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真菌范文
鼻窦真菌范文(精选8篇)
鼻窦真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4例, 均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男32例, 女22例, 年龄19~64岁, 平均36.8±3.6岁;病程6个月~3.5年。鼻塞48例 (88.89%) , 头痛42例 (77.78%) , 回吸性涕中带血21例 (38.89%) , 面部疼痛麻木17例 (31.48%) , 嗅觉减退9例 (16.67%) , 鼻腔异味3例 (5.56%) 。鼻内镜检查见: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24例 (44.45%) , 其中单侧17例、双侧7例;中鼻甲肥大36例 (66.67%) , 其中单侧23例、双侧3例;中鼻道有息肉21例 (38.89%) , 其中单侧16例、双侧5例;鼻腔可见豆腐渣样团块或干酪样物9例 (16.67%) , 其中单侧7例、双侧2例;鼻中隔偏曲12例 (22.22%) 。术前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者32例, 单侧16例, 双侧6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者6例;局限于蝶窦者3例;同时累及蝶窦、筛窦者3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全麻或局麻, 在次状态下对患者采取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具体情况为20例全麻, 34例局麻。利用鼻窦内镜观察后结合病变的相关情况将鼻窦适当开放, 先要把钩突切除, 使得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尽可能扩大, 对窦腔内的相关残留及时清理, 通常指血性腐物、酪样物、脓性物等, 且使用生理盐水对窦腔反复冲洗。此次9例患者合并筛窦病变, 对其进行筛窦开放, 而6例伴随蝶窦病变的患者采取蝶窦开放, 维持窦口的引流完全。对伴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的患者需及时矫正、切除处理。手术完成后采取“凡士林”纱条进行填塞, 手术结束的第2天则可把鼻腔填塞物拔除, 第4d则使用生理盐水对鼻腔冲洗, 待冲洗液清澈后停止, 通常需持续2周, 每天1次。术后1周则需借助鼻内镜对腔痂皮、血性分泌物清理, 将水肿、肉芽等清除, 消除鼻腔粘连以保证鼻窦引流的顺利, 康复出院后需定期鼻窦内镜检查。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窦腔黏膜上皮化, 窦口开放良好, 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显效:临床症状改善, 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息肉复发, 窦口堵塞, 黏膜水肿息肉样变, 并见干酪样物或泥沙团块[2]。
2 结果
所有均获患者随访, 时间0.5~1.5年, 治愈51例 (94.44%) , 显效3例 (5.56%) , 显效2例仍定期检查或鼻腔的清除工作。完全治愈的患者中, 仅1例出现复发, 主要是因未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检查, 经过二次手术处理后得到显著改善。
3 讨论
从临床诊治情况看, 我国的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医学上将其划分成侵袭性、非侵袭性两种形式, 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数体现在局部黏膜组织血管内炎症, 多数由黏膜肉芽肿所致, 用病理切片观察黏膜可发现菌丝;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其真菌之出现于真菌球、鼻窦分泌物里, 且黏膜内未发现真菌入侵行为[3]。此次研究的54例患者都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临床研究显示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的症状有鼻塞、头痛、面痛、麻木、鼻涕带血等, 其和慢性鼻窦炎、鼻窦恶性肿瘤较为相似, 检查时出现相似情况需要综合考虑病情, 确定真菌性鼻窦炎的可能性。医学上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时常首选鼻窦CT扫描为最佳检查方法, 而病变窦腔内有类金属的钙化斑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能够对病变的窦腔、形式、损坏等具体检查。这些表明, CT影像学检查运用于真菌性鼻-鼻窦炎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手术是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佳方式, 其主要作用是把鼻腔、鼻窦内的病灶完全清除, 且对解剖时遇到的异常病变及时调整, 这样可以维持鼻窦通气、引流的畅通性。临床上运用鼻窦内镜的作用巨大, 其对于蝶窦、筛窦、额窦病变的处理价值显著。但运用于处理上颌窦病变时, 部分学者认为上颌窦根治术能够使视野完全暴露, 彻底清除病灶, 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从患者损伤角度分析, 用为鼻内镜手术代替上颌窦根治术则是更好的选择, 且医学证实了鼻内镜手术彻底治愈急性爆发型患者的资料[4]。此次54例患者都在鼻内镜进行, 术后对患者定期采取相关的清理手术, 对腔痂皮、肉芽组织、病变黏膜及时清理。必要时全身或局部采取激素、黏液促排剂,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黏膜水肿、炎症、鼻腔等异常症状。
参考文献
[1]蔡红霞, 郭运凯.鼻腔鼻窦真菌病35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16 (11) :581.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部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妻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3]刘铭, 周兵, 刘华超, 等.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38 (4) :25.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第2篇
方法:50例患者在全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内镜手术,从中找出引发真菌性鼻窦炎的真正原因。
结果:50例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病症都已经消失,其中的并发症消失。手术之后的第一个月中每一周都要换药,而手术后的第二与第三个月要每隔两周换一次药。同时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手术腔。
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比较特异的鼻窦炎病症,这种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一旦转换成恶性的肿瘤,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快对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2-01
真菌性鼻窦炎是在医院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引发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病因包括:曲霉菌、湿热气候、经常接触花盆与土壤、局部的慢性炎症或者窦腔中的分泌物滞留以及同侧上列的牙齿发生病变。这种疾病不仅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的功能,而且极易引发哮喘、记忆力差、疲劳以及食欲不振等病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有5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其中年龄为24-62岁,平均年龄为54岁。这些病例的病程大都在半年到13年之间。5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流脓涕等一些慢性鼻炎症状的患者有40例,涕中带血的患者有15例,流恶臭或者米汤样液的患者有5例,头痛的患者有16例,其中嗅觉消退的患者有3例。
在鼻内镜手术之前,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鼻甲息肉发生病变的患者有6例,鼻腔粘膜充血以及有分泌物的患者有19例,鼻中隔偏曲影响通气的患者有23例。50例患者的病变是单侧的发病,其中有10例上颌骨的内侧骨质被吸收,有30例患者的上颌窦的内侧壁向鼻腔膨出。
1.2方法。50例患者在全麻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鼻内镜手术。在此过程中,要对30例患者进行鼻中隔偏曲桥的矫正手术,切除10例患者的鼻息肉。有蝶窦或者筛窦的患者要在此次手术中,进行扩大蝶窦的开口,开放筛窦,逐渐清除窦腔内的息肉样变黏膜。在手术中,要及时彻底地清除患者窦腔内所残留的真菌团块,尽量保留表面光滑,同时又具有轻度的水肿的黏膜,最后要用适量比例的生理盐水清洗窦腔。
2结果
本组5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在经过精心地治疗之后,都已恢复了健康,而且没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周内,要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手术鼻腔,坚持一周一次。同时要定期地去指定的换药地点去换药,从而充分保证鼻窦与鼻腔引流的通畅。
患者在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全身没有应用抗真菌药。对于在复查过程中发现鼻窦腔内所残留的真菌团块,要在鼻内镜下取出。在半年到一年的回访过程中发现,鼻泪管损伤、头痛、鼻塞以及异味等症状已经消失。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它可以分为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或者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两种。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的病理特征是真菌的感染只是局限在鼻窦腔内,而骨壁与黏膜内没有真菌的侵犯。鼻窦内发生病变的特征是坏死样物、灰黑色团块状,在鼻内镜下的特征是可以看见大量的孢子、真菌菌丝、上皮细胞以及退变的白细胞等,鼻窦黏膜发生增生或者水肿。而侵袭性鼻窦炎的病理特征是真菌感染的部位包括:鼻窦腔、骨壁以及鼻窦黏膜,再者是眼眶、前颅底。一旦发生病变,其所表现的特征是:干酪样物、坏死组织以及大量的粘稠分泌物,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血管栓塞、骨质破坏、血管炎或者组织坏死。
导致真菌性鼻窦炎病发的主要原因是真菌的侵袭,这种真菌是一种条件性的真菌,它可以长期性地在鼻腔鼻窦的黏膜中生存。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患者全身的抵抗能力下降或者鼻腔鼻窦的通气功能被阻碍。真菌性的鼻窦炎大多是单侧病发,其中上颌窦病变是非常常见的。当真菌侵入人体,人体的防御技能逐渐下降。如若长期性地服用激素、抗生素或治疗免疫功能障碍或者患慢性的消耗性疾病的时候,都有可能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发。
真菌性的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单侧鼻塞、恶臭、流鼻涕、支气管哮喘以及鼻息肉。在CT检查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患者鼻窦腔中的密度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增高,其中有条索状的钙化影与棉絮状的小团块。用冠状CT对患者的鼻腔进行扫描,既可以充分了解患者鼻腔的病变程度与病变范围,而且可以为手术提供最精确的数据信息。
在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是:彻底地清除鼻窦内的坏死组织、鼻息肉、干酪样物,通过鼻内镜手术将鼻窦腔开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鼻窦腔与鼻腔的引流与通气,改变真菌类微生物生存的外部环境,降低真菌性鼻窦炎复发的机率。
利用鼻内镜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实施手术,但其中的关键所在是术后的清洗与检查。在术后可以定期去医院的鼻内镜手术室进行鼻窦腔的清洗工作,同时要口服粘液以促进药物的排出。
当前,真菌性鼻窦炎多在青少年与老年身上出现,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他们的工作學习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注意针对性鼻窦炎的预防工作。首先是要多吃大蒜与洋葱、种子油与葵花籽;其次是要多吃具有充血作用的调味品与草药,比如说,姜、麝香草以及接骨木花;三是平时要注意鼻腔的卫生,在擦鼻涕的时候,要按塞一侧的鼻孔,用力外擤。政府要利用财政手段与行政手段,加大对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与支持力度。同时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真菌性鼻窦炎危害的宣传力度,加深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真菌性鼻窦炎的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士剑,陈小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58例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3):34-36
[2]彭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J].中国医疗前沿,2009(10):25-27
[3]任金龙.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8(11):15-17
[4]张金玲,王淑惠.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2):41-43
鼻窦真菌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24~63岁, 平均35.2岁;病程5个月~4年。34例患者有鼻塞症状, 32例患者涕中带血, 24例患者头部疼痛, 14例患者鼻中隔偏曲, 12例患者单纯浓涕, 6例患者鼻内有异味。术前对患者鼻窦实施CT扫描, 鼻窦和鼻腔炎症部位出现高密度软组织块阴影, 鼻窦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斑状钙化斑点。通过实施病理检查和细菌培养对患者症状进行分型:28例属于鼻-鼻窦真菌球, 9例属于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8例属于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 1例属于急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1.2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实施鼻窦内镜术进行治疗。28例选择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方式:借助鼻内镜, 对中鼻道实施清理, 将钩突切除, 对上颌窦口进行扩大, 对窦腔内部的菌团和脓液进行清理, 切除息肉, 手术过程中使用0.9%氯化钠溶液将窦腔内部的残留菌团进行冲洗;操作中如果中下鼻甲过于肥大或鼻中隔出现偏曲导致操作不便, 可先行下鼻甲骨折外移手术或鼻中隔矫正术。将上颌窦腔内部的病变组织清除, 内部正常黏膜要保留, 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使用0.9%氯化钠溶液对鼻腔进行冲洗, 将残留的霉菌块清除掉, 术后按时换药。18例选择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方式:患者如果上颌窦发现出血坏死性息肉, 可以首先实施上颌窦口扩大术对鼻腔进行冲洗, 然后使用三棱手钻对下鼻道外侧壁进行钻孔, 放入鼻内镜对上颌窦腔进行观察, 将内部病变组织和黏膜清除, 正常黏膜要保留, 使用0.9%氯化钠溶液将残留菌团冲出, 术后按时换药。
1.3 术后处理
鼻-鼻窦真菌球患者术后使用鼻腔喷雾剂对鼻腔进行冲洗, 持续3个月;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使用20mg甲泼尼龙, 1次/d, 持续使用7d, 配合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 并使用含氢化可的松0.4g/L的0.9%氯化钠溶液对鼻腔进行冲洗, 持续2个月。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静脉滴注氟康唑, 并且借助鼻内镜使用氟康唑对鼻腔进行冲洗, 出院后使用碳酸氢钠溶液对鼻腔进行冲洗, 持续2个月。
2 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鼻内镜下观察发现手术创面愈合, 窦口正常开放, 窦腔内部黏膜再上皮化, 没有分泌物。随访1年发现, 28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 1例复发, 复发率为3.57%;8例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 1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12.5%;其余患者没有出现复发。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受环境影响的致病菌, 在人体鼻腔和鼻窦中广泛存在。当患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体内菌群失调同时鼻窦通道发生狭窄和闭塞时, 会导致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出现。
临床中将真菌性鼻-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及非侵袭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指真菌进入到鼻腔黏膜中, 对血管造成损伤, 导致血栓出现, 使黏膜发生坏死, 并且在鼻窦和附近组织中扩散。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指的是真菌生长于鼻腔黏膜表面, 病灶部位大多处在鼻腔和鼻窦内。本研究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症状、流脓涕症状、涕中带血症状以及头痛症状等。
真菌性鼻-鼻窦炎通常采用CT实施诊断, 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窦腔病变部位是否出现钙化斑点, 同时CT检查还可对窦腔病变区域和范围进行确定, 但患者确诊还要配合实施病理学检查以及进行细菌培养。本组患者通过实施CT检查配合细菌培养结果确诊为真菌性鼻-鼻窦炎。
真菌性鼻-鼻窦炎一般选择手术治疗, 可以将鼻窦内的真菌菌块彻底清除掉, 使鼻腔恢复引流和通气。传统直视手术对鼻腔充分暴露, 能够将病灶彻底清除, 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患者疼痛程度高、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特点, 并且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 对鼻腔功能恢复正常造成影响, 因此应用很少。在鼻窦内镜下实施手术, 创伤小、患者疼痛程度低、术后复发率低, 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鼻内镜手术的优点是: (1) 能够彻底清除病灶, 使鼻窦保持通气和引流畅通, 避免出现复发; (2) 手术创伤小, 患者疼痛下降, 术后并发症少; (3) 一旦患者出现复发, 可以再次实施内镜手术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分析本研究结果, 患者复发的原因是因为术后没有按时换药, 没有定期对鼻腔进行冲洗。
本次研究证明, 采用鼻窦内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 患者手术创伤小、疼痛程度轻、复发率低,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革化, 李源, 曾转萍, 等.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1 (3) :163-166.
[2] 刘腊军, 谈文龙, 徐爱君.70例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病理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 2012, 12 (4) :212-213.
[3] 张金玲, 王淑惠.真菌性鼻-鼻窦炎诊断及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9, 15 (12) :1822-1824.
[4] 李永奇, 徐燕娇, 李鹏.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 2010, 24 (8) :148-149.
真菌性鼻窦炎12例分析 第4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5例, 女7例, 年龄31~79岁, 平均53岁。病程2个月~5年, 临床上表现为鼻塞10例, 浓涕6例, 浓涕中带血3例, 偏头痛2例, 涕中污秽物或干酪样物2例, 面部麻木3例。局部检查鼻中隔偏曲4例, 眼球轻度外突1例, 下鼻甲肥大2例, 上领窦穿刺冲洗6例排出灰黑淡红色物。
1.2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pirit螺旋CT扫描机。层厚4mm, 间距4mm, 冠状位扫描, 其中4例再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1例, 上颌窦受累10例 (双侧均受累1例) , 蝶窦4例, 筛窦3例。CT表现为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 可呈不规则息肉状, 密度中等或略偏高, 窦腔中央可残留空气影;软组织也可充满窦腔;增生的软组织内可见斑片状或沙粒状钙化;部分窦壁局部骨质吸收变薄或硬化。注入造影剂后轻度或中度增强。
2.2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例, 位于右上颌窦, CT表现为右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填充, 上颌窦前壁骨质破坏, 右侧眶面部软组织肿胀增厚, 眶内密度增高, 眼球轻度突出。
2.3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 息肉样变或肉芽组织形成。窦腔内可见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霉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 窦壁骨质可见吸收、破坏。病理报告为曲霉菌10例, 其它菌属2例。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相对少见, 多见于成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1]由曲霉菌感染引起, 其次为毛霉菌, 其它少见的还有念珠菌、孢子菌和放线菌等。临床上有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及绿色胶状分泌物等症状, 抗生素治疗无效。可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为[2]鼻窦内软组织呈结节状或息肉状不规则增生, 有的伴粘连;病变密度多较高或欠均质, 注入造影剂后可增强。窦腔内无或有少量积液, 有的病变组织可充满窦腔, 病变周围有较低密度水肿带。曲霉菌引起的增生软组织内有半数以上见斑片状或沙粒状钙化, 是真菌性菌丝坏死区域钙盐和铁等结合沉积所致, 此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典型特征。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常见于上颌窦、喋窦和筛窦, 多单侧受累, 可引起窦壁骨质硬化或吸收变薄。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可有骨质破坏, 多呈斑点状, 骨质侵蚀可为多中心或多个鼻窦侵犯。邻近眼眶、颞下窝、翼腭窝等部位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当窦腔内有软组织肿块并窦壁骨质破坏时, 需与恶性肿瘤鉴别;恶性肿瘤病变多为广泛浸润性生长, 窦腔骨壁规范破坏, 病变可通过骨质缺损处突出窦外, 早期向窦外侵犯与周围结构不清, 这是二者鉴别的关键。综上所述, C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变形态特点, 全面了解病变侵犯部位、范围及并发症,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永奇.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进展[J].国外医学, 2003, 27:162~166.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者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1~80岁。病程1个月~8年。主要症状为:单侧鼻塞伴脓涕或鼻出血,其中部分病例伴有头痛症状,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内镜下见中鼻道、蝶筛隐窝局部粘膜充血肿胀,部分病例伴有粘膜息肉样变,深部可见干酪样组织,取出病理提示均为霉菌团块。鼻窦CT检查,其中单侧发病72例,双侧6例;孤立上颌窦发病45例,孤立筛窦3例,孤立蝶窦8例,上颌窦合并筛窦22例。CT提示:鼻窦内见不均匀密度影含点状高密度影,部分伴有鼻腔外侧壁骨质破坏,上颌窦口扩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1~2 d。78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病灶清除术。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均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经口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后,术野常规碘伏消毒,铺消毒巾,用生理盐水30 mL加副肾素3 mg制成收敛棉片,充分收敛两侧鼻粘膜3次,稍后开始手术。以上颌窦病变为例,用美敦力XP3000切割器将中鼻道鼻窦复合体处息肉样变组织清除,寻找并扩大上颌窦口,大部分窦腔内充满真菌团块者钩突骨折被吸收较多,上颌窦口明显扩大,有小部分患者窦腔内真菌病变较少,同时骨质破坏较少,需切除钩突寻找上颌窦口并给予扩大,使用STORZ70度鼻内镜观察上颌窦腔,将上颌窦内病变彻底清除,部分病例真菌团块处于上颌窦内底壁,可用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加压冲洗,均可将真菌团块彻底清除。孤立蝶窦患者可与蝶筛隐窝处寻找蝶窦口,使用切割器扩大窦口,将窦腔内病变清除。术毕给予藻酸钙止血材料填塞鼻腔,2 d后抽取。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并给予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 cg行鼻腔盥洗30 d,术后定期复查:1月内1次/周,1~2月2周1次,2月后1次/月。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鼻塞、头痛症状均消失,流涕症状基本消失,内镜随访3个月~4年,77例患者窦腔粘膜光滑,上皮化,窦口引流畅,其中有1例患者上颌窦腔内粘膜肥厚,窦口狭窄,时有脓性分泌物,未见真菌复发,给予再次内镜手术将上颌窦腔内病变粘膜清除后未再有上述症状。
3 讨论
鼻窦真菌病发病率较以往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罗晶等[1]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局部的通气引流障碍有关,笔者有不同理解,局部的解剖畸形以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通气引流异常与过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来该病发病率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而与过去有所差别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环境因素尤其空气质量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不当使用,故可认为与之有关联因素。诊断上来讲,由于内镜的普遍使用,对于骨壁破坏明显,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可行内镜检查,均可找到霉菌团块。手术方法上,由于鼻内镜的普及,现对于鼻窦真菌的手术方法各异,殊途同归,对于上颌窦腔前壁与内侧壁交角处的难取病变,杨旭等[2]认为可行下鼻道开窗取出,该组病例中对于该处病变,给予注射器连接弯头吸引器头于上颌窦自然开口出进入对准上颌窦内壁反复加压冲洗,均能达到彻底清除的目的。但对于清除霉菌团块后上颌窦病变粘膜的处理,李晓红等[3]认为术中应尽量保留正常粘膜,但何为正常粘膜?部分病例真菌团块清除后可见窦腔粘膜光滑,另有部分患者窦腔粘膜充血、肿胀,该组患者中所有病例均给予保留窦腔粘膜,结果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腔内粘膜反复感染,给予再次手术后病理回报为粘膜慢性炎,故粘膜的清除与保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术后鼻腔冲洗,刘金华[4]认为,使用氟康唑行鼻腔冲洗有良好效果,该组病例中,均未使用全身或局部抗真菌药物,术后仅使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局部冲洗,未有真菌复发,故可认为,鼻窦真菌病的复发与术后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关系不大,而真正重要的是术中将病灶的彻底清理以及术后建立通畅的引流环境,才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晶, 孙树岩.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1, 36 (4) :310.
[2]李晓红, 康宏建.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42例临床体会[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1) :62-64.
[3]杨旭, 雷科.真菌球型鼻-鼻窦炎49例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5) :380-381.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9病例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7~70岁,平均47.2岁。病史0.5~7年。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头痛或局部疼痛,脓涕,涕中带血丝。检查见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充血,14例鼻道有脓涕,4例伴有中鼻道息肉。本组病例均有术前CT检查资料。采用philips mx8000及picke IQ CT扫描机,层厚和间距5mm,轴位和/或冠状位扫描,平扫。摄软组织窗和骨窗。
2 结果
2.1 CT表现
单窦腔病变15例(上颌窦14例,筛窦1例)。累及多窦腔4例,窦外侵犯1例。受累窦腔均表现粘膜增厚,其内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窦腔内可见团块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灶(15例),钙化灶中央分布11例,边缘分布2例,散在分布2例。平均CT值为(14.6±13.2)Hu。窦壁骨质破坏4例,其中局限于上颌窦内侧壁3例,同时累及其外壁,眶外侧壁1例。受累筛窦粘膜增厚,密度增高,19例中合并鼻腔鼻窦结构异常10例,合并鼻息肉4例。
2.2 手术及病理
术中见窦腔粘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肿形成。窦腔内有出血坏死,有霉菌团块或奶酣样团块。术后病理报告曲霉菌属17例,桔青霉菌2例。
3 讨论
3.1 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学及分型
在鼻窦内可致病的真菌有多种,以曲菌最为常见,少数为毛霉菌等[2],本组病例19例术后报告曲霉菌属17例(89.8%)与文献报道一致。
正常情况下,副鼻窦是无菌的,但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其孢子混于尘上或空气中被吸入呼吸道后因各种原因(如慢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导致鼻道引流不畅,可使寄生于局部的真菌得以繁殖,形成菌丝团可阻塞鼻窦开口。而以下几种原因可诱发本病[3]:(1)抗生素的应用,特别是广普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失调;(2)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3)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4)其它引起低氧、低p H值,免疫功能低下及富糖环境。本组资料中,鼻腔鼻窦结构异常者占52.6%(10/19),因此我们认为,除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外,鼻道复合体异常在鼻窦炎的发病原因中也占重要因素。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及骨质破坏情况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以后者多见[4]。本组19例中有15例(78.9%)为非侵袭型。
3.2 CT诊断
高质量的CT扫描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和首选检查方法,一般轴位平扫即能达到诊断要术,但冠状位扫描对显示窦口,窦道复合体的解剖有利,也能满意观察前组筛窦,额窦隐窝,鼻甲和鼻道。
真菌性鼻窦炎的典型CT表现:(1)受累鼻腔粘膜增厚,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灶,本组病例未发现液气平面。(2)绝大多数病灶内高密度钙化灶,且多为中央型分布。此征像被认为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点,系真菌菌丝坏死区钙盐和铁等结合的产物[2]。(3)骨质吸收破坏,以上颌窦内侧壁为主,范围较局限。(4)周围器官受累,主要是眼眶,颅底骨质破坏。
3.3 鉴别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增生软组织内团块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灶是与细菌性鼻窦炎主要的鉴别点。但若病变中无钙化灶,则不易鉴别,此时主要依靠临床和病检。细菌性鼻窦炎常为双侧发病,可见液气平面,钙化很少见,且呈周围型分布为主,此点与真菌性鼻窦炎的钙化灶中央型分布不同。细菌性鼻窦炎窦壁改变多为增生硬化。而真菌性鼻窦炎常有骨质吸收破坏。少数真菌性鼻窦炎呈肿瘤样表现,与鼻窦恶性肿瘤较易混淆,前者软组织影较局限,窦腔一般无扩大,窦周脂肪清晰,骨质破坏以内侧壁为主。而恶性肿瘤多为广泛浸润生长,破坏范围大,可出现瘤体坏死,钙化不常见。病变可向窦外侵犯,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X线检查也无特殊表现,而CT扫描具有较高分辨率,能够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密度及侵润范围。能发现与窦壁无关的钙化灶及窦壁局限性骨质破坏,据此特征性表现,CT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病变多发生于一侧,以上颌窦多见,同时累及其它鼻窦。病变鼻窦粘膜增厚,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团块状、斑点状或线样钙化灶16例。上颌窦骨质破坏4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对诊断此病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诊断,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龙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0,7:3.
[2]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33.
[3]张书文,孙仕铭.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10:779.
鼻窦真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38例, 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5岁, 病程21d~9年。70例患者中, 7例有高血压史, 2例有肝病史, 2例有慢性胃炎, 3例有糖尿病;就诊时有单侧鼻塞流浓涕等慢性鼻炎症状55例, 鼻涕或后吸鼻涕带血23例, 面部肿胀麻木14例, 头痛19例, 眼眶深部钝痛6例, 鼻分泌物有臭味8例, 嗅觉减退7例。
1.2 诊断方法
70例患者行鼻窦CT扫描;取患者鼻部分泌物或病变组织作为标本, 直接涂片或常规病理切片后镜下观察。部分患者取其分泌物用Sabouraud培养基培养1~2d后进行鉴别。
2 结果
如表1所示, 通过CT扫描及病理学检查, 70例患者均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 其中非侵袭型46例, 真菌球29例,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17例;侵袭性24例, 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3例,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1例。
3 讨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是以其病理学为依据的[1]]。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 按其不同病理改变非侵袭型又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侵袭型者则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球此类患者鼻窦内病变如肉芽肿样、干酪样或坏死样物, 呈暗褐或灰黑色团块状。鼻窦内病变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骨质变薄或吸收, 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粘膜水肿或增生, 但无真菌侵犯。多见于老年患者, 女性多于男性[2]]。患者单侧鼻窦发病, 上颌窦发病率较高。临床患者常有单侧鼻塞、流脓涕, 或有恶臭等症状, 或不表现任何症状, 仅在鼻窦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真菌球发展较大患者者, 霍克出现面部隆起和疼痛, 部分有脓血涕和周围结构如眼眶受累症状, 一般无全身症状。鼻窦CT显示单窦不均匀密度增高, 多数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或点, 或有窦壁膨隆或吸收, 无骨质破坏。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病变为坚硬、易碎或粘稠如湿泥状物, 黄绿色或棕色, 病理检查可见大量真菌菌丝, 或单个或成簇状分布, 鼻窦粘膜表现水肿或增生, 无真菌可见[3]]。多发生在有特应性体质的成人和青年人, 常伴鼻息肉、支气管哮喘。此病发病缓慢, 多发生在额窦、筛窦和上颌窦。病变在鼻窦内扩展性发展, 致鼻窦扩张性增大和鼻窦骨壁压迫性吸收。临床表现为眶侧或颌面部缓慢进展的隆起, 隆起无痛、固定、质硬和呈不规则形。隆起不断增大压迫眼眶则引起眼球突出、移位, 进而眼球活动受限、复视、上睑下垂等。鼻窦CT显示病变中央高密度的变应性粘蛋白影, 骨窗表现明显。
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侵袭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病变均表现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或肉芽样物, 并有大量粘稠分泌物, 或血性分泌物, 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 鼻窦粘膜和骨质可见真菌侵犯血管。急性侵袭性患者病理改变迅速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 早期波及鼻部及面部, 后期侵犯颅内, 并经血液循环侵犯肝、肺等其他器官。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致病菌主要为曲霉菌和毛霉菌。起病急, 病变进展迅速,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发热, 鼻腔结构破坏、坏死、大量脓性结痂、眶周及面颊部肿胀、疼痛, 或眼球突出、结膜充血、眼肌麻痹、视力减退及眶后疼痛等, 若无及时诊治, 可数日致死。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病理改变缓慢, 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结构和组织。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毛霉菌、链格子菌属和念珠菌属等。早期临床表现与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 后期临床表现与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相似。由于其病变进展缓慢, 病程较长。
综上, 不同类型真菌性鼻窦炎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不同, 临床可通过真球菌、变应性黏液及病变组织内真菌进行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刘红刚, 朴颖实.重视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病理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9, 16 (1) :1~5.
[2]敬尚林.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12例[J].中国医药卫生, 2009, 8 (5) :55~56.
鼻窦真菌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 女4例, 年龄36~54岁, 平均46岁。
均单侧发病, 右侧14例, 左侧9例。主要症状:流脓涕8例, 鼻塞12例, 涕中带血1例, 头痛2例。前鼻镜检查:中鼻道息肉8例, 下鼻甲肥大11例, 鼻中隔偏曲3例, 中鼻道及中鼻甲附有干酪样物1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 发现病变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团块影中有不规则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上颌窦17例, 上颌窦、筛窦4例, 上颌窦、筛窦、蝶窦2例。均为健康人群, 无慢性消耗性疾病。
1.2 方法23例均在局麻下进行。
(1)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2) 用棉片浸1%丁卡因溶液20ml+0.1%肾上腺素2ml行鼻腔表麻3次, 每次间隔5分钟, 再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0.1%肾上腺素1滴局部浸润麻醉钩突; (3) 先行中鼻道息肉清理, 用鼻中隔剥离子切除钩突, 开放上颌窦, 吸尽脓液, 取出部分坏死或干酪样物及钙化斑块, 扩大上颌窦口, 筛窦病变者同时开放筛窦,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 (4) 待无活动性出血, 填塞凡士林油纱条。标本送病理检查。23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曲霉菌。
1.3 术后处理常规止血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无须使用抗真菌药物。
48h后取出填塞物, 取出鼻腔填塞物后行鼻腔清理, 用呋喃西林麻黄碱滴鼻液滴鼻5~6次/d, 共5~7d。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2 结果
术后随访23例, 随访时间3月-6月, 鼻腔通畅, 无鼻塞、鼻涕或头痛。副鼻窦CT复查10例未见复发。
3 讨论
3.1 鼻窦真菌病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类。
本组患者均为非侵袭性, 一般多局限于1个窦腔, 各个鼻窦均可受累, 以上颌窦最多见。鼻窦真菌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鼻窦口狭窄或阻塞, 造成窦腔内环境异常, 包括分泌物的潴留, 低氧状态, p H值下降, 糖含量上升和黏稠度增加等, 为真菌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环境, 在一定诱因下致人发病。造成鼻窦口狭窄的局部因素有鼻腔、鼻窦解剖畸形, 局部黏膜病变、鼻息肉, 鼻窦黏膜囊肿及异物等。诱因主要为: (1) 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的使用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2) 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及滥用, 以及鼻局部用药, 导致包括鼻窦在内的机体许多部位的菌群失调, 诱发真菌感染; (3)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继发霉菌感染。本组病例均发生在健康人群, 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滥用, 以及鼻局部用药有关。
3.2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
物, 术后鼻内镜复查时, 定期清理术腔痂皮、囊泡和分泌物, 保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通气, 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 可以提高疗效。
3.3 因抗真菌药物全身治疗副作用较大, 对于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很少采用。
本组病例也没有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全部病例均采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窦腔, 未见复发。
鼻窦真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