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1篇
昌邑市围子街道刘家巷村家长
姜少燕
星期日,我带女儿一起参加了昌邑市“走向父母,学会感恩”家校共育亲子活动。这次活动旨在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感谢主办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心灵沟通,拉近了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并让我们这些家长有幸看到了孩子那最真实的一面,流露了最真挚的感情。我愿主办方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感恩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感恩。我非常愿意把我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我想,作为家长,我们有着共同的天性,就是爱我们的孩子,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愉快健康地成长!
当活动进行到亲子游戏《心有灵犀》时,主持老师让大家给自己的孩子带上眼罩,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家长的手。那一刻,我心里害怕女儿找不到自己。我焦急地看着她向我一步一步摸索着走来,终于握到我的手了,我和女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我俩同时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就像失散多年的宝贝终于回归怀抱的感觉,失而复得。主持人老师让孩子们说一说摸着父母的手的感觉是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要说给父母听?当孩子泣不成声的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说出长大要报答自己的父母时,在座的所有的家长都热泪盈眶。看到孩子脸上流下的那一串串泪水,那是最纯洁的泪水,最真挚的泪水。
孩子们,我想告诉你们,其实在父母心里,为了儿女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只希望你们能健康地成长,长大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快快乐乐地生活工作。只要你们幸福快乐了,那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最大的满足。
孩子,也许有时你们并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当你们犯错误时,父母一时冲动打了你们,你可知道,打在你的身上,却疼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在滴血呀!我们多希望那巴掌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是落在自己的身上呀!
孩子,我知道自己总喜欢以你不理解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劝导你,而你也总是很不耐烦,一脸嫌弃的样子,嫌弃父母的唠叨。孩子,你可知道父母是过来人,是经验的积累沉淀,是对你的谆谆教导啊!平时,当你有不懂的功课问我时,我害怕讲解不出来,害怕辅导不了你,只能私下里偷偷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因为我希望一起陪伴着你进步、成长!孩子,看着你每天在我们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我们
知道你长大了,我们为拥有你而自豪、骄傲。你永远是父母心里那个最珍贵的宝贝。
不常有的闲暇时,静静地回想我们的孩子,我感到伴着孩子成长,一同经历,一起进步,无论是眼泪还是欢笑都是无比的幸福。
想起冰心老人曾说过的一段话:“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孩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不管是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我们播撒到泥土中,给它养分,它都会成为一朵鲜花!让我们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2篇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有一个小女孩叫雨心,她家不是很富裕。有一天,雨心和另一个小女孩在写板报时,王小强(她班的一个男生)把黑板擦拿走了,雨心旁边的那个女孩就追王小强,让他把黑板擦还回来。王小强要把黑板擦还给雨心,他便把黑板擦扔向她。可没想到,黑板擦正好打在了雨心的鼻子上,雨心当时就晕倒了。他们赶紧叫救护车把雨心送去了医院,医院们给雨心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雨心的脑袋里竟然长了一个瘤,如果不把瘤切除,就会影响雨心的视力,甚至会导致失明。
最后,医生决定给雨心做手术,雨心的爸爸为了要给雨心交手术费到处借钱雨心的手术成功并很快出院了。
可是雨心的爸爸却病倒了,雨心为了爸爸不去上学而去卖菜。因此,全校的同学们为她举办了一次拍卖会,筹集资金,治好了她爸爸的病,雨心又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十分感动。因为在影片中,我感到了亲情和友情的伟大。
一个小女孩,可以为了爸爸治病而不去上学,可以为了爸爸而放弃梦想。这亲情是多么伟大啊!同学们为了朋友,再所不惜,这友情又是多么的伟大啊!和影片中的雨心比起来,我感到雨心她好坚强,我真的好佩服她。而我却很胆小,遇事不够坚强。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不会做,我没有做到攻克难题,而采取了逃避。今后,我要向雨心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强。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3篇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级民族学2班学号:209
【摘要】读书就是一门艺术,等待着你去发现其中的美。读书也像是在冒险,书中自
有很多宝藏等着你去发现,当你有了发现宝藏时候的惊喜,这个就差不多达到你读书的目的了。读书也像是在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你总会发现很多靓丽的风景,让你美不胜收,让你洋洋自喜。读一本好书,读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都会让你受益匪浅,让你灵魂得到升华。
【关键词】读书艺术
读书就好比是一门艺术,其中的美只有你读了它之后才会领略得到。读书素
来是一种享受,是一件雅事。如果你只把读书当作是一个任务,只要读完它就是完成了任务,那这样子的读书肯定不是一种享受,更不能跟“雅事”挂钩。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在我看来的最大的区别是读书的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而不读书的人信仰可能是别人赋予的,而不是自己发现的;读书的人的信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读书的人的信仰有可能不是自己的。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无论从时间和空间而言,他们都受到自己的世界的束缚,他的生活很机械化,而有读书习惯的人,会在书中发现“宝藏”,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好书,你就会与书中的人对话,可能那是一位伟人,他会带领你进入一个未知的神秘的国度或是时代,他会与你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你幡然顿悟某些东西,也可能让你洞悉某些东西,让你内在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升华。读书是那么一件美事,既收获了一些自己一直不能顿悟的道理,又使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何乐而不为呢。
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读书的艺术》这篇文章,可谓是感慨颇多。现代社会的
我们很多都不爱“读书”,认为“读书”很累,“读书”是一种负担,那样子的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读书”,而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读书”,为了升学、为了得到信息、为了达到某种娱乐的目的。很多人对于“读书”这事已经走入了错路,失去了“读书”的本意。读书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正如杜威说的,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①读书就是要有那种读书的心情的时候就要拿起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一件扭扭捏捏的事,要大方的读,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嗜好,要选择好自己的嗜好,读属于自己的书。读书本来是件私事,是个人自由的事,与任何人无关,是自己兴趣爱好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现代读书受到了很多的干扰,读书已经不再是件属于个人的私事,读书带有了少许的功利色彩,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为了找份稳定的工作,为了以后有个很好的将来。读书不再单纯了,不再是为了发现书本中的宝藏,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读书。读书不再单纯,我们又怎么能从读书中顿悟道理,使得心灵得到升华呢?
林语堂先生也曾对读书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读书不可以勉强,因为学问思想
是慢慢从胚胎滋长出来的。②其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这段话无形之中是在告诉我们,读书要根据自己的① http:///group/topic/3645922/
② 苏玉添、王国君、姜念禹、殷庆功主编;《读书的艺术》;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喜好来读书。这样子说,或许就会有很多人有疑问了,那我喜欢读小说看电子版的小说、看纸质版的小说,这也是读书吗?或许很多人都误解了读书这一词的含义。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读好书。何为好书呢?在我认为,好书就是那些让你深思,令你发省的书目;那些有哲理,让你会幡然顿悟的书籍;那些你心灵的下午茶,让你心灵宁静,让你心灵找到休憩的港湾。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在于你读后的理解,这书在别人眼中是一本好书,但是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的书,可能你读后并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读书的效果,那这样子的读书可以说是失败的。读书不要求你一定要全读那些大师们的著作,很多人的文章都有很多的自己的顿悟,适合你的就是属于你的好书。
读书不是在作秀,你没有必要去向别人炫耀你读过多少书,有多少重要的文凭,读书是一种修养,你真的“有才有料”,别人会从你的谈吐中得知你是一个不凡的人,读书更是一种内在,内在的美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会发现这种内在的美。“凡夫俗子”又怎会知道这种美的存在呢。不读书的人其实要羡慕那些读书的人,那些读书的人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思想的国度,而那些不读书的人恰恰缺乏这些。人活一世,其实时间很短,不懂得支配自己时间的人真的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闲来无事,兴致刚好来到,为何不读书,为何要浪费这美好的兴致,这美好的时间呢?午后,品着一杯清茶,淡淡的茶香,很惬意的午后,拿起属于自己的那本书,细细品读,那是一道何等靓丽的风景线呢。读书在我认为的,好书是塑人的,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好书给予我们灵魂升华的途径。
或许很多人会说,我现在工作了,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读书呀?有时间读书,还不如拿那些时间去赚钱,我要养家或是养活自己。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的,为什么别人能读书,而你却不能呢?在你抱怨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欲要求也越来越高,的确,很多人都要背负养家的重担,那你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休憩的时间呢。让自己的心宁静,那怎样让自己的心宁静呢?我认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好书。不要等到以后老了才幡然醒悟读书的重要性,时不待我啊,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才后悔当初还有很多书没读呀。不要等到失去了很多,才知道这些东西很多都在书本上有提到过,为什么当时我读那书的时候没有这种顿悟呢。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我们为何要到后悔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呢。读书本身就是一是好事,一件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有好处的好事,我们大家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但当我们身临其境又是一般不同的感想。但是我认为的,这些书不能算是好书,只能说这些书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真实的书籍,让我们发省,但是我们却没有在当中得到灵魂的升华。我们只是在看那些让我们痛心的社会现实而已。
一本好书,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们读报纸、看杂志,这些都不能算是在读书,我们只是在摄取一些信息,一些与我们有关的信息,我们这样子做只是为了某种目的,我们并没有因为看完这些报纸、杂志,而得到很多的顿悟,我们只是得到的知识、信息。这种读报纸、看杂志的“读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要爱护它,要好好的研读它,当面临逆境的时候,或许
那时候能将你拯救的就是这些很合你“胃口”的好书。人生都会有很多的挫折,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经历过,可能就没有那种顿悟,但是总有人会经历过这些事,这些事或许以后的以后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为何不多从书中找到属于你灵魂的归属地呢,让它一直引领着你前进,为你保驾护航呢。
大家多读书,读属于自己的书。其实人生何其不是一本书呢,我们的青春就是一本打开了却再也合不回去的书,我们的青春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直在研读,我们会有迷茫,会不知所措,我们忘记了前进的方向,这时候我们去找别人的书籍,顿悟自己的道理,成就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4篇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读完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要静下心来,用心体会的书。他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得到我们自己的体会,然后我们才会由这本书得到关于我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想法。
同时这本书,也不是很容易理解,许多语句都是比较晦涩,比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但是一旦我们理解这些有点深奥的语句,对于我们的内心都是深刻的震撼。
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理性思考、喜欢用脑子,也沉溺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小我的自我认同,还有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活在当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东西可以给他们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状态,不是努力才能获得的。”
最打动我的是第84页的内容,上面提到,现在的人总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以为那样自己就会幸福了,实际上他们是在拒绝当下。
对啊,我们总是推迟了自己快乐的时间!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工作我一定是最最开心的人了,那时我一定会每天很满足;我曾经想过,当我得到某个人的爱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时我一定会很幸福;我曾经想过,如果我现在有了什么东西,我会多开心啊,我一定会是最知足的人,可是现在呢,因为我没有得到那个工作、没有得到那个人、没有得到那个东西,所以我现在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或者说我有什么理由快乐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没法实现。
后来,我得到了这个工作、得到了这个人、得到了这样东西,可是我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和幸福,烦恼依然存在,我仍然不开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现在不快乐是因为我还没有得到其它的东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么我那时候才会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这个样子拒绝当下的,生活在等待中,读完这本书,我的体验是: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躁了,不再因为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也不再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产生焦虑、不安、害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重要,让我知道下一秒的重要。我理解的当下就是接受现在的自己。我知道做到这点很难,但是我会努力去做的。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5篇
孙熙宁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的礼仪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成长的翅膀》这本书写了很多关于礼仪的知识,其中有一篇:文明如厕。
《文明如厕》这一课中讲了一些与厕所有关的礼仪。有一个事例,让我久不能忘怀。这个故事讲了从前有一个少女,来到东京酒店上班,她心想,我一定要把上司分配给我的工作做好。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上司竟然让她去打扫厕所!作为一个青春少女来讲,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和她同事的前辈及时地出现了。前辈一遍又一遍地擦着马桶,直到擦得光洁如新的时候,从马桶里盛了一杯一饮而尽。然后含蓄地朝着这位少女一笑。从此,这位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前辈,一直努力地工作,擦马桶的工人到日本的邮政大使。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礼仪,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有时也是行动上的。尽自己的所能为,去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并且问心无愧,这也是一种尊敬他人的体现,这也是一种礼仪。
生活中其实也是这样。每次上学的时候,总会看到路旁有一两位清洁工在扫地,而放学的时候,就会发现,路上已经一尘不染了。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小事情,但是,如果一直坚持做的话那就很不简单了,这也是清洁工对人民的礼仪,他们以尽自己的所能为人民服务,难道,这不是一种对我们的礼貌吗?
读了《成长的翅膀》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是礼仪,什么是对别人的礼仪,礼仪应该怎样去体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用心地体会,那就会明白这明礼仪的真谛。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第6篇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我表示深切的敬佩。卡逊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所以作者受到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的抵制而感到吃惊。当时对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况且,卡逊是一位妇女,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甚至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大多数化工公司更是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的发行。当它的片段在《纽约人》中出现时,马上有一群人指责书的作者卡逊极端的,煽情的。即使现在,当向那些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人问起此类问题时,正如本书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前言中所讲到的,“你依然能够听见这种谩骂(在 1992 年的竞选中我被贴上了“臭氧人”的标签,当然,起这个名字不是为了赞扬,而我,则把它作为荣誉的象征,我晓得提出这些问题永远会激发凶猛的有时是愚蠢的反抗)。当这本书开始广为传颁时,反抗的力量曾是很可怕的。”这完全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但是,纵使面对这样激烈的抨击,卡逊也没有屈服。卡逊在论战中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逊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还没有增长到产生骚扰的程度,但它已导致一定的变化。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人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在当前这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有害的作用,它们至少可以与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论。 我们所做的却远远不够。环境保护署于1970年成立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卡逊所唤起的意识和关怀。杀虫剂管制和食品安全调查机构都从农业部移到了新的机构,而农业部自然只是想了解谷物上喷洒农药的好处,而不是危险。从1962年,国会就号召确立杀虫剂的检验。注册和资料的标准,不是一次,而是三番五次,但大部分标准都被忽视、推迟和废弃了。1972年在1969年美国开始限用 DDT 等农药,发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可分割被广泛认同。1985 年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与 1987 年 9 月的《蒙特利 尔议定书》是对臭氧层的保护。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 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对温室气体的关注无不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的自救行为。我们从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
读花开的声音有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