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范文
陈毅元帅范文(精选6篇)
陈毅元帅 第1篇
北京[加急]四机部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
得知母校建校五十周年, 特来电祝贺。希望全校师生员工, 今后在党的领导下, 继续努力, 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陈毅
1963年10月5日
这封珍贵的电报, 是前几年在学校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由笔者在清理档案库房时, 从废纸堆中发现的。正是这封珍贵的电报, 向人们揭示了一位集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于一身的开国元勋在甲工校的成长历程。
1916年2月4日, 陈毅考入我校前身, 即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就读于染织科。陈毅当时年仅15岁, 进校时注册名字叫陈允明。陈毅当时特别佩服27岁才发愤读书的唐宋八大家的苏洵, 所以他就把苏洵的字“明允”倒过来, 以“允明”之名考进了甲工校。
陈毅爱好非常广泛, 特别爱好踢足球, 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 每场比赛他都是主力, 全校师生员工都称他叫“陈Forward”。
陈毅在甲工校求学期间, 学习成绩优异, 尤其是对中国文学特别感兴趣。陈毅的国文老师叫徐子休, 国学造诣深厚, 是成都当时有名的五老之一。陈毅听课, 思维与众不同, 常和徐老辩论, 不时使徐老不知如何回答。有一次, 徐老讲到四川历史上出过很多的文人, 如文学家杨雄、司马相如、陈子昂等, 但是四川历史上从来没有出过皇帝, 没有出过大将。陈毅当即就反驳道:“老师, 现在都已经是民国时代了, 为什么要出皇帝呢?多出几个科学家、军事家不好吗?”徐老默然不语。
还有一次, 徐老讲到“民贵君轻”的话题, 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超前于时代的思想;但是陈毅问徐老:“徐老, 我们中国现在哪里还有君啊?君的轻和重, 对老百姓而言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要是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了。”徐老无以为答。
还有一次考试, 以《易经》题, 陈毅最先交卷, 其文章大意是:“《易经》是古文献, 那时的初民没有科学知识, 听见打雷就害怕。如果科学发达, 人们知道这是自然现象的话, 就不会闻雷而恐惧了。现在有了避雷针, 根本用不着害怕。再者, 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敲门心不惊。君子如果严谨端正, 无愧于心, 何必又怕雷声呢?”徐老看了文章大发脾气, 批评陈毅竟敢反驳《易经》, 真是离经叛道, 发榜时将其列在倒数第一, 引起同学们强烈不满。事后校长专门召开会议讨论, 校长说不是陈允明的文章写得不好, 是他待人处世之道不好。陈毅当即反驳说:“我们是甲种工业学校, 应当提倡科学, 怎么能够推崇迷信呢?”他要求把文稿退回, 送报馆发表, 让社会上开展讨论。由此可见, 陈毅在甲工校时, 确实就已经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范。
虽然陈毅经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让徐老常常无言以对, 但是徐老非常器重他, 尤其是欣赏陈毅的作文, 认为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颇具新意, 常作为范文张贴公布。
在甲工校求学的这一段岁月, 在陈毅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1942年3月8日陈毅给罗特生的信中, 还对这一段求学岁月作了深情的回忆。
三年后, 陈毅从甲工校考取了吴玉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留法勤工俭学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 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一生征战南北, 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元帅。
1963年, 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 (即甲工校) 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 陈毅元帅在日理万机中, 抽空给学校发了这一封充满着历史意义的珍贵电报, 祝贺母校的60周年华诞。
此封电报, 已经作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珍贵历史档案妥善保存;陈毅元帅的四个子女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陈珊珊都曾先后参观过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参考文献
[1]聂元素, 陈昊苏.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十大元帅陈毅诗词 第2篇
陈毅元帅的诗词
陈毅诗词:《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
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
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
陈毅诗词:《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着劫灰。
陈毅诗词《野营》
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陈毅诗词《油山埋伏》
走石飞沙大地狂,空山夜静忽闻狼。
持枪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战场。
陈毅诗词《无题》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陈毅诗词《由宣城泛湖东下》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陈毅诗词《佳期》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浑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陈毅诗词《为苏南摩擦答某君》
江南抗战地,谁为万夫雄?
游击三肱折,摩擦一丘同。
继光能拒敌,秦桧自和戎。
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强梁海上来,三年战局开。
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仇所快,民主敌难摧。
惟君知我意,慷慨有余悲。
陈毅诗词《寄友》
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
国民政府反动派对我之“清剿”更烈。
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
消息难通。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
每夜入梦,故人交情,不渝生死。
游击各同志又与余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
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
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
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
叛徒国贼皆可杀,吾侪南线系安危。
陈毅诗词《反攻下汀州龙岩》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陈毅诗词《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
草草送葬,夜来为诗,哀哉。
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冰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冰姿,影去芳踪我不知。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一代儒将:陈毅元帅 第3篇
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陈家是“耕读传家”“义门世家”。陈毅出生时,陈家还有良田40亩,属于上中农。但整个家室明显的在败落。陈毅的祖父、父辈们都憧憬着陈家的中光发达,对陈毅寄托着很大希望。
陈毅九岁随家迁至成都,因为祖父和父辈们都认为时势变了,科举已经废止,新学堂已经兴起,陈家要重振家声,只有学“声光化电”,搞工矿实业,而这些,在乡下远不如都市便利。
天有不测风云,时局混乱。1911年秋,陈毅和胞兄孟熙回到乐至乡下外婆家寄读,这时,他遇见了一位终身难忘的老师——陈玉堂。在他的指点下,陈毅打下了坚实的诗词格律的基础。1913年,他回到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德胜乡高等小学就读。该校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家,在此期间陈毅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集解》以及《西游记》《封神榜》等书籍。
传说有一年中秋节,陈毅跟着母亲去亲戚家,在那里陈毅得到了一本一直想读的书,便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劳累,一个人躲在小屋子里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吃饭的时刻到了,主人三番五次地催他吃饭,他都象没有听见一样,仍然坐在那里看呀看的十分入神。主人和母亲都知道陈毅见了书就着迷,所以也不见怪,就把一碟糍粑和一碗芝麻酱面条端到他的面前。
陈毅一面看书,一面吃着糍粑,由于心思全在书上了,本来吃糍粑应该蘸糖,他却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了墨,一连吃了两口,还没觉出来。当他还要再吃的时候,母亲走进来了,见陈毅吃得满嘴都是黑墨,不禁啊了一声,亲友们闻声赶来,个个乐的捧腹大笑不止,从此,家乡的人们都亲切地称陈毅是“喝过墨水的人”。由于陈毅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19年10月陈毅从免费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并到了法国马赛开始了留学生活。陈毅在勤工俭学的工厂,看到了真正的马赛,工人悲惨的生活教育了他。此时的陈毅,想在法国勤工俭学日后当个文学博士,走出一条“文艺救国”的道路。他读了大量的法国以及西欧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巴尔扎克、雨果、卢梭等名家作品,这使他的文学修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毅逐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文学,就是行军打仗也不会忘记。正是这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和锻炼,才成为文武双全的儒将,也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象《梅岭三章》一样感人的壮丽诗篇。
对联趣事
陈毅不但是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识、造诣很深、才华横溢的诗人,从他十分喜欢创作的对联作品即可从中略见一斑。陈毅留法求学期间,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法当局驱逐出境,押送回国。1922年冬回到四川省乐至县家乡。这时,家已破产,全家20多人一起挤住在陈家祠堂的破屋里。
1923年春节来临,母亲让陈毅写一副对联总算多少表示一下过年的味道。写什么好呢?他看到家乡的亲友和广大劳苦大众生活的凄凉凋敝,又联想到中国大地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十分感慨。为此,他泼墨提笔写出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横批:春待来年
当时陈毅年龄只有20出头,这副鼓舞斗志的对联表达了他豁达的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想到来年,陈毅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披衣起坐,心潮澎湃地又写下了一首《除夕吟》的诗:“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又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我党领导的南方各省游击队,统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司令员陈毅率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即南京东南百余里的茅山地区,建立了江南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这时陈毅很注重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经常巧妙利用对联来达到效果。在当时,一些人把共产党的部队当作历代农民起义的“草莽英雄”,有胆无识,怕是成不了气候。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有些开明绅士虽然赞成共产党“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但起初把新四军多少有些不放在眼里。
陈毅初到盐阜时住在一位士绅家中,这位士绅自以为有些学识,看不起摆弄枪杆子的来客,让陈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这位士绅故意要与将军吟诗作对,这在当时是最能衡量一个人水平的最好办法。
他说:“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
陈毅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阅西厢,览张孙杜斗法普济寺。”
这位士绅听后愣了,好长时间没说出话来,他没想不到身穿土布军装的军人竟如此有才华。陈毅见他讶然模样,不禁宽厚地畅笑起来,而且借机向他介绍了革命队伍中许多能才名将。从此,这位绅士对陈毅及他的部队高看一眼、敬佩十分,并影响了一个层面的人。
1945年,陈毅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举办的一个宴会。席间,国民党一位文人借着酒兴,指名要陈毅对对子。那个文人出的上联为:“四川重庆成都;”句中有一个省名,两个市名,意为:“四川的重庆成了都城。”
陈毅元帅 第4篇
一、人物形象:
“领袖”由“神坛”走向“普通人”。建国近三十年多次文艺批判, 尤其“文革”中提出政治规范性的“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使中国话剧已经走进死谷。剧本中所刻画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 也由“英雄化”渐趋“神化”、“圣化”。沙叶新在《陈毅市长》中还原了陈毅不仅是革命领袖而且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本质。在接管上海第一天, 陈毅就对原国民党代理市长夏灏一连发出七个简短威严的询问, 夏灏忙毕恭毕敬地回答。接着, 陈毅话锋一转, 与夏灏握手言欢, 声明愿与在座诸名流合作, 宣布新政府录用夏灏为工务局长, 使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解决。大资本家一乐对新政府心存观望, 为探听国内共产党政策的虚实, 请工业局长顾充吃饭, 顾充却不敢去。陈毅听后不请自到主动陪同顾充到傅家。座间谈笑风生, 一顿饭打消了傅一乐的顾虑, 变抽逃资本为答应立即开工生产。另外, 象夜访化学家、家庭风波、教育童军长等剧情都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 刻画了陈毅即是一位正气浩然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平易近人、具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的形象。刻画人物身上多侧面性格特征, 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这在“文革”以前的“领袖剧”、“英雄剧”中是根本不可思议的。因此, 丁玲在《赞〈陈毅市长〉》一文中, 高度赞扬了沙叶新塑造领袖人物的现实主义精神:“剧中陈毅市长是一个伟大的人, 却又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普通人……《陈毅市长》是剧, 是活剧, 他给那些唯形式论者猛击一拳, 这个成就是可喜的。”
二、戏剧结构:
突破易卜生封闭性戏剧模式, 创造性运用“冰糖葫芦”式结构。自1907年“春柳社”的演出, 直到“文革”前夕, 除极少数作家作品, 中国话剧一直亦步亦地趋模仿易卜生“一人一事”的封闭性戏剧结构形态, 基本上没有摆脱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的阴影。《陈毅市长》却独辟蹊径, 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作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陈毅的形象, 而显然这一目的的确非“一事”所能达到。因此沙叶新以主要人物贯穿全剧, 事件却是零碎分散的。全剧以陈毅第一场的演讲“我倒要让他们看看, 到了上海之后, 究竟是上海把握陈毅染黑了, 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个红彤彤的”作为剧情动作的主线, 以后八场均以此为中心展开冲突。每场戏相对独立, 各有中心事件和冲突。然而各场的开头结尾, 常以细节和台词与上一场或下一场作些呼应,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各场的独立性而使全剧结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种机构方式沙叶新自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
很显然, 沙叶新的这种戏剧结构样式, 我们可以直接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及《老残游记》等作品中寻到其萍踪。
三、表演技巧:
局部推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和“第四堵墙”。这种表演理论要求演员演出时将观众席看作不存在的, 使表演体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强调, 其根本指向是剧情的真实感。在此, 沙叶新借鉴了明中叶“吴江派”戏曲的部分科诨手段, 并对之作了严肃化处理, 丰富了话剧的表现技巧, 尽可能把观众组织到剧情中去。如, 第一场中, 陈毅司令员面对观众作了长达八分钟的讲演, 使观众一跃变成其统帅的解放军将士。结尾时又让陈毅市长站在剧场出口, 阻止观众提前退场, 教导观众尊重艺术家的劳动成果, 与观众一起听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这种大胆的创新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使欣赏活动直接变成了积极地参与活动, 获得了极强的间离效果。这不仅为八十年代的“探索星系剧”由“大舞台”走向“小剧场”开辟了一条通路, 而且也引起了戏剧观念和审美观念深层变革。
四、历史题材:
“寄深情于现实”。《陈毅市长》取材于上海解放初期市长陈毅的一段生活历史, 创作于粉碎“四人帮”不久的1978年。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均是满目疮痍百废待举, 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 沙叶新选择了上海解放之后两年作为剧本的时代背景, 使对历史的表现与现实、时代紧密相连, 以历史为现实服务。这与郭沫若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失实求似”及吴晗先生《海瑞罢官》的“象征性的叙述”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44页) 内在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然而这种服务于现实的处理历史材料的新历史主义的方法也同时给话剧创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剧中对一些事件的处理、陈毅市长的某些台词与建国初期上海的实际情况不尽相符, 显然是针对“文革”结束后的现实设计的。这必然使历史及历史人物现代化。
另外, 剧情强烈的喜剧色彩、陈毅市长人物语言的泼辣机趣也是本剧的特色。
总之,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在内容、形式、人物塑造诸多方面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直接开启八十年代的戏剧实验, 因而功不可没。
摘要:沙叶新的新编历史剧本《陈毅市长》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坚持了领袖人物平民化的原则, 突破了封闭性戏剧结构模式和“第四堵墙”表演体系, 对历史有着个人化的理解。这部戏剧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 开启了80年代实验话剧浪潮, 对今天中国话剧的发展仍然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领袖人物平民化,第四堵墙,新历史主义
参考文献
[1]张銍秀.忆陈毅同志的二、三事[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陈毅元帅 第5篇
此人是谁?为何周总理阻拦粟裕授元帅衔,而力挺此人?真相惊人!
新新说史 今天14:51
此人是谁?为何周总理阻拦粟裕授元帅衔,而力挺此人?真相惊人!
粟裕大将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是毛泽东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屡屡被委以征战重任,毛泽东曾高度评价“粟裕最会打仗”。
粟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将军之首,几乎全部得意于他的军功。但拥有如此卓著军功的粟裕为何没能成为“元帅”?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热点。
共和国的开国战争和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应该说有三个人战功最突出:林彪,粟裕,彭德怀。
粟裕(1907-1984)成长为十大将军之首(其实应该给元帅军衔),得意于他的军功。46年到50年间,当时军内能与粟裕战功相提并论的仅林彪一人。
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30分,新中国的授衔仪式在这里举行,为了表彰那些为民族革命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的功勋们,决定授予朱德等10人十大元帅军衔,粟裕等十人十大将军衔。除此之外,还有上将,中将等,这次授衔仪式,共有1600余人获得荣誉表彰,成为开国将帅。
在开国将帅中,人们最常提到的就是十大元帅了,历朝历代,开国元帅(相当于古代公爵)不但能青史留名,更是对个人的一种极大的表彰和鼓舞,因此不管是元帅还是将军,竞争还是异常激烈的。但也有例外,比如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是开国第一大将,其实以他的战功和职位,完全可以授衔元帅的,在当时的很多将领包括各界人士看来,粟裕授元帅是板上钉钉的事。我们来看看粟裕在建国前是什么职位了呢。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接替陈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陈毅被调任中原野战军任职。
在职位上,粟裕和陈毅、林彪、彭德怀等元帅一样,都是野战军一把手,之所以叫代司令,只不过是粟裕为了谦虚,让陈毅名义上还属于冬夜,实际上华东野战军的大当家就是粟裕了。
在元帅评比时,像是野战军司令员这样的大军团掌门人除了粟裕,其他的都是元帅,所以按职务来说粟裕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元帅人选。
要论战功,那粟裕就更没的说了,在十大元帅中,单论战功和军事指挥能力,粟裕至少能排在前两位。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的部队共歼灭国军高达245万,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人数807万的近1/3。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七战七捷,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元帅评选最重要是看两条:资历和战功,像是朱德、彭德怀这些元帅就是资历深厚一类,属于“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而林彪元帅则是属于典型的“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粟裕和林彪算是差不多,所以粟裕虽然资历在元帅中不占优势,但是论战功和职务,做上元帅位也合情合理。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对粟裕的意见也是授予元帅军衔,但是这样一来,元帅人选就多了。而毛主席的最开始的意见是陈毅不授元帅军衔的,因为按照规定,转入地方工作的不再授予军衔,建国后陈毅历任上海市长等职,虽然也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地方工作为重。十大元帅最开始评选时,原本计划11人,后来去掉了邓小平和陈毅,如果按照毛主席的说法,粟裕堪当元帅,那么十大元帅就是另一番场景了。不过最后粟裕还是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
在得知陈毅没有被授予元帅时,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找到毛主席,当面力争要求陈毅必须授予元帅军衔,以表彰他在军事方面的贡献。这样一来,如果陈毅入围,粟裕就要除名。毛主席则对周总理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周总理则回答说:“可也不能不兼顾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各野战军的情况,要尽量做到人心舒畅、鼓舞士气,使全军有一个新的气象、新的面貌。”
在周总理的一番说服下,毛主席最终考虑到大局,同意了周总理这个说法。
在最终的十大元帅中,陈毅上榜,而粟裕成了开国第一大将,仅次于十大元帅。
粟裕本人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显得格外平淡,他说自己本来就不够元帅的资格,给个大将都觉得高了呢。粟裕将军真不愧是看得远呐。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
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后,当上了总参谋长。在战争年代,坚持己见的粟裕往往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味道浓厚的总参,不喜曲意迎合,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的粟裕,在工作中深深得罪了聂荣臻和彭德怀,为自己失意的后半生打下了伏笔。粟裕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少见的标准职业军人。六次负伤,颅内、体内留有弹片、弹头。人家在看店子卖什么,橱窗展示什么,他却在看,这个街区该怎么占领,那个要点该用几人固守,中国地图收集最多最全的人,是这位将军。
剧情介绍
粟裕将军戎马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在解放战争期间华东我军在粟裕等诸将领的率领下,积极贯彻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后取得了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士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筹拍该剧,以影视形式展现粟裕将军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对我们回顾我党我军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年轻一代树立爱国思想教育,激发革命斗志,弘扬主旋律,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花絮
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央视又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粟裕大将》已投入拍摄。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贾钢领衔导演,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郭广平扮演粟裕,童星唐沸潮主演一名叫傅小虎的新四军新兵。
据悉,傅小虎是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烽火中迅速成长,屡获战功,并与剧中女一号周颜萌生了一段“战争爱情”的浪漫情怀,是全剧的亮点人物;
特别是傅小虎其后担任尖刀连代连长,在孟良崮战役为炸掉敌人的水源引爆炸药包英勇牺牲,将全剧悲壮气氛引向高潮顶端。
导演贾钢对这个角色期望很高,选小演员也很慎重,直到开机前几天面试了唐沸潮后才正式拍板。
粟裕真厉害,我们上了大当,吃了大亏。——陆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冷欣我同粟裕作战中就体会到,我们的每一行动计划,粟裕都了如指掌。特别是他在指挥作战中的卓越的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徐州绥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
粟裕,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指挥艺术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是国共双方任何一人都无法超越及赶上的。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都是其指挥典范,其淮海战役有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推进,粟裕是第一人。林彪曾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对于孟良崮,毛泽东说过: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老蒋,另一个是自己。
国民党会打仗的有薛岳、白崇禧、杜聿明、卫立煌,但如果是指挥兵团作战,粟裕把杜聿明活捉了,其它的几位客观公正的讲,真正在如此复杂敌情,长途奔袭,补给困难,考虑战略全局的情况下,能打出粟裕这么出彩的成绩的人,恐怕还真没有!中规中矩的主旋律
2012/05/07 10:55 评论:《粟裕大将》
其实主旋律拍了这么多年,基本上都差不多,但是《粟裕大将》由于传说中的第一部(又名《野战师》)拍的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所以我看了觉得还行。没有20集,一共18集拍到孟良崮。节奏有点慢,无关紧要的情节太多,没有着重刻画粟裕的形象,拍到孟良崮的时候一度让我怀疑到底是在拍粟裕还是在拍陈毅。
陈毅因何差点当不上元帅 第6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条件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根据上述条件,党中央决定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均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党的中央军委是1954年9月成立的,主席是毛泽东,不设副主席,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1人。
根据中央的决定,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指示负责承办解放军军官军衔授予工作的总干部部,着手呈报办理授予元帅军衔的组织手续。
1955年9月3日,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以“(55)总干衔字第561号”文件,呈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建议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此时,周总理不在北京,他于8月30日赴北戴河参加毛泽东召集的一个会议,9月22日夜才返回北京,关于授衔的文件周总理都是在北戴河处理和签发的。
解放军总干部部关于元帅授衔的请示上送后,在中央讨论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陈毅已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可以不授予军衔了。
周总理力主贺龙授元帅衔,或因持异议的同志被说服,或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被中央最后采纳,才得以于9月16日签发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函件,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授予元帅军衔的名单,按法定程序提交人大常委会讨论。
(据《报刊文摘》)
陈毅元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