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难度评判标准
方法难度评判标准(精选6篇)
方法难度评判标准 第1篇
科目三智能评判和人工评判标准
[01]综合评判
扣100-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扣100-不按信号灯标志标线或民警指挥行驶 扣100-车辆行驶中骑轧车道中心或边缘实线 扣100-车速超过限速规定 扣100-车辆行驶方向控制差
//扣100-驾驶汽车双手同时离开转向盘
//扣100-单手控制转向盘不能有效平稳控制行驶方向 //扣100-换挡时低头看挡或者连续两次换挡不进 扣100-制动、加速踏板使用错误 扣100-行驶中空挡滑行
//扣100-视线离开行驶方向超过2秒 扣100-行驶中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和安全车速 //扣100-争道抢行,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扣100-因观察、判断或者操作不当出现危险情况 扣100-不按考试指令驾驶
//扣100-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影响安全驾驶 //扣20-将车辆停在人行横道网状线等禁止停车区域 扣20-长时间骑轧车道分界线行驶
扣20-转弯时转回方向过早、过晚角度过大、过小
//扣100-起步前,未观察左、后方交通情况 //扣100-起步时车辆后溜距离大于30厘米 扣20-起步前不使用转向灯
扣10-起步前,开转向灯少于3秒即转向 //扣10-起步挂错挡,不能及时纠正
//扣10-启动发动机时,变速器操纵杆未置于空挡 扣10-发动机启动后,不及时松开启动开关 扣10-不松驻车制动器起步
扣10-道路交通情况复杂时起步不能合理使用喇叭 扣10-起步时车辆发生闯动
扣05-起步时加速踏板控制不当发动机转速过高 扣05-启动前不调整驾驶座椅后视镜检查仪表
[03]直线行驶
扣100-方向控制不稳,不能保持车辆直线运动状态 扣100-遇前车制动时不采取减速措施
//扣10-超过20秒不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交通情况 扣10-不了解车辆行驶速度
//扣10-未及时发现路面障碍物未及时采取减速措施
[04]会车路段
扣100-会车时不减速靠右行驶
[08]通过人行横道 扣100-不按规定减速慢行
//扣100-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不停车让行
//扣20-将车辆停在人行横道网状线等禁止停车区域
[09]掉头路段
扣100-不能正确观察交通情况选择掉头时机 扣100-掉头地点选择不当
扣100-掉头时妨碍正常行驶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10]超车路段
//扣100-超车前不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左侧交通情况 //扣100-超车时机选择不合理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 扣100-超车时未与被超越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扣100-超车后急驶回本车道妨碍被超车辆正常行驶 扣100-从右侧超车 扣20-超车前不使用转向灯
扣10-当后车发出超车信号时具备让车条件不让行 扣10-超车前,开转向灯少于3秒即转向 扣100-超车不按考试指令驾驶
[11]变更车道
扣100-通过急弯人行横道不交替使用远近光灯示意 扣100-会车时不按规定使用灯光 扣100-在路口转弯时,使用远光灯
扣100-超车时未变换使用远近光灯提醒被超越车辆 扣100-对低能见度道路情况判断差
扣100-在照明良好的道路上行驶时使用远光灯 扣05-夜间在路边临停车不关前照灯或不开警示灯
批注:加双斜线的扣分项为人工评判部分,其余为智能评判部分,不尽之处请参阅《公安部111》号令。
试题难度的客观标准探索 第2篇
换句话说, 长期流行的“试题难度系数”只是一种主观的试题难度系数, 其本质只是考生的考试“得分系数”, 而不是试题本身的难度系数, 它基本是由被测群体的得分结果决定。按照这种“难度系数”的思路, 同一套题目, 如果使用于不同的测试群体, 它的难度系数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譬如, 拿一套相同的数学试题, 分别去测试省级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市级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县级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一般乡镇中学的初中生, 再分别计算它们的难度系数, 其“难度系数”就会表现出天壤之别。它们极可能出现分别是0.90、0.80、0.70、0.20这样四个差距悬殊的难度系数。那么面对这样四个差距悬殊的难度系数, 我们如何认定这套试题本身到底是难是易呢?当然, 如果
筅湖南省武冈市教研室潘璋荣
有人愿意将这四个不同的测试群体所获得的“难度系数”进行平均, 则其结果为0.65。但是, 这样的结果本质上仍然只是由测试对象的答题结果来决定试题的难度。笔者认为, 它是不科学的, 是主观的和偶然的。
这种主观的、不科学的“难度系数”法, 对于考试, 尤其是对于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潜力, 对于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力发展态势, 是极其不利的, 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 它抹杀了考试试题难度本身的客观性, 从而就会导致我们从小处说是没法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基本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没法衡量一个学校是否达到了基本的办学效益要求;从大处说, 是没法把握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是在走向不断提高还是走向不断低落, 没法准确地衡量和把握一个国家和民族智力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 探索一套客观的试题难度系数衡量标准和检测办法,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教育科研课题。它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受教育者个人、学校、民族和人类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质量以及智力发展水平、趋势及其成效, 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 任何试题, 在其尚未交给考生考试及阅卷之前, 我们应该可以判断其难度大小, 也就是可以判断其客观的难度系数。
当然, 要确定各种文化考试试题的客观难度系数, 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它本身需要做许多繁复的研究、论证和实验。本文不可能得出一个简单思路或公式来确定各种文化考试试题的客观难度系数。本文只是将个人在这方面多年的思考做些初步的整理, 以期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并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初浅的思路。
由于文化考试一般都是以一套试题的形式出现, 而一套试题一般又是由许多单独的试题组成的。因此, 一套试题总的客观难度将由所有组成该套试题的单个试题的客观难度共同决定。因此, 要衡量一套试题的客观难度, 实际上关键就是要衡量出这套试题每个独立试题的难度。本文因此只讨论单个试题难度的确定问题。
要确定每个试题的客观难度, 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这些方面去思考。
一、试题的逻辑层次愈多则试题的难度愈大
每个试题都包含几个逻辑层次, 一般来说, 包含逻辑层次越多的试题, 它的难度就愈大。而不同的试题涉及的逻辑层次往往不同。
譬如, 很多试题中的部分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往往只涉及学生的记忆问题, 只要学生能记忆相关内容, 就可以根据前后文, 或者根据题干, 想到答案, 不用作任何其它的思考。譬如, 语文题目中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补充空缺部分的课文内容, 历史题中的我国人物、年代、历史事件的填空题, 数学中的两个个位数直接相加等。当然, 记忆也是一种某个层次的思考, 但这种思考是十分机械的思考,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思考, 而是简单的心理学中的“再现”。在这里姑且把它认定为一种只包含一个层次的“思考”习题。
再如, 数学中“a+b=?”这样的试题可以看作是只有1个逻辑层次的试题;“ (a+b) c=?”可以看成2个逻辑层次的试题;而“[ (a+b) c]n=?”则可以看作是3个逻辑层次的试题。
如果我们假定一个逻辑层次试题的客观难度系数是0.1, 那么包含两个逻辑层次的试题客观难度系数就是0.2 (注:此处试题的客观难度系数跟流行的主观难度系数的计数方法相反, 客观难度系数值越大则试题难度越大, 以下同) 。包含三个逻辑层次的试题难度系数就是0.3以此类推, 一个试题包含的逻辑层次愈多, 则其试题的难度系数愈大。
二、试题构成的并列意义单元越多则试题难度愈大
有些试题的题干内容或题目内容是由单一的意义单元组成, 而有些试题的内容或题干是由几个意义单元组成, 那么由几个意义单元组成的试题其难度就高于单一意义单元组成的试题。譬如, 材料阅读分析题材料, 有些试题的材料只是由一个比较单纯的意义材料组成, 而有些题目则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两个独立的意义材料。那么这样的两个试题, 在其它条件相当的情况下, 后者的难度显然大于前者的难度。因为, 构成试题的意义单元或组成部分越多, 则考生要统筹思考的内容越多, 难度就越大。假定试题的组成意义单元只有1个, 其难度系数为0.1, 那么组成试题的意义单元有2个的难度系数就是0.2试题的难度系数可以以此类推, 试题组成意义单元越多, 则难度系数越大。
三、试题的语言特色也是决定难度系数的因素之一
在试题的逻辑层次和组成意义单元等其它各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使用不同特色的语言来表述试题, 其试题难度会因此发生变化。
例如, 对于同样一个材料阅读分析题, 如果将材料部分用古文的形式来表述和用现代文的形式来表述, 其难度显然区别很大;再如, 同样是用现代文来表述, 用直白浅显的说明方式来表述的材料, 跟用幽默风趣的文学语言来表述的材料, 后者的难度系数又要大于前者的难度系数;又如, 同样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材料, 用一般的通俗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材料, 跟用一些不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来表达的材料, 后者的难度又大于前者的难度。
四、试题的篇幅长短也是决定试题难度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讲, 在其他因素相当的前提下, 试题的篇幅或试题所涉及内容的篇幅越长, 则试题的难度系数越大。
五、试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也是试题难度的重要决定因素
如果一个试题只涉及单独一个学科,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然难度系数最少。如果它涉及两个以上的学科, 则难度系数随涉及学科数目的增加而增大, 因为它要求被试者所掌握的知识更多。同样, 即使只是涉及同一学科, 如果它涉及同一学科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内容越多, 则难度系数也越大。譬如, 同样是物理试题, 如果一个物理试题的内容既涉及力学又涉及光学, 那么这个题目较之仅涉及力学或光学的试题难度显然要大。
六、试题是否存在表述上的差错和问题也是决定试题客观难度系数的重要因素
在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研究实践中, 笔者发现, 任何学科的考试试题和平时的作业, 都存在一定比例的问题试题或差错试题。这类试题, 由于表述上的语句错误, 或者由于试题本身设计的缺陷, 导致试题本身无法解答, 或者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这样的试题难度系数也就自然增大了。这种情况是属于试题难度系数的错误性增大或不正常增大, 在命题中是应该避免的。但是, 在命题和审题的程序不够民主、科学、严谨的情形下, 是容易出现的。
七、各个学科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制定自身试题客观难度系数的衡量标准与细则
由于各学科有着各自本身的许多特点, 这就需要将之前所讲的六点标准具体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 结合各个学科内容的特点制定一个详尽的难度系数衡量标准。要按年级、按学段、按不同的考试性质等制定不同的难度系数标准。然后拿这套细致的标准去衡量每个试题、每套试题的客观难度系数。
方法难度评判标准 第3篇
关键词:安全监测;安全评判;建筑物基础
成都地铁1号线北起红花堰,穿越成都市北郊红花堰居民区、成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成都火车北站、成都市南北主干道人民路直至人民南路南沿线,止于成都新区世纪城会展中心,沿成都市南北中轴线通过。特别是北段由五块石居民区到天府广场约6公里范围内,为成都繁华区域,街道两侧楼房林立,管线密布,同时又因该段街道较窄,两侧大部分建筑均在地铁施工影响范围内。特别是北段红花堰站居民住宅楼和天府广场北侧省经委、省煤炭安全局、煤炭宾馆等建筑物,盾构隧道直接穿越以上建筑物。由于盾构掘进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地面隆起和沉降,将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确保周边建筑物和工程安全,除在盾构掘进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地面沉降外,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对建筑物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建筑物的安全状态,若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停工进行处理,防止因施工而导致建筑物安全事故发生。
一、地铁周边建筑物安全监测的手段的方法
根据建筑物安全评定的有关规范的要求,评定建筑物安全状态,从建筑物的局部倾斜和整体倾斜两方面评定,确定现场监测有以下两种方法:
1、建筑物基础沉降监测(局部倾斜)
(1)监测范围:D=B+2×H×tan(45°-φ/2)+K
式中:D—监测范围(m)
B—盾构隧道宽度(m)
H—盾构隧道开挖底面距地面高度(m)
φ—围岩内摩擦角
K—安全距离(一般取1/2 B~1 B)
(2)测点埋设
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四角、建筑物基础分界点(基础沉降缝),同时满足建筑物上两沉降测点间距不大于30m。盾构在通过建筑物时,除按以上布置测点外,仍需在盾构隧道中心和两侧边墙布设沉降测点。测点采用不小于φ16 的钢筋,为“L”型,锚固在建筑物墙底部距地面20~50cm处,锚固长度不小于10cm,头部呈球状。
(3)监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来计算测点的下沉值,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采用DS05或DSI型水准仪测量,监测精度≤±1mm。
2、建筑物整体倾斜监测
(1)监测范围:D=B+2×H×tan(45°-φ/2)+K
式中:D—监测范围(m)
B—盾构隧道开挖宽度(m)
H—盾构隧道开挖底面距地面高度(m)
φ—围岩内摩擦角
K—安全距离(一般取1/2 B~1 B)
(2)测点埋设
在建筑物四角、建筑物基础分界点(基础沉降缝)同时满足建筑物上两测点间距不大于30m。盾构隧道通过建筑物时,除按以上布置测点外,仍需在盾构隧道中心和两布设测点。测点采用不小40×40mm的反射膜片,反射膜片粘接在建筑物墙顶部。
(3)监测方法
采用全站仪,监测测点三维坐标的变化,从而计算建筑物的倾斜量。仪器精度≤2+2ppm。
二、建筑物安全状态评判标准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建筑物安全有如下评判标准:
1、建筑物局部倾斜安全标准
建筑物局部倾斜量≤0.002L(mm)。
式中:L 为基础长度以mm计。
2、建筑物整体倾斜安全标准
当建筑物高度H<24m 时,建筑物整体倾斜量≤0.004 H(mm);
当建筑物高度24 当建筑物高度60 当建筑物高度H>100m 时,建筑物整体倾斜量≤0.002 H(mm)。 H:建筑物高度以mm计。 三、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 1、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三维位移和地表下沉等监测数据的时态曲线及速率曲线。 2、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好的函数进行回归,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 3.根据量测结果应按以下标准进行围岩稳定性综合评判 (1)实测最大值或回归预测最大值不应大于允许值或设计最大值的,预警值应为允许值或设计最大值的2/3。 (2)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别 当土体或建筑物沉降速率小于0.2mm/d时,则认为土体或建筑物沉降达到基本稳定;当土体或建筑物沉降速率大于1mm/d且小于5mm时,则认为土体或建筑物沉降在急剧增长应加强观测;当土体或建筑物沉降速率大于5mm时,应报警,采取相应加固措施进行处理。 (3)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表示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表示围岩不稳定,应考虑加强措施。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表示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进行加固处理。 4、根据量测结果可按下表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2.裂缝宽度只是受损的一个方面,不应把它看成估算受损害的唯一参数。 五、建筑物损害程度及风险等级 由于我国尚未有这方面的统一标准,为了更好的评价地铁工程对建筑物的影响,结合有关规范,特别结合以前在成都市顺城街地下人防工程沿线9座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工程实践,特制定下列标准,供成都地铁施工监测参考。 结束语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优秀的人才被要求保持优秀,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成绩差的,便被要求力争上游,进步便是好事。可是,孰能无错?为什么优秀的人才就不允许出错?稍差一点的便可以放宽要求?评判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似乎有点不合人情。 因材施教虽然好,但要注意尺度。每个时期,每个领域都有优秀和不优秀,培优辅差也时常存在。但对优生的过度严格和对差生的过度宽松似乎有些不太公平。爱因斯坦也会将衣穿反,被小孩嘲笑;爱迪生也曾多次实验失败;霍金也并不是一个十分健康的人。谁说优秀者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优秀?凭什么出现一点差错就要受到批评?马云也经历过人生低谷,乔布斯也曾被自己的公司解雇,俞敏洪也曾经历高考失利,可谁又可以用低标准去衡量他们?若放宽了要求,他们还会有今天的成功吗? 评判标准的差距,会对孩子有不同的作用。优生长期被高要求束缚,也会变得麻木;差生若被低标准惯养,便会失去上进心。高智商的人从来不少,缺的是发展空间,“优秀”的高帽一经戴上,就不允许出错,这是不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仅凭分数论英雄非常片面。要设定正确的标准,给优秀者以发展空间,给落后者以希望和动力,促使两者共同进步。请谨记,过严会压垮优秀,过宽会影响上进。 应该摆正各种评判标准。放宽对优生的要求,减小他们的压力,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调高对差生的标准,不断为其设定相应目标,提供拼搏动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评判标准可有差别,但不宜过大。就像对待漫画中的孩子那样,过度约束或放松都不好。只有制定正确的标准,才能利于每一个人健康成长。 点 评 第一段简述材料,亮出观点。第二段抓住“孰能无错”,结论是“似乎有点不合人情”。第三段抓住“过严”与“过宽”,结论是“有些不公平”。第四段,直说其害,优生变得麻木,差生失去上进心,最后结论是“应该摆正各种评判标准”,水到渠成。文章从优生与差生、过严与过宽两方面对照说理,理正,理清,理信,有一定说服力。精彩之处在第三段,排比、反问相结合,尤其可贵的是,在第一组举例之后,加上第二组,高潮迭起,波波相连,煞是好看。 得分:58分。 姑娘漂亮,她扮阿信,仿若阿信再现:她唱歌,嗓音清甜,歌声动人;她跳舞,技艺精湛,舞姿优美。这样的优秀演员,让评委和观众大为欣赏,得分也逐步上升。 与姑娘相比,小伙子的那张面孔也算英俊,可是他架着单拐,站在舞台上,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虽然他的歌声苍凉粗犷,可是他不能动歌,不能狂舞,显然是处于劣势。 台上台下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为这样两个出色的人物,为竞争的残酷。评委也难以决断,他们觉得两人都很优秀。可是胜出者只能有一个。最后,得分出来了,两人并列,都是260分。那一刻,我在心里说:就这样吧,就让两个人都胜出吧。可是,这个想法虽然美好,却不现实。 最后,从现场又挑出一位评委,最后的决策权落在了他的身上,他给残疾青年投了一票,残疾青年因为这关键的一票而胜出。我有些为姑娘惋惜。可是,在心里,我又接受了这样的結果:那评委投出这一票,现场没有人反对,因为,残疾青年是几年前救人时伤了腿。那现场雷动的掌声,也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有失公平,可是,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失去一条腿就公平吗?这世间,有许多事并不是用公平这样一条标准去衡量的,也许人心或者善良、同情,同样是一种评判标准。 2014年,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互联网消费的增长,当然这也是一个世界趋势。那么,这一过程会对企业的销售管理造成哪些影响呢? 答案是,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内部销售人员,而不是外部销售人员。这在新增的销售岗位上表现更为明显。2014年,美国企业预计招聘的销售人员90%属于内部销售人员,新增加的外部销售人员则很少。 什么是内部销售人员?就是那种在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来销售的人,而不是通过与客户见面方式销售的人。在线会议系统、视频系统、微信、微博社交媒介等,都是内部销售人员要熟练掌握的。 企业销售行为的方向性变化,正导致销售人才的评判标准也出现方向性变化。 传统销售精英标准在失效 在销售人员的CPQ潜能测评指标中,如果一个销售人员的社会认同指标得分比较低的话,那么他就更适合做内部销售人员,而不适合做外部销售人员。因为社会认同对外部销售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性格特征,但是对内部销售人员来说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因为他不是必须去见客户才能成交的。 而关爱他人指标,对内部销售人员来说也没有这么重要了,因为内部销售人员与人接触得少。对外部销售人员来说,在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中,关爱他人的指标很重要。 两者使用的销售技巧也不一样。对内部销售来说,相比于与客户建立关系的能力,客户筛选能力更加重要。 内部销售人员的独特指标 那么,在潜能测评中,什么指标高的人更适合做内部销售人员? 首先,内部销售人员要有更高的目标导向。因为相比于外部销售,内部销售的销售周期缩短了,所以内部销售人员的目标导向要更强,要更快地成交和周转。 其次,内部销售人员的团队协作性也要更好,因为内部销售的很多工作需要协作完成。而相比于外部销售人员,内部销售人员的自主意识、独立性指标要求更低,因为外部销售人员是需要独当一面的。 对于内部销售人员,社交信心指标的要求可以降低,因为他们不用与人直接面对,但对外部销售人员的社交信心指标则要求很高。 在怀疑态度指标方面,如果一个人的怀疑态度指标高,则不一定适合外部销售,因为客户会感到你的不信任,影响建立客户关系。但如果是内部销售的话,则需要对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那么,对销售人员的怀疑态度和相应客户筛选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未来,外部销售做得好的人,不一定做得好内部销售。 2014管理风向标 Q:好的外部销售人员常能被人们凭“肉眼”看出来,那么好的内部销售人员怎样能被看出来? A:好的内部销售人员很难凭借“肉眼”就判断精准,因为他们的优势不像外部销售人员那样容易看出来,更需要用人才测评技术进行理性的人才筛选。管理 (受访者系美国亚瑟国际管理咨询公司CEO、国际著名销售管理大师) 责任编辑:董金鹏应该摆正评判标准 第4篇
另一种评判标准 第5篇
方法难度评判标准 第6篇
方法难度评判标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