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1篇
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3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跐蹈( )舍然(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身亡所寄( ) 因往晓之( ) 其人舍然大喜( )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练习】
阅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你如何理解《穿井得一人》中宋君的形象?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答案
5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2、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4)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课堂导学】
一、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
5、略
二、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课时练习】
1、倒塌,坠落
果然,果真
即使
四方
2、(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3、略
4、以讹传讹
5、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6、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一、整体感知: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 .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1、自读疏通词语
卜算子:咏梅:咏:
犹:俏:
烂漫:
寂寞:苦:
任凭:零落:
2、理解全词大意:
二、品读鉴赏:
(1)、 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这个季节里自然界里一般有没有花盛开了?梅怎样这样开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会怎样呢?像《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吗?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词里用是什么手法?
(5)该词的境界美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
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体会一下两者的异同:
《扬州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疏通词意: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二)研习内容
1、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2、词人听到了什么?
3、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2)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3)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4、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3篇
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3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跐蹈( )舍然(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身亡所寄( ) 因往晓之( ) 其人舍然大喜( )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练习】
阅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你如何理解《穿井得一人》中宋君的形象?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答案
5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2、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4)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课堂导学】
一、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
5、略
二、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课时练习】
1、倒塌,坠落
果然,果真
即使
四方
2、(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3、略
4、以讹传讹
5、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6、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4篇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设疑解惑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4、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5、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展示提高】
1、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巩固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___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 五代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qīng
shè
shú
suì
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
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 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合作探究】 、设疑解惑
1、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5、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展示提高】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巩固拓展】
一、1.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4.(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5.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5篇
主备人:河南扶沟县崔桥镇一中 于晓曦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对爱的深刻认识,体会诗句之外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学生自由朗读,师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全诗 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 ”三字展开。“----”一句点明了时节,但更是对人想思情状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__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6.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五、教师小结:
《无题》是一首抒写无限相思的爱情诗,全诗由一个“别”字统领,抒写了无比真挚的相识别离之情。 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无题》答案
1、(1)困难,指相见不容易;(2)难受,痛苦,指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是暮春时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第6篇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青春的幸福
2、理解为什么我们要珍惜青春之旅
3、培养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 【自主学习】(充分预习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1、青春期我们会有很多______但青春更多的是____,是_____,是_____。
2、正因为______是美好的,所以需要我们更加____,开创出属于自己的_______。 【合作探究】思考:
1、如何认识青春的幸福?
2、为什么我们要珍惜青春之旅?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达标检测】
1、(明辨是非) 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涵着智慧、勇气和意志。 ( )
2、(最佳选择)与儿童、与父母、与老人相比,中学生拥有更多的青春幸福, 突出表现在 ( )
A、理想追求、思维的深刻性、较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B、身体优势,是感悟社会和人生的智者
C、拥有快乐、梦想与激情、好的生活条件和时代,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
D、思维的深刻性、进取心,面对的新生事物多
3、要弹奏好青春协奏曲,中学生不能 ( ) A、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 B、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C、封闭自己 D、完善自己
4、青春是幸福的,青春是美丽的,但青春的时光也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我们 ( ) A.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B.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C.放飞梦想,迎接挑战 D.以上都不正确
5、青春意味着我们能够拥有许多的梦想,对于梦想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 ) A、只要我们敢于想象,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 B、梦想都是不着边际的,不可能实现
C、梦想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经过努力才能实现 D、梦想与现实没有关系,比现实生活美好得多
6关于“青春”,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1青春存在于青春期 ○2成功人士具有青春 ○3青春就是健美与优雅 ○4青春就是活力与精神
○1○4 B、○1○2 C、○1○3○4 D、○3○4 A、○
7、与儿童、与父母、与老人相比,中学生拥有更多的青春幸福,突出表现在 ( )
A、理想追求、思维的深刻性、较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 B、身体优势,是感悟社会和人生的智者
故都的秋学案答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