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空间位置, 充分利用课件中的一段影音资料来展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立体位置关系, 以及它们的运动轨迹以及阴影投射关系。模拟教学有效地解决了月食和日食不是每个月初一、十五都能产生的这一教学难点。
三、探究实验活动教学策略的改变———缩短时空, 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活动, 其中有一些观察活动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 而有一些探究活动要特殊场地才能完成的。但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我们无法在短短的一堂课内完成探究及观察活动, 这就需要我们用信息技术浓缩后再展示出来。初中科学八年级 (下) 第二章《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教学中, 天族葵植株先要在暗处放置2-3天, 然后经过叶片遮光处理后在阳光下还要照两小时, 摘下相应叶片后浸没在酒精里水浴加热5分钟, 接下来才能进行后续实验。因时间跨度长, 场地空间要求复杂, 一般学生无法真正能成功地完成全部实验过程, 甚至好多教师都放弃实验改为口头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完成整个实验活动, 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挑选科学学习兴趣浓、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指导他们按要求进行实验并用手机拍摄关键实验过程, 然后在课堂上先让这些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现象, 再播放他们自己实验过程的有关片段进行补充教学。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 真实再现了《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要点, 而且当他们在屏幕上看见自己的同学做实验的镜头时, 一个个兴奋不已, 这不仅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而且极大激发学生兴趣, 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实验、观察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科学的教学打开了一道通向多彩的教学手段之门, 它不仅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 也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这些教学策略的改变使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教师具体的教学任务,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同时, 学生真正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变成了探究合作过程。学生自主选择, 收集资料, 交流并获得解决, 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为新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了绝佳的教学工具, 使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成为一种可能。但在科学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我们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质, 切不可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
摘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 从三个方面谈了对传统教学策略的改变, 尤其是对教学情境教学的影响。一是情景教学策略的改变;二是立体空间想象教学策略的改变;三是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改变。这些策略的改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同时也提醒教师, 信息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只是一个工具, 切不可本末倒置。
科学课复习三步曲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