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活用教材巧练笔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活用教材巧练笔(精选8篇)

活用教材巧练笔 第1篇

词类活用巧辨析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它不能作谓语,也就是说不能带宾语和补语,它也不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如果名词一旦带了宾语或补语,或者它的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例①中,“籍”本来是名词,义为“名册“,此处活用为动词,后面带了宾语“吏民”,可译为“登记名册”。例②中,两个“军”字本来都是名词,义为“军队”,此处活用为动词,它们的后面分别带了补语“函陵”和“氾南”(两个“军”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驻扎”。例③中,“病”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副词“皆”的修饰限制,可译为“生病”。例④中,“水”本来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可译为“游水”“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并且该名词不是该动词的动作行为发出者(即主语)时,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声,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序》)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④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例①中,动词“事”的动作发出者是“吾”而不是“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兄”活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吾”的态度,可译为“像兄长一样”。例②中,“弹”琵琶的是琵琶女,而不是“夜”,“夜”只是表示“弹”琵琶的时间,活用作动词“弹”的状语,可译为“夜里”。例③中,“鸣”者是“吴广”而不是“狐”,“狐”只表示比喻,活用作动词“鸣”的状语,可译为“像狐狸一样”。例④中,动词“运”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愚公及其家人,而不是“箕畚”,“箕畚”只表示使用运载的工具,活用作动词“运”的状语,可译为“用箕畚”。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肉”本来是名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骨)长肉”。例②中,“舍”本来是名词,义为“住宿的地方”,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相如)住宿”。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从而师之。(《师说》)

例①中,“先”和“后”本来都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把(国家的危急存亡)放在前面”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例②中,“师”本来是名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把(他)当作老师”。

5.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如: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丧”本来是名词,义为“丧事”,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死者)办丧事”。例②中,“序”本来是名词,义为“序言”,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自己的诗集)写序言”。

二、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因此,当两个动词连用,如果前一个动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前一个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后一动词的主语;如果前一个动词支配后一动词,那么,后一动词就活用为名词而充当前一动词的宾语。如:

①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例①中,“继”本来是动词,此处活用为名词,作后一动词“有”的主语,可译为“继承人”。例②中,“出”和“入”本来都是动词,此处都活用为名词,分别作动词“殚”和“竭”的宾语,可译为“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一般动词能够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不及物动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中,“致”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你)来”。例②中,“归”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让(他)回去”。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也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了带宾语,并且具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动词就是为动用法。如: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例①中,“死”本来是不及物动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国家)而死”。例②中,“泣”本来也是不及物动词,义为“哭泣”,此处是为动用法,可译为“为(它)哭泣”。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不受动词的支配,一般地,它不充当宾语,也不充当主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受到动词的支配,或者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那么该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①若夫行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③小学而大逸,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例①中,“正”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行”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正道”。例②中,“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受动词“择”的支配而充当其宾语,可译为“好的意见”。例③中,“小”和“大”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分别充当动词“学”和“逸”的主语,可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能够充当谓语,但是它不能够带宾语,如果我们发现形容词带了宾语,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②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①中,“短”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屈原”,可译为“诋毁”。例②中,“骄”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变为动词,带有宾语“士”,可译为“骄傲地对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有不带宾语的。如: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③中,“厚”和“薄”本来都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分别作主谓短语“邻之厚”和“君之薄”中“邻”和“君”的谓语,可分别译为“力量增加”和“力量削弱”。例④中,“远”本来是形容词,此处用作动词谓语,可译为“远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它们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使动用法。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例①中,“绿”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江南岸)变绿”。例②中,“尊”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并且具有“以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是“意动用法”。如:

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①中,“急”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以(别人的危险困难)为急”例②中,“美”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是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我)美”。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外,还有数词活用。如: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例①中,“一”本来是数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义为“看作一样”。例②中,“一”本来也是数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其义为“统一”。不过,数词活用的现象不常见,常见的还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我们重点还是要熟练掌握这三类词的活用规律和辨析方法。

活用教材巧练笔 第2篇

一、Before-writing新课导入,为写作搭建好框架

教师与学生自由交谈:“上星期做了些什么?”复习了一般过去时和学生平时要用到的一些行为动词的过去式。复习之后,导入到E部分课文。“我知道你们一定过得很开心,王兵和他的朋友也过得很开心。那么他们做了些什么呢?”提供给学生四幅图片,请学生听录音判断哪几张图片是对的。教学本课的单词mountain。接着抛给学生三个问题:“Where were they? What did they do? How did they feel?”请学生自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答案。校对完答案之后,请学生分成三部分复述课文:开头、正文、结尾,开头包括:when(时间)、where (地点)、who(人物);正文包括:what(所做的事);结尾包括:How(感受);这三个部分就组成了作文的一个基本框架。很显然,这篇作文内容很简单,显得很单薄,那么怎么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呢?

二、While-writing 过程指导,循序渐进

(一)大胆想象,有效的方法指导

因为大部分学生有野营的经历,同时结合看E部分对话的图片:“野营很有趣,你也想去加入他们吗?”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野营的时候,你会看到些什么?”用There be句型I saw sth./doing sth. There... was/were...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他们各抒己见:“There were some tents at the camp. The trees were very tall. There were manyflowers at the camp. Some were red. Some were yellow. I saw some butterflies dancing in the flowers.”等。在学生们想象的同时,我适时地进行写作方法地指导:

1. 用词精当,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The trees are green and the flowers are beautiful.可以改为:The trees turn green and the flowers start togrow.

2. 根据内容,适当发挥

如:There were a lot of flowers in the park.可以这样写:There were a lot of beautiful flowers in the park.Some are red, some are yellow.

3. 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

They are active boys.可以写成:The boys are active.

4. 避免句式重复,灵活变化

5. 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事物。

There were many flowers in the park. How beautiful the butterflies were! We saw the butterflies dancingin the flowers. Some were red, some were yellow.

可以把这些句子重新排列一下顺序:There were many flowers in the park. Some were red, some were yel-low. We saw the butterflies dancing in the flowers. How beautiful the butterflies were! 语言通顺,逻辑性强。

(二)巧设错误,融会贯通

因为这篇作文涉及到一个比较难的时态——一般过去时,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王兵回到家,他写了一篇作文,在他的作文中,他犯了几个小错误,你能帮他找出来并改正吗?

在学生改正错误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了常用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作文修改完之后,我把这篇作文与学生复述的课文进行了比较,让学生来说一说,这两篇作文对比下来,虽然他们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是一样的,哪一篇作文语言显得更丰富、生动呢?毫无疑问是修改后的那篇。因为那一篇作文语言丰富、生动形象,原来复述的那篇只是简单描写。

(三)小组交流,丰富语言

学生每学期都有一次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去过很多地方,他们都记忆深刻。例如:我们去年秋游去了太湖湿地公园,我问学生5个问题:

When was it? Where did we go? What did you see?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feel?

暑假寒假父母也会带他们出去旅游,因此这些经历都是他们很好的写作题材。我把全班学生分成8组,每组6个同学,介绍他们曾经去过的最喜爱的地方。介绍完之后,学生动笔写作文,有不会的地方,可以查英文字典、请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

三、Post-writing 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考虑到范文不可能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况且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是五花八门。因此,我安排小组互改互评作文,每小组以2人或4人为宜。在修改作文前,我还出示作文的修改符号,学生围绕作文的要求对作文进行讨论,互评互改,提高了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更容易被同伴接受。修改完之后,各小组由一名成员总结他们的修改意见。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纠正了错误,提升了英语的表达能力,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活用教材资源 拓展练笔途径 第3篇

一、活用“读读背背”

语文教材在每组课文之后都有个“积累·运用”环节,其中的“读读背背”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代诗歌、成语、对联、歇后语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只要做到熟读成诵即可,然而这样要求总使人有浪费资源之感,因为大部分学生“厚积”之后并不一定能“薄发”,平时习作中仍鲜见积累的优美语言。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

于是,在每次“读读背背”熟读成诵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一是词语串联式,例如:某单元练习四“读读背背”的内容是人物的神态、心情、心理,我补充了描写动作、外貌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在每组词语中各选一个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后,学生笔下的人物就鲜活多了。二是主题拓展式,即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为中心词或中心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例如学习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教育孩子做人的话语,就让他们用这些话语写一写身边的事情。三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词语、句子等,使语段更具文采。例如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学则智,不学则愚”“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后,让同学们把这些名句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的掌握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

二、活用“思考·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根据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归纳起来,练笔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续写。学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南郭先生后来的生活怎样呢?请学生写一写。二是模仿。学了《我的老师》,让学生采用作者的叙述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老师。学习《高斯智断瓶中线》细节描写的精到之处,让学生注意观察同桌思考问题时的动作、神态,然后写下来。三是感悟。如学了《一只贝》《自然之道》《心田上的百合花》《母鸡》等打动人心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写抒发真情实感的习作。

三、活用“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或辩论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虽以听说训练为主要形式,但也是操练文笔的大好时机。“青蛙是庄稼的朋友,但近几年田间青蛙的数量已显著减少。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提出保护青蛙的办法,并议一议这些办法管不管用。”就拿这个口语交际材料来说,在口语交际之前,学生为了明确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必须收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制作资料卡,拟写发言提纲,这样练笔就能做到言之有物。

整合“资源”巧练笔 第4篇

一、结合生活, 练得有趣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鲜明的文本, 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所以,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 将文本与儿童的生活世界贯通, 使练笔变得生动有趣。

如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有一段阅读链接:“鲁迅先生的笑是明朗的, 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 鲁迅先生笑得连烟都拿不住了, 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作家萧红观察细致, 将鲁迅先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得极其传神, 寥寥几句, 却让读者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笔者意识到这是写人的好例子, 抓住时机引导道:“萧红把鲁迅先生的特点写得如此鲜明, 在生活中, 你是否发现过有特点的人呢?”学生一下子列举了好多:班上同学的尖嗓门, 同桌的臭脾气, 小弟弟哭泣的样子, 爸爸抽烟的神态, 这一幅幅画面刹那间在学生脑海中活了起来。文本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平日对生活的无意观察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所以这一练笔学生写得非常轻松。

二、一文多练, 练得有法

随文练笔是根据文本特点设计的, 同一篇课文既可以练习文章的语言, 也可以模仿段式结构, 或者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教师不加选择地练, 或者训练目标不清, 就会使练习变得泛泛, 只会浪费文本资源和宝贵的教学时间。“一文多练”就是要求教师把握课文的特点, 对多个练笔点进行有效的整合, 使写作知识的渗透精而有用, 在练笔中让学生学到习作的方法, 提升习作的能力。

如人教版六下《手指》一文, 五个平常的手指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 幽默的语言, 丰富的表达方法, 严谨的结构, 使文章别具一格。笔者对此文的练笔进行了如下整合:

(1) 仿句练习:“在五指中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水要喷出来, 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排比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特点。据此设计练笔:联系生活再仿写几句表现拇指或食指作用的句子, 注意用上以上句式, 动词要准确。

(2) 仿段练习:文章写手指的段落都抓住了各个手指的特点, 围绕手指头各有的姿态、性格、长处和短处来写。学习课文的这种写法, 选择五官 (眼耳鼻舌口) 中的一个, 写写它的特点。

(3) 仿篇:集体合作写文。在四人小组内, 把每人所写的一段话串联起来, 进行修改, 并加上自己的感悟, 组成一篇写物的文章。

从五指到五官, 学生易学易仿, 句子仿写紧紧抓住了语言训练的重点, 为段落仿写打好了基础。段落仿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围绕几个方面来写的段落结构, 而生生之间的组合将段整合成篇。学生的练笔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到整体, 既练得轻松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下面是学生仿写的片段:

五官中长得最清秀的莫过于眼睛了, “丹凤眼”“桃花眼”都是用来形容眼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喜悦时, 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伤心时, 泪水从眼眶中涌出;欢笑时, 它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两弯月牙儿。眼睛又是五官中最养尊处优的, 上头有眼睫毛、眉毛保护, 下面又有鼻子、嘴为它撑腰。但是五官中, 眼睛也是最脆弱的:眼药水是为它准备的;眼镜是为它“配置”的;眼保健操也是为它设计的。

三、多文一练, 练得有序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了整合, 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 教师可以紧扣本单元或本册的读写训练重点, 设计相应的练笔题, 既突出整体性, 又有所提高, 有所提升, 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学会作文。

如人教版六上有多篇写人的文章, 笔者在备课时将这几个单元的练笔设计成一个序列, 每一个练习都有侧重点, 又有一个序列,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写的效益。

练习一:《唯一的听众》。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词句和读后感受, 发挥想象, 写一段关于老妇人的形象描写。练笔的目标定位于通过合理的想象学写人物形象。文中多处写到老妇人, 如“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子上, 平静地望着我。……”有文本的语言基础, 这一形象描写学生能抓住特点。

练习二:《用心灵去倾听》。阅读描写苏珊语言的句子, 描绘你想象中的苏珊的形象, 可从外貌、神态、举止几方面来写。文中没有苏珊形象的描绘, 让学生通过阅读构建苏珊的形象, 没有文本的语言依托, 教师要关注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练习三:《青山不老》。请你依据文中的描述, 安排背景, 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态、举止等, 给可敬的老人画幅像。“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吹, 树梢卷过涛声,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文中对老人所住小院的描绘。文中景色描写的句子给了学生一根拐棍, 降低了练笔难度, 使他们轻松地掌握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把人物形象写得更丰满了。

以上三个练笔是多篇文章的同一类型的练习, 意在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训练。这一册中对人物描写的练笔还有多处, 如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都有多次涉及。练笔的设计既要考虑文本的特点, 也要兼顾到学生的需要, 层层推进, 不断巩固, 不断提高, 不断深入, 使整个学期的练笔成为一个体系, 为写人的文章打好基础。

四、关注语言, 练得有点

读写结合中的“写”, 其内在的心理机制通常表现为“模仿———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儿童学习语言, 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仿写应该是多元的:修辞、句式、结构、观察方法、语言风格、文章立意等都是仿写对象。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进行多元的仿写。

如托尔斯泰在《穷人》中对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细腻, 笔者据此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 写一写《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作者身无分文在书摊偷偷看书时的心理活动。这一练习充分关注到文本典型的心理描写特色, 将前文学到的方法与后文的材料进行整合, 对学生进行了细致描摹的训练。

简洁精练的语言同样也是小学高段学生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笔者在教学《詹天佑》时发现, 课文的开头作者仅用了三句话高度概括了詹天佑伟大的一生。如此简洁准确的语言值得学习, 笔者据此让学生模仿《詹天佑》的开头介绍鲁迅先生。

叶老曾言,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教师既要关注例子的多样性, 又要关注例子的典型性, 让所选的例子丰富多彩, 具有鲜明的特点。让每一个练笔就是一个训练点, 让学生在点点滴滴的练习中习得章法, 熟练运用。

随文练笔作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语文课堂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语文教师要熟透教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对教学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使练笔有的放矢, 序列清晰, 方法巧妙, 趣味横生,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

活用练笔为学生写作奠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训练 练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练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但是,由于教育理念传统落伍,写作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导致教师对于小练笔的训练方式和练笔的形式非常单一,打击了学生完成练笔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对练笔训练方式进行创新,增强学生练笔的积极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练笔行为。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采用填空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练笔方式有很多种,教师们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固定的小短文练笔形式,灵活采用填空式的练笔,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句子结构,掌握一些特殊的句式,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为学生的写作增添更多的精彩。

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7课《小小的船》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立足于课文的内容,模仿课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进行填空式练笔,布置学生模仿课文填写。例如:“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学生们一看这种形式,没有觉得一点困难,而且觉得很有趣,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顺利完成了练笔。有的学生写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蓝蓝的天空像大海”“蓝蓝的天空像一张蓝色的大毯子”等很多精彩的比喻句,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觉得这样的模仿句子很有趣,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积极地开动脑筋,努力想出更多精彩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写出更多类似的句子。学生们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认真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外练笔任务,强化了写作训练的效果。

由上例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填写式练笔,把呆板的练笔转变为灵活的填空,化写作训练于无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反问句等一些特殊的句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作文增添一些文采。

二、运用仿写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仿写式练笔也是在小学语文写作训练中常用的一种练笔方式,通过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独特构思、情感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的模仿描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新应用。

比方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阳光》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些句式进行仿写。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容,“阳光有什么特点呢?没有阳光,小树禾苗这些植物还能存活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阳光是小树、禾苗离不了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像阳光一样的呢?”“水、空气。”学生们回答。“同学们真棒!下面大家就开动脑筋,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自己写一个。看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教师鼓励道。学生们在教师的激励下,纷纷开始认真思考,陆续有学生举手。有学生这样写道:“田野里的小草,因为有了水,更绿了。花坛里的花朵,因为有了水,更美了。”学生通过这样的仿写,锻炼了写句子的能力,写出来的句子更加生动、优美,为以后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模仿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通过模仿来完成语文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句子特点,激发学生模仿的行为,让学生完成仿写练笔,并且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

三、借助想象促使学生体验表达乐趣

小学生的思维由于没有受到过多的限制,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优势,避开学生抽象思维、领悟能力不强的劣势,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练笔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任意发挥,完成想象式的练笔,充分体验写作的乐趣。

比方说,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20课《小熊住山洞》一课之后,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练笔的兴趣,利用孩子们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小练笔,写一写小熊将来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小熊的行为,思考小熊不砍树的结果是什么。学生们发现小熊不砍树,给小动物们一个生活的乐园。在这种基础上,孩子们顺着课文的思路开始想开了。有学生写道:“小熊每天都到森林里去和小动物们一起玩耍,玩得可开心了。小动物们非常感谢小熊没有砍树。大家联合起来,在小熊的带领下,一起保护森林。”孩子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而且合理的。对于这些孩子的表现,教师给予高度认可,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练笔。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教师在组织练笔训练时,需要发挥学生的优势,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有感而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解写作的价值,感受练笔的乐趣,从而喜欢上练笔。

四、通过扩写训练学生基本写作技能

在小学阶段的练笔中,扩写练笔也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扩写练笔可以训练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效克服当前很多学生作文内容不够详细具体的不足,改善语言表达过于简单单一的弊端。增强学生对于细节方面的刻画能力,使学生写出更多内容精彩的作文。

比方说,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课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写。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雨并不陌生,但是只一些笼统的认识,让学生进行扩写练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秋天下雨时的情形,激发学生思考秋天的雨有什么特色。学生们通过搜索自己的记忆中的秋雨,在头脑中形成了秋雨的样子。再用多媒体播放秋雨的图片,增强学生对于秋雨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对于秋天的雨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内心的一些情感,再让学生进行秋雨的扩写,帮助学生降低扩写的难度。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融入自己的扩写练笔中。在这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写。有学生写道:“前些天下了一场秋雨。我不能出去玩了,在家里阳台上看着外面的秋雨,听着沙沙的声音,感觉像一首动听的音乐,让我的内心十分宁静。”学生们能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一点就抓住了写作的关键点,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小练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当前写作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练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夯实低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写作素材,掌握更多写作技巧,整体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第三小学)

就文取材巧练笔 第6篇

一、仿写———借米下锅, 活学活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学习每一篇文章时, 充分利用文中的精彩段, 指导学生依据课文的写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落实到“写”上, 进行练笔训练。如《风》中“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学生仿编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女孩子的长发飘起来的时候, 我们知道, 风来捣蛋了。”又如《我有一盒彩笔》中“我画一个黄色的圆, 那是中秋明月挂在山尖。”“我画一个绿色的太阳, 为了让夏天凉爽。”学生通过模仿迁移, 就有了“我画一个粉红色的心形, 那是大寿桃祝老师健康长寿。”“我画神奇的空气净化器, 为了永远消灭污染。”等精彩的创作。学生在仿写练笔中兴趣盎然, 毫无压力, 写出来的语言清新活泼、生动优美。这样, 既能巩固课文, 又能较为容易地实现语言训练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续写———自然童心, 情至辞发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意犹未尽,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这时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 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 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 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 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 变卖成钱, 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 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 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 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 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 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使学生有情便抒, 自由为文。

三、补写———丰富文本, 激发想象

为了表达的需要, 作者常常省略一些内容, 留下“空白”, 留给学生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 这样的片断练习训练形式小、活、巧,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表达能力, 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作潜能。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迅速提高。如《圆圆的沙粒》一文中, 有几处省略号, 我抓住这些省略号, 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启发学生想象这些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启发孩子们想象沙粒在蚌壳里可能发生的事并写下来。有个孩子写到“小沙粒在蚌壳里多么孤单, 多么寂寞, 好几次它多么想出来看一看灿烂的阳光, 和同伴们嬉戏, 但是它一想到自己的梦想, 它就忍住了。于是它在蚌壳里不断地努力着, 不断地汲取营养, 让自己一天一天地强壮起来”。又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的第二段, 在描写了几种狮子形态后用了一个省略号,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卢沟桥还有很多其他形态的狮子没有写出来, 有待大家去想象。在教学时, 我抓住这个省略号, 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出示的狮子图片想像:卢沟桥的狮子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呢?先自己想一想, 再同桌说一说, 最后写下来。同学们想象得非常好, 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同学写道“有的小狮子趴在大狮子嘴边, 好像在等待着大狮子喂食物吃;有的小狮子趴在大狮子耳边, 好像在和大狮子说悄悄话;还有的小狮子跪在大狮子面前, 好像在向大狮子承认错误”。这样, 从读到写, 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 还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 对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四、改写———由此及彼, 顺水推舟

教材中有些课文意蕴深刻, 耐人寻味, 学生学后, 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文中的角色说, 或想为他们改变一个环境。记得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小女孩, 你们想说些什么话?”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想让她到我家跟我一起生活。”接着好多学生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接着我让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练笔, 同学们马上挥毫, 写出了自己的情感, 道出了自己的爱, 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如学习《草船借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如果鲁肃把诸葛亮的计划密报给周瑜, 事情会怎样?”学习《小音乐家扬科》当学生正为扬科的遭遇而惋惜时, 适时引导学生变写“神笔马良救扬科”“假如扬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 他会怎样?”使学生一吐为快, 直抒胸怀, 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活用外角巧转化 第7篇

一、 求角度问题

例1 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1+∠2=( ).

A. 150° B. 210° C. 105° D. 75°

【分析】由于△A′ED是由△AED沿着DE折叠压平得到的,

因此,∠A=∠A′.

连接AA′,则∠1是△AEA′的外角,

所以∠1=∠EAA′+∠EA′A,

同理∠2=∠DAA′+∠DA′A,

所以∠1+∠2=∠EAA′+∠EA′A+∠DAA′+∠DA′A=∠A+∠A′=2∠A′=150°.

【解答】A.

【感悟】本题要根据图形的位置特征,灵活地把所求角看成是某个三角形的外角,从而使所求问题得以转化.

例2 如图2,平面上6个点A、B、C、D、E、F构成一个封闭折线图形.

求:∠A+∠B+∠C+∠D+∠E+∠F的和.

【分析】若要分别求出这6个角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可分别将两个角变换到一个三角形中来,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转化.观察图形,∠A与∠B、∠C与∠D、∠E与∠F可分别转化为∠3、∠1、∠2,再应用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以知道∠A+∠B=∠3,∠C+∠D=∠1,∠E+∠F=∠2.

又因为∠1、∠2、∠3是一个三角形的3个外角,所以∠1+∠2+∠3=360°,所以∠A+∠B+∠C+∠D+∠E+∠F=360°.

【感悟】当图形比较复杂或不规则时,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图形,寻找隐含在图形中的三角形,并灵活应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求解.

二、 角与角大小关系的证明问题

例3 如图3,已知点P是△ABC内的一点,连接BP、CP.

求证:∠BPC>∠BAC.

【分析】要证角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往往将大角转化为某三角形的外角,将小角转化为某三角形的内角,进而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得到∠BPC>∠CDP、∠CDP>∠BAC,即可得到∠BPC>∠BAC.

证明:延长BP交AC于点D.

因为∠BPC是△DPC的外角,

所以∠BPC=∠CDP+∠DCP,即∠BPC>∠CDP.

因为∠CDP是△ABD的外角,

所以∠CDP=∠BAC+∠ABD,即∠CDP>∠BAC.

所以∠BPC>∠BAC.

【感悟】本题巧妙地添加了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外角的基本图形,并灵活应用图形的相关性质使问题得以转化,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例4 已知:如图4,E是△ABC中∠C的外角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

求证:∠BAC>∠B.

【分析】由于∠BAC、∠B均在△ABC的内部,所以直接进行证明显得比较困难.不妨把∠BAC、∠B分别看成是△ACE的外角和△ABC的内角,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之间的关系,易得∠BAC>∠1、∠2>∠B,再应用图形中的∠1=∠2作为中间桥梁使问题得到解决.

证明:因为∠BAC是△ACE的外角,

所以∠BAC=∠E+∠1,即∠BAC>∠1;

又因为∠2是△BCE的外角,

所以∠2=∠E+∠B,即∠2>∠B.

因为CE是角平分线,

所以∠1=∠2;

所以∠BAC>∠B.

活用量词巧添文采 第8篇

一、让事物更形象生动

(1) 应是水仙梳洗罢, 一螺青髻鉴中心。 (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 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 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 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 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 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 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这种联想绝妙奇特, 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 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2) 和风吹送, 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 (茅盾《白杨礼赞》)

量词“轮”往往与“红日”搭配, 在完成了表量功能的同时, 也把红日那圆圆的如车轮的形象表现出来。例 (2) 中却别具匠心地用其重叠形式来修饰“麦浪”, 使之具有了车轮般滚动感, 随风起伏的麦浪形象立即浮现于读者眼前。

像这样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量词汉语中很多, 如形容扁舟的时候喜欢用“一叶”, 我们能想象出扁舟在碧波万顷中轻似鸿毛, 状似树叶荡荡悠悠的形态。再如“一汪泪水”、“两袖清风”等, 用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 小小的量词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二、让形象更具体可感

(1) 友人来访, 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 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 (余闻:《一杯乡愁》)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 摸不着, 看不见, 而量词“杯”与之结合, 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 浓香四溢, 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 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人场面, 真是妙手著春。

(2) 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 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 不具体, 作者用“缕”加以修饰, 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 仿佛立刻使人感受到如丝拂身的清凉滋味。

量词的选用可使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凸现出来, 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可感。如:“一线希望”、“一帘幽梦”等。再比如:“才高八斗”的典故, “才”怎能用“斗”来量呢?然而用这样的量词来说曹植才华横溢, 却比任何形容词都形象生动。

三、让情感更强烈动人

(1)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与春花争荣竞发, 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一联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除了比喻的精当外, 还在于量词的使用。“相思”是抽象的, 诗人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 用“一寸”修饰“相思”, 变抽象为形象, 与后面的“一寸灰”形成强烈对照, 显示了美好事物被毁灭, 迸发出内心的郁抑与悲愤。

(2) 美国博士几个子儿一枚? (老舍《牺牲》)

句中将计量微型物体的“枚”用于“美国博士”, 鄙视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附带一句, 老舍先生在小说《赵子曰》中写赵子曰对妻子的态度, 也是通过两个量词“头”和“匹”把他的不满与后悔心情很好地表现出来。

四、让句意更清晰明了

汉语中有些句子往往有弦外之音, 准确使用量词也能充分体现句子的弦外之音。如某人的家里“来了十位客人”, 从字面上看, 这些客人也许坐一会儿就走, 也许喝杯茶聊聊天。如果换一个量词, 说某人家里“来了一桌客人”, 情况就不同了, 这种说法的弦外之音就是主人非得请客人吃饭不可。可见量词用得不一样, 其隐含的意义就有差别。这种弦外之音是其他词汇所难以表达的。

那么, 如何灵活运用, 准确锤炼量词呢?

一、打破常规, 临时借用。通常情况下, 量词和中心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但在特殊语境中, 为了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事物, 抒发感情, 完全可以打破常规。比如, 荷花不说几“朵”, 而说几“盏”;骆驼不说一“头”, 而说一“峰”等。这种语言现象突出表现在对动物选用何种量词上, 人们往往选取最能体现其特征的某一部分来作量词。例如, “一条鱼”与“一尾鱼”, 语言效果就不一样, 前者感觉平淡无奇, 后者却将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盖因鱼的尾鳍是鱼身上最富有动感的部分。在这里, 用“尾”作量词,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朱自清在散文《绿》中则用“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写瀑布, 借名词“带”作量词, 新颖形象, 让人联想到瀑布细长、飘动的景象, 富有美感。“我送你一打问候, 三箱歌曲, 每一箱都有十五贯希望”这些量词表面上看使用不合情理, 实际上却是匠心独运, 能够引发读者全新的审美享受。

二、形象的比喻, 合理的夸张。量词的形象性大多是和修辞方法尤其是和比喻、夸张糅合才取得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量词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喻和合情合理的夸张。如:

(1)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吧。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2)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 (1) 中作者把树顶上的积雪比做“白花”, 更妙的是用量词“髻”把白花比成女子, 通过此中介把顶着白雪的松树比喻成纯洁温柔的日本看护妇。这是极为简洁的传神之笔。上文中也有一些使用比喻的例子, 希望您仔细揣摩。

活用教材巧练笔

活用教材巧练笔(精选8篇)活用教材巧练笔 第1篇词类活用巧辨析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它不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