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冲剂治疗范文
颗粒冲剂治疗范文(精选7篇)
颗粒冲剂治疗 第1篇
关键词:输卵管阻塞,三甲通管颗粒冲剂,宫腹腔镜介入,COOK导丝介入术
输卵管不通是不孕症常见的原因, 大约占不孕症患者的1/3[1]。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采用口服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结合宫、腹腔镜介入术治疗顽固输卵管不通,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门诊经X光、核磁共振监视下COOK导丝介入术治疗顽固性输卵管通液不通失败的患者198例。原发性不孕 (输卵管通液不通) 42例, 继发性不孕 (输卵管通液不通) 156例。其中双侧阻塞126例, 单侧阻塞72例。
1.2 排除标准
经妇科检查及X光、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为内外生殖系统发育不良、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子宫角部严重闭塞、结核性输卵管不通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粘堵术及结扎术致输卵管不通的患者。
1.3 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西药抗感染治疗, 消除炎症, 用透明质酸酶溶解组织、软化粘连, 同时口服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 (穿山甲、鳖甲、路路通、皂刺、穿破石等) , 9 g/次, 2次/d, 局部用中药透骨草、红藤、三棱、莪术、路路通、水蛭、皂刺、虻虫等煎汤热敷3个月后, 在宫腔镜下行COOK导丝介入术。术后西药预防感染、避免再粘连。继续使用口服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1个月。
2 结果
本组顽固性输卵管阻塞患者198例均为单纯采用X光监视下COOK导丝介入术治疗失败患者。采用口服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治疗3个月后, 在宫、腹腔镜下进行COOK导丝介入术, 通畅成功169例, 成功率为85.35%, 另5例继续口服中药1个月后, 配合介入术, 通畅成功, 总通畅成功率为87.88%。
治疗通畅成功后经2个月受孕172例, 受孕率为86.86%。
3 讨论
慢性输卵管炎是输卵管阻塞的主要原因[2]。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方法很多, 但损伤大, 再粘连的机会多。本组198例均为经X光监视下COOK导丝介入术无效的患者, 采用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内服。该药溶阻减压, 通透经络, 软坚散结;可使瘀消湿去[3,4]。尤以穿山甲。归经:入肝、胃经。《纲目》:入厥阴、阳明经。《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 味淡性平, 气腥而窜, 其走窜之性, 无微不至, 故能宣通脏腑, 贯彻经络, 透达关窍, 凡血凝血聚为病, 皆能开之。适用于临床各型顽固性输卵管阻塞。
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内服, 内通气血, 外透驱邪, 使局部血流加快, 微循环改善。月经干净后3~7天内, 子宫、输卵管的内膜抵抗力相对较弱, 此时使用中西药物, 有利炎症粘连处松解吸收。破瘀消症以祛奇经之沉疴, 通经开窍, 理气行滞, 解毒祛湿, 引诸药入经, 为疏通输卵管的良药[5,6,7]。
本次研究表明:口服自拟三甲通管颗粒冲剂结合宫、腹腔镜COOK导丝介入术, 治疗顽固性输卵管阻塞, 疗效显著优于单纯X光监视下COOK导丝介入术。
参考文献
[1]姜作彦.输卵管阻塞行介入再通术538例临床体会[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 5 (06) :473-474.
[2]李强.X线电视下经宫颈插管治疗输卵管疾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14 (9) :535.
[3]李强.介入同轴导管经宫颈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86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14 (2) :101.
[4]刘玉成.赐嗣:不孕症诊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 7.
[5]杨晶.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1.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K].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1版) , 2002, 7.
颗粒冲剂治疗 第2篇
关键词:消银颗粒冲剂,寻常型银屑病,复方甘草酸苷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中医又称之为“松皮癣”、“干癣”, 是一种常见的以鳞屑性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 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0.5~2.5%[1]。近年来, 随着传统中医发展, 中药治疗银屑病显示了优势,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该研究小组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银屑病患者, 通过利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自制中药合剂即消银颗粒冲剂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观察其对患者的病情改善状况, 评估该药物的治疗效应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的银屑病患者, 共15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入选标准: (1) 临床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 (2) 所有患者入选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3]。排除标准: (1) 其他类型银屑病如关节病型, 红皮型, 脓疱型, 掌跖脓疱病等; (2) 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慢性严重感染、精神病、恶性肿瘤, 吸毒、酗酒及其他可能影响正确评估的严重疾病; (3) 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4) 研究者认为不宜入选的其他原因。所有受试者在治疗前取得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治疗组予消银颗粒冲剂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制制剂, 规格:10 g/袋, 10 mg, 口服, 3次/d) 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 (美能, 规格:20 mg/片, 50 mg, 口服, 3次/d) 。对照组仅用复方甘草酸苷片 (50 mg, 口服, 3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期间均外用曲安奈德乳膏治疗。
1.3 观测指标
银屑病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PASI) 评分法;主要根据不同部位皮损严重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及停药后4周评价病情。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PASI积分下降评估疗效=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 痊愈:PASI积分下降>90%; (2) 显效:70%<PASI积分下降≤90%; (3) 有效:30%<PASI积分下降≤70%; (4) 无效:PASI积分下降PASI≤30%。痊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未完成治疗作为脱落患者不计入疗效评价。
1.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停药后4周检测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退出观察者计入无效病例, 统计不良反应。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PASI评分比较采用完全随机的两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两组患者有效率及复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信息
共150例患者纳入本实验, 2例患者退出该实验, 脱落率为1.33%, 共完成观察148例。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34.39±15.26) 岁, 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10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34.50±17.21) 岁, 最大年龄82岁, 最小年龄5岁,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4, P>0.05) ;治疗组的平均病程 (63.78±100.42) 月, 最长病程50年, 最小病程1周。对照组的平均病程 (87.67±115.36) 月, 最大病程40年, 最小病程10 d, 两组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44 P>0.05) ;治疗组的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22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28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χ2值为0.297, 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因此两组患者的年龄, 病程、年龄均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平均PASI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束, 停药后4周两组患者的平均PASI值较治疗前下降, 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
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的痊愈率12.2%, 对照组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的有效率58.1%, 对照组2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停药后4周, 治疗组痊愈率33.8%, 对照组1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有效率100%, 对照组有效率95.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 1例患者出现恶心, 停药后恢复至正常, 无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银屑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 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银屑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其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由免疫介导引起的多基因疾病。银屑病患者中存在多种免疫学异常, 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紊乱。根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庀》中关于银屑病的描述:“生于皮肤, 形如疹疥, 色白面痒, 搔起白皮, 由风气客于皮肤, 血燥不能营养所致”, 此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营血亏虚, 从而导致生风生燥, 一旦感染风热毒邪即会造成肌肤失养;鉴于上述发病机理, 很多皮肤科医生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
目前临床上治疗银屑病的方法较多, 基本的治疗原则是抗炎、抗增生和调节分化等。银屑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少皮损的数量、维持长期缓解、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课题组通过应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制制剂消银颗粒冲剂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 (3.02±1.51) 的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 (5.24±2.7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停药后4周两组的PASI进一步下降, 治疗组 (1.49±0.68) 的PASI低于对照组 (1.83±0.8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停药后4周, 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停药后4周, 有效率两组患者显示无明显差异, 可以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观察。在不良反应中, 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 1例患者出现恶心, 但是停药后均恢复至正常, 显示良好的安全效应。
消银颗粒冲剂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自制制剂, 其主要成分包括丹皮, 荆芥, 栀子, 当归, 黄芪, 红花, 金银花, 郁金, 白鲜皮, 地黄, 丹参等。其中丹皮主要作用是活血、散瘀;荆芥具有泄热、发散的功效;黄芪则具有养血益气, 抗氧化作用;当归可以抑菌、调节机体免疫力, 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脂腺含量、角质层含水量、减少经表皮丢失的水分。根据既往研究, 应用当归治疗银屑病患者, 其临床复发率明显下降, 可以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防止表皮水分的丢失、维持角质层完整性及粘合力等, 从而有助于维持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功能、抵御外界微生物感染, 降低临床复发率[4]。董亦秋[5]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发现:白鲜皮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中使用频率较高, 属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此外, 该院自制的消银颗粒冲剂中含有红花成分, 其主要药理作用: (1) 抗凝血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 (2) 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3) 镇静止痛、抗炎作用; (4) 提高组织细胞耐受缺氧的能力[6], 此药理作用均有助于改善银屑病症状。此外, 消银颗粒冲剂中含有的丹参成分具有凉血消痈、活血化瘀的功效, 有“一味丹参散, 功同四物汤”的评价。张英午[7]曾对148例银屑病患者进行消银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的疗效观察, 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愈率44.6%明显高于对照组18.9%, 治疗后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该消银颗粒成分主要由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金银花、玄参、白藓皮、苦参、红花等组成。陈健[8]曾对15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组予消银颗粒治疗, 对照组予复方青黛胶囊治疗, 治疗8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33%,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2.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消银颗粒主要由赤芍、生地、苦参、红花、当归、玄参、牛芬子、牡丹皮、防风、大青叶、白癣皮、金银花组成。张梅[9]对1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进行随机分配,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疗法, 治疗组加服消银颗粒, 该消银颗粒主要成分为牡丹皮、当归、地黄、苦参、赤芍、金银花、防风、玄参、蝉蜕、牛蒡子、白鲜皮、大青叶、红花, 10 d为1个疗程, 共2~3个疗程, 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3种消银颗粒的配方与该院自制的消银颗粒的成分部分交叉, 但又有所不同, 添加黄芪, 郁金, 荆芥, 具有泄热、发散、养血益气, 抗氧化作用。治疗结束后4周, 有效率达100%。在治疗银屑病患者中显示较好的疗效, 其与甘草酸苷联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甘草所含的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过敏和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甘草可以调和诸药, 因此两者联合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0,11]。
该研究结果表明, 消银颗粒冲剂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 在药理作用方面具有协同和互补效应, 不良反应较小, 安全性好,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银屑病患者, 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较好的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s E.Psoriasis—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spectrum[J].Clin Exp Dermatol, 2001, 26 (4) :314-20.
[2]肖德新, 张国豪.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 (6) :3-4.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008-1014.
[4]李芳梅, 杨志波, 曾宪玉当归饮子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7) :11-13.
[5]董亦秋, 瞿幸.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J].世界中医药, 2013, 8 (4) :453-455.
[6]黄云河.红花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4 (11) :701-702.
[7]张英午.消银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银屑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4) :149-150.
[8]陈健.消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1A) :52-53.
[9]张梅.消银颗粒配合西药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3, 34 (8) :1017-1018.
[10]董建平.自拟中药辨证加减方剂治疗银屑病56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7A) :80-81.
颗粒冲剂治疗 第3篇
关键词:听力受损者/中医药疗法,@天鼓冲剂/治疗应用,听力受损者/病理学,肾虚,豚鼠
近10年来,国内应用补肾活血中药为主治疗耳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前期的研究工作证实补肾中药天鼓冲剂对药物性和噪声性耳聋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1,2]。本文观察中药天鼓冲剂对肾虚耳聋豚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肾虚耳聋提供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
1.1 动物
健康、无耳疾、耳廓反射灵敏的白色红目雄性豚鼠30只,体重300~350g,购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实验药物
将磁石、葛根、骨碎补、补骨脂、何首乌、黄精、制僵蚕、石菖蒲、川芎、炒水蛭等中药按3:2:1:1:1:1:1:1:1:0.3的比例混合,水煎醇提,用蒸馏水调药物浓度至200%,每毫升含生药2g,8磅20分钟高压灭菌,4℃冰箱保存备用,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提供。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ATP、柠檬酸铅、磷酸铅:由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实验室电镜室提供;二甲基亚砜:金山化工厂;氢氧化镁:上海市四好维化工有限公司;氨基乙酸:上海政翔化学试剂研究所。左旋咪唑:Levamisole hydrochloride cxbio Biotechology Ltd;P-NPP:Levamisole hydrochloride cxbio Biotechology Ltd;卡那霉素: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批号:010805;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仙居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10619。NGT-Ⅱ型脑干诱发电位仪:中国科技大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HK2-F-GS型相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JEM-120EX透射电镜:日本JEOL公司。
2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给药
豚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豚鼠均连续肌注卡那霉素(KM)10天,剂量为300mg/kgd-1,制备耳聋模型;停药15天后,肌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5mg/100gd-1)14天制备肾虚耳聋模型。肾虚耳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按15ml/kgd-1(相当于生药30g/kgd-1)剂量灌服中药30天,正常组、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服。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
2.2.1 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测试
动物麻醉后,在隔音的电屏蔽室内用NGT-Ⅱ型脑干诱发电位仪进行ABR测试。以Ⅲ波为基准确定反应阈,用90dB SPL的滤波短声刺激,测定各组动物ABRⅠ、Ⅲ、Ⅳ波的潜伏期。
2.2.2 耳蜗基底膜形态学观察
采用基底膜硬铺片法,从蜗尖向蜗内灌注0.5%AgNO3溶液,蒸馏水漂洗。2.5%戊二醛溶液固定4小时以上,日光下曝光1~1.5小时,解剖镜下分离基底膜,置载玻片上,甘油盖玻片封片镜检。
2.2.3 耳蜗血管纹观察
分离并取出耳蜗第3周的螺旋韧带,放入0.5%的伊红乙醇溶液复染胞浆5分钟,在生理盐水中分化2分钟后,置有甘油的载玻片上,中性树胶封固,光镜观察。
2.2.4 耳蜗基底膜Ca2+-ATP酶和神经Na+-K+-ATP酶活性观察
用透射电镜参照文献法进行[3,4]。
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0.0软件统计包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来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
3结果
3.1 动物的一般情况
造模后,肾虚耳聋组豚鼠出现明显的食量和体重下降、反应迟钝、活动减少、蜷缩群集、小便量多、大便稀软等肾虚症状。中药治疗组体重逐渐上升,食欲增强,活动量明显增加。
3.2 天鼓冲剂对豚鼠ABR阈值和潜伏期影响
见表1~2。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3.3 各组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学变化
正常组三排外毛细胞排列整齐,纤毛无明显散乱、脱落及融合现象,内毛细胞完整并一字排开。肾虚耳聋组毛细胞形态学变化最为严重,第三排外毛细胞基本上完全缺失,第二排亦见融合、倒伏、缺失现象,内毛细胞完整。中药治疗组较肾虚耳聋组毛细胞损伤程度稍轻,第三排外毛细胞散在缺失、融合,第二排毛细胞部分融合。
3.4 耳蜗微循环的观察
正常组血管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管充盈良好且无红细胞滞留淤积现象,血管间有很多分支吻合成网状。肾虚耳聋组毛细血管变细,血管吻合支减少,部分血管出现断流,局部红细胞轻度淤积。中药治疗组,虽然毛细血管较细,血流缓慢,但毛细血管内未见明显红细胞淤积现象。
3.5 耳蜗基底膜Ca2+-ATP酶及神经Na+-K+-ATP酶活性的改变
3.5.1 基底膜内外毛细胞静纤毛及表皮板Ca2+-ATP酶活性的变化
正常组内外毛细胞静纤毛及表皮板上磷酸铅黑色颗粒较多,呈线性或点状沉淀,表皮板下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Hensen小体数量较多,分布正常。肾虚耳聋组毛细胞沉淀颗粒明显减少,同时细胞质中及表皮板下细胞器散在分布。中药治疗组沉淀颗粒较多并呈线性排列于毛细胞静纤毛的周围,同时表皮板下及细胞内细胞器数目增多,分布有序见图1。
3.5.2 耳蜗神经Na+-K+-ATP酶活性变化
豚鼠Corti器Na+-K+-ATP酶阳性反应产物分布在内外毛细胞胞膜、静纤毛及表皮板上,内外毛细胞底突触及神经末梢可见阳性反应物。各组豚鼠耳蜗神经Na+-K+-ATP酶活性排列顺序为正常组>中药组>肾虚耳聋组。见图2。
4讨论
一般认为肾虚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内源于肾气亏虚、气血不足、耳窍失养,外因于药毒、噪声、浊邪内犯,上干耳窍。天鼓冲剂方由磁石、葛根、骨碎补、补骨脂、何首乌、黄精、制僵蚕、石菖蒲、川芎、炒水蛭等药物组成。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益气、活血化瘀、通窍聪耳之功。临床应用于耳聋治疗有一定疗效[1]。其对肾虚耳聋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4.1 保护耳蜗形态及功能
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耳蜗和听神经病变所致听觉障碍。声音的感受主要是通过耳蜗毛细胞的换能作用,听觉的关键部位是毛细胞,毛细胞是主要的换能器。本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豚鼠损伤以外毛细胞为主,尤其以第二、三排为重,外毛细胞多出现融合、缺失、倒伏,第三排虽有形态上的改变但不明显,内毛细胞完整;ABR潜伏期I、III、IV波均明显延长,说明耳蜗或其传导路径出现病变。中药组外毛细胞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说明补肾活血中药对肾虚性耳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2 改善耳蜗微循环
有研究表明血管纹边缘细胞是内外淋屏障的结构基础,对于产生和维持内淋巴,维持纹内间隙的高钾浓度以及血管纹产生耳蜗内电位起着重要的作用[5]。血管纹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可以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耳聋。本实验观察发现当肾虚发生时血管纹毛细血管内血细胞淤积,部分管径增粗,而当肾虚时间较长时,血管数目及血管内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管管径变细,甚至出现局部断流。天鼓冲剂方中川芎可增加豚鼠耳蜗血流,改善微循环,葛根升阳通窍,水蛭、制僵蚕可扩张毛细血管,抑制血液凝固。故本方将四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之功,可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耳蜗血流量, 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以保证毛细胞的能量供应。
4.3 提高内耳酶活性
已知听觉系统及前庭系统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内淋巴的高K+、低Na+的维持,而内淋巴的离子调节是Na+-K+-ATP酶主动转运的结果。内耳毛细胞功能的维持、声机械-电转换、主动收缩反应以及内耳的声感受频率选择性、基底膜振动的非对称性及非线性响应、毛细胞适应性,传出神经对内耳的调控等都与Ca2+有着密切的关系[6]。其发生病理改变时,酶调节作用减弱或消失,可致细胞内Ca2+超载,而发生生理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细胞死亡[7]。
本实验观察发现肾虚耳聋豚鼠耳蜗毛细胞细胞膜上Na+-K+-ATP酶、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经天鼓冲剂治疗后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Ca2+-ATP酶及神经末梢Na+-K+-ATP酶活性明显增多,说明天鼓冲剂对肾虚感音神经性耳聋豚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内耳酶活性来减轻毛细胞损伤和听力损失的程度。
4.4 改善全身的机能状态
中医“肾”的功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三条轴的功能密切相关;由垂体所释放的激素催产素、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均具有积极的保护听力的作用。肾虚后,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网络影响到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甲状腺、铁、钙等元素,从而影响到耳蜗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向中枢的传导,引起ABR阈值的提高。方中黄精、磁石、骨碎补、补骨脂、何首乌之类的补肾药,能作用于下丘脑,可调整内分泌及环核苷酸,调节神经系统,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改善T细胞功能,提高免疫能力,改善肾虚症状,有利于残余听细胞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各级传导通路对听觉信号的有效传导,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洪,王永华,楼兰花,等.天鼓冲剂对药物性耳聋干预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3):131.
[2]刘金洪,王永华,赵金晓,等.天鼓冲剂对噪声性毛细胞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4):207.
[3]侯宁,朱光明,李维华,等.一步法显示Ca2+-ATP酶活性的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4,16(1):58.
[4]李朝军,刘北华,王锦玲,等.Na+-K+-ATP酶活性在豚鼠内淋巴囊的细胞化学定位.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5,30(3):149.
[5]Van Heerbeck N,Ingels KJ,Rilkers GT,et al.Therapeutic improvement of eustachian tube function:a review.Clin Otolarygol,2002,27:50.
[6]刘军,李兴启,姜泗长.Ca2+-ATP酶对耳蜗Ca2+平衡的调节作用.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6):325.
颗粒冲剂治疗 第4篇
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56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均符合WHO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1]。并符合下述条件: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 日常生活中或劳累后诱发心绞痛发作, 每周不少于5次;②静息时心电图正常或静息时心电图呈STT缺血性改变, 或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 或作平板运动试验呈阳性改变者;③排除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用药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药, 口服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钙拮抗剂及调脂治疗, 在出现胸痛时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脉通冲剂每日3次, 2袋/次, 4周为1个疗程, 所有观察对象治疗前停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扩血管药。
2.2 观察指标
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期间, 每日观察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 并进行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率、血压检测。于服药前3天及服药4周后查患者血液流变学 (治疗组) 及肝肾功能。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用undefined表示, 采用非配对t检验分析。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2]。显效:劳力型心绞痛, 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两级, 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非劳力型心绞痛, 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有效:劳力型心绞痛, 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非劳力型心绞痛, 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无效或加重: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或虽有所减少, 但未达到改善程度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及持续时间延长。
3.2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动态心电图
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
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P<0.01
3.4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发病机理为冠状动脉狭窄, 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流缓慢, 冠状动脉内微血栓形成等因素影响冠脉灌注, 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供氧减少[3]。血液流变性异常是冠心病患者导致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4]。所以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抑制血栓形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心脉通冲剂主要由红参、炙甘草、瓜篓、麦冬等19味中药组成。药效学显示其具有降血压、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供氧等药理作用, 具有药性温和、疗效平稳持久、临床用药安全等特点,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能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又避免耗伤正气, 适合长期治疗应用。本文观察结果表明, 心脉通冲剂治疗后, 冠心病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有降低或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心脉通冲剂能够改善心绞痛患者血液的黏、浓、聚状态, 这对于改善冠脉血流灌注及预防冠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本组对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观察证实, 心肌缺血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并次数减少, 进一步证实该药能增加心肌营养血量, 改善微循环,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外周阻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 使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进一步减少, 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治疗后对于稳定性心绞痛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90.0%, 这表明该药对改善心肌供血, 缓解心绞痛的疗效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表明心脉通冲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 能有效减少心肌缺血发作和改善心电图。但因本研究例数有限, 仍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同时除了上述扩张冠脉、活血通脉等功效, 该药有无抑制血小板集聚、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能, 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2]陈可冀, 廖加桢, 肖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18.
[3]张瑞芬, 张翠娥, 郝克倩.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0 (2) :108.
颗粒冲剂治疗 第5篇
关键词:金贝痰咳清冲剂,支气管炎,疗效,安全性
金贝痰咳清冲剂是我院研制的治疗痰热咳喘症的中药制剂,以金银花和川贝为主要成分,笔者应用该药治疗60例支气管炎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与应用“贝羚胶囊”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12月的支气管炎患者90例,纳入研究的病例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热痰、热喘。同时排除下列情况:经证实由结核、真菌、肿瘤、刺激性气体过敏所致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慢性支气管炎并发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有心血管、肾、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60例,男31例,女29例;病程<3 d的33例,4~5 d的18例,6~7 d的9例,平均病程3.6 d;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病程<3 d的15例,4~5 d的7例,6~7 d的8例,平均病程3.5 d;平均年龄66.5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的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对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的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投以金贝痰咳清冲剂,每次7 g,每日3次;对照组投以贝羚胶囊,每次0.6 g,每日3次;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禁用其他有关药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
1.5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两组间总体疗效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比较
观察组对肺功能和氧分压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观察组对1秒用力呼吸肺活量(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1]。见表2。
2.3 观察组对体温和白细胞的影响
观察组患者体温由治疗前的(38.13±0.90)℃降至(36.27±0.65)℃,白细胞由治前的(13.260±3.326)×109/L降至(7.215±1.189)×109/L,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说明金贝痰咳清冲剂有良好的抗感染清热作用。
2.4 毒副作用
观察组60例患者全部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无明显异常改变,未发现毒副作用。
与治疗前比较,★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我国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反复发作将进一步合并肺气肿、肺心病的发生,从而影响机体的呼吸、循环功能,因而如何有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课题。金贝痰咳清冲剂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新型纯中药制剂,主要应用于痰热咳嗽[2]。咳嗽有痰为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位在肺;痰黄稠,苔黄腻,脉濡数为热象,由此而知病性属热,故本方证属于热痰犯肺机制。肺为清肃之脏,宜开宣肃降,若肺失宣降之常,肺津不布,蓄而成痰,痰浊不化,蕴而化热,热痰壅滞于肺,故有咳嗽黄稠之证。痰与热是产生诸证的根源,治疗时必须清热化痰同时并举,以消除致病之因,俾病因消除,诸证自然向愈[3,4]。
本方适用于肺热痰稠证型。60例患者服用该药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能明显改善咳嗽、喘息等症状,对肺功能、血气分析、体温、白细胞等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与服用贝羚胶囊的对照组相比,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比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肺功能和血氧含量,无明显毒副作用,使用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艳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0(2):194-195.
[2]刘伟华.血瘀与慢性支气管炎[J].河北中医,2004,26(8):602-603.
[3]张利英.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35(16):1476-1478.
颗粒冲剂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病例中,均为本院2006年至2011年门诊病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15岁,最大19岁。均为患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睾丸萎缩后就诊。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编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本病以睾丸萎缩为主要特征。12例均为单侧,右侧7例,左侧5例。病侧睾丸触之柔软、边界不清。患者多在睾丸肿痛消退后,发现萎缩,多外求医,均未经治疗。部分患者伴有症状:头晕、神疲、乏力、纳少、失眠多梦。有8例阴茎晨勃与病前无明显区别,有4例自述勃起硬度不好病前。就医最早的睾丸肿痛消退后1个月,最长的睾丸肿痛消退后6个月。
1.3 治疗方法
实睾冲剂组成:熟地10g,枸杞10g,山茱萸6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淫羊藿10g,菟丝子10g,五味子6g,蛇床子10g,覆盆子10g。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制成免煎中药颗粒剂,用200m L、80℃温开水冲服。2次/天。
加减法:睾丸肿痛消退时短余毒未尽者加黄芩、板兰根;气虚乏力加人参、黄芪;纳食减少加党参、白术;失眠加枣仁、柏子仁;腰酸加杜仲,畏寒加附子、肉楂。
服药期间,禁喝茶水、绿豆汤;忌食辛辣、肥甘及烟酒。服药28d为一疗程,服药期间渐自取效。期满善后可随机继续调理巩固1~4周。
1.4 治疗效果
显效:服药后病侧睾丸逐渐充实,至服药一个疗程,与健侧相比几乎大小相等,触之硬度无明显差别,伴随症状消失。好转:服药后病侧睾丸充实较慢,至服药一个疗程,与健侧相比大小及硬度略差。但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其他伴随症状消失,可继续服药调理巩固。无效:服药后病侧睾丸无明显变化,与健侧相比与治疗前相同,差别明显。
2 结果
治疗12例,显效6例,显效率50%;好转4例,好转率33.35;总有效率83.3%。无效2例,无效率16.6%。
3 病例介绍
王X,男19岁。未婚。2011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于2011年1月患流行性腮腺炎,在腮腺肿大1周后肿胀开始消退时突然发热、右侧睾丸胀痛、阴束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诊为腮腺炎并发行睾丸炎,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的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肿痛渐消。睾丸痛止后发现右侧睾丸松软,如若消失状。于二月中旬开始,四处寻医问药,皆表示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嘱任其自然。患者就医时,其父母因担忧影响未来结婚生育,迫切肯求医者给予治疗。患者除右侧睾丸萎缩,触之松软年无明显其他兼症。遂拟滋肾补血填精,温补肾阳之法,投实睾冲剂14剂,依法服用。4月26日复诊,自述服药4~5d即自觉病侧睾丸开始充实,有些实质组织生长,但与健侧相比硬度仍有差别,再投14剂,至5月11日来诊,两侧睾丸触之已无明显差别。患家要求再巩固一下,又付7剂善后。
4 讨论
4.1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发育期男性患者的发生率大约为15%~35%。多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发生。睾丸肿大多为1侧,两侧被累者偶有发生。睾丸肿痛消退后,约有30%~50%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据报道约有13%的患者生育能力受损。睾丸炎急性期中医多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法,以龙胆泻肝汤加活血散结之品。对后遗症睾丸萎缩,一般认为无好的治疗方法,,多放弃治疗,任其自然。睾丸萎缩给患者及家属造成重大心理压力,重者可影响生育。因此,运用中医药研究治疗睾丸萎缩,是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4.2 本病发病过程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 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睾丸。本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侵袭睾丸时首先睾丸生精小管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肿胀消退后,睾丸因病爱损而组织萎缩松软。因此治疗关键是促进睾丸血液循环,修复睾丸生精组织,发挥正常生精功能。
4.3 笔者从众多补血滋肾填精温阳中药中筛选出10味药组合起来,命名为实睾冲剂。其中熟地:《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脏内伤不足。通血脉,主男子五劳七伤”。枸杞:《本草经集注》:“补益精气,强盛阴道”。山茱萸:《名医别录》:“强阴益精”、《药性本草》:“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菟丝子:《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药性本草》:“男人女人虚冷,添精益髓,久服延年,悦颜色,补阳益阴”。五味子:《本经》:“主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以上五味皆为滋肾补血添精之精品。
巴戟天:补益精血、助阳益肾。《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起益气[1,2]。”内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一养五脏,益精气多子。《日华子本草》:“主男子绝阳不尖,女子绝阴不产……暖腰膝。”蛇床子:温肾助阳。《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覆盆子:养肝益肾兼助阳。《药性本草》:“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阴萎能令肾长。”淫羊藿:补肾壮阳,温通阳气,促进血液运行。《本经》:“主阴痿绝伤……益气力,强志”。《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此后五味皆在补肾精同时兼有温运阳气,促进睾丸血液循环的作用。十味药组合起来,补精血与温肾阳相结合,取阴阳互根之意,欲阴生则从温阳中求之,温阳则阴生。这样受损的睾丸组织才能得到修复,焕发生机,萎缩的睾丸组织再生,恢复生精的功能。
4.4 睾丸组织是基础,有了正常的组织才能有生精的功能。实睾冲剂是使二者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睾丸萎缩后宜尽早服药治疗,实践证明早治比晚治疗效要好。治疗睾丸萎缩是患者及家属的迫切愿望,医者负有责任,不容忽视。睾丸萎缩及修复后与生育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
摘要:青春发育期男孩患流行性肋腺炎并发睾丸炎的发生率大约为15%35%。睾丸肿痛消退后, 约有30%50%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用实睾冲剂治疗睾丸萎缩, 睾丸修复再生有效率83.3%。睾丸萎缩及修复再生后与生育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
关键词:睾丸萎缩,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颗粒冲剂治疗 第7篇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通腑宁冲剂,临床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与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或胃肠道动力异常有关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1]。近年来, 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 中医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其中以通腑宁冲剂为典型代表。本文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通腑宁冲剂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我院共收治24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 男122例, 女118例。年龄20~60岁, 平均 (36.22±5.4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议制定的IBS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将240例患者分为2组, 即观察组120例, 对照组1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2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程度判定:于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后, 治疗前分别对2组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判定。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3种, 即轻度、中度和重度。判定标准如下:轻度:每日腹泻次数<3次, 腹胀、腹痛、肠鸣症状无或轻微, 仅存在少量的黏液便;重度:每日腹泻次数≥7次, 腹胀、腹痛、肠鸣症状明显, 黏液便量多;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 (2)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行通腑宁冲剂治疗。2袋/次, 3次/d, 口服。对照组患者行补脾益肠丸治疗, 6g/次, 3次/d。30d为1疗程, 均服药观察l个疗程。 (3) 症状积分评价:于治疗前后, 采用症状分级赋分方法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计算。赋分标准[4]如下:腹泻:每日≤3次 (2分) ;每日4~6次 (4分) ;每日≥7次 (6分) 。腹痛:偶尔发生, 轻微腹痛 (2分) ;经常发生, 时轻时重 (4分) ;持续反复发作, 且疼痛剧烈 (6分) 。腹胀:偶尔发生, 轻微腹胀 (2分) ;经常发生, 时轻时重 (4分) ;持续反复发作, 且坠胀剧烈 (6分) 。黏液便:黏液便量少 (1分) ;黏液便量较多 (2分) ;黏液便量大 (3分) 。肠鸣:偶尔发生, 轻微肠鸣 (1分) ;腹泻时伴见, 时轻时重 (2分) ;持续反复发作, 肠鸣难忍 (3分) 。精神症状:偶尔发生, 症状轻微 (1分) ;时轻时重 (2分) ;持续反复发作 (3分) 。同时, 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后转为正常记为零分。 (4) 治疗效果评价: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经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检查后无激惹征象;或症状累计积分为0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症状累计积分下降为≥原分值的2/3。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或症状累积积分下降为原分值的1/3~2/3之间。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症状累积积分下降<原分值的1/3。
1.3 观察指标
(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相关因素观测。包括: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 检验方法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程度判定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120例患者病情程度的轻度率、中度率和重度率分别为39.17%、48.33%、12.5%;对照组120例患者分别为40.83%、45.83%、13.34%。2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表明:2组患者于治疗前, 病情程度基本相同。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2.3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相关因素观测
2.3.1 观察组患者性别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男性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9%, 女性为92.86%, 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表明:通腑宁冲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男女性别无关。
2.3.2 观察组患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20~29岁、30~39岁、40~49岁、50~60岁各年龄段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93.62%、96.30%、77.78%。4组比较, 50~60岁年龄段患者的疗效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 (P<0.01) 。表明:通腑宁冲剂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50~60岁阶段患者的治疗疗效不如年龄<50岁的患者。
2.3.3 观察组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观察组患者共分为3个病程阶段:病程≤2年者38例;病程为2~5年者64例;病程≥5年者18例。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病程≤2年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病程为2~5年之间组患者为93.75%;病程≥5年组患者为77.78%。3组比较, 病程≥5年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 (P<0.01) 。表明:通腑宁冲剂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病程≥5年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如病程<5年的患者。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与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或胃肠道动力异常有关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肠鸣、黏液便等。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其发病率日趋上升, 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男女差别不明显, 不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腹痛”、“泄泻”、“便秘”范畴, 肠腑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位, 其发病主因在于肝气疏泄失常, 致脾胃运化失健, 大肠传导失司。情志不舒, 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则横逆犯脾;犯脾克胃, 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日久可累及肾阳。加之本病肝郁脾虚, 虚实夹杂, 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而缠绵难愈[5]。其中, 本虚主要责之于肾、脾气虚或阳虚, 标实主要责之于肝脾失和、气滞血癖。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西医治疗疗效欠佳, 目前尚无理想疗法。近年来, 在本病的临床研究中, 中医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其中以通腑宁冲剂为典型代表。
通腑宁冲剂原名加味通腑汤, 由黄连、防风、肉桂、黄芩、大熟地、白芍、菟丝子、六曲、木香、白术、干姜、生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 具有有理气止痛、清热燥湿、厚肠止泻作用, 主治湿热内蕴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腹痛、脓血便、肛门灼热等症[6]。
本研究中, 将我院共收治24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 即观察组120例, 对照组120例。观察组患者行通腑宁冲剂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补脾益肠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观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为70% (P<0.01) 。在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相关影响因素的观测上, 通腑宁冲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男女性别无关 (P>0.05) , 50~60岁阶段患者的治疗疗效不如年龄<50岁的患者 (P<0.01) ;病程≥5年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如病程<5年的患者 (P<0.01) 。
因此, 通腑宁冲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 同时其疗效与患者性别无关, 与患者年龄及病程有关, 年龄>50岁或病程≥5年的患者治疗疗效不如其他患者。
参考文献
[1]柳越冬, 陶弘武, 张勤良.通腑宁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30 (11) :902-903.
[2]尚精娟, 谢建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 (12) :57-59.
[3]赵玉斌, 李佃贵.痛泻要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 2006, 28 (6) 852-855.
[4]蔡锦莲.疏肝健脾补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7例[J].新中医, 2008, 40 (7) :80.
[5]吴至久, 张蜀, 唐学贵, 等.疏肝健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5) :1041.
颗粒冲剂治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