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格特质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格特质范文(精选11篇)

人格特质 第1篇

关汉卿立意创新, “初为杂剧之始”[1]。但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杂剧的偏见, 关于关汉卿的本人材料凤毛麟角, 但是有幸的是我们仍能从当时的点滴材料来接近关汉卿, 探索他的人格。元人熊自得这样描绘关汉卿:“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冠”[2]。贾仲明在为《录鬼簿》补写的挽词中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3]。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对关汉卿给予了高度评价。

元人许衡这样来评价元代剧作家:“寻思此世人心别, 又爱功名又爱山” (《学题武郎中桃源归隐图》) 。关汉卿则不然, 他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出世、放荡之中, 他在红尘中浪迹, 却渴望对现实的超越。他虽然是时代的弃儿, 但却是艺术的骄子, 杂剧艺术欣喜地迎来了这位经天纬地的戏曲天才。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引用明代胡侍《真珠船》卷四《元曲》条云:“每沉郁下僚, 志不得伸。如关汉卿, 于是以其有用之才, 而一寓乎声歌之末, 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低下的社会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守法社会的“离异”意识使关汉卿超越了知识分子固有的传统心态, 具有了创新人格。

关汉卿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忌讳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就是他的人格宣言。“不伏老”即不服老, 关汉卿以此为题, 集中表现了自己“虽老不衰, 永不休止”的创新人格。关汉卿不仅积极入世, 超然独立;同时胸襟博大, 挚爱人生, 以下层世人的欢乐为己乐, 以艺术发展的需要为己需。

第一支曲表白了自己“对什么”不服老。有人从贬意出发, 认为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 这是妓院老狎客老门槛的自白。但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评介是毫无根据的, 我认为, 这里的“花”、“柳”决不是花街柳巷, 而是关汉卿在开拓戏曲艺术过程中, 与下层艺妓共同生存, 并由此发现人生的自由、乐趣与价值后, 决意沿着这条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交流结合的创新道路走下去的一种永不后悔、永不罢休的俏皮话, 是对杂剧艺术的隐喻, 是关汉卿创新人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一味的沉湎于放荡之中, 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当现实的仕进之途被堵塞时, 他在红尘里浪迹, 渴望对现实的超越和心灵的解脱。当成为真正的浪子后, 他又不无遗恨地记挂着他的满腹经纶, 记挂着自己的生活渴望, 渴望在生活的疆场上驰骋腾跃。

第二、三、四曲则从不同角度表白自己“为什么”不服老。关汉卿对人民对生活充满热爱, 他的“普天下郎君领袖, 盖世界浪子班头”的特殊使命和地位, 使关汉卿对这种人生道路无比挚爱。虽然他已进入老的年头, 但依旧笃志此道。有人说:“人格总根于爱, 没有爱就没有人格, 爱不仅是情人之爱, 夫妇之爱, 朋友之谊, 而且也是对人类对生活对事业对国家的爱”。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也包含着多种爱心, 尤其是对最平凡的生活和最不平凡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关汉卿昂扬奋进, 这个“初生的兔羔儿”, 不知经受了多少笼罩和索网, 经历了“老野鸡”和“马儿熟”的转变, 最后才从禁锢中冲脱而出, 找到杂剧创作这条艺术道路。他以不虚度春秋和不落人后的进取姿态, 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

从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来看, “驱梨园领袖”关汉卿的创新人格体现为以下行为模式:

一、乐群聪慧、本色入世。

关汉卿是“普天下郎君领袖, 盖世界浪子班头”, 作为“玉京书会燕赵才人”的领军人物, 关汉卿时刻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一批剧作家和艺术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并具有超常的自信心理, 于是从传统的文人观念中叛逆出来, 向着自已的创新人生大胆迈进。他不但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而且亲自组织领导剧团, 自任导演, 参加戏剧演出。明代朱权指出:关汉卿曰:“非是他当行, 本是我家生活, 他不过为奴隶之役, 共笑献勤, 以奉我辈耳, 子弟所扮, 是我一家风月”[4]。关汉卿认为作家创作的剧本由一般演员来演出, 由于他们不是当行, 不理解“我家生活”, 故演来勉强。如果由作家自己来演, 则更能收到演出效果。关汉卿是这样说的, 同时也是这样实践的。他把写戏、演戏认为是“我家生活”, 这种艺术概括, 与杜甫把写诗看作“诗是吾家事, 得失寸心知”的思想情感, 十分相似。明代臧晋叔这样评论关汉卿:“而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 至躬践排场, 面傅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者”[5]。这清楚地说明关氏亲自粉墨登场演出的情况。贾仲明在挽词中说关氏:“驱梨园领袖, 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这不是清楚地介绍关氏组织领导剧团, 自任编剧、导演和演员吗?

关汉卿不仅自做班头, 为了团结更多的人, 他组织了玉京书会。根据《录鬼簿》和贾仲明所写的挽词等资料来看, 关氏曾与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费君祥、白朴、王实甫等共同参加玉京书会。为切磋戏曲艺术, 关汉卿还与时人不齿的倡优们来往密切, 关氏为戏曲演员珠帘秀写有《南吕一枝花》套曲可为例证。

二、胸襟博大、挚爱人生。

关汉卿热爱生活, 享受真性, 渴求真情。关汉卿热衷于“折柳攀花”、“眠花卧柳”的放荡生活。他的生活“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镂捧金樽满泛金瓯”。他的特殊地位和使命使关汉卿即使进入了“老”的年龄仍笃志此道, 他高唱:“你道我老也。暂休”。他决定与银筝女、玉天仙、金钗客同登玉楼一起生活, 过自己的“更玲珑又剔透”的激情人生。

鲁迅先生曾说:“创作总根于爱”[6]。只有作家自身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己人生, 才能通他人之悲欢, 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 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关汉卿正是满怀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 挥动如椽巨笔, 在杂剧作品中表现了社会现实, 体现了丰富的人格理想。试想, 在元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 有多少作家能像关汉卿那样“躬践排场, 面傅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 偶倡优而不辞”, 决意为中国女性而“一世里眠花卧柳”呢?

三、超凡脱俗、锐意创新。

关氏超越了前人情感表达的一般路径, 对自己“偶倡优而不辞”的情感, 他纵意放言:“你便是落了我牙, 歪了我嘴, 瘸了我腿, 折了我手, 天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 尚兀自不肯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首古代诗词的影子, 其一是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衰绝。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其二是唐五代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平上秤锤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见, 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日头。”三者异曲同工, 达到了同样的艺术高度, 尤以关氏的情感表达更见新意。

初调音律和初为杂剧之始的开拓创新之功, 也是关汉卿倍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关汉卿的时代, 虽然杰出的剧作家先后问世, 成功的作品不计其数;但从戏剧体裁的多样性、作品反映生活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来考察, 没有哪位作家能与关汉卿比肩。在元明人评元代著名曲家的史料中关汉卿始终名列前茅, 可证明他的突出地位与贡献。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关汉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中的第一名;周德清在《阳春白雪序》中指出:“关、郑、白、马, 一制新作”;明人朱权虽对关汉卿的曲词有不同看法,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 故卓以前列”;朱有燉的《元宫词》指出:“初调音律是关卿”。近人王国维则评介:“关汉卿一空倚傍, 自铸伟词, 而其言曲尽人情, 字字本色, 故当为元人第一”[7]。

关汉卿的描写对象和创作态度集中而专一。在关汉卿的剧作中, 作者总是倾向于赞美被压迫者, 尤其是倍受压迫的妇女;他反对黑暗势力, 尤其是那些代表世俗势力的权豪势要。关汉卿完全站在被压迫者一边, 为中国平民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在他心目中完全没有男尊女卑, 在“诸妄撰词曲, 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 (见《元史刑法志三》) 的元代, 关汉卿的这种超脱情怀就非常难得。关汉卿一反常人, 作品的着眼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的命运, 而是着力表现她们在悲剧的境况中反抗黑暗势力的大无畏精神, 以及她们如何冲脱奴性枷锁、追求人性自由的聪明才干。

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实则是一幅关汉卿创新人格自画像。

参考文献

[1].钟嗣成 (元) 《录鬼簿》,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出版。

[2].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4].朱权 (明) 《太和正音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5].王星琦《元曲与人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6].戴木才《健康人格导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职场DISC人格特质分析 第2篇

二、职场DISC人格特质分析

D型人——掌控型(赚钱保证)

对于未来的企图心与野心很大,速度感很快,做事没耐心,讲话只想听重点,不想听废话,是成果向导的人。重视效率,什么都要快,不要品质,公事公办,犒赏员工的方式就是给钱,没别的招

讨好秘决:1 反应能力要快;2 配合能力要好

D型主管不怕工作能力强的,也不怕你功高震主,因为如果你太嚣张,他会直接炒掉你;这型的主管也不需要你体贴他,因为他不会体贴人,你体贴他也没有用,他的观点是,帮他赚钱就会发你钱。

为别的表现也同样重要)

I型人——影响型(快乐保证)

俗称“人来疯”“万人迷”,长袖善舞爱朋友,热情分享,属于“人来疯”类型,进办公室绝不先办工,先调戏女员工,哈拉打屁,换个说法,进来不会先进办公室,一定是先巡视,关怀大家,会先聊天。讨好秘诀:3 观察入微,贴心但低调

对I型主管来说,反应快不快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搞到他开心,他重视感觉,乐于分享,喜欢站在舞台表现,所以“第四条工作能力够强,功高但不震主”千万不能犯,否则他会很失落,他最喜欢的人生是:我负责应酬上司,剩下的事情由你负责,但是功劳归我。做到这样,I型主管会很爱你。

S型人——稳定型(安全感保证)

温吞,个性好,按表操课,需要得到直白清楚的指示,没办法“看着办”。主管交待的事一定誓死完成任务,但一定是最后一秒完成的。职场人称“焚火炉”,吞人所不能吞,忍人所不能忍,凡事不轻易动怒,可以做枯燥乏味的工作20年不离职。稳定,脾气好,贴心,不爱改变。

讨好秘决:3 观察入微,贴心但低调5 不定时帮忙收集有效资讯,不求回报

C型人——谨慎型(品质保证)

亲和力:成功教师的人格特质 第3篇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说, 教师的亲和力是指基于教师个人的政治素养、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品格而表现出来的亲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是由内而外显露出来的综合气质。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人格魅力, 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 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 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 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亲和力, 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 并切实有效地帮助他们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亲和力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这话不无道理。教师要将“爱”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 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亲和力。从小处着眼, 有时亲和力只需要一个微笑, 一个善意的眼神, 甚至是早上见面、下午放学后和蔼可亲的主动打招呼, 有了这份情, 必将产生这份“力”。从大处看, 亲和力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气质, 通过这种气质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这里的气质, 就是教师的才气、大气、正气、浩气。才气是产生亲和力的基础, 源于学习积累;大气的人才能淡泊名利, 正确处理好决策与细节的关系, 处理好得与失、强与弱的关系;正气就是为人正派, 公正公平;浩气就是能办好事、成大事。

1. 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在课堂教学中, 要成为有亲和力的教师, 需要不断反省, 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一个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我, 才能了解他人。所以, 只有先深刻地认识自己, 才有增强自身亲和力的可能。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都会有一些创伤和遇到一些问题, 也许会在童年时代感觉到自卑, 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 或者曾经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的存在, 都会影响到教师亲和力的产生。教师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 不让童年时代的阴影影响现在的人际交往和课堂教学。

2. 保持良好的心情。

在课堂教学中, 要成为富有亲和力的教师, 还要有一份好心情, 不断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当人们长期处在心理高压状态下, 就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 许多内在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 这时, 虽然也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 但却会不由自主地发脾气, 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气, 渐渐地在无形中便会给学生留下易怒的印象, 亲和力就会下降。所以, 教师要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 有了一份好心情, 才可能有良好的亲和力。

二、方法

实践证明, 培养和提高亲和力的最佳途径是沟通, 在沟通的问题上是存在诸多方法和技巧的。

1.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沟通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要讲求方法, 言行要合乎情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 “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 “痛快”了教师, 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留一点余地给学生, 让学生自我改进, 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在班集体管理中, 教师适当地放手, 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 远比不信任学生、大包大揽、不留一丝空隙的效果要好;对学生教育目标的确定, 不能主观臆断地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 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师生的感情。

2. 善意地欣赏每一个学生。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愿意看到褒奖不断增加, 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 教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意的”赞美之词会让师生之间的心灵更接近, 亲近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亲和力自然凸显。

三、行动

1. 关爱学生。

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动情效应”, 即学生得到教师的爱, 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 反馈回去,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这种效应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 乐于与教师合作, 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教育好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 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关爱学生还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教师热爱学生, 要通过切实的行动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以及一系列实在的行动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滋润学生的心田, 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化学生。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教师的亲和力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2. 真诚地对待学生。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饮酒的相关研究 第4篇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 大学生饮酒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过度饮酒,酗酒,饮酒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饮酒行为因素众多,但当前研究侧重于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外部因素,而大学生人格特质则被忽视。其实,人格特质作为潜在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饮酒行为。

1.2 选题的意义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于饮酒行为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于饮酒行为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的关系,有指导意义。对于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存在高相关的大学生,尽量避免饮酒相关的刺激,控制饮酒行为有实践意义。这有利于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树立大学生新风尚。

2文献综述:

2.1 关于饮酒行为的研究 饮酒、吸烟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特别是青少年饮酒、吸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28.31% 的学生在过去一个月中曾饮酒,其中13.60% 在过去一个月中曾大量饮酒,8.27% 曾醉酒(2)。而相比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总饮酒率为49.05%。男生为92.47%,女生为6.21%;随着年级的增加,饮酒率呈上升趋势;学生开始饮酒的年龄集中。在13~18岁之间。大学生饮酒与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及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学生饮酒行为的保护因素;而男性、18岁前曾被独自关在家、目睹家庭暴力及父亲饮酒等则是学生饮酒的重要危险因素(3)。而国外对青少年大量饮酒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生物、环境和个体角度进行分析,许多研究发现,比起环境和生物因素,认知因素对饮酒行为起着更为关键的影响作用(Campbell & Oei,2010a;Campbell & Oei,2010b;Connor et al.,2008)。2.2 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 2.2.1人格特质的含义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是由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学习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在身心两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是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情和行为特性的一般综和,区别自己与他人的一种独特性质。

2.2.2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个体内部因素关系表现为人格特质与认知之间的联系。Within认为(4),场依存性的人比场独立性的人往往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他人感兴趣,他们比较优先注意所参与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况,比较对其人感兴趣,他们往往有一个社会定向。

人格特质与个体外在因素的关系,表现为人格特质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国内有研究已表明,有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的学生具有攻击行为(5);在李文道等人通过自编生活事件量表发现五因素人格特质中部分因子能预测压力应对方式(6),另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某些行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7)。2.3关于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大量饮酒行为已日趋严重。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尝试饮酒率、过去一个月的大量饮酒率和醉酒率均相当高(林丹华,范兴华,潘瑾,2010;闵永胜,2008)。但是关于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的相关研究却非常的少。在国内关于饮酒行为研究的主要有:姚捷,许娴,张国庆等《医学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提出:大学生饮酒与个人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苏少冰,黄桢炜,张锦涛,林丹华在《饮酒期望、饮酒拒绝自我效能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中提出:积极的饮酒期望、消极的饮酒期望对于饮酒行为都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对饮酒行为的外在因素的研究。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饮酒的影响因素众多,以往的研究多是将人格特质作为影响饮酒行为的一个因素。现在将人格特质这一因素与饮酒行为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系统研究,探索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的相关研究。研究这些问题能使我们认识到人格特质对于饮酒行为的影响。有利于避免不良刺激,控制饮酒行为。这有利于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树立大学生新风尚。3.2 研究内容

3.2.1通过自填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年级,生源地,家庭收入等),相关的饮酒问题包括:开始尝试饮酒的年龄,饮酒最厉害的时间摄入酒精量。

同时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一份中国人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BF-PI-B)以及完成一份酒精依赖问卷。所有的参与者根据是否饮酒以及酒精摄入指标值分为四组(实施时根据audit调查具体状况做适当调整):

1)非饮酒组:个体至今从未喝过酒;

2)社交性饮酒组:该饮酒者至今从未规律饮酒超过一个月;

3)低酒精依赖组:该饮酒者规律饮酒至少一个月,并且饮酒最严重阶段的酒精摄入量小于等于40毫升;

4)高酒精依赖组:该饮酒者规律饮酒至少一个月,并且饮酒最严重阶段的酒精摄入量大等于40毫升。3.2.2根据数据做分析

1)一般人口学特点

饮酒者与非饮酒者的平均年龄

酒精依赖组中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低酒精依赖组与高精依赖组的酒精摄入量的最高值差异显著程度 2)人格特质的差别

酒精依赖组在CBF-PI-B各维度得分差异; 酒精依赖组与非饮酒组在各维度得分的差异。3)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分析采用两个模型,一个是饮酒启动模型(y年龄,x特质维度):非饮酒者与饮酒者;

另一个模型是酒精依赖模型:低酒精依赖者与高酒精依赖者。

所有特质因素同时进入模型分析,对一般人口学因素和饮酒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寻找人格特质各维度与饮酒启动或酒精依赖相关关系。3.3 研究假设

假设1: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假设2:控制人口学变量后高精神质与饮酒启动明显相关

控制人口学和饮酒相关变量后高神经质与酒精依赖相关

假设3: 外向性、开放性与饮酒启动或酒精依赖相关不明显 3.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法、访谈法 3.4.1 访谈法

在黄石两大高校各选取4名学生,共八名,根据个人人格特质的关系设计几个主要相关的话题,进而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深入详细的谈话,之后将谈话记录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3.4.2 问卷法

(1)中国人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BF-PI-B 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 CBF-PI 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 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brief version, CBF-PI-B 方法 从 CBF-PI 中抽取部分条目组成测量大五人格维度的简式量表

CBF-PI-B 含有 40 个条目 每个维度分别由 8 个条目测量 简式版量表各维度具有较好的信度系数 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764(宜人性)~ 0.814(神经质)之间平均 0.793。间隔 10 周的重测系数在 0.672(宜人性)~0.811(开放性)之间平均 0.742 简式版五因子结构较为清晰共可解释总方差变异的 43.49% 各因子与完整版量表对应因子的相关均在 0.85 以上 各因子与 NEO-PI-R 对应因子间的相关在 0.358 A 到 0.846 C 之间 各因子与 BFI 对应因子间的相关在 0.584 宜人性 到 0.826 神经质 之间 相关系数均在 0.01 水平上显著。

综上 CBF-PI-B 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相关研究。(2)酒精依赖疾患识别测验(AUDIT)

测验由19 8 3年W H O组织编制,由10个题目构成,3个题目涉及饮酒量和饮酒频率,3个题目涉及酒精依赖,4个题目涉及因酒精引起的各类问题。研究效度表明:≥8为阳性,通常来说,前3个问题高分而其余不见高分,则提示严重危害性饮酒;问题4、5、6高分,则表示酒精依赖;最后部分高分,则说明饮酒有伤害。3.4.3统计分析

对(1)(2)中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l6.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人格特质与在校大学生饮酒行为的相关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3.5 研究创新点(1)从选题看

以在校大学生人格特质为切入点,立足在校大学生饮酒状况,紧扣以人为本教育宗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正确的饮酒观,学会健康的交往方式,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阳光的大学生活。(2)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分析成因

问卷调查黄石市的大学生,取得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黄石市在校大学生的饮酒现状并从心理学视角分析饮酒者的内在特质。期望为酒精依赖者解除困惑,引导个人、家庭、社会正确看待大学生饮酒现象。3.6 研究计划

实验实施时间:2011年10月 实验实施步骤:(1)收集资料,(2)做出假设选取黄石理工和湖北师院部分学生(男女生/文理比率大致为1:1,同时在选取被试时也注意年级差异),发放问卷400份,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得出实验结果,与与预期假设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假设并讨论存在差异的原因,怎样解释实验结果。

(5)通过本研究,将得出的结论运用到实践中从人格特征出发改善大学生饮酒现状,给社会学校提供关于大学生饮酒本质的科学的认识。参考文献:

人格特质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新兴产业不断进步,从而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遇。不仅如此,网络技术也对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1998到2005年,中国大学生总数从108万激增到2000多万(董增云, 2010)。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消费观,又存在一些不同于同龄人的特点。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万晓霞, 郑雪, 2008;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1.1 概念定义

人格一词的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人格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让外界所能看到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给别人的人格成分,这也叫做人格的内在特征(于馨, 2008)。从目前的研究上来看,主要的人格理论流派有: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人格类型论以及MBTI人格理论。此次研究主要是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基础。

“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提出,用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或文化。现代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这几个维度。外倾性包括喜欢交流沟通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开放对含蓄;情绪稳定性包括烦恼对安静、危机感对安全感、自怜对满足;开放性包括富于幻想对务实、寻求刺激对遵守纪律、自由对顺从;和善性包括热情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配合;自律性包括:有条理对混乱、细心谨慎对粗心大意、自制力强对意志薄弱。

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它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从事评定、获得、使用和处理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和身体活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关于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及处置产品、服务、构想与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消费行为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络消费行为是人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搜集、购买、使用、评判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服务、产品、资源和思想时所体显出来的行为(李保娜, 2008)。综合以上定义,网络消费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空间中去寻求、买卖、利用、评价和拥有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费行为。

张红明和李庆梅(2007)基于网络消费的目的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别。类别一:信息搜集型。该类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去搜集和整理一些学习信息,网络对于该类别大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工具,是深造专业技能和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主要工具。对其他网络活动没有特别需求。类别二:游戏娱乐型。该类别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上休闲娱乐,网络成为了他们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工具。此外,他们还通过QQ空间、校内、微博等网络产品来表达和展示自我。类别三:网络交易型。该类别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个性张扬,网上购物是他们表现自我个性的一种途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而且价格实惠,运送便捷,是他们理想的购物平台。类别四:沟通交流型。该类别大学生表明他们使用电脑主要是为了与人沟通交流。MSN、 QQ、电子邮箱、论坛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使该类大学生充分享受到与人交流沟通的乐趣。

1.2 研究意义

互联网帮助大学生平等自主地学习、实践和交流,是一个自由地表达观点、张扬个性的平台。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交往途径,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从相关研究来看,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從纯粹的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还比较少。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以此来建构心理学领域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理论体系(朱海龙, 2009)。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和塑造期,正确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不恰当的网络消费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刘庆武,肖水源,曹晖,徐慧兰,周亮,罗丹,2009)。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动机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时,网络消费已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一大部分,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习、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消费。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渠立松 大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综合前面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上网即是一种网络消费行为。结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常将网络消费行为简单归结为网络购物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没有系统和完整地将所有的网络消费类型整合到一起进行研究。此外,关于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的研究也非常少。本文在已有的网络消费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做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nlc202309021617

2.2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在山西大学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88%。其中男、女分别为147 (33.4%)、293 (66.6%)名,文科249(56.6%)名、理科191(43.4%)名,一至四年级被试数量分别为90(20.5%) , 152(34.5%), 102(23.2%), 96(21.8%)名,城市、城镇、农村的被试数量分别为124 (28.2%)、104 (23.6%)、212(48.2%)名。

2.3 研究工具

采用朱晓春(2011)参照前人编制的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编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问卷,共22个题目,4个维度分别为:网络休闲、信息收集、网络交易和沟通表达,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87年编制成,中文版由中科院心理学家张建新教授修订。量表共60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4~ 0.814之间,平均0.793(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2.4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在被试填写问卷之前,主试先宣读指导语,简要介绍施测的内容和目的,然后提出施测要求,说明答题方式,解答被试提出的问题。确信被试已明白后,要求其开始填写问卷。所有问卷的答题时间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凭第一印象尽快回答就可以。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的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口学变量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5.79)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M=64.13),t=1.225,p< 0.05,其中男生在网上交易、交流沟通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个年级之间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网络交易的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大四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详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p< 0.01)。在各维度上比较发现,在网络交易维度上城市大学生的得分(M=10.21)和城镇大学生的得分(M=10.46)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M=8.73),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比较

3.2 学生网络消费类型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对数据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人格特质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为: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负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与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开放性与信息搜集、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表4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注:

4 分析与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就性别而言,在量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男女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消费行为,具体表现在网络交易、沟通交流维度上。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是因为男生比较主动,更乐于去和别人去进行沟通,尤其是在恋爱方面,男生会更加主动地去进行交流,因此表现在沟通表达上的行为会比女生多。在网络交易上,男生的网络交易行为明显比女生的高,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男生会更多地关注与金融、财富有关的信息,并且很多男生喜欢玩网络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这也可能导致男生在网上交易的行为高于女生。

4.2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经过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信息搜集、网络交易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信息搜集方面,大四学生信息搜集的平均分最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他们开始借助网络的资源,搜寻与自己专业或特长相关的工作信息,谋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人生道路,他们想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因而在信息搜集的维度上,大四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得分要高。在网络交易方面,大四学生和大二学生的平均分最高,这可能与大四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到了大四年级的时候,由于课程较少,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会较其它年级多些,他们中有很多在闲暇时间里会选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四学生的网络交易维度得分比其它年级的学生更高。对于大二年级来说,在大一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此时的他们有了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与网络打交道(罗蓉,刘铁川,朱德龙,蒋寅泉,徐伟强,魏丽威,2014)。

4.3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们在网络消费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具体到各维度上,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网络交易维度上,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和城镇生源地的学生在网络交易上的得分比农村生源地的学生要高很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生源或城镇生源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成长于城市中,各种新鲜的事物接触较多,也较早地使用了网络,因而他们更多地使用网络交易这种途径来购买一些时尚潮流的商品。因此,我们发现,生源地为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网络交易的行为要比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高(张晓丽, 2008)。

nlc202309021617

4.4 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相关的。和善性与沟通交流呈負相关,与网络交易、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发现,和善性维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具有热情、信任、乐于助人、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受欢迎程度都较高,他们容易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身边朋友较多,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发生冲突,总体来说,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正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能够很好的与别人进行沟通,在空闲时间他们会选择和朋友在一起消遣,不需要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与别人进行联系,因而他们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的情况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和善性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沟通交流、网络交易和游戏娱乐呈负相关。

自律性与网络消费类型中的游戏娱乐呈显著负相关。自律性的人所具有的特点是:有条理,细心谨慎,自制力强。而相关文献表明,有不少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游戏成瘾,大多数是因为其自我克制力太差。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刺激火爆的网络游戏,丰富多彩的电影电视剧,使得越来越多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所以,自律性高的人,能够时时提醒和克制自己,能够理智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掌握好使用网络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内外向与信息搜集和网络沟通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外倾型的人比较外向、开朗和冲动,他们比较喜欢参加学校里的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们拥有广泛的社会爱心,喜欢与人结交,不喜欢独处。对外向型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可以去倾诉,在他们看来,与朋友交流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在网上进行沟通表达。而内向型的人比较喜欢安静,他们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可能只会拥有几个好朋友,交际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拘束、非常矜持,还会感到有些紧张不安。但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或熟悉的人面前则可以表现得偏向外向,紧张感、拘束感会消失,他们也可以变得开朗和健谈。这意味着没有绝对的内向人和外向人,其实内向的人也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时可能会出现紧张和不安。然而在互联网上,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呢称来彼此认识的,大家可以把呢称当作自己的人格面具来和别人进行交流,内向的人就会很愿意在网上与别人交流聊天,敞开自己的心扉。另外,内向型的人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情绪兴奋性弱、爱独处,他们更容易在网上进行资料搜集的消费行为(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情绪性与游戏娱乐和沟通交流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的人容易焦虑、害羞和紧张,自尊心较低,危机感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太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比较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对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网上的匿名性给了他们很大的交流空间,但由于情绪性的人往往对人有敌意且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他们并没有改变现实中形成的交往模式,即使他们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也是选择那些很熟的朋友,甚至就是一两个人,而不会与陌生人交流。另外,由于他们易冲动、脆弱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这导致了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游戏娱乐方式也不热衷。

开放性与信息搜集和游戏娱乐呈显著正相关。开放性的人其特点为:富于幻想,寻求刺激,渴望自由。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追求新鲜、创造、智慧等特征。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喜欢创新和变化,而网络作为一个大众的信息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其中汇总,开放性格的人会更加喜欢利用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网络游戏富于刺激性、可操作性和可玩性,而这也符合开放性人格的人喜欢幻想、寻求刺激的特征。因此,具有开放性人格特点的大学生们更加喜欢玩网络游戏。

参考文献

陈林芬, 王重鸣. (2005).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消费经济, 03, 78-81.

董增云. (2010).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642-644.

胡平, 刘俊, 董冰. (2003).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9-34.

李保娜. (2008). 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刘庆武, 肖水源, 曹晖, 徐慧兰, 周亮, 罗丹. (2009).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2, 138-142.

罗蓉, 刘铁川, 朱德龙, 蒋寅泉, 徐伟强, 魏丽威. (20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偏好、网络元认知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 04, 372-377.

任亮宝, 张国英. (2010). 网络成瘾的人格特质归因及对策. 河西学院学报, 04, 79-82.

万晓霞, 郑雪. (2008).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279-282.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2010).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 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45-548.

于馨. (2008).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人格特质、适应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张红明, 李庆梅. (2007).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细分——基于网络消费目的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 19, 66-67.

张晓丽. (2008).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与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 05, 847-848.

朱海龙. (2009). 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援助. 教育探索, 05, 121-122.

朱晓春. (201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卓兰芳, 汪秀英. (2008). 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 中国公共卫生, 03, 292-293.

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 第6篇

人格在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全貌,它是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渗透到个体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风格和绩效。[1]Tupes&Christal(1961)对人格进行了研究,最早提出了五项人格特质,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用其他形容词来描述。目前广为接受的大五人格模型(“Big-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分类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2,3]

神经质代表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其反面也被称为情绪稳定性。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于紧张、焦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对他人有敌意以及具有消极情感倾向。外向性描述的是个体对与他人关系感到舒适的程度,与内向性相对。具有外向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喜欢社交、主动活跃、富有自信和雄心以及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经验开放性是指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它是大五人格中唯一一个与智力有关的因素,有时也被称为聪慧性。具有经验开放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兴趣广泛、喜欢冒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易于接受新观念。宜人性描述的是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也被称为亲和性。具有宜人性人格特质的个体是利他主义者,友好、随和、谦逊、对他人需求敏感。尽责性是对信誉的测量。具有尽责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勤勉、自律、富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二、职业成功及其评价标准

Arthur&Rousseau从1980到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生涯的文章中发现,超过75%的文献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研究的,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大部分文献都只是从可证实的客观方面对职业成功进行评价。1994年,Arthur在《组织行为学报》上发表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组织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4]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使员工薪酬水平的不确定性增加,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组织层级减少,员工晋升受到阻碍。传统的客观评价标准如薪酬和晋升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评价标准的变迁如表1所示)

三、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

大五人格模型具有稳定性、跨文化和跨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因此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人格特质的分类模型。本文所研究的职业成功是指最终职业成功,它不同于针对特定组织的职业成功(Nikos Bozionelos,2004),最终职业成功是指个体从开始进入职业到对职业成功进行评估的那个特定时点为止所获得的成就,而不论在这段时间个体进入了什么组织或行业,经历了什么样的工作或非工作事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组织的扁平化,以及“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提出,个体的职业生涯往往是在许多职业、许多组织甚至许多行业中完成的,因此,本文采用最终职业成功这一概念来进行研究,本文所提到的职业成功是指最终职业成功。

职业成功一般分为客观职业成功和主观职业成功。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由薪水、晋升和地位等变成了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竞争力这一概念目前还不能被很好的界定和测量,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环境下,以前的客观评价标准更能反映出客观职业成功情况,并且易于界定和测量,因此,本文对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仍以薪水、晋升和地位作为衡量标准。对于主观职业成功,本文选取职业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

1. 神经质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到,神经质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研究表明自信对个体的地位和薪水有影响。[5]Salgado(1997)的研究表明神经质与工作绩效负相关。而工作绩效对客观职业成功的评价标准(薪水、晋升等)有影响。Nikos Bozionelos(2004)也证实了神经质与客观职业成功的负相关性,并提出神经质与主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得分高者具有消极的情感倾向,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比较低。[6]刘芳、吴欢伟(2010)的研究显示,社会资本积极作用于职业满意度。[7]神经质得分高者疑心重,对他人有敌意,那么其人际关系不会太好,即社会资本比较少,职业满意度就比较低。因此,神经质在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下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神经质在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下与主观职业成功负相关。

2. 外向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5]而Nikos Bozionelos(2004)的研究却发现,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6]从外向性人格特质的特点来看,外向性得分高的个体社交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雄心壮志,那么这种类型的个体具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本,人际网络关系比较好,这些会对地位、晋升等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正如Nikos Bozionelos的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外向性与客观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不同,某种文化所崇尚的特征可能会对二者间的关系产生抵消作用。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确定。

3. 经验开放性与职业成功。

关于经验开放性这种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的研究较少。Eby et al.(2003)提到经验开放性能正向预测主客观职业成功。[8]经验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在组织中能够灵活应变,这种类型的个体会得到更多的职业机会、加薪和晋升机会等,职业和生活满意度也会比较高。因此,经验开放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4. 宜人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宜人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56]Nikos Bozionelos(2004)也证实如此,并提出宜人性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6]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对他人的需求敏感,且是利他主义者,当同事与自己追求同样的职位或报酬时,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会主动放弃。这种类型的个体因为对别人的关心而忽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对客观职业成功产生负面影响。但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具有成功的人际关系网络,重视友情,易于满足,因而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因此,宜人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5. 尽责性与职业成功。

Judge et al.(1999)提出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认为尽责性是大五人格模型中唯一一个能够预测主观职业成功的特质。[5]但是Nikos Bozionelos(2004)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并且与主观职业成功无关。[6]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尽责性与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并倾向于把它作为评价工作绩效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尽责性得分高的个体不仅能够做出高的工作绩效,而且在评价工作绩效方面也具有优势,那么尽责性应该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高的工作绩效和客观职业生涯的成功使尽责性得分高的个体对职业产生满意感,从而对主观职业成功产生积极评价。但是尽责性人格特质的消极一面也不应该被忽视,过强的责任心会导致个体独自完成任务而抑制他人不同的思考和创造,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工作绩效而忽视人际网络的构建,这些都会对职业成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尽责性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要视尽责性的程度而定。过高的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负相关;适度的尽责性与客观职业成功正相关,并且间接与主观职业成功正相关。

四、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人资本、社会资本和组织支持等方面,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研究比较少。而且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的不同,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以前的文献的回顾,结合中国情境,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关系模型。对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了解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虽然人格特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稳定和持续的心理特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认识每种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来发挥其优点、规避其缺点。比如说,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个体可以适当抑制自己的消极情感,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等,这样可以对其职业成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只是对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对此进行验证来判断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摘要:论文首先对大五人格模型和职业成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之后对以前关于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根据我国文化情境,对人格特质与主、客观职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人格特质与职业成功之间的关系模型。最后简单介绍了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格特质,大五人格模型,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宜安.人格测评在人事决策中的应用[J].管理世界,2006,(8):156-157.

[2]孙健敏,李原.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Lewis R.Goldberg.An Alternative“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9,(6):1216-1229.

[4]吕杰,徐延庆.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演进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9):37-44.

[5]Timothy A.Judge,Chad A.Higgins,Carl J.Thoresen,Murray R.Barrick.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J].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621-652.

[6]Nikos Bozionelo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 andCareer Success:A British Stud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403-420.

[7]刘芳,吴欢伟.个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作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128-133.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大学生

0 引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由于个体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行为等[2]。临床上也将其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于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身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大学生由于其对网络使用的熟悉、学习就业等压力以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因过度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所有网络使用者都会成瘾,网络成瘾者需要具备使其成瘾的条件,人格特质激发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必然是影响个体网络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了解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能帮助我们有效干预网络成瘾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某高校一、二、三、四年级的800名有上网经历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发放的问卷800份,收回767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85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男生329人,女生356人。一年级187人,二年级167人,三年级170人,四年级161人。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46±1.53岁。

1.2 研究工具

1.2.1 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等基本资料和网络使用情况。

1.2.2 网络成瘾诊断问卷采用美国Young编制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该问卷共有10个条目,得分在5分及以上者经研究者进一步访谈确诊为网络成瘾,得分在4分及以下者确定为非成瘾学生。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量被试的人格特质。该量表是由88个项目组成的自陈量表,测量人格的四个维度,分别为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性(L)。

1.3 施测方法

采用团体测验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组织施测,测试前向被试说明研究目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被试在统一指导语下严格按照测量手册规定的程序填答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质量和可靠性的初步评定,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网络成瘾检出率及一般情况比较

在685名被试学生中,检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有43人,占6.3%(43/685);男28人,占男生总数8.5%(28/329),女15人,占女生总数4.2%(15/356),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一年级11人,占一年级被试人数的5.9%(11/187),二年级17人,占二年级被试人数的10.2%(17/167),三年级9人,占三年级被试人数的5.3%(9/170),四年级6人,占四年级被试人数的3.7%(6/161)。

2.2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比较。

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的测量结果结合研究者的访谈,将685名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其中网络成瘾组43人,非网络成瘾组642人,结果如表1所示,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掩饰性得分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外向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率为6.3%,其中一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5.9%,二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10.2%,三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5.3%,四年级学生的成瘾率为3.7%,二年级学生的成瘾率最高。此外,MorahanMartin等的研究结论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大学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四倍[1]。本研究也发现网络成瘾者中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这与国内以往多数研究结果一致[4]。这种现象可能与男女两性在个性上的差异有关,男生遇到冲突和困惑时,多不愿对家人和朋友倾诉,更容易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从而导致对网络的依赖[3]。

就人格特征而言,国外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因,网络成瘾者往往具备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2]。国内周青等的研究结论提示在神经质、精神质上得分高的大学生比得分低的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而掩饰性得分低的大学生比得分高的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5]。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这与很多国内的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常表现为敏感、脆弱、情绪化,遇到刺激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强烈的情绪反应,易冲动甚至可能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孤独、冷漠,对外界不敏感,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怀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行为怪异,喜欢寻衅搅扰,具有攻击性并且不顾危险;对环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由此推测网络成瘾大学生可能社会交往能力差,在现实中无法获得人际交往带来的乐趣,较少得到社会支持,一旦遭遇困难或挫折,容易出现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为了逃避孤独、焦虑、抑郁等不良感受,则会选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灵慰籍和情感寄托,使他们更容易被网络的各种诱惑吸引,久而久之形成对网络依赖,逐渐沉迷于能给其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的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本研究还显示,网络成瘾组学生掩饰程度低于非成瘾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掩饰性得分提示学生的自我保护程度及纯朴性、社会成熟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瘾组学生相对于非成瘾组显得较为幼稚、古板、倔强,缺乏灵活性。

综上所述,与非网络成瘾者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国内外相似的研究结论分析,人格特质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内因,这对有效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可根据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进行不同的预防性干预,如神经质学生敏感、情绪不稳定、易烦恼、抑郁;精神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差,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为防止其到网络中寻求补偿,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要针对神经质、精神质学生的具体特点,加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防止他们过度接触和沉迷于网络,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网络成瘾行为。

参考文献

[1]Morahan-Martin J,Schumacher P.Incidence and correlates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mputers inHuman Behavior,2000,16,(1):13-29.

[2]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disorder[J].Cyberpsychol Behavior,1998,1(3):237-244.

[3]庞海波,吴一智等.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4]张莉娜,沈其君等.宁波某综合大学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人格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74-676.

青年文化特质及其对青年人格的影响 第8篇

(一) “青年文化”, 主要指的是在整个青年群体中, 存在的具有青年一代特殊性的一种社会文化与社会现象。

青年群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同龄群体广泛认同, 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在整体上, 这种文化体现了青年轻体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青年文化更表现出非常突出的对位性特征, 一般与社会的主题文化相对应, 不但具有反抗性与冲突性, 同时具有接受性和继承性因素。青年文化, 是青年群体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以及在各类社会活动中, 特殊形式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但要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交接和控制, 而且会影响到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

(二) 青年人格

青年健全人格具体说有四方面内容:第一, 自我悦纳并接纳他人。积极开放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 坦率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第二, 和谐的人际关系。心胸开阔, 善解人意, 宽容他人,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既不狂妄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 具有人际关系的吸引力和亲合力。第三, 自尊并且独立。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 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生和生活态度积极热情。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 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 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健全人格对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有时, 人格甚至决定命运, 在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变革的今天, 青年只有选择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人格模式, 才能走向成功, 才能有美好的现在和光明的未来, 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二、青年文化的特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青年文化的特质举不胜举。在此, 仅介绍几种当前在社会中突显的几个特质:

首先, 青年文化具有一定的过激性或者说是反叛性。

相对于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化来说, 青年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过激性的文化, 并且具有前瞻性。这种过激性的青年文化在一定条件下, 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 同样对整个社会的主导文化也会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中条件下也会表现出出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主导文化也会起着阻碍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讲, 会把青年文化当做这一种过激文化, 就青年角度而言, 却将会视社会主导文化作为一种保守文化。

青年文化的过激性, 往往表现成为对传统文化的全部否定。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 但是与此同时也对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进行全盘的否定, 提倡打倒孔家店。随着西方文化与理念的涌入, 青年人在生活与消费方面, 开始积极追求超前消费, 时尚生活, 以及跟随流行等现象, 对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量入为出”与“合理消费”等理念全盘否定。青年文化的过激性, 又表现为他们会用非常手段去表达内心最正常的追求, 身孩子使用非法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例如, 某些青年男女会以私奔或是双双殉情来表达彼此的情感;金华弑母焚尸惨案更充分体现出当代青年的一些阴暗心理, 表现出青年文化的这种过激特征。

其次, 青年文化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信仰文化, 或者说是具有极端性的文化。

信仰, 是青年文化的特征之一, 青年群体追逐自己的偶像, 拥有个人崇拜的对象, 这是青年文化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支撑。在当前的社会中, 无论是政治领袖, 杰出任务, 科学家, 书法家, 艺术家, 还是体育明星或是靓丽的模特, 他们都能够成为被青年群体所崇拜的偶像, 并且迅速的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青年一代对毛泽东的崇拜基本达到了一种痴迷甚至是迷信的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年群体右转向对影视娱乐明星的盲目的甚至是疯狂的崇拜, 例如一女性多年如一日的痴迷于男明星, 追并称要一定与其结婚的疯狂举动。五花八门的“粉丝”团体, 就是青年群体极端崇拜与盲目信仰的一个真实写照。所以, 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 青年文化具有一种信徒文化的特征。

除此之外, 随着时代的发展, 青年文化也在被不断地丰富着, 也就体现出一些其他的特质。如强烈的爱国主义、多元化、创新性、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性、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众性、理想性等, 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青年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青年文化特质对青年人格的影响 (优良的特质会导致人格健全, 反之亦然)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青年文化也是如此。在青年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青年的人格也会不自觉地在其影响下获得发展。当代青年文化发展对青年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年文化对青年人格的塑造方面, 它对青年人格的塑造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首先, 青年文化独具的创新性特质为青年群体带来自信, 赢得自尊。

健全的青年人格, 它的形成前提就是对青年朋友岁自己的肯定性认识, 也就是自我的自信心的建立过程, 在自由自觉的不同的活动与情境中逐步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征, 从而在兼顾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个性。青年文化从各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为一些涉世未的青少年提供着“什么是生活”, “应该怎样去生活”的一些正面信息和良好的参照系, 让青年群体的生活时刻被一种新鲜又去的感觉所笼罩, 从积极的方面去启发和引导青年朋友投身在社会生活中。同时更加有利的是, 青年文化在社会的正面引导与青年群体的充分努力下会不断地创新, 着易于在青年群体内部迅速形成一种稳定的认同价值评价体系以及评价尺度,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青年群体认识自我, 并坚信自我, 寻求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积极理念, 不断创造并强化了青年的自信心, 从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其次, 青年文化的多元化为青年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的性格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 所以影响青年人格塑造的青年文化也不是一元的。在多元化的青年文化中, 广大青年可以找到适合任何一个人感兴趣的文化, 在其影响之下, 便会有不同的人格产生, 拥有不同人格的人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

最后, 青年文化的交流与竞争的并存会促进青年群体健全人格的形成。青年朋友在青年文氛围的熏陶中, 他们之间从分的交流与互动, 并对共享的文化成果进行辨析, 从而激发青年群体独有的极其活跃的思维与灵感, 并且积极的以创新去争取自我的竞争优势。在培养与升华青年群体文化创造力的同时, 青年朋友们也会在对文化品位的优劣或是是非以及善恶美丑的辨析形成中, 自由自觉地反思, 这对提升青年个体对青年群体文化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推动青年的个人思想迈向成熟。

(二) 消极影响

首先, 青年文化的过激性和反叛性导致青年形成只知消费, 只知服从和模仿, 玩心跳, 过把瘾, 跟着感觉走, 失去了主体性, 失去了自由的,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格。如在近几年“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的流行, 一大批青年不能认清自我, 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去盲目崇拜和模仿, 一味的沉迷于感觉之中, 为其痴, 为其醉, 严重地影响了青年的正常生活;还有青年们最喜欢的网络文化也是把青年带到了疲惫的边缘, 试想, 没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 如何才有健全的人格?

其次, 青年文化的极端性导致青年人格的极端性。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青年是我国建设的中坚一代, 但在在青年人格形成的伦理结构方面, 青年文化所具有极端性将青对青年人格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使一大部分人唯利是图, 青年也不例外, 一时期“上学无用”呼声四起, 大家都在为钱袋子而奔波;又如今年, 众所周知, 今年我国经历了很不平凡的一年, 各种灾难和挫折都在时刻考验着中国人的勇气与毅力, 面对一系列事件, 青年们所作出的强烈的反应不就是青年人格的正式写照吗?

最后, 青年文化所带有的性色彩导致青年人格的在审美方面有所偏差。青年要造就美的人格, 使个体在审美领域中, 不断得到合乎规律且契合目的的自由与愉悦。青年文化所带有的个性色彩, 能将审美观异化为仅仅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肢体娱乐, 以抢眼球为美, 流行为美, 奇怪为美, 时尚为美的人格。从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爱情影视剧到现在每逢某某颁奖典礼上众女星以裸以露为美, 我们不得不思考道德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而这些也恰恰是影响青年人格美的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当代青年文化特质与青年人格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青年文化特质的发展促进了青年人格的塑造, 而青年人格的塑造也反过来促进了青年文化特质的发展, 二者是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所以, 在新时期, 我们要努力发展良好的青年文化, 同时也要致力于对当前青年文化的有效引导, 以完成对青年人格的完美塑造。

参考文献

[1]、杨昕.当代青年文化发展及其与青年发展的互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2]、杨昕.当代青年文化热点现象述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7年3月

[3]、付启敏.关于全球化趋势下先进青年文化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年第3期

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研究 第9篇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湖北省孝感市7所小学的300名教师为对象,共发放测验量表300份, 收回有效量表212份。人口学变量包含性别、年龄、学历、教龄、学科五个因素。其中男教师80人,女教师132人;中专学历44人,大专学历96人,本科学历72人;教龄为5—10年的36人,11—15年的48人,16—20年的28人,21—25年的24人,26—30年的44人,30年以上的32人;语文教师68人,数学教师88人,英语教师12人,音乐教师12人,美术教师16人,其他科目教师16人。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戴忠恒、祝蓓星修订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作为研究工具, 并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89年修订的全国常模作为参照站。收集数据的整个过程由主试一人完成, 为了提高测试信度,消除被试的疑虑和增强问卷的回收率,测试采用不记名、不绝对限时的方式。测试时向被试承诺此次调查不涉及隐私,不泄露个人信息。因为题量偏大,问卷无法当场回收,所以委托学校领导组织回收。统计全部采用原始分数,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用SPSS 17.0中文版软件对数据样本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的总体状态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上得分高,尤其是在聪慧性项目上,样本得分达到满分10分,总体人格呈现聪慧灵活、开朗乐群、活泼外向、轻松兴奋、敢做敢为的特点。这些人格特征符合我国社会对小学教师人格定型化的要求,可以说是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结果的真实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职业化适应的结果。表1中还显示小学教师在怀疑性和独立性两个特性上得分很低,应该是小学教师职业氛围、职业要求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学教师不需要怀疑性就可以做好本职工作,而独立性太强可能是我国小学所不提倡的。

2.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的性别表现

表2显示,男教师在恃强性、忧虑性、紧张性上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乐群性、幻想性、世故性上得分低于女教师,且t检验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教师忧虑性、紧张性高于女教师不符合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原因可能与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关,与男教师的小学教师角色定位、职业认可有关。

3.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的教龄表现

本单元按每5年一个年龄段共进行了6个年龄段的统计,为了展示更加简捷,特选取了更具有差别意义的4个年龄组的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教龄6—10年的教师在幻想性上得分最高;教龄10—15年的教师在怀疑性、忧虑性上得分最高;教龄16—20的教师在乐群性、兴奋性上得分最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龄26—30年的教师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稳定性等8个项目上都是最高分。整体数据分析认为,调查结果符合职业发展的常态进程,10—30年教龄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乐群、聪慧、敢为,富有激情但不盲目冲动,有压力有忧虑但能独立完成任务,是教师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4.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的学历表现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专组教师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实验性5个项目上得分高,本科组教师在乐群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4个项目上得分高,专科组教师在其他7个项目上得分高。从详细信息来看,中专学历的44名教师全部为教龄30年以上、年龄50岁以上的老教师,而且我国早就开始执行教师教育的三级制,因此,比较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格更有意义。数据结果表明,这两种学历的教师的人格特质并无太大的区别,而且在某些因子上,大专学历的教师要略胜一筹。现在一些小学进行教师招聘的时候,特设本科门槛实无必要。

5.小学教师“卡特尔人格特质”的学科表现

本项目数据统计按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五个单项进行,由于英语教师的得分情况特点不典型,且样本数较小,所以统计表中没有列出英语学科的得分情况。数据显示,音乐教师在乐群性、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5个项目上得分高,语文教师在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上得分高;美术教师在实验性、独立性上得分高。数据与人们对不同学科老师的刻板印象有一致的地方。比如数据支持音乐教师外向活泼、乐群性高、好强、敏感、感受外界新生事物能力强、富于幻想、不擅于自律的刻板特点; 支持语文教师情感丰富、坦率、天真的刻板特点。但也蕴藏着很多非常有趣的现象,甚至颠覆了我们对一些学科教师的刻板印象,比如人们常常把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统称为“艺术”教师,且常常用“艺术教师”进行人格归类。但数据显示,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的人格有巨大的区别,多项人格特征截然相反。 如在幻想性、乐群性上,音乐教师得分最高而美术教师得分最低;在独立性上,美术教师得分最高而音乐教师得分最低。数据显示的美术教师是性情淡然、不合群、不容易兴奋、刻板、冷静客观、有恒、善始善终、不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实践能力极强,独立自律,较少紧张忧虑的人格形象,与人们通常概念中的 “艺术”教师的刻板印象确有很大的区别。

四、总结与思考

调查表明:小学女教师更乐群,男教师更忧虑;10—30年的教龄期是小学教师工作的黄金期,其人格特征更适宜有效教学;学历对教师人格特质并无明显影响,但专科学历的教师显示了更高的恃强性、 有恒性、自律性和紧张性;艺术教师确有人格上的典型性,但艺术教师中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人格差异明显。

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 人格特质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3;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38-02

人格特质作为个体最内在的特质,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行为和态度。当前,在强调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相应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教师良好的人格特质是促进大学生的能力、技能、个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格特质的内涵

人格特质是每个人必有的“标签”,是在先天的遗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事情和情况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由人格特质造成的,关于什么是人格特质,主要以下几种说法:

AllPort 在《人格的模式和成长》里,提出了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的心身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1]。”

Cattell 将特质定义为相当持久的反应倾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且根据特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

Costa 认为“人格特质是反映个体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方面稳定的倾向”[2]。

Eysenck 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征,决定着个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Burger 将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杨国枢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这一变动缓慢的身心组织导致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之处[3]。

国内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也很多,其中,王登峰、崔红等学者根据西方成熟的人格研究途径(词汇学研究),采用完全本土的方法探讨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得出了的中国人“大七人格维度”,这七个维度分别是:处世态度、人际关系、情绪性、才干、行事风格、善良、外向性[4]。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成人,其身心已经相对成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加具有理性,思考的问题更理性、更现实,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涯,既要面对自己的兴趣、喜好,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下面主要从思维方面、情绪方面和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1.思维特点

关于大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在大学阶段逐步得到完善的发展。在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对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从辩证思维发展来看,理论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大学生能够提出大胆的设想和独特新颖的见解。

2.情绪特点

关于大学生的情绪特点,首先是情绪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大学生在情绪上有着强烈的独立反应,渴望独立,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又有明显的情绪依赖性。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起的情绪矛盾。此外,还包括理想与自我认识及行为之间的不同步引起的情绪矛盾[5]。

3.需求特点

大学生的需要内容很丰富,层次较高,而且更加现实化,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主要是认知需要、求知需要和理解需要。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已经逐渐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调整自我需要向着更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大五人格模型

首先提出大五人格模型的是应该是1961 年Tupes 和Christal 提出的外向、随和、可靠、情绪稳定、文雅等五个人格的稳定因素,也就是有五个因素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人格。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McCrae 和Costa 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情绪稳定性这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可,逐渐的被称作人格“大五模型”[2]。资料显示,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人格的一般都会选择这五个维度来作为变量进行测量和研究,不同的是后来的学者又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背景开发了其他形式的量表[2]。

大五人格特质理论是人格特质的经典理论之一,本研究也采用大五模型中关于人格特质的维度: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主要指个体善良、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的特征,尤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尽责性主要是个体责任心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强,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作绩效;外向性的个体善于社交,活跃而开朗,在人际交往中比较主动;开放性主要是指个体接受外来的或新的事物时表现出强烈的向往或“跃跃欲试”;情绪稳定性主要指个体在情绪稳定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

四、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而教师的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的过程,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等,因此,研究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1.宜人性

教师的宜人性主要指教师具备善良、乐于助人、容易相处的特征,尤其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表现突出的特质。有研究表明,宜人性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对于其他人的态度是以信赖、直率和谦恭为主的,对于组织中的一些有可能会引起不满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来适应和接受并且会主动回避压力,所以具有宜人性特质的人在组织中会表现出较多的主动帮助同事和其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组织蒙受负面影响的时候为组织的利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6]。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教师热情并多方鼓励时,学生较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个动作,包括手势、表情、眼神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和示范。教师有了这种宜人性特质,有了用亲近和信任建立起的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学生就自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2.尽责性

尽责性主要是指教师责任心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机强,并且主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作绩效。有研究表明,得分高的个体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行为上的坚持和动机,这些足可以促使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并对组织报以认同和忠诚的态度,希望能在组织中能有较好的表现,可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所以尽职尽责和认同组织是尽责性人格特质的员工比较容易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7]。

教师的尽责性体现了教师各种道德实践中的价值目标,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能高度负责、爱岗敬业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相反,缺乏这种意识,自然就缺少责任心,意识不到自身工作的意义,甚至不能完成教书的任务,无法实现育人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从而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3.外向性

有研究表明,具有外向性特质的人会表现出诸如主动帮助别人、关心组织的利益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样一些组织公民行为,外向性维度描述个体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此维度得分高的个体乐观开朗,比较愿意主动帮助其他人,对于组织也抱有一定的忠诚,愿意做出维护组织利益的举动,人格特质是外向性的员工在组织中主动帮助同事,愿意维护组织利益并且容易和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6]。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是素质教育首要的任务和目标。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师首先要善于社交、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善于组织实验,参观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交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钻研的兴趣。

4.开放性

有研究表明,开放性与人际和谐和维护组织正相关,但是可以看出开放性与维护组织的正相关比较弱,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背景下开放性的个体也不可避免要维护人际和谐,但是开放性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喜欢新事物、新经验,对于例行的事情和一些看起来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的行为抱有一些抵触的情绪,所以开放性会表现出较少的组织公民行为[6]。

教师的开放性特质有助于知识、教学的热忱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受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等的影响。当前强调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没,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5.情绪稳定性

有研究表明,情绪稳定性与尽职尽责、人际和谐显著相关,情绪稳定性在本文中描述教师不敏感,不易怒,时常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遇到事情也能不急不躁,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尽职尽责尽本分的,并且因为自己的情绪不易受到影响,更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因而也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的情绪稳定性对工作尽职尽责,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的[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稳定性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注重其情绪的稳定性。爱的情感是教师情感中的基本内涵,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心甘情愿、尽心竭力地去工作,进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五、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格特质的内涵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师的人格特质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五个维度教师的宜人性、尽责性、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教师的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Jerry M., Burge.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Costa P T, McCrae R.R. Tra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J]. Clinical Psychology, 1998(12): 103-121.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5]沈士梅.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调节[J]. 山东大学学报. 2002(3): 68-70.

[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

[7]范晓阳,姚波等.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 经济视角. 2012(06):46-47.

作者简介:

中学生宽恕心理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第11篇

宽恕心理的培养对学生心理健康和高尚品行形成具有重大作用[3]。研究发现, 宽恕、感恩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1]。影响宽恕心理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 人格特征[4]及宗教文化[5]。随着年龄的增大, 宽恕心理也逐渐增强, 老年人宽容仁慈心理强于青年人[6]。另外, Brose和Rye等人研究发现, 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外倾性与宽恕呈正相关, 神经质与宽恕呈负相关[7]。关于人格特质和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很多, 但都选取成年大学生或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 成年人随着阅历的增长, 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喜恶评价更多可能出于理性角度考虑, 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世故性, 属于理智型宽恕。为此,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对象, 进一步探讨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绍兴市3所初中选取5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回收问卷535份。剔除无效问卷52份, 剩余有效问卷483份, 有效率90.28%。其中初一164名, 初二175名, 初三144名;男生234名, 女生249名。年龄范围在13-16岁之间。

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 (HFS) 和Costa等人编制的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宽恕量表共有24个项目, 包括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 每个量表12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 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大五人格简化版问卷, 共有60个项目。包含神经质 (N) 、外倾性 (E) 、开放性 (O) 、宜人性 (A) 和责任性 (C) 5个维度, 每个维度12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二、结果分析

1. 宽恕心理在人口学变量的方差分析

宽恕问卷为5点计分, 结果表明, 初中生宽恕水平较高, 除宽恕自己维度, 宽恕他人和总体得分高于3的人数都在86%以上。

采用2 (性别) 2 (独生) 2 (生源地) 三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分量表上, 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而在宽恕自己维度上, 是否独生的主效应显著 (F=5.63, p<0.05) 。进一步宽恕自己维度单独做t检验, 发现独生子女的得分 (52.32±9.93) 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49.25±9.15) (t=2.47, p<0.05) 。

2. 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上的差异分析

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维度上, 取得分最高和最低两端各27%被试分别作为高宽恕组和低宽恕组。表1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维度上, 低分组在人格特质神经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分组 (P<0.05) ;而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 高宽恕组高于低宽恕组 (P<0.05) 。

3. 宽恕心理与大五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宽恕自己和他人两个维度与大五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神经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及宜人性特质与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以宽恕量表上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 以大五人格特质为自变量, 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3。结果显示:以宽恕自己为因变量时, 五种人格特质都能进入回归方程预测;以宽恕他人为因变量时, 神经质和宜人性能进入回归方程。

(注:a:F=31.511, R2=0.251;b:F=78.884, R2=0.250)

三、讨论

1. 中学生宽恕心理特点分析

结果显示, 在宽恕自己维度上, 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说明独生子女对自己有更强的宽容心。在教养方式上, 父母对独生子女比较宠爱, 对其期望和要求相对于长子或长女低。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标准低, 对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更容易宽恕。性别和年级变量对宽恕心理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13~15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第3阶段期待性宽恕, 如果他人期望得到宽恕, 个体更容易做出宽恕。学生从12~13岁时进入期待性宽恕阶段, 并在15~16岁时候达到成熟稳定。

2. 中学生宽恕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关系

检验高、低宽恕组在大五人格中的差异性时, 结果显示:在宽恕自己和他人维度上, 高宽恕组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两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宽恕组。外倾性和宜人性主要反映个体人际关系的卷入度和亲密度。得分越高, 个体越信任、亲近他人。因此, 当个体在外倾性和宜人性上的得分越高, 越倾向于宽恕自己和他人, 越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 神经质与宽恕心理呈显著负相关。在大五人格模型中, 神经质还包括焦虑、生气敌意和冲动性等子维度。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过多的要求和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方式。因此, 个体情绪波动性越大, 越不容易善待自己和宽恕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侵犯者。自我宽恕和人际宽恕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人际宽恕主要表现在行为上, 如停止攻击侵犯者或继续保持人际交往;而自我宽恕还体现在思想、情感和欲望等方面[8]。

最后所做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在预测因变量宽恕自己时, 五种人格特征都能进入回归方程;当预测宽恕他人时, 只有神经质和宜人性能顺利进入。责任性主要反映个体在自我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和坚持, 宽恕他人则代表的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这就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不能进入宽恕他人的回归方程。总的来说, 个体人格特征与宽恕心理存在很大的关系。由此, 教育者塑造学生宽恕心理, 可以先从培养其健康人格开始。

参考文献

[1]Toussaint L, Friedman P.Forgiveness, Gratitu de, and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Affect and Beliefs.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9.

[2]Worthington E L, Scherer M.Forgiveness is an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y that canreduce health risks and promote health resilience:Theory, review, and hypotheses.Psychology&Health, 2004.

[3]Tse W S, Yip T H J.Relationship among dispositional forgiveness of others,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mplication for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9, 46 (3) .

[4]Neto F.Forgiveness, personality and gratitud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8) .

[5]Brown R P, Barnes C D, Campbell N J.Fundamentalism and forgivenes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3 (6) .

[6]Cheng S T, Yim Y K.Age Differences in Forgiveness: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Psychology and Aging, 2008, 23 (3) .

[7]Brose L A, Rye M S.Forgiveness and personality trai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 39 (1) .

人格特质范文

人格特质范文(精选11篇)人格特质 第1篇关汉卿立意创新, “初为杂剧之始”[1]。但由于当时统治者对杂剧的偏见, 关于关汉卿的本人材料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