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覆盖密度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覆盖密度范文(精选5篇)

覆盖密度 第1篇

现代汽车的造型既要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又要满足审美观的变化, 这些都要求汽车车身造型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 从而造成汽车覆盖件日趋复杂。车身内外覆盖件及加强板、连接板等金属冲压件是汽车的重要部件, 但是这些冲压件在冲压过程中产生的回弹对汽车的密封性能、汽车的装配质量乃至汽车的安全性能都有重大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 汽车覆盖件的制造质量将制约汽车的档次、质量、周期及其改型换代, 甚至直接影响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产生回弹缺陷的原因十分复杂, 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这给抑制对策的研究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的以成形极限为基础的成形方式在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作为影响尺寸精度的定形性方面的缺陷就显得十分突出。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 CAE技术在对零件和产品进行仿真检测、确定产品和零件的相关技术参数、发现产品缺陷、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应用CAE技术进行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回弹研究及控制, 是解决回弹缺陷的有效途径, 特别在提高回弹分析的计算精度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1 面外变位形成机制

1.1 分析模型的建立

汽车覆盖件以空间曲面结构为主。与一般的薄板拉深件相比, 总体尺寸大, 材料相对厚度小, 形状复杂, 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高;同时, 在成形时影响毛坯变形的因素又很多, 如冲模结构和参数、材料性能和质量、冲压设备性能、润滑等。车身覆盖件的成形过程涉及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复杂的接触与摩擦等问题。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在冲压成形过程中, 板材承受成形载荷, 但由于成形形状、成形条件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 其面内应力呈不均匀分布状况。冲压成形在这种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下卸载, 回弹将出现。一般情况下, 回弹量随材料强度、模具间隙及弯曲半径的增加而增加, 随板厚的增加而减少, 而材料的各向异性将导致各处的回弹量不同。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回弹量, 就会影响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为了研究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的回弹, 假设以成形体上两个相互毗近的元素为研究对象, 分别把它们称为A、B区域, 如图1。设成形中的膜应力、线长以及拉伸方向的曲率半径分别是

1.2 冲压成形的面外变位形成机制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是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的, 在塑性变形中依然有弹性变形存在。当卸除外载时, 覆盖件外层纤维因弹性恢复而缩短, 内层纤维因弹性恢复而伸长, 结果使覆盖件的曲率和角度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与卸除外载之前不一致, 从而引起回弹。

(1) 由弹性回复时的膜应变引起的失稳与线长相比较, 曲率半径非常大时, 卸载后的线长收缩与加载时在同一平面内产生。由弹性回复引起的膜应变如图2。

由图2看出, 成形时应力小的区域卸载后将产生残余应力, 反之亦然。当这个残余应力的绝对值小于失稳抗力时, 它将以残余应力的形式留在成形体中;当残余应力大于失稳抗力极限时, 将出现失稳而导致面外变位。一般情况下,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的残余应力总是小于屈服应力, 所以这种面外变形现象只是弹性失稳。

(2) 弹性回复线长差引起的曲率变化。当线长与曲率半径相差不大时, 图1模型中的A、B两区域在卸载时由于线长减小而向新的曲面移动, 当卸载后周围约束力小而被忽略时, 可以认为A、B间的线长差是由曲率半径差产生的。

(3) 不均匀的弹性回复力矩所产生的面外变形。汽车覆盖件冲压变形后将成形力卸去时, 成形体中弯曲变形部分的塑性弯矩被放开, 由于成形应力在板面内分布不均匀或者截面曲率变化较大, 使得其中的弹性回复部分弯矩在成形体面内分布不均匀, 从而导致了面外变形。

1.3 二次成形产生的面外变形机制

汽车覆盖件板材一般在经过第一次成形后, 还要经过切边、翻边等二次成形工序才能成为成品。板材在二次成形时将可能附加或消去一些力矩, 而力矩的变化或应力的重新分布将再次导致新的面外变形。

(1) 切边引起的残余应力释放。通常汽车覆盖件在冲压成形后, 成形体的凸缘、侧壁等区域将有残余应力存在。二次成形中, 将有一部分被切除或者形状发生变化, 这样就使残余应力得以释放, 应力的重新分布将诱发新的力矩出现。这个力矩的作用使得抗刚性较小的成形件底部的曲率发生变化, 导致面外变形发生。

(2) 翻边引起的附加弯矩。汽车覆盖件成形体经常在剪边后进行卷边或者翻边等弯曲变形工序。当弯曲线非直线时, 伴随着凸缘的伸缩变形, 板内很容易出现不均匀的弹性回复弯矩。当弯曲线是直线时, 由于弯曲线两端的弯曲矩不连续或由于一次成形时加工硬化现象的产生等, 弯曲周边板面内产生不均匀弹性回复矩, 导致面外变位。

2 回弹CAE分析方法

2.1 影响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量的因素

(1) 材料力学性能:回弹量大小与材料的屈服强度成正比关系, 与材料的弹性模数成反比关系。

(2) 变形区域:变形区域愈大, 回弹量亦大。变形区域的大小与弯曲件形状和弯曲角α有关。

(3) 压制方法:冷压比热压回弹量大;冷压自由弯曲比冷压校正弯曲回弹量大。

(4) 相对弯曲半径r/t: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弯曲半径与板厚之比值增大, 回弹量也相应增大。

(5) 板厚与模具间隙:一般情况下, 回弹量随板厚的增加而减少, 随模具间隙的增加而增加。

(6) 校正弯曲时的校正力:校正力小, 回弹量大;增大校正力可以减少回弹量。

此外, 材料的成分偏析、钢板的纤维方向、热处理时各部位受热状况、材料厚度偏差等都可能影响回弹量。

2.2 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分析与计算的CAE技术

本文以ANSYS/LS-DYNA软件为研究平台。

(1) 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CAE分析与计算工作流程 (如图3)

(2) 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CAE分析与计算实例

a.工件参数和边界条件

工件参数:如海马车侧壁上内板, 材料采用日本标准SPCC, 厚度0.9 mm, 杨氏模量E=202 MPa, 泊松比υ=0.32, 密度ρ=7.6106g/cm3, 硬化系数K=0.57 MPa, 硬化指数n=0.238, 各向异性指数r0=1.67、r45=1.32、r90=2.32, 硬化曲线σ=K (ε0+εp) n。

边界条件:摩擦因数μ=0.125, 压边力350 kN。

b.试验与数据

首先是三维数据的导入。利用Pro/E设计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整理, 确定相关材料、板厚及其偏置方向等相关参数, 避免存在重叠面、尖角、漏洞等现象, 包括冲压方向、工艺补充面等, 而后导入Dynaform分析软件中。为了得到均匀规则的分析网格, 提高分析精度, 要进一步检查片体是否存在负角, 并对局部尖角部位进行型面光顺。然后设置当前层, 进行网格划分, 分别建立有限元凹模、压料圈和毛坯模型。以海马车侧壁上内板 (如图4) 冲压为例。该侧壁上内板采用多步冲压过程完成, 包括了拉深、修边冲孔、整形翻边3道典型的冲压工序。对多步冲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时, 在每道工序结束后都考虑了板料的回弹, 然后将回弹模拟的结果输入下一道工序。图5为拉深后及拉深回弹后的等效应力分布。图6为修边冲孔后及修边冲孔回弹后的等效应力分布。图7为整形翻边后及整形翻边回弹后的等效应力分布。

c.试验结果分析

从图5~图7可以看出, 在各道工序后的回弹模拟中, 板料上绝大部分的节点都处于卸载状态, 但在部分节点附近的区域出现了局部加载的现象, 如图5b中的区域a、图7b中的区域b。这是因为回弹虽然属于小变形非线性问题, 但本质上是从复杂的全应力转向弹性卸载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不同于一般的弹性变形计算。

利用CAE技术进行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分析时, 仿真模型的单元尺寸、材料参数和等效拉延筋模型、回弹分析中参数选择、冲压成形过程仿真结果的精度等都将直接影响回弹分析结果的精度。在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成形中, 由于回弹分析时模型中只有板料, 没有接触与摩擦, 也没有大位移、大转动、大变形等复杂情况, 应该说回弹分析本身对于回弹结果精度的影响是有限的。也就是说, 只要规范相关参数的选择, 回弹分析本身是不会出现大的离散度现象的。

通常冲压成形时弯曲回弹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rp为回弹前弯曲件的半径, m m;r为回弹后弯曲件的半径, m m;σs为板料的屈服极限, MPa;E为板料的弹性模数, MPa;t为板料的厚度, mm。

图8为计算回弹量与实际回弹量对比。从图8反映的情况看, 实际回弹量曲线与计算回弹量曲线形状相似, 说明公式计算基本表达出冲压成形时的回弹规律。曲线的斜率随着弯曲半径的增大而增加, 说明回弹量增加的幅度超过弯曲半径增加幅度。计算回弹量与实际回弹量的误差也随着弯曲半径的增大而增加, 相差值随之增大, 但对厚的板材, 如本案例0.9 mm厚SPCC钢板, 特别是在大弯曲半径时, 回弹量的偏差更加明显。此时, 采用有限元分析和CAE进行冲压成形回弹分析, 其精确度就明显显示出来。试验证明, CAE模拟分析技术在冲压成形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准确性、直观性。

2.3 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的控制

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中的回弹是覆盖件质量控制最棘手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回弹量大小的精确计算和控制上。由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回弹的面外变位形成机制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面外变位形成机制虽貌似各异, 但究其根源都是成形应力分布不均所致;材料的屈服应力、模具间隙以及板料厚度是影响弹性回弹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 在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时控制成形应力分布问题才是抑制回弹缺陷的根本。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回弹量, 就会影响冲压件的形状质量。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 利用CAE技术对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冲压件的回弹量进行精确预测, 对模具设计、边界条件设置、工艺参数的确定等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以将回弹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例如, 对于形状简单汽车覆盖件, 可用“两次弯曲”法消除, 即首先采用大的弯曲半径进行初始弯曲, 然后用要求的小的弯曲半径进行二次弯曲;或用“过弯”法消除, 即减少弯曲夹角, 使零件产生过分弯曲以补偿其回弹量。

3 结论

(1)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过程中产生弹性回弹是不可避免的。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回弹问题十分复杂, 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加上实际生产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使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基于经验和反复工艺试验的回弹控制方法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2) 在高精密度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过程中采用有限元分析和CAE进行回弹分析, 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覆盖件弯曲弹性回弹的规律, 找出影响弹性回弹的主要因素。

覆盖密度 第2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设在原州区开城镇小马庄村。基础条件较好、有代表性, 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土壤为浅黑垆土, 前茬为玉米, 海拔1620m, 降雨分布不均, 8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 (表1)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密度分别为:4500、5000、5500、6000、6500、7000。采用早春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 大区对比排列, 每个处理种植6垄12行, 宽7.2m, 长40m, 面积288m2。

1.3 播种与施肥

试验于3月15日顶凌覆膜, 4月26日人工拉线点播。亩施纯氮16kg, 纯磷13.8kg, 硫酸钾10kg, 1/3尿素、2/3磷酸二铵、硫酸钾覆膜前作基肥施入, 2/3尿素、1/3磷酸二铵大喇叭口期追施, 覆膜时喷施二甲戊灵200ml//亩灭草。3叶期间苗, 4叶期定苗, 其它管理同大田。

1.4 供试品种:陇单339

1.5 调查项目与内容

叶面积测定:自定苗后, 每个处理选择两个不缺苗的点, 每个点连续选定5株, 于拨节期、抽雄期、吐丝期用“长×宽×0.75”方法测定每片展叶面积;拨节期对第7叶用红色油漆标记, 自吐丝期开始直到收获, 每10天一次记录绿叶数 (叶片绿色占一半以上叶片) 及叶位。

干物质测定:分别在出苗期、拨节期、13叶展叶期、吐丝期、吐丝后10天、15天、30天在植株生长均匀处取具代表性植株3~5株 (拨节前取5株, 拨节后取3株) , 测量株高, 数计叶片数、展叶数, 测量并记录各展叶叶宽与叶长;分器官 (绿叶、干叶、茎秆等) 烘干称重。

田间综合性状调查:出苗期调查空穴率、单株率;定苗后调查亩基本苗数;收获前调查收获株数、收获穗数、株高、穗位、病虫害、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空秆率、倒伏率 (茎倒与根倒分开统计) , 收获时每个处理采用五点取样, 每点长10米, 宽2垄单收单打, 测定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叶面积、干物质积累

试验观察表明, 进入大喇叭口期随着密度的增大, 表现为生长有滞后的现象, 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等随之降低。从整体看, 进此期后, 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速度加快;不同处理在各个生育时期, 随着密度的增加, 单株生长量、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逐渐减少, 即密度越小, 单株生长量、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越大, 反之侧相反, 但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如表2) 。

2.2 不同处理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

试验结果 (表3) 表明, 密度的变化对株高影响不明显, 但随着密度的加大, 茎粗、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等随之降低, 以常规种植密度 (50000株/亩) 对比, 密度在5500-7000株范围内的处理, 植株茎粗减少0.1-0.2cm, 穗长减少0.1-3.3cm, 秃顶增加1.1-2.3cm, 穗粒数减少15.1-164.3粒, 百粒重则减少0-2.5g;随着密度的增加, 空杆率随着增加, 当密度超过5500株时, 空杆率随达到10.2%-24.3%;倒伏率 (根倒、茎倒) 为零。

2.3 不同处理产量分析结果

试验结果 (表4) 表明, 密度在4500-5500株/亩范围内, 4500株/亩产量最低, 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 到达5500株/亩时, 产量最高, 为628.36kg;超过5500株/亩时, 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下降, 从而形成了以5500株/亩为拐点的抛物线, 5500株/亩处理较常规种植 (5000株/亩) 增产9.32%, 4500株/亩较常规种植增产-8.51%, 6500-7000株/亩较常规种植增产-15.71-16.78%。同时, 在4500-6000株/亩之间, 密度变化区间较大, 产量变化区间较小, 产量绝对值最大。

3 小结

3.1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在旱作雨养区进行高产栽培管理水平下, 陇单339玉米品种以每亩种植5500株较为理想, 亩产达到628.36kg, 较习惯种植 (5000株) 增产9.32%, 植株生长旺盛, 整齐一致, 表现出良好的群体结构, 使其品种特性和高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 在4000-6000株之间, 密度变化区间较大, 产量变化区间较小, 产量绝对值最大。

3.2通过试验与大田示范, 其产量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种植区域和土壤肥力较好的田块可大面积种植。在目前生产中,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密度一般为4800-5000株/亩, 因此在田间管理水平较高的田块, 应加大种植密度, 使密度提高到5500株左右, 以获得更高的产量指标。同时, 加强田间管理, 特别是在吐丝后10-15d追施氮和硫酸钾肥料, 充分满足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达到后期不脱肥, 稳产、高产。

摘要:在宁夏南部山区全膜覆盖栽培条件下, 以陇单339玉米杂交品种为供试材料, 采用随机排列, 每500株为一处理梯度, 种植密度由4500-7000株/亩。通过试验分析, 随着密度的增加, 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逐渐减少, 但叶面积指数随之增加;密度在4500-5500株/亩范围内, 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 达到5500株/亩时产量为628.36公斤/亩, 群体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形成拐点, 超过5500株/亩时, 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下降。因此在海拔1600米区域内和高产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 最佳种植密度增加到5500株/亩。

关键词:旱作雨养区,全膜覆盖,玉米,密度

参考文献

覆盖密度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西吉县东部土石山区的偏城乡北庄村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内。该示范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 E105°31'34″~105°55'12″, N 35°57'28″~35°58'49″之间, 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892~2021m, 年降雨量360~430mm, 且60%以上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 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年蒸发量1380~2190mm。年均气温5.2℃, 无霜期119d, ≥10℃活动积温2246.8℃。试验地位于丘陵缓坡地带的川台地, 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土壤为丘陵浅黑垆土, 质地中壤。土壤容重1.31g/cm3, p H值8.5, 全盐0.3g/kg, 有机质11.4g/kg, 全氮0.9g/kg, 水解氮106.9mg/kg, 有效磷19.4mg/kg, 速效钾149mg/kg。

1.2 试验设计

1.2.1 田间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m2。随机排列, 重复3次, 小区面积6.6×10m=66m2, 排距70cm、区距50cm, 每小区6垄12行。

1.2.2 施肥与播种

覆膜前每667m2施农家肥3000kg、N 13kg、P2O56.2kg, K2O 4kg, 磷肥和钾肥一次性基施, 氮肥2/3基施、1/3追施。马铃薯品种选陇薯3号, 于4月27日同一天播种。

1.3 观测记载内容

1.3.1 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试验住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及土壤肥力状况。

1.3.2 基础肥力调查

施肥前取0~20cm土样测土壤有机质, 全N、P、K与速N、P、K的含量。土壤翻耕前用环刀法测土壤容重。

1.3.3 观测记载生育期

生育时期分播种、出苗、分枝、花序形成、盛花、可收。

1.3.4 生长状况观测

重点观测出苗状况、株高、密度等。

1.3.5 农艺性状观测

农艺性状观测分株高, 单株结薯数, 单株薯重, 单株大、中、小薯数等。

1.3.6 测产与实收

1.3.6. 1 理论测产

每小区取有代表性的样株30株, 分株测定株高, 每株结薯数, 薯种, 大、中、小薯数, 同时数清每个小区的实收株数, 计算理论产量。

1.3.6. 2 实挖产量

分小区数清收获株数, 并实收过秤。

1.3.7 田间管理

记载试验地点与农户, 土壤类型与肥力水平耕作制度与前期茬, 主要栽培技术。同时要记载品种, 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季节内施肥的数量、时期、施用农药等田间管理作业等事宜。若发生自然灾害, 同时要记载自然灾害发生时期及造成的损失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生育期是生产栽培中的另一重要因素, 有时它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益的高低。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时期及生育期的影响比较明显, 密度在4500株/667m2的生育期最短, 其次是3500、4000、3000株/667m2和2500株/667m2。见表1。

单位:株/667m2, d/M, d

2.2 不同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态的影响

不同播种密度下马铃薯农艺性状观测记载汇总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 处理2500株/667m2的株高大于其它各处理, 说明播种密度小, 单个植株占据营养面积大, 生长旺盛;同时, 处理2500株/667m2的大中薯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大中薯率高又是商品性好的表现。播种密度与大中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1], 随播种密度的增高, 大中薯率呈下降趋势。

2.3 不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3.1 产量结果

产量结果为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的加权平均数, 见表2。结果表明:密度为35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 为1721.1kg/667m2, 其次是4000、3000、4500株/667m2, 2500株/667m2最次, 为1307.1 kg/667m2。

2.3.2 随机区组产量结果统计分析

F>F0.01, 既5种播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2.3.3 线性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2个自变量为播种密度 (x) , 产量 (y) 。经计算, 相关系数r=0.2712, 回归系数a=0.0582, 回归截距b=1297.35, 因此5种播种密度与产量之间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因为F<F0.05, 由此说明回归方程达不到显著水平。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播种密度 (x) 和产量 (y) 2个变量进行线性拟合, 得到最适宜的回归模型是 (最小剩余平方和Q的值最小或复关系数R的值最大) :Y=-564.123+253.735log (X) ;进行高次多项式拟合得最佳回归模型是:Y=3259.661-2.8934X^1+0.0012X^20X^3 (拟合曲线如图2) [2]。

经计算, 当预测最高产量y0=1658.36时, 播种密度x0=3649.18, 既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649.18株/667m2。

2.4 不同播种密度对产值的影响

不同播种密度下单位面积总产值计算结果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大中薯率随播种密度增大呈上升趋势, 小薯率恰恰相反;单位面积总产量以播种密度3500株/667m2最高, 3500株/667m2最低, 没有规律可循;总产值与总产量并不成正比关系, 播种密度2500株/667m2的产量为1307.1kg/667m2, 明显低于播种密度4500株/667m2的1380.9kg/667m2, 但播种密度2500株/667m2的总产值1522.5元/667m2, 明显高于播种密度4500株/667m2的1441.7元/667m2, 由此说明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 3500株/667m2最高, 2500株/667m2最低;单纯为获得高产, 最佳播种密度应选择3649.18株/667m2, 可在西吉县全膜覆盖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 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综合西吉县的气候资源、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种植制度、栽培措施等因素, 在偏城乡白庄村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技术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单纯为获得高产, 最佳播种密度应选择3649.18株/667m2;但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关键词: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技术,密度

参考文献

[1]陈秉焱, 赵全仁, 张国顺, 等.旱地春小麦不同覆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02) :35-37.

覆盖密度 第4篇

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是一项突破性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 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播种于一体, 使土壤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特别是土壤水分、地积温增加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 探寻最佳合理密度是提高挖掘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增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 特设该实验。

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6个处理, 即:3000株/亩、3500株/亩、4000株/亩、4500株/亩、5000株/亩、5500株/亩。品种选用青薯168。

小区面积为6.6m8m=52.8m2, 采用随机排列重复三次, 每小区六垄12行。排距70cm, 区距50cm, 四周设保护行, 宽50~100cm。品种选用青薯168, 覆膜采用早春覆膜技术模式, 选用厚0.008mm、宽1.2m地膜。大垄70cm, 小垄40cm, 高15~20 cm, 每隔两米压一土带, 沟内每50cm扎一直径3mm的渗水孔。

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泾源县大湾乡绿源村, 土壤肥力中上等, 海拔2010m, 年均气温5.8℃, 年均降水量560 mm, 年日照时数2370h, 无霜期130d。前茬玉米, 土质沙壤土。

4 田间操作与管理

前茬作物收获后, 覆膜前喷施除草剂防除杂草, 亩基施农家肥3000kg, 亩施N15kg, P2O57kg, K2O4kg, 2/3基施, 1/3追施。于4月28日播种, 每穴放置切成40g左右有芽眼的种薯一块, 出苗3天后破膜放苗, 出苗10d后进行新苗期追肥。生育期做好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的防治工作。

5 各处理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

田间观察发现, 在播种期相同时各处理的出苗期、成熟期都相同, 株高、单株结薯数差别不大。但各处理单株薯重差别较明显, 其结果为:3000株/亩>3500株/亩>4000株/亩>4500株/亩>5000株/亩>5500株/亩。

6 结果与分析

参试各处理产量以处理4500株/亩最高, 依次为4000株/亩、5000株/亩、3500株/亩、3000株/亩、5500株/亩。经方差分析, 各处里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经三年试验观测与综合分析比较, 青薯168各处理之间尤以4500株/亩的种植密度产量结果最好, 可以在本地大面积推广。温降至3℃~8℃, 可在此期收获生姜。

6.2 光照

大棚内的光照受季节、天气状况、覆盖方式 (棚的结构、方位、规模大小等) 、薄膜种类及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大棚的垂直光照差度是上层光照较强, 向下依次降低, 近地面处最弱。光照的调节主要靠棚膜挡光, 撤膜前无需进行专门的遮光处理。6月份以后, 一般生姜大棚可在此期撤膜换上遮阳网 (透光率50%) , 进行露地生产。

6.3 湿度

当大棚密闭不通风时,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夜间外界气温低, 棚内相对湿度甚至达到100%而呈饱和状态。由于生姜喜湿润, 因而大棚内高湿环境有利于生姜生长。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规律:棚温升高, 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 相对湿度升高。在一天内, 相对湿度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3~14时, 最高值出现在凌晨。白天湿度变化剧烈, 夜间较平稳。

6.4 气体

覆盖密度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海原县关庄乡关庄村小南川王占祥的承包田里。土质较好, 前茬休闲地, 肥力上等, 土壤p H值8.38, 全盐量0.26%, 有机质5.54 mg/kg, 全氮0.33%, 水解氮105mg/kg, 有效磷4.7 mg/kg, 速效钾106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冀张薯8号, 该品种生长势强, 花期长、高产、稳产, 高抗PVX和PVY病毒病, 食用品质优良, 适宜在海原县种植。

供试肥料选用中农金和公司生产的马铃薯专用肥, 养分总含量25%, 其中含纯N 15%、P2O510%、K2O 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种植密度 (A) 和施肥量 (B) 2个因素, 其中:种植密度设3.75万株/hm2 (A1) 、4.50万株/hm2 (A2) 、6.00万株/hm2 (A3) 、7.50万株/hm2 (A4) 4个水平;施肥量设施马铃薯专用肥375 kg/hm2 (B1) 、450 kg/hm2 (B2) 、600 kg/hm2 (B3) 、750 kg/hm2 (B4) 4个水平。随机区组排列, 不设重复。共16个小区, 小区面积40 m2 (4 m10 m)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行2 m以上, 试验地面积1 400.7 m2。

1.4 试验过程

3月24日早春顶凌全膜覆膜播种。按照不同小区的施肥量全部作基肥深施, 然后覆膜, 不施追肥[3,4,5,6]。各小区覆膜4垄, 覆膜选用厚0.01 mm、宽1.20 m的地膜。大垄70 cm, 小垄40 cm, 每隔2 m压一土带, 区距0.8 m, 排距1.0 m。5月3日采用人工点播器进行点播, 深度25 cm, 均匀一致。每垄种2行, 行距40 cm, 处理A1、A2、A3、A4的株距分别为65、56、42、33 cm。5月24日放苗, 苗壮而全, 出苗整齐一致。5月31日中耕除草1次。拔草多次, 在生育期间用80%代森锰锌防马铃薯早、晚疫病, 时间分别是7月7、15、23日。10月4日当田间大部分苗落黄时收获。收获前进行测产, 同时将薯块重以50 g为标准分成大薯块和小薯块, 并分别计数和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密度水平处理中, 处理A3产量最高, 为31 302.8 kg/hm2, 比处理A1、A2、A4分别增产5 306.7、3 532.9、351.4 kg/hm2, 其中较处理A1增产极显著。处理A4的产量虽然仅次于处理A3, 较处理A1增产显著, 但其多投入了种子, 因而使经济效益下降, 不宜推广。

在肥料水平处理中, 处理B3产量最高, 为3 452.5 kg/hm2, 分别较处理B1、B2、B4分别增产11 886.0、8 620.9、1 575.0kg/hm2。处理B3、B4比处理B1增产极显著, 但处理B4的产量较处理B3低, 同时又多投入化肥, 经济效益较低。

(kg/hm2)

2.2 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对薯块大小的影响

由表2可知, 马铃薯的大薯数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而增大。处理A1的薯块平均单薯重达81.0 g, 分别比处理A2、A3、A4增加5.2、14.0、23.5 g。施肥量对薯块的大小也有较大影响。在合理施肥水平下, 施肥量越高, 薯块越大, 尤其在种植密度较小的情况下, 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如A1B3处理的薯块平均单薯重达98.4 g, 分别比同一栽培密度下的处理B1、B2、B4增加34.3、31.2、4.3 g。但在种植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施肥过多, 薯块反而减小。如A4B4处理的薯块平均单薯重只有44.7g, 比同一栽培密度下的处理B1、B2、B3减少11.7、13.9、25.6 g。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海原县南部阴湿区, 全膜覆盖条件下种植马铃薯6.00万株/hm2、施入专用肥 (养分总含量25%) 600 kg/hm2时, 产量最高, 效益最好。同时, 马铃薯结薯率高, 薯型整齐, 大小适中, 适于在市场销售。因在当地仅为第1年试验, 建议下一年fdm对年度差异影响进行研究。

(上接第126页)

参考文献

[1]吴海勇, 何浩清, 李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长江蔬菜, 2008 (9X) :63-64.

[2]张永成, 张凤军.马铃薯产量与栽培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种业, 2010 (9) :68-70.

[3]王克雄, 王效瑜, 吴林科, 等.宁夏南部丘陵地区马铃薯密度、肥料丰产栽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39-40.

[4]田丰, 张永成, 张凤军, 等.不同肥料和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 2010 (6) :95-98.

[5]郑若良.氮钾肥比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4, 16 (4) :39-42.

覆盖密度范文

覆盖密度范文(精选5篇)覆盖密度 第1篇现代汽车的造型既要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又要满足审美观的变化, 这些都要求汽车车身造型技术不断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