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及研究范文
分析及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分析及研究 第1篇
1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形势依然良好, 就业率较高
从1999年开始, 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与上一年相比, 1 9 9 9~2 0 0 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7%、43%、28.7%、23.4%、3 4.0%、2 4.0%,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 6.9%的速度增长, 而2 0 0 5年仅硕士研究生招生就达3 1.6万多人, 2 0 0 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更达3 4 4万人, 初步统计2 0 0 7年多达3 4.6万人[1]。研究生扩招虽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 也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2002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4.1%, 2003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 1%, 2 0 0 4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 3%, 2 0 0 5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 1.9%。虽然研究生就业形势依然良好, 就业率较高, 但是就业率呈严重下滑趋势。
1.2 就业供需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学历的人才一直供不应求, 毕业研究生的供求比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 0 0 0年1∶4, 2 0 0 1研究生全国平均供需比约为1∶2.5, 2002年供需比约为1∶2.6。2003年研究生第二季度供需比例为0.73∶1, 2004年研究生第二季度职位需求比仅为1.5∶1, 即一个职位平均有1.5个人竞争, 显示出研究生人才供大于求。研究生就业的供需比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的降低, 尤其是在2 0 0 2年以后, 下降的更为明显。
1.3 不同专业之间的求职形势差异明显
就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含硕士研究生) 的人才求职者而言, 机械、市场营销、建筑、通信工程等专业供不应求;计算机、财会专业供需基本持平;而文艺体育、医药、文秘、管理等专业的职位的供需比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现象。供过于求的专业学生不得不转向从事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岗位。
毕业研究生服务范围的约束效果正在弱化, 高校研究生就业失衡现象日益突出。毕业研究生中人才偏聘、低聘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2 影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
2.1 市场供求不平衡是研究生就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全国在读研究生人数已达到49万人, 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据预计, 在校研究生人数2005年突破100万大关。在就业市场上, 研究生就业岗位相对于前几年不但没有增加, 反而随着文凭热的退热有所下降, 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理性的选择人才。
2.2 大部分研究生不能放低身价, 高不成低不就
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城市, 造成了局部地区供需比过高, 对于西部等急需人才的地方反而招不到人才。与此同时, 部分研究生片面强调福利待遇, 忽视长远利益[2]。
2.3 我国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 市场发育不健全
一是研究生自身的不规范行为。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有的研究生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 信用观念淡薄, 或走后门拉关系。二是用人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不能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择优录用, 有的用人单位虚夸和放大单位规模、效益、条件。三是中介机构的不规范行为。一些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以营利为目的, 发布虚假公告, 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第四, 市场信息不充分。
2.4 高校自身角色定位的缺失和模糊是毕业研究生就业难的内因
从用人单位录用要求及使用培养过程看, 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还有不少缺陷;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及创新、开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够;对研究生的择业观的引导不力等。
3 研究生就业问题对策
3.1 加强宏观调控, 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要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 从源头上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 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 运用财政手段提高毕业研究生的工资待遇, 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的差别, 增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3.2 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程
研究生要实现好的就业, 学校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合理规划和调整研究生招生专业, 依照市场需求及导师的科研情况控制各专业招生人数、修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做到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与就业相挂钩。培养出符合市场的需求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 保障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3 做好研究生就业相应的配套工作
要尽快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通过各种形式, 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 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讲座等形式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
3.4 建立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 解决市场信息不充分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建立了本科以下的就业信息网络, 但是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 尽快建立研究生就业的无形市场, 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 为毕业研究生、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实行了研究生扩招, 相对缓解了强烈的研究生入学需求。但是, 研究生就业难度增加, 就业竞争激烈, 就业问题开始凸现出来。本文基于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提出了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供需比,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帅.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 2007 (19) :195~196.
[2]王丹平, 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 2005 (2) :85~88.
[3]林玲.当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剖析及对策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 2 0 0 4 (6) :75~77.
[4]李海峰.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3 (4) :33~34.
[5]董大法.研究生就业难内因探讨[J].中国研究生, 2004 (3) :39~41.
分析及研究 第2篇
西堡小学四年级数学课题组
执笔:李亚琴
【摘要】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我们必须找出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预防,纠正计算错误,提高教学效果,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错误 错误类型 原因分析 矫正策略 研究 计算正确率 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 计算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从低年级的一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到中高年级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简便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而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近几年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阻碍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易忽视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认识上的错误,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一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与说明
1、年级:四年级全体学生
2、计算: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列式计算、计算速度。
3、计算错误案例:学生在学习、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教师在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错例。
4、本课题旨在分析、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并保证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计算的常见错误,对错误进行归类,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透过错误寻找解决的策略,形成计算的错题集,最终能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便的算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在平时计算中的错题,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为后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做好素材积累。
2、小学计算错题成因的研究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概念掌握等方面研究计算的错误原因。
3、小学计算错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根据错题成因的不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4、小学计算错题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小学计算错题资源,包括错例演示、原因分析、正确演示,使之成为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
5、教师对错题资源反思与交流。
六、课题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作业、练习、及时收集学生在计算中的错题,并将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具体做法:教师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分析,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全面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引导个体认识错误提高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现象最严重的,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减少出错。
3、个别谈话法: 课堂中教师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注重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经验,不断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或改进研究的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从2015年9月申报开始,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然后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的案例研究,最后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2015.9-2015.10)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2、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15.10-2016.4)按课题实施方案,展开错题收集及研究;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整理汇总资料。
3、实践总结阶段(2016.4-2016.6)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结题鉴定和评审。
八、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计算错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总结性报告》
(2)小学数学计算错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原始资料整理
(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报告及反思、论文等。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中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演化研究 第3篇
【摘要】在新形势下,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作为旅游分析的重要工具——旅游系统的研究却难以满足现今各种旅游现象分析的需要。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以及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典型系统模型研究的现状,总结归纳三种旅游系统模型存在的不足。其次,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为基础,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构建适合现阶段旅游现象分析的旅游系统模型,并尝试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阐释。最后,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理论群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探讨旅游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以此来预测旅游系统未来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旅游系统模型;演化;自组织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目的,可将旅游系统划分为多种类型。目前,旅游系统主要可以归纳为旅游功能系统、旅游地理系统、旅游复杂系统等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旅游系统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市场的巨大变化以及旅游研究需求的转变,需要完善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帮助研究者、决策者以及旅游者等把握旅游现状;同时,进一步通过旅游系统演化的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一、旅游系统模型分析及建构
(一)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现状
第一,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强调旅游系统的功能,决定旅游系统功能的系统结构和影响旅游系统结构的外部环境。基于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经济学中供求关系,1972年,Gunn最早从结构——功能角度分析旅游系统,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图1);从旅游规划的视角,在一个目的地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认为其分别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构成,而旅游者、交通、吸引物、服务及信息促销五项是旅游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体——旅游功能系统[1]。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王家骏(1999)、Gunn(2003)等均沿着结构功能分析的方向对Gunn(1972)的模型提出了修正或补充。其中,Mill和Morrison(1985)从营销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与Gunn(1972)的功能系统模型类似的模型(图2),他将Gunn模型中的吸引物和服务归纳成旅游目的地,从而构成了以四个状态量(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和旅行)以及连接这四部分的四个单向流(适应需求、旅游销售、形成需求以及旅游购买)为内核的旅游功能系统[2]。从这两个模型可以看出,人和信息的空间流动是旅游系统有效运行的必然表现,旅游者从市场流向目的地,即Gunn模型的右半部分、Mill和Morrison模型的左半部分;信息则通过营销从目的地流向市场,即Gunn模型见图一、Mill和Morrison模型见图2 [3]。
图1 Gunn1972 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1]
图2 Mill和Morrison的旅游系统模型(有修改)[4]
第二,旅游地理系统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强调从地理学的空间角度建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1979年,Leiper把旅游功能系统投射到地理空间上,模型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个要素,并对由旅游通道连接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组合进行了重点突出;Leiper模型(图3)亦体现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他认为客源地的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季节性和非理性等特点,目的地的供给是割裂的、刚性的,打破了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对供给和需求的狭隘认识[6];前者(旅游空间结构)正是后者(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7]。
图3 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5]
第三,旅游复杂系统模型。旅游复杂系统模型主要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1999年,Mc Kercher在Faulkner和Russell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复杂系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旅游系统模型(图4)。Mc 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具有混沌特点的复杂系统,主要由旅游者、信息向量、旅游内部影响因素、外部旅游主体、影响信息沟通效率的因素、旅游外部影响因素、目的地或内部旅游群落、系统输出、混沌制造者等9个要素构成;要素间的复杂互动使旅游系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运行,紊乱和突变都是内在于旅游系统的特点;旅游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即最初发展阶段的一个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出现完全不同结果[7]。
图4 旅游混沌系统模型(有修改)[8]
(二)旅游系统模型的不足
首先,旅游功能系统模型。Gunn(1972)模型是基于单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提出,无法用来体现多目的地间的关系;Mill、Morrison(1985)系统模型过于强调市场和营销,但并未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并且,两个模型没有考虑到旅游系统对环境的影响,未体现隐形元素及其对系统对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和影响,未考虑供给的有限性问题,认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其次,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在空间维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没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统模型;[7]没有强调内部各元素的相互关系,反馈结构并不明晰,更接近一种空间的物理流动;[2]无法体现多目的地、多客源地时存在的竞争与协同。
最后,旅游复杂系统模型。Mc Kercher的旅游混沌模型过于繁杂,不清晰,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不明确,逻辑关系混乱;虽然体现了旅游系统作为复杂系统的非线性,但其中的反馈关系未能清晰的体现;未能很好地解释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
(三)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通过对旅游系统模型的总结、分析与归纳,在现有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以及旅游复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汲取旅游系统模型的基本构架与思想,对旅游系统模型进行重构,力求进一步完善旅游系统的科学体系。endprint
本文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同时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以及旅游媒介系统,其中,媒介系统既是旅游者和信息的流动通道,亦是旅游业的区位之所在,旅游业作为媒介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以及它们两者之间。虽然此系统与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拥有类似的组成要素,但其组成架构却不尽相同。在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旅游系统绝不仅仅是单个旅游目的地与单个旅游客源地的关系,而是具有多个客源地、多个目的地的系统以及多个集散地系统间复杂关系的系统,一个客源地面对的是多个目的地的选择,而一个目的地亦存在多个客源地市场。因此,不仅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存在关系——供需关系,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客源地与客源地之间以及集散地与集散地之间亦存在关系——竞争与协同,其中竞争是促进旅游系统不断演化的内在动力,而协同则是维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一旦外部或内部的某个因子发生改变,旅游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便会在正、负反馈循环的作用下,逐步催化循环,使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发生循环,最终形成超循环模式,对整个旅游系统产生影响。最终,该因子对系统的影响又通过系统的反馈结构对系统产生新的影响,使系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演化之中,保持系统活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为基础,以自组织理论为立论依据,构建了旅游复杂系统模型(图5)。
另外,旅游复杂系统模型可基于旅游客流的角度进行以下阐释:旅游者出游会存在多种情况,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第一,旅游者从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后再返回客源地;第二,旅游者从客源地流向第一个目的地再流向N个目的地最后再返回客源地;第三,旅游者从客源地借道于N个集散地流向目的地最后返回客源地,其中,N个集散地有可能成为旅游者的潜在目的地。
图例: O1、O2——旅游客源地D1、D2——旅游目的地C1、C2——旅游集散地
图5旅游复杂系统模型
二、旅游系统演化现状及机制
(一)旅游系统演化研究现状
关于旅游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其研究多是基于国外旅游系统演化研究的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旅游复杂系统自组织演化;研究范围方面多集中于旅游地的系统演化研究,旅游系统的整体性演化研究很少;研究理论方面,多基于自组织理论,但研究往往只涉及一个或两个相关理论,基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在旅游地系统演化方面,张惠等[9](2004)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并构建了旅游演化模型,提出旅游产品是旅游地演化的动力,其他要素是影响旅游地演化的外在因素。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杨春宇等[10](2007,2009)对于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及规律的探讨,他以旅游地供求关系为线索构建了系统演化模型,探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地自然环境承载力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了基于这种耦合关系的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机制及其规律,同时,他们亦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把旅游地演化系统投影到以二者为子系统耦合构成的低维空间来研究,克服了旅游地演化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陈志军[11](2008)从区域尺度的角度构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并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在旅游系统整体性演化研究方面,高军等[12](2011)提出的演变趋势模型为我们认识旅游系统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试图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提出旅游系统演变趋势模型,包含旅游系统演变趋势概念模型、运用该概念模型定量分析旅游变化趋势的旅游系统演变趋势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深入认识旅游的“真正”变化趋势、旅游的波动变化趋势、重大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从而增强对旅游变化过程与变化趋势的认识,提高旅游预测的准确程度,并为旅游发展评价和旅游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阎友兵和张颖辉[13][14](2012)基于自组织理论对旅游系统演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研究旅游系统的整体性演变理清了思路,他们认为旅游系统作为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其自组织演化经历了“自创生——自维持——自扩张——新的自创生”的螺旋式发展阶段。吴文智和赵磊[15](2012)基于非线性的角度,分别对旅游系统内部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二元结构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以及对异质性旅游系统之间进行系统协同演化建模分析。
(二)旅游系统演化机制
旅游系统的演化基于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和规律的理论集合,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指导,而是一个理论群,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超循环理论[16]。旅游系统外部因素以及内部的各种构成因素都是通过自己的作用力来影响系统演化的进程,由于旅游系统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之间是一种耦合关系,因此其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旅游系统内各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性质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在不同时空维度下各作用力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最终形成的耦合力整体地影响着系统演化过程[17]。竞争和协同是旅游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竞争是系统演化的最活跃动力,协同是系统整系统性和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竞争与协同相互依存,如果只有竞争,系统就会越来越不稳定,最终走向解体;如果只有协同,系统就会失去演化的动力,也不可能有新的发展[18]。
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由各种子系统及影响因素共同构成,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其以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为基本动力,以耦合关系为基础,形成正、负反馈循环,并以超循环的模式进行的催化循环,最终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基于混沌理论,一旦外部刺激或是内部构成因素发生一定的变化,旅游系统便会在耦合力的作用下从有序状态变为新的无序状态,形成一个新的耗散结构系统,如此往复循环演化(图6)。其中,正反馈循环对系统的演化起“自催化”与“自激励”的作用,从而促使系统不断产生出新生事物,这也是系统自我更新、发展,向前演化的通常形式。但正反馈循环总是起放大作用不断加剧系统偏离平衡。与此同时,旅游地长时间持续发展所产生的负面积累效应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刻超出其承载阈值,从而为旅游地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后者对系统的演化起“自稳定”和“抑制”作用[17]。而催化循环过程一般存在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流动。endprint
图6旅游系统演化机制图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模型为基础,以自组织理论为立论依据,构建了旅游复杂系统模型,虽然与Leiper的旅游地理系统拥有类似的组成要素,但其组成架构却不尽相同;在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旅游系统绝不仅仅是单个旅游目的地与单个旅游客源地的关系,而是具有多个客源地、多个目的地的系统以及多个集散地系统间复杂关系的系统,一个客源地面对的是多个目的地的选择,而一个目的地亦存在多个客源地市场。另外,本文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对旅游复杂系统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模型建构是旅游系统研究的框架,而系统演化机制的认识则是旅游系统研究的核心。因此,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理论群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探究了旅游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竞争和协同是旅游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18],系统内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其以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为基本动力,以耦合关系为基础,形成正、负反馈循环,并以超循环的模式进行的催化循环,最终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参考文献
[1]Gunn, C A, Turgut Var. Tourism Planning :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ed) [M] . New York: Routledge , 2002.
[2]徐红罡. 旅游系统分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2009.
[3]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 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4): 101-106.
[4]Mill R C, A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M].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1985.
[5]Leiper N. Tourism Management[M]. Collingwood, VIC: TAFE Publications, 1995.
[6]Cooper C, J Fletcher, D Gilbert, S Wanhill.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New York: Longman, 1998.
[7]李文亮, 翁瑾, 杨开忠. 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 20(2): 20-24.
[8]Mckercher B. A chaos approach to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 425-434.
[9]张惠, 春林, 管卫华等. 基于旅游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问题探讨[J]. 中国软科学, 2004, (11): 142-146.
[10]杨春宇, 黄震方, 毛卫东.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之基本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5): 123-130.
[11]陈志军.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8, 23(11): 35-41.
[12]高军, 马耀峰, 吴必虎, 亢雄, 李创新. 旅游系统演变趋势模型的构建及其科学意义[J]. 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5(2): 151-154.
[13]阎友兵, 张颖辉.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湖南旅游系统演化分析[J]. 经济地理,2012,(1): 171-176.
[14]阎友兵, 张颖辉.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系统演化初探[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28(135):63-69.
[15]吴文智, 赵磊. 旅游系统非线性成长机制[J]. 经济管理, 2013, (3): 103-114.
[16]吴彤.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史, 2001.
[17]杨春宇, 黄震方, 毛卫东.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之基本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5): 123-130.
[18]梁艺桦, 杨新军, 马晓龙.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3): 105-108.
Research on Model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Tourism System
LENG Shaofei; WU Guoq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urism is booming, but tourism system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tourism analysis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analysis of current various kinds of tourist phenomenon.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tourism functional system, geography of tourism system and tourism complex systems of three kinds of typical system model. Second, based on Leipersgeography of tourism system, constructed tourism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stage of tourism phenomenon analysis model, and attempted to make a new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flow.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group, discussed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tourism system evolution, used to predict the future trend of tourism system.
手机病毒的分析及研究 第4篇
也许我们早已对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提高了警惕,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手机同样也不安全, 恐怕相信的人并不多。毕竟相比于令人闻之色变的“灰鸽子”、“震荡波”或“冲击波”, 以及不久前的“熊猫烧香”来说, “名满天下”的手机病毒还尚未出现。但事实证明, 对手机病毒的担心已经不再是杞人忧天。为了更有效地对手机病毒进行防范, 对手机病毒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 手机病毒概述
1.1 手机病毒的概念
手机病毒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 和其它计算机病毒 (程序) 一样具有传染性、破坏性。手机病毒可利用发送短信、彩信, 电子邮件, 浏览网站, 下载铃声等方式进行传播。手机病毒可能会导致用户手机死机、关机、资料被删除、向外发送垃圾邮件、拨打电话等, 甚至还会损毁SIM卡、芯片等硬件。
在国内, 普遍接受的手机病毒的定义是:手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差不多, 不同的是, 手机病毒是以手机为感染对象, 以手机和手机网络为传播平台, 通过病毒短信、邮件发送等形式, 对手机或手机网络进行攻击, 从而造成手机或手机网络异常的一种新型病毒。
1.2 手机病毒的特点
手机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的一种, 几乎具备了计算机病毒的所有特性。手机病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传染性:病毒通过自身复制感染正常文件, 即病毒程序必须被执行之后才具有传染性, 继而感染其他文件, 达到破坏目标正常运行的目的。
(2) 隐蔽性:隐蔽性是手机病毒最基本的特点。经过伪装的病毒程序还可能被用户当作正常的程序而运行, 这也是病毒触发的一种手段。
(3) 潜伏性:一般病毒在感染文件后并非立即发作, 多隐匿于系统中, 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 (破坏) 模块。
(4) 可触发性:病毒如未被激活, 则会潜伏于系统之中, 不构成威胁。一旦遇到特定的触发事件, 则能够立即被激活且同时具有传染性和破坏性。
(1) 针对性:一种手机病毒并不能感染所有的系统软件或是应用程序, 其攻击方式往往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 破坏性:任何病毒侵入目标后, 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如降低系统性能, 过多地占用系统资源, 损坏硬件甚至造成系统崩溃等。
(3) 表现性:无论何种病毒被激活以后, 将会对系统的运行、软件的使用、用户的信息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针对性破坏。病毒程序的表现性或破坏性体现了病毒设计者的真正意图。
(4) 寄生性:病毒嵌入载体中依载体而生, 当载体被执行时病毒程序也同时被激活, 然后进行复制和传播。
(5) 不可预见性:和计算机病毒相类似, 手机病毒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病毒检测方面来看, 病毒对反病毒软件来说永远是超前的。
1.3 手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手机中自带的相关应用软件以及手机安装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固化在芯片中的操作系统, 一般由Java、C++等语言编写) , 均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智能处理器, 在使用过程中较易遭受病毒的攻击。而且, 当前手机发送的短信也不只是简单的文字信息, 其中还包括手机铃声、图片等信息, 这些操作都需要手机中的操作系统进行解释, 然后显示给手机用户, 而手机病毒就是靠这些软件系统的漏洞来入侵手机的。
手机病毒要传播和运行, 必要条件是移动服务商要提供数据传输功能, 而且手机需要支持Java等高级程序写入功能。现在许多具备上网及下载等功能的手机都可能被手机病毒入侵。
1.4 手机病毒与计算机病毒的联系
从手机病毒的概念可以看出手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 如下所示。
(1) 手机病毒也是一种程序, 由代码编写而成。其实任何一种像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这样的病毒最终都是由一些能够执行的指令组成的, 即一种程序。
(2) 手机病毒也有传播特性, 手机病毒可利用短信、铃声、邮件、软件等方式, 实现手机到手机、手机到手机网络、手机网络到互联网的传播。
(3) 手机病毒也具有类似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包括“软”危害 (如死机、非正常关机、删除存储的资料、向外发送垃圾邮件、拨打电话等) 和“硬”危害 (损毁SIM卡、芯片等硬件损坏) 。
(4) 在攻击手段上, 手机病毒也与计算机病毒相似, 主要通过垃圾信息、系统漏洞和技术手段进行攻击。Timofonica病毒以及炸弹“手机轰炸机”病毒, 就是通过向手机用户发送大量垃圾邮件来骚扰用户;“洪流”等病毒则是利用手机芯片程序的缺陷或网络上的漏洞进行攻击;随着手机网络功能的增强, 会引入各种脚本的支持, 因而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出现技术先进的脚本病毒。
2 手机病毒攻击方式及危害
手机病毒的攻击方式及危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直接破坏手机功能, 使手机无法提供服务
这种手机病毒是最初的形式, 目前主要是利用手机程序的漏洞, 发送精心构造的短信 (sms) 或者彩信 (mms) , 造成手机程序出错, 从而导致手机不能正常工作, 就像我们经常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程序出错”情况一样。病毒会给手机发送“病毒短信”, 当用户浏览短信时, 就会造成手机出现关机、重启等异常。主要是利用手机芯片程序中的小虫, 以“病毒短信”的方式攻击手机, 使手机无法提供某方面的服务。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西门子手机的Mobile.SMSDOS病毒。
2.2 攻击WAP服务器等相关设备, 使WAP手机无法接收正常信息
WAP可以使小型手持设备如手机等方便地接入因特网, 完成一些简单的网络浏览、操作功能。手机的WAP功能需要专门的W A P服务器来支持, 一旦有人发现WAP服务器的安全漏洞, 并对其进行攻击, 手机将无法接通到正常的网络信息。
2.3 攻击和控制“网关”, 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
手机病毒通过攻击和控制接入服务器, 或者利用网关漏洞, 编写程序, 向手机发送大量的垃圾短信。网关是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联系纽带, 如果一些手机病毒的作者能找到手机网络中的网关漏洞, 同样也可以利用该漏洞研制出攻击网关的手机病毒, 一旦攻击成功, 将会对整个手机网络造成影响, 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执行。典型的就是利用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服务漏洞, 编写程序, 不停地使用某个手机号码订阅某项服务或者退订某个服务, 例如SMS.Flood病毒。
2.4 攻击整个网络
如今有许多手机都支持运行Java (一种编程语言) 小程序, 比如通过手机下载的小游戏, 如果病毒作者可以找到这些Java漏洞的话, 可以利用Java语言编写一些脚本病毒, 来攻击整个网络, 使整个手机网络产生异常。
3 手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以下所介绍的手机病毒防范技巧主要是针对于手机用户而言, 作为普通手机用户为了将手机病毒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手机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应注意以下几种防范手机病毒的措施。
3.1 谨慎接听电话
接听电话时先看清楚, 如有乱码, 一定要关闭乱码电话。当对方来电话时, 如果屏幕上显示奇异的符号, 请不要接听。
3.2 谨慎接收短信息
短信息的收发越来越成为移动通信 (特别是年轻人) 的重要方式, 然而短信息也是感染手机病毒的一个重要途径。手机用户一旦接收到带毒短信, 就有可能出现键盘被锁、机内数据遭到破坏。使用手机在接收短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特别是一些来历不明的信件, 若出现乱码情况千万不要马上打开, 要立刻删除。
3.3 谨慎网络下载信息
随着3G时代的来临, 手机更加类似一部小型计算机, 有计算机病毒就会有手机病毒, 尤其在下载游戏等应用程序的时候应该更加小心, 不要轻易在一些个人网站上下载游戏, 而是尽可能从一些信誉好的服务提供商那里进行下载。未来手机可以浏览网页, 发送电子邮件, 更换标识语, 下载铃声和图片、游戏软件等, 不安全的网络下载可以使病毒大肆传播, 严重破坏手机的各项功能。
3.4 谨慎使用无线功能
手机的无线传输功能 (红外和蓝牙) 在不使用时, 应将其关闭。通过蓝牙传播病毒, 是近年来流行的病毒传播方式。对此, 我们应做到对于陌生手机通过蓝牙发来的数据传输申请, 一律拒收。另一方面还应把手机蓝牙功能调至关闭状态, 并且将蓝牙设置中的“手机可见性”设置为“隐藏”。
3.5 关注手机系统补丁
关注手机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升级或修补信息, 及早升级系统或应用程序的补丁。
3.6 查杀手机病毒
目前我们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查杀手机病毒。其一是通过手机登录到相关网站进行在线杀毒。目前很多手机的官方站点都开通了手机的WAP杀毒服务, 只要用手机登录这些站点即可进行无线病毒扫描, 发现病毒便会立即清除。其次是在手机终端安装手机防病毒软件。
3.7 了解最新病毒信息
要注意有关手机病毒的新闻报告。一般而言, 一种新的、破坏力较大的计算机病毒或手机病毒一旦开始流行, 就会被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关注和报告, 手机用户应养成关注病毒新闻信息的习惯, 及时掌握最新的防病毒技巧。
4 结语
面对手机病毒不断泛滥, 迄今仍有大量智能手机缺乏对病毒的有效防范。开放性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应用软件的缺陷均能被病毒制造者所利用, 加之众多厂商过于注重提升智能手机的性能, 而忽视安全机制的引入和有效的硬件保护措施, 已经给病毒的入侵留下隐患。随着智能终端与计算机差距的逐渐缩小, 手机病毒的威胁日渐加剧, 确实需要进一步唤起手机生产厂家与用户认识手机病毒的特性, 从而增强防范意识。事实证明, 具有防患病毒意识的用户所遭受的侵袭要远少于缺乏安全意识的用户。
希望广大手机用户能够通过对本文的阅读, 清楚的认识手机病毒的危害和其防范措施。希望本文能够为手机用户安全地使用手机增加些微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仁斌, 李钢, 侯整风.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韩峳卿, 王建锋, 钟玮.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3]刘功申.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世安.手机病毒原理及防范[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3 (1) :74~76.
[5]孙剑, 底翔.智能手机的病毒防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7 (1) :136~138.
航空维修差错的分析及研究 第5篇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院校: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专业:航空机电工程
论文题目:航空维修差错的分析与研究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撰写时间:2003 年 3 月 20 日
航空维修差错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大量新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航空装备上,使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由飞机机械原因造成的事故也大大减少,但航空维修差错给飞行安全带来的威胁却仍然十分严重。维修差错,轻则造成事故证候,重则造成机毁人亡。本文从航空维修差错带来的重大危害出发,提出航空维修差错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航空维修差错的产生原因,并从宏观方面提出了预防维修差错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措施,以求把维修 差错降到最低,从而保证飞行安全。
【关键词】维修差错;基本特征;差错原因;预防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large number of new technologies gradually have been applied to modern aviation equipments,which greatly improve their security and reliability.Accidents caused by the airplane itself,have
reduced
a
lot.However,the
aviation maintenance error still brings severe threaten to the flight security.It may bring aircraft incident,or may be the cause of a crash for fatal.Based on the great danger it has brought,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viation maintenance error.It also deep analyses the reasons which create aviation maintenance errors.Furthermore,it also points out some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maintenance errors from the macroscopical aspect,which are aimed at reducing the errors to the least.All those are used to assure the flight security.Key Words: aviation maintenance error ;basic characteristic;reason of error; prevention measure
目录
一、绪论............................................................................................................................1
二、产生维修差错的原因分析............................................................................................3
(一)人的因素..........................................................................................3
1、心理因素............................................................................................4
2、生理因素............................................................................................4
3、技能素质............................................................................................5
4、维修作风............................................................................................6
(二)机的因素..........................................................................................6
1、维修性...............................................................................................6
2、安全性因素.........................................................................................7
3、维修手段............................................................................................7
(三)环境因素..........................................................................................8
1、自然环境............................................................................................8
2、社会环境............................................................................................9
(四)管理因素..........................................................................................9
1、计划环节..........................................................................................10
2、组织环节..........................................................................................10
3、时间环节..........................................................................................10
4、检验环节..........................................................................................11
三、维修差错的预防措施研究..........................................................................12
(一)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12
(二)大力加强维护作风建设.......................................................................13
(三)加强业务技术培训.............................................................................13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13
(五)通过改变或修订维修方案对人为差错进行包容.........................................13
(六)建立一套自愿非惩罚性保密的航空安全报告系统......................................14 结
论........................................................................................................16 参考文献.....................................................................................................17 致
谢........................................................................................................18
一 绪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2004年的55年间全国空军共发生机械原因引起的严重飞行事故411起,其中维护原因引起的严重飞行事故80起,占19.5%,造成80架飞机损毁,17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民航维修中的人为差错在众多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从事飞机、飞机部件而进行管理、使用、维护、修理、检查、更换、改装和排放等活动的航空单位来说,安全永远都是要放到第一位置上的。
在航空界有一句名言:“摔了飞机一切都等于零”。从飞机真正作为交通工具运行开始,就有无数的惨痛事故无情地证明了这句话的现实性。
可见,航空维修差错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航空维修差错是指机务人员在维修活动中,因受到各种外、内在的因素影响,违反了维修对象的客观要求,导致其操作与预订目标和要求发生偏差以致产生秩序影响、状态异常或人员伤亡及航空装备损伤的后果。一般来讲,维修差错发生并危及飞行安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航空装备在结构上存在出现差错的可能;二是作业人员出了差错;三是管理上存在漏洞。
本文分析和研究航空维修差错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 1 的预防措施。
二 产生维修差错的原因分析
航空维修差错很少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其产生的机理是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根据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理论和发生人为差错的机理分析,航空维修差错的产生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机、环境和管理。
近年来,人们对全球近百年发生的事故进行通缉分析表明,由于机械原因造成的飞行事故的比例,由原来的80%下降到20%。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管理者的决策和影响等诸多方面,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人的因素
“人为差错”一词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复杂系统的安全研究中广泛使用。它有两个基本点:偏离某种规范或标准,操作者的无意行为。这两点集中体现了目前许多研究者对人为差错的界定。当然人为差错并不主要指“人为”主观故意造成的差错。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人为差错是人为差错的特例。人为差错可能发生在从事计划、设计、制造、安装、维修等各类人员身上。
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讲的人的因素主要是指机务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技能素质和维护作风等方面。
1、心理因素
机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务维修活动的全过程。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情绪意志力和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
认知能力较强的人更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情绪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现,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是人心情愉快,工作积极,思维敏捷,善于克服困难;消极的情绪如悲观,郁闷,多虑等,则会削弱人的意志,表现的无精打采、精力涣散、烦躁等,这往往容易导致人为差错的发生。人的情绪总是又欺负的,当情绪波动超过一定限度时,维修差错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骤然增加。
意志力反映的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一般来说,意志力强的人更容易避免个人差错的发生,而意志力弱的人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则更大;
个性心理倾向是心理因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反映了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抱负水准以及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内在因素,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方向,进而影响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一个人主观能动性高、责任心强时,发生差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小。
2、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疲劳、疾病和生物节律等三个方面。
疲劳。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不仅与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有时在心理状态的作用下也会诱发疲劳。当机务人员在维修活动中处于疲劳状态时,往往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动作迟缓,不协调并且缺乏准确性,因而对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偌能将重要且易出现差错的工作不安排在疲劳高峰期,就能有效的防治或减少维修差错。
疾病。疾病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状态,给维修工作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当机务人员患有疾病时,将会严重的影响其体能、智能和情绪,影响器维修的可靠性。因此,在维修工作中尽量不要让工作人员带病工作,更不要盲目的鼓励。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维修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当一个人的生物节律处于低潮时,其日常意识变差,表现出紧张,疲劳,反应迟钝等状态。反之,当三个周期比较协调的处于高潮时,这时是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表现得精力旺盛、敏捷、果断,这时能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当处于临界点时,表现出适应性差,行为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
3、技能素质
部分机务人员由于缺少应有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的理论是知识学习,对维修对象的基本构造、原理不清楚,基本操作技能低、不懂检查方法,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低,排故不彻底等,很容易导致
人为差错的发生。
此外,训练与运用脱节,训练内容陈旧,培训人员不能对口使用,机务人员新老交替脱节或不能合理的流动,也是导致维修差错的重要原因。即使是所谓的通用性任成才在工作初期由于经验不足也容易发生差错。
4、维修作风
维修作风是机务人员在维修活动中组建养成的工作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等密切关联。机务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以及有关规定而发生维修差错的行为,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差错发生者不懂得维护对象的工作原理、构造和操作方法,而是因为缺乏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维护工作不扎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缘故。另外,维护作风不严谨还表现在,工作顺利、工作内容简单时思想松懈,受到为外界干扰时精力分散,工作忙时粗心大意,在维修工作中,往往造成误开、误关、误按等问题。
(二)机的因素
这里的“机”主要以飞机为主,同时也包括维修工具和方法。机的因素主要可分为维修性、安全性和维修手段等方面。
1、维修性
维修性主要体现在长辈的可达性、试检性、易修性和互换性等方面。装备维修性不好是产生维修差错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原因。目
前,我军现役的航空装备汇总,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老旧装备,本身就缺少防差错设计,可靠性和维修性以及几件互换性都比较低。此外,飞机的开敞率低、可达性差,检查飞机时有很多机件看不见或看不清、只能凭感觉,机务人员常以躺、卧、爬、跪、蹲等姿势操作、很容易疲劳。再有,设备安装固定复杂、交叉率高,使得工作环节增多。由于装备本身维修性差,参与维修的人员也多,工作量大,现场比较忙乱。所有这些使得差错极易发生。
2、安全性因素
安全性因素指要保证机务人员作业时安全和各种装备不受损坏的条件。安全性越好,发生维修差错的此数就会越少。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结构和布局形式及工作原理等决定的定型装备存在危险因素,我们在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训练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充分的研究,在维修过程中又不注意维修性和安全性的学习,各种差错就有可能发生。
3、维修手段
维修手段存在问题导致维修差错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包括维修方法和工具设备。维修手段必须与维修体质、编制配套,与维修对象的可靠性、维修性水平相适应,与飞机的环境适应性相适应,与机务人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否则就容易出差错。常用工具设备不先进、不齐全或不良,用于检测、监控、调整等方面的工具设备不正常或故障,就不能正确反映维修对象的信息,在调整过程中就不能正确体现机务人员的意图,差错发生的可能就不能避免。而且此类差错不能通过对象的防差错设计来消除。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身心来影响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环境因素主要可分为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温度、适度、噪声、照明、颜色等因素。温度、适度。人的最佳工作环境静温度为16-25℃,但在相同的温度下湿度不同,人的感觉也会不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人极易疲劳、瞌睡,工作能力降低,差错增多。气温过低也容易出现差错,这时人往往急于赶时间,容易出现工作漏项,在加上低温易造成动作不灵、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增大。
噪声。强烈的噪声对人的大脑皮层有很大的刺激破坏作用。噪声对机务人员加工信息的能力、注意力、记忆、反应速度以及工作质量等有重要影响、在噪声干扰下,机务人员感知过程受到影响,有时听不清别人的要求、提问或回答,有时注意不到周围的信号及人员活动,有时摸不准操作位置,这时记忆发生错、忘、漏、丢、损等过差错现象。另外,外场有时是极强的噪声干扰,有时有突然陷于一片寂静,两个极端刺激,很容易影响机务人员的安全操作。
照明、颜色。人的视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环境的照明水平和对比度。照明和对比度不过会使人看错观察对象的状态,做出
错误的判断和行为,甚至出现差错酿成事故。亮度过大,可能引起目眩、瞳孔缩小,难以看清被观察物。如飞夜航会死加班排故等,这时容易看错、装错、损坏机件的可能性增加;有阳光照射的飞机蒙皮饭馆也会严重的影响视觉。
工作场地的颜色也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红色和一些红色调能使人的器官功能发生兴奋和不稳定,蓝和绿的色调可使人的器官功能趋向稳定。机务人员的工作场地一般不应有令人刺激的颜色。停机坪皱纹的绿色植物对稳定情绪是有益的。
2、社会环境
随之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簪,军队与地方、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反差逐渐呈现,机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着机务人员学习专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比如有的同志就不重视维修工作,认为搞维修学不到真本事,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差错也就伴随而来。
社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机务人员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还影响整个机体的建设,影响整个集体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如基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晋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体的稳定和人员的素质提高。
(四)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把它分成管理中的“软件”和维
修活动中的管理两个方面。管理中的“软件”是指航空机务文化、安全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维修程序、维修手册、检查单、工作卡片和提示信息等内容。不和谐堆积物文化,不及时到位的安全教育,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不科学的维修程序,不全面和不明确的维修检查项目,在重要或易出错到底部位缺少文字、数据、符号及特殊标志等提示信息,等等,也容易导致维修差错的发生。维修活动中的管理可分为计划、组织、实施和检验者四个环节。
1、计划环节
主要是制定周密的维修计划,明确所需资料的供应关系和完成计划的时限,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计划不周,多会导致维护作风和组织管理的差错。订好计划,是组织工作的七点。
2、组织环节
主要是根据计划进行任务分工、明确人员职责和各项具体要求,只会调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度;对现场的人员、飞机、车辆、工具设备、拆下的机件等的位置做出规定,并随时加以维持。组织不当主要表现为分动不明确,选人不合适,工作分配没有人尽其用、扬长避短,工作协调不好,工作秩序乱等,这很容易发生丢失、碰撞或伤人等为题。
3、时间环节
主要是对各项措施和维修工作前的各项尊卑工作的落实,设备、器材、原材料的准备,人的安排,项目的监督情况等,充分发挥各
级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若一项工作在安排上程序交叉、中断过多,差错就难以避免。此外,岗位责任制没得到认真落实,个别机务人员履行职责时缺少监督等,也会导致问题的发生。
4、检验环节
质量检验是保证飞机维修质量重要措施之一。不少问题的发生就是因为不能严格落实质量检验制度造成的。一是做完工作后,违章办事,根本就不进行必要的检查、复查;二是检验深度不够,如不实施地检验二是以问代查等。
另外,有时检验的方式、时机、部位和内容不符合差错的发生机理和特点,出差错之前不能预防,出差错后又检查不出来,因而使差错“漏网”。
三 维修差错的预防措施研究
机务维修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作,产生维修差错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对其预防也不是单一不变的。在维修工作中,只有在科学管理、制度程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机务人员的素质和维修质量,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维修差错的发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一)大力加强安全教育、维护作风建设及业务技术培训
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是预防差错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不仅是维修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机务人员通过对安全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提高安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大量活生生的医学的教训换来的事故案例,增强机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使其对维修差错在良心和良知上做到“不忍”。
维护作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机务工作的灵魂,也是预防维修差错的重要措施。机务人员必须注意维护作风的养成,要从点点滴滴入手,自觉地遵守和严格按照维护规程、条例、规定办事,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准确细致,决不能出心大意、违章蛮干。对待工作要忠诚老实,工作中出现了差错和问题,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要如实报告,决不能因害怕处罚而进行掩饰和隐瞒;在工作当中,也要虚心学习,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
机务人员业务技能差是导致维修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设法提高机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显然有助于减少可能发生的维修差错。提高机务人员的文化理论和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继续培训、特殊岗位人员持证培训等方式实现。同时,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状况,又可以采用集中辅导、示范操作、分散自学、岗位练兵等形式。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刺激机务人员学技术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解决人为因素问题中实现由个人到组织的转移,以便将维修中的人为差错造成的数量和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内的交叉检查去捕获差错,试图在航空器离场前发现差错。捕获差错策略包括:任务中的交叉检查、检验、复查以及实时功能测试,还包括同一系统中的不同维修单位在组织的安排下进行相互交叉检查,互相取长补短,进行差错识别或捕获差错。
(三)建立一套自愿非惩罚性保密的航空安全报告系统
如果存在对报告所涉及的人进行惩罚的可能性,人们主动真实地报告人为差错时,难免会打折扣,我们也就不能获得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只有我们获得足够的信息数据,才能针对维修的人为差错起到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
(四)采用余度设计和防差错设计,提高飞机的容错能力
余度设计是为系统或设备设计具有一套以上能完成给定功能的单元,只有当规定的n套单元都发生故障时,系统或设备才会丧失功能。余度设计是使系统或设备获得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生存能力的方法之一。
机务人员也不能心存依赖,把放差错的愿望寄托于装备,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应该熟悉锁维护装备的防差错的原则性规定,(五)加强维修管理和质量检验
人与装备相比,装备是静止的,人是能动的。装备一经定型,则固有属性便不易改变,而人却有着高度的能动作用和思维能力。因此,加强维修管理,改进和完善维修“软件”,控制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减少差错的发生。
一是要加强维修一线的科学管理。要狠抓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尤其是抓好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质量检验制度。二是要加强维修质量检验。及时、有效的质量检验,能是维修差错得到有效遏制。要严格落实自查、互查和干部检验复查制度,干部复查中不能以问代查。
(六)改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愉快的进行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避免环境差错带来巨大的损失。防止机务人员出现环境差错的
有效途径有:一是为机务人员提供相对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二是认识到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差错并拆去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三是机务人员要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并提高自身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四是提高维护人员的工资待遇,使其可以安心工作。
结
论
在航空维修中,产生差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预防维修差错是一项涉及人--机--环境--管理四大因素的系统工程,其中人是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其他三个因素大都是通过对人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建设和谐健康的机务文化和优良的维护作风,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必要的技术培训,改进飞机设计和维修“软件”,加强维修管理和质量检验,改善工作环境,等等,都可以对航空维修差错进行有效的预防,使其危害得到降低。
本文所诉内容是从航空维修活动的全局出发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从宏观控制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的几项预防差错的基本方法。机务人员应该根据机型的特点、飞行任务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特点,结合长期积累的维修经验,制定一些与替代预防差错的结束措施。
参考文献:
【1】郑东良,航空维修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凤鸣,郑东良,吕振中。航空装备科学维修导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航空维修安全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1990 【4】李军芳。发生维修差错的原因及对策。奋进2009年第一期 【5】张均勇,李金瑞,孙颖,李武奇。航空维修差错的研究。飞机设计2006年第一期
【6】董飞,刘大威,苏河海。浅谈如何避免维修差错。育鹰2009年第二期
【7】邓久成,何志勇。从十年的维修作业差错中寻找原因寻对策。航空维修1995年第十期
【8】空军装备部编。空军建军以来航空机务较大维修差错统计分析,2005
致
谢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的教员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为我提供了有关参考资料,并且对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在设计中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我不懂问题的时候能够耐心地为我指导,并督促我要高质量的完成这次的设计工作。通过近期对飞机复合材料损伤机理的研究,使我对飞机材料以及其损伤的检测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我对教员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铁路罐车火灾危险分析及应对研究 第6篇
摘要 营销调运处南站是独山子石化公营销调运处铁路运输的龙头单位,承担着独山子石化公司大多数的铁路运量,常年拉运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汽柴油、液化气、苯类产品,随着铁路运输业务的不断增长,危险化学品运量逐渐增大,因此,火灾安全也尤为重要。由于条件所限,加上从业人员的消防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极有可能导致罐车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笔者论述了铁路罐车油品装车的现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现场对策,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油品罐车 火灾
一、铁路油罐车油品充装过程危险性分析
铁路是我国成品油运输最重要的工具,每年通过铁路运输的成品油占其输送总量的60%以上,这中问又以车用汽油等轻质油品占绝大多数。成品油充装过程是铁路油罐车运输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铁路油罐车充装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其防火防爆问题。成品油充装过程中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成品油闪点、燃点和自燃点较低,具有易燃烧的特性,成品油热值越大,火焰温度就越高,辐射热强度也越大,油蒸气的大量排放更是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的隐患。油品的蒸气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即能爆炸。爆炸极限越低,危险性就越大。着火过程中,燃烧和爆炸又往往交替进行。一般是先发生爆炸,然后转为燃烧。超过爆炸上限时,遇火先燃烧,待浓度下降到爆炸极限时,即会发生爆炸。火场及其附近的油罐车受到火焰辐射热的作用,如不及时冷却,也会因膨胀爆裂增加火势,扩大灾害范围。强热辐射易引起相邻油罐及其他可燃物燃烧,还严重影响灭火战斗行动,因此对铁路油罐车充装过程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铁路油罐车油品的充装工艺:根据我国铁路油罐车的现状,担负运输的主型罐车主要有G6、G9、Gl0、G11、G12、G14、G15、G17、G17A、G50、G60等10余种,目前笔者单位以G60、G70罐车为主,主要装车油品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脑油、苯类等易燃油品。
铁路油罐车装油方式大体分为:底部装油或称潜流装油;上部装油或称喷溅装油。前者较为合理,但底部装油也可能产生新电荷,特别是当容器底部有沉积水或有其他品种的残余油品时,也会产生很高的静电电位。后者更易产生静电,因为当油品从鹤管高速喷出时,将因发生液体分离而产生电荷,当油品冲出到容器壁还会造成喷溅飞沫而产生静电。同时上部装油促进油雾的产生,也易使油气、雾气混合物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此外,顶部装油还会使油面局部电荷集中,容易产生放电。
目前石化公司铁路栈桥在用的铁路油罐车装油方式多采用喷溅装油,一般装油时鹤管伸人槽车口Im左右。丌启油储罐的放油阀门,启动装油车油泵,油品经输油管送到铁路装车栈桥总管,由罐装工人放好鹤管后,开启鹤管阀门,油品输送人罐车测量油位符合要求后,关闭鹤管阀门,充装结束。
据统计国内较大的成品油静电事故中,铁路油罐车装油事故占首位,其次是油储罐装油事故,因而对铁路油罐车装油时的静电要特别注意。成品油产品在流动、过滤、混合、雾、喷射冲洗、加注、晃动等情况下,由于静电荷的产生速度高于静电荷的泄漏速度,从而积聚静电荷。当积聚的静电放电的能量大于可燃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并且在放电时油品蒸气和空气混合物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将引起静电危害。
喷溅装油静电危险性分析:在喷溅装油的过程中,活动套筒式小鹤管可以伸到槽车底部装油,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为方便,二为减少油品损失(鹤管头不深入油内造成鹤管里阻力增加,油会从套管问溢出),所以都没有把鹤管插入槽车底部。这会使鹤管口附近的油面上集聚更多的电荷,电位梯度增大,容易放电。应该采用底部装油或将鹤管仲至接近罐底,在装油后期油面电位达到最大值时,油面上部没有突出接地体,可避免局部电场增高。在局部范围内可避免因油柱集中下落形成较高的油面电荷密度。减少喷溅、泡沫,从而减少新产生的静电荷。减少油品的雾化及蒸发,可避免在低于闪点温度时点燃。
油罐车内静电分析:油料的电导率较大时,车内各部分油料的电荷密度容易趋向均匀。因电荷有同性排斥的作用,油中的电荷有流向油面的趋势,又因液体表面张力的缘故,油面电荷较多,这就是所谓的趋表效应。当油品流动较慢时,车内各部位的电位易趋向均匀,而电荷不均匀的现象较明显。鹤管装油时接近油面,其管口末端形成的不同对局部电容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引起电荷密度及电位的差异。油罐车在装油的整个过程中,油面电位是随着液面上而变化。最高电位出现在1/2~3/4容积处。一般说来,在鹤管油柱下落处的电荷密度较大,在车内中部位置电容较小(有爬梯时稍有增加),所以油罐车中心部位电位较高。
成品油充装过程其他危险性分析:
在成品油充装过程中,火车装卸栈台可能发生的火灾有:油罐车罐口起火,地面流散液体着火,油罐车翻车着火。引发火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車辆未经过检测,车况不佳,违章操作等;(2)使用的各种油类物质,遇到高温、明火、雷电、静电等因素引起火灾;(3)在有可燃气体和易燃物存在的场合,静电放电、雷电放电均可引爆火源,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4)由于油品中含有一定量的腐蚀性物质,它们对贮罐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还受到电化学腐蚀,从而导致贮罐跑、冒、滴、漏,遇火源而发生事故;(5)装卸油品时,使用不防爆的T具,或由于不慎磕碰发火,也易引燃油蒸气;(6)装卸中,未安装导除静电装置或静电导除装置失灵,由于油品冲击,在车壁上集聚静电荷放电打火;(7)油罐车在敞盖作业的条件下,外来火种飞人或接近敞口油罐车,引燃油蒸气,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二、铁路罐车油品充装过程火灾爆炸事故预防对策措施
1.铁路罐车油品充装过程预防静电危害的技术措施。(1)铁路装油栈桥的固定设备原则上要求在多个部位上进行接地。其接地点应没2处以上,接地点应沿没备外围均匀布置,其问距不应大于30m;f2)贮罐内壁应使用防静电防腐涂料,涂料体电阻率应低于100Mn·m(面电阻率应低于lG。(3)对于电导率低于50pS/m的油品,在注人口未浸没前,初始流速不应大于lm/s,当注人口浸没200mm后,可逐步提高流速,但最大流速不应超过7m/s。如采用其他有效防静电措施,可不受上述限制。(4)在装油前,必须先检查罐车内部,不应有未接地的浮动物。(5)装油鹤管、管道、槽罐必须跨接和接地。(6)装油完毕,宜静置不少于20min后,再进行采样,测温、检尺、拆除接地线等。(7)铁路油罐车未经清洗不宜换装油品。(8)作业人员充装操作时要身穿防护服,装油时鹤管应插到罐车底部不高于0.2m处,油品流速应小于4.5m/s,以防产生大量静电。
2.预防静电危害的管理措施。(1)管理部门应制定防静电危害具体实施方案,并加以监督检查。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静电安全技术知识,当发现静电可能酿成事故时,有权采取有效措施,并上报主管领导。(2)所有防静电设备、测试仪表及防护用品,要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设备档案。
3.铁路罐车油品充装过程其他危害对策措施。(1)严格控制火源的对策措施:严格执行动火制度。维修、施工在禁区动火,必须执行动火审批,动火现场采取必要的救护消防措施。电气没备均应符合防爆等级要求,电器设备、设施老化或损伤应及时处理或更换。严禁把明火源带入禁火区域,严禁在禁火区域内吸烟。定期检查、检测防雷、防静电的连接件和接地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铁路专用线油品充装栈桥上的翻梯应装胶垫或胶轮,无胶垫或胶轮严禁使用。铁路专用线油罐车在充装作业前必须在车辆两端或尽头线来车一端不少于20m处,在车方向左侧钢轨上安装带脱轨器的红色防护信号。作业完毕清除线路障碍物后,方可撤除。防止车辆误进有充装罐车的线路。铁路油品充装栈桥爬梯口设置消除人体静电消除器。
(2)防油品溢出或泄漏的对策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严禁违章操作,避免发生充装过量或因鹤管位置未放好而发生溢油、冒油事故。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养护和定期检查工作,防止油泵、管网、阀门的漏油。加强充装过程油品液位的监控,以防充装过量或冒油。如装卸过程中出现溢油或罐车车体及走行部分有油品,必须处理干净后才可动车。
(3)铁路专用线管理对策措施。加强铁路专用线的正常维护、维修,及时消除各种病害,严禁带病使用,杜绝铁路罐车脱轨现象的发生,铁路专用线应当制定防止车辆溜逸的详细管理规定,并设置防溜逸设施机具(如铁鞋、车挡器等),否则,一旦车辆溜逸,会发生撞车、脱轨、颠覆、重大火灾、人身伤亡等事故,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防溜逸设施要维护使用好,防止铁路罐车溜逸,以免罐车发生相互碰撞与铁路运输相关的任何同类设施,没备都不能侵入铁路机车车辆限界,铁路专用线也要遵守该规定,专用线的装车鹤管在车辆进入或牵出装车线时,必须处在栈桥上方并予以锁闭,以免侵入机车车辆限界。如车辆进入或牵出装卸线时侵界,就可能与机车、车辆相撞,造成机车、车辆、装车设备的损坏,严重时可引起油罐车火灾、爆炸事故。
4.铁路油罐车罐口火灾的扑救方法。铁路油罐车罐口发生火灾,一般形成稳定的燃烧。火焰呈火炬状,火焰温度较高,对装卸油栈桥、鹤管及油罐车本身有很大的威胁。可采用下列方法扑灭油罐车罐口火炬火焰:(1)火焰仅在罐口部位,可采用窒息法扑灭。一般可采用覆盖物盖住罐口,使油蒸气与空气隔绝,燃烧停止也可利用油罐车罐盖,使其关闭严密,熄灭火焰。(2)采用干粉灭火器,向罐口喷射,扑灭火焰。(3)火焰较大,可采用直流水枪,组成水幕,隔绝空气,扑灭火灾。一般情况下,采用数支直流水枪,从不同方向交叉射水,丌始都对准火焰下部,然后同时上移水枪,将油气和空气隔丌,扑灭火灾。也可采用泡沫钩管,挂在油罐车罐口上,用泡沫扑灭油罐车火灾。 特别应注意,油罐车发生火灾后,应尽早采取冷却措施,对油罐口附近及其邻近建(构)筑物进行保护,防止火灾扩大。
5.发生油品溢流火灾的扑救。油罐车油罐破裂时,发生火灾随着油品流散,形成较大面积复杂的火灾现场。
油罐车火灾,火焰辐射热大,很难接近火源。油品不断流散,对灭火人员也有一定的威胁。应根据不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1)冷却油罐防止变形破坏。消防队伍达到火场后,灭火指挥人员应迅速查明火灾情况,应冷却燃烧油罐和邻近油罐,防止油罐进一步破坏。(2)扑灭流散的液体火焰。根据地形和地势,修筑阻火设施(筑堤、挖沟等),防止油品进一步流散,控制火势扩大。然后组织泡沫(或喷雾水流),对流散液体火灾发起进攻,将其扑灭。
6.大面积液体流散的油罐车火灾的扑救。油罐车颠覆造成数个或数十个油罐车起火,火灾现场极为复杂,这不仅对其他列车通行造成严重威胁,同时还可能由于油品流散,影响全厂及附近没施、建筑物的安全。
扑救这种火灾,应根据地形和灭火力量,选择突击方向和突击点,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或在局部上集中优势力量),配合公司消防堵截包围,重点突破,穿插分割,逐个消灭的战术:(1)控制火势,防止蔓延。为防止火势扩大,应将未燃烧的机车、油罐车与着火的油罐车摘钩,丌到安全地点。(2)筑堤拦油,缩小燃烧范围。用沙土筑堤,将流散液体火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3)扑灭火灾。在堵截包围、控制火势的条件下,将燃烧区实行穿插分割,然后逐片消灭。
7.扑救铁路油罐车火灾应注意的问题。(1)扑救初起火灾时,铺设的水帶线路,不应妨碍列车通行。(2)保证火场用水。(3)疏散油罐时,摘挂车辆应注意人员的安全。必要时应组织水流,对疏散人员进行保护。
四、结束语
安全套接层分析及研究 第7篇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如何保证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已成为继续解决的问题。安全套接层协议(Security Socket Layer Protocol,简称SSL)是Internet上进行保密通信的一个安全协议。
1. SSL协议组成
安全套接层协议SSL是Netscape提出的基于公钥密码机制的网络安全协议,用于在Web Client与Web Server间建立一条安全通道,实现Internet上信息传送的保密性。它包括Server认证、Client认证(可选)、SSL链路上的数据完整性和SSL链路上数据保密性。现在国内外一些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大多数是以SSL协议为基础建立的,SSL协议已成为Web安全方面的工业标准。SSL提供的面向连接的安全性作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
(1)连接秘密,在初始握手定义会话密钥后,用对称密码加密数据。
(2)连接认证,实体的身份能够用公钥密码进行认证。
(3)连接可靠,消息传输包括利用安全Hash函数产生的带密钥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报文鉴别码)。
SSL不是单个协议,而是两层协议。如图1所示。
底层为Record Protocol(记录层协议),实现对数据的分块、加密解密、压缩与解压缩、完整性检查、封装各种高层协议。高层为握手层,它由三个并列的协议构成:Handshake Protocol(握手协议)、Change Cipher Spec Protocol(修改密码协议)、Alert Protocol(警报协议),主要用来产生会话状态的密码参数、当SSL客户方与服务器开始通信时协商协议版本、选择密码算法、进行身份认证,使用公开密钥技术产生共享密钥。
2. SSL记录层协议
如图2所示,记录层用来处理由上层获得的数据,主要是握手信息、警报信息、改变密钥参数信息和应用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被封装在记录中,记录记录头和记录数据组成。
记录层首先将任意长度的数据进行分块,每块最大长度为214 Bytes。每个数据块都包含数据类型、协议版本和数据,然后对每个数据块进行压缩,压缩数据按握手协议的散列算法计算MAC,并将压缩数据连同MAC一起用握手协议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记录层接收数据后先行解密,后依MAC对数据校验,再经解压与合并,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分别交给握手层进行处理。
当使用快速加密算法时,若数据的长度不是块长度的整数倍,则需对数据进行填充,此时记录的数据将包含三部分:MAC、实际数据和填充数据。
3. SSL协议工作过程
1)握手协议工作过程
如图3所示,SSL协议握手过程如下:
(1)Client发送Client Hello给Server,Server回答Server Hello。此过程的参数包括协议版本、Session标识、加密算法,压缩方法等。另外,还交换2个随机数:Client.Hello.Random和Server.Hello.Random.用以计算“会话主密钥”。
(2)Server端发送证书和密钥交换信息至Client端。若Server端被认证,它就会请求Client端的证书,验证后Server发送Hello-done消息以示达成握手协议,即双方握手接通。
(3)Server端请求Client端证书时,Client返回证书“有”或“无”指示,此情况用于单向认证,即客户端不装证书。然后Client发送密钥交换消息。Server此时回答“Finished”消息(握手完成),以示完整的握手消息交换已经全部完成。
(4)握手协议完成后,Client即可与Server传输加密数据,数据的加密是用密钥协商时确定的对称密密钥。
2)记录层协议组成
记录层协议定议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包形式,该协议提供了通信、身份认证等功能,它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在SSL中记录由两部份组成,记录和非零长度的数据。SSL的握手协议和报文必须放在一个SSL记录层协议的记录中,而应用层报文允许占用多个SSL记录。
(1)SSL记录头
SSL的记录头可以是两个或三个Bytes的编码,包含的信息有记录头的长度、记录数据的长度、记录数据中是否有填充等。其中填充数据是在使用块加密算法时填充的实际数据,其长度恰好是块的整数倍以利于传输和加、解密。
(2)SSL记录数据
SSL记录数据含三个分量。
MAC数据:用于数据完整性检查。
ACTUAL数据:被传送的应用数据。
PADDIN G数据:当采用分组码时需要填充的数据。
4. SSL的应用
1)匿名SSL连接:又称单向认证。这是SSL安全连接的基本模式,主要的浏览器都支持这种方式,适合单向数据安全传输应用。在这种模式下Client没有数字证书,只是Server具有证书。典型的应用就是用户进行网站ID和口令的匿名认证。
2)对等的安全认证:双方认证。在此种模式下通信双方都可发起、接收SSL连接请求。双方可以利用安全应用程序或安全代理软件。
5. SSL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
1)SSL协议是基于Web应用的安全协议,它只能提供安全认证、链路上的数据完整和保密。对应用层的信息不进行数据签名,因此不能提供不可否认性。“安全代理软件”、“安全应用控制”或“表单签名软件”等可弥补此项不足。
研究生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8篇
1 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 研究生自身特点导致的管理难题
研究生这个群体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有着众多有别于本科生的特点。他们组成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从本科读上来的,也有从社会工作岗位进来的,有硕士研究生,也有博士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理论水平和表达能力更强,看待和考虑问题更为实际,独立意识较强,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研究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研究生管理工作难以形成合力,难度较大。
1.2 扩招带来的管理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比例的增加,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其实也意味着研究生入学准入门槛的降低,这就使得研究生的层次愈加多样,生源结构更为复杂,生源质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同时,很多院校的教育资源显现出紧张状态,部分院校出现“枯竭”之感。
就我国目前来看,针对以上问题,很多院校在教学类型、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上都有所改变和调整,但在短期内要得到根本改善,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如何在管理工作上寻找突破口,以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总体目标,可以说是一种形势的呼唤和要求。
1.3 管理者分配比例失调导致的管理困境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管理的工作量也成倍的增长,但相应的管理人员数量却基本没变。而很多高校职能部门觉得研究生基本上是个成人群体,管理人员除了服务打杂以外,没必要太过的去管理约束他们,殊不知,现在的研究生在当前的环境下,正处于一种中间悬空的尴尬状态,他们面对的就业、学业、婚姻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在无形中扩大了研究生的管理范围和幅度。
所以,这样的状况必然的会使许多管理者陷入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这与研究生规模继续扩大的趋势必然不相符合。
1.4 管理者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只是依附于本科生管理。负责研究生教育的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工作中仅凭感觉和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剧增,许多研究生管理人员心生力不足之感,于是对管理工作放任自流,再加上一些管理者在外身兼数职,这难免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2 提高研究生管理质量的对策
2.1 强化导师责任制
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责任制。导师责任制,主要是导师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起着引导和督促作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力,这样就使得研究生的整个培养阶段都能够得到保证。
但是,从我国目前来看,这一制度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名存实亡。这主要是因为,导师要完成自身科研任务,有的还需从事行政岗位工作,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再加上扩招使得导师所带学生增多,精力分配不过来,而在平日根本就不过问自己的学生等等,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放羊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产生。
其实,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不仅在学术和专业上给予自己的学生一定的指导,还应该承担起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培养质量的监控主要由管理部门来实施,而管理部门面对众多特征差异显著的研究生,往往采取的是“一刀切”制度,这样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所以,应该把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责任落实在导师身上,并与导师的业绩考核指标相匹配,真正形成以导学关系为主的师生关系。另外,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比如:研究生出现违纪问题,管理部门应请导师协助进行帮助教育;在研究生请假制度中,要必须经过导师的认可才能请假等等,如果在对研究生的每一项管理中,都能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相信对每一位研究生也必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2.2 建立专业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仍是在传统观念和思路中依附于本科生管理。但是依据目前现状,研究生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强度越来越大,研究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既要面对“成年”研究生,又要面对科研任务繁重的高校教师,所以,对其业务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要求相当高。在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以,应该使研究生管理主体专业化,建立研究生学生办,这样,一方面可以分解本科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更集中的对研究生进行深化管理。
研究生学生办的建立,关键在于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化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较强的信息管理和理论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学科背景、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并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从业愿望。
2.3 积极利用信息建设,实行网上管理
研究生管理,应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网络化管理。研究生网络化管理,具体来讲,就是通过QQ群、公共邮箱、BBS、网站、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等,实行的一种互动性管理与服务。
研究生自身所具有的零散、凝聚力差等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借用网络,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如通知某一议题,如果借助网络媒体等,会较为方便、及时,而且能充分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其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如以电子文档代替纸质文件,使人工操作更为省力、效率更高。再者,研究生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部门分立、业务分割而造成的学生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不统一等问题,可以做到信息一次采集到位,节省人力物力,并能实现信息共享。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时刻存在着潜在风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比如电脑病毒、黑客攻击以及软件缺陷,都会对我们的信息管理构成威胁。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也要预防信息泄露及信息误导,在技术层面和非技术层面实行双面防护,使网络能更好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服务。
2.4 加强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
研究生干部队伍源自群众,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培养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干部队伍,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研究生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缺乏集体感的群体,平日由于课程的设置,研究的独立性,很少能以群聚的形式聚在一起,所以会导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慢慢疏远。研究生干部队伍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校园当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比如伙食、安全、心理等,学校管理者也必须依靠研究生干部队伍来加以解决,这样对于矛盾的化解、气氛的缓和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研究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也应有个健全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桥梁纽带的有效性。选拔是第一道关口,所以要有严格健全的选拔方式,以保证队伍的高质量。在工作中,加大对干部队伍服务意识的培养,在实践中实行强化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从而更好的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研究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难题和挑战,所以好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不断探索,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对现有模式的缺陷加以完善,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浅薄之见,对研究生管理加以探讨,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有所益处。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生管理工作已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在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基于对当今研究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与分析。
桥梁裂缝分析及加固技术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桥梁裂缝,荷载,加固技术,不均匀沉降
1 桥梁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 甚至多种因素相互影响, 但每一条裂缝均有其产生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原因。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 就其产生的原因, 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1.1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内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 归纳起来主要有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
1.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注在坚硬基岩或厚大的老混凝土表层时, 因结构整体性要求没有或不能采取隔离层等放松约束的措施, 混凝土在大气温度及其水化热温度的作用下, 混凝土内部温度很大, 当混凝土因降温的收缩变形受到岩石地基或老混凝土垫层的约束时, 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约束裂缝。这类裂缝常在混凝土浇注后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出现, 裂缝较深, 有时是贯穿性的, 这种裂缝将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1.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 (干缩) 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
影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水泥品种、标号及用量。矿渣水泥、快硬水泥、低热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高, 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矾土水泥混凝土收缩性较低。另外水泥标号越低、单位体积用量越大、磨细度越大, 则混凝土收缩越大, 且发生收缩时间越长。例如,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施工时经常采用强行增加水泥用量的做法, 结果收缩应力明显加大。
骨料品种:骨料中石英、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长石等吸水率较小、收缩性较低;而砂岩、板岩、角闪岩等吸水率较大、收缩性较高。另外骨料粒径大收缩小, 含水量大收缩越大。
水灰比:用水量越大, 水灰比越高, 混凝土收缩越大。
外加剂:外加剂保水性越好, 则混凝土收缩越小。
1.4 地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 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 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 导致结构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
地质勘察精度不够、试验资料不准。在没有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 这是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丘陵区或山岭区桥梁, 勘察时钻孔间距太远, 而地基岩面起伏又大, 勘察报告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地质情况;地基地质差异太大。
建造在山区沟谷的桥梁, 河沟处的地质与山坡处变化较大, 河沟中甚至存在软弱地基, 地基土由于不同压缩性引起不均匀沉降;结构荷载差异太大。
在地质情况比较一致条件下, 各部分基础荷载差异太大时, 有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 例如高填土箱形涵洞中部比两边的荷载要大, 中部的沉降就要比两边大, 箱涵可能开裂;在原有桥梁基础附近新建桥梁时, 如分期修建的高速公路左右半幅桥梁, 新建桥梁荷载或基础处理时引起地基土重新固结, 均可能对原有桥梁基础造成较大沉降;在低于零度的条件下含水率较高的地基土因冰冻膨胀;一旦温度回升, 冻土融化, 地基下沉。因此地基的冰冻或融化均可造成不均匀沉降。桥梁基础置于滑坡体、溶洞或活动断层等不良地质时, 可能造成不均匀沉降。
2 桥梁裂缝加固技术
在此, 简单的介绍几种裂缝修补方法:
2.1 表面处理法
即在出现微裂缝 (一般宽度小于0.15mm) 的表面上涂抹填料和防水材料, 这种方法无法深入到裂缝内部, 对裂缝的具体情况难以追踪。因此对宽度发生变化的裂缝, 要使用延性较大的材料, 同时考虑到结构所处的环境。一般的材料有:环氧树脂胶泥、弹性涂膜防水材料 (如玻璃布等) 、聚合物水泥膏及水泥填料等。
2.2 注浆法
对于裂缝宽度0.15~0.5mm的, 多采用注浆法。在裂缝中注入树脂或水泥类材料, 可采用手动或脚踏式输液泵注入裂缝。现在采用较多的是低压低速注入法, 以易于控制注入量和深入裂缝内部。当灌浆材料采用环氧树脂时, 如果裂缝是延伸性的, 则应考虑采用变形性能好的可挠性环氧树脂。另外, 用注浆法还可以与钢抓钉并用, 以增强裂缝部位的整体性。
2.3 填充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修补较宽裂缝 (0.5mm以上) , 具体做法是沿裂缝凿一条深槽, 然后在槽内嵌补各种粘结材料, 如水泥砂浆、环氧砂浆、膨胀水泥砂浆、环氧树脂砼、沥青及各种化学补强等。对于已经发生锈蚀的钢筋砼结构, 应该将砼开凿到能充分处置钢筋锈蚀的程度, 先对钢筋除锈 (锈蚀面积较大者需焊接同直径钢筋) , 然后在钢筋上涂抹防锈底涂料, 再充填密封材料。
2.4 表面喷浆法
即在经凿毛处理的裂缝表面, 喷射一层密实而且强度高的水泥砂浆保护层来封闭裂缝的修补方法。喷射前, 需要将结构表面的剥离部分除去, 再用水冲洗清洁, 然后喷浆。
2.5 粘贴钢板封闭法
当钢筋硅构件产生主拉应力裂缝时, 可对裂缝进行处理之后, 再在裂缝处粘贴钢板并用膨胀螺栓对钢板加压。钢板粘贴方向应该和裂缝方向垂直。
2.6 硅因碱骨料而开裂的裂缝修补
因碱骨料反应而产生的裂缝, 如为延伸性的, 特别是钢筋用量较小时, 对膨胀的约束较小, 于是裂缝宽度显著变大。对于这种裂缝, 可以注入可挠性环氧树脂或涂抹有防水效果的材料, 防止水分由外部浸入, 从而控制碱骨料反应。
参考文献
[1]林清岩, 曲峰.混凝土桥梁施工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吉林交通科技, 2006.
[2]李海涛.铁路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铁道勘测与设计, 2006.
[3]刘楠.从桥梁结构裂缝透析设备工作状态——谈混凝土材质常见的病害机理[J].西铁科技, 2008.
[4]姜静.桥梁在日常养护中裂缝产生的原因[J].华东公路, 2008 (6) .
电力市场电量分析及预测研究 第10篇
在电力不断改革之下, 电力能源的使用也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在电力市场中对电力能源使用的分析与预测也成为当今供电企业的重点工作, 而且是直接与供电企业业扩报装工程项目开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通过对未来用电量的合理预测, 一旦发现用电量达不到供电的需求, 及时采取业扩项目, 对保证供电企业供电可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 文章主要从电力市场电量分析及预测进行分析。
1 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的用电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电力市场也在不断的壮大, 但是, 在这种好的发展趋势下, 供电企业也应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1]。供电企业通过电量的分析和预测来了解社会用电的需求, 主要是应用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用电客户用电情况分析等, 综合所有因素找到发展规律, 在保证社会用电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发展。如果供电企业缺乏对电力市场电量的分析预测, 或是分析数据过程中出现差错等, 都会造成供电企业在做发展决策时受到影响, 因此说, 电量的分析预测是肩负着供电企业可靠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电力企业实施项目投资、生产经营管理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2 电量分析预测的基本原则
供电企业在对电力市场的用电量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 应遵循着制度化原则、科学化原则等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提高电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确性, 才能准确的对未来用电量的情况做出可靠的预测[2]。 (1) 基础原则是电量分析预测的最基本原则, 供电企业在发展中做出的重要决策都需要一些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 而这些数据则是在电量预测过程中得到的, 保证电量预测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2) 制度化原则, 顾名思义是要制定电量分析预测的制度, 在对电力市场电量进行分析预测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制定合理的制度, 要深入用电地区进行实际调查, 同时要掌握各行各业的用电情况, 并针对用电量采取制度的划分原则, 必须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电量的预测分析, 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电量分析预测的可靠性。 (3) 科学化原则, 电量预测分析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不仅要对历史用电量的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从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电力供求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这样才能确定电量的走势, 才能根据电力市场电量走势的情况, 来推算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
3 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的方法
3.1 拆算分析预测法
一般来说电力市场的用电量的增加, 主要是受到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容量的影响, 业扩报装容量越大, 电力企业用电量增加幅度就越大, 相反增长幅度则较小, 也就是说, 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增长规律, 而且, 相互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两者的分析, 能够从数据中对下一年电力市场的用电量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也是当今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发展下用电量分析和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3]。拆算法分析预测方法如下:下一年预测的用电量减去上一年的用电量, 再除上上一年电力企业业扩报装容量则等于下一年的等效小时。而下一年的用电量的增长分析数据则等于当年的等效小时乘当年的业扩报报装容量。从这两个计算方式中能够预测到未来电力市场的用电量情况, 当然, 该种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电量的分析和预测, 主要适用于对季度、半年以及一年的用电量走势的分析, 以及未来用电量的预测。一般情况下, 电力市场电量的分析预测主要定期为一年, 但是, 在实际的预测过程中, 还需要对用电量的走势进行细化, 而这是拆算分析预测法的软肋, 因此, 需要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 选取适当的方法。
3.2 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法
进度推算法主要是应用在局部区域内, 并在每个用电区域内, 根据月用电量的数据走势的情况, 来判断该地区的天气变化、季节变化以及节假日等用电情况, 并且, 对区域内的用电企业以及用电居民等用电习惯进行分析, 判断用电情况对电量走势的影响, 最终得出电量使用的规律, 从而更好的对地区的用电量进行预测[4,5]。进度推算的预测方法主要是结合当地的用电情况与往期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月用电量以及年度用电情况进行预测。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方法, 能够对当今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预测, 具体采用哪种预测方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定, 一般情况下会采用中层次的预测方案。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法主要通过对本年的用电量进行预测, 主要应用于过半年的预测, 虽然也可以应用到对每月的用电量走势进行预测, 但是, 预测效果还不够明显。
3.3 等效小时分析预测法
等效小时分析预测法主要是根据小时发电方式进行分析, 将小时发电充分利用到用电量分析预测的工作中, 有效的提高了电力市场电量分析预测的质量[6]。人们日常所使用的电力能源都是通过发电机组发电供给的, 而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对发电机组的发电量情况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 如果用电量过大, 用电量出现紧缺现象的话, 那么发电机组的小时工作率肯定会高, 相反, 发电机组的小时工作率就会较低,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推断出最大负荷等效小时的电量走势情况, 从而起到对电量的预测。
例如, 表1为2012年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用电量情况和发电情况, 以及2013年同比增长的的数据分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量分析预测不仅仅是满足电力市场的发展需求, 更是保证供电企业能够在社会经济市场快速发展之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通过文章对电力市场电量分析及预测研究表明, 电量分析预测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 能够对后期的用电量走势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综合自身在电力企业工作的多年经验, 主要从拆算分析预测法、进度推算分析预测法、等效小时分析预测法等三种电力市场电力分析预测的方法进行剖析, 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促进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
摘要:近些年, 供电企业根据居民用电量数据的统计中发现, 每年的用电量呈递增趋势, 随着供电需求量不断增加, 供电企业也迎来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用电, 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必须做好电力市场电量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这样才能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量分析,电量预测
参考文献
[1]张永兴.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电量分析与补算[J].黑龙江冶金, 2009 (3) .
[2]崔和瑞, 杨丽, 郭甜.基于分形理论的改进短期电价预测模型[J].电网技术, 2008 (S2) .
[3]刘达, 牛东晓, 杨光.电力市场中的电价影响因素[J].陕西电力, 2009 (1) .
[4]夏君常, 谢开贵, 曹侃, 等.电力市场短期电价预测的误差修正模型[J].华东电力, 2011 (2) .
[5]吴寄.电力市场条件下的无功辅助服务定价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23)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及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寻求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便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阐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审阅,加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成为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实行以及教学的具体安排,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以及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会影响其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对教材的内容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安排,真正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不高
面对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需要及时地跟上教育时代步伐。然而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得不到加强,没有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
2.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生硬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阅读时无法表达出对文章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方式单一化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缺失。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最终找到了一种自认为可行的教学方式,并且将这种教学方式作为自己固定的唯一教学方式,就会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限,阻碍学生探究性学习。单一化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散发,无法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新鲜感和学习热情。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4.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提倡体会阅读的情感,从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的语言文学识别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教学内容,一味地进行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解决策略
1.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籍的阅读和研究,能够丰富一个人的思想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饱读诗书是必须具备的。教师应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文字艺术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专业素养。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教育发展步伐,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不断成为专业型教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皮亚杰说:“兴趣是其学习的不竭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将自己的心思投入进去并且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组织各种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实现多样化教学
竞争才会进步。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会促进各种教学方式的竞争与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会丰富课堂教育的教学知识,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有效性发展。
4.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使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首先,加强对读的训练来增加语言文字的词汇量;然后,经常进行复述训练帮助学生消化词汇;最后,加强文字的比较训练。
综上所述,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7):145.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河南民歌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12篇
一、研究现状
河南民歌内容及其丰富,有号子、山歌、田歌、风俗歌、小调、灯歌、儿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河南民歌的研究起步较晚,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河南各级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河南民歌的搜集、整理等工作积极展开。1958年《河南民歌选》问世,1997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出版。
对河南民歌的研究最初只是搜集、整理、介绍民歌内容,划分民歌的类别。对河南民歌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等音乐特征无人问津。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河南民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以河南民歌为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河南民歌的历史研究、传承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艺术特色研究、音乐文化研究。
从河南民歌历史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宋金华的《<诗经>——河南民歌简述》,文章认为《诗经》当中的河南民歌以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日臻完美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河南地域特有的社会政治面貌及风土人情,这是研究古代河南民风民俗重要的史料,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原民歌在《诗经》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姬海冰对信阳民歌的历史传承脉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从河南民歌传承发展方面,针对河南民歌不容乐观的现状,王晶晶提出在河南高校音乐师范类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融入河南传统民歌教学这一新的思路,并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继承和发展河南民歌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进行了科学创新和有益尝试。郭楠楠也提出作为研究资源较为集中的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保护重任,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河南民歌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创新,使河南民歌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赵鑫提出河南民歌目前已经完成了农业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民俗文化的渐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转变的推动下,河南民歌将随着新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转型。赵静在信阳民歌的发展方面提出了传承人的保护、形成旅游特色、利用媒介资源、结合高校教育等策略。
关于河南民歌的调查报告,范围都是在豫西南地区。通过调查,发现民歌目前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民歌数量和体裁大幅度萎缩。像豫西南民歌那样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所以作者急呼,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豫西南民歌,使豫西南民歌这株艺苑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河南民歌的艺术特色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本体研究上,这类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主要是从河南民歌的调式、旋法、节奏、方言、衬词衬腔、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河南民歌调式的分析,论述了河南民歌调式从雏形到吸收外来文化后的演变再到形成完备五声调式后的发展过程,并为它特有的调式做了分类:交替调式、五声调式、商调式、宫调,还对经过音和作品的风格特征做了论述。
在音乐文化方面,这类论文主要从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上阐述河南民歌(主要是南阳、信阳、洛阳)产生和发展的渊源,把民歌的发祥归功于河南辉煌灿烂和厚重扎实的多种文化影响。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河南民歌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很难说是系统、完整、有机的。目前研究的几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介绍性的多,研究性的少,研究的深度不够;二是研究的广度不够,目前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豫南和豫西南的信阳和南阳地区,河南其他地方的民歌研究很少涉及;三是未能全面系统的总结出河南民歌产生、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四是很少将河南民歌与河南其他艺术门类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研究或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四是对河南民歌影响力不足的研究相对薄弱。
三、对策分析
河南民歌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但是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河南民歌的魅力与特色,才能重新焕发河南民歌的光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避免研究的片面化、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要对河南民歌历史发展做整体性、贯穿性研究。
2、要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音韵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功能、传播、心理、宗教、考古等不同的文化学视角深度挖掘河南民歌的音乐文化内涵,对河南民歌做深入的多维性、立体性研究。
3、要对《诗经》、《礼记》、《乐府诗集》等古代文献以及河南省各市县志等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剖析,梳理出河南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河南民歌发展演变的内在艺术规律,探究河南民歌发展与传承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1997.
分析及研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