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1篇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
请大家认真观看这一段视频,并思考下面问题: 课件展示:
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1) (学生观看并思考) 师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 过雪山的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战士生活环境也炎热。 师
很好。大家应注意的是抗洪战士生活环境并不单纯是炎热,还有呢? 生2 缺干净水。 生3 蚊虫多。
生4 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
师
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应该及时补充淡盐水,这又是为什么呢?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就是我们在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阐述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 推进新课 板
书: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师
我们再看两段视频,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播放视频
2、多媒体CAI1)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
生
第一段播放的是草履虫。第二段播放的是血液中的血细胞。 生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师
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
有,都是液体环境。 师
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师
很好。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生
血浆。
师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 课件展示: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体内的细胞,绝大多数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师
细胞内液指什么?
生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 师
对。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 生
细胞内液多,占2/3。
师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
细胞外液。
师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 课件展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演示CAI2)
(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
师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生1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生2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生3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师
不同点:三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
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师
对。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又可以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课件展示:
师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
注意三者相互转化的位点: 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 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 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师
我们概括地说,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师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课件展示:
师
内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个概念:
1.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2.注意从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上把握内环境的概念。
师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
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学生阅读讨论)
生1 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
2Ca2+、Mg2+、Fe2+、Cl、HPO
4、SO
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循环,形成血浆。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生2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生3 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1)
图1-1-1 血浆的主要成分
1.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约占90%。其次是蛋白质,约占7~9%。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
HCO
3、HCO4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课件展示:
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师
我们在必修1中学习过植物细胞对水分吸收的原理。谁来说一下? 生1 渗透作用。
生2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师
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生1 在清水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浓度,红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生2 在较高浓度的食盐水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红细胞通过渗透失水出现皱缩。 师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生
生理盐水是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为其浓度与细胞外液相当,所以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
师
是的。所谓渗透作用,是指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也就是说,水分的净渗透方向与浓度有关。这时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 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前面的资料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师
(讨论题4)HCO-
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生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师
化学上学过,什么是pH?
生
pH即溶液酸碱度,是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师
(总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3、HPO-4等离子有关。
师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板
书: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
(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它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生
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生
课堂小结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和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1.维持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2.参与维持pH的HCO3是怎样形成的?这与体内哪些系统的活动有关? 3.细胞外液的温度能够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推测哪些器官和系统参与了体温的维持。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5.通过以上讨论,是否增进了你对本章首页题诗的理解? 生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生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
统有关。
生3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分析(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生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板
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2表示:
图1-1-2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图1-1-3)
图1-1-3 血浆的主要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可用图1-1-4表示:
图1-1-4 活动与探究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
2、识别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3、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互助:学生在课前收集草履虫有关生命活动的资料(自主学习,初步认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并可在课堂交流。
2、实验验证: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验证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
3、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2、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和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针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和加强。而我教授的七年级19/20/21班,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从在课前分组布置收集资料任务时,马上就表现出相应的热情。
2、通过之前的学习,该班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即显微镜操作和临时装片的制作,具有小组合作的探究能力。
3、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单细胞生物如何生活,以及其具体结构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以实验观察一个细胞的生物体生命活动为主线,以细胞的结构、生活以及是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验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可以独立生活,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的单位仍然是细胞,所以本节是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的归纳和总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通过这节课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如让学生分组收集其小组对草履虫有关生命活动感兴趣的资料,再对草履虫进行实际观察,设计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探究实验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
1、运用显微镜观察制作草履虫装片
2、探索观察草履虫的各项生命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的资料收集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学习组,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请每个小组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查找资料,在课前将所收集的资料制作成PPT幻灯片。教师可以提示包括:
1、草履虫的结构特点:观察草履虫的图片,认识草履虫的形状特点、了解其身体结构、运动情况、如何取食、怎样进行生长繁殖等。
2、草履虫的生活环境:草履虫是生活在陆地还是水中?一般出现在哪里?它对环境生活的要求有什么?
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动态之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拓展课本中的内涵;此外,在课堂的教学中这些知识可以作为学生设计实验的依据,同时也能在实验中让学生验证所收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从中又可以做到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其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加强了小组合作能力。
(二)课堂流程设计
1、合作展示,激趣引入
1.1合作展示:在本节课之前呢,老师布置任务,希望大家利用书籍和网络,查找收集有关草履虫生命活动的资料,制作ppt传到老师的电脑里,通过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在课堂前花大约五分钟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收集的对草履虫相关生活感兴趣的资料,谈谈每个小组对草履虫的认识。学生在讲时,教师快速在黑板上板书他们收集的资料。
1.2激发兴趣:总结每个小组的收集情况(学生收集到草履虫的资料有草履虫的细胞图片、名字的由来、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取食消化,繁殖的方式等),从资料上认识到草履虫是一个具有生命体的生物,但是学生并未亲眼见到草履虫,它真的具有生命体的特点吗?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课题。
2、步步拓展,完成探究
为什么要选择草履虫作为我们观察的材料?原因是因为草履虫和好培养,可以利用稻草(由于草履虫在水稻田干涸时往往以包囊形式附着在稻草根部),加水培养出来(展示实物)。我们每位同学的实验桌上都放有草履虫的培养液,请学生用肉眼观察一下草履虫。你能看到他们吗?有的同学说什么也看不见,有的同学说看见一些白色的小点,总之草履虫体型很小,如果用肉眼很难看清他的生命活动,那么,要观察它,就需要借助──显微镜了,大家还记得显微镜是怎样操作的吗?
2.1环节一:回忆显微镜的操作,请一位学生上来实际操作显微镜的使用,边讲解边操作,如果有操作错误,可请同学进行纠正(养成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第一步,取镜安放;第二步,对光,强调用低倍镜对光,视野雪白为止。
2.2环节二:进行临时装片的制作,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际进行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作,边讲解边操作,第一步取洁净载玻片;第二步取草履虫培养液(注意他取的是上层还是下层);第三步盖上盖玻片(是否用棉花);第四步是观察玻片。利用显微投影仪,观察他做的装片。根据其装片情况提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1)草履虫的数量:为什么草履虫出现的少?取的是下层;为什么草履虫出现的多,取的是上层,解释这是因为草履虫喜光,而且其生活需氧,故其主要生活在水层的上层,所以取的时候要取培养液的上层。(2)草履虫跑得快我们能看到草履虫但是它的运动却很快,利用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想个什么办法呢?学生的回答用盐水,但是可能引起细胞失水;利用棉花纤维阻挡。强调棉花的量不能太多,否则不易观察。 展示教师提前做的一张片子,进行示范。
2.3环节三: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我们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知道生物可以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称之为应激性,让学生回忆应激性的意义──趋利避害。那么草履虫可以做出这样的反应吗?引导学生从草履虫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利),讨厌什么样的环境(害)思考,再依据之前所学的科学的探究方法──实验法(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结合学案,完成上面的相应内容,讨论出方案的同学可以分享其实验方案。请学生上讲台讲解他们的设计方案(互助合作学习,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设置几点疑问:第一:我们能不能盖上盖玻片?不能,所以注意不要让水滴打湿镜头。第二:观察应激性该用低倍镜还是高倍镜呢?低倍镜,看到的数量多,易于统计。
2.4环节四:实际操作观察草履虫,让学生有15-20分钟的操作时间,观察草履虫的结构、运动方式,结合教材70页的草履虫的结构图,思考这些结构和草履虫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完成草履虫应激性实验,同时将观察到的结构、现象记录在学案上。
3、归纳整理,总结交流
3.1 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草履虫的体表周围有许多的纤毛,草履虫是纤毛摆动着旋转运动的。
3.2请同学说说草履虫的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能看到食物泡吗?草履虫身体里所有的食物泡一样大吗?说明了什么?
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兵乓球代表食物、食物泡、食物残渣,利用草履虫模型,展示食物消化的过程:草履虫食物是微小的细菌和浮游生物,通过口沟纤毛摆动,细菌和微小浮游生物进入细胞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逐渐消化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3.3让学生谈谈你所观察到的应激性的实验结果:在清水和培养液中,草履虫选择待在培养液一边;当在培养液中加入食盐后,草履虫往清水一边移动,说明其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4同学们还观察到它的其他生命活动吗?可能会有学生会谈到他的分裂生殖。或者呼吸方式等。
通过上述教师引导性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通过我们的实验观察,了解到草履虫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是它一样可以运动,可以消化食物,排除食物残渣,也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有的同学还观察到草履虫通过细胞分裂产生下一代进行繁殖等特征,得出结论──单细胞生物也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以我们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70页的内容,谈谈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一面是: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饵料,草履虫能净化污水(展示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草履虫处理过的生活污水的差别);有害的一面是:寄生于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造成赤潮,危害渔业(展示视频今年夏季在我国深圳东部地区的赤潮现象)。
5、结束(并引出下节课的思考),细胞是对大多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在自然界中还是有一些特例,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病毒,是如何生活的。
六、课后反思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而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具体的点滴的教学环节逐步实现。如本节课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合作学习,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体验到“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也可以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3篇
古镇高级中学 陈逸霞
一、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我根据考纲的要求,通过查阅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卷,对考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考查内容集中在:细胞的分化和全能性与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的关系;细胞衰老、凋亡对生物体发育的意义;细胞癌变与人体健康。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细胞癌变的内容有时会出现在非选择题中。因此对本内容的复习,重点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巩固。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看书,在书上对重点、难点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闭卷完成《名师经典》里面的基础知识梳理,从中发现还没理解或记住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方式,使学生对即将要复习的内容有个清楚的认识。
(二)课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采用问题串和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内容串联起来。因为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预习,因此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效果还是不错的。然后指出学生易混的知识点,这时主要通过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内容,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完成表格。这样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对知识记忆、理解的更深刻。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我主要采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和信息,引导学生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和用文字表达的能力。复习完相应的内容后,通过例题和一道练习题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要求学生将所学内容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衔接。
(三)课后反思
这两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但要接受新理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新理念,在实践中感受新理念的魅力。探究不一定都是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事实上,在平时教学中,问题引导式的探究可能是最常用的,而且也是可行性较高,效率较高的一种形式,这两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
1、用身边的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及资料呈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癌细胞的发病原因、预防方式等问题
2、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于学生,激起学习的信心。如引导学生分析 1 细胞分化的特点;分析细胞分化实质时让学生提出问题,继而讨论得出结论等。为他们的自我展示和认可提供了安全、愉悦的空间。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育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建议
1、适用教育对象及条件:本模块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六章第
二、
三、四节的内容。用了两个课时来完成。适用于高二教师作为复习课使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适合于具备多媒体设施、学生基础普遍较好的学校和教师使用。
2、使用本教学设计时的建议: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在高二理科班进行教学,如果学生的生物基础相对来说来比较好,而且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那基础知识复习的内容可以再简化,知识网络的构建要求详细一些,并将重点放在重难点的分析和相应习题的操练上。如果学生的生物基础相对来说一般或不太好,而且自学能力比较差,那可以按可教学设计进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知识网络的构建需要容易一些,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
三、科组评价意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整体上较完整,创新之处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和重视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将生活经验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来理解知识,又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事例。在教学中把想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建构对象。复习的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手段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4篇
一、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距离说明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2)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 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探求知识的过程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从生物圈到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节课,对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这将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第一节生物课,也不许上的生动活泼,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此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本届内容,通过SARS病毒引入话题,说明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它的生命活动也必须经过活细胞,之后引出第一个知识点,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通过什么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呢,课本上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说明单细胞生物的运动和分裂是在细胞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例子,讲了人的生殖和发育: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精子和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子宫里形成胚胎,最后通过发育过程形成胎儿。说明生殖和发育的过程需要细胞的参与。第三个例子讲了人的缩手反射基础,通过五个环节,说明反射的结构是建立在细胞的结构基础上的。第四个例子讲的是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侵入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说明了虽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的生命活动还是离不开活细胞结构。
接下来的第二个知识点,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最基本的细胞,再到由结构功能和形状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组织,再到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到由器官构成的具有一定作用的系统,最终到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了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之后加入无机环境之后,又衍生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最终停止在了生物圈上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三、学情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高一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在已经掌握的初中生物的基础上,与新知识的接触。但是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困难之处,所以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的讲解,形象的比喻,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对生物的兴趣,理所当然的接受新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五、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完成主体内容的传达、讲授
(二)问答法
1 / 5
用以导入新课题与引起兴趣
(三)练习法
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六、课时
本节内容需要1个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归纳总结重点,建华南店,将课本内容系统化,简洁化。
(二)完成课后题,自己出简单的题目,在课堂上一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学习、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初中都已经接触过生物这门课程了,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人体一般由40万亿到60万亿个细胞构成, 那么大家先伸出右手来看看,既然人体有那么多的细胞,你们能不能看到自己身体的细胞呢?学生:不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细胞的直径数量级为0.000001级,需要在特殊的生物学仪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呢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的东西。
新课:(板书)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PPT展示2003年SARS病毒图片 师:这就是2003年席卷全中国的SARS 病毒的资料,那么我现在提2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是怎样进行生活和繁殖的?
2根据你所了解到的生物知识,说说SARS 病毒侵害了人体的那些细胞。是怎样危机人的生命的?
生: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为寄生在活细胞里。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本正文第一句话: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即使是没有生命结构的病毒,也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面圣后。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资料分析 (板书)
2、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 / 5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学习一下下一个知识点,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分为哪些? 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五页,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课本里的图。首先从一个心肌细胞变化到心肌组织,再变化到心脏这个器官,之后心脏又成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一个部分。各种系统或者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这就是一个生物的个体。,个体在高一层次便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集合而成的种群,种群之后就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群路。最后形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板书)3: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层次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层次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到一起
个体:有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能够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组成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九、课堂练习
我们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下列这些属于生命系统的哪几个层次。
1、 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
2、 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
3、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蒲公英
4、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草
5、 一条消息里全部的乌龟
3 / 5
6、 一片草地
7、 一条小溪
8、 一座山
9、 整个地球
十、课堂小结
通过简单的病毒入侵让学生对基本的生物知识有所会议,接着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
一、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应、艾滋病侵入人体来展开,第二个问题,我们从一只乌龟的心肌细胞开始为例,展开叙述了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 十
一、板书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系统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活方式为寄生。
2、 为什么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3、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有哪些?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层次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多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到一起
个体:有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能够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组成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十
二、课后反思
4 / 5
(1) 班级之间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别很大,好点的班级如16班,有带头学习和提问题的同学,整个班级也会受到影响。差的班级如11班,氛围不是很理想,纪律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2)
11、
12、16班有晚自习,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牢固,能够及时在已掌握知识的程度上学习新的东西,时间比较充足。而
13、
14、15三个班没有晚自习,所以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5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首要敌人,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2月4日定为世界抗癌日,呼吁大家关注癌症共同抗癌,值的庆祝的是在今年的
2.4世界抗癌日: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诞生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人类有希望能够战胜癌症。
对癌症知识的缺乏,让众多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陷入迷茫,肿瘤患者需要了解癌症,需要正确地认识癌症,也需要得到最科学的方法对抗癌魔。面临日益高发的癌症“大敌”,医学专家们一直充满激情,不断努力,积极的寻求着解决办法。经过多年来的辛苦探索,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继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生物免疫治疗。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诞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人类战胜癌症的日子不在遥不可及。
据拥有此项技术的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生物免疫治疗能迅速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让患者体内的抗癌细胞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限制癌细胞的增殖扩散,节制癌症的发生发展。生物免疫治疗是从患者自体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修饰、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调节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在杀伤肿瘤方面,生物免疫技术中经修饰改良的DC细胞能够准确追踪癌细胞的位置,然后调用CIK、巨噬细胞、NK、CTL细胞迅速对癌细胞进行围剿,使肿瘤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大小上迅速减小。在联合传统肿瘤治疗方面,生物免疫疗法发挥出了其独有的强大功效。在放疗化疗的同时运用生物细胞免疫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力,加大放化疗效果,降低其毒副作用。使患者可以“带瘤生存”。
临床上,生物免疫治疗弥补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的弊端,已经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世界目前唯一有希望完全消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第6篇
一、幻灯片下的细胞分裂的学习
生物学习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自己制作染色体模具, 通过演示染色体模具, 分别代表DN A和染色体的着丝点, 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染色单体, 而染色体是染色体DNA和有关蛋白质进行合成后的结果, 每个染色单体都可以形成两个一模样的染色姐妹单体。而连在一个着丝点的两个染色单体算是含有两个DNA的单个染色体。简单明了的掌握染色体和DNA分子数量的关系和规律。发现细胞分裂的变化规律, 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其变化周期性。借助幻灯片展示细胞分裂的整个变化周期[2]。我们可以对细胞分裂变化周期整体的知识点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然后再教师的指导讲解下轻松愉悦地就可以具体的了解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着丝点及DNA的分子数量之间的详细变化规律, 减少细胞分裂的抽象化所带来的学习难度。
二、区别认识“着丝粒”和“着丝点”
我们日常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着丝点”, 极少采用“着丝粒”, 然而在当今分子生物学逐渐完善和电子显微镜应用时代, “着丝点”和“着丝粒”是一定不能混为一谈的, 必须要严格区分开来。一般遗传学家多会选择用“着丝粒”, 而细胞生物学家则会选择“着丝”。从分子水平方面上看, “着丝粒”是由富含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组成的。翟中和教授曾指出, 丝粒结构域可以细化为三个, 即与可能和染色体有关的动力结构域、代表丝粒的中心结构域、配对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作用下的结构域。
三、认识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染色体数量变化规律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单个DNA分子可以复制为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更加有利于着丝粒的形成。前期, 染色质会慢慢转变为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仅仅有一份DNA, 初次细胞分裂时每条染色体都具备着两个相同的染色单体, 它们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信息, 相当于复制出了两条一样的姐妹单体。每个染色体上又分别具备一个着丝粒和着丝点, 也就意味着每条染色体分别具两个着丝粒和着丝点。中期和前期一样, 每一条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粒结构域。到后期, 将近全部的姐妹染色单体便会同时分裂, 这个时间, 每条染色单体便可以称之为染色体。除却细胞有丝分裂外, 还有另外一种减数分裂, 其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些相似。与有丝分裂不同的是它是先分离同源染色体, 之后才是分离着丝粒。由于减数分裂初次分裂时的复制, 所以每段同源染色体分别有完全相同的两对染色姐妹单体, 在四分体减数分裂中期, 四分体上分别具备四个着丝粒和着丝点, 而一侧的纺锤体不能与非同侧的着丝点进行连接。由此可见, 着丝粒作为染色体的一部分, 自然是先有染色体存在才会有着丝粒的存在。而着丝点是纺锤丝对染色体的依附点, 着丝点的出现和消失是取决于纺锤丝是否出现[3]。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于高中的生物细胞分裂论述,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染色体模具和幻灯片放映可有效提高我们高中生学习掌握染色体、染色姐妹单体、着丝点、DNA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4]。另外, 通过认识着丝粒和着丝点的区别和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及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再认识在高中时期较为重要的生物细胞分裂知识难点, 我们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顺序, 摆脱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 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复习巩固细胞分裂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才能促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了解生物知识, 轻松掌握教学课堂上所学习内容。
摘要:在高中学习生物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经常会觉得微观世界里的细胞分裂现象非常抽象, 特别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情况和数量关系的变化较为晦涩难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染色体、单体及DNA之间的密切关系, 归纳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着手于生物细胞分裂中区分着丝粒和着丝点的基本概念及深化体会染色体行为和细胞数量变化规律。通过细胞分裂中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突破, 再次认识细胞分裂的过程。
关键词:细胞分裂,着丝粒,着丝点,染色体
参考文献
[1] 黎明剑.细胞有丝分裂教学难点的突破[J], 生物学通报.2000:27.
[2] 王德耀.普通细胞生物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杨晓燕, 李德成, 魏琴.细胞分裂部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新认识[J], 宜宾学院学报.2003 (5) :86-87.
单细胞生物课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