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191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1篇

(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 551800)

摘要:通过分析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时时把握患者心理活动,充分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护理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mental care

Ren T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sha,Guizhou 55180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barriers, patients with medical staff from time to time to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fully mobilize the patients with disease-fighting initiative and potential, and enhance the confidence to overcome the disease. Key word: white plague;mind; nurse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日趋严重,近几年结核病的发病一直呈上升势头,据统计每年大约有 13万人死于结核病,占结核病与传染病、寄生虫病死亡率总和的65.1%是其它各种传染病、寄生虫死亡总和的2倍,而在结核病的死亡中,以肺结核死亡为主,约占90.2%[1] 。肺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慢性疾病 ,由于该病治疗具有长期性、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丧失治愈的信心。因此,患者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心理教育和指导。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准确的治疗方案 ,更重要的要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其心理变化 ,这种更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 1.常见的患者心理 1.1 患者难以适应病人角色

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诊断后患者一时难以接受肺结核病人的角色,不能进入病人角色。这时,病人就出现心理冲突,表现为焦虑不安以至痛苦,某些病人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错误,不顾身体疲劳,要求到其他医院进行检查,重新诊断,从而使病情加重。 1.2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患病时,心理性应激使得病人心理冲突明显,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使病人的理智减弱,遇事易冲动,甚至与亲人、朋友、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1.3 焦虑与恐惧

病人患病后,心理状态变得很复杂,常伴有失眠、头痛、言语改变。如某些病人变得说话很快,不间断;有的病人声音提高;也有些病人说话变得犹豫。精神很难集中,注意力分散,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许多患者对医护人员和治疗过程百般挑剔或要求特殊对待等情况出现。 1.4 悲观与孤独

患病后,由于病人对肺结核病的一些知识缺乏了解,认为一旦患了这种病 ,担心是否能治好,会不会像癌症一样 ,一旦治不好,将疾病缠身,连累家庭。怕被别人发现后,厌恶、嫌弃、远离。对前途感到渺茫,对自己失去信心,感到无法挽回,天要塌下来一样的感觉 ,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患者会不自觉远离人群,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孤独。 1.5 个性改变

病人患病后,原有的行为和反应模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一些本来没有的个性特征。在确诊为肺结核病后,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事爱发脾气。由于患者多猜疑,有病在身,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风吹草动,常会引起反应,甚至会对别人产生曲解和误会。对别人同情和安慰,可能会当成讽刺、挖苦、贬低,心理产生扭曲,思想压力增大,情绪不稳定。

2、护理对策

针对肺结核患者的上述种种心理表现,作为医务专业人员有责任与信心,根据不同的患者、病情、心理反应程度,在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进行全程心理跟踪、指导和帮助,使其扭转思想变化,摆正心理状态,需采取下列对策: 2.1 帮助患者进入角色

病人一旦经过医生诊断为肺结核病后,医护人员要耐心地讲解和疏导,态度和蔼,细心地向他们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安慰病人。经过一阶段的正规治疗,病状得到改善,心理上才会慢慢适应过来。对于这类患者只要通过耐心说服,并不断地以语言暗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才能真正会面对现实,由被动适应变成主动适应,积极配合治疗。 2.2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医护人员要不论患者的出身、职业、地位、性别等都要一视同仁,给予细心帮助,让他们有哭泣和倾述的机会使他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讲解肺结核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情况,劝导他们放下包袱,消除顾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度,更好地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

2.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

医护人员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平易近人,视患者为亲人,与患者亲切交谈、交流,用积极的态度唤起患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使患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激励和希望。同时,列举具体实例,说明肺结核病的治疗结果,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安慰,能充分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和其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消除悲观、失望、恐惧等一些不良因素。 2.4 做好肺结核病的宣教工作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多,要及时向患者说明药物的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并随时向患者说明治疗情况,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给患者的亲属做好必要的知识宣传,争取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完成全程的治疗。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医护人员不仅要求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技术,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学好、应用好护理心理学知识,时时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剑君,幺鸿雁.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03):381384.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0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120例) 和对照组 (80例) , 治疗组男性65例, 女性55例, 年龄在32~75岁之间, 平均 (56.5±4.5) 岁;对照组男性44例, 女性36例, 年龄在29~73岁之间, 平均 (55.2±4.7)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治疗前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 了解结核病灶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结核和降糖治疗, 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糖, 肺结核治疗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重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和出院指导等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血糖控制情况。 (1) 健康教育:增强疾病知识宣教, 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 患者通常不了解疾病而产生恐惧心理, 护士应该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糖尿病及肺结核的相关知识, 包括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 适量运动能促进糖的利用, 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血糖[2], 在患者存在结核中毒症状或者痰培养结核菌阳性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2) 心理护理:肺结核和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大, 担心糖尿病难以治愈, 肺结核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因此要告知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有良好的心态, 鼓励患者并向其介绍治愈的病例, 增强其治疗信心。 (3) 饮食指导:对于肺结核、糖尿病这2种疾病, 饮食至关重要, 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的重要性, 原则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主张低糖、中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适量脂肪、丰富维生素的饮食, 因为抗结核药物对胃肠刺激较大[3], 应调整食物种类, 提高食欲。 (4) 出院指导:出院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的同时, 向患者强调出院后规律生活的重要性, 避免暴饮暴食、情绪波动, 继续坚持饮食治疗, 同时做好家庭消毒工作。

1.3 疗效评定

血糖控制标准:显效为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4.4~6.1mmol/L;有效为症状仍存在或部分存在, 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之间;无效为空腹血糖>7.0 mmol/L。痰菌转阴标准:强化治疗后连续3次查抗酸杆菌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人数100%。

2 结果

2 组患者痰菌转阴及血糖控制情况 (表1) 。

3 讨论

糖尿病与肺结核合并存在, 互相影响, 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 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调, 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同时血液及组织糖量增加, 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本组资料表明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助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从而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4], 掌握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在合理规范治疗糖尿病、肺结核的同时应从心理、饮食、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 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

注:治疗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0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治疗组 (120例) 和对照组 (80例) ,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 随访2个月, 比较2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及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 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肺结核,糖尿病,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玉娟, 陈小红, 杨继芳, 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32例临床特点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6) :69.

[2] 李士娥, 李蕾, 李娟.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9 (7) :501.

[3] 马秀丽.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10, 43 (5) :65.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3篇

1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有关知识

糖尿病是具有慢性代谢性的一种临床疾病, 尽管致病因素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但遗传、紊乱的免疫功能及病毒感染等都能够降低胰岛功能, 引发糖、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表现[1]。 因此可结合临床工作, 不仅加强基础护理并进行消毒隔离, 深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 做好有关护理。 具有关研究结果显示, 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病程与控制病情的程度具有一定关系, 它是引发肺结核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与正常人相比, 其发病率高4~8倍,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患者中约有2/3 以上的患者先患糖尿病, 只有约1/4 患者同时发病, 仅有1/10 左右的患者先发结核[2]。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 40~60 岁是糖尿病的高发年龄, 超过40 岁的患者发病率高达66.7%。 随着肺结核的高发病率向老年患者转移, 也逐渐接近糖尿病的高发年龄[3]。 我国肺结核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印度, 已备受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 我国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态势, 且两病同时存在并产生相互影响而恶化, 加速患者病情的发展, 增大临床治疗肺结核的难度, 痰菌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而增大复发率及空洞。 在糖尿病没有得到控制时, 可导致肺结核发病及症状恶化, 患者机体不具有较高的抵抗力, 特别是老年患者, 因紊乱的免疫功能, 更易受到肺结核感染而增大病变范围。 临床资料显示, 约有近1/5 的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病变产生于非结核易发部位, 只有1/10 左右的患者产生呼吸道症状, 相对于单纯肺结核患者, 咯血发病率高50%, 早期不具有明显体征, 但因传染性较高而具有较高的排菌率。 超过70%患者的X线表现出明显的病变, 超过两肋间且多发空洞。 临床中应高度关注此类患者, 早期及时发现并采取规律抗结核方法进行治疗, 对短程督导化疗进行严格管理, 实现对传染源的有效控制, 降低结核病复发及产生耐药菌[4]。目前是控制结核病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 对于结核病疫情的改善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药物治疗及临床护理

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原则:一定要同时治疗糖尿病与肺结核, 采取控制饮食, 运动疗法, 降糖药口服或胰岛素等方法对糖尿病进行控制, 并采用抗结核病治疗药物, 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抗结核药物影响糖尿病及并发症、药物副反应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治疗目标是将患者症状消除, 使血糖及尿糖降低, 胰岛功能得到改善, 饮食及用药应合理。 抗结核药在患者早期应使用合理, 对结核病中毒症状进行控制, 加快病灶吸收以治愈为准。肺结核病灶愈合在临床中由控制血糖及应用抗结核药物效果所决定, 根据经验早期采用胰岛素对进行血糖控制, 不局限于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是首选, 将患者空腹血糖控制不超过7.8 mmol/L, 餐后2 h血糖不超过10 mmol/L。若患者空腹血糖低于8.3 mmol/L, 应基于对血糖的控制采用抗结核治疗方法, 获得明显疗效, 这类似于单纯肺结核化疗患者。 抗结核药物也能造成患者血糖难以控制, 导致增加选择抗结核药物的难度, 无法及时控制肺结核。 肺结核恶化还能将糖尿病病情加重, 对糖尿病的疗效产生不利影响[5]。 因此, 临床中应同时治疗糖尿病与肺结核并使抗结核药物延长相应的疗程。 因抗结核药物具有较长的疗程, 易产生不良反应, 通常在初治2个月期间内产生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还容易损坏患者肝肾功能。 因此, 护士应对此情况密切观察, 深入了解如利福平能使降糖药物的作用减弱, 异烟肼对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服用时间过长易对胰腺功能产生损坏, 进而引发周围神经炎, 降低患者糖耐量等药物的有关知识。

3 饮食指导及临床护理

同时治疗糖尿病和肺结核应基于整体, 关键在于饮食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进行严格控制,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提出具有贫血及低蛋白等不佳的营养状况表现, 过于严格控制饮食, 将造成患者机体营养不良, 降低免疫功能, 对患者的结核病恢复不利。 因此, 对饮食的严格控制及确保供给足量营养之间的矛盾应妥善予以解决, 不仅对患者血糖进行有效控制还能促进患者肺结核的早日康复, 在药物合理使用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营养, 对患者饮食限制适当放宽, 有条件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 定时进餐方式, 达到病灶修复的要求, 相对于单纯糖尿病患者, 热量摄取通常应提高10%左右, 并积极摄取高营养的饮食。 糖尿病患者采用高纤维素饮食使机体将纤维素吸收后使吸收食物中的糖分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 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程度。 结合高纤维素与胆汁, 使胆盐从大便中的排量增加, 降低患者胆固醇, 进而对心血管并发症起到有效预防或降低发病率的作用, 也对结核病恢复比较有利。 维生素增加可使机体提高免疫力, 对中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具有防治及治疗作用。

4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 都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及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糖尿病及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这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据对患者的有关心理调查数据显示, 约有1/3 的患者具有抑郁, 悲观等心理障碍, 情绪波动影响患者饮食、睡眠及血糖调整。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摆脱心理困扰, 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 责任护士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通过交谈等方式对患者心理状态及认知病情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根据患者年龄, 职业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利用热情服务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 创造愉悦和谐的医患氛围, 使患者倍感温暖。 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与患者加强必要的沟通, 提高患者正视疾病的乐观心态, 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5 健康教育

在现代整体护理中, 健康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对疾病有效预防, 对患者治疗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 糖尿病和肺结核病在临床中都属于慢性病, 患者不能住院时间过长, 采取糖尿病及结核病的基本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方式, 提高患者对疾病可治性及坚持治疗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 并积极指导患者及其家人自测血糖、尿糖, 对应用胰岛素的指证深入了解, 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 对注射胰岛素部位及要点进行合理计划, 识别对低血糖的处理方法。 特别要注意抗结核药物通常都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 应避免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或对治疗方案进行随意更改, 进而才能使结核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 对护理质量加强管理,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才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的整体质量。 对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 不只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痰菌阳性患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对健康人群将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及指导措施, 使患者对临床治疗不断提高依从性,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进而获得良好的疗效, 使并发症及复发率显著降低, 对结核病传播、流行及产生的耐药结核进行有效控制, 使患者治愈率显著提升,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护理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效果开展相关分析, 研究两种疾病的并存规律, 为临床结核病的护理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31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有关资料并结合有关研究报道进行分析。结果 在肺结核患者中并发糖尿病的患者属于高发群体, 临床治疗肺结核的效果与控制血糖情况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治疗护理具有较大的难度。护理应兼顾药物治疗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并开展健康教育。结论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较重的病变及较高比例的痰菌阳性, 预后效果不佳, 易成为引发结核病复发及多药结核较高耐受性的传染源, 因此应加强对其的有效防治, 采取耐心细致地护理工作, 实现对结核病的良好控制。

关键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思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1) :75-79.

[2] 曾鹤军.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3 (10) :99-103.

[3] 刘琪.护士素质在医院安全中的意义[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 6 (8) :49-53.

[4] 彭卫生, 王英年, 肖志成.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282-289.

[5] 姜云.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7 (19) :172-177.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22015 年期间治疗的80 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中国肺结核诊断标准, 采取完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 例患者。 但排除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患者, 具有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合并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40 例患者中, 男性29 例, 女性11 例; 年龄范围在29~68 岁, 平均 (中位) 年龄为45 岁;病程范围在1~11 年之间, 平均 (中位) 病程为5.5 年。 干预组40 例患者中, 男性30 例, 女性10 例;年龄范围在30~69 岁, 平均 (中位) 年龄为46.5 岁;病程范围在1~12 年, 平均 (中位) 病程为6.0 年。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和病程平均值等影响因素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在控制血糖良好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 同时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但两组患者的护理措施不尽不同。 对照组患者给予监测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调节病室微小气候适宜, 严格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 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1 饮食护理 结合患者的病情、活动强度和身体实际情况, 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和饮食治疗方案, 并督促实施。 每天摄入优质蛋白质量占食物总量的33%左右, 脂肪控制20%~30%。 为了促进食物消化和具有饱腹感, 需要每天补充40~60 g的膳食纤维, 获取途径包括黄豆类及其制品和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和蔬菜。 要严格限制患者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保证每日饮食均衡,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合理分配各餐次热量, 讲求食物互换, 维持理想体质量。

1.2.2 用药护理 糖尿病患者会造成营养不良, 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肺结核会增加患者的胰岛负担。 两种疾病并存时, 会难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2]。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护士要遵医嘱督促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 并服用抗结核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要教育患者遵医嘱用药, 禁止不遵医嘱用药, 严禁擅自增减药物应用剂量。 要定期不定期为患者监测血糖含量变化, 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尤其是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和抗结核药物。

1.2.3 心理护理干预护士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采用心理干预降低其心理压力, 改善其消极、焦虑、紧张等情绪, 增加对治疗和治疗后恢复阶段的配合度。 同时采用音乐、语言等方式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干预, 保持心态平稳。

1.3 观察项目

分别应用相同方法检测所有患者的血糖含量和痰菌转阴情况, 统计两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和痰菌转阴病人数量。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两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和痰菌转阴病数量, 应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率和痰菌转阴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40 例患者中, 27 例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67.5%, 30 例患者痰菌转阴, 占75.0%;干预组40例患者中, 37 例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92.5%, 38例患者痰菌转阴, 占95.0%, 具体情况见表1 所示。

χ2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比例和痰菌转阴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糖尿病与结核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3], 可将其视为一对姊妹病。 伴有肺结核的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患者的65%~80%[4], 糖尿病患者患肺结核的几率明显偏高, 约为正常人群的2~4 倍[5]。 当两种疾病并存时, 糖尿病对结核病的不良影响程度大于结核病对糖尿病的不良影响程度, 且患者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等疾病特点, 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肺化脓和肺炎症状, 不具有典型的糖尿病和肺结核特征, 但具有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失调, 同时合并高脂血症时, 微循环可发生障碍。 同时患者出现蛋白代谢紊乱, 降低机体分泌抗体的数量, 机体出现营养不良, 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随之降低。 糖尿病可影响肝脏转化维生素A的能力, 患者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 呼吸道粘膜抵抗力不断下降, 结核分枝杆菌大量进入并侵袭呼吸道粘膜, 引发肺结核的机会会大幅度得到提高。 机体罹患肺结核后, 反过来会对机体糖代谢产生负面影响, 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所以应在控制血糖良好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 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机体出现三大营养素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典型患者表现为三多一少。肺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的慢性疾病, 患者通常出现食欲不振, 机体营养素摄入量不足, 会降低机体的代谢功能水平;咳嗽、胸闷、发热及盗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可降低人体免疫力;若肺结核患者伴发糖尿病, 两种疾病可相互影响, 治愈率往往较低。 调查结果表明, 45%~78.3%的糖尿病和肺结核并存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 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8%的营养不良发生率。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 而肺结核需要补充足量的营养物质, 两者之间形成一对矛盾体。 所以,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需要细致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治疗和护理的重点环节, 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保证获得满意的效果。 一般来说, 必须首先控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适宜范围, 稳定其身体状况, 这时积极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才有实际临床价值。 所以, 应首先控制患者血糖在适宜范围, 在此前提下通过合理饮食补充充足的营养物质。 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药物辅助治疗, 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所以护士应给与患者积极的药物护理干预。 糖尿病与肺结核病情互相影响, 加重病情并反复发作, 不易得到治愈, 患者可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心态。 所以, 应针对患者心理变化特点, 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 使患者在良好的心态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该研究随机选择该院20122015 年期间治疗的80 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完全随机方式分组。 对照组40 例患者中, 27 例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67.5%) , 30 例痰菌转阴 (占75.0%) ;干预组40例患者中, 37 例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92.5%) , 38 例痰菌转阴, 占95.0%, 两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比例和痰菌转阴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肺结核和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糖尿病患者逐渐丧失胰岛素功能, 患者的低抵抗力使之易感染结核杆菌而致肺结核的发生, 肺结核又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功能紊乱, 消耗体内营养, 加重胰岛负担, 使病情反复发作, 难以治愈[6]。 所以, 应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该研究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 给予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个体化的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能显著提高血糖控制较为理想比例和痰菌转阴率, 获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比较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不同方法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2—2015年期间治疗的8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并记录两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和痰菌转阴病人数量, 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相应相对数值表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40例患者中, 27例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67.5%) , 30例患者痰菌转阴 (占75.0%) ;干预组40例患者中, 37例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 (占92.5%) , 38例患者痰菌转阴, 占95.0%, 两组血糖控制较为理想比例和痰菌转阴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给予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 能显著提高血糖控制较为理想比例和痰菌转阴率, 获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肺结核,护理干预,护理效果,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臧永运, 赵永娜.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4) :352-353.

[2] 刘丽新.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613-614.

[3] 叶丽芬, 陈锦苏, 李美兰.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护理对策和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4) :5030.

[4] 吴江贵, 李慧珍, 张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3) :469-470.

[5] 薛茜, 胡元萍, 林允照, 等.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理状况和躯体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4, 25 (10) :1551-1553.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5年12月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的年龄在56~72岁,平均年龄(64.2±1.6)岁[2]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上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常规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病况护理等,对实验组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是在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在对患者进行康复环境护理、家属与患者的知识教育、康复护理、出院护理[1] 。然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总结、计算与对比。

1.3生活质量的判定标准

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两方面进行评定,一方面是患者疾病的康复情况。针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制定了以下标准:痊愈: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这里所说的血糖情况包括患者的空腹血糖、饭前1 h的血糖状况与饭后1 h的血糖情况都在标准范围之内[3] 。患者的痰涂片检查结果为阴性;有效: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但是痰涂片检查结果仍为阳性。或者患者的血糖并未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但是已经接近正常值的水平,但是患者的痰涂片检查结果为阴性。或是患者的血糖与痰涂片检查结果均为恢复正常,但是与治疗的初期相比较,情况明显的好转;无效,患者的血糖情况未得到控制,痰涂片检查结果仍为阳性,患者有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评定:当患者的精神状况良好,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当患者的精神状况较差的时候,说明生活质量偏低[4] 。

1.4护理干预的方法

1.4.1康复环境护理护理干预是指在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其它深层次的护理,其中,康复环境护理就是主要的护理干预方式之一。不得不承认,环境对于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存在很大的影响的。这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疾病比较明显,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环境中存在不利影响因素的时候,对患者的康复是存在很大的副作用的。因此,护理干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患者的康复环境进行护理。对患者的康复环境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当医院与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均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该尽可能的住在单间接受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杜绝污染源;然后,护理人员应该定期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居住的环境、使用的物品以及衣物、床单、备品等进行消毒杀菌处理。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肺部存在疾病,因此比其他的患者更加容易受到感染,对患者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必要的杀菌处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杜绝感染;此外,定期的对患者的房间进行通风处理也是康复环境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定期的对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保障空气的流通,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5]。

1.4.2家属与患者的知识教育家属与患者的知识教育也是干预护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虽然在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是肺部的疾病与糖尿病是无法通过医治得到根除的。因此,患者在出院回家之后也需要注意对自身的保养与护理。对家属与患者进行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患者能够在离开医院之后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进行护理与保养。在对患者与家属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医院可以对患者进行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知识讲座,但是要注意讲座的时间,由于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医院应该尽可能的缩短讲座的时间,挑重点的部分进行讲解;接着,医院可以向患者免费发送护理知识手册,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关知识的查询;此外,医院向患者提供免费的咨询热线也是可以采取的方式之一。通过以上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的传达,从而帮助患者更好的对自身进行合理的护理[6]。

1.4.3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也是康复运动护理,是护理干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康复护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进行康复护理的,只有患者的糖尿病与肺结核疾病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才可以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理;然后,当患者的情况允许进行康复活动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状况制定康复护理活动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配合着患者的治疗,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护理;此外,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当身体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的调整康复运动护理的方案,或减轻护理的强度,或停止患者的康复治疗[7] 。

1.4.4出院护理对患者进行出院护理也是护理干预的主要方式之一,出院护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护理工作:首先,帮助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了解出院流程以及相关的手续与材料,从而更好的帮助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完成出院;接着,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出院时候的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饮食计划的制定、康复计划的制定、及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出院并不代表着治疗的结束,患者仍然需要接受护理与治疗。患者的饮食与康复活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存在很大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安排与制定;然后,护理人员根据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药物的服用计划。身体状况不同药物的用法与用量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药物的服用标准;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定期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走访治疗。每一个自行护理疗程结束之后,护理人员都应该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最新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患者的最新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做出性的调整[8]。

2结果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的疾病结果如下:实验组的5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痊愈48例,痊愈率96%,有效1例,有效率2%,无效1例,无效率2%;对照组50例患者中,42例患者痊愈,痊愈率84%;3例患者有效,有效率6%,5例无效,无效率1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实验组的无效率为2%,对照组的无效率为10%。实验组5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精神状况都处于良好的水平,没有患者出现精神萎靡等状况;对照组的5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40例患者的精神状况良好,8例患者的精神状况一般,2例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与不振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均好于对照组的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

3讨论

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是两种慢性疾病的结合病状,它的临床表现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老年肺结核会使得患者的新陈代谢比较紊乱,导致患者的血糖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加之患者的糖尿病病情,使得患者的营养调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影响了患者肺结核病情的治疗与控制。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与水平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得到提高与创新,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自身的康复。该院研究能否通过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康复,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该院的研究结果可以表明,是可以通过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

通过该院的研究可以得知,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仅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状况,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正面作用的。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10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行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阶段性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50例患者中,痊愈48例,痊愈率96%,有效1例,有效率2%,无效1例,无效率2%;对照组50例患者中,42例患者痊愈,痊愈率84%;3例患者有效,有效率6%,5例无效,无效率10%。结论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干预,老年肺结核

参考文献

[1] 王福芹,冯淑宏.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观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21):32-61.

[2] 李进升,陈宇,王福生.65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15(6):82.

[3] 刘玉芳,段丽平,牛志坤,等.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7):116-119.

[4] 周伶俐.老年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4):32-56.

[5] 董翠霞,李艳杰,岳文化,等.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5(9):94-114.

[6] 逯淑娟,董丽霞,邹丽艳.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22):32-61.

[7] 阳家军.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57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84-112.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胸闷、咳嗽、气短、咯血等。在对患者进行痰图片检查后,发现呈现为阳性的有56例,阴性36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2.6±2.7)岁,糖尿病病程为0.5~11年,平均病程为(4.6±1.5)年。观察组46例,男24例,女22例,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为(51.2±2.4)岁,糖尿病病程为0.5~12年,平均病程为(5.7±1.3)年。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性资料并无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之前,需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提供综合性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心理护理。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两种疾病协同作用,病程相对较长,且疗程比较长,临床不适症状有很多种。此时患者情绪较为低落,恐惧心理尤为明显。此时护理人员就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心理护理[2]。为患者讲解这两种疾病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让患者了解到治疗配合与护理配合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认识到血糖控制对治疗综合性疾病的重要意义,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促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肺结核的可治愈性,但需坚持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用药,积极配合。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坚持服用药物,控制血糖,消除负性情绪,消除心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家属讲解病情,隔离方法与必要性。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②饮食护理。无论何种疾病,饮食调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利于患者康复。饮食护理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显得极为重要。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属于最基础的治疗措施。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可利用饮食控制实现治愈疾病[3]。肺结核病患者需加强营养。因此,患者饮食需坚持定量、规律低糖的原则,并注意观察患者进餐期间的情绪变化。在日常饮食中,护理人员可合理搭配患者蔬菜与水果,偏向于含糖分较少富含纤维的小白菜、白萝卜、大白菜、空心菜等。告知患者尽可能减少含糖较高的水果,补充所需维生素。同时还应搭配优质蛋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告知患者保持合理的进餐量,多饮水,必要的时候可静脉补充,满足机体正常需求,促进体内毒素排出。③一般护理。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舒适的诊疗环境。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非常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而肺结核是一种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的传染性病症。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的清洁整齐,定期消毒。患者痰液应进行特殊化处理,避免污染[4]。病房内要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不少患者治疗的时候表现情绪急躁,且还会出现咯血、咳痰的情况,此时患者生活质量在不断下降。护理人员应保持病房内绝对的安静,噪声低于20分贝。医护人员尽可能少说话。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为患者播放轻缓的音乐,促使患者能够静心修养。

1.3 统计方法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使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针对患者护理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资料笔中的所有数据均使用χ2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数据P<0.05,那就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给予患者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社会、心理、环境与生理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在对患者展开相应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值与餐后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结核病灶平均钙化吸收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通过此次研究活动便可了解到,糖尿病与肺结核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此次研究活动就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中毒情况。同时糖尿病本就是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对于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时候需要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治疗肺结核,如此才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如果患者血糖没有获得有效控制,那么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就很难发挥出效果[5]。且治疗期间,不同药物会产生作用,引起感染或不良反应。基于对临床现象的认识,护理人员就需要在提供护理服务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经过此次研究活动深入的分析了解到,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受到疾病影响,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同时还必须严格控制饮食[6]。同时在肺结核病的影响下,又要补充所需能量和蛋白质。这种矛盾的突出性,患者很难适应,此时就会表现出焦躁、紧张等负性情绪。患者的这种心理特点,可想而知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制约临床疗效的获得。面对患者此种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就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促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心理特点后,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控制患者血糖,缩短结核病灶钙化吸收时间,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增强性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改善患者临床心理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46例。在分析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给予患者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社会、心理、环境与生理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值与餐后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结核病灶平均钙化吸收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肺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心理特点后,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缓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控制患者血糖,缩短结核病灶钙化吸收时间,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增强性作用。

关键词:肺结核,糖尿病,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讨会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12(10):830-832.

[2] 逯淑娟,董丽霞,邹丽艳,等.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5428.

[3] 刘玉芳,段丽平,牛志坤,等.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7):1106-1107.

[4] 董翠霞,李艳杰,岳文化,等.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9):69-70

[5] 李进升,陈宇,王福生,等.65例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6):389-392.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

肺结核的护理常规范文第1篇(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 551800)摘要:通过分析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时时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