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精选8篇)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第1篇

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和计划,监督完善配套措施。

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资深代表组成,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协调全行有关管理部门工作。

应明确全行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可以是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包括内部审计、法律、人力资源、安全、技术以及风险保险管理部门等。

1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掀起组织架构再造浪潮,打破原有的重业务发展、条块式的组织架构设置,建立起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架构。核心内容就是经营管理权上收,强化总行的管理职能:

实行扁平化经营之后,整个银行与客户和市场的距离更近,银行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实行垂直化管理之后,对分支机构的控制能力提高,特别是支行行长权利得到削弱,总行下派风险经理,改变原来架构下存在的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状况,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以3家有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为例来说明。

(资料来源:Jay Newberry:Implementation of an Operational Risk Framework[EB/OL],May,2003.http://ww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com.)

1.1 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一般从三个层面来进行:

第一,在集团层面,即在总部设定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首席操作风险控制官。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合规部门共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提供必要的管理工具,并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向董事会和行外的监管部门汇报。

第二,各个业务条线在集团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内去负责组织实施,并保证业务运作的合规性,保证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转化为在该业务领域内能够实施和检验的政策、流程和程序,保证系统内的全体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存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回避和管理这些风险。

第三,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去开展自己的工作,能准确识别操作风险,确保自己办理的业务和管理的事项无差错、无事故和无损失。

除了从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职能上控制外,花旗集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中审计对操作风险控制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审计一般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银行内部的审计系统,二是外部审计系统。其中银行内部审计系统应与银行管理层及业务条线保持很大的独立性。在国外,不少银行和花旗集团一样,审计部门不是属于行长班子管辖而是直接归属董事会领导,从而保证董事会能直接获取未经各级管理层扭曲的业务信息。外部审计也是必要的,它既是外部监管部门和市场的要求,也是银行对各种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要求,是独立的外部第三方的意见[1]。

1.2 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首先,建立健全操作风险决策系统。体现在:(1)德意志银行实行双层董事会制度,即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监督董事会向管理董事会提供有关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指引,审批管理董事会确定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管理董事会按照监督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定主要产品、业务、流程和系统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2)设立操作风险委员会和首席操作风险管理官。操作风险委员会成员包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官、业务部门和“管理中心”(指法律、审计、风险控制等不直接从事业务操作,只负责对业务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部门)的代表。首席操作风险官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责任人,担任操作风险委员会主席,并作为集团风险委员会的成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具体设计和评估,直接向集团首席风险官报告。同时,作为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各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控制官直接向首席操作风险官汇报工作。

其次,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执行系统。德意志银行建立了以专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主体,业务部门和“管理中心”统一协调、分工负责、职责清晰、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定义操作风险框架和相关政策,并对框架以及与业务部门相联系的日常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负责。它由地区团队和功能团队组成。地区团队需要确保整个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得到持续有效的执行,并对操作风险进行积极的管理。功能团队则集中力量开发和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报告和监测实时调整的规章要求、进行增值分析和确定损失的阈值。每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单元都分别设有操作风险经理和操作风险控制官,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支持下,负责执行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本部门所辖各项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作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补充,并自觉接受管理层评估。在组织、业务管理上,根据“风险管理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原则,这些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专职人员行政上属于业务部门,但在业务上则属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派驻业务部门的人员,直接对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直到首席操作风险官,形成一个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垂直运作的风险管理和报告系统[2]。

1.3 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资料来源:林声强.国际知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进程与启示[J].上海金融,2005(11)。)

汇丰银行从2000年开始就实行这种规范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总行一般设立了首席风险官(CRO),负责监控全行所有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向CRO汇报。同时,首席风险官(CRO)对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监控的贯彻落实负全责。全辖每个独立的法人分支机构都设一名专职操作风险联络员,向上分别对分支机构首席操作风险官和总部首席风险官(CRO)直接报告,向内与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兼职业务联络员进行沟通以了解情况[3]。

1.4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共同点

(1)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逐步走向集中化模式,除业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专职监控人员的参与,赋予其明确的权力。它们几乎政策,负责监控操作风险敞口和损失,积累和集中处理相关数据,提交高层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规划操作风险缓释策略。这种集中管理模式解决了基层业务经理和风险控制人员缺乏全局意识,难以正确执行总部决策等问题。

(2)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保持与总行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

(3)内审部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可以对风险管理成效进行及时检查和评估,定期不定期地对业务部门操作风险控制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审计人员的报告要直接向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国外银行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上岗资格都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相关资格认证。

2 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先前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处在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己经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在公司治理运行质量上却相距甚远。在此架构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及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差,使得这些部门行使职能中经常受到各种限制和干扰。我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上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组织支撑,以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为例来说明。

2.1 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由董事会和行长室组成,下设四个专门委员会,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稽核委员会和财务管理委员会;二是执行层,由各主要职能部门组成,执行层中又可以分为三类,即业务发展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三是监督层,由稽核部、监察部组成内部监督部门,同外部监事会一同发挥监督职能。

2.2 中国建设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建设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型的风险内控管理组织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内部控制决策层设立了风险内部控制委员会和合规合法委员会,并且在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设立具体的风险管理和监督部门,如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审计部和监察部等。

2.3 中国工商银行的组织结构

中国工商银行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初步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五个专门委员会;实行首席风险官制度;监事会下设监督委员会。

由上可知,我国这三家银行的组织结构都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但都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权威的组织支撑,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2.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共同点

(1)没有成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管理职责分散。从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容易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使内控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跨部门间的风险管理真空,导致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说明我国银行业在组织结构上还未给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组织支撑。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多集中于基层分支机构。因此,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银行大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这一部门仅在总行有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这就造成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

(3)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不强。最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都已基本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依照不同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或归属董事会或归属监事会,担负着监督高级管理者经营情况和全行业务状况的使命。在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的同时,审计委员会的功能也在不断加强,但审计体系的独立性还不够。国内很多银行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往往是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难以开展。这与前面提到的"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的理念遥相呼应。我国近几年所暴露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例中,很多是属于连续作案,也有不少案件是国家审计署查处的,这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并没有很好地肩负起应有的监督作用。另外我国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3 比较及启示

国际知名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划分董事会、经营者、相关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责任和权利。虽然组织机构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都成立了集中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操作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并且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银行的高管人员组成。相比之下,我国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明显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组织保障,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仍然处于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的状态中。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仍停留在过去那种信用风险管理架构的水平,操作风险长期以来一直游走在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以外,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它负责。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存在共同问题,即基层风险管理职能缺失。与国外银行在其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经理不同,国内银行的分支机构大多没有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岗位,而基层分支机构恰恰是操作风险的高发地区。所以我国各商业银行应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本行实际,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对操作风险管理给予组织上的保证。

4 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若干建议

4.1 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主流银行做法,组建专职管理操作风险的团队,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条件下,在董事会下设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与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平行,负责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和修改,包括决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容忍度、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操作风险组织框架等,该委员会可以由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的人员以及审计、控制、人力资源、法律、税收和合规等功能部门的代表组成。在总行内设立由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依据战略制定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并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定期向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这一部门由操作风险执行官领导,操作风险官是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在业务上向银行的首席风险官汇报。这样,在总行层面就有权威性的职能部门统筹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事务,便于实时进行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操作风险经理一职,其应该直接对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或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4.2 强化内部审计体系的独立性

(1)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获得充分的、客观的审计信息,整个审计体系的独立性也应该得到不断加强。在审计委员会之下,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隶属总行垂直领导、独立运作的内审系统,改变现行层层分设、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完全独立于业务部门,直接受审计委员会管理。总行的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各分支行的审计部门由总行审计部门派出,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指导都应由总行审计部门负责。必要时可以设立区域审计部门统筹所辖地区的审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审人员避免顾虑,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工作。

(2)优化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内部审计应该将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非现场审计可以连续调集业务经营的管理数据和资料信息,查找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把握审计对象的风险状况,为制订审计方案和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现场审计可以保证审计方案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针对性的审计点相结合可以形成完整的审计监督网络;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该将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在对所有分支机构与业务进行审查的基础上,针对有异常收益变动或频繁的人事调动的分支机构、人员舞弊的高发业务如信贷、信用证、票据贴现、互换等进行重点审计;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也应该采用定期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约束业务人员的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定性和定量方法、审计心理学,多与业务管理人员沟通,多对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进行观察,以便审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

(3)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部门应按照“下查一级、适当延伸”的要求,组织实施检查活动,重大项目由总行直接组织或交叉互查。监管部门应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讨论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监管当局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同时对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对其不作为和过失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熟悉每项业务流程和产品特征,理解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因此商业银行要严把招聘关,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

4.3 重视外部审计力量

可借鉴花旗银行的做法,重视外部审计力量。外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必要补充,对增强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可以聘请政府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借助外部审计的力量,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外部审计能从专业的旁观者角度检查银行内部的各项业务和风险,这将更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Jay Newberry:《Implementation of an Operational Risk Framework》,ww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com,May,2003.

[2]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焊接结构装配技术操作规程 第2篇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焊接结构件装配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本厂各种焊接结构的装配

2、引用标准

YB/JQ   101.1    钢铁企业机修设备制造通用技术条件   焊接结构件

3、准备工作

3.1熟悉图纸和工艺文件,了解焊接结构的特点和技术要求,考虑装配措施、装配顺序。

3.2根据焊接结构的要求,并结合车间情况,选择合理的装配作业场地。准备好装配平台,装配用工具和胎夹具。自制胎夹具应有以下要求:

3.2.1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保证产品精度要求。

3.2.2装拆方便,安全可靠。

3.2.3尽可能做成通用的胎夹具。

3.3根据图纸检查零件尺寸、数量是否符合规定,对于领用的标准件、外购件必须是验收合格品,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3.4装配零件必须清理、矫正

3.4.1气割零件的边缘和气割焊接坡口面应清除挂渣飞溅,对重要的焊接头,其坡面必须用砂轮打磨光亮。

3.4.2手工焊焊缝两侧10 mm内,应将氧化皮油污及其他脏物清除干净。

3.4.3对于自动焊焊缝和角焊缝,应将焊缝两侧30—40 mm范围内的铁锈、油污等脏物清除。

3.4.4零件必须矫正,并符合图纸和工艺的要求,才可用于装配。

3.5根据零件的材质、板厚选取合适的定位焊方法,并调整好相应的工艺参数。

4、装配

4.1为保证质量,根据焊接结构的形状特点,应尽量选用以下的装配方法:

4.1.1按预先划好的位置线或地样进行装配。

4.1.2按档板、定位夹具、胎型进行装配。

4.1.3按预先制作的工艺孔、槽及凸台等进行装配。

4.2大型复杂的结构先部分组装,后整体组装。

4.3对需在工地组装的焊接结构,按工艺规定进行装配。

4.4装配焊接结构的定位焊要焊牢,不得有缺陷。

4.4.1定位焊长度一般为5—30mm,间距按强度要求确定,一般约300—400mm。

4.4.2定位焊缝要对称,不得在焊缝交叉处定位焊,且要离开交叉处50mm左右定位焊。

4.4.3定位焊焊缝不许超过焊接要求焊缝的1/2高度。

4.4.4定位焊焊缝出现裂纹,必须铲除重焊。

4.4.5定位焊要用与正式焊接同型与的焊条,焊条直径可根据工作厚度选取(见表1)

表1           定位焊焊条规格

4.5装配时要充分注意焊接变形对几何尺寸的影响,采取必须的措施。

4.5.1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焊缝的装配间隙。

4.5.2装配时相邻焊缝间距不得小于300 mm。

4.6拼接装配

4.6.1拼接要在平台上进行,接口间隙按工艺要求,板面错移不大于2 mm。

4.6.2除工艺要求外,凡20 mm以上钢板拼接须在接口处放置与接口形式相同的引弧板、熄弧板,长度水小于50 mm。

4.6.3V型坡口的板斜拼接,必须考虑收缩弯曲,需在装配时顶弯,其两头坡度1:200间隙2 mm。

4.6.4对接接头错偏量应小于钢板厚度的1/20,但最大不超过2 mm。

4.7装配搭接接头,长度偏差不大于+5 mm、-2 mm。

4.8圆形管状工件装配

4.8.1先对直缝,后对腰缝,必须两头平齐,曲率均匀。

4.8.2相邻两节圆筒的纵焊缝要错开,其错开距离不小于200 mm。

4.8.3圆节的曲率用2/5—1/3圆周的样板检测,检测合格后再点固。

4.9各种型钢接头装配,必须按照工艺要求进行。

4.10装配好的结构,应在其变形的方向施加外力,造成限制变形的条件,或反变形。若结构对称,可将两结构件背面联在一起,以减少焊接变形。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第3篇

回顾金融发展史, 由于操作风险而导致商业银行重大损失的事件举不胜举。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情况, 80%以上的操作风险案件都有章不循、违规操作, 而且大量的操作风险事件及案件表明, 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质上是在商业银行组织系统中, 银行组织不能有效设计和制定制度、流程, 不能有效控制和应对业务系统失误及外部事件的发生, 而使商业银行组织面临因“人因失误”和“组织错误”而产生的风险及损失。同时, 操作风险具有知识的情境依赖性、离散性和作业性特征, 它是一种特殊的银行“知识”。而操作风险管理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控制其“组织错误”的过程, 使银行管理者、银行员工、业务流程或系统及银行环境等操作风险知识因素达到最佳耦合状态, 从而实现预防和控制商业银行组织错误的管理过程。本研究自2010年2月至10月, 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 向各类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并对收回的有效问卷数据和问卷质量进行统计验证, 最终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的总体调研情况。通过构建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模型, 得出并分析相关重要模型结论, 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二、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 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类型

商业银行组织的经营目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它需要对银行业务品种、产品及服务进行不断的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同时, 在经营和创新过程中, 商业银行组织需要协调、控制、管理风险经营中的组织系统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 以有效控制和避免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十分复杂, 故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于操作风险的认识及定义, 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故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亦划分为人因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四种类型。需要注意的是, 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的内源性特点, 外源性因素则是通过内源性因素对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产生影响和作用。操作风险发生在银行组织系统的内部, 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通过组织系统的人员漏洞、业务系统漏洞、流程和制度漏洞进行攻击, 从而获得其需要的能量、信息、利益。操作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组织控制“组织错误”的过程, 使银行员工、业务流程、银行系统及组织环境四者之间达到最佳耦合状态, 故分析操作风险管理需要从四类影响因素着手, 采取有效手段去预防和控制商业银行的“组织错误”。

(二) 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组织一般可划分为组织、团队和个体三个层次, 商业银行组织可划分为银行组织层次、部门团队层次和员工个体层次。同时, 商业银行是一种复杂性组织, 其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合规意识等内部环境之中, 其生存与发展与组织环境因素, 密不可分。故本研究将以三个组织层次和银行环境层次四个层次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研究, 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以揭示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商业银行组织, 实质就是研究商业银行能力系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则是该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 而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总体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组织的操作风险管理过程, 是一个由员工个体、团队、银行组织以及组织环境四个层次重要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和复杂过程。每个层次因素均包含不同的具体影响因素, 对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从而对商业银行组织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产生不同影响。

三、调查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在调查问卷中, 设计了4个层次20项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可视为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操作风险管理影响的四项一级指标中, 银行员工层次的重要度最高, 470份有效问卷中, 认为最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的为银行员工层次的为160份, 占比为34.04%, 比例最高, 关注度和受影响程度也最大, 故以银行员工层次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模型的内源潜变量, 以部门/支行层次、总分行管理层次和银行环境层次等其他一级指标作为模型的外源潜变量, 构建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模型。从人因角度来研究影响银行员工层面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探讨如何提高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根据问卷结果及操作风险管理特点, 对模型所涉及的内源潜变量与外源潜变量可能会存在的关系做如下假设。 (1) 内源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假设。五项内源潜变量分别为η1业务操作/工作习惯、η2业务素质/操作技能、η3身体压力承受力、η4心理压力承受力和η5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 基于各项内源潜变量的特性分析, 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业务操作/工作习惯因素受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因素的影响。η2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因素受“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因素的影响。η3身体压力承受力因素受心理压力承受力因素的影响。η4心理压力承受力因素受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因素的影响。η5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因素受心理压力承受力因素的影响。

假设2:业务操作/工作习惯因素受部门/支行组织学习氛围、部门/支行团结协作情况、风险内控流程制度有效性、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合理性、银行内外部监管水平、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因素受部门/支行组织学习氛围、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有效性、银行总体工作环境、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身体压力承受力因素受部门/支行风险管理水平、部门/支行团结协作情况、团队领导风险意识能力, 高管层风险管理重视程度、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有效性, 银行总体工作环境、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压力承受力因素受部门/支行组织学习氛围、部门/支行集体荣誉感、高管层风险管理重视程度、风险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性、银行企业文化/风险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因素受部门/支行风险管理水平、部门/支行集体荣誉感、团队领导风险意识/能力、高管层风险管理重视程度、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合理性、银行内外部监管水平、银行总体工作环境、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基本属于主观指标范畴, 无法获取现成的客观资料, 故研究中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并设计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调查问卷。银行从业人员是商业银行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 既是操作风险管理实施的主体, 也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客体, 故问卷需要由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填写调查问卷。问卷的受调查对象为国内商业银行, 在研究中将以商业银行类别,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及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样本选取标准, 进行问卷发放, 以便获取比较全面的问卷信息。通过问卷调查, 可获取操作风险及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的主观经验认识数据, 为建模做好基础数据准备工作。

(三) 变量定义

本文通过与银行从业人员沟通, 向相关风险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咨询以及进行问卷试预调查, 最终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包括4个层次和20项具体操作风险因素见表 (1) , 用40道单项选择测试题目作为直接测量因素, 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法, 并用多选题目与开放题目, 获取银行员工对操作风险管理信息。

(四) 模型构建

(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和操作风险的敏感性, 不易采取团体回答方式, 故问卷发放方式主要采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或信件寄送方式, 配合个人访谈式向银行人员当面发放问卷, 答完即收回等方式,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问卷质量和回收时间。共计收回问卷516份, 剔除无效问卷和不符合银行类别要求的问卷外, 收回有效问卷合计470份, 占全部问卷总数的91.09%见表 (2) 。 (2) 调查问卷质量检验。运用SPSS软件, 对问卷中的4项一级指标重要度及40道单项选择题选择结果, 进行信度检验见表 (3) 和效度检验见表 (4) 。根据信度及效度检验标准可知, 问卷设计和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情况, 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商业银行是一个组织系统, 其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中各项影响因素共同存在, 相互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 可以分析研究作风险管理系统中四项一级指标之间、以及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及关系, 从而得出操作风险管理规律。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通用的、主要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 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可以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 对于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 (潜变量) , 更有优势。本论文在调查问卷中所设计的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主要是通过受调银行人员的主观评价和判断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基本上属于不可直接测度指标, 无法实现精确测量。利用结构方程建模, 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研究中涉及到的变量无法直接测度问题, 又可以解决变量测度的精确性问题。故本研究将选用结构方程方法来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影响因素模型。本研究院将以收回的调查问卷测度结果, 计算出20项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矩阵, 将影响因素协方差矩阵代入编好的LISREL程序中进行运算, 并根据模型检验标准进行修正, 最后得到相应的模型结果。同时, 结构方程模型在建模过程, 需要检验潜变量 (因子) 与指标 (题目) 之间关系, 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关系结果符合模型检验标准后, 才能认为是否合理。初始模型检验情况。由原假设所得出的结构方程模型图主要参数数据如表 (5) 所示。从结构方程初始模型主要检验参数表 (5) 中可以看出, X2/df值为2.3755, 说明模型的贴近度非常好;近似均方根残差值RMSEA为0.05014, 非常接近最优值0.05, 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均方根残差RMR值为0.5014, , 与理想值之间存在一些差距, 但差距值不大;其他各项参数指标都接近或超过理想值。模型总体上比较理想, 拟合情况比较好。根据模型中MI修正建议值的大小以及题项与因素间的逻辑关系, 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 并进行相应的参数值检验。修正因子负荷系数λy。修正过程及数据结果如表 (6) 所示。从表 (6) 中可以看出, 经过修正后, 模型的主要参数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修正因子负荷系数λx。修正过程及数据结果如表 (7) 所示。从表 (7) 中可以看出, 经过修正后, 模型的主要参数有了进一步的优化改善。当模型中MI修正建议值没有较大值、且即使存在较大值但如修正但不符合逻辑关系时, 模型参数修正终止。由上述修正过程最后得到最终模型拟合参数见表 (8) 所示。经过调整后, X2值由1419.91下降至1095.15, 模型X2/df值由2.3665下降至1.8562, RMSEA值为0.04273, RMR值为0.03570, 非常接近最佳值0.035, 其他参数值也比较理想, 修正后参数值表明, 该模型拟合情况非常好。

注:克朗巴哈系数>0.7为符合信度标准。

注1:KMO效度检验标准--0.60.9为非常合适;Bartlett球形效度检验标准, P<0.001;注2:前两个因子累积贡献率标准为≥40%。本表中单项选择题选择结果的前三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41.818%, 故也基本符合标准。

注1:卡方统计量 (Chi-Square) 与自由度 (Degree, DF) 比值--该比值越小, 说明假设模型与现实情况拟合越好。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0.1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注2:NFI、NNFI、CFI、IFI、GFI、AGFI、RFI大于0.9、RMR小于0.035、RMSEA值在0.05-0.08之间, 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注:表中值为因素间相互关系影响值值, 检验值>1.96表明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在0.05的显著水平下。

四、模型检验

(一) 内源潜变量间的影响作用

从结构方程模型中可以得到内源潜变量相互影响作用值见表 (9) , 由此可分析内源潜变量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情况。对表 (9) 中内源潜变量相互影响作用情况的具体分析如下: (1) 模型支持η1受η2影响的H11假设, 即银行员工具体的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水平对业务操作及工作习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 (2) 模型不支持η2受η5影响的H12假设, 即工作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不对银行员工个体的业务素质及操作习惯产生直接影响作用。 (3) 模型支持η3受η4影响的H13假设, 即银行员工的心理压力承受力会影响其身体压力承受力, 起直接正向影响作用, 说明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人的身体状态, 心理压力越大, 身体压力越大。 (4) 模型支持η4受η2影响的H14假设, 即银行员工个体良好的业务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心理压力承受力, 起直接正向影响作用。 (5) 模型不支持η5受η4影响的H12假设, 即心理状态及心理压力承受力变化不对工作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水准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 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的影响

由验证模型可得到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的影响作用关系, 如表 (10) 所示。对表 (10) 中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模型支持η1受ε3影响的H21假设。影响银行员工形成良好“业务操作/工作习惯”的最重要作用因素应为部门/支行团结协作情况, 且起正向影响作用, 即团队协作情况越好, 越有利于培养和建立起良好的业务操作及工作习惯。 (2) 模型支持η2受ε2影响的H22假设。影响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水平的最重要影响作用因素应为部门/支行组织学习氛围, 且起正向影响作用, 即团队组织学习氛围越好, 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同时, 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合理性和银行总体工作环境对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及操作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 (3) 模型支持η3受ε5、ε5、ε14影响的H23假设。团队领导风险意识/能力和银行总体工作环境因素对银行员工身体压力承受力起负向影响作用, 即团队领导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越强、银行的总体工作环境越好, 员工的身体压力承受力越小, 反之银行员工的身体压力承受力则越大;部门/支行团结协作情况因素对银行员工身体压力承受力起正向影响作用, 即部门/支行的工作协作性越强、配合性越强, 银行员工所需要的身体压力承受力则会越强。同时, 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状况和高管层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也对银行员工的身体压力承受力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4) 模型支持η4受ε9、ε13影响的H23假设。风险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性对银行员工心理压力承受力起负向影响作用, 即风险信息沟通渠道越畅通, 银行员工的心理压力承受越小, 反之心理压力承受力越大, 反映了银行员工对于信息沟通的重视;银行企业文化/风险文化对银行员工心理压力承受力起正向影响作用, 说明由于银行的企业文化及风险文化越重视风险管理, 银行员工对于风险的认识越了解, 其心理压力承受力相应增大。 (5) 模型支持η5受ε4、ε5影响的H21假设。团队领导风险意识/能力和银行系统设备/安保设施情况分别对银行员工的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产生直接和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员工对团队领导及业务系统设备设施产生过多的依赖性, 从而导致工作责任心下降;部门/支行/集体荣誉感和高管层风险管理重视程度分别对培养和提高银行员工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起直接和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 即团队管理建设和团队荣誉感越强、高管层的风险管理重视程度越高均会对银行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五、结论

操作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4篇

软件是典型的知识产品, 是有结构的, 操作系统也不例外。软件结构是由软件组成成分构造软件的过程、方法和表示。由于软件反映的是客观事物, 而客观世界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 软件系统不可能一成不变。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都是促进软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软件结构的研究在整个软件技术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 人们一直在寻找构造软件的更好办法。

结构设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任何大型的工程任务都要认真地考虑结构问题, 具有并发特征的操作系统同样如此。操作系统的结构分为整体式 (monolithic) 结构、模块组合结构 (如UNIX) 、层次结构 (如Multics) 以及微内核结构 (如Mach、Chorus 、L4) 。后面发展的结构通常都吸收了以前的结构的优点。新的结构设计方法的出现也往往伴随着新的结构概念和新的结构工具。

早期的模块组合结构 (也称无序模块结构) 体现了“分而治之”的系统开发思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为这种结构的系统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持。为支持多道程序运行, 操作系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进程的概念, 设计了分时系统;提出了虚拟存储的概念, 在紧张的内存中可运行较大的程序、可运行多个程序。为更好地处理系统中的并发问题, 人们设计了PV原语、信号量、管程与条件变量等机制;针对整体式结构中核内实体间无保护的问题, 人们提出了基于权能 (capability) 的系统, 如Hydra、EROS等。这一时期的研究偏重于多道程序环境下的并发问题。随着系统规模的增长, 模块组合结构的系统中, 各模块之间的交互趋于复杂,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为有效的系统结构设计方法。首先提出的层次结构设计, 主要包括进程分层结构和层次管程结构。

层次结构针对系统中多道程序并发运行且共享资源的矛盾, 尝试为大系统、复杂系统的构造制定规则。进程分层结构中, 系统服务模块按其语义和依赖关系分层实现, 下层模块为上层模块实现功能调用接口, 并利用更下层模块所提供的接口服务来构造本层服务。规定严格的调用层次关系, 只能由上层模块调用下层模块, 这样约束了系统中模块间交互方式, 使得系统结构更为清晰。不过, 层次结构也带来一些问题:②任务控制块存储开销大;②同步比较分散;③层次过多时降低了性能;④无限制的分层造成系统膨胀;⑤不适合本可顺序执行的程序。层次管程结构中, 系统分别用管程和类程来实现对并发资源访问和专用资源访问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并发支持, 但在全局互斥问题上仍有不足, 层次结构中其他问题仍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出于分布式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研究需要, 人们提出了微内核结构, 试图解决层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 在分布式系统中各节点上提供最小化的虚拟机器, 屏蔽物理机器的硬件特性差异。

微内核结构也称客户/服务器结构。微内核结构中, 大部分传统的系统服务被放到用户空间执行, 以服务器进程的形态与用户应用并存于同一特权级 (用户模式) , 而将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放在内核模式下执行。内核中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中断与异常处理、线程管理、地址空间映射及基于消息机制的任务间通信。内核所提供的消息机制支持多个用户进程间及其与服务器进程间的通信。微内核结构的优点是:①内核精简, 可移植性好;②稳定性、安全性好;③易于维护;④API简单;⑤可扩缩性好, 直接支持分布式应用。但早期的实现中, 进程间通信均需经过微内核, 每次通信至少需要四次运行态的切换, 开销很大。从实用的角度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的第1代微内核系统是失败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人们提出了第2代微内核的设想, 并实现了一些原型系统。第2代微内核针对IPC机制作了细致的优化, 特别是Cache和TLB的管理上, 大大提升了系统性能。不过, 在微内核系统中, 应用程序与系统服务的开发面对的是很小的内核, 往往需要自行实现较多功能, 困难较大。

到目前为止, 整体式结构、模块组合结构、层次结构 (包括层次管程结构) 和微内核结构如图1所示。仍各自被不同的操作系统采用。原因是这几种结构各有特点, 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且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

考察图1中的层次结构和微内核结构, 不难发现:层次结构可以看作是对操作系统服务的一种“纵向”分解、“垂直”分解, 高层的服务建立在低层及更低层服务基础之上;微内核结构则可以看作是对操作系统服务的一种“横向”、“水平”划分, 传统的内核功能以用户级服务器的形式并置于用户空间。这两种结构都可以用来构造虚拟机操作系统。也有文献将这两种结构分别称作面向过程的系统 (procedure-oriented system) 和面向消息的系统 (message-oriented system) 。

2 功能、性能改进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引导程序, 到负责计算机系统中硬件资源管理、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不断发生变化。随着高性能处理器、硬件平台的不断涌现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针对高端应用的需求研究了并行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随着计算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面向特定应用的操作系统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软、硬件协同发展的规律在操作系统领域表现得相当突出。

从功能上, 看待操作系统功能的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角度是自顶向下, 将操作系统视为一台扩展机器 (extended machine) , 或称虚拟机器 (virtual machine) 。虚拟机的构造方法始于IBM的CMS系统, 后来被广泛用于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与语言运行支持系统中。提供虚拟计算机可以看作是操作系统的功能之一。

另一种角度是自底向上, 将操作系统视为系统的资源管理器 (Resource Manager) , 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硬、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管理负责处理器、存储器与I/O设备的分配、回收、调度、控制和故障处理, 如图2所示。软件资源管理则包括对持久性资源 (如文件) 和非持久性资源 (如各种管理表格) 的管理。

摩尔定律表明, 微处理器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 同样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也每隔18到24个月翻一番。计算的成本、尺寸及功耗则按几乎相同的速率下降。但操作系统的性能却无法做到这点。数值计算和图像处理等应用的性能虽然得到迅速提升, 执行上下文切换所需要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在提高操作系统运行效率方面, 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 例如L4致力于构造能充分利用现代处理器能力的操作系统。

L4微内核的核心功能是支持一个基于消息传送的IPC原语, 以便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性能的RPC机制。在486-DX50上, L4实现了一个RPC调用开销仅用10μs的性能。相比之下, 在Mach操作系统上一个RPC的调用开销为230μs, 而在Unix上一个RPC的调用开销为20μs。也就是说, L4的IPC比第一代微内核的IPC快20倍以上, 甚至比传统操作系统的IPC还要快。除此之外, L4微内核还提供了地址空间管理原语和线程管理原语。L4的地址空间管理原语负责内存地址空间的映射, 支持三个操作:Grant、Map和Flush。基于这些操作, L4可以支持由不同的用户进程以不同的策略来映射页面。L4的线程管理原语使得线程调度能够由用户进程以不同的策略来实现, 从而支持用户态的线程调度器。由于L4微内核仅仅以7个系统调用接口就实现了以上功能, 所以只占用了12K内存。

L4微内核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中断处理方式:L4微内核把硬件中断处理成IPC消息。微内核把硬件当作是一些能够发送IPC消息给相关处理代码的线程, 而把中断服务程序当作是一些正在接收这些IPC消息的线程。当一个硬件中断发生时, 微内核会为这个中断产生一条消息并把此消息发送到和此中断相关联的用户进程中, 然后由用户进程中的负责接收这条IPC消息的线程来处理这个硬件中断。这样, 内核只负责产生中断消息, 而不用涉及到具体的中断处理, 从而使得中断处理的具体策略和内核隔离开来。

参考文献

[1]Xen and the Art of Virtualization, Barham, Paul, etc, ACMsym-posiumon operating systems[J].Bolton Landing, 2003 (10) .

[2]Exokernel, an operating systemarchitecture of application-levelresource management, Engler, Dl, Kaashock, M.F., and O’Toole, J., 15th ACMSymposiumon Operating Systems[C].Dec.1995, Coper Mountain, Colorado.

[3]Improving IPC by Kernel Design, Liedtke, Jochen, 14th ACM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C].Dec.1993,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

[4]Toward Real Microkernels, Liedtke, Jochen, Communications ofthe ACM[C].Sep., 1996.

浅谈DataSet的结构与操作 第5篇

使用Data Set进行编程, 程序员不需理会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差异, 因为无论Data Set中的数据来自于哪里, 从它获得的编程模型是一样的。而且Data Set的模型与关系数据库基本一致, 例如它支持多张表、表与表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约束等。因此在编程时可以像访问关系型数据库一样访问Data Set。

1 Data Set的结构

在ADO.NET中, Data Table对象就是一张数据表, 而Data Relation对象则是表达表之间关系的对象。Data Set可以看作是内存中的离线数据库, 它的结构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 由Data Table Collection对象和Data Relation Collection对象组成, 如图1所示。Data Table Collection对象用作管理组成Data Set的多个Data Table对象, Data Relation Collection对象则对各表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

2 在Data Set中创建表

Data Set中的数据表组成了名为Tables的集合, 对数据集中表的各种操作都可以通过该集合对象进行, 如添加表、移除表和清除所有表。在Data Set对象中添加数据表的常见方法有直接创建数据表和通过Data Adapter对象填充。

2.1 直接创建数据表

直接向Data Set中添加的数据表, 它没有对应的数据源, 以这种方式创建的数据表只存在于内存中, 对表中数据的修改无法更新到数据库。以下以“客户表”和“订单表”为例, 在Data Set中直接添加数据表的代码如下:

上述代码只是向Data Set对象添加了两张空表, 表dt1和表dt2并没有内部结构和数据, 要添加结构和数据, 就得了解Data Table对象的相关操作。如图1所示, Data Table对象主要由Columns、Rows、Constraints三个对象组成, 它们分别是列的集合、行的集合、约束的集合。Columns对象用于定义Data Table数据表的架构, 它由若干个Data Column对象组成, 负责管理数据表中的列, 如增加列或删除列。Data Column列对象可以定义列名、列的类型, 这与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定义字段相似, 代码实现如下:

在建立列对象并添加到Data Table数据表之后, 客户表dt1就拥有了字符串类型的名为Cust ID的列和整型的名为Cust Name的列, 即表dt1拥有了自己的架构。同理订单表dt2也可以创建Order ID、Order Time和Cust ID三个列。

在创建表dt1的架构之后, 该表依然没有存储任何数据, 要向表中添加数据, 可以通过Data Table的Rows属性实现。Rows属性是数据表中行的集合, 它由若干个数据行组成, 负责对Data Table中的行进行管理。Data Row对象就是数据表中的一行, 它用来创建数据行并添加数据。给数据表dt1添加两行数据的操作如下:

2.2 通过Data Adapter填充

虽然可以直接在Data Set中创建数据表, 但实际应用较少, 更常见的是通过Data Adapter对象查询数据库, 向Data Set中创建一个同结构的数据表, 将结果填充其中。实现如下:

通过上述方法创建并填充数据的Data Table, 它的结构与数据源一致。在内存中修改表中的数据后, 可以手动更新到数据源。

3 添加表间约束和关系

约束是数据库强制用户执行的规则,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Data Set被认为是“内存中的数据库”, 因此它同关系型数据库一样, 可以设置主外键关联, 建立表之间的关系。Data Set通过Constraint对象来实现约束, 可以建立唯一约束和外键约束。将客户表dt1与订单表dt2中的“Cust ID”建立外键关联的代码如下:

这种外键约束建立之后, 若对客户表dt1中的Cust ID进行修改或删除, 则订单表dt2中的数据也随之修改或删除, 即实现了级联修改或删除。

建立表之间的关系的代码如下:

通过关系可以从父表的一列获取子表对应列中所有的行元素, 比如从客户表dt1中的Cust ID获取订单表dt2中的关于该客户的所有订单信息。

4 将数据更新到数据库

由于Data Set对象存储于内存中, 对该对象中数据的更改并不会反映到数据源中, 如果要将Data Set中修改后的数据更新到数据源, 需借助Data Adapter对象和Command Builder对象。

Data Adapter不会自动生成实现Data Set的更改与关联的SQL Server实例之间协调所需的Transact-SQL语句。但是, 如果设置了Data Adapter的Select Command属性, 则可以创建一个Command Builder对象来自动生成用于单表更新的Transact-SQL语句。然后, Command Builder将生成其他任何未设置的Transact-SQL语句, 即对应的insert、update、delete语句。下面是将Data Set中数据更新到数据库的代码:

5 小结

Data Set是一个复杂而又强大的ADO.NET组件, 该文对Data Set的结构和组成作了简要的介绍, 通过实例分析, 对Data Set的常用操作进行了演示, 为学习和研究数据库编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明忠, 江永池.ASP.NET网站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19-125.

[2]陈义辉, 沙继东.企业级网站开发项目教程 (ASP.NET)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02-112.

[3]陈燕群, 张华贵, 王海燕.ADO.NET数据库编程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6) :1316-1318.

[4]高鹏, 宋丽芳.NET数据库操作浅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5 (3) :21-24.

[5]杨昭兵.基于ASP.NET数据库的操作[J].科技广场, 2011 (9) :94-96.

初探结构化面试的规范化操作 第6篇

结构化面试能够帮助面试官发现应聘者与招聘职位职业行为相关的各种具体表现, 由此获知候选人的职业背景和职业能力, 继而对该应聘者能否胜任拟招岗位进行评判, 达到有效淘汰工作能力不佳的应聘者、判定应聘者与拟招岗位的契合度及企业形象宣传的目的。

1 结构化面试的要求

1.1 针对性地设计面试问题

面试问题要针对职位要求来设计。面试官要提前预测应聘者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工作经历等, 并在面试时要求应聘者对职位要求提出建设性意见, 尤其是紧缺高端人才更要在面试前做好策划, 精心设计好面试提纲, 并作好记录。

1.2 规范各项考察要点

根据面试要求, 确定考察要点, 并将考察要点贯穿于面试过程中。

1.3 制作详尽的面试评价表

面试评价表应反映考查要点与应聘者面试情况的对应关系, 是应聘者面试结果的量化体现。

1.4 面试官配置专业化

面试官不仅要懂专业, 更要了解面试技巧, 必要时, 需经公司培训, 合格后方可参加面试。

2 结构化面试评价维度

人才评价维度一般包括岗位任职基本条件、岗位任职素质能力及其它维度等3个方面。岗位任职基本条件主要指学历、专业、职称、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岗位任职素质能力主要指核心素质、核心能力以及通用管理能力等, 其中核心素质主要根据企业文化来确定, 核心能力重点关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 如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技能符合度等。通用管理能力则要根据岗位性质及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它维度包括工作动机、价值取向、个性特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现有及期望薪酬等相关信息。

3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实施

3.1 导入阶段———破冰与热身

应聘者到来后, 面试官应态度友好地安排应聘者面试。面试的开始阶段, 面试官可以如下问题作为开场白:您今天过来交通方便吧, 公司地址容易找吧?您来自哪里 (简单与其聊聊家乡或武汉特点) ?您是如何获知公司招聘信息的?以聊天的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

3.2 实施阶段

(1) 双方基本情况介绍。本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由人力资源部人员介绍公司及岗位概况, 然后由应聘者进行自我介绍。通过公司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介绍, 重点观察应聘者肢体语言及反应, 初步判断其兴趣、求职动机、加盟意愿等。同时通过应聘者的自我介绍, 判断应聘者的基本内涵、从业经历和资源背景, 了解其思维清晰度、语言组织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面试官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让应聘者易于发挥真实水平, 面试官要认真倾听, 不要打断, 并不时给与微笑式鼓励和肯定。

(2) 专业面试。本部分主要指结合岗位任职基本条件、岗位任职素质能力及其它维度等, 针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及其它信息等展开交流。面试官应重点关注应该了解但简历及陈述中一直未提及的内容、陈述中和简历自相矛盾的地方、应聘者陈述事实以及简历中反映的内容与应聘岗位不相符的地方等三方面信息。

在交流环节, 面试官通过提问等形式了解竞聘者的职业能力, 同时对面试活动的节奏进行控制, 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好记录。

3.3 结束阶段

此环节首先应对应聘者应邀面试表示感谢, 给其留一些时间询问其对本公司或岗位还需了解的信息, 并告知公司下一步的安排。一般来讲, 公司应在一周内给应聘者回复面试结果。其次, 人力资源人员需组织面试官进行面试评价讨论并填写面试评价表, 给出面试意见及后续安排。

3.4 评估阶段

结构化面试结束后, 应进行选拔效果综合评估。在既定的时间段内跟踪调研选聘人的行为表现, 将其业绩和行为表现与面试结果作比对进行综合评判。评估的作用是衡量单位所采取的评价指标是否适合现实情况、现行的评价模式是否准确可靠, 以期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 完善评价方法。

4 结构化面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提问技巧

为了提高面试活动的效度, 面试官应该懂得运用一些面试技巧, 以增强面试的艺术性, 做到“题有意, 意无形”, 把考查要点隐藏在提问中, 不能让应聘者轻易识破。常用的提问法有投射提问、封堵式提问、乱序提问等。

投射提问, 又叫隐匿式提问, 指从与考察点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入手, 但所提问题不出现面试官的考查要点, 使应聘者难以察觉面试的真实意图。例如:考察应聘者主动性时, 可不直接提问相关问题, 而是询问他在面临工作分工不清晰时所采取的做法, 来观察推理此人在工作上的主动性。

封堵式提问的作用是使应聘者回答问题时, 不偏离面试官考察的要点, 避免出现某些问题避而不答的现象, 以免提问无法跟进, 从而使面试在面试官良好的控制下更有效率。例如:就考察应聘者创新思维方面来说, 当面试官问:“你感觉在过去的工作流程中, 自己有没有不足”, 有的应聘者可能会说“我们的流程是经著名咨询公司设计认证的, 别的环节我不知道, 但我负责的环节是很好的, 至少在实践中没有出现过问题”。这样的回答很难让面试官继续追问, 对其创新意识的考察就会陷入僵局。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面试官可以这样问, “你认为存在完美的工作流程吗”, 显然这个回答是否定的, 任何事情都没有完美。接下来, 面试官再按原计划提问, 应聘者就无法再回答自己曾经的流程是无懈可击的。

乱序提问, 即把各种问题打乱了问, 在面试过程中交叉问出, 声东击西, 让应聘者无法清晰了解面试官的提问思路, 从而避免其投其所好, 做出非真实的回答。但是需要注意一点, 由于在提问过程中问题的顺序是打乱的, 当某些问题没问完, 有意转向其它问题时, 记得一会儿转回来。

4.2 面试官的行为准则

作为一名高效的面试官, 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是必备的能力。其次要熟悉企业的现实情况及岗位要求, 同时还能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公正、客观地评价应聘者。

4.2.1 注意面试中的细节与推理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面试官通过观察应聘者的身体姿态、穿着、眼神、动作和表达方式, 推理其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

4.2.2 不要在面试中炫耀自己

在面试中, 面试官切忌言语过多而使自己成为发言的主角。面试的目的是评判应聘者的职业能力, 而非面试官炫耀个人地位或能力的场合;其次面试之间相互提醒, 当出现某一面试官夸夸其谈时, 其他人应给与有效的提醒;最后是在程序设计上, 先列出问题清单, 让面试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去发问, 有效控制面试官的思路不会过于发散。

4.2.3 面试过程中保持警惕, 避免心理误区

常见的心理误区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为了避免心理误区, 面试官对于要考察应聘者哪一方面的胜任力要有清醒的意识, 在问题设计上, 围绕主线进行, 做好记录, 避免疲劳面试。

参考文献

[1]李旭丹, 吴文艳.员工招聘与甄选[J].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田效勋, 等.过去预测未来:行为面试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4]黎恒, 王重鸣.结构化面试研究新进展[J].人类工效学, 2003.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第7篇

关键词:水阀,停水自动关闭,重力,摩擦力

1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停水时忘记关闭阀门, 来水时也没能及时关闭阀门, 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形成安全隐患的情况屡见不鲜。随着全民节水概念不断深入人心, 这一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因此急需设计一款可以在停水时自动关闭的水阀, 它能够在停水后即使人们忘记关闭水龙头也能实现自动关闭, 而再次来水时不至于出现水患的情况, 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要实现自动关闭功能首先要有动力, 这方面可以借助磁性元件的磁力、弹性元件的弹力、重力等外力, 同时考虑供水和停水时的水压变化, 通过联动机构实现。

2 停水自动关闭阀的结构及特点。

利用水压、重力等力学特性,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 研发出一种简单、可行的带有停水自锁机构的水阀。这款水阀为纯机械构造, 以阀体为主体框架, 配有阀芯、密封圈、偏心轮以及手柄, 无弹性元件, 工作状况不受环境和时间的限制, 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并方便拆换, 整体可靠性高。

停水自动关闭阀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 实物如图2所示。序号1为水阀的偏心轮, 2为O型密封圈, 3为V型密封圈, 4为阀体, 5为阀芯, 6为销轴, 7为手柄。阀体4是主框架, 用来装配其它元件, 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阀芯5的顶端与末端分别装有V型密封圈3和O型密封圈2, V型密封圈3利用其锥面与阀体4内部锥面配合实现停水时密封, 而O型密封圈2与阀体4内壁的接触实现来水时对水阀末端的密封, 在阀芯5的中部开两个贯通的过水槽;阀体4和偏心轮1利用圆柱销6连接, 手柄7和偏心轮1通过螺纹连接。有水时, 水的压力推动阀芯5与偏心轮1接触, 产生摩擦力, 使手柄7停留在水平位置, 保持水路畅通。停水时, 水压消失, 摩擦力也随之消失, 手柄7重力产生力矩, 使偏心轮1绕圆柱销6转动, 偏心轮1和阀芯6之间产生了间隙, 当再次来水, 水压推动阀芯运动, V型密封圈3与阀芯5接触, 阀门关闭。

3 停。

将阀门安装于水管转折处, 进水管接阀门进水口, 出水管连到出水口。有水时, 将手柄7转至水平位置, 如图1 (a) 所示, 阀芯5被偏心轮顶起, V型密封圈锥面和阀体4锥面分离, 水流通过间隙, 再经过过阀芯上的过水槽, 流至出水口。此时阀芯5与偏心轮1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让手柄7保持在水平位置, 水阀处于开启状态, 水流正常通过。停水时, 水压卸去, 手柄7靠自重落下, 带动偏心轮1转动, 来水时阀芯5就能向下复位, 达到自闭目的。正常供水时如需要关闭阀门, 可以手动将手柄拨下来, 阀芯5在压力作用下带动V型密封圈压紧阀体, 实现水阀关闭。

结论

该停水自动关闭阀, 利用水压形成摩擦, 以重力为动力源, 结构上采用偏心机构。通过了合理的推理和严密的力学计算, 在水阀样品制造成功后又经过多次试验, 安装方便, 性能可靠。水阀无任何弹性元件, 零件数目较少, 外形小巧美观, 密封性好, 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 制造成本低, 市场前景好。该阀结构上利用了重力, 具有一定方向性, 为适应不同安装位置, 可做成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1].徐锡林、汪啸、姚传荣.可编程控制器在光束线真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真空.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第8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量数据的处理对于计算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一般的计算机很难满足快速处理数据的要求, 同时, 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对数据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设计一种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化的处理系统用于解决这些问题。

1系统概述

该系统是一个包含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异构系统。在系统中数据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服务器为运行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 控制服务器为运行Windows Server 2003的服务器, 终端计算机为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工作站。从系统工作流程的角度来看, 一个工作流程的实现往往需要多个服务器的参与, 由此可见, 系统本身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系统中的软件和软件之间常常存在相互调用的关系, 一部分调用关系通过分系统的任务调度完成, 另一部分则通过软件模块与软件模块之间的直接调用完成。服务器端软件和客户端软件通过千兆以太网通信, 采用TCP/IP协议, 相互之间传递的消息采用XML (扩展标记语言) 格式描述。

2系统设计与工作原理

在系统的设计中, 采用运行控制、数据处理和系统监控彼此相对独立的机制。系统的人机交互采用“分布式部署, 集中式操作”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处理系统的实际运行中, 大部分产品生产流程由在后台运行的服务程序完成。用户通过终端计算机对运行在其他服务器上的服务程序进行监控, 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干预, 这一过程通过远程调用实现。一般情况下, 用户不需要登录各服务器分别执行监控和管理操作, 只通过终端工作站即可完成整个处理系统的监控和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其设计功能的主要说明见表1。

PNode (数据处理服务器) 通过千兆以太网络与CNode (控制服务器) 、DNode (数据库服务器) 相连接, 并通过光纤网络和SNode (存储服务器) 相连接。各种数据处理软件以服务的形式运行在各个处理服务器上, 对应于每一种类型的数据处理任务, 控制服务器上会有对应的消息队列, 而各种数据处理软件时刻监视着对应的消息队列, 当有任务来到时, 对应的处理软件会将此任务取到本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在处理此任务的过程中, 处理软件通过千兆以太网访问DNode来获得元数据信息 (如存储地址、处理状态等) , 通过光纤网络从SNode上来获取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在处理完成后, 处理软件将新产生的元数据信息通过千兆以太网存储到DNode上的数据库中, 而将产品数据通过光纤网络存储到SNode上的存储系统中。

3系统之间通信的实现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是本系统的关键环节, 这里采用消息队列的形式通过消息传输中间件来实现。消息队列为构造以同步或异步方式实现的分布式应用提供了松耦合方法。消息队列的API调用被嵌入到新的或现存的应用中, 通过消息发送到内存或基于磁盘的队列或从它读出而提供信息交换。消息队列可用在应用中以执行多种功能, 比如要求服务、交换信息或异步处理等。

消息传输中间件消息中间件 (MOM) 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 分布式应用系统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讯。它在计算机系统中是一个关键软件, 能实现应用的互连和互操作性, 且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MOM位于用户应用和操作系统及网络软件之间, 它为应用提供了公用的通信手段, 并且独立于网络和操作系统。中间件简化了应用之间数据的传输, 屏蔽底层异构操作系统和网络平台, 为开发者提供一致的通讯标准和应用程序接口, 当应用程序中嵌入其函数调用, 它便可利用其运行的特定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功能, 为应用执行通信功能。消息中间件有很多种, 其中IBM 消息中间件MQ以其独特的安全机制、可扩展性和跨平台性, 以及强大的事务处理能力和消息通讯能力, 成为消息中间件产品的佼佼者。

MQ (消息中间件的一种, 由IBM公司开发) 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首先来看本地通讯的情况, 应用程序A和应用程序B运行于同一系统A, 它们之间可以借助消息队列技术进行彼此的通讯:应用程序A向队列1发送一条信息, 而当应用程序B需要时就可以得到该信息。

其次是远程通讯的情况, 如果信息传输的目标改为在系统B上的应用程序C, 这种变化不会对应用程序A产生影响, 应用程序A向队列2发送一条信息, 系统A的MQ 发现消息队列2所指向的目的队列实际上位于系统B, 它将信息放到本地的一个特殊队列传输队列 (Transmission Queue) 。建立一条从系统A到系统B的消息通道, 消息通道代理将从传输队列中读取消息, 并传递这条信息到系统B, 然后等待确认。只有MQ接到系统 B成功收到信息的确认之后, 它才从传输队列中真正将该信息删除。如果通讯线路不通, 或系统B不在运行, 信息会留在传输队列中, 直到被成功地传送到目的地。这是MQ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 能确保信息传输, 并且是一次且仅一次 (once and only once) 的传递。通过消息传输中间件MQ就能实现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4结语

通过该设计能够确保装有不同操作系统的各种服务器能够在本系统中正常工作, 同时使用消息队列实现系统模块之间的通信便于扩展系统的处理能力, 能大大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最重要的是异构系统的设计使工作站中的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各种病毒很难在Linux处理系统的服务器上发挥作用,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所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David de Frutos Escrig.Formal Techniques for Networkedand Distributed Systems-Forte[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2][美]特尼博姆.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M].辛春生,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黄光球, 陆秋琴, 李艳.分布式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胡维华.Linux网络管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5]杨明华.完全手册Linux系统与网络服务管理技术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6]杨鹏.Linux服务器架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7]杨放春.异构网络中间件与开放式API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7.

[8]甘荃, 娄丽军.IBM WebSphere MQ基础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9]戴有炜.Windows Server 2003用户管理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精选8篇)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第1篇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和计划,监督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