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精选4篇)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 第1篇

分娩镇痛的优点

1、无痛分娩起效快,作用可靠,从精神上根本解除了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感,使其能够心情舒畅的迎接新生命。

2、起效快、作用可靠,能满足分娩全程的镇痛需求;而且产妇可以进食,保持体力,不阻滞运动神经,不影响宫缩,产妇仍能活动自如;产妇清醒,能主动配合分娩全过程。

3、产痛使孕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孕妇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胎盘血流量减少,所以产妇过度紧张易至胎儿缺氧。无痛分娩可缓解产痛带来的不良生理反应,避免了子宫胎盘的血流量的减少,改善胎儿的氧供和产妇子宫收缩的失调现象,从而增加顺产机率,胎窘发生率降低。

4、麻醉后使宫口及盆底肌肉松弛,促进产程进展,使产程缩短。

5、不会造成产后大出血量大。局麻药物浓度低对母儿均无危害。

6、无痛分娩失败后,可加大麻醉用药量,即可行剖腹产术,不需再进行硬膜外穿刺,减短急诊手术时间。为急救争取时间。

7、产后恢复快,产后可立即进食,仅会阴部位可能会有伤口,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8、可降低因产妇害怕产痛而选择剖宫产的发生率,从儿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 第2篇

据调查,孕妇对分娩疼痛的感受、15%为轻微疼痛,35%为中等度疼痛,50%为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孕妇因惧怕疼痛而选择剖宫产,这就增加了剖宫产率。

国外分娩镇痛应用>85%,剖宫产率为10―15%,而我国分娩镇痛应用<1%,剖宫产率约50%,我院为50―60%。

因此打破传统的“生孩子就痛”的这一陈旧思想,寻求一种既能自然分娩,最大限度的减轻分娩疼痛,又能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方法,我院引进了分娩镇痛技术。

1 临床资料

2010年我科实施分娩疼痛18例(其中3例为中晚期引产),年龄21-28岁,均为初产妇,孕周为37+2―41+2周,3例引产孕周24―31周,自愿接受无痛分娩,无剖宫产指征,无硬膜外穿刺禁忌症。

术前签署分娩镇痛同意书。

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孕妇生命体征,观察宫缩,用药后不良反应,新生儿出生后评分等。

2 方法

于宫口开至2―3cm时行CSEA操作,选L2―3 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0.2%罗哌卡因2-3mg或0.5%布比卡因1―2mg+芬太尼15-20ug.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cm,固定硬膜外管。

注药后30分钟,将PCA泵接与硬膜外导管。

2.1 药液配方0.0625%-0.1%布比卡因+2ug/ml芬太尼(1:200000肾上腺素)

2.2 设置方法:

2.2.1 PCA6ml/15min

2.2.2 背景输注6ml/h+PCA4-5ml/20min于宫口开全时停泵。

3 观察项目

3.1 疼痛程度:VAS 0-10分测定

3.2 运动神经阻滞情况:Bromage0-3级测定

3.3 母体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

3.4 胎心及产妇子宫收缩

3.5 新生儿出生情况:Apgar评分

3.6 镇痛后的不良反应

4 结果

4.1 CSEA镇痛效果:

4.1.1 起效时间:3分钟内

4.1.2 相对镇痛平面:T9―T11(T8.7±1.0)

4.1.3 绝对镇痛平面:T1o

4.1.4 镇痛效果:VAS评分从镇痛前的(8―10分降(3)分

4.1.5镇痛持续时间:30―180分钟

18例孕妇除1例转行剖宫产外,其余均自然分娩,分娩过程中2例有轻微下肢无力,皮肤瘙痒外,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镇痛过程中孕妇意识清醒,宫缩无影响,活动自如。

新生儿出生评分>8分

5 护理体会

5.1 心理护理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妊娠与分娩知识的宣教,训练产妇采取特殊呼吸技术,转移注意力,减少恐惧、紧张。

5.2 镇痛护理

5.2.1 分娩镇痛前护士和麻醉师共同核对产妇资料,并再次检查有无禁忌证。

备好胎心监护仪和心电监护仪,备好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

嘱产妇排空膀胱,,监测胎儿心率、宫缩、羊水性质及宫口扩张情况,孕妇常规吸氧、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并记录,建立通畅的静脉输液管道。

5.2.2 协助麻醉医生顺利置管。

当宫口开大到2~3cm时,协助产妇取好体位 ,核对镇痛药物、,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协助麻醉医生固定好麻醉导管,并将产妇取半卧或左侧卧位,以防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5.2.3 无痛分娩过程的护理。

麻醉镇痛后,助产士要随时关心产妇及时给与心理支持,倾听产妇的主诉,正确评估产妇的疼痛,从而调节镇痛药物的作用。

5.2.4 预防镇痛后引起的并发症。

助产士应了解麻醉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预防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局麻药毒性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

5.3 产后护理

正确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完整剥离胎盘,减少产后出血,会阴伤口缝合结束后通知麻醉师拔除硬膜外管。

并注意穿刺点的保护。

督促产妇排尿,并注意阴道流血情况,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

协助母婴早接触,早吸吮。

6 结论

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120例ASAⅠ~Ⅱ级的初产妇, 年龄20~35岁, 既往身体健康, 肝肾功能正常。孕周为37~42周, 单胎, 头先露。身高>150 cm, 体重<110 kg。经产科医师和助产士检查可经阴道试产, 且产程已进入活跃期 (宫口开至3 cm左右) , 产痛明显, 经临产妇同意及家属鉴字后实施分娩镇痛。所有产妇均未合并有产科异常情况及麻醉禁忌。按胎头是否衔接将受试对象分为两组, L组 (n=60) :胎头最低点平或低于坐骨棘平面。H组 (n=60) :胎头最低点高于坐骨棘平面。两组孕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临产妇宫口开至3 cm左右时, 镇痛前进行胎心监护10 min无异常后, 将产妇从待产室带入分娩室进行分娩镇痛操作。操作前连接心电监护, 并记录镇痛前的血压、心率及脉搏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路, 产妇左侧卧位, 由助产士协助摆好体位, 打开一次性硬膜外包, 常规消毒后, 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 向头置管4 cm, 仔细回抽硬膜外导管无血液和脑脊液后, 可硬膜外给予0.1%罗呱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15 ml (为镇痛开始时间) 。硬膜外注药后30 min, 将PCA泵接在硬膜外导管上PCEA的配方:0.1%罗呱卡因+0.5μg/m舒芬太尼混合液100 ml。设置方案:背景剂量0 ml/h, PCA 6 ml, 锁定时间20 min, 1 h限量18 ml。若出现镇痛效果不好时, 可硬膜外追加0.2%罗呱卡因5 ml, 并在分娩镇痛记录单上记录。第三产程结束停泵, 拔除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 以0~100分计[3], 0分代表完全无痛, 100分代表最剧烈疼痛。分别记录2组硬膜外镇痛前和镇痛后5, 10, 30, 60 min宫口开至10 cm和分娩时的镇痛程度。镇痛起效时间:从硬膜外注药开始到临产妇VAS<5分的时间。镇痛时间从硬膜外注药开始到第三产程结束停泵。记录两组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发生数及产妇的不良反应 (包括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 。新生儿出生后1, 5 min行Apgar评分。1 min评分与酸中毒及存活率有关, 5 min评分与神经系统的预后有关。评分8~10分, 提示新生儿情况良好;5~7分为轻度抑制;3~4分为中度抑制;0~2分为严重抑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VAS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注药后5, 10, 30 min, 宫口10 cm及分娩时各时相与注药前产妇的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说明硬膜外阻滞可有效镇痛。硬膜外腔用药后至30 min, 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 镇痛效果益加完善;随着产程进展至宫口开全和分娩时, 各组VAS评分又略有增高, 说明产痛与产程相关逐渐增强。两组产妇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镇痛时间及分娩方式的比较, 见表2。

2.2 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所有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均在8分以上, 5 min均为10分,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两组产妇具有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情况发生, 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尿潴留是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

组内与其他各时间点比较, *P<0.001

表示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结果

理想的分娩镇痛需具备以下条件: (1) 母婴影响小; (2) 易于给药, 起效快, 作用可靠, 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需要; (3) 避免运动阻滞, 不影响分娩; (4) 产妇清醒可参与生产过程; (5) 必要时满足手术需要。近半个世纪以来, 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用药的选择、用药方法的改进及用药时机上, 进行了深入的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笔者选择罗呱卡因作为镇痛药物, 因其具有运动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 更适合要求减轻疼痛而又不产生运动阻滞的分娩镇痛者, 尤其适于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配合小剂量的舒芬太尼可以减少局麻药的用量, 进一步减轻分娩镇痛对运动的阻滞。因为内旋转时, 需要肛提肌收缩力将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 位置宽的前方, 我们减轻了对运动的阻滞, 从而将分娩镇痛对内旋转的影响减到最小[4]。

在本次试验中, 两组产妇的持续性枕后、横位发病率均明显高于该病的一般发病率5%, 胎头衔接前行硬膜外镇痛组与衔接后相比, 胎位不正率明显增高, 剖宫产率也明显增高。胎头较高时行硬膜外镇痛有潜在的发生产科并发症的可能。我们的研究中发现, H组剖宫产率较高, 而阴道助产率并不高, 而姜虹等[5]认为, 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均高。因为持续性枕后位若不能自然分娩, 结局无非剖宫产及阴道助产, 而这两种方式的选择, 取决于医院及产科大夫的习惯和技术, 对持续性枕后位采取剖宫产, 也是符合我国当前的高剖宫产率的趋势的。

两组产妇组内比较:注药后5, 10, 30 min, 宫口10 cm及分娩时各时相与注药前产妇的药后至30 min, 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 镇痛效果益加完善;随着产程进展至宫口开全和分娩时, 各组VAS评分又略有增高, 说明产痛与产程相关逐渐增强。硬膜外注入舒芬太尼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主要有:皮肤瘙痒、低血压、胎儿心动过缓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 其中尿潴留发生率最高, 并发症多于用药早期发生, 因此推管内注入舒芬太尼第1小时内需加强监测。本研究两组产妇不良反应例数少, 发生率低, 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产妇生命体征及新生儿1, 5 min 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产妇0.1%罗呱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胎头衔接前行硬膜外镇痛, 胎位不正率明显增高, 剖宫产率也明显增高。胎头较高时行硬膜外镇痛有潜在的发生产科并发症的可能。

摘要:目的:评价罗呱卡因混合舒芬太尼实行硬膜外镇痛时, 胎头是否衔接和头位异常分娩的关系, 及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无产科和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单胎孕初产妇, 在宫口开大到3cm时, 随机分为两组, H组 (胎头颅骨最低点高于坐骨棘平面) , L组 (胎头颅骨最低点平或低于坐骨棘平面)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观测记录硬膜外镇痛起效时间、硬膜外腔注药前、注药后5, 10, 30min, 宫口开至10cm和分娩时、产妇的VAS评分;观测记录胎位、产程、分娩方式及催产素使用率, 产妇的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L组与H组在注药前与注药后5, 10, 30min VAS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硬膜外镇痛时间两组孕妇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娩方式和胎位两组产妇的持续性枕后、横位发生率均高于该病的一般发病率 (5%) , 且H组显著高于L组。H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L组, 但器械助产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两组产妇的催产素使用率没有显著差别。不良反应两组产妇的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潴留是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胎头未衔接时罗呱卡因混合舒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 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剖宫产率明显增加。

关键词:分娩镇痛,硬膜外衔接,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

参考文献

[1]徐铭军, 吴新民.分娩镇痛的现状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7) :548-550.

[2]崔晓刚.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28 (1) :37-39.

[3]刘国强, 高宝柱.分娩镇痛进展[J].医学信息, 2005, 18 (12) :1170-1171.

[4]姜雪梅, 徐建国, 李德馨.细胞因子创伤疼痛和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9, 15 (5) :272.

[5]姜虹, 崔健君.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J].2004, 20 (1) :61-63.

分娩镇痛的护理 第4篇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护理 硬膜外麻醉镇痛

分娩镇痛的护理要求

分娩镇痛技术对护理的要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方面:①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分娩环境;②增加产妇获得镇痛技术支持的愿望;③增加产妇战胜产痛的信心。

分娩镇痛的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十分注重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提高产妇对分娩痛影响母婴健康的认识,加深她们对分娩镇痛意义的认识,帮助她们尽可能了解分娩镇痛的各种技术及相关要求。

分娩准备教育:其内容包括:①妊娠期母体变化、临产先兆、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护理;②分娩环境、产房设施、助产人员及各种服务支持措施,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惧怕心理;③训练分娩配合方法——宫缩时的呼吸运动与按摩方法。

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要给孕妇和家属讲解妊娠分娩的基本生理知识,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与焦虑。同时,及时提供产程进展的相关信息,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告知分娩过程中胎儿是觉醒的,以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分娩活动。

认识分娩痛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母婴的基础代谢率增高,氧需量增加,同时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而使全身代谢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胎儿氧合减少、酸中毒;产妇喊叫呻吟、过度通气、脱水过度的身心消耗还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恐惧、产后抑郁乃至产后精神病。

认识分娩镇痛的意义:①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它可提高分娩期母婴安全性、缩短产程、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支持产妇心理健康等。②分娩镇痛是每一位产妇胎儿的权利,妇女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有权在宫内、宫外都受到保护和善待。③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古到今人们盼望的一种人类早期保护措施,医生无权不提供此项服务。④分娩镇痛对母婴无害,对产程无影响或可加速产程,起效快,作用可靠,能达到全产程的镇痛,方法简便。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

心理行为支持:要提供全程陪护,陪产与家人陪伴,鼓励进食饮水、下床活动,及时提供产程进展的相关信息,树立分娩信心。要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分析分娩痛的原因及作用,提高产妇对产痛的耐受能力。同时,要给予情感关注,体贴关怀产妇并教会其丈夫参与分娩活动。

技术干预:目前分娩镇痛技术包括下列八种:①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②陪伴分娩;③针灸、电磁刺激(TANS、HANS)、水针等;④药物镇痛:安定、度冷丁、曲马多、芬太尼等;⑤静脉麻醉:氯胺胴、安氟醚/异氟醚等;⑥吸入麻醉:笑气;⑦局部麻醉:宫颈旁阻滞、阴部神经阻滞;⑧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双管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等;⑨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产科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本人所熟悉的技术作充分的分析,然后选择1~3种方法的组合,如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陪伴分娩加电磁刺激,或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宫颈旁阻滞等。

镇痛效果的护理评价

客观评价尺度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有无宫缩抑制、有无产程延长、有无出血增多、有无新生儿窒息和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几方面。

主观评价尺度主要是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感受。产妇获得安全、幸福的分娩经历是分娩镇痛术的最终目标。

分娩镇痛法——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的观察及护理心得。

(1)术前准备:包括①认知准备——产妇及家属的知情选择;②助产士的术前宣教;③产科医师、麻醉师的术前谈话;④医学准备——了解病史(既往疾病、麻药使用情况)、出凝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无禁忌证。⑤用物准备-麻醉穿刺包、药品、环境、器材等;⑥准确提供信息。⑦细致的产前教育。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⑨配合正确的膳食营养。

(2)术中配合:①环境准备,要提前准备适合麻醉操作的环境;②操作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和协助摆好病人的穿刺体位。关心体贴产妇,取得产妇配合。

由于麻药和镇痛药本身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宫缩乏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应加强对这些情况的观察。如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进行引产,注意催产素点滴的使用事项和观察重点,以防子宫强直收缩,导致子宫破裂发生。如出现尿潴留,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排尿,同时可配合以下一些方法促排尿,如用温水冲洗会阴部,用温热毛巾敷下腹部及听流水声刺激尿意等,必要时予以导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是麻醉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这些产妇应注意防止窒息的发生,并随时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减少不良刺激。

参考文献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

分娩镇痛流程细则(精选4篇)分娩镇痛流程细则 第1篇分娩镇痛的优点1、无痛分娩起效快,作用可靠,从精神上根本解除了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