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义学范文
对比语义学范文(精选12篇)
对比语义学 第1篇
其他的诸多学者并未将语义学与训诂学等同起来, 或多或少都有着限定或者委婉的讲法。齐佩2) 先生认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和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 他称其为古语义学。陆宗达、王宁两位学者认为训诂学对象是古代文献语言 (即古代书面语言) 的词义, 主要任务是研究古代语词的形式 (形、音) 和内容 (义) 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白兆麟认为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学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而综合性和实用性是这门学科的两大特征。而且他认为训诂学是汉语言学科的应用学科。张永言认为科学系统来说, 训诂学可以说是语文学的一个部门, 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 (如文字学, 校勘学) 和语言学的各个分科 (如词汇学, 音韵学, 语法学, 修辞学) 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学科 (如历史学, 考古学, 民族学) 都有密切的联系。从以上和意义相联系的各种较典型的对训诂学的释义来讲, 大家更多的是语义的角度和语义的重心来诠释训诂学的对象和任务, 并不倾向于将其与语义学等同。
对语义学的定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当属贾彦德先生, 他从研究角度和研究范畴将语义学分为语言学的语义学、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 将其从时间跨度上分为语文学时期、传统语义学和现代语义学时期, 但是贾先生亦没有直接说明语义学分期的重心, 只是说:“我国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叫做训诂学。”而我们探讨的语义学在语言学的语义学下展开后, 就牵涉到语义学的概念本身定称的由来。语义学这一学术出现最早是在19世纪末, 距离今天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语义学理论的产生, 亦是由西方引入我国。它在发展过程中借用了传统的语义学时期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 逐渐形成传统语义学与现代语义学。这两种语义学各有侧重, 但已经直接地使用了语义学的概念了。所以在此种语言发展环境下来探索训诂学是语义学的合理性, 就有许多需要商榷的地方。
首先, 训诂学是经由汉语本体的语言产生与发展的实际而产生的学科。我们无法忽略其在汉语语文学时期作出的具体的应用性的语言工作而将其生硬地统筹在语义学的概念下。这种简单的时间划分下的统摄很可能引起训诂学不服语义学的水土。
其次, 语义学本身定位不明, 语言学家存有争议的是迄今为止, 还没有人对语义学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概述。这种概述其实就是学科定位, 因为直到今天, 语义学仍旧与词义学、语用学等学科有着扯不明白的交叉部分。即使到了现代语义学的语境下, 出现了众多语义流派和其拥有的理论类别, 我们也很难将训诂学统筹于其中任何一个门类之下, 就像黎千驹先生分析这个问题时问道:如果将训诂学当做语义学, 那么此语义学是结构语义学还是解释语义学, 抑或是生成语义学, 或者兼而有之?人们不得而知。也就是语义学自身定位不明则很难将训诂学简单地归于其学科之下。
再者, 如果训诂学是语义学, 那按照学科的系统性, 训诂学应该与语义学的学科体系基本一致。而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又是十分明显, 即使在语义学自身未明的情况下, 这种分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除了核心部分的类似之处, 还是具有差别的, 训诂学核心研究词义, 但是是在汉语言语境下展开, 其采用的方法是紧紧围绕着汉语字词间的形音义原则。语义学研究词义则注重词的类别以及词内部发展的规律, 或者说特别是现代语义学注重予以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训诂学注重解释语言的实际应用工作。许嘉璐先生对此有着细致的阐述, 他有四点总结:“一, 词语义学只研究词语, 训诂学则否;二, 词语义学是纯理论之学, 训诂学则否;三, 词语义学研究意义的来源与历史, 训诂学则否;四, 词语义学研究意义的引申规律, 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超越文本、超越语境的演变规律, 训诂学则否。”贾彦德先生就指出训诂学只着眼于古代的书面语, 目的也只限于注释古书, 还不是关于语义学的独立、全面、系统的研究, 还没提出什么语义学方面的理论。所以不能拿训诂学的核心来标榜训诂学的全部, 要客观实际地看待训诂学与语义学之间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 立足于汉语丰富的语言和文化, 训诂学本身的发展是很稳健的, 即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 又产生一系列重大丰富的成果。总的来说, 训诂学还是很成熟的一门学科。作为积淀已久的成熟学科, 训诂学对语义学有着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借鉴作用。
首先, 训诂学孕育了最初的汉语语义研究, 取得词义、句义、篇章义理阐释方面的重大成果。汉代注经之后, 很多经典文献的注释成果都形成文字得以流传。甚至为了更好的释义经典, 汉代经学家编成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具有字词典性质的工具书。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书籍之中已经初步地探索和尝试了词义关系的系联和词义系统的深掘工作。这种潜意识的学术工作已经有着语义学理论研究的萌芽。而训诂学随着后来学者的沿袭又不断突破, 到了今天已经积累了十分浩大的语义研究资源库, 这些文献资源不仅对研究古代汉语语义和汉语语义的演变极为重要, 对我们研究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很有帮助。
其次, 训诂学综合地运用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辅助研究, 这种学科发展的思路值得语义学借鉴。训诂学从来不排斥任何可行性的方案, 而且训诂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的跨度和遥远的存在决定着其与众多语言和非语言的学科有着实质性关联, 它必须依靠许多其他学科的成果才能维持发展, 训诂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发展, 它具有综合的特点。语义学的发展思路也是越来越倾向于走向开放, 特别是现代语义学的发展, 本身的进程就是证明, 从结构语义学到功能语义学, 就是语义学理论是内部深掘辐射到语言外围的探索过程。如果说这是语义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那训诂学无疑为其作出了一个好的典型。
再者, 在实践层面上一定要注重务实与务虚的结合。语义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训诂学则两者并重, 从而能最终走向好的应用的途径。训诂学的产生是由解经而起, 或者其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实用而存在的。而这种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则即接地气又极易得以验证和及时的修正。而且能够更快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训诂学没有在一开始就形成宏大的理论以期达到迅速指导实践的目的, 它一直是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各学科成果来形成自身特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局面, 非常好地支撑了训诂学长期稳健地发展。语义学虽说是一门理论学科, 但在操作层面上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证实。也只有正确的语义学的理论才能指导语义学长期有效的进步, 在这一点上, 语义学可以充分借鉴训诂学的思路及成果来促进自身进步。
摘要:语义学真正得到分门别类并确定学科名称是20世纪早期的事情, 训诂学是立足于汉语语言文化发展实际而产生的, 因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汉语语言学界经久不息的议题。在不争议语义学是什么的前提下, 语义学与训诂学的差别还是存在于方方面面的, 本文主要是就两者作一番浅显的对比说明, 然后谈谈训诂学在现代语义学的语言环境下对语义学的发展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义学,训诂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潘尔尧《训诂学和语义学》惠阳师专学报1984第1期
[3] .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比语义学 第2篇
摘要: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在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中,传统语言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又称为语文学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我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训诂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词义、语义问题。本文将就中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进行对比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语言学;语文学时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比
一:引言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看,我们可将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时期、传统语义学时期和现代语义学时期。语文学时期,也就是传统语言学时期是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在最早的语文学时期,语义研究主要局限于解释古字词、诠注古书籍。
二: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
(一)西方语文学时期中的经验主义哲学观
任何语言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8世纪以前,哲学界的特征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争,两者之间的争论与分歧影响着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由于语言学与认识论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受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论争的深刻影响。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感觉经验虽然不能告诉人们事物的原因,但是能提供关于个别事物最权威的知识。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在古代语言学的第一个论争,即“自然派”和“惯例派”之争中,亚里士多德持“惯例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心得经验”的符号,其意义来自约定。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语言研究涉及到逻辑和语法的相互关系,词类划分、句子成分的识别标准、词项和命题的语义解释问题。并且一直反对亚里士多德语言理论的斯多葛学派也遵循这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可以看到,面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并且这些语言学家们会根据日益丰富的资料修改自己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描写。经验主义的真正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后期采用实验和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培根,他认为知识论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建立在物质本质之上的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预言师进行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应该对语言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其语言学观点在其著作《新工具论》和《论科学的优势和完善》中得到论述。
(二)西方语文学时期中的理性主义哲学观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哲学方法。古希腊的语言研究在两个方面进行,即哲学方面和语法学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与认识学说的研究密不可分,都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受认识论的影响,柏拉图在语言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他认为,真是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即他所谓的理念,理念世界只能由思维来认识。而知识也就是对理念的命名,意义在于语言和事物间的自然关系。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神学思想渗透和影响着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就必然导致理性主义在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中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在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中,主要成就是摩迪斯学派的学者们建立起的思辨语法,这也代表了中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成就。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并且十分强调理解方式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三:中国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一)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语言学是一门古老学科,自先秦时期就有了中国传统语文学。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为了解释古代文献,用来帮助学习哲学、历史和文学。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这些书籍做使用的书面语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文言文,以文言文作为正式的书面语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才结束。中国传统语文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进行的,由于书面语汉字独有的特点,所做的研究仅仅只是抓住了汉字本身,分析他的形体,探索读音和意义,我们称这种研究为“小学”,而语言学家们对语文不同的侧重研究就形成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语文学。但是,由于我国语文学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读古代文献,而并没有去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因此没有引起语言学家们的重视,也就没有把它称作一门学科。
中国传统语文学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尤其到了乾嘉时代,研究达到了其高峰期,清儒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传统语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本来就蕴含着语言学的因素,如古代韵图中已开始从文字转向了声音,注重行义并重,有了构拟音值的尝试。虚词的研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且具备语法学的一些观念。这一时期,方言研究也有了一些发展,重视对实际方言词汇的考证,记录了一些话的方言口语。
(二)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中国语言史上两种重要思想分别是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实用主义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就中国语言学而言,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主要差异在于价值观和方法论。就价值观而言,实用主义把语言工具化,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在这方面,我国古人为后人留有诸多关于实用主义与语文学之间关系的经典名句。
孔子提出“正名”之说,以及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就是在定国安邦的高度上强调语言的政治功用。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语言文字作为宣教明化之本。墨子提出取名予实,立言重视实据和实效。公孙龙认为相互制约中的名和实是一个统一体,名和实具有本质的联系。荀子在提出社会约定论的同时又把“ 正名”和“法后王”联系在一起,指出“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表明了语言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语文学始终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而语言的意义又正是人们实践中所关注的焦点。文字训诂直接解释意义,语法也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主,修辞强调语言为表达服务,音韵学的缘起也是由意义延伸而来的,并一直为训诂和写作服务,一直以训释意义为中心的语言研究,所有这些研究明显是实用主义的。其次,中国传统语文学观点大多散落在政治辩论和文论诗话之中,体现出浓厚的“附庸”性、“服务”性;再次,中国在语文学研究没有采取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对象化认知方法,而是采用了经验科学分析方法,而经验性研究又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用为目的,就事论事。
纵观中国语文学的发展,实用主义贯穿其中,但恰好也证明了中国传统语文学重使用,轻文本的特征。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实用主义思想,除了“实用”本身的合理性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四:中西方语文学时期语言研究的相同点(一)中西方语言研究相同的实用性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语文学的首要工作就是经典作品的诠释与翻译,其次是古文字学、修辞学和诗学。由于中国传统语文学圈定语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书面语言,《中国与文学家辞典》的编者就沿袭了传统语文学的观点,认为“语文学是我国传统的以书面语言为研究对象,而侧重在文献资料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样一门总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
在西方,语言学开始于印度、古希腊和罗马的语言研究,围绕经典注释和哲学问题的辩论而展开,这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解释性的。在中古时期,由于传播基督教教义的需要,语言学家们把《圣经》翻译成多种语言,这对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西方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都以“实用”为目的,在哲学、逻辑学、文学的研究背景下展开的。
(二)中西方相同的开阔视域
在我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学家们直接把外国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而是经过消化吸收,并结合自己的创造来研究语文学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于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由于佛教经典传入了我国。
在西方,语言学家们一直对域外语言的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翻译作品就大量的出现,公元前3世纪语言学家们就开始把希腊的文字作品译成拉丁语。中古时期,由于基督教的影响,语言学家们为把《圣经》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们收集和研究了世界多种语言资料。
总的说来,中西方语言学者们在语言研究上开阔的视域推动和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更也他们自身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视角。五:中西方语文学时期语言研究的不同点
(一)研究对象不同
在我国,传统语文学主要是针对文献语言做出解释,它的研究核心是词的意义。而西方早期学者特别看重语言研究的三个方面: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其中词源研究贯穿了整个古代和中世纪,在这一时期词源研究主要是解释性的。上古时期,古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探索梵语词源、语义、语法,涉及词汇、语音、语音理论、语义研究等多个方面。显然西方在这一时期对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比中国宽泛很多。
(二)研究方法不同
中西方传统语文学时期研究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其研究方法也不同。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特别重视对于文献语言的研究,也就是对所谓死语言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翻译,总结,所以其研究方法一般都是归纳法。而西方语言学家们往往是对获得语言、已知的语言或事实进行演绎,希望能够推导出新的观点,新的思路,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们常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演绎法。六:总结
语言研究的语文学时期是语言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的发展与繁荣影响着后来语言学的兴衰。本文旨在分析中西方语言研究的语文学时期各自的哲学思想对其本身发展的影响以及中西方语文学时期之间的异同点。首先,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从古至今历来都十分密切,语言都是包含在哲学里面的,它是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内容来研究的。比如,在西方的“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虽然争论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但是在当时却是把它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与此同时,在中国也出现了名实之争,这也是哲学范畴的研究问题。总的说来,西方语言学的发展伴随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而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却与实用主义紧紧相连。可以说哲学影响和贯穿着中西方语言学的发展。第二,中西方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又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不仅仅是由于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出现的。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5:萨伊德.语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勇.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J].外语学刊,2003,(3)8:丁金国.语言研究的历史分期[J].烟台大学学报,1998,(3)
9:姜珒华.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2)
10:李科.中国传统语言学诌议[J].海南广播大学学报,2001,(2)
11: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中国教师,2010,(4)12:罗渊.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语言学[J].海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3)13:濮之珍,高天如.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1983,(1)14:宋春阳.科学理性时代的语言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3,(2)15:申小龙.人类语言研究语文学时期的历史意义[J].乌蒙论坛,2004,(1)16:王红梅.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近代语言学史中的对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4)
17: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J].国外语言学,1996,(3)18: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理论基座和理论核心[J].汉字文化,1996,(3)19: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J].暨南学报,1996,(3)
汉语长句的形态对比与语义转换 第3篇
【关键词】汉英翻译 长句 语言对比
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复杂、语义丰富的句子。汉语和英语都有很多长句,但在句子的表达方式和组织结构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要想顺利地把汉语长句所表达的含义准确无误地转换成英文,首先必须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时还要讲究一些策略,不然的话,就很难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各层意思。
一、汉英长句特征对比
1.语义型汉语与形态型英语。汉英句子结构最突出的区别在于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所谓“意合”,指行文依靠句子内部的语义与逻辑衔接,而缺乏形态标记与语法手段;所谓“形合”,指句子的建构机制强调成分的形态变化,以及依靠显性的语法手段和关联词语来标明成分间的关系。 汉语长句,主要采用“流水句式”,通过借助虚词、语义的逻辑关系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实现句子成分的连接,句子成分缺少形态变化。在表示一些复杂概念时,汉语往往惯用短句铺排,逐点交代,层层展开,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眉目清楚,语句简练。相比之下,英语句子注重“形合”,以形显意,强调句子结构和语法成分的完整性,常常依靠语法词来表明句子成分间的关系并依靠种类繁多的关联词语将各种子句缀合成结构复杂的长句,有时甚至一个段落由一句话构成。英语长句虽然结构复杂,但主干结构突出,句子往往以“主谓结构”为轴线铺开,句法结构严谨,逻辑关系严密。
2.竹型句与树型句。竹型句与树型句是对汉英句子类型的另一形象描述,汉语句子的缀合方式像竹子,可以称作竹型句;英语句子的组合机制像棵树,叫做树型句。汉语句子遵循时间和逻辑顺序,层层铺开,逐步交代,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正如竹子,一节一节续下去。例如: 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英语句子,主干结构突出,再长的句子,也沿着主谓轴线伸展,表达复杂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借助各类关系词语,进行空间架构,把各个子句或辅助成分有机地缀合起来,就像一串葡萄似的。例如:By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the farthest corners of the earth had already been explored: the continents and the oceans had been mapped,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 had been reached,and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ajor rivers had been discovered.
二、汉语长句的英译策略
1.原序翻译。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共性,汉英句子的组合顺序存在一定程度的偶合现象。因此,有些汉语句子在翻译成英语时,可基本按照原句成分的排列顺序将其对应转换成英文,译文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长句风貌。例如:
(1)因着这个转变,我才渐渐的从父亲身边走到母亲的怀里,而开始我的少女时期了。
Thanks to this change,I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my father’s side and back to my mother’s embrace,thus living the life of a young girl.
(2)为了进一步稳定经济秩序,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地方支柱產业的扶持以帮助这些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In order to further stabilize the economic order,we will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the local pillar industry to help these enterprises stand soundly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orld market.
2.拆句译法。拆句译法,又叫断句法或切分法,就是为了满足英文的表达需要,把原文的一个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拆句译法首先要理清原文的语义关系和逻辑顺序,再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组合成句。这种译法可以化解原文的繁复性,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结构清楚,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
(1)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天真,坦诚,热情,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丝毫的虚伪,没有丝毫的勉强,和他们在一起,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The kids are just lovely.They are na?ve,honest and zealous.They speak straight from the heart,without the slightest insincerity or reluctance.Among them,my childhood seems to come back.
(2)每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Any true communist should have the noble qualities of a pine tree.We are ready to do everything that people want us to do.So long as it i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we will risk any danger,even sacrifice our lives.
3.变序译法。由于汉英句子组合方式与语序排列的差异,在将有些汉语长句译成英文时,经常需要改变原文信息的组合顺序,以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例如:
(1)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什么都变得容易了,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it’s much easier to learn something once the proper way of learning has been mastered.
(2)年初,这家外资公司依据其在华的长期发展目标,将其在中国的销售网络成功扩展到遍布全国的50多个大中城市。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this foreign-funded company,in line with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 in China,successfully expanded its sales network to more than 50 mid- and large-sized cities nationwide.
三、融合與通达
我们在上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汉语长句的英译方法——原序翻译、拆句译法和变序译法,但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将汉语长句转换成英文时,人们很少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方法,有一定经验或造诣颇深的译者通常熟谙英语的各种句型结构,驾轻就熟,灵活地将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对于高水平的译者来说,翻译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应该是潜意识的,具水到渠成之功,而不应该留下生硬的刻意雕琢痕迹。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组织框架,汉语句子重意合,语法呈隐性,遵循时间和逻辑顺序进行语义组合,以流水句的形式铺排,如竹节般延续,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而英语语法呈显性,强调句法与语法的严谨与稳定性,要求用具体的语法标记明确标明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其长句建立在“主谓”枝干上,然后附加上繁杂的修饰成分,其形状就如一棵大树。为了实现文本语义的有效转换,将汉语的长句转换成英文时,通常采用一些策略,如原序翻译、拆句译法和变序译法,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人们很少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融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对比语义学 第4篇
1.1 汉、英、日存在句及其基本句式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 吕叔湘 (1942) 最早提出了“存在句”的概念, 但他只对“‘不好!有贼。’‘玫瑰花有红的, 有白的。’”这样的句子才用“存在句”这一术语, 认为这些句子才有“纯粹的存在意义” (雷涛, 1993) 。之后, 在汉语存在句的研究上, 大批的语言学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将汉语存在句的研究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近年来, 也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他语种里的存在句。对中国人而言, 汉语是母语, 英语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二外语, 而日语无论是作为高校英语系学生的第二外语还是小语种爱好者的学习对象, 都拥有广泛的学习群体。这三种语言中都有存在句这一句型, 作为语言初学者需要掌握的一门基本句型, 存在句一直是语言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 对这三种语言中的存在句进行对比,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存在句作为存现句的一种, 一般是用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的句式。宋玉柱将存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 而静态存在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有”字句、“是”字句、“着”字句、“了”字句、经历体存在句、定心谓语句和名词谓语句, 而动态存在句又可分为进行体动态存在句和完成体动态存在句。相关句式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但是以上分类只是针对汉语中的存在句而言, 我们并不能确定其他语种是否包含所有相关的句式, 因此我们只比较三个语种中皆存在的句式。
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语言统计, 存在句「……二……ガ」的使用频率比「……ガ……二」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前者是后者3.5倍。日语存在句的基本语序是LSV, 即「何処何処に (L) 何何ガ (S) アル (V) 」 (久野障, 1979) 。我们同时发现, 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句型, 比如“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 而现代汉语的基本句法规律总是表现为“主前谓后”“修饰语前中心语后”“动前宾后”, 符合这一规律的是基本形式, 是常式。 (王维贤, 1997) 。因此, 类似于“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这样的句式就可以看做汉语存在句的一个基本句型。同时类似的表达在英语中也可以找到, 这就是我们入门阶段学习的“There be”句型, 并而英语的存在句句式相对于英语和日语要更为单一, “There be”句型也就可以看做英语存在句的一个基本句式。
综上所述我们就分别得到了汉、英、日存在句的基本句式, 而为了更方便比较, 我们统一用“桌子”表示存在方位, “信”表示存在客体, 那么很容易得到以下三个语种中存在句的基本句式, 皆表达“桌子上有一封信。”
A.机の上に (は) 手紙がある。
B.桌子上有 (一封) 信。
C.There is an letter on the desk.
1.2 事件语义学的事件结构研究
自Donald Davidson发表《行为句的逻辑式》一文之后, 从事件 (Event) 的视角来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已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学派, 称为事件语义学 (Event Semantics) (吴平, 2008) 。“事件”在不同领域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 但在语言学领域所说的事件有两类:一是客观世界实际发生或存在的“事件” (“事情”) , 它通常包括动作、状态、属性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事件在语言中的表述, 即现实事件的词汇化 (Levin&Rappaport, 1995) 。Parsons指出, 所有句子的语义, 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表示事件 (event) 和表示状态 (state) 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是由句中的事件动词 (event verb) 和状态动词 (state verb) 所决定的。Parson称事件动词具有事件的终结性 (culmi⁃nation) , 即隐含有行为动作可完成的语义特征。而状态动词则具有状态的“保持性” (holding) , 即隐含有对某一状态的固有和恒定的语义特征。
本文里我们采纳Parsons的看法, 将所有的动词分为事件动词和状态动词。我们所研究的三个语种中的存在句基本句式, 其语义皆为“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 那么“有”作为该语义中唯一的动词, 其功能和性质则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根据Par⁃son的意见, 我们可以轻松地判断出1.1中所列出的A、B、C三个例句的语义都是典型的表示状态的。首先, “存在”这一概念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对一个状态的描述, 类似于A、B、C这样的句子同时属于静态存在句, 并不包含任何运动的成分, 也不存在正在进行和持续或者完成和终结的可能性。其次, 我们无法对信在桌上存在的时间进行提问, 我们不会去问“信在桌上存在多久了”, 亦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 对于这三个句子, 它们并不具有时态的特征。因此A、B、C这三个基本句式包含的都是表示状态的语义。
2 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的汉、英、日存在句基本句式
再回到1.1里, 看我们所给出的三个例句。如果单从句子本身来看, 因为三个句子分属不同的语种, 我们无法直接对这三个句子进行对比, 这样的话选择一个统一的角度或选择一个特定的方法来处理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中我们采取的事件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对A句和B句进行分析, 得到与A、B相对应的逻辑语义式a和b:
a.∃s[有 (s) &Patient (s, 一封信) &Location (s, 桌上) ]
b.∃s[ある (s) &Patient (s, 手紙) &Location (s, 机の上) ]
这里, “∃”代表存在量词 (existential quantifier) , “s”代表状态 (state) , “&”是合取符号 (connectives) 。根据之前研究, 汉语属于典型的SVO语序, 动词 (V) 处于宾语之前 (O) , 这点与英语是相似的。日语中, 宾语 (O) 位于动词 (V) 之前, 可以说是绝对的SOV语序的语言。这样看来, 两种语言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所以很多研究会由语序出发, 从句法结构和传统语义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而结果往往更是进一步的证明两种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仔细观察a句和b句, 我们会发现其实汉语和日语的存在句基本句式在逻辑语义表达式上基本是保持一致的, 这与它们从语序上所体现的恰恰相反。首先, 两个逻辑式都是由三个成分包括存在动词, 存在主体和存在方位合取而成;其次, 三个成分的语义都是一样的:语义“有”担当存在动词, “信”和“桌子”分别表示存在主体和存在方位。但如果将a句和b句中无生命的物体“信”改为有生命的“猫”的话, 我们会得到以下的新的逻辑式:
∃s[有 (s) &Patient (s, 猫) &Location (s, 桌上) ]
∃s[いる (s) &Patient (s, 猫) &Location (s, 机の上) ]
再与a和b相对比, 我们会发现日语的存在句基本句式在存在动词由之前的“ある”变成了“いる”。这是因为日语存在句中, 如果存在主体为有生命的个体 (包括人和动物) , 则相对应的存在动词为「イル」, 而当存在主体为无生命的个体和植物时, 存在动词将变为「アル」。但在汉语中, 存在动词“有”不会由于存在主体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综上所述, 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来看, 日语和汉语存在句基本句式在逻辑语义上是高度相似的, 不同之处就在于日语存在句中的存在动词会根据存在主体的不同而出现两个不同的形式, 汉语的存在动词则始终保持单一。
相对于A句和B句, C句的分析则显得相对复杂。“There be”句型作为英语存在句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表达方式, 其所对应的语义表达式无法像A句和B句一样给出。原因如下:首先, 该句型中:“there”必须得与“be”一起使用, 才能体现出“存在”的语义, 也就是说“Be”本身是无法单独作为该句的存在动词的, 这样也就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逻辑表达式。其次, 对于“there”的判定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 有人提出将“there”作为一个名词既然不是存在主体同时又是一个地点副词, 可以与“the desk”一起划入存在方位。但这样是不合适的, 因为“there”与“be”不得分割, 同时句子中已有明确的存在方位“the desk”。因此对于“There be”的正确处理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综上所述, 三种语言的存在句基本句型, 从逻辑语义的角度来看, 即互相区别又具有相似之处, 同属于SVO语的汉语与英语, 反而相差甚远, 而日语作为SOV语, 与汉语却高度相似, 这些都是从传统句法语义角度无法得出的观点。
3 总结
本文仅由汉、英、日存在句的基本句式出发, 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尝试进行分析, 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但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很多地方还将继续进行研究和说明。关于三个语种的存在句, 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接着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对更加复杂的结构如“墙上挂着画儿”“山上架着炮”等句式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对于“There be”结构, 还应提供一个更加详细科学的解释, 从而符合事件语义学这一研究方法的要求。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外语学习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不同语种间存在句的对比。其中关于英语和日语存在句研究的文章已有不少, 但大多数都是从传统语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比如句法结构和语义成分。事件语言学 (Event Semantics) 作为一个较新的独立研究视角近年来发展尤为瞩目, 且国内外尚未有学者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日语存在句。从事件语义学的角度, 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对汉语、英语和日语中的存在句进行形式化的对比研究, 从而精确化和规范化三种语言中存在句的差异和联系。
关键词:存在句,基本句式,事件语义学,状态,语义表达式
参考文献
[1]久野障.日本文法研究[M].大修館書店, 1979.
[2]Levin, Rappaport Hovav.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95.
[3]雷涛.存在句研究纵横谈[J].汉语学习, 1992 (2) .
[4]满海霞.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 2008.
[5]Parsons, T.Events in Semantics of English:A Study in Sub-atomic Semantics[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90.
[6]宋玉柱.现在汉语存在句[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7]吴平.“NP+在+处所+VP”句式的逻辑语义分析[J].哲学动态, 2004 (增刊) .
[8]吴平.靳惠玲, 评Parsons的亚原子语义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
语义扩展模式与汉日语对比研究 第5篇
语义扩展模式与汉日语对比研究
本文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对汉语的“听”与日语的“く”的语义扩展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归纳并阐明了各自的`语义扩展结构和扩展机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与“听”共现的“了”和与“く”共现的“た”进行了试验性对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明,语义扩展模式在汉日对比研究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不依赖对译,避开对译中翻译者个人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加清楚的发现和解释个别语言的语义规则与语法规则的关系.
作 者:于康 Yu Kang 作者单位: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刊 名:语言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年,卷(期):4(1)分类号:H03关键词:语义扩张模式 义项 论元 现在完了 对比
对比语义学 第6篇
关键词:英汉语义对比成人英語学习词汇教学
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广大学员最头痛的科目就是英语了,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识记是最大的难题。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语音,词汇,语法),是交际得以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所以词汇学习是贯穿英语学习始终的。因此如何进行词汇教学,让学员能有效地记忆和使用英语单词已经成为成人英语教学的首要课题。
一、成人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1.成人对母语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模式,像语音,词汇,语法等
这一过程从每个人牙牙学语阶段就开始了,所以学母语时不一定了解它,自然而然地“由下而上”地掌握,而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必须先确定说些什么,再了解该怎么说后才开始言语。
2.成年人思维活跃,易联想,便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特别是在词义理解上,如果讲解地透彻一些,他们就能够很好掌握词汇的含义,并运用到恰当的场景中去。
3.我们知道,记忆是事物的映像对大脑皮质刺激引起兴奋而建立条件反射的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增大,虽然阅历丰富了,理解力增强了,而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内容繁杂了,许多事物不一定能引起大脑的兴奋,建立的条件反射不巩固,于是便容易遗忘。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代谢也在日渐减少,因而造成智力,记忆力的减退。不少学员都说自己常常花很多时间去记忆单子,但是就是记不住,所以说记忆力差是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二、英汉语义对应关系
本文将着重从英汉语义对比这个角度帮助成人学习英语词汇,有效地掌握每个单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得成人学员最大限度的利用所学词汇,尽可能地避免有词不会用的尴尬现象。对于英汉语义对应关系,针对教学而言可以归纳为完全对应,完全不对应以及不完全对应三种语义对应关系。
1.完全对应
完全对应(corresponding)关系是指英汉词语之间一一对应。如“oxygen”,“chemistry”,“coffee”这些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均有一个等价词与其对应,分别是“氧气”,“化学”和“咖啡”。这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但是这种词汇数量较少,主要属于专业术语和物体称谓。英语中有些专业术语词形复杂,少数可长达几十个字母,词义生偏,但是稳定,对于成人学员只需掌握含义,不一定要完全记住拼法。
2.完全不对应
完全不对应(Non-corresponding)也被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指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谭载喜教授认为词汇空缺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3)由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4)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5)由于语言形式和体态语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汉语中有很多词在英文中是找不到相对应的词的,比如说“粽子”,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食品,在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前,他们是不知道有这么一种食物的,所以他们只能是音译“zongzi”来表明这种食物,如果要进一步解释那还要说明这是一种由粽叶包裹糯米和馅料的食物。另外还有一些和中国神话有关的词,比如说“牛郎”、“织女”、“女娲”、“嫦娥”等等。
当然,这种词汇空缺在汉语中也普遍。比如说,KFC(肯德基)在中国现在非常普遍,很多人很喜欢里面的一种冰激凌“sundae”,但是在汉语中你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就把它翻译成“圣代”。实际上,“sundae”指的是加料冰激凌。
3.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partial corresponding)指的是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几个相对应的词,这在语义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复杂的问题。在今年来,很多语义学家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而我个人比较推崇G. Leech的“语义七分法”。他围绕语义和人类交际的关系问题,对语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语义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2],并详细地说明了这些类型如何适应语言计较的总体效果的需要。在我们日常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
概念意义也被称为指称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或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指词或词组所具有的以客观外界为基础,在人们意识中概括而成一种心智上的意义。它以概念为基础,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且具有相对稳定性,明确性和有限性。
内涵意义指的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意外的一种附加意义,往往是人们的主观看法,因人而异。比如,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的“dog”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他们的内涵意义却大相径庭。在汉语中,大部分和狗有关的词语和成语都是含贬义的,比如说“走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狗急跳墙”等等。然而在英语中却恰恰相反,都是含褒义的,比如说“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等。再以“红色(red)”为例,西方人习惯把红色和危险联系在一起,而中国人习惯把红色和喜庆,革命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会发现,了解一个词的内涵意义也同时在了解一种文化。
社会意义指的是所传递的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换句话说,不同的社会环境,使用不同的语言,从非常正式的书面用语到非常口语话的习语,俚语。现在很多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听说部分,特别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文。然而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当有些口语和俚语出现的一些教材中时,很多学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词与书面语的差别,想当然的随意应用。下面我们来分析几组词汇:
cast ( 书面的,圣经的)policeman(正式的)
chuck(俚语) cop(口语化的)
abscond(正式的) loot(口语化的)
bunk(口语化的)money(大众的)
再比较两个句子:
They chunked a stone at the cops, and then did a bunk with the loot.
They cast a stone at the policeman, and they absconded with the money.
在第一个句子中,“chuck”,“cop”,“bunk”,“loot”都是口语化的词,而第二个句子中,“cast”,“police”,“abscond”,“money”是非常正式的用词,很可能是在电视播报时的语句。
情感意义是指所传递的关于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意义,其典型代表就是褒义词和贬义词。比如说“statesman”和“politican”,中文解释都是“政治家”,但在英语中两者差别很大,前者指在国家事务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那些英明睿智的领袖人物,而后者指的是那些善于玩弄权术的政客,所以我们选词时一定要慎重,因为很多时候它可以表明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搭配意义指的是适合用在某一上下文中的意义。有些词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搭配的词并不相同。以“accuse”和“charge”为例,当我们想要表達“某人因某事而受到控诉”时,这两个词都可以使用,但搭配的介词却不同,应该是“accuse…of”,“charge…with”。另外一个典型的就是量词,比如说“一群”,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有好多,“crowd”,“herd”,“pack”,“swarm”“flock”等等,但他们都有不同的搭配:
一群人—— a crowd fo people 一群鹿——a herd of deer
一群狼—— a pack of wolves一群蜜蜂——a swarm of bees
一群鸟——a flock of birds
很多时候成人学员感到英语学习困难就在于此,记住的单词不能正确地使用。下面我搜集了一些典型的错误(打星号的为正确表达):
中文 英语
学习英语知识learn a knowledge of English
*acquire a knowledge of English
请医生 invite a doctor
*call in a doctor
看电影 see a film
*watch a film
我们赢了你们队。We won your team.
*We beat your team.
送报纸send the newspaper
*deliver the newspaper
他的肩膀很宽。He has wide shoulders.
*He has broad shoulders.
参军 take part in the army
*join the army
医生治好了我的病。 The doctor treated my illness.
*The doctor cured me of my illness.
从上海到北京的航班a shift from Shanghai to Beijing
*a flight from Shanghai to Beijing
英文中文
A common criminal普通罪犯
* 臭名昭著的罪犯
A heavy smoker 烟瘾很大的人
* 很重的吸烟者
A motherhood reporter一份母亲式的报告
* 一份报喜不报忧的报告
三、教学对策
通过以上英汉词汇语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汉语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应该成为我们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词的中文含义,更要注重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下面对词汇教学提出几条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1. 确定词义的教学范围,注重一词多义
按课文出现的词义用法范围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掌握单词的基本词义和用法。要注意着重讲解高频词和词组,以及妨碍理解课文的词或词组。往往学生在使用词汇时,只注意词的概念意义,而忽视了词的搭配意义。如教“saw”一词时,告诉学生“saw”是“see”的过去式。“seesaw”表示跷跷板,saw作动词表示“锯开”,作名词表示“锯子”,这样即复习了旧词,又学习了新词,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最为普遍的系那些,也是最为灵活的体现。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词义和词性,如果我们能在搞清词的基本意义基础上把多种意义联系起来,不仅便于记忆联想,而且有助于加深理解,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信息。如:“air”一词最为常用的意思是“空气”,但在下面句子中其意思完全不同。
He has an air of a general. 他有将军风度。
She has lived on air for a few days. 她已经好几天滴水未进了。
My brother always likes to give air to his knowledge. 我哥哥总是喜欢炫耀自己。
2. 把词汇的语义教学作为侧重点,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英语中同义词和近义词非常多。为了使学生避免出现词义选择错误,教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当进行同义词和近义词辨析,并教会学生习惯搭配。同时,还可以分别进行反义词配对。许多同义词一经反义词配对,可产生对比强烈,形象鲜明的效果,其意义就会清楚地显示出来。如 low-high, short-tall, same- different等。
3.充分运用词典
尽管广大成人学员都是利用有限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依然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使用词典,尤其是英英词典对于广大学员正确掌握词义意义重大。英汉词典释义中普遍存在辨析较少,释义欠详的不足之处,而且英汉词义本身有特征上的差异,因此辨析英语同义词差异不能依靠汉语,还是得靠英语,且使用英英词典还能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对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辨析英汉词汇语义差异对成人英语词汇教学不仅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要尽量打破成人学生最喜爱的“满堂灌”这种方式,以少讲多“导”为原则,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学习这个难关。
参考文献:
[1]Leech, G. 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 [M]. Penguin Books Ltd, 1981.
[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 [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1;96-98;213-214.
“狗”词语语义和文化的汉英对比 第7篇
1 有关“狗”的表达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语有关狗的表达很多, 其语义内涵也很多样, 这些习语中人们对于狗的感情色彩也是变化多样。总的说来中国人对于狗的感情色彩多是消极的, 人们常用带“狗”字的词语来形容坏人和鄙夷的事情, 例如: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汉奸、狗奴才、狗娘养的等。虽然汉语中褒扬狗忠诚特性的说辞同样存在, 但总的来说不及消极的内涵意义多, 比如“效犬马之劳”、“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
在汉民族传统的意识当中, 狗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动物, 因此与狗相关的习语也多用来指代坏人坏事。如“狗头军师”指的就是爱出主意而又不高明、阴险狡诈的人;“狗皮膏药”指代假货;“狗仗人势”形容借权势欺凌弱小;“狗急跳墙”比喻人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采取极端的行为;“狗眼看人低”形容高傲自大、眼光短浅;“狗改不了吃屎”也是贬义词比喻恶性难改;“狗嘴吐不出象牙”讽刺坏人没有实话或是只有脏话;“狗咬狗”形容坏人互相攻击;“狗脸不长毛”比喻翻脸不认人;“狗血喷头”形容言辞刻毒;“走狗”比喻谄媚或阿谀奉承的人;“落水狗”比喻失势的人;“狗东西”、“疯狗”、“狗崽子”等也用来辱骂人。不难看出, 汉语文化中有关狗的熟语多被赋予消极的情感, 这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狗的刻板影响和主观定位造成的。由于汉民族对狗的特殊认知, 因此汉语言中有关狗的表达大多蕴含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狗又被赋予了健康的象征意义。《礼记》中说到狗是“至阳之物”, 食狗肉可以壮阳气。中国古代祭祀也常用牛、羊、猪或鸡, 而不用狗。因此在中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 有些刚出生的男孩的小名就会被叫做大狗、二狗、狗娃、狗儿等, 他们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像狗一样生命顽强、健康长大。同时在中国封建迷信中, 为有别于天子或是皇室成员, 一般认为鄙夷的名字可以避免邪魔的侵扰得以使孩子长寿。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人们喜欢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来显示自谦, 用“效犬马之劳”来表达衷心或是以显他人尊贵身份。
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各方面不断地发展, 人们对于狗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今天的狗不再以屎为生, 狗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善待, 人们也不断认识到狗身上的“忠诚”、“乖巧”以及其他的作用。然而在中国语言文化中, 带“狗”字的俗语依旧保持着原有的内涵意义, 人们也依旧习惯用到这些俗语, 这是语言历时性的特点。
2“dog”在英语中的比喻意义
由于东西方认知差异, 对狗的感情态度也很不相同。在西方传统意识中, 狗的特点是“忠厚、勤劳、伙伴”, 因此便有“像狗忠诚”、“像狗辛劳”等话语。曾经有个美国女人讽刺她的求爱者说到“I like a dog more than a husband” (相比如丈夫, 我更喜欢狗) , 从这就可看出西方女人特别喜爱狗。2
英国人将狗视为好伙伴, 所以谚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s”, 直译是“如果爱我, 那也爱我的狗”, 这就像中文成语“爱屋及乌”。英国人也喜欢将幸运的人比作狗, “lucky dog”意译为“幸运儿”。“The dog has his day”也意为“每个人都会有幸运的时候”, 不难看出狗的特殊含义。
英美国家的人在日常交流中也习惯用狗作比喻, 如用“clever dogs”指有智慧的人, “dead dogs”比喻做不了什么事的人, “dirty dogs”指的是不正经的坏人, “jolly dogs”指的是快乐或有趣的朋友, “lazy dogs”指的是懒惰的人。这些英语习语都是用形容词加“dog”来形容不同的人。
英语短语“old dogs”与汉语“老狗”意义截然不同, 汉语中“老狗”是对别人不尊重辱骂的话, 而英语“old dog”却指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阅历十足有智慧的人”, 好比如“老手”。例如:“An old dog will not learn something new.”指的是“老人很难学会新鲜事物”;“An old dog will not change his way of barking.”指“老人一般不容易改掉老习惯”;“If an old dog barks, he gives real speech.”指“真正有阅历的人说话都是很有道理的”, 这就像是汉语中“不听老人言”中的“老人言”以及“老马识途”中的“老马”。2显然英汉互译时, “old dog”译为“老狗”是完全错误的。
另外英语中“dog eats dog”与汉语的“狗咬狗”结构相似却意义不一。“狗咬狗”在中文中指恶势力相互斗争, 而英文中“dog eats dog”指的是十分激烈的相互“竞争”, 包括企业公司间的竞争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各类竞争, 例如“You have to use your will-power to survive the dog-eat-dog in big company.”就该译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大企业竞争之中生存下来”。
在汉英互译时“落水狗”不该译成“a dog falling into water”, 把“丧家犬”也不能译为“a homeless dog”, 中文中的贬义翻译成英文就用不了狗这个意象, 若翻译成那样, 英国人可能认为是可怜的狗。同样英语中用“dog”狗也可来唾弃, 只不过极少数情况如此, 比如“you dog”, 但总的说来狗绝不是令人讨厌的动物。英美文化中人们同情狗的辛劳, “live a dog’s life”形容“过着辛苦的生活”, 好比汉语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可见英语中指“dog”的勤劳类似汉语中的牛和马。再如汉译“It is better to be the head of the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如果直译为“甘愿做狗头也不做狮尾”就不能正确表达狗的褒贬含义, “狗头”在汉语中是贬义词但英语中却是褒义, 所以进行形象转化便可译为“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或“宁为鸡头, 勿为牛后”。
3 汉英“狗”词语语义的异同
1) 汉英“狗”词语语义的差异
一方面汉英“狗”的词义存在不对等。词义不对等指的是英汉语言中互缺对等词。3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域因素以及不同政治环境, 因此部分有关“狗”的习语在中英文中很难找到相等的对等词。例如汉语中的“狗腿子”、“狗皮膏药”、“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等在英文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英语中“the Dog”意为长途汽车的意思, 显然中文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和狗相关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意思。
另一方面部分英汉“狗”熟语在词义上有词义矛盾。词义矛盾指的是语义上相互对立, 情感褒贬相反。英汉中“狗”语义上情感褒贬不一样, 英语中多褒义, 汉语中几乎贬义。这是明显的关于“狗”词语的意义和文化上的冲突。例如英文中“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lucky dog” (幸运儿) 、“top dog” (最重要的人) 都可以看出狗在英语国家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与汉语中表达的语义大有不同。同样汉语中诸多与狗相关的熟语表达的内涵意义也与英文语义相冲突, 例如“狗屁不通” (absurd;rubbish) 、“狗崽子” (son of a bitch) 、“狗杂种” (bastard) 、“狗胆包天” (monstrous audacity) 。
2) 汉英“狗”词语语义的共同点
英汉“狗”词语基本词义相互对应。词义的基本对应是指词语在具体认知上以及使用范围上保持基本相同。英语“dog”对应中文狗, “Barking dogs will bite people.” (会叫的狗一般不咬人) 中的“dog”。这种语义上的一致性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同一的生活经验和认识。
另外英汉“狗”词语存在词义并行的共同点。词义并行表示不同语言表达同一概念或物体, 但表达形式不等。5在互译时, 虽然不能直接翻译, 但根据中英词汇特点, 一般可以采用“并行法”, 即用外在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意义相同的译文来表达原文。比如:英文中“dog eats dog” (狗吃狗) 可翻译为“大鱼吃小鱼”, 中文中“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可译为“to live a dog’s life” (过着狗的生活) 。
4 汉英“狗”词语语义差异的原因分析
1) 汉英“狗”词语语义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载体, 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东西方认知视角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历史典故的不同造成了英汉“狗”词语语义对应上的差异。
认知视角的差异。自古东西方对待狗这一动物的传统态度和感受就不一样。传统意义上中国人养狗是为了帮助打猎、守门, 而西方人养狗常常是用来陪伴自己。鉴于狗的自身生活特点, 中国人通常认为狗是低贱肮脏的, 便用它形容坏人坏事。而西方人感情上亲近狗, 视狗为亲人朋友, 甚至用“he/she”来代指狗。
宗教信仰的不同。汉民族自古信奉佛教和道教, 于是一些词汇也便来自于佛经和道教的典籍, 例如“狗急跳墙”来自于佛教;“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也是来于道教。而英美国家信奉基督教等宗教, 部分语言也受其影响。在《圣经》中“go to the dogs”比喻“灭亡和衰落”;“The dog starts to begin his vomit.”字面意思是“狗又吐了”, 实际用来形容罪犯又开始犯罪。
历史典故不同。汉英语言中都有许多带有历史典故的词, 与狗相关的典故词语也同样存在。例如常见的“rain dogs and cats”便来自北欧神话, 神话中说“dog”和“wolf”象征着“风”、“cat”象征着“雨”, 所以英文中“dogs and cats”就用来表达“狂风暴雨”。而汉语言熟语“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典故。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汉英“狗”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比较, 可以看出汉英“狗”词语语义的相同和不同是由于长期的文化认识以及表达习惯等多因素造成的。对于这些异同的分析对比学习有助于我们对于汉英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同时对于“狗”字的英汉互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罗颐.狗年话“dog”的词义[J].中国科技翻译, 1994 (3) :61.
[2]陈伟.英汉词汇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 (1) :80.
[3]陈文伯.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A Comparative Stud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汉语长句的形态对比与语义转换 第8篇
一、汉英长句特征对比
1 . 语义型汉语与形态型英语。汉英句子结构最突出的区别在于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所谓“意合”,指行文依靠句子内部的语义与逻辑衔接,而缺乏形态标记与语法手段;所谓“形合”,指句子的建构机制强调成分的形态变化,以及依靠显性的语法手段和关联词语来标明成分间的关系。汉语长句,主要采用“流水句式”,通过借助虚词、语义的逻辑关系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实现句子成分的连接,句子成分缺少形态变化。在表示一些复杂概念时,汉语往往惯用短句铺排,逐点交代,层层展开,有主有次,有先有后,眉目清楚,语句简练。相比之下,英语句子注重“形合”,以形显意,强调句子结构和语法成分的完整性,常常依靠语法词来表明句子成分间的关系并依靠种类繁多的关联词语将各种子句缀合成结构复杂的长句,有时甚至一个段落由一句话构成。英语长句虽然结构复杂,但主干结构突出,句子往往以“主谓结构”为轴线铺开,句法结构严谨,逻辑关系严密。
2.竹型句与树型句。竹型句与树型句是对汉英句子类型的另一形象描述,汉语句子的缀合方式像竹子,可以称作竹型句;英语句子的组合机制像棵树,叫做树型句。汉语句子遵循时间和逻辑顺序,层层铺开,逐步交代,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正如竹子,一节一节续下去。例如: 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英语句子,主干结构突出,再长的句子,也沿着主谓轴线伸展,表达复杂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借助各类关系词语,进行空间架构,把各个子句或辅助成分有机地缀合起来,就像一串葡萄似的。例如:By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the farthest corners of the earth had already been explored: the continents and the oceans had been mapped,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 had been reached,and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s major rivers had been discovered.
二、汉语长句的英译策略
1.原序翻译。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共性,汉英句子的组合顺序存在一定程度的偶合现象。因此,有些汉语句子在翻译成英语时,可基本按照原句成分的排列顺序将其对应转换成英文,译文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长句风貌。例如:
(1)因着这个转变,我才渐渐的从父亲身边走到母亲的怀里,而开始我的少女时期了。
Thanks to this change,I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my father’s side and back to my mother’s embrace,thus living the life of a young girl.
(2)为了进一步稳定经济秩序,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地方支柱产业的扶持以帮助这些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In order to further stabilize the economic order,we will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the local pillar industry to help these enterprises stand soundly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orld market.
2.拆句译法。拆句译法,又叫断句法或切分法,就是为了满足英文的表达需要,把原文的一个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拆句译法首先要理清原文的语义关系和逻辑顺序,再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组合成句。这种译法可以化解原文的繁复性,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结构清楚,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
(1)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天真,坦诚,热情,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丝毫的虚伪,没有丝毫的勉强,和他们在一起,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The kids are just lovely.They are na?ve,honest and zealous. They speak straight from the heart,without the slightest insincerity or reluctance.Among them,my childhood seems to come back.
(2)每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Any true communist should have the noble qualities of a pine tree.We are ready to do everything that people want us to do.So long as it is for the benefits of the people,we will risk any danger,even sacrifice our lives.
3 . 变序译法。由于汉英句子组合方式与语序排列的差异,在将有些汉语长句译成英文时,经常需要改变原文信息的组合顺序,以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例如:
(1)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什么都变得容易了, 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it’s much easier to learn something once the proper way of learning has been mastered.
(2)年初,这家外资公司依据其在华的长期发展目标,将其在中国的销售网络成功扩展到遍布全国的50多个大中城市。
A t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t h i s y e a r , t h i s f o r e i g n - f u n d e d company,in line with its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 in China,successfully expanded its sales network to more than 50 mid- and large-sized cities nationwide.
三、融合与通达
我们在上文介绍了三种常用的汉语长句的英译方法——原序翻译、拆句译法和变序译法,但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 将汉语长句转换成英文时,人们很少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方法,有一定经验或造诣颇深的译者通常熟谙英语的各种句型结构,驾轻就熟,灵活地将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对于高水平的译者来说,翻译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应该是潜意识的,具水到渠成之功,而不应该留下生硬的刻意雕琢痕迹。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组织框架,汉语句子重意合,语法呈隐性,遵循时间和逻辑顺序进行语义组合,以流水句的形式铺排,如竹节般延续,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而英语语法法呈显性,强调句法与语法的严谨与稳定性,要求用具体的语语法标记明确标明句子成分和语义关系,其长句建立在“主谓”枝干上,然后附加上繁杂的修饰成分,其形状就如一棵大树。为了实现文本语义的有效转换,将汉语的长句转换成英文时,通常采用一些策略,如原序翻译、拆句译法和变序译法,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人们很少只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融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
摘要:本文从汉英语言对比的视角探究语言差异对汉英长句语义转换的影响。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者的语言特征、句法结构以及思维表达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实现文本的有效转换。
对比语义学 第9篇
1 CAN的力图式分析
CAN通常具有三层语义:能力、可能和允许。它涉及内力施为的含义, 且施为主体有足够能量完成相应动作。尽管CAN意为假设障碍的消除, 其中心意义仍是施为的可能性或者能力, 因此可以采用能力图式和障碍消除图式来分析其能力和其他相关语义如可能性和允许。
实际上障碍消除图式和能力图式具有包容关系, 即后者被包含于前者中, 而且我们可以将其联系到我们所熟悉的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当容器打开, 我们可以自由进出, 主体即对容器内部具有一定掌控力;就路径图式而言, 意即障碍消除, 任何力量皆可沿路径移动。
能力图式的发生在于人们意识到障碍的消除而具有了施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其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如下:路径, 方向, 目的地, 向着既定目标的移动体, 以及缺失的障碍。能力图式运行模式如下:如果一个物体沿着既定路径从源目标移动至目的地, 它能而且必须穿越这条路径的每一个中间点;如果在此轨线中没有障碍阻挡, 此物体将最终到达目的地;移动体沿着路径移动越深入, 相应消耗时间就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 能力图式最能说明CAN的根意义“能力”。如下例:
1) Our team can easily beat your team. (Root ability)
2) 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Root ability)
在例 (1) 中, “our team”是到达目的地的移动体;比赛过程充当移动的路径;向着成功努力是方向;目的地是比赛的最终胜利。如果其间没有任何障碍阻挡进程, 我们队将最终获胜。例 (2) 同理。
障碍消除图式的结构要素包含如下:方向, 目的地, 被移除的障碍, 向着既定目标的移动体。其运行模式如下:如若路径中的障碍被移除, 任何物体皆能沿着此路径从源目标向着目的地移动;这样的移动体必须且能穿越此路径的每一个中间点;一旦路径中的障碍被移除且没有构成轨线中的阻挡, 移动体将最终到达目的地;同时移动体沿着路径移动越久, 耗费时间就越多。因此, 障碍消除图式最能说明CAN的根意义“允许”和认识意义“可能”。示例如下:
3) a.Your can smoke in this room. (Root permission)
b.Residents can use the car-park without a ticket. (Root permission)
4) a.Even expert drivers can make mistakes. (Epistemic possibility)
b.Oil exploration can be very costly. (Epistemic possibility)
例 (3) 中, 移动体是接受允许的主体“you”, 方向是其吸烟的意向, 目的地是吸烟这个行为, 而路径是请求吸烟的过程。在这个例子中, 反对障碍会有多种来源, 如公共规则, 周围人们的反对, 等等。如若没有反对, 障碍移除, 移动体将前行从而到达其目的地;即“you”将最终实现吸烟的目标。当这一切行为从社会感知领域投射到认识领域, 我们就可以得到CAN的认识意义“可能”。
2“能”的力图式分析
“能”最初意指像熊的一种动物, 在《左转》“今梦黄能入于寝门”中可见;后此意被“熊”的拼写代替。随着语义的发展, “能”指向能干的人, 如“推贤举能” (见《说文解字》) ;再之后其意指具有无穷体力或智力的人, 如“我能为君辟天地, 充府库” (《孟子.告天下》) , “非曰能之, 愿学焉” (《论语.先进》) 。随着语义机制的逐步演变, “能”具备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吕叔湘的《八百词》中将“能”语义归纳为能力, 特长, 功能, 可能性, 情理允许和条件允许等六项。除此外, 还有讲“能”的义项分为能力、条件、允许、可能性、期望以及祈使等。
实际上, 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发展也同英语情态动词类似, 经历了从根意义到认识意义的发展阶段。“能”的根意义包含了“能力”和“允许”两层含义。“能”的“能力”含义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能力, 意即某人有能力去做;条件, 暗示允许某人做或事情的发生;功能, 即是某物具有的某种功能。分别示例如下:
5) 大概我也能教书。 (阿城《孩子王》)
6) 因为缺教员, 暂时还不能开课。 (吕叔湘, 《八百词》)
7) 它能治好我的病么?
不能, 它只能暂时改善你的肌无力现象。 (王朔《永失我爱》)
从根意义发展而来, “能”具备了其认识意义“可能性”。举例如下:
8) 酒嘛, 怎能没酒味儿, 你又憋着什么坏呢? (老舍《正红旗下》)
例 (8) 中, “能”的“可能性”意义来自基于人们常识的推理。其认识意义表示了肯定, 并且暗示说话者对论题真实性的毋庸置疑, 这些都与推理人的知识和信仰密不可分。在“能”的根意义中, 主语得到凸显并且置于中心;而与根意义相反, 在认识意义中, 得以凸显的是主语的态度、观点、经历以及知识。
因此, 从意向图式角度, “能”的“能力”含义, 包括能力、条件和功能, 可以从能力图式着手分析;而“允许”和“可能性”含义, 可以从障碍消除图式理解。“能”的根意义和认识意义都可以从这两种图式得到分析。
3 CAN和“能”的力图式对比
CAN和“能”的对比, 体现出英汉情态动词对比, 实质上是两种语言系统的特征的比较。这样的语义对比分析难度在于词语的多义性, 即每个情态动词对应了两个以上含义, 而每一个义项同时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情态动词, 同时语义重合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在英汉情态系统中。从这个角度讲, 尽管英语情态动词的研究领先汉语一步, 两者的异同仍可见一斑。
从意象图式的角度, 英汉情态动词的异同, 包括CAN和“能”这对典型英汉情态动词的理解, 可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1) CAN和“能”的语义都可以区分为根意义和认识意义。比如, CAN的根意义包括了能力、允许, 认识意义包括可能性, 我们都可以通过能力图式和障碍消除图式得以理解。“能”包含了根意义能力 (其中又包括三个方面:能力, 条件和功能) 和允许, 还有认识意义可能性, 我们也可以诉诸上诉两种意象图式得以理解。同样的图式体现重合的语义;而图式中实线或者虚线体现的力度的不同体现出其语义的差异。 (2) CAN和“能”的语义均具有多义性。在这一点上, “能”的语义比CAN更为复杂, 归因于汉语系统的复杂性。 (3) CAN和“能”都经历了语义从非情态到情态意义的发展。CAN的非情态意义包括“知道, 知道怎么做”, 而后由此发展到其“能力, 可能性, 允许”等情态语义;“能”最初意指一种像熊的动物, 后发展为“能力, 可能性和允许”。二者的语义均从自然和社会现实意义发展到精神和内在现实。 (4) CAN和“能”在各自的情态系统中表达相似意义时都能体现情态力度梯级性, 可分别借助于Allop的力度梯级图表和Salkie的“老板-经理-工人”关系来研究其在各自系统中的情态力度, 同时发现, 二者在各自的情态系统中情态力度居最弱一端。
4 结束语
UP和DOWN的方位语义对比探析 第10篇
1 方位词及其语义特征
作为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确定的,绝对的。然而要指出一个空间或客体的位置,必须相对于另一个空间或客体的位置。因此就有了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之分。绝对定位是指固定的、可以为社会共同把握的定位,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此时的“东、西”即绝对定位。相对定位则是具有自我中心,需参照说话人或观察者的主体位置或朝向确定,从而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定位(孙蕾,2005)。如,“我左边的是小王,右边的是小李。”若此时说话人转身,位置关系就变成“左边是小李,右边是小王了”。由于此时的定位会因时而异,所以这些方位词被列入了指示语的研究课题。何兆熊(1989)指出:“如果语言活动的参与者作为表示方位的参照,那么这种方位的表示是指示性的如果以其他事物或固定的空间位置作为参照点,那么这样的方位表达式非指示性的(52-53)。
此外,定位又有宏观定位和微观定位的划分。宏观定位是对地球上宏观空间位置及客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如“上、下、东、西、南、北”是根据主体离地心的远近,离日出、日落方向的远近和离南北极的远近来确定。微观定位又叫自身定位,是对相对微观的物体,比如自然物(包括人)或人造物自身部分进行的定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参照和对比客体自身部分的不同来确定。
2 UP和DOWN的方位语义比较
不同定位模式,不同参照物使方位词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而这些不同特征又会直接影响我们队这些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影响。根据科林斯伯明翰大学语料库COBULD英汉双解词典,UP和DOWN的基本语义可用作表示运动或位置。在该义项下,UP有11种语义,DOWN有15种语义。为了能准确把握UP和DOWN的各种意义,下面将从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对这两个词的不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
2.1 垂直维度
就垂直维度而言,UP和DOWN(上、下)意义相对且互相照应,分别表示“向上,由低往高,在上面”和“向下、由高往低,在上面”的基本含义。这里对“上、下”的定位,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如:
1)There was a full moon rising in the sky.
2)The rain came down in sheets.
3)Bill put up his hand.
4)Do you need help in lifting your suitcase down from the rack?
1)2)句中的“上下”划分是根据离地心的远近来确定的,离地心远的位置在上,离地心近的位置在下,是宏观的,绝对的;3)4)句的“上下”划分是相对于微观物体进行的,是微观的,相对的。如3)句中手的移动方位是参照人体构造的位置而言,而4)句中的手提箱的移动方向是参照行李架的方位而言。从这一维度看,UP和DOWN是一组明确表示定位的方位词,方位语义明显,语义相对,同汉语中的“上、下”具有非常接近的语义特征。如“跑上楼,送下山”中的“上、下”与英语的UP和DOWN完全对应。然而,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在所有意指垂直维度的方位时都对应。如:
1)This zip won’t stay up.
2)He was sitting in the car with the windows up.
3)Pull down the blind.
1)2)3)句中的UP和DOWN均有“闭合”之意“(It is 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is raised into a position where it is closed.),而3)句中的DOWN亦可表示”关着、敞着“(to say that something has been folded into an appropriate closed or open position)。虽然两种情况下UP和DOWN均含有”关着、闭合“之义,但从英文解释不难看出UP所指的闭合状态强调主体(zip,window)相对于参照物(衣物下端,车体等)的“向上”移动,即主体位于“上方”时,主体所在物体成闭合状态;而3)句中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即主体位于参照物“下方”时,物体为闭合状态。虽然中文的表达均为“关闭”,但UP和DOWN仍体现了“上”“下”的一种方位关系。这种情况下,仅凭“上”和“下”的方位语义很难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而应根据所描述事物的具体物理形态和空间维度做出判断。
2.2 水平维度
除了在垂直维度表示意义相对的“上、下”之意外,UP和DOWN也可表示水平方向的位置关系,但不涉及“由低往高”或“由高往低”的含义。在这一维度下,UP和DOWN的语义既有相对性,又有独立性。
2.2.1 UP和DOWN在水平维度意义对称
1)She went up north to Edinburgh.
2)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down?
3)a voyage up the Nile
4)A streamer sailed down the stream.
1)2)句中的UP和DOWN分别为“北方”和“南方”之意,此时的UP和DOWN属于微观定位,方位语义视说话人或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种相对定位。3)4)句中的UP和DOWN分别为“向上游”“向下游”之意,此时的“上”“下”定位是相对于水的源头的远近来确定,即距离源头近为“上游”,反之为“下游”,属于绝对定位。以上分析表明,不论是相对定位还是绝对定位,两种情况下的UP和DOWN的方位语义仍然呈现出对称性。
2.2.2 UP和DOWN在水平维度的意义不对称
1)There is a caféjust a hundred yards.
2)She is walking up to see her auntie in the village.
3)He stared up at the garden.
4)It’s only when you get right up to them that you realize what they are.
5)Ferdinand ran up his father-in-law.
6)I’m sure I could get a job down in London.
1)2)3)句中的UP分别带有“在前面”“向前”“朝向”之意。根据Fillmore对“前后”维度的划分,客体“前面”的确定,需参照它正常移动的方向,参照人接近该客体的正常方式,或参照该客体与人体类似部位,人与动物的脸面朝向为向前。(Fillmore,1982)1)句中的UP表明咖啡店位于说话人或观察者脸面朝向的100码处,而2)3)句中的UP分别表示说话者的前行方向和注视方向,4)5)句中的UP有“接近”“靠近”之意,与句中的移动主体的脸面朝向有关;以上各句中UP的方位语义都与说话人和观察者的脸面朝向有关,方位的确定以主体的位置和方向为参照,UP带有指示性。6)句中的DOWN意为“在某处“,具有指示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在描述处于水平维度的方位时,UP和DOWN的语义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因此不能简单从“上、下”的语义来描述其方位和运动方向,而更应综合说话人和观察者的脸面朝向判断其意义。特定情形下还应将其列入指示语的范畴进行考虑。
3 结束语
作为方位词的UP和DOWN可以进行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划分。在垂直维度上,这一组词与中文的“上”“下”具有较为相似的语义特征,方位语义明显且语义相对。而在水平维度时,UP和DOWN既可以表示语义明显的方位,又具有指示语的语义特征。故而,在认识其表示事物位置或运动的基本语义时,不能仅仅从定位的角度思考,还要同其指示性相联系。
摘要:UP和DOWN的方位语义可以进行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的划分。垂直维度上的UP和DOWN的方位不受主体位置朝向的变化制约,是一组语义相对的方位词;而在水平维度上,UP和DOWN既呈现出明确的方位语义又具有指示性。
关键词:UP/DOWN,方位,垂直维度,水平维度,指示语
参考文献
[1]Fillmore.Frame semantics[M]//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111-137.
[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科林斯伯明翰大学语料库COBULD英汉双解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孙蕾.方位词语义辨析[J].外语学刊,2005(4).
[5]钟守满,姚明发.“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对比语义学 第11篇
【关键词】语料库 transparency 语义韵 对比 再分类
【Abstract】Traditionally semantic prosody is classified as three categories.This division is based on its connotation, but it is too vague and abstract. This essay takes the word “transparency” as a study object and studies it from the points of angle of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nd further classifies it as language prosody, genre prosody, region prosody and age prosody , thus , making it more specific and explicit.
【Key words】corpus; transparency; semantic prosody; comparison; further classification
一、引言
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这一语料库语言学术语最早是由Sinclair创立的。Partington把它定义为超越单个单词界限的隐含意义色彩的扩散。根据该定义,一个单词的意义可以扩散到整个句子、语境、段落甚至整个语篇。传统上把语义韵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和消级语义韵三类。不难发现,这种分类方法是基于语义韵的内涵来划分的,但这种分类过于笼统和抽象,且不能真实地反映不同语义韵的细微差异。本文运用语料库语义韵对比方法,以“transparency”(透明)一词为例,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语义韵的外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1.语际语义韵,即由于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语义韵;2.语体语义韵,由于不同的题材文体而产生的语义韵;3.地域语义韵,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语义韵。4.时代语义韵,由于不同年代的语言差异而产生的语义韵。
二、语际语义韵
不同的语言由于分属不同的语系,因而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词块搭配模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义韵。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汉语为例。每个语种都有其特有的词块搭配模式。如英语的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名词前面,做前置定语。汉语在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即可放在名词前面做前置定语,也可放在名词后面做谓语。法语在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名词后面做后置定语。西班牙语在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即可以放在名词后面做后置定语,也可以放在形容词前面做前置定语,还可以同时放在名词前后修饰名词。葡萄牙语在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名词后面做后置定语。
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语语料库,杨百翰大学西班牙语语料库和葡萄牙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分别以“transparency”一词为关键词,每语种提取100行索引词。然后根据这些索引词,再提取每语种的典型语义搭配词。英语:accountability(问责),justice(公正),openness(公开)。法语:la glasnost(公开),la gestion(管理),judiciaire(司法的)。西班牙语:objetividad (公正),blanco (白色的)。葡萄牙语:limpa(清结的),neblina(薄雾)。汉语:透明度,缺乏,政治,不高。通过分析各语种的典型搭配词,可以发现各语种语义韵的差异。英语语义韵:偏重政治色彩;法语语义韵:偏重法律、军事色彩;西班牙语语义韵:偏重科技、文学色彩;葡萄牙语语义韵:偏重文学色彩;汉语语义韵:偏重经济、科技色彩。
三、语体语义韵
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语体特征。如口语比较随意,有时不受语法约束,只要交际双方能够有效沟通就可以。而书面语要比口语更正式、更规范,其语法和句子组织要求更严格。新闻以写实为主,反映客观事实。因而较多地使用通俗和大众词汇。杂志虽以写实为主,但所使用的语言词汇较之新闻更为正式,句子更为严谨规范。小说以文学描写为主,语言词汇丰富,注重文采。学术论文注重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真实性。用词简明客观,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中性词以及非人格化词。总之,不同题材所使用的词汇差异会导致其语义韵也产生一定的差异。
1.典型搭配词差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包含了5种题材:口语、小说、新闻、杂志、学术。从典型语义搭配词中可以发现,口语题材的搭配词主要是一些诸如accountability(问责)、disclosure(披露)、openness(公开)等的积极词汇。其语义韵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反腐倡廉倾向。小说题材搭配词主要突出其物理属性和文学属性,如透明色,光透明,水透明,女人肤色透明,诗歌的透明度,语言的透明度等。其语义韵带有明显的文学倾向和一定的物理学倾向。学术论文题材突出的是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词汇,其语义韵带有明显的专业术语倾向。新闻题材突出的是政治性、社会性和法律性,其语义韵带有明显的政法倾向。杂志题材突出的是综合性,其语义韵带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倾向。
2.类联接结构差异。根据从语料库所提取的语料,通过对6种典型类联结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在AN(形+名)搭配模式中,形容词的词型/词符比指标反映的是形容词的种类和密度。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小说的型/符比最高(95.2%),说明小说使用的形容词种类密度最大且重复率最低,因而更具文采;而口语型/符比最低(28.5%),说明口语使用的形容词种类少且重复率高,因而更通俗易懂。小说的VPN(动+介+名)比例最高(12%),说明小说中使用的动词短语最多,因而语言更丰富。学术题材的NPN(名+介+名)结构比例最高(20%)而VPN比例最低(1%),说明学术文体中使用了较多的名词+介词结构来代替动词短语等结构,带有明显的名词化倾向,因而文体更严谨、规范。口语的VN(动+名)比例最高(16%),说明口语使用了较多的动宾结构,因而更随意。杂志的NPN和NCN(名+连+名)比例较高(17%和12%),说明名词化倾向明显,因而更正式、规范。由于各题材类联接结构的差异,产生了语义韵方面的差异。
四、地域语义韵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宗教、意识,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这些特色和风格,体现在词语搭配倾向上,就会产生语义韵上的差异。英语是国际语言,存在多种变体。有的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有的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有的将英语作为外语。这些世界英语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词汇的习惯用法、语法和语篇上都与标准英语有明显的区别。如今,我们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奥式英语、加式英语、日式英语、韩式英语和中式英语等。通过分析各国别的典型语义搭配词,可以发现各国语义韵的差异。美国英语语义韵:偏重政治倾向;英国英语语义韵:偏重倡廉倾向;澳大利亚英语语义韵:偏重反腐倾向;中国英语语义韵:偏重经济、科技倾向;印度英语语义韵:偏重倡廉倾向;尼日利亚英语语义韵:偏重倡廉倾向;南非英语语义韵:偏重政治倾向;巴基斯坦英语语义韵:偏重反腐倡廉倾向;孟加拉国英语语义韵:偏重反腐倡廉倾向。
五、时代语义韵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词汇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丰富。今天人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与古人的说话和写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古英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现代英语有巨大的区别。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在词汇的拼写与用法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古英语的名词有数和格的分别,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中古英语的语法在形态变化方面发生了简化。名词逐渐失去了古英语复杂的数和格的变化,简化成了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形容词则简化成了没有任何变化的词类。词在句子中的关系不再通过性、数、格的变化来表示,而是由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表示。不同时代的语言差异在语义韵方面必然会有所反映,与年代久远成正比,年代越久,差异越大。
以牛津在线英语词典为例,提取不同时期的典型语义搭配词。中世纪英语(1150-1450):clere(清澈的),sunne beames(阳光),heretiques(异教徒)。早期现代英语(1450-1700):clear(清澈的),crystal(水晶),stream(小溪)。现代英语(1700-至今):clear(清澈的),luminous(发光的),aquamarine(碧绿色),accountability(问责制),governance(治理),oversight(监管)。通过分析这些典型语义搭配词,可以发现不同时期英语语义韵的差异。中世纪英语语义韵:带有文学、宗教色彩;早期现代英语语义韵:带有文学色彩;现代英语语义韵:带有文学、政治色彩。从中可以看出各个时代语义韵的特点:三个时期都带有文学色彩,但中世纪时期的语义韵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而现代英语的语义韵带有一定的反腐倡廉色彩。
六、结论
文章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语料库语义韵对比方法,在对“transparency”一词的语义韵进行多维度的对比的基础上,根据语义韵的外延,将其进一步分为语际语义韵、语体语义韵、地域语义韵和时代语义韵。使语义韵的分类更具体和明确。同时,也丰富了语义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inclair 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3]翟红华,方红秀.国内语义韵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 2.
[4]张北镇,周江林.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4.
[5]付玉萍.语义韵研究20年概述[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0.7.
*201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编号YY1432。
对比语义学 第12篇
当“看起来”和“看上去”作为语气副词的时候, 二者的基本语义特征都是表示一种主观推测, 将说话人的看法表明出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表示评价意义, 第二种是表示推测意义。
1、评价意义
他是对事物表面特征的一种直观的观点或是对事物状态的主观描绘, 评价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特征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1) 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是有次序性且相当连贯的。
(2) 记者在码头见到了张秋山, 躺在担架上的他身体不能动弹, 但精神看上去还不错。
例 (1) 中人行为的表面特点和例 (2) 中张秋山的精神状态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由此可知表评价义的“看起来”、“看上去”所观察的对象具有直观性的特征。
2、推测意义
推测意义是针对无法肯定或是说话人主观情感上不能确定的事件的一种分析或推测, 他的推理对象一般都不能用肉眼之间看到, 因此叙述者只能经由别的客观状况和本身对事件的客观推测得出结论, 以这种方法形成的一种观点, 表达一种对事件本身的一种想法。
(3) 现在我们可以说, 第一步的原定目标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来, 第二步的目标也能完成, 但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
(4) 中国女篮主教练宫鲁鸣14日在评价亚锦赛时表示, 各队看上去都没有发挥出全力, 似乎是想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出奇兵。
例 (3) 中的“看起来”也是为了表明“第二步的目标也能完成”是说话人主观的推测, 不一定会成为事实。值得注意的是, 例 (4) 中的“看上去”虽然也是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但是“各队都没有发挥出全力”是可以通过他们在球场上的表现直接观察到的, 这又体现出了一定的评价义, 也就是说, 此类句中的“看上去”既有推测义的特征, 又有评价义的特征, 是二者的结合, 难以截然分开。
总之, 当“看起来”和“看上去”作为语气副词的时候, 后面的成分不管是给予事物评价还是对事件进行推理、判断, 都是说话人的主观意见, 语气副词“看起来”和“看上去”的作用是把说话者的看法表达出来, 只是当这两个词表示评价意义的时候, 被评价的事物特点能够通过眼睛直接察看到, 然而, 表示推测意义的时候, 事物的状态、情况不容易被发现。
二、能否相互替换
“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替换。如:
(5) 公文箱枪, 外表看起来和普通手提包没有多大差别, 然而里面却装着一支短枪管的来复枪, 并带有消音筒。
(6) 在加入火箭队以前, 我感觉每个黑人球员看上去都一样。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语往往是一些具体的名词, 是看的见摸得着的。而且, 都是描述其固有的属性或特征, 所以在这样的句子当中, 这两个词可以替换, 并且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这两个词也有不能替换的情况。如:
(7) 看起来, 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也不会是一个朝令夕成的简单过程。
(8) 第四节场上显得比较混乱, 双方看上去都比较急躁, 犯规增多, 投篮命中率下降。
(9) 看起来, 这里都是一些凡人小事, 但它在为群众解困、为政府分忧上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它甚至还引起许多国际友人的参与和关注……
(10) 这种实物供应制度看上去像一种“按需分配”的“军事共产主义”, 实际上是一种玩熟了的市场经济方式。
这些句子中的“看起来”都能用“也许”代替, 表示推测意义。如:
也许, 市场经济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也不会是一个朝令夕成的简单过程。
也许, 这里都是一些凡人小事, 但它在为群众解困、为政府分忧上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它甚至还引起许多国际友人的参与和关注……
在表示有强烈的推测语气时“看上去”通常是不能够代替“看起来”的。从搜集到的语料可以看出“看上去”主要是用来表示就客观事物的评价, 很少有用于表示推测的意思。在下边这几个例句中, “看起来”都是表示推测的, 而在语感上我们一般都不用“看上去”如:
(11) 一般来说, 这些公司大多主营外汇业务, 总投资不过几十万元, 而其注册资本却在几千万美元, 看起来似乎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12) 墨菲本人作为一个心理学家, 研究的兴趣和著作的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但看起来, 他的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心理学史方面的。
“看起来”和“看上去”在语义方面的对比分析。当“看起来”和“看上去”作为语气副词的时候主要评价义和推测义两种。并且讲述了“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是否能够相互替换的问题。在对描述主语客观状态及情形的时候, “看起来”和“看上去”可以相互替换。当表示对事物进行推测的时候, 往往只能用“看起来”而不用“看上去”。这个时候“看起来”和“看上去”不能互换。
通过对“看起来”和“看上去”对比研究,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了解这两个词, 从而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会把这两个词分的更加清楚明白, 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会让留学生更加准确的学习汉语知识, 从而对中国文化也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二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姚婷.衔接语“看起来”的语义功能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08第三期.
对比语义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