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精选12篇)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1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共300名,每个年级,100名,男、女生各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与数据记载,了解江西省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现况。

1.2.2 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其中大一94份,男生44份,女生50份;大二102份,男生53份,女生49份;大三91份,男生45份,女生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

1.2.3 调研数据统计

最后对所获得的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调研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

目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不断下滑,并且不论哪个年级,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人数都要多于女生。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大一、大二时,学校将体育设为了必修课程,强制性地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大三时,大多数学生都要忙着毕业找工作或者是专升本,导致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参加体育锻炼。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生会更加堕于锻炼,更加喜欢宅在寝室中或是与自己朋友同伴一同出去,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缩短。男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一直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要更加热爱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他们不怕受伤,并且能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友谊,这成为男女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有差距的原因之一。根据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鼓励他们多多进行体育锻炼,并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2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1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参加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做了一个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羽毛球与网球,而健美操、瑜伽与游泳则更受女生的喜爱,不论男女都比较喜欢参加团体运动。但是男生跟女生相比,还更加喜欢选择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项目,这是因为男生较为好强,不服输,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带领整个团队击败对手,从中获得胜利的喜悦。而女生选择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就表现出了女生的性格特点与思想特点,她们认为女生应该要文静且优雅,不应该参加负荷过大的体育运动,她们认为足球与篮球就是属于男生的体育运动,女生就应该参加瑜伽与健美操这些运动量不大又能塑造形体美的体育运动。针对这个问题,学院的体育工作者就需要纠正男生与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观点,调整他们所参加的体育项目。

2.3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表2的信息可以得知,不论男女,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都是强身健体与保持身材,这表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健康意识都比较强。兴趣也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一大原因之一,同时他们也都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说明他们对体育锻炼都有了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但是有较多的女生之所以会参加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体育考试,这需要引起体育教育者的重视。

2.4 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学校没有很好的体育设施与场所来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太大,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有很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准备考各种资格证,还要为毕业后的工作所努力,不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第三是很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度,并且没有同伴的陪同也使得他们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语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体育项目中,男生比较喜欢篮球与羽毛球,女生则喜欢健美操与瑜伽。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与保持身材。而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学习太忙、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缺乏以及兴趣度不高等原因。针对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解决意见:第一点,学校应该要加大对体育场地与设备的建设投资,并将这些资源完全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多多使用学校的体育器材,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还可以配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让他们对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提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帮助他们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点,根据男女生所喜欢体育项目的不同,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中进行锻炼,获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第三点,大力宣传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丰富体育锻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们暂时放下繁重的学业,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摘要:该文针对江西省目前的体育锻炼现状,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一步了解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具体情况,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学生的总体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该文通过对学院非体育专业的男生、女生所参与的体育锻炼进行研究,分析了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丽.体育锻炼对促进人体发展的科学依据[J].体育与科学,2011(6):18-20.

[2]张宝荣,李广宇.华北三所高校大学生运动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25-27.

[3]蔡理.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参与 排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技术的全面性、高度的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技术的两面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该运动还具有促进人类和谐、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拼搏向上的优秀品质等作用。排球运动是能够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与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勤奋、助人、拼搏、合作等优秀品质的运动健身项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学院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为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学生参与排球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及咨询相关教师和学生,对全校非体育专业参加排球运动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进行学生参与排球问卷调查,其中回收498份,回收率为100?g。回收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g。

2.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利用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师范大学排球运动现状

1.学生参与课外排球运动对象分析

从研究可以看出,喜欢排球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48?,喜欢人数最多,大一学生次之,占总人数的32?,大三学生占13?,大四学生占6?。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大一和大二时学校开设排球选修课,有些是必修课,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和认识了排球运动,改变了以往对排球的观念。大三学生主要在有排球技术的基础上喜欢上排球运动,还有就是大三学生平时课程比较多。大四学生打排球的人有点少,主要是大四学生正在忙着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各种压力忙的没有时间打排球。

(二)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现状

1.每周参加排球运动的频数和时间

从调查看出,大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和时间上的分配是不均的,其中男生在每周参与排球次数1次的为28人,占总人数25?,2次的为40人,占总人数36?,每周参加排球运动次数最多的是2次,每次时间为1-2小时占绝大多数,女生在每周参与数最多的是1次,占总人数的15?g,而每次运动时间最多的人数是在30到60分钟左右,说明我校女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时间和次数分布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排球技术性要求较高,其次,排球较硬,有些人受不了打排球时手的疼痛感。排球运动只有在打比赛时才是有趣的,而打比赛又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这就让学生在参与排球的次数和时间上有较大差距。

2.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

从“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中可看出,增强身体健康的比例占38?,兴趣爱好的比例占34?,从数据上看,学生参加排球运动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健康其次主要是对排球运动有一定兴趣爱好,接着是为了增加交流和丰富课余生活。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生也通过排球运动来提高排球技术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较单一,除了平时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等。和其它学生很少有交流,朋友就很少,通过排球运动的组织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增加朋友圈,增进交流,从而丰富课余生活。

3.影响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知,影响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身体素质差; 2.场地、器材不满意;3.没有人组织管理;4.校园排球文化氛围不够;5.没有专业人员指导;6.其它。从而可看出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问题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从问卷中可看出由于排球本身的特点限制,让许多人对排球的兴趣不怎么浓厚,但学校的场地也没有充分得到利用,也没有人进行组织和没有专业排球者进行指导。由于排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使许多人在排球课中怕球,在开始学习排球时由于项目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学、对排球兴趣度不高等心理。在学校里面排球场地不完善,没有人组织排球比赛或者排球运动,让学生原本喜欢排球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让原本并不怎么兴起的排球运动处于平淡状态。

三、结论

(一)缺乏专业排球指导员。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到,致使学生只是掌握了排球技术的一些皮毛。没有掌握到专业的排球技术,大多数学生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与专业排球出身的指导员相比还是不够科学。

(二)排球运动技术性较强,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排球技战术特点对参与者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不过这些基础技术动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不断反复练习。

(三)学校宣传力度和组织上不够重视。学校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方式,才能让学生产生潜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排球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3篇

【摘要】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呈现出松懈,随意状态,特别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锻炼意识薄弱,大多没有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观念,至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非体育专业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现状 调查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此次有关云南省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现状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校非体育专业的各年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发放方式采用随机发放。

1.2.2 文献资料法

检索有关大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安全运动意识现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统计,并进行相关比较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云南师范大学得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频率、年级基本情况分析

2.1 .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与分析

通过表1显示,接受调查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中很少参与体育锻炼的高达占36.0%,很少参加的占26.5%, 有时参加的占21.9%,经常参加的学生仅占15.6%。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云南师范学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逛街、酒吧等活动。

2.1.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年级调查与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体育锻炼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刚进入校园的学生能够保持自己高中的习惯,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逐渐受到各种风气以及其他诱惑的影响降低了锻炼身体的期望。

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的动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2.1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目前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较明确,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其次为了充实生活、朋友交际、劳逸结合等,体育活动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这看出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对体育锻炼对提升自身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上认识有较大提高。

2.2.2对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自身方面,这部分学生有107人,占到了34.9%,其次是时间因素有25.4%的学生选择,还有场地因素有17.9%,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的占到了3.3%,还有18.6%的学生选择其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以很少参加和不参加为主,活动时间为晚上人数最多,占到了53.4%,活动形式以2~5人比例最高,达51.5%。

3.2建议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4篇

排球运动虽然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中国的排球运动已经相当普及。排球运动在国内深受各个人群的喜爱,尤其我国女排前不久世界杯冠军后使得排球运动在国人心目中一直保持者较高的地位。根据排球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发展益处,所以研究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课外排球活动,对高校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排球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课外排球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球运动教材、排球裁判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2)专家访谈法

对排球教练、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高校公体学生课外排球活动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对策的看法。

(3)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4)逻辑分析法

对排球裁判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及对高校公体学生课外排球活动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高校公体学生课外排球活动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5)问卷调查法

此问卷的整个发放是在曲靖师范学院公体学生进行发放200份;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已符合了统计学要求。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排球活动参与现状

(1)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对排球活动的喜好程度

根据调查了解,曲靖师院喜爱的体育项目中,排球占到15%,篮球占总百分比为40%,足球占总百分比为9%,总的来看排球运动位于三大球项目第二。排球运动相对小球项目来说,环境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主要的是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项目,排球运动要求技术的技巧性比较高是最主要的影响学生选排球课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曲靖师范学院常年开设排球课程、中国排球运动的重要比赛、媒体的报道,使得曲靖师范学院的排球运动在大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中占一定比例。

(2)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性别情况

根据调查得知,经常参加课外排球活动同学占总参与者的5%,其中女同学占%2,男同学占3%;而不定时参加活动的学生占总参与者的48%,其中女同学占%18,男同学占30%;从不参加的活动的学生占4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男同学高于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虽然,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站到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是跟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值差不大,说明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

(3)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形式与场所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因为被调查学生在入学后接触过排球运动占据的一定的比例,但是在小学、初中、高中接触排球运动的同学比例只占据一小部分,占总比16%,我们可以看出,一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中排球运动并没有普开来。根据调查74名参与课外排球活动的学生中,主要的参与形式,和舍友、同班同学一起练习的比较多占总55%,学校组织相对自发练习的比较少占总30%,也有通过学校排球协会参与排球活动的占总15%,这些都说明了排球运动在学生心目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学校排球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参加排球协会的同学也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也说明了一部分参与排球活动的同学开始重视该项目,是高校排球运动发展良好的开端。

2、当前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

首先,曲靖师院排球运动相对小球项目来说,环境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主要的是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项目,排球运动要求技术的技巧性比较高是最主要的影响学生选排球课没有明显的优势。其次,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男同学高于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虽然,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站到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是跟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值差不大,说明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

3、促进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排球活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大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改善室外排球场地设施。

曲靖师院排球运动相对小球项目来说,环境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主要的是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项目,排球运动要求技术的技巧性比较高是最主要的影响学生选排球课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加大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并且改善室外排球场地设施提高学生的参与人口,使排球运动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2)提高学生运动意识,增加高校体育锻炼人口

由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男同学高于女同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虽然,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站到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是跟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值差不大,说明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所加强对不参与运动的学生运动意识,增加高校体育锻炼人口,也是发展排球运动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排球运动相对小球项目来说,环境因素起着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主要的是排球运动是隔网对抗性项目,排球运动要求技术的技巧性比较高是最主要的影响学生选排球课没有明显的优势;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站到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但是跟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比值差不大,说明曲靖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曲靖师院排球运动在学生心目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学校排球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参加排球协会的同学也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也说明了一部分参与排球活动的同学开始重视该项目,是高校排球运动发展良好的开端。

摘要:排球运动是我国重要体育项目之一,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高校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也是主要教学内容。本人主育的意识。

关键词: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排球活动

参考文献

[1]岳元德,周晔.如何搞好普通高校业佘排球训练工作[J].四川体育科学,1995,4:57-59.

[2]秦尉富,罗维.广西大学生排球队课余训练现状调查[J].搏击.体育论坛,(3):79-81.

[3]张凤玲.大学生课外排球活动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55-57.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5篇

中国的大学等级分类,像211、985院校,在申请英国留学的时候,这些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是说非这些学校的学生就不能申请。那么非211院校的学生申请英国留学有哪些技巧呢? 非211工程的学生申请名校时,可以尽量突出自己的所在大学特点、工作的背景、社会活动能力、优异的成绩,对专业的独特的见解等等,可以通过个人陈述,推荐信或小短文等手段,把自己的优势放大,从而达到申请名校的目的。

以下是非211工程大学学在申请中必须向学校提到的几点优势,与需要的同学们分享:

突出专业排名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并不是特别出色,那么就以你所学的专业为主。学校和专业的简介,在学校的官网上可以查到。如果专业也不是很突出,还可以突出学校所在的城市,比如中央财经大学,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吸收到更多的商业元素,这个对申请商科很有利。而如果学校是在小城市,则可以说见证了经济差距,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改变状况。

突出优异的成绩

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分为专业平均分、综合平均分、班级或者年级排名,或者某一门或两门分数。通常学生都会说自己的综合平均分不是太具有优势,也许有一两门政治理论课程拖了后腿,那么你可以重点突出专业平均分和班级排名。另外,如果你可以针对某些专业的申请,突出你某个专业的成绩,那么效果会更好。比如,统计学专业的申请,如果你的数学成绩优秀,那么你就可以在个人陈述中找数学老师来做推荐。

突出社会活动能力

有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当过学生会的干部,组织过很多大型的活动,比如,英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或者在上学期间当过奥运会的志愿者,如果可以有证书或者志愿者证加上活动的照片,一定可以为申请加分。

还有很多学生有出国的经历,如参加过国际夏令营、假期国际游学活动等,写这样的经历时一定要记住,如果你确实参加过此类活动,那就简练的写一下自己从中的收获,并且拿出点实际的`证明,这样效果会更好。

突出个人风格和特色

这一点要求申请人来认真的思考:自己有什么别人没有的特点。有些学生也许会说,我没有个人的特色。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你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尽量把你们个人的魅力展现出来,要知道,英国的教授们有时候对大堆雷同的文字不感兴趣。

这里有三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可以供你们参考:说明你为什么适合申请的专业通过学习你能获得什么五年之内有什么样具体的职业规划。

只有弄清楚自己的闪光点,使自己回答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才可以吸引教授的眼球,从而增大自己录取的机会。

把握好正确的申请时间

留学一定要提早准备,提早申请,晚申请的话,学校审理速度变慢,竞争者也势必越来越多。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申请英国名校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难,非211工程大学的学生一样有机会可以申请到名校,只要你有自信,足够优秀,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英国名校的大门同样为你敞开。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师生关系探析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情感 英语教学 师生关系

引言

校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最纯洁、最神圣的一种。然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却被某种利益日益扭曲,变得庸俗。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曲意逢迎,刻意讨好,向老师谋求一些荣誉及评优资格利益。另一方面,教师对待学生有厚此薄彼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高校教师掺杂了非工作因素及个人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和对老师的信任度,严重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在受不正当利益因素影响的师生关系中,受益的学生和权益受损的学生其实都是受害者,前者容易形成急功近利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后者则可能因得到不公平待遇而对教师产生偏激的看法。

一、当前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协调,提倡尊重教师、爱护学生。但是,相比普通初高中学校,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交往渠道单一,师生关系显得比较淡漠和疏远。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曾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做过匿名问卷调查,题目是:“我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听出学生们的心声:我最喜欢语文老师,因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各种故事,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英语老师,因为她心境年轻,时尚,活泼,跟我们谈得来;我喜欢素描老师,因为她不言行高傲,从来不会像命令仆人似的命令我们;我喜欢的老师应该具有幽默感,每堂课要讲些当今时事让我们不会觉得乏味;我们喜欢爱学生并且不留作业的老师等等。从这些答卷看出,我们的学生对于老师有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所关注并给予期待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然而在高职院校,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生不太喜欢课堂上书本知识讲解太多的老师,而且喜欢英语课的学生很少。由于高职的学生成绩不太乐观,学习兴趣不浓,他们课堂上对于教师在情感上的要求远远高于知识层面的要求,教师能否满足学生的这种情感需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影响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二、 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从师生关系调查状况来看,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太乐观。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对英语教师未建立情感。然而,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罗森塔效应”证明:如果师生间出现了感情生活的隔阂,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师生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利益思想四处渗透,连最纯洁的校园也不例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部分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书育人已不再是教师最纯粹的价值理念,师德不佳、修养不高、业务知识能力欠缺、责任心缺乏等等只会使学生产生蔑视厌恶的消极情感。所谓身正为范艺高为师,教师应当拥有并散发人格魅力的个性品质。而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与以往年代大有不同了,他们不再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课堂上,笔者常听到学生这么说:我爸名下有多少家公司,毕业后直接去那工作,我来读书纯粹是混个文凭。由此看来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不言而喻,让教师不得不感叹学生对知识的轻视。

(二)当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学,学生可以使用网络、图书等学习工具吸取知识,这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三)辅导员与任课老师分工的制度

高职院校中一般都设有专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这也使得师生在心理上共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与学生交往、沟通是辅导员的工作,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仅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学业方面,45分钟课一结束,这种关系暂可截止,师生之间仅仅保持着一种单纯的、平淡的教学关系。 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淡然。

(四)当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处于滞后状态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有不少英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依赖母语,这样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再者,教师教学依旧使用一支黑板、一块粉笔和一本教科书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没有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极大地限制了一堂课的语言输入。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挑战性和没有成就感,就无法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和亲密感。而且知识性和趣味性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这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英语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等无一不影响着每位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必须严于律己,恪守师德,做好学生的表率。英语教师还要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培养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能在课堂上传授各种层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一个知识渊博、笑容可掬、对学生充满关爱的老师是绝对受学生欢迎的。

(二)完善英语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能力

填鸭式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当今的高职课堂,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现代科学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课外知识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善用交互式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主要是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再者,教师要具备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力。在高职院校,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是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在教师含义深、有趣的语言召唤下,能进入审美的愉悦之中,同时受到思想、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育。比如:我们在学习一篇题目为《Places》的课文中,导入课文我们可以这么说:现在我们随着××教材Unit ×一起去游玩世界吧,在出发之前,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准备工作怎样。而一般的老师会讲: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几课等之类比较单调乏味的语言。同样的课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学生所带来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率全然不同。

(三)课前除了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备教材是英语教师课前备课的主要内容,然而要上好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使45分钟的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备学生”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兴趣、需要、学习动机和态度、英语知识水平乃至学生的家庭状况等等。

(四)建立多个渠道与学生沟通

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理所当然要掌握与学生沟通的主动性。除了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之外,教师更应该珍惜课外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课前,提倡教师课前十分钟进教室,主动与学生交流,寒暄学生的生活起居,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心情,积极关心情绪低落的学生等等。再者,教师可利用目前盛行的交流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情感。

结语

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是高职英语教育的关键,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每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地思考、探索、改善。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只有这样,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才能日趋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朱平珍. 文艺与教育的交响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项茂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外语界,2004.

[3]王根顺,陶春莉.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再认识.社科纵横,2005.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7篇

关键词:产学研,非体育类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性选修课,体育产业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政策背景

2014年10月20日, 国务院以国发[2014]46号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成为了必然要求, 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 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 破除行业壁垒, 清扫政策障碍, 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体系, 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 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 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

2015年12月23日,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介绍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时表示, 经国家统计局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中国的体育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0.63%。预计到今年年底, 可以到0.7%, 这个比例属于大幅度的提升。现在中国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而且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按照国际通行研究的标准, 当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的时候, 体育产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差不多8 000美金, 所以正是高速发展的时候。

1.3 体育产学研融合趋势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在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是一种面向市场的需求, 将教育、科研和生产三者紧密结合, 实现相互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专业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需要由具备体育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对接体育产业链条, 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推动体育产学研合作, 目的是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局去谋划, 将体育教育和教学更好地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中去, 顺应世界以及我国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现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生产的良性互动。产学研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凸显在:首先, 提高人才培养的学科融合性, 使不同学科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其次, 加快体育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度, 加速推动体育产业研发和成果的转化率;最后, 不断提高教育与科研工作动力和水平, 促进学科交叉平台建设,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对人才的甄选更加严格、需求也更加广泛。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调整高等院校对学科人才的培养方向与模式, 培养实用型与复合型的人才, 成为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2 体育类高等院校及其产学研融合分析

2.1 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的高等院校分类

现阶段, 国内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的高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高等体育院校。它们是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和体育专业性课程的主要高等院校类型, 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类别, 比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体育类大学或高等学院; (2)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这类分院系也是国内开设体育专业性课程门类较多与时间较早的学院类型之一, 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 (3) 综合类大学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科学研究部门 (公共体育部) 。时间上相对于高等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学院略晚, 但也是早期开设体育专业性课程的院系类别, 并且开设体育专业性课程较多, 例如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等; (4) 专业性院校的二级分院。如高等财经类院校的二级学院与公共体育部, 不过此类分院开设体育专业性课程的时间短, 课程的开设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不能系统地将体育知识进行专业性课程的教学; (5) 综合类大学的各个分院以及公共体育部, 例如某大学商学院会有1~2门有关的课程, 或者是某学院研究生培养中, 能够有学生有相关的研究方向, 但是, 并没有体育专业性课程开设的稳定性与常态化。第一、二、三类院校类型是体育类高等院校, 第四、五类院校类型, 则是非体育类高等院校。

2.2 体育类院校产学研融合所面临的问题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 体育类高等院校中实践训练型课程的比例起码会占到一半以上, 教师多用课堂授课的传统模式, 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专门化人才, 其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部门、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体育用品与器材的营销推广等。已有专家学者论证过, 虽然开设的体育专业性课程名称不完全相同, 但其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共性规律, 在体育类高等院校采取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但其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的课程与其他方面也存在自身的问题。

2.2.1 专业课程内容单一, 人才培养形式化

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体育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与课程会出现形式化倾向, 没有完善和周到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基础工作来对接合作培养。教师一再强调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 但其课程的学习效果与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仍不高。虽然体育类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潜力以及重要性并积极地与体育企业、体育产业及政府部门展开多领域合作, 但合作形式还没有跳出最基本的合作模式, 例如企业或政府高层来校进行短期授课或者专场讲座, 学生参与到相关项目中的比例不高, 而且企业方面对学校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就更少了。合作主体各方对承担的责任、拥有的职权和享有的利益不够明确, 使该专业产学研合作多流于形式, 深层次合作与真正有效实施的并不多, 效果自然也不明显。

2.2.2 设备与实验室的配置不能满足产学研的合作需求

在大数据的新时代里, 想要摘取体育市场与产业日新月异的彼岸花就需要掌握解读各类型与各领域数据的能力, 因此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的配置以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要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有相关研究统计, 在体育产业商业化运作极为完善与发达的美国, 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体育产业类以及相关的专业甚至院系, 同时这些院校都建设建立了配套的实验室, 用于学生从事体育相关专业领域以及具体方向的教学与实践研究、体育商业项目策划。国内高校也试图通过建设实验室的办法来完善配套设施, 从而推进产学研合作, 但推进工作良莠不齐, 建立完备的体育相关实验室的院校更是凤毛麟角。虽然仍有屈指可数的体育专业与产业实验室能够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 但整体水平远滞后于产学研的需要。

2.2.3 合作渠道不稳定, 缺乏长效机制

基于最初建立背景和教学科研传统, 体育类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能走上与市场衔接的深层次规范轨道。以体育产业领域的经管类专业为例, 有研究显示, 此类项目以短期合作类型居多, 由此而来的体育类高等院校与企业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基地是经过专业教师的个人资源与沟通, 通过口头协商后形成的合作行为, 其并不是在完善的产业与专业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在此类合作中, 最主要的弊端是它的临时性, 协议的变动系数很大, 相关教师的变动或离职就很可能造成合作的暂停乃至中断, 长效合作无从谈起;其次由于缺乏合同协议等规范书面文件的法律约束力, 企业和学校之间在沟通协商、利益分配等问题上都会存在诸多隐患, 难以深入合作。

3 非体育类高等院校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的必要性

3.1 发挥自身优势, 打造特色交叉学科体系

在产学研发展以及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时代, 有很多高校都在规划或者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文、自然、艺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也有不少学校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自身的二级学科, 学科交叉发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同时, 在与体育专业的学科交叉发展中, 非体育类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应立足自身的学科特色, 制定有关体育产业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应当发挥学校本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的特点, 并与体育专业较强的应用性相结合, 以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以体育专业性课程为铺路石, 奠基并打造该校独具特色的体育交叉学科, 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资源跨专业利用, 搭建体育产学研平台

在平台的搭建和硬件的基础上, 非体育类高等院校也有自己的长处, 可以借助自身已有的医学、理工等学科的科研实验室或研究基地的资源优势, 为更好开展体育教育科研提供孵化器, 通过整合自身资源打造建设在各特色学科基础上的体育类科研创新平台。通过推进体育专业性选修课在该校教学中的开设与发展, 立足自身实际并把握体育专业性课程的定位, 借力于学校自身特色专业技术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与体育学科交叉的科研成果向产业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可以尝试更多合作方式, 比如通过与体育主管部门合作, 组建科研项目攻关;与企业合作, 组建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队, 建立体育科技产业推广平台, 加快体育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体育产业化进程。

3.3 开拓学研领域, 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在非体育类高校中, 体育教育通常只是体育体能活动等实践课程及其基础教育功能的实施, 其产学研合作预期和社会服务效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进而导致了在人才培养上一定专业与学科的缺失, 这通常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模式的禁锢。而在如今较为宽松的发展政策和体育产业发展崛起、科技经济教育发展的趋势下, 非体育类高等院校要积极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利用自身优势助力与发展体育产业, 将体育专业性课程纳入产学研合作的实用知识储备体系中, 提高其特色专业的学科饱和度;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 开拓人才培养的视野, 促进与体育企业、科研院所的沟通合作, 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实际, 有效利用优势专业的特点, 开拓产学研合作领域, 比如共建科技中心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教研合作模式等, 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4 激发科研动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就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体育专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 在满足对基础体育教学的基础上, 也能承担体育专业性选修课的讲授任务, 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既要满足非体育类高校对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又要面对现代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态势以及对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 高校体育部门要研究制定人才激励政策, 可以根据专业学科需要引进体育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威望和学术造诣的知名学者教授;同时深挖潜力, 注重学校内部有相关知识和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的培养, 支持和鼓励复合型、研究型的教学科研;另一方面, 院系要结合特色专业的应用实践, 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对学生的学科交叉研究进行铺垫和引导, 也可聘请知名体育企业的专家或具有造诣的技术人员, 对学生的论文和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加快专业融合与合作建设。

3.5 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体育课改与教改

将体育专业性选修课的教学引入到各学科专业的常规教学中来, 进一步丰富学校自身的体育课程体系, 开拓学生的体育思维视野, 激发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 通过其对该专业知识体系与体育专业知识的结合学习, 能够抓住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使学校能够不断拓展教育合作平台的内涵, 提高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范畴。作为高等院校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科学编排教学内容, 重视体育的教育与应用功能, 注重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能够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支撑其参与到体育管理、体育赛事、体育营销等实际工作中。非体育类高校的体育课程除了继续做好体育运动项目的公选课与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之外, 还要面向各专业开设体育专业性选修课, 一方面全面普及体育专业性知识, 另一方面有目的地促进各专业与体育的融合, 最后各专业有的放矢开设与本专业相关性强的体育专业性选修课。这不仅仅是要在目前产学研融合加速与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有所得益, 更要做好持久性规划, 这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局面与新方向。

4 结语

高校的功能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 非体育类高等院校在体育产业产学研结合中应发挥一定的作用和扮演相应的角色, 不是要成为体育产业中产教研的主体, 而是要承担体育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孵化者身份, 以自身的特色、技术、人才、文化、教育、资源等优势为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深层次服务, 并从中实现价值和获得回报。作为非体育类高等院校, 要搭上体育产业的顺风车, 不能简单效仿体育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 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建立学科交叉合作平台, 用体育专业性选修课这样一把钥匙打开融合之门, 为体育教育开疆拓土, 更为人才的培养铺设更加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沧海, 王安利, 张恩铭.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3) :83-85.

[2]江金泽.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瓶颈——以体育产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6) :82-84.

[3]Ratten, Vanessa.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ports management[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2011, 53 (6) :763-770.

[4]冯冠平, 王德保.研究型大学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和角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24 (2) :92-95.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8篇

随着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启动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1]。在“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希望通过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硕士生、博士生及以上各年级参与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不同年级非体育专业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347份。回收率86.75%, 有效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体育类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论文, 并重点研读和分析了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 19.0进行归类统计处理。

1.2.4 访谈法

对经常在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华东师范大学不同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走访, 对公共体育俱乐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各年级和性别频数分布

调查对象中包括大一学生63名, 占总人数的21%, 其中包括男生10名, 女生63名。大二学生80名, 占总人数的23.1%, 其中包括男生13名, 女生67名。大三学生111名, 占总人数的32%, 其中包括63名男生, 女生48名。大四学生32名, 占总人数的9.2%, 其中包括男生12名, 女生20名。硕士42名, 占总人数的12.1%, 其中包括男生25名, 17名女生。博士学生9名, 占总人数2.6%, 其中包括男生4名, 女生5名。男生占总体的36.6%, 女生占总体的63.4%。在选取调查对象的时候, 考虑到大四毕业时期, 大四的选择相对较少, 博士的样本量最少, 仅仅只有9位, 样本的代表性不足, 误差可能相对较大。

2.2 不同年级与上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之间的比较

a.30 cells (62.5%)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03.

由于P值>0.05, 所以在不同年级和上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之间没有差异。说明在高校的不同年级阶段, 在调查中反映出他们并没有因为年龄和年级差异而在体育锻炼次数上有明显的差异。

2.3 不同年级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之间在参与体育锻炼目的上存在差异, 增强体质方面, P值=0.317>0.05;兴趣方面, 0.01<P值=0.039<0.05;为了通过体质测试方面, P值=0.001<0.01;交友方面, P值=0<0.01;缓解压力方面, P值=0.01<0.014<0.05。综合分析, 得知在不同年级参与体育锻炼目的之一都是为了增强体质, 但是在兴趣、缓解压力方面差异具显著性, 通过体质测试、交友方面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兴趣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选择该选项的比例分别为35.6%、31.3%、35.2%、53.1%, 硕士为38.1%, 博士为22.2%本科生多从兴趣出发选择锻炼项目, 硕士次之, 博士已经不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缓解压力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31.5%、27.5%、37%、25%, 硕士38.1%, 博士11.1%。硕士多以缓解压力为主要出发点, 硕士次之, 博士不以缓解压力为主要出发点。为了通过体质测试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3.3%、30%、22.1%、6.3%, 硕士为0, 博士为22.2%, 由于硕士级博士阶段没有参加体质测试的要求, 所以这项目的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阶段, 尤其以本科一二年级为主, 他们比较在乎体质测试成绩, 因为这在体育成绩中占有40%的比重。交友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0、1.3%、19.6%、12.5%, 硕士为11.9%、博士为22.2%, 由此可见, 在博士阶段, 意识到交友的重要性, 所以在此项中, 博士选择的比重较大, 本科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意识到交友的重要性, 所以本科一至三年级比例渐长, 而进入大四阶段学生即将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 交际圈基本定型, 也有很多人进入实习阶段, 所以交友的比重减少。硕士比重居中。

2.4 不同年级与选择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之间与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上存在差异, 篮球方面, P值=0.001<0.01;跑步方面, P值=0.002<0.01;排球方面, P值=0<0.01;自行车方面, 0.01<P值=0.021<0.05;羽毛球方面, P值=0.002<0.01。综合分析, 得知在不同年级参与体育锻炼项目之篮球, 跑步, 排球, 羽毛球上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在自行车项目上, 差异具显著性。但是在足球、健美操、乒乓球、健身房、登山、游泳、舞蹈、太极等项目上, 没有差异。在篮球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9.6%、11.3%、33.7%、28.1%, 硕士为33.3%, 博士为11.1%。其中男生占选择篮球的80%, 所以在不同年级男生之间选择篮球项目之间, 硕士多选择篮球为锻炼项目, 本科生随着年级的增长, 越来越多男生选择篮球, 而博士选择篮球者较少。因为篮球运动对抗性强, 运动强度较大, 所以年级趋于年轻化。在跑步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60.3%、62.5%、58.2%、68.8%, 硕士42.9%, 博士88.9%。不同年级对于跑步的选择所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 因为跑步跑步锻炼是人们最常采用的一种身体锻炼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跑步技术要求简单, 无需特殊的场地、服装或器械。尤其对于年龄普遍偏大的博士生来说, 健康显得更为重要, 选择锻炼项目首选跑步。排球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为16.7%、12.5%、0%、0%, 硕士为0, 博士为0, 由于排球这项运动是一项普及程度化不高的集体项目, 所以在选择上大多不愿意参与此项目, 在低年级还存在选择该项目的学生, 但也是寥寥。羽毛球方面,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4.7、25%、23.1%、18.8%, 硕士为50%, 博士为11.1%, 由此可见, 在硕士阶段, 选择羽毛球的人数占到该人群的50%, 所以硕士阶段的学生多选择这项全身运动, 老少皆宜, 而且还是室内场地, 运动环境优越, 没有室外场地受到风吹日晒的影响, 普及程度高的项目。而在足球、健美操、乒乓球、健身房、登山、游泳、舞蹈、太极等项目上, 不同年级人群在选择上却没有差异。

2.5 不同年级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之间在参与体育态度上存在差异, 0.01<P值=0.029<0.05, 说明不同年级之间在参与体育态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本科生一至四年级各存在1%~5%的少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厌恶的, 但是硕士及以上阶段的都没有选择该项。在无所谓态度方面, 博士及以上阶段的选择的学生有55.6%, 硕士23.8%, 本科生处于居中位置。在喜欢的态度方面, 以硕士阶段的学生选择居多, 占此阶段学生的61.9%, 其他阶段选择的比例差不多。在非常喜欢的态度方面, 大二至硕士阶段的学生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但是在大一和博士阶段的学生却没有选择此项。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 在本科阶段, 学生间还存在少部分对体育锻炼持厌恶的态度, 但是硕士及以上阶段就没有这种现象了,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 对于健康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重视。但是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对于体育锻炼无所谓和喜欢两种态度, 说明在学生间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待提高, 并且可以把这部分无所谓态度的学生纳入喜欢中, 这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在宣传和活动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最终达到每一级的人数都发生变化, 减少或没有厌恶的学生, 继而在无所谓, 喜欢和非常喜欢的人数逐级递增。

2.6 不同年级与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比赛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之间在参与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比赛上存在差异, 0.01<P值=0.029<0.05, 说明不同年级之间在参与体育态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经常参加方面, 大四学生15.6%最多, 本科生有逐渐递增的趋势, 但是硕士阶段就急剧下降, 博士的比例已经降至0。偶尔参加方面, 每个阶段都普遍存在, 本科生一至四年级的比例分别是51.4%、73.4%、37.3%、40.6%, 硕士阶段为69%, 博士阶段为100%, 但是没有参加方面, 博士及以上的学生为0, 该项题目是在此以前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运动或者比赛, 所以博士阶段的学生毕竟已经在学校的年数多于其他阶段, 所以该项为0。由以上的数据得知, 在不同年级之间, 硕士及以上, 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比赛相对于本科生少, 尤其是博士及以上, 由于科研压力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多于本科硕士阶段的学生, 所以参加的次数就更加少了。但是在不同的学生之间,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 都会偶尔参加。但是本科阶段没有参加过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和比赛是需要学校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2.7 不同年级与同龄人之间的健康状况之间的比较

不同年级与同龄人的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差异, P值=0<0.01, 说明不同年级与同龄人的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在比同龄人健康相比不太好方面, 不同年级阶段都有部分人选择这项, 说明在自我感知方面, 都有少部分人觉得自身健康状况略差于同龄人。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大部分集中于一般的选项中, 可能对于这样的概念没有太多关注, 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比较, 但是在健康方面, 不同年级选择的比例如下, 本科生大一至大四年级, 为55.1%、57%、40.9%, 硕士阶段为42.9%, 博士阶段为66.7%。他们觉得自身状况相对于同龄人较健康, 对于非常健康方面, 只有少部分本科生选择了此项, 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都没有选, 所以对于自身健康状况非常自信的集中与低年级, 由此反应出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 大家对于自我健康的自信度下降, 而面对科研压力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都普遍高于本科生, 由此产生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增长。

2.8 不同年级与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a.30 cells (71.4%)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03.

不同年级在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的没气氛之间存在差异, P值=0.006<0.01, 说明这五种差异具有显著性。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没时间、没场地、没气氛、没同伴、没器材等方面, 但是在不同年级之间, 没气氛这一因素差异具显著性。本可以至四年级的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分别是57.1%、36.7%、41.7%、37.5%, 硕士阶段为50%, 博士阶段为22.2%, 相对于其他因素, 没气氛是大家形成的一个共识, 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阶段, 自主锻炼的比例相反随着年级和年龄逐渐加强。自发锻炼, 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并不是因为跟风而锻炼, 而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

2.9 不同年级对于学校如何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之间的比较

a.518 cells (98.1%) have expected count less than 5.The minimum expected count is.03.

不同年级在对学校如何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目前体质测试的建议之间, 由于P值=0.562>0.05, 说明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其中对于学校如何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对目前体质测试所提出的建议也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一, 学校对设立体育类社团, 不仅仅是一些热门项目, 其他项目也要普及,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其二, 学校应该满足多数人参与锻炼的场地需求, 多设置一些体育设施, 还要有专业人士进行锻炼的指导。其三, 加强平常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监督机制。其四, 学校应该多举办体育项目的相关比赛和培训课程, 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强整个学校的体育氛围。其五, 学校应该多多对于锻炼和不锻炼的学生收集一些反馈信息, 并且进行修正。其六, 学校应该多增加多组织和承办相对大型的体育赛事, 并且对于学校高水平的队伍进行宣传, 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学校体育的认知度。

3 总结与建议

1.华东师范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别是对每周锻炼的次数, 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平时选择的体育锻炼方式, 体育锻炼的态度, 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比赛上, 锻炼的时间段,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段这几方面。

2.学生公共体育俱乐部, 从不同年级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出发, 选择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 本科主要以兴趣为主, 硕士阶段主要以缓解压力为主, 博士阶段主要以交友为主, 在项目的选择上, 本科男生多选择篮球这项普及程度化高的项目, 硕士阶段的选手多选择提倡全身运动的羽毛球。所以学校应该由此对不同人群开发相关俱乐部课程, 建立合理的体育锻炼硬件设施、器材、场地, 安排相关专业的指导人士, 并且做好相关反馈信息的收集, 形成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一套体系。

3.开发体育锻炼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的体育馆应该在指定的时间段给学生免费开发使用场馆, 或者延长体育馆的使用时间, 利用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学生资源, 开设相关体育培训课程, 免费向学生提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并且尽量安排相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参与, 体育锻炼的同时, 达到交友的目的, 形成学校和谐的氛围,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通过不断加强公共体育俱乐部的内部管理和优化各种资源, 为每一位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

4.华东师范大学可以选择在统一的时间段, 或者不同年级分时间段, 给学生充足的体育锻炼的机会, 有利于校园全民健身热潮, 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设立相关的体育社团, 让学生能够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锻炼, 同时建立学校体质健康管理与服务机构, 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检测和评估。

5.组织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增加宣传力度, 或者在学校组办一些校级或者院级体育赛事, 让华东师范大学的高水平队伍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校出现“体育明星”, 可以是高水平学生, 也可以是普通学生, 进而起到榜样的作用, 这些赛事的举办对学生的身体健康,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9篇

1 国内外对石化现象的研究综述

1972年塞林克提出了“词汇石化”这一概念,他指出:“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趋于保留与它的目的语有关的那些石化了的语言点,语法规则及亚系统特征,不受外语学习者的年龄及其所接受的外语教育的多少的影响。石化了的结构趋于以潜在方式存在,在表面认为已被清除了以后,会在学习者的输出中重新出现。”[3]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国外众多学者对石化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石化产生的原因:Selinker (1972) 从中介语理论角度阐释了石化产生的五因素,即母语迁移、培训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笼统化;Schumann (1978) 从洋泾滨假说的角度分析了石化产生的两个原因: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所持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及反复使用有限的语言进行交际;Krashen (1985) 从语言习得过程的角度认为有五方面原因:目的语输入数量不足、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适、感情过滤器、目的语输出过滤器和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Ellis (1994) 从生物论及学习者动机角度认为:产生石化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年龄因素: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外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反馈性质(相互作用论)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Johnson (1996) 从认知学的角度认为石化产生的原因是DEC (declarative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 输入不够,影响陈述化和程序化进程。Tomlison (1997) 也从认知学的角度认为:技巧循环(目标-比较-尝试-结果-反馈)每一阶段及时反馈和帮助不能顺利实现。Trillo (2002)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认为未获得适当的语用标记是石化产生的原因。[4]我国学者如戴炜栋、陈慧媛、姜楠、杨文秀、张雪梅、陈淑芳等都对石化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以戴炜栋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我国英语石化的基本发展模式:中小学阶段外语稳步提高;在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外语突飞猛进,随后进入高原期,即石化阶段;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暂时的石化阻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此时如果有最优的输入,他们的外语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

2 原型范畴理论综述

原型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引入语言学领域,用于意义分析。该理论的提出对经验世界中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是一大实质性的突破,因为它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范畴观相左。经典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一组拥有共同(必要和充分)特征的要素组成。符合所有标准的实体就是范畴的成员,并且成员的地位相等。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机械反映,范畴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

亚氏经典范畴理论在20世纪受到来自哲学界、心理学界、认知语言学界的指责,因为近几十年的认知科学研究发现,很多概念范畴和语言范畴无法用这一传统理论阐释。20世纪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5]在此基础上,拉波夫、罗施、莱考夫等人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词进行了研究。Berlin和Kay研究了98种语言,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而且发现了某一颜色范畴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颜色 (most typical example) ,发现人们是根据焦点色 (focal colors) 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做了大量的有关范畴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6]例如在[Bird]范畴中,“身小而轻巧,可飞,可下蛋”被视为典型的鸟类的特征,所以,麻雀常被认为是原型,而体型庞大、沉重、不会飞的鸵鸟、企鹅等被视为边缘成员。由此可见,范畴的不同成员在典型程度上有分级性。

另外,罗施还提出范畴化双轴和范畴化的认知经济和认知世界结构两个原则。范畴化双轴又称为范畴系统的垂直和水平维度(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用于表示范畴的抽象层次及其内在组织,垂直维度是范畴从上到下的包含性。在用具的范畴层次结构中,Artefact-Furnitire-Chair-Kitchen chair构成一条垂线,在这条线上的各层次逐级包括:Artefact>Furnitire>Chair>Kitchen chair,并按照从最概括到最具体的顺序排列,每一上位范畴都包含下一个范畴的特征。在垂直维度上,基本层次范畴比其他任何层次的包含性和有用性都高,它既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依据,也是解读世界的结果,是外部经验世界呈现特征最显著的基本事物,人类只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就可收获最大的信息量,这就是认知经济原则(Ungerer&Schmid, 2001:68)。[7]在用具范畴结构的垂直维度上,Chair是基本层次,该层次连同其上位范畴、下位范畴这三个层级,即furniture>chair>kitchen chair一起构成范畴的层级结构,即认知世界结构。表达基本层次的词就叫做“基本层次词”(Basic Level terms)”。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在视角上和功能上把事件看作具有整体性(The wholes seem to be more psychologically basic than the parts.),反映了所形成的意象图示。

Lakoff (1987) 指出: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和动觉运动来描写。(The basic level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and motor movements.)[8]Ungerer&Schmid曾将基本层次、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作过对比研究。Berlin和他的同事们在论述范畴和原型时,与Brown、Rosch、Mervis等人也有类似的发现。他们通过跨文化分类对比研究发现,动植物可分成5-6个层级,从上向下的第三个层级为“中间层次”。Berlin在1978年还将生物中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大致简化分为三个层次:1)高位的生命层次(the Life-form Level), 2)中位的类别层次 (the Generic Level) ,3)低位的具体层次(the Specific Level)。[9]Berlin上述的分类主要是从人类植物性(Ethnobotany)和人类动物学(Ethnozoology)角度来说的,而Brown、Dirven&Verspoor等学者是从更广范围内作出的。Hudson指出:基本层次概念有一定的相对性,或许与人们生活的区域或职业等因素有关。以上是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3 基本范畴词汇的重要性

基本词汇范畴在词汇认知中具有特殊地位。基本范畴词汇最先出现,然后是上位范畴词汇和下位范畴词汇。如儿童看见一只狗,他会说,这是狗,而不会说狗的上位词“动物”或狗的下位词“哈巴狗”。在高校,基本范畴词汇是词汇范畴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其重要性表现在:

1)基本范畴词汇是交际的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社会中,基本范畴词汇出现的频率最高,最为人们熟悉和掌握。如我们会把各种猫称为“猫”,而不是“波斯猫”或“猫科动物”。在没有获得“家具”一词的概念下,人们会用“房间里有一张床和两套沙发”来代替“房间里有一些家具”样的句子。基本范畴词汇大多是音节较少、词形简单的词汇,因此,它是最先,最容易被人们习得的,是人们交流的基础。

2)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范畴词汇最早获得名称,所以具有随意性,构词能力很强, 使用频率最高。如描写一场交通事故,人们大多会说“两辆车相撞了”,而不会说,“两辆交通工具相撞了”或“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小轿车相撞了”(除非需要说明事故的细节)。许多下义词都是有基本词汇构词的合成词。如,orange tree, bedroom, blackbird, snowman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由基本范畴词汇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大量的单词。如:mother这个基本范畴词汇可以派生出motherly、motherless、queen mother、expectant mother、working mother、stepmother、adoptive mother、foster mother、surrogate mother、genetic mother、mother tongue、mother earth、mother nature、mother liquor、mother wit等单词。

3)基本范畴词汇是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基础。人们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大多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如基本词汇“fox”比上义词“animal”有更多的隐喻意义。除了表示“狐狸”之外,还可以指“狡猾的人”。基本词“cool”比上义词“temperature”有更多的隐喻意义。除了表示“凉爽”之外,还可以指一个人很“酷”。bird、flower、dog等比dove、rose、animal的隐喻用法更多。通过基本词汇隐喻和转喻机制,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和人们的表达能力。

Ungerer&Schmid曾将基本层次、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作了对比,如下表所示:

4 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消解词汇石化的策略

4.1 注重基本词汇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如何记忆单词,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背单词,可是一到开口讲英语或者动笔用英文写作的时候,记过的单词就想不起来了。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基本词汇的轻视,没有注意到词汇之间语义的网络联系。如果把英语整个词汇看成是一个原型范畴的话,那么基本词汇就是这一范畴的原型。学生只死记硬背单词的汉语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基本词汇的记忆,因为很多单词的下义词都是由基本义衍生出来的。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单词的同时,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意义的讲解,因为单词的基本意义能最好地体现其常用意义。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的语义网络。所以,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基本词汇的教与学,突破词汇难教和难学的瓶颈问题,从而消除词汇石化现象。从理论的角度讲,这符合人类认知和思维的规律。

4.2 重视一词多义现象

从学外语的现实角度来讲,一个人不需要记忆字典里所有单词的义项,只需要根据词的原型意义推导其它意义就可以了。这也符合语言学中所讲的经济原则。从范畴的原型效应来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绝不是偶然出现的,必然有它的一定规律。在这些词义之间,有一个原型意义,其它意义由这个意义辐射出,形成AB-BC-CD-DE这样的链性结构,即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一个单词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节,该节与其它概念节相联系。一个概念节的激活可以刺激相邻的概念节。英语中人们用“crane” (原型义, 即本义,是“鹤”,由于起重机高高的塔,长长的吊臂像鹤的脖子) 指代起重机。比如介词at,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网络:at the bus station (处所) ,at eight o’clock (时间) ,at war (状态) , aim at (方向) ,at low speed (方式) 等。beyond一词也由空间概念产生出其他比喻意义:

The bank is beyond the bridge.

Buying a villa is beyond our means.

The teacher’s words are beyond my understandingHe pushed patience beyond the limit.

He pushed patience beyond the limit.

教师应重点讲解多义词的原型词义,运用联想、搭配等手段对词义进行深加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4.3 加强词汇隐喻和转喻的学习

目前高校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只重视常用意义的介绍,而对其隐喻义和转喻义教师很少涉及,有的老师甚至根本就不给学生讲。Lakoff和Johnson合著《Metaphor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中提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人类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用隐喻式和转喻式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在词义的衍生过程中,新词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比喻和转喻的机制完成的。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两大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如bed通过隐喻机制,有了a bed of nails (极其艰难的境况) 和a bed of roses (称心如意的境遇) 两个意义。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即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临近关系。如用“kettle”代替所盛物。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隐喻和转喻思维能力。在词汇教学中引入隐喻和转喻思维能力的概念,其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模式,消除词汇石化,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5 结束语

根据笔者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高校教师认为词汇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教师对于词汇教学往往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学生盲目地记忆单词,效果很差。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词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的实践。一种语言学理论的诞生,随后都会伴随其理论的运用。传统语言学理论伴生了语法翻译教学法;比较语言学催生了直接教学法;结构语言学导致了听说教学法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提出虽然只是短短的40多年,但是其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日益凸显出来。然而对师范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词汇教学。用原型范畴理论消除词汇石化现象,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它体现了认知的经济原则(cognitive economy principle),减轻了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使记忆单词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摘要:石化现象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化现象给英语学习带来很大不便, 是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问题。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为消除词汇石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和大学英语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词汇石化,原型范畴理论,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1]Wilkins D 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 ward Arnold, 1972.

[2]Zimmeman C B.Historical trends in second vocabulary instruc tion[M]//Coady J, Huckin T.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 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Selinker L.Fossilization:What We Think We Know[EB/OL].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cations[M].Translated by G.E.M.AnscombeOxford:Basil Blackwell, 1978.

[6]Rosch, Eleanor.Human Categorization[M]//Neil Warren.Studies in cross-linguistic psychology Academic Press, 1977.

[7]Ungerer F, Schmid 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nistic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Lakoff&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10篇

1 当前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没有认识到食品分析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不高

《食品分析》在玉林师范学院作为非师范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目前, 在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 学习这门课程只是为了拿到学分, 并没有真正学习该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由于该课程只是课堂学习, 并没有特别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地方, 所以, 很少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总认为没必要深入学习。兴趣不大, 导致很多学生学习食品分析是为了通过考试, 拿到学分, 追求分数、名次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 这也是导致了不少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食品分析和检测方法的原因之一, 更别说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得很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考试的成绩分数相差甚远, 并且考完食品分析后, 所学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1.2 教学课程安排的课时少, 讲课的内容省略很多

《食品分析》的课程包括如下几个内容: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的感官检验法、食品的物理检测法、食品中灰分及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有毒有害物质、病原菌等各种成分的测定。在建立不同的分析方法过程中, 检测原理都是基于被分析对象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优化不同的检测条件, 建立起被分析对象的方法学, 构建待测物的检测方法, 实现对样品的检测。由于在日常生活中, 所使用食品组成的特别复杂, 对分析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在分析工作过程中熟悉种方法的分析原理, 以便随时更换检测方法。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课程安排的课时比较少, 许多的内容都没有详细的拓展, 都是简单叙述其食品分析方法的原理, 这样, 学生可能没有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就不能够很好地运用, 这个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食品分析课程面临的问题。

1.3 实践教学课时太少

据了解, 在很多师范院校中, 《食品分析》这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也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案。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 没有开出一些食品分析的相关实验, 须知, 食品分析被认为是未来分析领域的重要前沿, 如何食品要进入市场必须经过检测, 合格后方允许进入。因此, 大力培养学生具有食品分析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最简单、实用的滴定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方法等, 这些的分析方法都是很重要的分析手段。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 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加强食品分析检测技能的培养,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安全意识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4 教学条件有限

在师范院校里, 如果没有食品专业的设置, 一般都不为师范生或非师范生单独设置实验室, 专门购买比较专业的食品分析仪器, 仅仅依靠一些比较普遍的仪器进行教学, 比如紫外分光光度计, 荧光仪, 液相色谱仪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比较辛苦, 学生也学的比较困难, 很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2 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强调食品分析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条件,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由于学生对食品分析不重视, 对其兴趣不大, 影响了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和课余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的兴趣对这门课程有重要的意义。课堂中, 可以在学习到特定的章节、特定的内容时, 插入一些有趣且实用的实例, 如发色剂的检测, 发色剂能使肉类更鲜艳, 但是过多使用将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 向学生阐明此类物质的危害并附上些许现实的图片加以说明, 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兴趣。

对于单调枯燥的一连串的方程式, 学生们更乐于在实验的过程学习, 所以开设实验课,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对基本操作能力。同时, 也可以设计开发课题, 让每一个同学设计方案, 独立完成食品分析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使学生成为实用型人才[1]。

2.2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调动课堂的活跃性

对于单一的板书教学, 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提起精神学习, 所以, 课堂上对知识的拓展和趣味展现尤为重要, 在讲到某些知识点的时候适当提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或实事, 并提倡同学们积极讨论。如, 对于食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涉及生物学的知识、灰分的测定可以涉及硅酸盐检测、物理分析法可以涉及多种物理仪器等等, 对于蛋白质中氮含量的测定可以拓展至“三聚氰胺”事件的讨论, 并发动学生积极讨论如何检测这种有害物质, 还有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地沟油等都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3 增加课时安排, 开设实践课时

《食品分析》是一门集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这门课程的教育最好就是分为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各种方法。这就要求要增加课时安排, 以便更好的开展教育。实验是食品分析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欲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应购买相关的分析仪器供食品分析课程进行实验, 开设与食品分析课程相应的实验, 致使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同时, 积极联系校外实践, 把实验室“搬”到工厂、企业中去, 加强校企合作, 增长学生的见识, 掌握先进技术, 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另外, 还可以把一些在工厂、行业、企业中有影响或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请到 (或聘到) 学院, 来帮助做好实验教学工作。要尽量减少一些重复的、验证性的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不断实践学习,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渐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应用人才[2,3,4]。

2.4 加大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建设, 增加相关实验食品分析仪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方师范院校加大投入, 不断改善实验室条件。单独设立专门的食品分析实验室, 提供一些开放实验室。组织专业的老师落实安排好相关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训练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 加大投入, 购买相关食品分析仪器, 特别是快速便携型的。经过在实验室进行专业的训练后, 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识, 毕业后能更有效率地走上工作岗位, 受到企业, 食品安全等部门的欢迎。

3 总结

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是当代高校的教学目的, 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食品分析检测人员, 不仅仅要学生牢牢的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 更要求他们有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食品分析这门课恰好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地学习与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宁, 赵秋艳, 张平安, 宋莲军, 乔明武.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南农业, 2012, 6:13.

[2]聂瑾芳, 张云, 李建平, 陶慧林.浅议食品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 2011, 39 (22) :109-110.

[3]钱建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21 (4) :61-62.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 免费师范生 就业情况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4-0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08级学生正面临就业,选取旅游与环境学院08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地理专业免费师范生发放了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为91.67%;旅游与环境学院其他专业(地理创新、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非师范生,发放了100人,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0%。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样本进行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的比较与分析

据调查,08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均选择就业,师范生100%,非师范生68.33%。但就业率情况不同。非师范生:地理实验创新班88.89%,旅游管理58.97%,地理信息系统57.14%;而免费师范生找到工作占95.61%,看出师范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于非师范生。在对非师范生调查的过程中,48%已经选择了考研,且已经打算或签约成为教师的有47%。而师范生大部分均已签约成为老师,未有考研的迹象,这与免费师范生特殊的身份息息相关,如果想深造,就业半年后可以免试读教育硕士,给师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影响两者就业的因素

2.2.1 国家就业政策的扶持

免费师范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毕业后由国家定向分配工作[1]。对于非师范生,他们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择业与就业时有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社会、家庭因素等,迫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2.2 择业心态,自我定位的不同

良好的择业心态及正确的自我定位会给就业增加获胜筹码。据调查,免费师范生83%已为将自己定位为教师,30%希望“生活环境好,舒适方便”,要求较低;而非师范生对自身的定位不是很清楚,且就业期望值较高,总是不自觉地与师范专业的进行对比[2],因此非师范生就业存在困难。

2.2.3 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显露。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比免费师范生高出42.1%[3]。据统计,师范生45%是有点压力,32%几乎没有压力。而非师范生中有48%表示压力大,部分学生已经考研,暂时逃避就业。

2.2.4 课程设置满意度的影响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走向岗位的基础,而专业知识的获取又需学校给提供合理的课程模式。对课程的满意度间接反映就业情况。对于陕师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师范生满意39%,一般26%;而非师范生满意25%,一般51%。可以看出师范生比非师范生对课程满意度更高,学习心态更好,获得更好的就业。

2.2.5 实习地点的影响

大四实习能够给就业提供好的平台,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据调查,师范生对于实习地的56%满意度大于非师范37%。分析得出,师范生的实习地是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质量较好,能让大部分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得到提升。相反,非师范生进入公司实习,能接触到的只是最基础的工作,经验认识少。

3 讨论与建议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免费师范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就业岗位选择上,免费师范生只能走上教师岗位,这对于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是一种束缚,容易产生认识误区。故在此对免费师范生提出几点建议。

3.1 师范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3.1.1 正视自己的专业选择

据资料显示,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普遍高于免费师范生[4]。据访谈了解,师范生会报考免费师范生,一些是尝试的心理;另一些是家庭贫困。因此,他们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今后从事的就业的区域、发展空间均会受限制[1]。且很多学生的专业是被调剂的,牺牲了自己的专业兴趣,所以对非师范生的自由择业存在盲目的追捧性。师范生应该及时进行自我发现,认识到所选专业及师范生身份的优越性,不要陷入“得不到的都是好的”的心理怪圈。

3.1.2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了解,因为有未来工作的保证,对于学习有很大的懈怠性。且地理在高中是文科,理科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排斥。资料显示,理科免费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比文科生弱,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免费师范生[5]。建议免费师范生时时保持学习主动性,为自己准备好将来前进的方向,才能在新的机遇来临时抓住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学校需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关注

3.2.1 加强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引导

调查显示,陕师大旅环院的许多学生的专业是调剂的。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在受限制又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下,对学习极度缺乏热情。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体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增强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重视和加强对免费师范生学习适应性的指导[1]。

3.2.2 优化师范生的课程设置[6]

免费师范生的教育随着如今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更多需要全面化的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是顺应以后教学的需求。据学生反映,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重点不突出且偏重理论。这使得学生知识积累广泛但不精确,不能深入研究,使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没有重点的机械化学习,在教学能力上未能有更大突破。建议学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使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琴梅.科教兴国战略视角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效应的分析—— 基于对陕西师范大学等校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9(1):159-165.

[2] 潘文庆.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6):16-18.

[3] 郭兰兰,苏荣海.免费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压力的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2009(10):59-68.

[4] 钟贞明,李冬梅.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强度的比较研究[J].心理研究,2010(2):90-92.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12篇

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与人们所形成的各种态度一样, 都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由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习得的, 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态度的构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 体育运动态度的构成也同样包含着这三个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它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例如, 锻炼能够增进身心健康的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它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如对某体育活动的喜爱或厌恶等。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反应倾向, 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关于体育态度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 大多是从运动心理和锻炼心理入手做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态度是其基本教学目标之一,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石。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民办高校公体课中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的调查分析, 希望能够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并引导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进一步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培正学院等4所高校大一学生共1200人, 每个学校300人, 其中男女生各150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的形式, 共发试卷1300份, 收回1200份, 回收率92.31%。

3.3 对所有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处理

4 结果及其分析

统计结果如表1:

4.1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而形成之后绝大部分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 且会对某体育项目或活动的需求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反应倾向, 成为习惯性的反应。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还未进入稳定期, 态度成分的结构未固定化, 在此期间引进新经验, 容易改变态度, 逐步转变学生对待动作学习的态度。广东省民办高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有98%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人生有价值, 有97%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90%的大学生认为掌握运动动作时, 老师的引导帮助是有必要的, 有80%的大学生认为掌握一项新运动技术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等。从以上数据中也可看出男女生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性别差异对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要加以重视, 并采取积极措施给予解决。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常常利用体育运动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不仅仅会有健康的体魄, 更主要的是容易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上数据表明, 在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 认知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

4.2 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外在因素

1) 体育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来源之地。老师是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其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公体课的体育教师, 其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缺乏体育锻炼的, 而这些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几乎都与体育无关。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怎能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如何改善它?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讲解的精炼性, 示范的肢体美,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张弛有度来活跃课堂气氛, 多应用表扬法、鼓励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身心的愉悦。再次, 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教师具备了以上这三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喜爱运动, 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调查显示, 课前受到老师表扬会激发79%的学生学习动作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有65%的学生对动作细节不明确的地方会向老师请教, 有11%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时受到老师批评会使他们对学习这个动作丧失信心。此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应该不断地帮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态度向积极的学习态度转变, 最终达到理想的稳定、积极的学习态度。

2) 环境因素

调查显示, 有70%的学生认为运动场所的环境是否良好对他们运动动作的学习有影响, 有63%的学生在观众多时, 让其独自完成某项动作, 他会自信地完成。这表明环境的好坏也影响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

3) 所接触的周围人物的影响

学生的体育态度也受到所接触的周围人物如老师、家长、同学、体育明星等的影响。调查显示, 有45%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态度会对其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有76%的大一学生更愿意与动作技术强于自己的同学一起运动, 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不仅受家庭的影响, 而且受周围同学的影响。

4) 同学意外伤害的影响

个体的体育态度与自己所属的群体有很大关系,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常常受其他个体的影响。因此在运动动作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27%的大学生在较危险的运动动作学习过程中, 同学的意外受伤不会使他们产生胆怯心理。有50%的学生会产生胆怯心理, 有23%的学生有时会产生胆怯心理。数据显示, 女生胆怯大于男生, 此时老师应正视学生心理, 及时实施如加强保护、帮助等相应的措施, 以调整学生的心态。

4.2.2 内在因素

1) 挫折感的影响

挫折感是一种消极的感觉, 会给人的行为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体育运动对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运动以它固有的方式, 鼓励个性的正常发展, 并加强群体力量。它可以调节个人的情感, 和谐社会的气氛, 维护人的尊严, 加强人对社会以至对整个世界的依赖感和责任感, 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高尚和平衡, 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情感方式。调查表明, 有30%的大学生在不能完成某个运动动作时会产生挫折感, 有50%的大学生不确定是否会产生挫折感, 只有20%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这种情感。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及时对产生了挫折感的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 多给他们创造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 或及时做一个正确优美的示范, 来调解学生的消极情绪感, 培养他们顽强上进的品质,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 成就感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 克服自卑感, 提升对成功的渴望。调查显示, 有80%的大学生掌握一门新运动技术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的时机, 如变换练习规则、改变动作的方向、幅度、力量、速度、节奏和操练次数, 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 使学生能获得成功体验, 不仅可以消除他们消极对抗的不良心理, 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有助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逐步提升其心理品质和运动水平。因此, 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并注意在练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参与后的成功心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使其良好的体验态度趋于稳定。

5 结论与建议

态度是信念与情感的结合, 它决定着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态度是习得的, 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包含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构成成分。据spss统计法计算, 其中, 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的相关性较大, 其配对样本的相关系数为0.818。体育态度的构成也同样包含着这三种成分, 也有同样的相关性。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过程中, 认知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情感和行为起促进作用, 情感成分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作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树立良好的体育态度是其拥有健康体魄的基石。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态度变化,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课余时间中多安排各种比赛, 同时要兼顾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多角度考虑, 要引导学生将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使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还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总之, 就是要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态度, 进而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个人体育价值观, 并由此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只有让大学生明确体育为自身带来的价值, 他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更好地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 才能更好地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段练的动机, 才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民办高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非体育专业大一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在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中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态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唐征宇.体育运动态度对体育运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 2000, (3) :29-32.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王小平.从调整心态入手, 调动体育后进生锻练的积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50-51.

[4]王景亮.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 2000, (2) :32-34.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精选12篇)非体育师范院校论文 第1篇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非体育专业的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