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精选8篇)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1篇
二年级数学《猜一猜》教学反思
猜一猜即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一教学内容编排在二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逻辑推理思维性比较强。于是我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把知识要点设计成一个个轻松有趣的游戏。将猜一猜活动置于模拟情境中,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感受快乐。
游戏一:
根据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和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性,我设计了生与生玩儿,师与生玩儿锤子、剪刀、布游戏,激起学生玩的乐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提出了问题猜猜我与小朋友谁赢了?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可能老师赢,也可能小朋友赢。从中感悟无法猜准。学生再根据老师的提示我(小朋友)没输猜到确定的答案。这样层层紧接,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刻感悟到逻辑推理要根据前提条件下结论,初步理解推理中的逻辑。这样的引入既了解了学生的.思维起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游戏二: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含有两个条件推理的思维方法,我设计了猜苹果、葡萄两种水果的游戏。游戏时,我请一位小朋友上台与我一起演示。先不给提示请学生犹豫地猜我与小朋友分别拿的是什么水果。老师再给出提示请学生确定地猜,并说清楚道理。像这样教师参与活动,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再现了游戏规划。使学生明确:一要知道所猜范围;二要让对方给出一个间接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猜得准。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游戏三:
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为了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含有三个条件推理的思维方法,我在猜苹果、葡萄两种水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水果香蕉。请两个小朋友上台来与老师一起演示,先是老师给出第一个提示让学生猜,当学生确定出一种水果后,再请上台演示的小朋友给出第二个提示。又一次使学生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明白三个条件的推理可以转化为两个条件的推理。这样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体验简单逻辑推理过程,感受逻辑推理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游戏四:
游戏教学可以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内化简单逻辑推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我设计游戏猜年龄。先是学生在老师一个个提示下,一步步猜出老师今年确定的年龄,再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提示让老师猜他们的年龄,生与生之间猜年龄。通过师生互猜、生生互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猜得认真,猜得主动,思维一下子被激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充满笑声,也内化了推理的思路与方法。
游戏五:
学生活动了,亲身体验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他们的多元能力,我设计了含有四个条件推理的游戏猜奖品。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组的同学合作交流,根据老师的提示猜出所得奖品,并说清楚道理。四个条件的推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分成讨论交流找到推理的突破口,再猜到自己的奖品。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同学们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逻辑语言得以训练,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得以发展。
游戏的设计由简单到难,游戏玩法多种多样,参与者的角色也在发生转换,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变换的游戏中高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推理的过程,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使学生达到在乐中玩、在玩中东、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境界。
然而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无止境。我做不到完美,只求更好。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100猜一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及其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例题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境情景,生成问题
1、猜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有的动画片老师也喜欢看!你能猜到老师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吗?(学生乱猜)
师:老师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小鲤鱼历险记》。看来猜也大有学问,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玩“猜一猜”的游戏,高兴吗?(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猜一猜)
2、齐读课题
3、课题导入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猜什么,怎样猜)
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2个条件的推理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1)乱猜
师:瞧!老师带来了2位新朋友芳芳和明明(课件出示),他们手上分别拿着什么?你猜猜看。(学生盲目的乱猜)能猜准吗?(不行)
(2)给出一个条件猜
师:要不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吧!
课件演示小精灵的话。(他们两人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再猜猜看。(有2种可能)还是不能猜准,那怎么办?
生:再给一个提示。
(3)给出两个条件猜
课件演示芳芳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芳芳和明明各自拿的是什么书?现在可以猜出来了吗?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猜出结论。
分组讨论,同桌相互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参与其中
(5)学生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的想法?你认为芳芳说的话中,哪个词很重要?(不是)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推理:
芳芳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中可推出芳芳拿的是语文书,那么明明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芳芳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名话中可推出明明拿的是数学书,那么芳芳拿的就是语文书了。
②老师边演示课件边完整的叙述一遍推理过程。
2、师生合作,玩“猜礼物”游戏
师:同学们听课这么认真!是不是知道老师有带的礼物啊?想猜一猜吗?学生乱猜。
师:我的手上分别拿着桔子和粉笔,我左手拿的不是桔子,请你猜一猜我的左右手分别拿着什么?
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对吗?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谢谢你,礼物送你了,请学生互相说说理由。
3、同桌合作玩“猜一猜”的游戏。
4、律动游戏。(课件出示,配音乐)师生互动
5、师小结:同学们配合得真好!刚才我们猜的`都是2种物品,要想一次性猜对,我们就要根据提示语有依据的去猜,不是这种,就是另一种。
(二)猜三种物品。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还想玩吗?想不想玩点有挑战性的内容?我们来猜3种物品
课件出示书本上例3主题图
(1)给出一个条件(图中隐去了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只呈现小精灵说的话)
(2)给出两个条件猜(图中隐去了小刚说的话,呈现小红说的话)
师:你能准确的猜出小丽手上拿的是什么书?(独立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没有,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也有可能拿着社会书)
师:你们为什么不猜小丽拿的是语文书?(语文书已经被小红拿走了)
看来这一个提示语还不能准确的猜出小丽拿的是什么书?怎么办呢?(还得一个提示)
(3)给出三个条件猜课件出示:小刚说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能猜到吗?
(4)小组交流,猜出结论。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学生反馈
师:谁来有条理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要说得让人一听就清楚、明白!
点生上台边演示边叙述(2个),多指几名同学说推理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完整的梳理一遍推理过程)
2、猜年龄。(课件演示)
3、发奖品(练习)
师:你们三人不但猜得准,而且说得也清楚,真不错!大家给点掌声鼓励鼓励他们吧,!老师也有奖品要奖给你们,奖什么呢?(快上来。)(教师随手拿出准备好的红花、黄花、蓝花各1朵,指生1:奖给你的是黄花。(生去摘),指生2:奖给你的不是红花。师追问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生2、生3摘花。其他学生评判。
3、师小结:猜3种物品时,仅仅看一个提示语是不够的,我们要把所给的提示语全部看完,先根据一个肯定的提示排除一个正确的答案后,剩下的就可以运用猜2种物品的方法去推断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们想试一试吗?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再来“猜一猜”
1、P101第3题
3个人每人手里拿着1张动物卡片,分别是兔、狗、猫。小强说:“我拿的不是猫。小明说:“我拿的是兔。”小红拿的是什么?
(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2、P101第4题
3个人拍球,分别拍了32下、31下、30下。小丽说:“我不是拍得最多的。”小红说:“我拍了30下。”小林拍了多少下?
(打开课本自己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猜一猜(指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些什么?只要我们根据提示,通过一步一步的猜下去,就一定能猜到谜底。
2、拓展练习(分奖品)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想为每一个同学发奖品。不过,你要猜对自己得到的是什么奖品才行!因为每一组小朋友得到的奖品是一样的,一个人猜,猜不出来,可以一大组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商量!集体力量大!
笑脸娃娃红旗奖章星星
第一组小朋友得到的不是笑脸娃娃
第二组小朋友得到的不是笑脸娃娃,也不是红旗
第三组小朋友得到的不是笑脸娃娃,不是红旗,也不是奖章
第一大组小朋友得到的奖品是
第二大组小朋友得到的奖品是()
第三大组小朋友得到的奖品是()
第四大组小朋友得到的奖品是()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思考,还学到了根据提供的信息有理有据猜事物的方法。希望小朋友在课后能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推理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聪明!
五、动脑筋出教室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3篇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该片段时, 我再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里所讲明的方法步骤, 并以“铺”字为例。在每一步骤与实际查对时, 就有几个学生举手, 说他们已经学会了。我就把刚学的“近”字让他们查查看, 他们也一下子就查到了, 我心中一喜。分组合作学习安排后, 又有学生举手说“我数的笔画和他们不一样。”我走过去, 让他们边写边数给我看, 原来他把三画的“口”写成两画。
在我今年秋季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就发现有些学生不按笔画笔顺规范写字的现象, 以往也常遇到, 如“争”的第三画和第五画写成一画, 结果六画的“争”字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五画, 虽然纠正多次, 似乎是成了习惯而难以改正, 我想批评他, 却想到这现象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许多学生在没上幼儿园前或在上幼儿园时, 上一年级时……已经养成这个写法。我真想呼吁一下孩子们所有的启蒙老师或者正在教孩子们的老师, 当你教孩子们学每一个字时, 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不能写马虎呀, 一旦发现孩子们有这方面现象时, 应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我摸着他的头, 轻声问他, 纠正后又忘了吗?他红着脸点点头, 回到座位上, 专心地查起来……
忽然又有学生在争吵, “你不会, 我教你……”“我不要你教, 就不要你教……”我不禁一怒, “严厉”一下子上了脸。学生都静了下来。“你过来我想知道原因。”他怯生生地走过来。我习惯地摸着他的头, “你怎么啦?”全班同学都在看他, 他把嘴巴贴近我耳旁, “他虽然懂, 也能教会我, 却因此嘲笑我笨。我偏不让他教, 我要老师教。”“好!老师教你。”
我拿出字典让他查“铺”字看看。他在部首处查到了“钅”部然后又将后面的正页页码数查到了, 问题解决后, 我俩会心一笑, 是的, 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 他产生逆反心理是难免的。相互尊重, 互相理解, 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但怎样使学生也能领悟这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并且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呢?
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个执教者关注和落实吗?必须利用时间把这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在我思绪万千之际又一双小手高高举起, “我虽然会查了, 但字典中对每个字的注释又有许多不认识的字, 一个个查起来挺费力耗时间的。”我慢慢走过去, 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个好事呀!这样你又能多认识好多字了。”邻座的小华接着说, “是啊, 刚才查字典的时候, 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是他告诉我的。”这时这个学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 我想让大家为他鼓掌加油, 但一想, 激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这位同学平时是很容易骄傲的, 还是免了吧!
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像放飞的鸽子般冲出教室, 而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我正沉静在这段教学片段的反思中。
1.新课程改革, 低年级语文学科要把学会写字, 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这些内容列为重点。
2.在课改中,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教师也不能失去主导作用, 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 熟练掌握所执教内容, 着眼于眼前, 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猜一猜”课堂教学实录 第4篇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掌握初步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发现和正确判断,从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花色。
老师手里有一朵花,让学生猜是什么颜色。学生猜红花、黄花和蓝花的都有。
师:这是一朵黄花!(松开右手)有的小朋友猜对了,有的小朋友猜错了。怎样才能猜对呢?(板书课题:猜一猜)
2.缘题导入。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猜什么。
生2:我想知道怎样猜。
生3:我想知道猜的方法。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一)猜两种物品。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师:他们拿着几种书?
生:拿着语文和数学两种书。
师:你认为1号小朋友的话中哪几个字重要?
生:“不是”两个字重要。
师:从1号小朋友所说的“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你能判断她拿的是什么书吗?剩下的书是什么书?
生:1号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书是数学书,2号拿的是数学书。
师(小结):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两种物品,1号小朋友拿的不是数学书,肯定是语文书,所以,2号小朋友拿的是数学书。
2.猜男女。
(课件出示戴面具的两人)
师:你能猜出他俩谁是男生,谁是女生吗?
生:1号小朋友不是女生,那他一定是男生,剩下的另外一个小朋友就是女生。
师:因为只有两种“可能”,由1号不是女生,就可确定2号是女生。
3.猜粉笔和橡皮(略)。
4.学生互猜活动。
小组活动:从杯中(装有纽扣、蚕豆、玉米)挑两件物品分别藏在两只手中(让同伴看清你拿了什么),说出你一只手拿的不是什么,请同伴猜一猜你两只手分别拿着什么。
(二)猜三种物品。
1.教学例3。
学习了猜两种物品的方法,那么三种物品怎样猜呢?
(课件出示下图)
师:他们拿着几种书?
生: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数学、社会三种书。
师:请同学们齐读小红和小刚说的话。你认为小红和小刚的话中,哪几个词最重要?
生:“是”和“不是”最重要。
师:你们能抓住“是”和“不是”把猜三种物品的方法转变成猜两种物品的方法吗?(小组思考讨论,然后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认为先看“是”,再想“剩下的”,然后根据“不是”就想出各拿什么书。
生2:我们小组认为先把“是什么”排除掉,再想“剩下的”,这时,就把“三种物品的猜一猜”转化成“两种物品的猜一猜”了。
师:下面就请同桌有条理地说一说,要说得让人一听就清楚、明白!
学生汇报交流(略)。
师: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语文书就被确定了,只剩下数学书和社会书。现在,就可以按照例题1的方法去判断了。(同桌交流。)
师:谁来有条理的说一说。
生:我认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语文书就排除掉了,只剩下数学书和社会书两种。根据小刚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社会书,最后,得出小丽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师:同桌再相互说一说。
2.练一练(如何将三种物品的猜一猜转化成两种物品的猜一猜)。
(1)课件出示第101页第3题。
师:先说说图上有几种动物卡片。
生:它们是兔、狗、猫三种动物卡片。
师:谁来说说三个小朋友分别拿的是什么动物卡片。
生:3号拿的是兔,剩下的1号拿的是狗,2号拿的是猫。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3号拿的是兔,剩下的只有狗和猫。因为1号拿的不是猫,那他拿的一定是狗,2号拿的就是猫。
(2)完成第101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图)。
师:请同学们先看看图,图上给了哪些信息,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们分别拍了多少下?
生:1号拍了31下,2号拍了32下,3号拍了30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号拍的是30下,剩下的是拍32下和31下,根据1号拍的不是最多的,那他一定是较小的那个数31下,2号拍的必然是32下。
三、学以致用,拓展升华
游戏活动一:猜帽子
教师出示红、黄、蓝三顶帽子,请同学们看清并记住帽子的颜色后把帽子藏在身后。
游戏要求:做游戏的三个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这三顶帽子分别戴在他们头上。当听到老师说“开始”,三个小朋友睁开眼睛,看着别人的帽子,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自己的帽子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1:我看到他们两人的帽子是黄色和红色,剩下一种蓝色就是我戴的帽子了。
生2:我看到他们两人的帽子是黄色和蓝色,剩下一种红色就是我戴的帽子了。
生3:我看到他们两人的帽子是红色和蓝色,剩下一种黄色就是我戴的帽子了。
游戏活动二:猜奖票
师:(出示箱子)这个抽奖箱里有一、二、三等奖票各一张,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抽奖?抽出后,把三张奖票上的提示展示给下面的小朋友看看。
(学生抽奖后展示每张奖票上的提示。)
师:同桌说说他们分别抽到几等奖?
生:李林抽到的是三等奖,王超抽到的是一等奖,张琪辉抽到的是二等奖。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首先看到王超抽到的那张上面写着一等奖,剩下的就是二等奖和三等奖。李林抽到的不是二等奖,那他抽到的一定是三等奖,张琪辉抽到的就是二等奖。
师:你们三人把奖票打开,让小朋友们看看猜得对不对?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思考,还学到了根据提供的信息有理有据猜事物的方法。希望小朋友在课后能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推理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聪明!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小学
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5篇
篇一:猜一猜>教学反思
(一)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推理的过程,在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问题时,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而对于复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缺乏依据的大胆猜测无法得出正确结论,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到试验数据,并将数据作为推理的依据,通过对推理的结论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产生这样结论的原因。等一系列螺旋上升的一个活动过程。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活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悬念去活动,带着疑问去活动,带着目标去活动,带着对成功的期待去活动,从而促进对学习方式的转变。
试验的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为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 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紧紧地抓住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猜测与试验的机会,突出试验数据作为猜测的依据,将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二)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取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先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获得良好的体验,再与同伴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我注重了小组讨论前的个人思考,注重了小组实验中方法的介绍,注重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重小组评议等方面,因此使这节课中小组活动秩序井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学校举办的常青藤师徒汇报活动,我受益匪浅,从一开始在师父的启迪下,我开始着手收集资料,撰写教案。然后试课组内老师交流指导,我再次修改教案,之后又听课评课,发现我的大环节出现了问题,本来设计的转转乐中奖活动发现只重游戏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我们力图把这节课的教案重点突出更鲜明,不失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与知识的联系,更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编排和本班的学情,我在新授部分运用小组合作形式的抛纸杯。摸球游戏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模仿老师来设计不同的摸球游戏。
我从一开始没有重点和缺乏总结,然后通过大家的指导和自我的思考不断的完善,师傅发现我的声音总是有些生硬不够自然亲切,我就想办法在家录音,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改正自己的声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的上课效果明显比以前有所进步,感谢我的师父和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指导。现在我教学的方式逐渐有了一套自己的建构。
篇二:猜一猜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大量的游戏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成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具体说来:
1.课标指出,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节课整体设计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自己猜测,自己游戏实践,小组合作交流,步步展开,深入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和情感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一个活动是说一说“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学生不做试验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颜色区域的面积大小,进行合情推理,做出正确判断。但“抛图钉”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不做试验就难以推断。在做这个试验前,先让学生先猜一猜图钉落地后有几种情况,哪一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种最小;然后再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摸球”试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猜想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再通过试验来检验猜想。
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尝试寻找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原因,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数学思考的力量。对于任何概率的简单试验,首先要弄清楚它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几种,这是进一步研究和描述发生各种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必要前提,所以教材中设计的“讨论”和“试一试”都加强了对这一前提的关注和体验。
“你知道吗”介绍降雨概率,有助于学生认识可能性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生,游戏活动是他们的最好,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体验,学的轻松、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为了保证参与效率,良好的组织、管理、协调又是必不可少的。这节课由于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主,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又充分发挥了小主人的主体作用。
篇三:猜一猜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活动教学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通过“猜一猜”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小>礼物的活动,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出示两个装有礼物的盒子,先让孩子任意的猜,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瞎猜”很难猜得到,启发孩子发现要想猜得准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感知并明确有依据的猜才有效。
活动二:简单的猜一猜游戏,根据两条信息猜一猜。我双手拿着不同的物体,给学生一个提示条件:“我的X手拿着不是XX。”让学生推理猜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我的双手分别拿着什么物体,并说清楚推理的方法。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活动,想尝试看学生是否有能力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个简单的猜一猜游戏。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直接将自己一边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伴,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课后反思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我突然拔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活动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能在让学生做模仿活动前,多几次示范,并让个别生单独模仿,那么学生对给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伴猜来设计“模仿游戏”效果会达到我的预期效果。
活动三:角色扮演,根据三条信息猜一猜。我将课本101页第3题的练习变换了提示条件的内容,并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当中的人物给出信息让学生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拿了什么?”。学生先通过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反馈中学生均能从每一个提示条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隐藏的信息。
《猜一猜》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6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六册 统计与可能性 猜一猜课本第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试验的具体试验,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对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简单的判断。
3、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些。教学关键:
让学生亲身经历可能性有大小的试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教具准备:
纸盒,黄、白、红色的球,纸杯,图钉。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师:老师请大家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她是谁”。老师会分步提示三句话,请你们根据每句提示,猜测出有关信息,当老师说完最后一个提示,请你猜出她是谁。提示1:她扎着辫子;提示2:她坐在第二组;提示3:她曾在李萌的诗朗诵节目中伴舞。
学生根据提示猜测,并说出理由。
师:刚才同学们猜测时用到上学期学过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可能性的问题——(出示课题)猜一猜。
二、合作探究。1、转盘游戏。
出示1号转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转盘,如果转动它,猜一猜指针可能指向什么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上来验证一下,转5次。然后将转盘贴在黑板上。出示2号、3号转盘。
师:老师再请你们来猜一猜,这两个转盘,转动它们,指针可能指向什么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更大些?为什么? 请回答问题的同学来转转盘,其他同学看且验证。各转6次。
出示4号转盘。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想看一看吗?转动它,指针可能指向什么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转一转验证。
师:4号转盘与前3个转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重点引导学生体会4号转盘有三种可能性。)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抛纸杯。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在你们小组长的桌上也有,请你猜猜是什么? 学生猜测。
①师: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在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说,老师相应地将板书完成。②师: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来做这个“抛纸杯”的试验。
请听好要求:每个小组长的桌上有一个纸杯,每个同学抛5次,每次的结果由小组长记录在记录单上,可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都抛完5次后,小组长将出现的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统计,完成小组汇总单。
老师可举例讲解表的填法。
③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④全班交流结果。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汇总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再请学生观察表格,讨论出结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更大。师:看到这样的试验结果,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体会侧放可能性更大的原因,可利用矿泉水瓶盖帮助学生理解。)3、摸球活动。师: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再测试一下你们的猜测能力,我们再来进行一次摸球活动吧!
①出示1号盒子,内装1个白球2个黄球。
师:这个盒子里有些什么?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更大?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更小?为什么?
请一名学生上台摸球验证一下。
师:再放入3个红球,再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情况会和刚才的一样吗?可能出现几种结果?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小?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再请另一名学生上台摸球验证。
②出示2号盒子,内装2个白球2个黄球。
把球拿出来展示给学生看,说:如果老师要从中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呢?请同学们先猜一猜。
学生自由猜测。(2个白球,2个黄球,1个白球1个黄球)师相应地将板书填上。
③师: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们可以怎么做?
对,动手试一试。下面,我们还是分小组来做试验,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装了2个白球2个黄球的纸盒,每人轮流摸5次,看看出现的结果是不是我们猜测的这三种。④小组活动,师巡视。⑤全班交流,填好表格。
⑥师:经过这次摸球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4、生活中的可能性。
师: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非常紧密。请看知识卡片。投影书第76页的“你知道吗”,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明天要带伞吗?为什么?
三、总结评价。
师: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同学们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拓展练习。
师:看看小组长的桌上,还有什么东西我们这节课没有用到的?你猜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这枚图钉来探索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呢? 如果抛出这枚图钉,落下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先猜一猜,再请学生分小组试验,每人抛5次。汇报结果。总结所获。
师: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存在可能性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用可能性的知识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有心人,不但能从课本中学到知识,从生活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要使猜想得到验证就应该有:猜想→验证→结论→差距(与猜想的比较),等一系列螺旋上升的一个活动过程。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活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悬念去活动,带着疑问去活动,带着目标去活动,带着对成功的期待去活动,从而促进对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活动里,通过活动——经过多次摸球,达到一个理论上的期望值:摸的次数越多,概率的偏离差就越小。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实践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就会有初步的认识过程,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能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由于3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度。既要让学生感觉要解决的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还要让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7篇
1.进一步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内容】
同学们也许都读过四大名著,或者读过其中的一两本。其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选一个人物形象来说一说他的特点,他的个性,他的言行举止,他的典型事件让大家猜一猜你说的人物是谁。看谁说的生动到位。
【活动指导】
1.预先阅读四大名著,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2.搜集学过的与四大名著相关的课文。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名著里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谈;可以从人物的装束性格谈;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谈。
4.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等解透彻,准备表演。
5.倾听描述,欣赏表演,猜人物。
(1)认真倾听、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
(2)猜一猜表演的是哪个人物形象。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是怎样进行推测的。
(3)评价。(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评选最佳演员。(不仅动作形象逼真,而且语言表达生动流畅。)
【活动要求】
1.描述人物形象时,用词要准确,表意要清楚,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解。
2.表述不要过于直白,不能说出人物的姓名、绰号等直接信息。
3.听的时候注意把握讲述者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并快速进行分析和推测。
4.猜人物时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说出怎样进行推测的。
【范文引路】
《西游记》孙悟空: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藤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馀多。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
人物外貌描写的语段:
《红楼梦》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水浒传》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三国演义》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第8篇
一、盯住题目,解悬念之密
童话里藏着许多秘密,教师的任务是引出秘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探秘潜能,使悬念和奥秘在孩子心中自然地埋下神奇的种子。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和我一起写下课题,然后问:为什么这个故事要用“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作题目呢?请学生自己去读读《从现在开始》整篇课文,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秘密。孩子们带着问题读得很起劲,我从他们的眉宇间感受到了寻找答案的认真和疑惑不解的苦闷。
读后,大家发现:这五个字的短语从头到尾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真是会动脑筋啊!你们发现了童话的第一个秘密——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句就可以作为故事的题目。”孩子们喜不自禁,脸上写满了胜利者的喜悦。
突然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发现‘万兽之王’ 这个词语在课文里也重复出现了好几次,为什么不用它做课题呢?”孩子们听他这么一说,又陷入了疑惑之中。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这次只要求读动物们说的话。
读后,大家一番议论、交流,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每个动物说话的开头都会用上“从现在开始”这五个字,这是选“万兽之王”的规定,也是这个故事中动物语言的显著特点,比“万兽之王” 更吸引人,因此用“从现在开始”做课题更好。
悬念以及揭示悬念所带来的“神奇”感受,让学习变得饶有趣味。
二、关注语言,解多元之密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阅读童话正是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基于好奇心的观察、探索、询问、交流、操作,如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人格特征。
“不仅仅是题目,这篇课文里还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挑战一下,做个杰出的解密员吗?”我用充满诱惑力与鼓动性的话语,引得孩子们群情激动,跃跃欲试。
1. 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微
如果说朗读是从整体上感知童话的内容,解读词语则是局部的探微揽胜。一组又一组的词语,为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发现每一次动物说话,开头都是‘从现在开始’,一共有六个。”
“以前老师告诉我们,用词不要重复,可这篇课文却用了六个‘从现在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猫头鹰很神气,他要学狮子大王宣布命令。”
“因为袋鼠当上大王太激动了,所以要用大王的语气来说话。”
……
“你们不但善于发现秘密,还善于思考秘密背后藏着的秘密。注意‘从现在开始’,咱们来当当故事里的动物,我们去读一读他们的语言。”
六个“从现在开始”是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关于词语的秘密。以前老师教的,与课文中所不断重复出现的“从现在开始”,产生了认识上的错位,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乐趣。他们发现了六个“从现在开始”,更要去探寻六个“从现在开始”背后的秘密——语文课思维的过程有时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2. 从文辞解读到符号研讨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了标点由文法规则向审美变异的研究转变,从而提升了标点作为文本符号的价值。小小标点学问大,与文本的主题思想密不可分。这篇童话,也不例外。
“老师,我还发现,猫头鹰和袋鼠说完话之后的标点是感叹号,小猴子却是句号。”
“你可以当小老师了,发现了这么多。你们猜猜看,这是为什么?大胆猜!”
“猫头鹰说话用感叹号是因为他神气极了,课文里有这个词。”
“袋鼠当上大王很激动,所以说话也是感叹号, 课文里有‘激动’这个词。”
“小猴子不神气也不激动,他很冷静,所以他是句号。”
……
“没想到小小的标点符号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还能与前面的提示语联系起来!拿起语文书,我们一起来演演神气极了的猫头鹰、激动的袋鼠和冷静的小猴子。”
用猜一猜的方法解密,没有对错的界限,只有准与不准的区别。孩子们通过猜一猜,联系课文,从标点符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 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也更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三、拉大缝隙,解语用之密
学生的模仿力是惊人的,尤其是面对他们喜爱的作品。每当读完一个故事,他们总会沉湎其间,回味遐想,产生许许多多的“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久久“难以自拔”。因此,我常常对童话文本进行切割开发,拉大缝隙,鼓励学生续写、仿编故事,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课上到这儿,让学生复述故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我不这么处理,我的课堂始终要带给孩子们“柳暗花明”的“惊奇感”,让他们在“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中,体验到探寻与创造的乐趣。
“猫头鹰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他就让动物们也——(生答: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习惯跳着走路,就让动物们也——(生答:跳着走路)。 他俩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你们知道吗,一开始呀, 小猴子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他想到自己当了万兽之王,又神气又激动。”我神秘的提示让孩子们情绪高涨“。你们知道一开始小猴子想宣布的命令是什么吗?”我边说边出示小猴子爬树、吃桃子和用尾巴荡来荡去的图片。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天天在树上爬来爬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
……
“除了小猴子,原本小熊、小白兔等等也要轮到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他们也早就在心里想好了要宣布的命令。你们来猜猜,他们又会宣布怎样荒唐可笑的命令呢?这是老师最想知道的秘密。”
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得不亦乐乎,五分钟后争着开始交流。
小鱼儿神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在水里生活!”
小蛇娇声娇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拥有苗条的身材,优雅地扭着走路!”
……
二年级《猜一猜》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