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日本的祭祀文化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日本的祭祀文化(精选6篇)

日本的祭祀文化 第1篇

在日本古代, 政治和祭祀相同。所谓政治 (祭ごと) 就是指当权者为了统治人民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在アニミズム的观念中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灵魂”。自古以来, 日本人就从各种自然现象中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 并把这种自然的力量尊为“神”, 据说这是神道的起源。源于神道的祭祀, 颂扬神的力量, 并通过与神的交流, 祈求五谷丰登及家族的兴旺。祭祀活动也正是用这种“神”的思想来统治人民。本文以日本传统祭祀为例, 探求其中蕴含的日本传统文化。

二、「お燈祭り」 (点灯祭祀)

在火中进行修行原来是指修验道的修行者 (山野中修行的僧侣) 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修验道是佛教的一个派别, 山岳信仰的一种形态, 是在特定的山岳中通过艰苦的修行来悟道的一种日本独特的混合性的宗教。修验者以山岳为信仰, 认为山中有特别的力量。

关于日本和歌山县熊野地区神仓山“点灯祭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以前。点灯祭祀于每年2月6日举行, 是以前农历1月6日迎接新年的祭祀。在修验者的思想中, 神仓山被认为是”神体” (即礼拜对象) 。在祭祀活动中, 所有的工作只能由男性完成, 正结 (男結び) 被广泛使用。“打结” (結び) 一词由来于修验道, 意思是通过手的活动来注入人的灵魂。点灯仪式由修验者参加。明治时代以后, 根据日本政府的宗教政策将佛教和神教分开, 开始出现了修验道的修行者。点灯仪式中拿火把上山的男性从青年人中选出, 掌管祭祀活动。「上り子」 (上山的男子) 由于是从神那里得到火把, 清晨必须到海里祓禊, 意味着洗去一切的污秽。在进行祭祀活动之前要到神社祈福。早上9点便开始准备神的供品 (年糕) 。上山的男子只能吃白色的东西, 穿着白色的装束, 意味着直接与神交流。然后手持点着的火把上山。大概20分钟以后, 男子取回“神火”。最后, 由青年团在神前举行献币活动, 这是古代残留下的“迎神”形式。然后把燃烧剩下的火把带回家里供奉, 保佑一年的平安。火把是五角形的, “五”这个数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 是修验道的象征。“五行思想”始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 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构成”。修验道讲究在各地进行修行。在日本古代, 除了把“山”作为信仰之外, 也有把“米”作为信仰的祭祀活动。

三、「神になる古代米」 (成为神的古代米)

从弥生时代开始, 稻子从中国传入日本, 人们将稻米信奉为“神”。在日本长崎县对马严原市至今仍流传着用「赤米」 (红米) 进行祭神的仪式。由于红米在“湿田”里来耕作, 又被叫做“神田”。在神田制作红米时, 不加任何农药和肥料, 用来供奉给“神”。以前, 只有男性才可以耕作稻米, 现在女性也可以帮忙。祭神仪式的首领每年都进行更换, 用来祭神的绳子等道具全部从红米中取出, 并全部进行手工制作。年初煮红米的时候, 要在神社歌颂般若心经。在天皇的历史中, 最初收成的米是用来跟神一起享用的, 因此于每年年初举行祭神活动。首先, 新旧首领举行交替仪式, 然后去新首领的家里, 进行“迎神”仪式。一般在房间各处进行撒盐, 用来驱除邪气。清晨, 新首领要到海里祓禊之后, 去神社祭拜, 然后开始祭神活动。新首领要在“神田”里埋下红米作的年糕, 祈求来年的丰收。然而, 这种祭神活动为何一直流传至今呢?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在自己做首领的时候结束是件很可耻的事情。

四、「神楽が守る里」 (神乐祭)

日本的艺能是祭祀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古代, “神乐”是神人交流的重要手段, “神乐祭”一般分为“迎神”, “娱神”和“送神”三部分。日本的传统“神乐”, 在内容上反映了日本史前及建国初期的史实及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自然信仰, 但是在形式上, 比如动作、曲调、乐器等方面却都是外来的, 是在受到大陆古代乐舞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日本“神乐”以“东游”最为著名。在岩手县的早池峰山上, 以前有大批的修验者来到这里, 每年6月举行封山开禁仪式。此时, 在“神乐”中登场的狮子头被叫做“権現様”。“権現”是アニミズム (万物皆有灵魂) 的观念, 人们认为在狮子头中存在着“神”, 具有神圣的力量。“権現舞”可以祛除邪恶, 保佑登山者的平安, 并祈求一年的丰收。在老百姓家里的壁龛处便供奉着“権現様”。每年8月1日在早池峰神社会举行“神社大祭”, 那时各种“神乐”陆续登场。“神乐”即是一种信仰, 也是一种娱乐。人们用演艺“神乐”的方式来驱除邪恶, 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家族的繁荣。

五、祭祀活动中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 将传统祭祀中蕴含的文化特征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大部分的祭祀由男人完成, 祭神仪式的准备全部都是手工操作, 而且几乎只有男性才可以与神进行交流 (当然, 也有个别的例子) 。 (2) 在祭神仪式之前, 男子 (包括孩子) 都要到海里祓禊, 有洗去一切污秽的意思。然后去神社, 人们认为:“如果不是干净的状态, 是不会被神所接受的。” (3) 神乐是日本传统的艺能, 即是信仰, 也是娱乐。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神乐表达感谢之情, 祈祷来年的健康, 平安和丰收。

六、结语

本文以日本传统祭祀活动为例, 研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日本, 人们自古以来信奉アニミズム的思想, 并成为一切祭祀活动的根源。研究日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现代人对文化的认识, 以便深入了解日本社会。

参考文献

[1]佐々木宏幹·村竹精一.『宗教人類学:宗教文化を解読する』から新宗教まで[M].新曜社, 1994.

[2]百科事典『 (Wikipedia) 』[M].小学館CD-ROM.

[3]艾兰, 等.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C].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柳州祭祀文化 第2篇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天人地三才之道,贯穿阴阳之理,具有多元化哲理。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在追寻“天人合一”的人居理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学的综合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地理观,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中部,是我国南方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柳州市区地形平坦微有起伏,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了“拔地奇峰画卷开”的山水特点,山上基本没有大的树木,甚至只是光光的石灰岩寸草不生,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早在5万年前就有“柳江人”生活在这里了,柳州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因柳江得名。从建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柳州自古以“桂中商埠”著称,今日更是集工商、交通、旅游优势于一体的南疆重要城市。它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柳州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现成为柳州的支柱产业,从大街上柳州产的小巧玲珑的小轿车多如过江之鲫可以看出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当地汽车工业的成熟。

柳州的山水都具有与别处不一样的地方,石山奇特秀美,岩洞瑰丽神奇,江流弯曲明净。清澈的柳江穿市区而过,像一条绿色的玉带,把市区环绕成一个“U”字形半岛。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这个美丽的城市。

柳州的文庙就是其风水祭祀文化的代表。据柳州市文史学家考证,柳州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815年,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曾重修柳州文庙,并大力推崇孔子思想和传播儒家学说,办学兴文,以开民智,使得柳州“人去其陋”“政通人和”。柳州文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粹,立足于城市美学,有气势、有文化个性,突出景观,聚集人气,做到山水文化与儒学文化的天人合一。构筑成我市的文化地标经典。柳州文庙的风水具有如下特点:

一、天人合一

在祖国传统文化中,房屋既是天的化身,又是人的化身,呈现天圆地方,中轴对称,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气候宜人等特征。

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通过文庙格局,屋顶、地面、门窗、庭院、园林,既隔离自然又回归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体现了中国易学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

二、山环水抱,藏风得水

风(空气)和水为地球所独有,对人类关系密切又须臾不可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古人很聪明,因此用它来表征人类生态环境。

柳州文庙正是了解了这种大自然的奥妙之后,利用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伟大学问,而营造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建筑群。

三、螺旋气场、浑圆有情

河图洛书表明,宇宙之中,既有顺时针的阳性螺旋气场,也有逆时针的阴性螺旋气场,还有阴阳和合的双螺旋气场。这种宇宙螺旋气场效应自然要求宇宙万物浑圆有情。“曲有情,直无情,曲生吉,直生煞”。砂环水抱必有气,山管人丁水管财。

柳州文庙采用了易理建筑风水学的设计概念,整体形成了一个太极形气场,达到了阴阳互补,气流顺畅;加上神灵水(坤方)水池,正神方(艮方)高楼的巧妙配合,从而催动整个文庙的风生水起。

四、阴阳五行互补和谐

《周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依存、对待、互补,交变与平衡,组成了一个

美观、舒适、和谐的人类生态环境。柳州文庙遵循了这一规律。

我国地处北半球,根据日照和风向规律,文庙建筑群尽可能做到:①南低北高;②坐北朝南;③背山面水;④山环水绕;⑤避免出现纯北方型,压阴房;⑥控制好“过白”(室内能见的天空光线,不使室内地面潮湿)。

文庙,即文宣王庙,是孔庙的别称,是用以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祭祀,是用以盛赞孔子的道德,显示儒学的光辉,以此启迪后人,使儒家学说不断发扬光大。它和一般的设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降福,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文庙祭祀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柳州峨山文庙的祭祀活动,从明朝洪武年间创立文庙开始,一直保留到1948年才停止,持续了566年。

文庙祭祀的时间是全国一致的,规定于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上旬丁日举行,即每年农历的二月、八月各举行一次,日期是上旬按历书的干支排列天干是“丁”的日子。称为“祭丁”和“丁祭”。其典礼的进行,过程也是相同的。

峨山文庙的祭祀也于是日举行,由县长担任主祭官,另外选两名德高望重且有一定资历的长者担任陪祭官和两庑分献官。主祭官祭孔子、陪祭官祭四配十二哲,两庑分献官祭两庑先贤先儒。参加祭祀行礼的其他人员也必须有一定的学历或资历,显示出地方人才的济济一堂。祭品按古代帝王之祭必献以太牢(牛、猪、羊各一)和规定的各种祭品:帛、爵、太羹、和羹、韭菹、芹菹、兔醢、鹿脯、脾拆、豚拍、黍、稻、稷、粱、白饼、黑饼等等,且要按规定的位置摆设。每到祭祀,大成殿前的四棵大柱上便要换上两副鲜艳的对联,一副是:“自生民所未有;集群贤之大成”,另一副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斯文在兹参赞天人。”其他各祠也都换上新联。

祭典都于清晨进行。信炮一响,大成殿诸门洞开。殿内烛光辉煌,香烟缭绕,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参加祭典的人群即随着礼生的赞礼仪程进行,先是“迎圣”,乐舞生手擎龙风旗帜和銮驾,列队行至文明坊前,将一较小的雕刻精致的孔子牌位,由一位长者双手捧着,由乐舞生列队为前导,穿过大成门,迎上大成殿,参祭的人员在两旁垂手肃立,表示恭迎圣驾。安圣已毕,开始献祭。站在平台上的礼生高呼: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两庑分献官就位。三位官员随即走出人群,按规定的位置站定。其他参祭人员也随即找一个适宜的位置,立于平台之下的场地上然后是击鼓鸣钟,读祝文,由一名礼生高声朗涌:“惟某年某月某日。主祭官某,陪祭官某等。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曰:惟我先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值文教昌明之会,正礼节乐和之时。辟雍钟鼓,成恪荐以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仲春(或仲秋),祗率彝章,肃展微忱,聿将祀典。配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尚飨。”读完祝文后,进行“初献”。平台上的礼生高喊“主祭官行初献礼”。随即由另一名礼生引导主祭官进入大成殿向孔子位行礼。喊“陪祭官行初献礼”,陪祭官也由另一名礼生引导进入大成殿向四配十二哲位行礼。再喊“两庑分献官行初献礼”,又由一位礼生引导分献官进入东庑西庑向先贤先儒位行礼,主祭官行礼时参祭众人也要在原地同时行礼。初献结束后,接着是“亚献”,再接着是“终献”,其行礼的过程和初献礼一样。行完三献礼后,接着是“撤馍”和“送圣”。送圣时也由乐舞生为仪仗,将祭前迎人的孔子牌位仍送回文明坊下安放,参祭人众仍是垂手站立两旁恭送,祭礼仪程结束。

同一天早晨,除祭祀孔子外,还要祭其他祠祀。祭孔前必先祭崇圣祠和苍圣祠,祭孔后还要祭名宦祠、乡贤祠等祠,只是祭这些祠祀时不像祭孔子那样隆重,人员也无须全体参加,只由一至二位祭祀宫和礼生按规定程序进行。

以上是民国年间峨山文庙的祭祀概略。据当时老一辈人的讲述,清代的祭祀比民国年间的要早得多,天还未明就开始进行,到天亮时已基本结束。典礼也比民国隆重,祭祀时乐舞生必歌以颂扬孔子功德的乐章,伴以“八佾之舞”。民国以后,歌舞失传,祭典也随之不

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 第3篇

其一,有利子强化民族“本根”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始兴的根与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数千年来,黄帝以“三皇”或“五帝”之一受到人们的崇祀,被尊为中华民族之“共祖”。不管是华夏·汉民族,还是古代的戎狄蛮夷、今日满蒙维藏等少数民族,都以“炎黄子孙”自称,并以此为殊荣。这是由五千多年来的历史逐渐自然形成的,不是由某个人或集团而为的,所以,黄帝的“共祖”、文化纽带、精神感召等象征作用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是任何人或集团都无法阻挡的。由于历代统治者、当权者充分认识到了黄帝所具有的血缘纽带、政治纽带和文化纽带的巨大作用,所以,不管是汉族政权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在血缘上(近年来我国经对有关民族血型的抽样调查,已科学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混合的民族大家庭)自认为黄帝的后裔,而且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大一统的政治观点,维系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在文化上将黄帝视为“人文初祖”,即房屋、舟车、衣裳、文字、陶器、百工、指南车等物质文化的开创者,同时,又是人伦礼仪制度的奠基人。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在国家的兴盛时期,还是在朝代的更迭时期;不论是在民族的危难之际,还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统治者们或在首都及地方庙宇,或在黄帝陵桥山,或亲自或遣官,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祝活动,且越往后,其祭祀典礼越隆重,规模越大,次数越多。以此表明不忘“本根”,宣扬黄帝文化和精神,强化其统治与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如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将黄帝祭祀升格为国家大典,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祭祀由皇帝派遣大臣主持。

正是由于这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地祭祀,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在这种尊重传统的“本根”意识的主导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提高了民族的向心力,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尊重传统、追寻“本根”精神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是中华民族历数千年不灭、不裂、不散、不衰的强大力量所在。

所以,即使在今天,黄帝的祭祀,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本根”意识,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二,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由炎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炎黄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原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才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才使中华民族绵绵瓜瓞,生生不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数千年,分而不裂,弱而不灭。今天,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是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在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民族精神的复兴就显得更为重要。黄帝的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别于其他文化活动,它具有广泛性、官民共同参与性、庄严神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黄帝的祭祀文化活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祭祀活动,可以体验到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所在,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和伟大,对增强人们爱国主义思想,纯洁人们心灵情感,激励人们昂扬向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对黄帝的祭祀特别重视,不仅列入国家大典,而且作为一种礼制、制度确定下来,“御制祭文”。今天,黄帝的祭祀与历史上黄帝的祭祀虽有着巨大的不同,但在继承先祖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却有着相通之处,同样是一种重要途径。

其三,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感召海外华人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海峡两岸的统一日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台湾岛内一小撮“台独”分子甚嚣尘上的台独活动,台湾问题已引起每个炎黄子孙的关注。台湾同胞也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同根同源,共祖共国;血浓于水,情同手足。所以,黄帝的祭祀,可以唤醒台湾同胞的“共祖”意识,坚定台湾同胞“一个中国”的信念,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加深海峡两岸同胞的友谊。在先祖面前,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义出发,消除隔阂,放弃前嫌,携手向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大开,黄帝祭祀的恢复,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或重大节日,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人回大陆参加黄帝(炎帝)祭祀的人数逐年增多,既有白发老人,又有幼稚孩童;既有上层人土,亦有平民百姓。他们既为黄帝陵的整修出谋划策,又为其捐款捐物。有的首次来到黄帝陵,双膝跪在陵前,热泪盈眶,感情激荡。其情其景,感人至深。有的还包一把黄帝陵上的土,带回台湾,待逝去后,将这把土装进骨灰盒,以表不忘故土;有的还从台湾带来一瓶水,洒在黄帝陵头,以表叶落归根;有的将黄陵沮河的水带回台湾,以表血脉相连;有的还在胸前印上“想家、想家、想家”的醒目大字,以表祖国永驻我心中……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要这样做?又是什么东西吸引他们要不止一次来到黄帝陵参加祭祀,要不止一次为黄帝陵捐款捐物?借用一位台湾女歌唱家所唱的一首歌,因为“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你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相距千里远,血缘却相连。遥望山河目,梦里碧海影。烽火已远去,儿女情更深”。总之,黄帝祭祀在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团结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黄帝的祭祀在感召、凝聚海外华人关心、支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亦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或其他节日,都有大批海外华人回国祭祀、探亲、观光,他们以“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除了向黄帝陵捐款捐物外,或自愿出资,设立基金、奖学金等支援祖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或回国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以“炎黄子孙”为荣、自豪,以祖国的繁荣、强大而扬眉吐气。正如美籍华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为黄帝陵的题词:“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表达了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

藏族祭祀文化与藏族舞蹈的关系 第4篇

一、藏族祭祀文化中的藏族舞蹈

祭祀文化中带有宗教色彩的祭祀舞蹈既具有浪漫色彩又具有娱神且娱人的宗教意义与审美特征。通过这种祭祀礼仪活动中的祭祀舞蹈不难看出其融入着许多原始崇拜成份。最原始的藏族祭祀舞蹈跳神, 发展成型的藏戏, 以至今天搬上舞台的歌颂党歌颂人民的藏族舞蹈艺术, 从始至终都贯穿着祭祀文化这一中心思想。原始跳神舞蹈只是宗教仪式舞蹈, 目的在于驱魔逐鬼。还没有达到艺术欣赏的程度, 人们也没有太高的思想觉悟。只是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上升到具有一整套独特演出形式的藏族祭祀舞蹈藏戏。此时人们的思想已不只是限于驱魔逐鬼, 佛教已经对人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规范, 心理素质, 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有了规范。藏族人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藏传佛教。从历史发展到今天, 谈起祭祀文化已不再是和鬼神有关, 至少祭祀文化对中国人, 对中华民族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一个是通过对祭祀文化的弘扬, 通过祭祀这种活动的举行, 可以增强和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二个是通过祭祀文化和祭祀活动的弘扬推动, 可以让我们寻找共同优秀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是慎终追远, 尊重真理继承和发扬真理, 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价值观, 包括我们对祖宗的怀念, 我们敬祖孝宗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搬上今天舞台的藏族祭祀舞蹈是作为一种人类非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呈现的。而且通过许多艺术家的舞蹈加工, 使其艺术性更强烈, 更具有观赏价值。在当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 这种藏族祭祀舞蹈的舞台表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 祭祀文化中驱邪除魔的仪式在融入藏族民俗活动中之后, 呈现出多资多彩的局面。藏族原始崇拜的特点:其一, 祭祀礼仪中的原始崇拜是藏族人们幻想的产物, 恰恰也是对心中神灵的一种崇拜;其二, 原始祭祀礼仪跳神中的面具舞混杂着藏族舞蹈的开始萌芽。因为, 当带着面具扮演跳神中的人时, 他们已变成心中崇拜的偶像, 附体的神灵, 神界的代言人。他们不仅有神面, 而且有神的话语, 神的动作。而固定不变的单纯面具更具感染力, 更便于与人界沟通。值得提出的是, 从原始的跳神活动到今天走上舞台的藏族舞蹈, 完成了由原始想象到原始艺术再现的过程。谈到祭祀文化领域, 他们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更是藏族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结合的产物。

二、藏族舞蹈在藏族祭祀文化中的发展

藏族祭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伴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 祭祀文化借助艺术达到弘扬自己的目的, 而艺术也利用祭祀文化表现自己, 这就是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的辨证关系。祭祀文化和舞蹈艺术都是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手段, 说祭祀文化创造了舞蹈艺术是不符合艺术发展事实的。文化与艺术是宗教的共生物, 他一旦产生, 又以其独立性的姿态存在, 成为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舞蹈是在祭祀文化的发展中发展起来的。藏族祭祀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教藏传佛教发展至今的佛文化。藏族舞蹈的发展脉络:跳神藏戏发展成型的舞台艺术。不难看出, 藏族舞蹈是伴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进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和祭祀文化环环相扣的。祭祀文化每向前发展一步都带动着舞蹈的发展。本教文化相对应跳神, 佛教文化伴随藏戏的兴起, 与佛文化紧密相联的现代藏族舞台艺术, 都不难看出藏族舞蹈在祭祀文化中的发展迹象。

三、藏族祭祀文化与藏族舞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藏族祭祀文化的发展促使藏族舞蹈的不断发展;而只有祭祀文化发展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从迷信愚昧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高度, 才能使藏族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不断的创新发展。

第一, 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相伴而生, 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互动趋势, 相得益彰, 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藏族舞蹈事实上已经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极为辉煌的一部分, 具有永久的魅力。如果说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是对立的, 那是不符合事实根据的, 也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对待。

祭祀文化思想的实质是神学形象化, 它向人们证明神与上帝的存在, 其表现对象最终离不开宗教教义, 也是一种虚妄的对现实的反映。祭祀文化与藏族舞蹈的发展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祭祀文化和藏族舞蹈是在相互促进中发展的。如果说它们对立起来就会阻碍了双方的发展。它们只有在相辅相成中得到进步, 而不是对立起来互相阻碍彼此的发展。只有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艺术家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 如果受到了限制, 就会用神学充当工具, 宗教的祭祀文化提倡禁欲主义, 反对享乐, 当然也反对艺术审美, 反对艺术欣赏。就是说, 宗教的祭祀文化放在第一位的是功利主义。然而, 祭祀文化也不是完全排斥、拒斥艺术的审美价值。只要是它想要得到的功德, 已经通过舞蹈艺术实现了, 祭祀文化就会和舞蹈艺术共生。因此, 祭祀文化和舞蹈艺术不但有相对立的一面, 而且二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第二, 祭祀文化是人类隐匿宝藏庄严的揭露, 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自由思想, 是人们许多秘密的公开自承。舞蹈艺术是通过直接反映现实来把握世界, 祭祀文化则是通过幻想来把握世界, 而一旦祭祀文化获得了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 舞蹈艺术也就随之获得了生命, 获得了审美性质。因此, 我们可以说, 祭祀文化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 之所以显示着永久的魅力, 它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理由就是, 它与舞蹈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祭祀文化中的任何领域都不能掩盖舞蹈艺术的不朽光芒。祭祀文化只能和舞蹈艺术在相生中发展。

第三, 藏族祭祀文化和舞蹈事实上是世界文化史和世界艺术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藏族祭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接受了本教, 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 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文化, 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添加了不尽的光彩。藏族舞蹈在其发展过成中, 秉承了祭祀文化的优良传统, 成为舞蹈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社会各方面的文化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相联系、相融合的。它也不是静止的, 我们的前辈在不断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继承本土优秀传统、吸收时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进行不断的扬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展而不断嬗变和创新, 以至产生新兴文化。藏族舞蹈和传统的祭祀文化与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结合, 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舞蹈艺术和祭祀文化在相互的促进中发展。藏族祭祀文化与舞蹈艺术相伴而生, 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互动趋势, 相得益彰, 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藏族舞蹈事实上已经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摘要:藏族舞蹈中的祭祀舞蹈主要借鉴了跳神和藏戏两种形式。藏族舞蹈的发展促使祭祀文化的不断发展;在祭祀文化发展中,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从迷信愚昧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高度, 又使祭祀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不断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藏族舞蹈,祭祀文化,宗教,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周泉根:《藏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李云、周泉根:《藏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4]刘芹:《中国古代舞蹈》[M].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第1版[4]刘芹:《中国古代舞蹈》[M].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第1版

日本的祭祀文化 第5篇

作者简介: 王巍,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摘 要: 由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系统的保存了部分大篆、小篆以及一些古文的字形,运用字形对汉字的本义进行解析,将早期汉字用形表义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出来,促进按字形搜索词义的字义分析法最终确立。许慎在解释汉字中展示和阐发出我国文化。因此,通过《说文解字》中汉字研究我国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说文解字》;祭祀文化;汉字

作为独特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独特的因形表意的特点,通过对汉字的造字历程可以发现,古人将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自然万物的认识融汇到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和汉字的形音义结构中。其中《说文解字》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充分展现了用形表义的特点,促进了按字形搜索词义的字义分析法的确立。从许慎之子许冲用“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闻人事,莫不必载”介绍《说文解字》,便可知《说文解字》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涵盖范围之广、涉及内容之多,则从《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解析中定能发现许慎对文化的阐发和展示。因此,通过对《说文解字》中与祭祀相关汉字进行研究分析,可深入了解我国祭祀文化。

一、按文化意对《说文解字》祭祀类汉字分类

从《礼记?祭统》中知道我国五礼由吉、凶、军、宾、嘉组成,其中“吉”便是祭祀典礼,吉作为五礼之首可知古代对祭祀典礼的重视。祭祀典礼作为一项重要的仪式,表达出古人对神灵的敬仰,用实际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之心。通过开展祭祀典礼,古人实现与鬼神的沟通,为获得心理慰藉和安全感祈求赐福避祸构建理想世界。祭祀作为一项组成先民生活和古代政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浸透在中华文明之中,并且通过汉字记录下来。《说文解字》中祭祀类汉字按文化意可以分为祭祀目的、对象、名称、方法、过程、用品、地点和禁忌,笔者将对其中几类做出简要分析。

1、表祭祀目的

在《说文解字》中有许多汉字表达了古人祈求逃避灾祸和追求幸福愿望的汉字,第一类表达美好愿望。比如《说文解字》中的“祜、?、褫、祉、祚、祥”都有“福也”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便指的是诚,古人认为只有用真诚的心去感动神灵,才能获得神灵的庇佑;《说文解字》中的“?”表达出“助也”的意思,即自天?之,吉无不利;第二类表示避免灾祸。比如《说文解字》中的“祟”,便是指鬼神降临的祸患灾难,《说文解字》用“?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形容“凶”,指的是不吉或灾祸。

2、表祭祀对象

上古将祭祀对象分为三种,分别是神、鬼、祖。在《说文解字》中的汉字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一类与神有关的汉字有“神、?、?、尸”等,其中“神”指的是天神,创造万物的神灵,而“?”指的是地神;第二类与鬼有关的汉字有“鬼、魄、魃”等,其中“魃”指“旱鬼也”,“鬼”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指人死后脱离肉体的精灵。

3、表祭祀名称

“?”特指虔诚的祭祀活动,通过焚烧柴产生烟气,再将玉帛和牲畜放在柴上一起燃烧,进而通过上升的烟气向上天表达古人虔诚的祭祀;“祀”在《说文解字》中是“祭?已也”意思,同时又有对天神或地神的祭祀;“?”在《说文解字》指在祖庙中放置新死者,使其与先祖一起受到祭祀,另一种意思是指合葬;“?”表示对先祖的祭奠。

二、《说文解字》中祭祀类汉字体现的祭祀文化

1、对祭祀具有极强精神依赖性

由于在远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本无法满足人类增长的生存需求,实现文明快速发展。在于大自然的搏斗过程中,受到自身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不足的影响,人类生活变得更加悲苦,加之未知领域的危机和灾害,使人类无法对恶劣生存环境进行准确把握,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和前所未有的恐惧,人类只能幻想出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灵,希望通过对其进行祭祀获得心理慰藉和安全感,进而得到精神解脱。在《说文解字》中“?、魃、雩”等专用祭祀用品和对象的名称,表达出人类对干旱的恐惧,以及低生产力水平展现出人类防御灾害、抵御灾害能力的不足。为此,先民只能通过祭祀神灵向神灵祈福避祸消除灾害。最终,祭祀活动演变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成为苦难大众的精神依赖。

2、展现出祭祀的普遍性和神圣性

祭祀活动作为五礼之首,体现出古代国家社会生活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神灵具有巨大而神秘的力量,可以对一切进行主宰,这同时也为祭祀活动增添了神圣色彩,其神圣性从祭祀活动的禁忌便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进行“?”,具体是指“不吃荤腥、不喝酒,沐浴别居,清心寡欲”。同时,明确祸福与禁忌的关系,只有严格遵守禁忌才能得到神灵的庇佑躲避灾祸。民众认为只有对神灵进行虔诚祭祀,将自己无尚崇拜和诚挚供奉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消灾赐福。而祭祀活动普遍性具体体现在全民参与祭祀活动,无论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参加祭祀活动。另外,封建统治者通过设立不同等级的祭祀活动,进行社会秩序的维系和统治地位的加强,对民众思想进行制约。

结语:

作为我国首部以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系统的保存了部分大篆、小篆以及一些古文的字形,运用字形对汉字的本义进行解析。另外,《说文解字》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解析可以发现许慎对文化的阐发和展示。为此,可以通过对《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有关汉字的研究挖掘祭祀文化。(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菁;《说文解字》中与祭祀文化相关的汉字研究[J];山西大学;2013-06-01

[2] 周婷婷;《说文解字》祭祀类古文字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3-06-01

日本的祭祀文化 第6篇

1 蜡花舞的起源和发展

蜡花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出现于唐宋年间,主要流传在天水秦安县郭嘉、吊湾一带。蜡花舞为民间女子歌舞,多在夜间演出。蜡花舞最早来源于词赋吟诵,后来又逐渐由歌唱变为舞蹈,使词赋的内涵得于具体化、形象化,变成综合的可视可听的歌舞艺术。蜡花舞形成的初期舞者是不唱的,只由一人弹奏三弦并伴唱,后来才发展为边舞边唱,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载歌载舞的形式,蜡花舞的伴奏伴唱以秦安小曲中的曲牌“四六月调”为主,唱词可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来填词 [2]。蜡花舞的舞蹈动作细腻多变,朴素优美,舒缓窈窕。主要动作有“高绕扇”、“平摆扇”、“夹摆扇”、“绕花背扇”、“转身绕扇”、“翻扇”等。表演者手托花灯,花灯内装点蜡烛,故称“蜡花舞”。蜡花舞表演以行进式为主,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人。舞蹈队身着大襟彩裙或百褶长裙,表演时左手托着六角蜡烛花灯,右手挥动丝绸折扇,舞队款步轻摆,翻转穿插,彩扇高旋平摆,花灯高托低绕,恰似花海起落。另有男女丑角无拘无束地穿插在舞女中间即兴做戏,耍丑逗笑,别有风趣。以此表达人们喜庆丰收、国泰民安之情。

2 蜡花舞的现代体育文化价值

2.1 蜡花舞的身体健康价值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两方面”[3]。由于蜡花舞是女子的民间舞蹈,对手臂、腰和腿脚运用得非常讲究,充分展示了人体的线条美。蜡花舞不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与羲皇故里天水人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经常参加蜡花舞活动,可达到健身与健美的效果,对舞者的线条美、韵律美、力量美、动作和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将蜡花舞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不仅能增强学生上下肢及肌肉、韧带力量,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得到良好锻炼,使心率下降、肺活量增大,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

2.2 蜡花舞的心理健康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求趣、求知、求动的心理活动,对昔日的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蜡花舞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运动性、民族性、娱乐性、地方性、教育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满足了当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蜡花舞作为一项体育娱乐兼备的运动,可以调节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调整心态,愉悦身心,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参加蜡花舞运动能使学生在欢快的情境中运动,可以消除在工作中造成的疲惫,改善低落情绪,从而增进人际交往,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缓解心理疾病,消除自卑,增加自信,提高人的交往能力,人人都可以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2.3 蜡花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价值

“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和事物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结的一种心理倾向。”[4]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锻炼的兴趣爱好,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无法使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就很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蜡花舞音乐韵律的舞蹈作用。把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欢快的蜡花舞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美感,提高了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和审美力,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又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蜡花舞。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社会适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除了使大学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外,更多的是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环顾现代竞技体育,竟没有一项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伏羲祭祀乐舞蜡花舞通过每年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把天水伏羲旅游文化节作为一个平台、一个窗口,向国内外做宣传,研究和发展蜡花舞,就应该培养大学生有这种弘扬我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责任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蜡花舞)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新课标的目标之一。

2.4 蜡花舞的旅游经济价值

就旅游的角度而言,伏羲文化资源属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如细分,可分为历史古迹、民情风谷、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娱乐购物等几大类别。伏羲文化资源兼跨这几大类别,既有文物古迹,又有节庆祭祀习俗,还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更有古朴典雅的祠庙建筑,属于集历史古迹、民情风俗、文学艺术、建筑园林为一体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各种旅游需求。当然天水伏羲文化资源还可以从感观的角度划分为两大类,即显性文化资源(亦可称有形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无形资源)。显性文化资源主要有伏羲庙、卦台山、属县伏羲遗迹、女娲庙等;隐性文化资源主要有伏羲传说、相关的民情风俗等,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怎么个分法,以始祖寻根为特质的伏羲文化都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古远博大、神秘神圣的鲜明特色[5]。427在西部地区的人文景观中,以蜡花舞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意蕴厚重、品位崇高、地域特色明显,是最具有吸引力和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它不仅能满足旅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能提升旅游的效果,创出更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热点。近几年来,天水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一年一度的“天水市旅游文化节暨伏羲公祭大典”吸引了来自港、台的旅游观光者和各界友人。以蜡花舞为龙头的一些民间艺术不断的整理挖掘出来,已初步形成了“以麦积石窟为龙头,旋鼓舞、秦州夹板、蜡花歌舞、地摊秧歌为两翼”的文化经济体系,同时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5 蜡花舞的表演价值

蜡花舞是青年女子集体表演项目,一般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人,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蜡花舞的动作细腻多变、朴素优美和舒缓窈窕,左手持蜡烛花灯,高托低绕,右手持丝绸折扇,上下翻转来表演。如今一年一度的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中,成为伏羲祭祀乐舞,另在天水的重大节假日也有表演。曾多次参加省、市、县及全国的民间舞蹈会演。1957年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艺术观摩汇演,被评为二等奖,随后应邀参加了电影《万紫千红》的拍摄。成为羲皇故里天水民俗民间表演的重要也是主要的内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道靓丽的天水人文风景,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结语

蜡花舞是集文、体、乐、舞为一体的一项民间歌舞活动。非常适合在高校的女大学生中开展此项活动,发挥蜡花舞音乐、舞蹈、地方乡土特点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爱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她们的参与兴趣、习惯、能力,是弘扬伏羲体育文化的一项责任。只有大学生普遍积极参与其中,蜡花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研究伏羲祭祀乐舞——蜡花舞的起源和发展,挖掘整理蜡花舞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旅游经济价值等体育价值,旨在弘扬伏羲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伏羲文化,蜡花舞,体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雪莲.伏羲祭祀变迁中的文化内涵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8-62.

[2]孙忠尚.秦安史话[M].甘肃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9):9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段建华.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J].四川体育科学,2002,(4):77-78.

日本的祭祀文化

日本的祭祀文化(精选6篇)日本的祭祀文化 第1篇在日本古代, 政治和祭祀相同。所谓政治 (祭ごと) 就是指当权者为了统治人民而进行的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