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乡镇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1.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上级政府安全生产规划。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目标考核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要求,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管理。
2.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机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3.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内安全监管机构,构建乡镇、村居(社区)、企业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4.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定期分析、布置、督促和检查行政区域内的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5.编制和完善乡镇政府事故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和行政区域内高危高风险行业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制定预案演练计划并适时实施。组织事故应急救援。
6.负责行政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督促整改事故隐患。
7.保证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硬件和软件条件。
8.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
9.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职责
1.按照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研究部署、指导协调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
2.提出制定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工作政策措施的建议。
3.分析行政区域安全生产形势,提出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办法。
4.考核行政区域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5.协调组织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
6.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安全生产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
(三)乡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职责
1.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安全生产规划及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负责督促检查落实。对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乡镇其他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当地安全生产“一盘棋”统筹安排。
2.拟定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目标考核办法,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督促乡镇有关部门、村居(社区)及企业逐项落实,并对责任单位进行检查和考核。
3.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对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要环节、重要时期要落实“一盯一”督促检查责任,严防死守。
4.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台账、资料、记录和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安全生产形势,为本级政府领导提供综合信息和决策依据。按相关规定及时收集和上报各类安全生产信息和统计资料。
5.依据县级有关执法部门委托的权限,对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违法违章行为实施综合执法,并定期报告执法情况;对上级有关部门向行政区域内单位发出的安全生产整改指令进行督促督办;在检查中发现安全违章、违法行为,应及时抄告或移交有处罚权的部门进行处罚,受理处罚的部门应将处罚情况书面反馈移交部门。
6.协助上级安监部门进行事故调查,组织或协助事故单位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7.牵头组织制订本级政府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综合预案和本行政区域内高危高风险行业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并负责督促检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和组织演练,实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8.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宣传,开展行政区域内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教育,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接受培训、持证上岗上情况进行检查。
9.指导管理村居(社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10.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县安监部门交办的安全生产工作。
(四)乡镇其他机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乡镇其他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管,并接受乡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指导、监督。
1.党政办公室负责机关设施、消防、防雷、用电、公务用车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2.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生产经营企业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3.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社会福利、教育、卫生单位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4.文化服务中心负责广播、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的安全监管。
5.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业机械、水利设施、防洪、森林防火、用电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6.公安派出所负责民爆器材、道路交通、消防的安全监管和事故抢险及事故现场的秩序维护。
7.其他相关部门负责本单位及所属行业和系统的安全监管。
四、健全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乡镇政府领导成员安全生产责任。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行政区域安全生产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其他分管负责人对其管理范围内涉及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2.乡镇部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乡镇各部门负责人对其管辖范围内涉及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监管责任;村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负责人对其管辖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监管责任;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管理责任。
3.建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对乡镇有关部门、村(居)及高危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目标任务,与有关责任人工作职责、工作绩效挂钩,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4.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因事故隐患排查或整改不到位、重大危险源监控以及防范重特大事故措施不力而酿成重特大责任事故的,按有关规定依法依纪追究乡镇政府领导、有关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基本工作制度
1.工作会议制度。乡镇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持,会议主题是通报季度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会议要作出决定并形成会议纪要,并由乡镇安监办督促落实。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根据情况适时召开安全生产联席会议。会议主题主要是研究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成员单位提出的有关事项,研究相关工作措施。会议研究事项由乡镇安监办督促落实。
2.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制度。乡镇政府对各村(居)、各生产经营单位、各重点场所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矿山、渡口码头、车站、危化企业、加油(气)站、重点消防单位、学校、公众聚集场所、其他高危企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以及节假日、农村赶集、重大活动等重要时期要建立常态检查督促机制,落实“一盯一”督促检查责任,责任到人到点,严防死守。乡镇安全监管人员不定期对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检查要认真执行行业安全标准,不留空档,做好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随时填写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并实行跟踪监管,期满复查验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要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及时书面报告区县(自治县、市)安监及有关部门。
3.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制度。乡镇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要定期进行事故隐患排查,高危高风险行业建立事故隐患日查制度,其他行业至少每周进行一次事故隐患排查,并做好隐患排查登记,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谁诱发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原则,对事故隐患进行分类分级,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目标和整改期限,实施事故隐患整治跟踪。对辖区内重大危险源、高危企业进行登记建档,并逐级上报,纳入县重大危险源、高危企业数据库。对重大危险源实施责任监控,明确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4.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制度。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根据相关规定履行安全“三同时”审批手续,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严格农村民住宅新建、改建施工安全管理。
5.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死亡事故,乡镇安监办要在接报后立即报告乡镇政府及区县安监和有关部门,并由乡镇政府报告县政府。事故情况不明或抢险救援未结束时,要做好续报工作。
6.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制度。乡镇政府值班室或安监站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规定向有关领导、上级政府和部门报告,并分别情况进行处置。对轻重伤2人以下事故、一般未遂事故,原则上由乡镇安监办按本级预案开展事故处置工作。对重伤3人以上、死亡1人以上、遇险3人以上重特大未遂事故及重特大事故险情,在按程序报告的同时,乡镇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及相关处置工作。抢险救援过程中,组织人员疏散,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灾难的发生。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抢险救援结束后,乡镇政府要配合做好事故调查处理、灾后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
7.安全生产值班制度。乡镇政府实行每天24小时安全生产值班,有安全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和安全监管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在节假日、汛期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季节,有关部门应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
8.乡镇领导联系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制度。乡镇领导分别联系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和企业。每月至少一次到所联系的重点单位和企业,对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问题。乡镇领导开展安全检查活动情况,每季度汇总上报区县安委会办公室。
9.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制度。乡镇安监站应落实人员负责安全生产文书资料与档案管理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台账;按文书资料与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要求,做好各类文件资料的收发归档工作。
10.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事故隐患、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瞒报事故行为。乡镇安监站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并为举报人保密。乡镇政府应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三)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基础工作台账及资料
1.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台账。台账主要内容:企业类别,名称,从业人员,主要产品,年产值(营业额),开办时间,行业许可证号,安全许可证号,营业执照及办理时间,地址,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值班电话。
2.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台账。台账主要内容:类别,单位名称,从业人员,证照办理时间及证号,场地面积,经营项目,容纳人员,法定代表人,地址,安全管理人员,联系电话。
3.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道路基础设施,危险路段,交通标志标线及安全设施,交通事故,交通违法,车辆管理(登记、检验、报废),交通安全宣传;农村赶场、学校放假及重大集会等人员客流量,客运高峰时段运力调度;道路运输企业名称,地址,负责人,资质等级,车辆情况,驾驶人员,联系电话。
4.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农村赶场、学校放假及重大集会等人员客流量,客运高峰时段运力调度;码头、渡口及渡船情况,渡口安全责任人;农用船、渔业船情况,业主、船员;水上运输企业名称,地址,船名船号,负责人,质载限额,检验证书,动力,安全设备配置,船员(含船长、轮机、舵工、水手等),联系电话。
5.境内在建项目安全及危房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建设项目名称、地址、工期、建设单位名称、施工单位名称、项目审批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主要安全设备、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危房地点、面积、等级、居住(使用)人员情况、监管人员、联系电话。
6.民爆物品使用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储存及使用单位名称,地址,准购证号,负责人,爆破及管理人员,储存及使用品种数量,联系电话。
7.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员工人数,生产、储存、使用品种及数量,危险源分布及监控情况,预案及演练情况,联系电话。
8.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制造日期,投用日期,限用年限,使用证号,检验纪录,使用单位,责任人,联系电话。
9.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安全监管台账。台账主要内容:名称,地址坐标,灾害规模数量,危害性预测,频发性,检测人,报警信号,防范措施,监管责任人,联系电话。
10.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包括会议记录、电话记录、安全值班记录、安全检查记录、隐患整改记录等。
11.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绘制本辖区高危企业、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重点监控对象分布图,及时更新并上墙。
五、完善委托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大基层执法力度
根据基层安全生产工作需要,把乡镇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监管、乡镇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乡镇渡口码头安全监管等部门的执法权委托乡镇政府,由乡镇安监站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规范完善。体现基层安全监管“权责一致”,有效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章行为,充分发挥乡镇安全监管第一防线作用。
受委托执法的相关人员,应接受委托部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证书和证件,并严格按照县有关执法部门委托的事项及权限履行执法行为。
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人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违法行为不调查、不处理的,接到举报不报告、不调查核实处理的,应立案而未立案的,未按法定时间和程序办的,无依据乱实施行政处罚和超越委托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自主权、违法要求管理对象尽义务的,视其情节,依法依纪追究行政责任和给予行政处分。
六、提升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营造浓厚安全氛围
建立乡镇安监队伍的教育培训机制,乡镇安全监管人员由县安监部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知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并建立复训制度,不断提高乡镇安全生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措施;接地系统
一、雷电波入侵智能建筑的形式
雷电波入侵智能建筑的形式主要有直接雷击、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等形式。
(一)直接雷击: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雷电流经建筑物泄漏于大地时,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
(二)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雷电流通过的周围,将有产生强大的电磁场, 使通过电流的导体或金属构件及电力装置上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有时可达到几十万伏,会对一般电气设备的绝缘层造成破坏;在金属构件交叉连接的回路中,由于接触不良或存在空隙的接点,将产生电火花。
(三) 雷电波侵入:雷电沿管线侵入建筑物内部,危及智能系统和设备的安全。
二、智能建筑防御雷击一般措施
智能大厦应建立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在楼顶设置由避雷带、避雷针组成的接闪器,利用钢柱或立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并与建筑物的基础钢筋,梁柱钢筋,金属框架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建筑内竖向金属管道应每三层与圈梁的均压环相连,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接地引下线相连。当建筑物超过30 米高时,应将30 米及以上部分外墙上的栏杆, 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直接或通过金属门窗埋铁与防雷装置连接。智能大厦内各种交流、直流设备众多,线路纵横交错,应将建筑物内的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与建筑物接地网良好连接,形成一个等电位体,避免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产生。
为了避免雷电由交流供电电源线路入侵, 可在大厦的变配电所高压配电柜内安装避雷器作为第一级保护, 在低压配电柜内安装避雷器作为第二级保护,以防止雷电侵入建筑物的配电系统,在各层的供电配电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作为第三级保护, 并将配电箱的金属外壳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可靠连接。从而达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确保智能建筑的安全。
三、智能建筑外部防御雷击的具体做法
外部防御雷击的主要装置包括接闪器、避雷引下线、接地装置等,主要用于防御直接雷击。
(一)接闪器
1、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制作,将避雷针与避雷带、避雷网、避雷引下线焊接連通。
2、在易受雷击的屋角、屋脊、女儿墙、屋面四周的檐口安装直径为φ12 镀锌圆钢作避雷带。在屋面采用40mmx4mm 的镀锌扁钢设置不大于10mx10m 或15mx15m 的网格,将该网格与避雷带焊接联通。
3、屋顶上的构筑物或其它凸出屋面的物体,如屋顶水箱、楼梯顶盖等,沿其四周装设避雷带;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以外的建筑物,如主楼裙房屋顶、连接单体楼的通道等均应安装直径为φ12 的镀锌圆钢避雷带;主楼屋面上的金属物件,如各类金属管道、风机天线等都必须与屋面避雷带连接, 其连接线的截面不应小于屋面避雷带的截面。
4、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 时,该大楼30m 及其以上部分的阳台金属栏杆以及外墙上的金属门窗、钢架等金属构件或其它金属凸出物都必须与避雷引下线连接构成电气通路, 以达到防御侧击雷的目的。
(二)避雷引下线
避雷引下线通常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筋,当该主筋直径大于或等于16mm 时,则取其中两根钢筋通长焊接作为一组避雷引下线;当该主筋直径小于16mm 时, 则取其中四根钢筋通长焊接作为一组避雷引下线。避雷引下线上部与避雷带连接,下部与接地装置连接。
(三)接地装置
目前建筑物大部分都是采用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 利用地圈梁的主筋组成闭合环网, 地梁圈两根主筋与承台底部钢筋连接有桩基础的, 在引下线设置处应将桩基主筋与作接地线的地梁圈主筋焊接连通。
四、智能建筑内部防御雷击的具体做法
内部防御雷击主要包括防御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及雷击电磁脉冲等。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屏蔽隔离、等电位连接、装设电涌保护器等。
(一)防御雷电感应的措施
1、在智能系统中央控制室、计算机网络中心、监控中心、消防控制室、电话机房以及其它楼层设备用房等处设置局部等电位箱,局部等电位箱内端子板通过导体与建筑物总等电位箱及接地体可靠连接。
2、在弱电竖井内通长安装一根镀锌扁钢(或铜板)做接地引下干线,电缆桥架、穿线钢管与其相连,并将各楼层竖井内配线架、设备用机柜与该镀锌扁钢(或铜板)连接。
3、智能系统在大楼内现场安装的各种设备, 如传感器、控制器、读卡器、摄像机机架等的金属外壳应就近与楼层局部等电位端子排相连通。
4、电缆桥架、穿线钢管与箱柜的连接处, 应做良好的电气通路。
(二)防御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1、进建筑物电源线缆, 特别是智能系统用线缆应尽量埋地敷设。在建筑物底层安装总等电位箱,将进入室内的消防管道、各种金属保护套管、线缆金属保护层等, 以铜导线与总等电位箱端子板相连。若智能系统机房设在底层,其入户金属管道、线缆金属保护层等用铜导线与机房内局部等电位端子板相连,金属管道接线盒处,应做接地跨接线。
2、架空敷设线路,进户应采用电缆,在架空线与电缆换接处,装设避雷器,并将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保护钢管及其它金属部件一起接地。
(三)防御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是在雷电入侵大楼的各通道上,如电源线路、信号传输线路及进入大楼的各种管线等,通过采用屏蔽隔离、均压、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接地等方法, 将雷电过电压、过电流泄放入地, 从而达到保护智能建筑设备的目的。
(四)电涌保护器(SPD)防护
电涌保护器是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装置,分开关型、限压型和混合型;若按电涌保护器在智能系统中的功能,又可分为电源线路电涌保护器、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和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
1、电源线路的电涌保护一般可采用四级。其中第三级电涌保护器安装在智能系统机房主配电箱内, 用于保护以该配电箱为电源的所有设备;第四级安装在需特殊保护的设备(如程控数字通讯交换机、计算机网络交换机等) 电源箱中。电源线路的各级电涌保护器应分别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用电电源的前端, 其接线端分别与电源箱相应相线连接;其接地端与电源箱内PE 端子板相连。各级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长度不宜大于0.5m。
2、天馈线路电涌保护器串接在天馈线与被保护设备之间。
3、信号线路电涌保护器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信号端口上,其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连。
五、结论
因为智能建筑采用大量的电子设备,一旦遭到雷电干扰,将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雷电波侵入智能建筑的形式,采用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通过外部防御和内部防御,在智能建筑中构成一套完整的雷击防御体系,从而保证智能建筑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现代防雷技术》,李景禄著,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年出版
2、《智能建筑工程及其设计》,杨绍胤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输电线路工程得到广泛应用,为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输电线路在设计过程中,针对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往往通过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处理。为有效预防雷电天气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输电线路通过采取防雷措施进行处理。文章对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跳闸事故;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雷电是造成输电运行过程发生故障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雷雨天气在地区气候中属于常见天气,输电线路在雷雨天气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跳闸等现象。因此电力事业在进行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针对雷雨天气影响,通常采取综合防雷措施进行处理,以有效控制雷雨天气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
1 综合防雷措施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综合防雷措施,是指输电线路对雷击各种因素的研究,从而制定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雷击对输电线路运行造成的影响。综合防雷措施包括控制地保护角、安装避雷线和优化接地线阻设置三种形式,以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
1.1 控制地保护角
地保护角的角度决定杆塔设置,从而客观上对杆塔受雷击影响程度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输电线路电力输送,因此应通过控制地保护角的方式,以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控制地保护角的方式一般是利用较小地保护角角度进行控制,以实现输电线路减少雷击影响的目的。地保护角的控制措施,首先应根据地理环境和输电线路施工方案要求,针对杆塔进行科学规划,以满足实际需要和输电线路铺设要求,一般利用安装耦合地线技术实现线路输送对杆塔的处理。耦合地线主要是指利用铺设地线技术,实现导线对雷击电流量的科学引导,从而减少输电线路的电压,有效预防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现象。
1.2 安装避雷线
避雷线是输电线路有效预防雷击的工具,因此在输电线路的铺设过程中,应进行安装避雷线工作,以实现输电线路处理雷击的目的。安装避雷线往往是针对容易受雷击的杆塔等高层输电线路建筑物进行,通过避雷线的导线作用,合理引导雷击电流量进入地层,以减少杆塔受雷击的影响。如果杆塔直线距离过近,在安装避雷线过程中,应针对杆塔之间的避雷线,组成闭合回路,以优化雷击电流在导入地层过程中,反复在杆塔之间导流的现象,实现优化避雷线的目的。安装避雷线,有利于针对电流量过大的线路实现分流,从而优化输电线路运输要求,进而实现杆塔传输电力的稳定运行。
1.3 优化接地线阻
为确保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工作深入落实,应针对接地线阻进行优化,确保接地线阻的稳定运行,以实现对雷击电流的及时处理,从而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针对接地线阻的设置和优化,应结合雷击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和输电线路电力运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土壤对电阻造成的影响,进行接地线阻的优化设置。优化接地线阻主要通过减阻剂和爆破两种实施,实现对接地线阻的合理控制。减阻剂在优化接地线阻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接地线路周围运用减阻剂,实现对输电线路的优化设置,从而确保土壤对电阻率的影响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有利于接地线路对雷击电流的处理。爆破是指利用人工爆破的方式,实现对输电线路施工周围的施工,并结合填充电阻材料的形式,达到对土壤湿度的控制,从而确保接地线路处理雷击电流量的
需求。
2 综合防雷措施的经济性
综合防雷措施在输电线路中的运用,有利于减少雷击电流对输电线路造成的短路或者跳闸现象,从而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输电线路对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应结合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合理地制定综合防雷措施运行方案,确保综合防雷措施制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综合防雷措施在雷雨多发地区的运用,有利于解决雷击频发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进而减少输电线路受损和输电线路的维修费用,达到综合防雷措施运用的经济性目的。综合防雷措施在雷电较少地区的运用,有利于完善输电线路维护技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保护,从而达到优化输电线路设置的经济性。例如某地是雷击严重地区,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和受损严重,为有效预防雷击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影响,结合综合防雷措施,地区电网在进行输电线路改造过程中,运用综合防雷措施,针对地区杆塔受雷击严重的现象,运用安装避雷线路措施,并优化接地线阻,有效维护地区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并节约输电线路维护和维修成本,避免经济投入严重的现象。
3 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
针对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应从建立经济模型和分析措施进行,从而实现科学的分析,以供综合防雷措施技术进行完善。
3.1 建立经济模型
建立经济模型是指针对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分析,首先应完善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确保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经济模型的建立应结合综合防雷措施技术在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应明确分析的范围和措施,因此运用层次建设法构建经济模型的建立,有利于针对综合防雷措施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明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确保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进行的合理科学。运用层次构建经济模型的主要工作流程,大致为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同时构建大致的经济分析模型层次,依据各影响因素在综合防雷措施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计算,从而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综合防雷措施建立的经济模型,主要包括目标、准则和措施三个层次。
3.1.1 目标层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目标层在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是指防雷措施经济分析的假定目标,也叫作研究对象。综合防雷措施主要减少雷击电流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因此综合防雷措施在进行分析过程中,应根据输电线路受雷击效果进行分析,确保综合防雷措施的深入和落实,实现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3.1.2 准则层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准则层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是指综合防雷措施在维护输电线路运行和预防雷击影响中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综合防雷措施主要利用安装避雷线路或者控制接地线阻等方式,实现对雷击电流的引导,通过电流引导减轻输电线路的电流影响,实现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因此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的研究中,应结合其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3.1.3 措施层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措施层在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综合防雷措施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在构建防雷措施的经济模型中,应结合综合防雷措施进行构建,从而确保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3.2 分析措施
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针对综合防雷措施在地区输电线路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确保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在输电线路中的分析,同时包括地理环境和相关影响因素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保护角的设置、地形环境和杆塔构造三种影响因素。
3.2.1 保护角的设置。保护角主要用来保护杆塔塔头,同时对杆塔受雷击的影响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对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过程中,针对保护角的设置进行科学考虑,也是主要工作。保护角决定杆塔塔头设置,从而决定杆塔受雷击的程度,并对雷击造成输电线路电流过大起决定作用。因此针对地区杆塔塔头保护角的设置,应按照地区地理环境和雷击情况,进行科学规划,设置合理的保护角,以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产生的影响。
3.2.2 地理环境。输电线路施工过程受地理环境影响明显,同时雷击是地区的气候因素,因此综合防雷措施在地区输电线路中的运用,应结合地理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在进行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过程中,应结合地理环境对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输电线路设置的合理性,综合防雷措施在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地理环境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湿度以及气候等方面,对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和综合防雷措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进行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分析过程中,应针对地理环境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分析的全面和准确。
3.2.3 杆塔构造。杆塔构造决定输电线路受雷击程度,因此针对杆塔构造应结合输电线路运行要求和雷击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杆塔构造最小程度遭受雷击。针对综合防雷措施经济性的分析,应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情况和杆塔构造进行,科学判定雷击情况以及综合防雷措施制定的合理性。杆塔构造应结合地区地理环境和输电线路运行方式,进行杆塔构造方案的规划,并结合地区雷雨天气进行杆塔工程的地区设置,确保杆塔构造进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有利于综合防雷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因此综合防雷措施技术在进行经济性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对地区输电线路杆塔构造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为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应完善综合防雷措施。在对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考虑,通过构建经济模型的方式进行分析,有效推动综合防雷措施在地区的应用,从而推动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郭道勇.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
[2] 赵淳,阮江军,李晓岚等.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1,(2).
[3] 王长彧,李瑞明.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技术经济性评估[J].科技资讯,2014,(12).
(责任编辑:小 燕)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油站;防雷;质量;控制;分析
引言
加油站是交通设备动力补给的重要能源基地。加油站内的油品具有易燃、易爆和易泄漏等危险性,近年来加油站遭受雷击的事故频发,轻则使加油站内计量计费系统、监控及通信系统等电子电气设备损坏,重则使储油罐及输油管道发生火灾、爆炸,严重威胁着加油站周边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加油站业务的正常运营[1][2]。防雷工程是隐蔽工程,直击雷防护装置大多利用建筑物内基础钢筋或储罐和输油管道等金属件,因此,在加油站新建时必须对防雷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使防雷装置发挥应有的防御效果,保障加油站的正常运营和周边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1.加油站基本概况
加油站一般由加油操作区和储罐区两部分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加油操作区内有站房、罩棚等建筑物。站房、罩棚屋面一般为平屋面,罩棚屋面大多为金属彩钢板。罩棚支柱和站房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站房内设有液位等探测控制仪器、配电柜、监控及油品计量计费信息管理系统主机等电气电子设备。
2.加油站防雷工程质量控制
根据功能分布,加油站雷電防护主要为站房、罩棚等建筑物和储罐区域的直击雷防护和输油工艺设备管道组件以及电气电子设备的雷电感应防护。
2.1直击雷防护质量控制
2.1.1站房、罩棚直击雷防护要点分析
加油机壳体内部空间为1区爆炸危险场所,加油机周围圆台形空间为2区爆炸危险场所[3],因此,站房、罩棚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其直击雷防护主要从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三个方面进行把控。
⑴在其四周女儿墙上布设接闪带(杆)。并在其屋面布设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接闪网,当罩棚为双层彩钢板屋面且上层金属板厚度不小于0.5mm时可作为接闪网[3]。当女儿墙上的接闪器距屋面的垂直距离S满足式⑴时,屋面可不设接闪网。
S>hr―[hr2―(d/2)2]1/2 ⑴
式中:hr为滚球半径(m);d为女儿墙上接闪带沿屋面宽度方向的间距。
接闪带(杆、网)的用材规格应符合GB50057-2010第5.2条规定。接闪带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支架间距直线段1m,转弯处0.5m。接闪杆敷设高度应大于300mm,其间距不应大于3m。接闪带(杆)靠近女儿墙外侧敷设。
⑵利用罩棚支柱和站房四周柱子内主筋作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由于使用性质的特殊性,罩棚支柱根数一般布置得较少,尽量利用所有罩棚支柱作引下线。同时,为减少雷电磁场对站房和罩棚内各种设备的干扰,引下线尽量沿四周均匀对称分布,且优先考虑在阳角处设引下线。引下线柱筋两端分别与作为接地装置和接闪带(杆)做可靠连接,整根引下线从上到下形成电气通路。
⑶利用桩基、承台、地梁等基础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当罩棚区域无基础地网时,在其四周敷设一圈人工接地体,同时,在加油岛处、罩棚支柱处增设集中接地极。每根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不小于2.5m,间距不小于5m。人工接地体埋深不小于0.5m。
2.1.2储罐区直击雷防护要点分析
汽(柴)油罐除橇装式加油装置所配置的防火防爆油罐外,通常埋地油罐,罐顶覆土层厚度不小于0.5米[3],无需布设接闪器。对于钢油罐只需在油罐外1m处作环形接地体并与罐体连接,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两接地点沿弧形距离不宜大于30m,接地体距罐壁应不小于3m。
2.1.3全站防雷接地网的设计
在卸油场地、进油口、油气回收口四周敷设一圈人工接地体。同时,将罐区接地装置、站房及罩棚的基础地网和人工接地体等各种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组成全站防雷接地网。为防止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连接时产生化学电池效应,人工接地体宜采用铜材、铜包钢或不锈钢导体[5]。其材料规格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宜共用同一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值按其中最小的接地电阻值确定,为不大于4Ω。在加油岛、室外探测及监控等各种仪器设备布设的地方、站房信息管理设备用房内、预计有电缆穿线金属管和输油金属管出入的地方,以上区域预留若干等电位接地端。
2.1.4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防护措施
罩棚地面与外部道路相连,其最简便的防护措施是在引下线(路灯杆、监控杆等类似物)四周3m范围内的地面铺设厚度大于15cm的混凝土或厚度大于5cm的沥青层,确保其电阻率不小于50kΩm。
2.2雷电感应防护质量控制
2.2.1电气电子设备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要点分析
加油站内的电气设备主要为供配电设施,其配电箱主要布设在配电房和站房内。电子设备主要为液位等探测仪器控制主机、监控及油品计量计费信息管理系统主机,通常布设在站房内。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大多数雷击事故是由雷电波侵入造成的[6],主要从屏蔽、等电位、安装合适的电涌保护器等三方面进行把控。
⑴屏蔽及等电位连接措施:所有从室外进入配电房或站房内的电源线、信号线(除屏蔽电缆和通信光缆外)均需穿金属管屏蔽。穿线金属管及屏蔽电缆的金属外皮、光缆加强芯均应在进入处与预留接地端子可靠连接。信息管理用房内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均与预留接地端子可靠连接。当电缆架空转埋地引入时,其转换处所有金属物均需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⑵配电房及站房各级电源配电箱内安装与被保护设备耐冲击电压Uw相适应的电涌保护器(SPD),所选电涌保护器应带有热脱扣装置和劣迹显示功能。
当供电电源为架空方式时,应将架空线转换成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金属管直接埋地引入,埋地长度(l)应不小于2 (其中ρ为埋电缆处土壤电阻率),且不小于15m。同时,在电缆与架空线转换处高压电缆安装避雷器,低压电缆安装户外型Ⅰ级分类试验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2.5kV,冲击电流Iimp≥10kA)。
当供电电源为高压电缆埋地引入时,配电房内变压器高压侧安装高压避雷器,低压母线上可安装Ⅱ级分类试验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2.5kV,标称放电电流In≥5kA。
当供电电源为低压电缆埋地引入时,配电房总配电箱内安装Ⅰ级分类试验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2.5kV,冲击电流Iimp按GB50057-2010式4.2.4-6及式4.2.4-7确定,当无法计算时Iimp≥12.5kA。后续的监控、潜油泵、加油机、通信设备、探测仪器控制主机等各级分配电箱内所装电涌保护器,其标称放电电流In≥5kA,电压保护水平由以下公式确定:①当被保护设备与电涌保护器沿线路长度不大于5m或在線路屏蔽及等电位连接下沿线路长度不大于10m时,Up0.8Uw。②当被保护设备与电涌保护器在线路屏蔽及等电位连接下沿线路长度大于10m时,Up0.4Uw。
电涌保护器安装工艺要求:电涌保器应安装牢固,其两端连接导线应短平直,连接线总长度不大于0.5m,相线采用黄、绿、红色,中性线采用浅蓝色,保护线采用绿黄双色。其截面积应符合GB50057-2010表5.1.2规定。
2.2.2输油工艺设备管道组件等电位连接及接地措施质量控制
埋地金属油罐以及埋地非金属油罐顶部和内部各金属部件均应与非埋地部分的金属管做电气连接并接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控。
⑴露出地面的通气管、量油孔、呼吸阀、阻火器等附件以及液位、温度、浓度等室外探测仪器供电电缆的金属外皮或配线金属管等均与罐体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⑵进油口、油气回收口、油气回收装置等就近接至全站防雷接地网。
⑶在油罐车卸油场地设置防静电接地装置并就近接至全站防雷接地网。
⑷罩棚内的加油机外壳、加油泵、加油枪、流量计等均应就近接至全站防雷接地网。
⑸输油管道上的法兰、胶管两端、卸油软管接头、油气回收软管两端接头等连接处应保证电气连接。
2.3防雷装置连接工艺质量控制
⑴兼作接地体及引下线的承力混凝土梁、承台、柱内的钢筋或其它钢结构件,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扣或紧固件紧固等机械连接,严禁热加工连接。非承力的钢筋之间可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其焊接方法和焊接长度应符合GB50601-2010第4.1.2条第4款的规定。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应进行防腐处理。
⑵所有防雷、防静电装置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应符合以下要求:①输油管道上的法兰、弯头、阀门等所有连接处应不大于0.03Ω。②连在额定值为16A的断路器线路中,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之间应不大于0.24Ω。③其它金属件之间连接处应不大于0.2Ω。
3.结束语
防雷工程不仅是隐蔽工程,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防护环节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本文根据加油站的功能分布,从直击雷和雷电感应两方面对各防雷设施的敷设位置、用材规格、尺寸、连接方式和工艺质量等指标的质量控制进行简要分析,以提高加油站防雷工程质量,预防和减少加油站雷击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阳剑城,梁和生.基于一起雷击事故的加油站雷电防护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4,4(02):37-37,41
[2]陈思学,娄仁杰,张诗博.加油站雷电灾害成因分析[J].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2014,08:79-83
[3]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S].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
[5]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S].
[6]浅谈汽车加油站的雷电综合防护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5:40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电梯的原理及结构组成
电梯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机械部分好比是人的躯体, 电气部分相当于人的神经, 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的大脑。各部分通过控制部分调度, 密切协同, 使电梯可靠运行。从电梯空间位置使用看, 由四部分组成:依附建筑物的机房、井道;运载乘客或货物的空间轿厢;乘客或货物出入的地点层站。即机房、井道、轿厢、层站。
2 电梯遭受雷击的原因及途径
电梯遭受雷击损坏器件主要集中在电气控制部分。主要原因:一是电器控制部分微电子程度很高, 内受能力比较差, 几十伏上百伏过电压就能摧毁;二是电梯机房均设置于电磁环境较差的楼顶, 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损坏几率较大。一般雷击途径如下。
(1) 电梯所在建筑及附近建筑遭受直接雷击, 带来巨大瞬变电磁场, 致使电梯各线路感应出过电压、过电流造成控制系统损坏。
(2) 电梯机房内有通信线路, 监控设施线路架空引入, 或楼顶其他用设施 (如风机、航空灯、移动通信设施) 与电梯共用供电线路等情况造成的雷击电磁脉冲过电压或过电流侵入。
(3) 同一建筑内其他用电设备遭受雷击, 因电源线路在配电室相连, 传导分流造成电梯设备损坏。
3 电梯的雷电综合防护
3.1 外部防雷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1994) 的要求, 建筑物安装应符合相应防雷等级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 其平均间距应符合要求。建筑物屋面新增金属构件应就近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做等电位处理, 建筑物屋面新增非金属物体应设接闪器, 并就近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做等电位处理, 且有良好的接地。电梯的建筑多为高层建筑,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侧击雷措施, 建筑物的高度在45m (二类) 或60m (三类) 以上的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电梯机房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防雷装置连接。如果电梯是室外观光电梯, 建筑物外墙上安装的观光电梯, 都应将其轨道、轿厢、厅门等与建筑物防雷装置连接, 做好防侧击雷保护措施。
3.2 内部防雷
3.2.1屏蔽及布线
电梯机房一般位于井道顶部 (楼房顶层) , 这恰好是雷击建筑物电磁环境恶劣的地方。有专家研究指出, 雷击楼房时, 顶上两层基本上能吸收雷电流的80%, 因此雷击高层建筑时顶上两层遭受灾害的几率远大于下面各层。电梯机房采取有效屏蔽对减少电磁干扰是很有帮助的。
(1) 做好防侧击雷工作, 金属门窗应与避雷引下线焊接, 以提高法拉第笼的屏蔽效果。
(2) 所有线路应穿金属线槽或铁管布设, 连接处作好跨接处理时, 应在架空线上加钢缆规定, 并将钢缆在两端就近接地。
(3) 电梯井道宜设于建筑物中间位置, 电梯控制系统应布设于机房中间位置, 以最大限度减低雷击电磁脉冲干扰。
(4) 电梯机房内连接各部件的电线和电缆要在线槽内走线, 线槽要布置得合理美观。从配电板主开关输处端开始布线, 把电梯的动力线路和控制线路分开敷设, 从进机房电源起零线和接地线应始终分开, 即采用三相五线制。
3.3 等电位连接
将建筑物中各电气装置和其它装置外露的金属及可导电部分, 与人工或自然接地体用导体连接起来, 以达到减少电位差称为等电位连接。等电位体连接在正常工作时不通过电流, 只传递电位, 仅仅在雷击或过电压出现时才通过电流。等电位连接是减小在防雷空间内发生火灾、爆炸、生命危险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对电梯系统来说, 等电位连接也是减少雷击事故的一个基本措施。
3.4 共用接地
由于各接地系统的功能要求不尽相同, 其接地问题多样及复杂, 如处理不当将留下严重隐患。高层建筑由于受周围建筑限制, 防雷接地与其它接地一般较难分开, 一般利用大楼基础钢筋网作为共用接地装置。应将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但防雷接地在环形接地体上的接地点与其他几种接地的接地点之间的距离宜大于5m。接地电阻值要求小于等于4Ω或或小于等于1Ω。
3.5 安装SPD保护
通过合理的接地、屏蔽等措施, 侵入弱电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大幅降低, 但可能超过设备耐受水平, 因此须装设必要的过电压保护装置, 将侵入的浪涌过电压钳制到允许程度。电梯系统的电源一般采用TNS系统, 电源系统一般按防雷区的划分实行多级保护, 对电梯系统应配置三级以上保护, 各级防雷器合理配合。
第一级电源避雷器 (SPD) 可以安装在总配电柜, 其标称放电电流不宜小于60k A (8/20μs波形) ;第二级电源SPD安装在电梯所在建筑物的配电柜等, 其标称放电电流要求大于等于40k A (8/20μs波形) ;第三级电源SPD安装在电梯系统配电箱, 其标称放电电流要求大于等于20k A (8/20μs波形) 。SPD连接导线应平直, 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形SPD至限压型SPD之间线路长度小于10m, 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 在两级SPD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SPD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 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4 结语
电梯作为建筑内的必需设备其使用环境不容忽视, 如果因为雷电而导致电梯停运将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随着新建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 防雷已经成为必须考虑因素。建筑物内电梯系统应采用防直击雷、屏蔽及布线、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合理安装SPD等综合防雷措施, 通过层层防护才能有效减少雷电对电梯造成的损害。
摘要:目前, 电梯制造和安装的相关国家标准并没有对电梯的防雷做出明确的规定, 为了规范电梯的防雷做法, 通过分析雷击电梯系统的原因及途径, 对建筑物内电梯系统的防直击雷、屏蔽及布线、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合理安装SPD等综合防雷措施进行探讨, 供防雷检测人员及电梯施工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梯,防直击雷,屏蔽,等电位连接,SPD
参考文献
[1] 虞昊.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19942000年版)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雷电现象有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自然灾害,从而引发较大的经济损失产生。每年由于雷电而造成的建筑物内电气设备事件时常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较大损失。过去防雷的方式较为简单,就是在建筑物上使用避雷针和一些金属物体来作为接闪体,以免建筑物受到雷击损坏。所以,做好避雷工作成为生活的常识,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极为必要。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防雷措施
民用建筑与现代工业中为了满足一定的生产生活需要,都需要安装很多不同功能的电气设备,如电话、电源插座、照明灯具、控制设备、各种工业与民用的动力装置、消防控制系统装置、智能系统等。但由于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引起的电磁效应和热效应、雷电高电压以及这些设备的耐过电压能力较低,导致这些电气设施的使用都会给设施和高层建筑造成损坏。所以,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防雷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加强,这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防雷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要對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结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和外部环境等有所了解,需要掌握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层数、建筑面积。
2.预先计算建筑物的年雷击次数,全面考虑建筑物的各个因素,依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的规定,针对建筑物的防雷类别进行分析、确定。一般对预先计算年雷击次数没有达到三类防雷的建筑物来讲,从以下两种情况来考虑。
(1)建筑物是不是公共场所,如医院和学校、电子商城、超市、大型的商场等,以上项目如果出现,必须要依照三类防雷建筑物来设计。
(2)建筑物内部有没有信息系统。考虑到屏蔽,预防直击雷接闪器应该采用避雷网。
二、感应雷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的途径
感应雷是由雷击电磁脉冲感应而产生的,形成感应过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尤其对低压电子设备威胁更大,所以说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雷电保护的重点是防感应雷入侵。感应雷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由供电线路入侵;高压电力线路遭直击雷袭击后,经过变压器耦合到各低压0.38kV/0.22kV线路后传送到建筑物内各低压电气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由于附近雷闪感应出过电压。
2.由建筑物内信息线路入侵,可分为三种情况:
(1)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气设备。
(2)当地面突出物遭受直击雷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线路。
(3)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气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
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与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时,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
三、防雷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工程,非常复杂,感应过电压和雷击过电压两者的影响不可能仅仅通过几种防雷方法和防雷设备就能完全解决,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雷电的侵入途径,对可能产生雷击的因素进行考虑,将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感应雷防护和直击雷防护和综合在一起,将雷击危害降到最低。现代建筑电气防雷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防护措施有接闪、分流、均衡电位、屏蔽、接地和合理布线。
防雷装置分为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种。
1.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1)接闪器。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雷电只能依照人们设计好的通道释放到大地中去,而不能随便选择放电通道。
(2)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
(3)接地装置。所谓接地是指为了让被保护设施免受损害,避免出现电流能量集中在某一个部位的现象,让流入防雷系统的电流全部释放到大地中。通过良好的接地能够非常有效的释放能量,避免电压反击的发生。
2.内部防雷装置:包括分流、均压、屏蔽、合理布线和安装电涌保护器
(1)分流。分流技术是保护电子系统和电子设备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分流是指在如电源线、电话线、天线等室外导体,和基地线和防雷装置间并联上一种避雷装置,这样雷电产生的电流就会分流入地了。
(2)均压。所谓均压是指将建筑物中的各个部位都分成相等的电位。如果各种金属线路和建筑物中的钢筋结构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建筑物中不会出现电位差,这样雷电就不能对人体及电气设备产生危害,因为建筑物内没有产生跨步电压。
(3)屏蔽。所谓屏蔽是指为了使建筑物内的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免受到雷击的危害。因此,为了达到实现屏蔽的目的,建筑物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钢筋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建材,这样会使建筑物形成一个等电位的网状结构,进而让雷击电流实现分流。
(4)合理布线。所谓合理布线是为了让防雷技术达到更有效的效果。现代建筑和照明、电话、电视等电器的管线联系紧密。首先,将这些管线放进金属管内,达到屏蔽的目的。其次,把管线主干线中的垂直部分放入建筑物的中心,达到缩小电磁波感应范围的目的。
(5)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SPD)能够吸收危险的额外电压,防止大多数这样的电压进入您的敏感设备。
四、结语
现代建筑物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防雷,再加上在建筑物中电气设备的应用广泛,更加大了其受到雷击的概率。所以,加强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防雷技术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的电气设计人员只有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处雷电环境,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详尽分析、精确计算,科学考虑规范没有细化到位的地方,特殊问题要用特殊措施来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设备、人员和建筑物的防雷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毅.浅谈对建筑电气施工技术的探讨与研究.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J].科技资讯,2011.
[2]李大生.住宅建筑电气防雷措施分析.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J].价值工程,2010.
作者简介:
童杰,413027197409161434,男(1974-09-),籍贯:河南商城县,研究方向:电气。
防雷社会管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