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RPR技术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RPR技术范文(精选7篇)

RPR技术 第1篇

在城域网中, 现有的光纤布局大都为环状, 多采用SDH和SONET技术。以太网可以很方便地扩容局域网到较高的速率, 但是在城域网中, 由于现有的光纤布局大都为环状, 以太网还不能直接利用环状网络的优势, 例如快速的路径保护。因而在城域网中以太网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必须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如EthernetoverSDH。而传统的SDH网络是为了传输话音业务而设计的, 其固有的特性限制了它在传输数据业务上的高效率,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基于数据的城域网络技术, 弹性分组环 (RPR) 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 RP R技术特性

RPR技术结合了SDH和千兆以太网的一些技术优势, 通过使用环结构, 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拥塞控制与快速保护倒换机制, 实现带宽的共享与保护。它利用了大部分数据业务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点, 对不同IP和其他分组数据服务进行优化和等级分类。RPR在基于保证服务质量和预留带宽的基础上, 对在两个光环传输方向上的全部可用带宽进行动态分配和统计复用各类业务, 能比SDH更有效地分配带宽和处理数据, 降低了运营商的成本。同时, RPR采用了快速的保护倒换机制, 在环路切换时保证了高优先级业务的快速倒换。

较传统的SDH网不同, RPR在正常运行时双环都同时使用, 并作反方向传输。如果一个环断开, 所有业务就全部转到另一环上, 同时, RPR在正常运行时双环都同时使用, 并作反方向传输。如果一个环断开, 所有业务就全部转到另一环上。同时, RPR引入了Qo S保证机制, 解决因环路业务切换时可能出现的拥塞, 使优先权较高的业务优先获得它所需的带宽而不受环断开的影响, 就像在SDH中一样, 但优先权低的业务可能会蒙受时延影响。所以针对话音等实时性较强、服务质量等级较高的业务, RPR仍可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

与一般城域网技术相比, 其更优之处主要体现在:

稳定:即可以满足IP流量和光纤带宽增长的需要, 又可保证节点间平衡、迅速从节点或传输媒体中恢复、即插即用等IP传输和业务传递发展的需要

高效:在RPR交换中数据传输高效简明, 网络成本低, 资源供应简单迅速, 无需对每一个通信用户进行通信业务的设计就可提供有效带宽;

灵活:能够适应先进的MPLS、VPN、组播及Qo S等网络技术的发展, 且其扩展性和支撑规模能够满足未来开展新业务的需要。

2 RP R技术原理

RPR (弹性分组环技术) 是为解决城域网中已大规模应用的SDH、ATM以及以太网技术的一些局限性而提出的。它是基于IEEE802.17协议的技术, 是IEEE802.3以太网技术的扩展, 它是面向数据网 (特别是以太网) 的一种光环新技术, 使用双环同时传送业务的工作方式。

与SDH拓扑结构类似, RPR为互逆双环拓扑结构, 环上的每段光路工作在同一速率上。不同的是, RPR的双环都能够传送数据。靠近外部的环称为外环 (Ringlet0) , 靠近里边的称为内环 (Ringlet1) 。RPR外环的数据传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内环的数据传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每个RPR节点 (station) 都采用了一个以太网中用到的48位MAC地址作为地址标识, 因此从RPR节点设备链路层来看, 这两对收发的物理光接口只是一个链路层接口;从网络层来看, 也只需要分配一个接口IP地址。两个相邻RPR节点之间链路称为段 (span) , 多个连续的段和其上的节点构成域 (domain) 。

3 基于RP R技术的分组交换与传统分组交换对比分析

就每个节点来看, 其分组交换结构与传统分组交换结构有很大变化。

传统分组交换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传统分组交换结构中, 节点接收分组报文后, 需要穿越节点内部的背板总线或交换网板, 经过队列调度, 才从出口发送出去。由于节点内部的背板总线或交换网板需要对所有接口进行统一的处理, 因此需要用到大量队列。同时由于要贯穿节点内部处理和交换单元, 因此存在较大的延时和抖动。而且由于接口之间没有直接对应, 链路的带宽利用效率也成问题。这种方式就好比城市公路交通, 有许多十字路口, 都需要红绿灯进行调度管理, 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而在RPR结构中, 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以上问题。

这个结构类似城市的环形公路, 环路内部各站都能直通, 基本上不用红绿灯, 效率更高。一个RPR节点具有一个MAC实体和两个物理层实体。物理层实体与链路关联。MAC实体包含一个MAC控制实体和2个MAC业务链路实体, 并称之为接入点, 每个接入点与每个环路相关联。物理层实体根据环路方向分为东向物理层和西向物理层。这里东向或西向是约定节点处在RPR北侧为基准的。东向物理层的“发送口”与西向物理层的“接收口”通过MAC实体连接在一起, 构成RPR的外环;同样, 东向物理层的“接收口”与西向物理层的“发送口”相连, 构成RPR内环。

4 RP R的技术优势

通过与传统分组交换的对比分析可知“弹性”带来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业务分级:将业务分为3级A, B, C.其中A细分为两级, B细分为两级。数据类型实际上被分为5级, 每一级有不同的Qo S, 保证业务的区分度, 分别对应实时业务, 非实时业务和尽力传送。

(2) 拓扑自动发现:保证了对环上新增和移去的节点, 动态实现拓扑结构更新。如果要增加或者减少RPR上的总带宽, 则可以结合LCAS功能来实现。使用LCAS可以动态的调整带宽, 而不影响原有业务。

(3) 空间重用:RPR单播帧在目的节点剥离的机制, 实现了环上带宽的空间重用。环上带宽可以几个点的业务共用, 带宽利用率提高。

(4) 公平算法:RPR内环和外环都支持独立的公平算法。公平算法保证了低优先级的B_EIR和C类业务在RPR环上的公平接入。通过设置公平算法的权重, 可以使不同的结点具有不同的接入速率。节点可以分别在外环和内环上设置不同的权重。

(5) 保护:wrapping+string, wrapping相当于断纤处环回, 倒换时间快, 但是路径不是最优。String保护模式倒换时间慢, 但选择最优路径。

5 结束语

RPR技术作为一种在环型结构上优化数据业务传送的新型MAC层协议, 能够适应多种物理层 (如SDH、以太网、DWDM等) , 可有效地传送数据、语音和图像等多种业务类型。它融合了以太网技术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同时吸收了SDH环网的50ms快速保护的优点, 并具有网络拓扑自动发现、环路带宽共享、公平分配、严格的业务分类 (COS) 等技术优势, 目标是在不降低网络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更加经济有效的城域网解决方案。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RPR的技术特性原理, 进而通过重点分析RPR技术与传统分组交换结构的不同工作机制, 得出RPR作为一种城域网解决方案的“弹性”优势。

RPR组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RPR,弹性分组环,网络设计,组网应用

一、绪论

1、企业网络应用现状分析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 企业网络初期大多基于以太网技术构建,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以太网技术针对一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具体体现如下:

(1) 流量控制:以太网技术不能形成流量本地化, 注定要影响网络的性能。 (2) 延迟:以太网技术导致访问链路上串联设备过多, 造成延迟成倍增加, 不能实现线速转发, 网络延迟抖动程度不可控。 (3) 服务质量 (QoS) 与体验质量 (EoS) :以太网技术是一种尽力传输的网络技术, 缺乏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的保证。 (4) 可靠性:以太网技术只能使用生成树和链路汇聚来提高网络链路的可靠性, 最快提供15秒的转换时间, 对于骨干网络来讲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5) 扩展性:以太网技术导致网络各部分处于紧耦合的状态, 网络扩展所受的现有网络约束条件太多,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RPR组网技术简介

(1) RPR的简称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 (802.17) 。RPR技术实现了SDH (同步数字体系) 和IP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保留了SDH强大保护倒换功能的情况下, 很好地适应了数据业务, 并且内环和外环同时传送数据并互为备份, 不需要额外的带宽。自动倒换时间在50ms以内, 足以满足核心业务运行的要求。

(2) RPR组网技术的企业网络中, 各业务接入子网通过支持RPR/以太网技术的交换设备接入RPR传输网, 因此, 可在不影响传输网和其他业务接入子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扩展, 极大的提高了网络运行维护的功效和效率。

(3) RPR组网技术可以保证传输可靠性、系统可维护性、系统可扩展性、系统可管理性以及服务质量。在RPR技术组网的企业网络中, 多业务可公平的使用传输资源, 保证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

二、网络设计与应用

1、网络设计

(1) 企业网络平台划分为传输网和接入网两部分 (见图1) , 其中传输网采用RPR技术构建, 主要负责汇聚后的网络流量的传输;而接入网采用以太网技术构建, 主要为各业务子网:如管控中心子网、互联网出口子网、数据中心子网等。

(2) 传输网使用6台支持RPR/以太网的H3C S9505-E交换机, 通过三地厂区单模光纤连接构成主、备两个RPR逆向双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接入子网通过H3C S9505-E交换机的以太网端口接入传输网。各接入子网的双核心交换机采用IRF (智能弹性架构) 或STP (生成树协议) 分别接入传输网。

3、组网应用

(1) 组网准备

1) 实施前备份系统当前的所有配置。

2) 每厂区安装点准备16A电源插座4个。

3) 每两厂区之间需准备单模光纤4芯。可以通过租赁电信运营商裸光纤方式实现, 保证裸光纤衰减值在允许的衰减范围内。 (10GBASE-S和10GBASE-L的标准协议中分别规定万兆多模光纤链路的衰减不得大于2.6dB, 单模光纤链路的衰减不得大于6.2dB。)

(1) 设备信息配置

(2) 升级S9505E IOS版本至Version 5.20, R1335

(3) 配置S9505E系统工作模式为混插模式。否则RPR接口板识别不出来。

(2) 二层RPR配置

1) 每个节点跨RPR单板绑定物理端口, 这样可以保证当其中一块接口板发生故障之后, 只要另一块接口板正常, RPR站点仍然能正常工作。在节点创建二层RPR逻辑接口并与物理端口进行绑定。其他节点按上述配置。

2) 将设备间的物理端口用光纤连接起来, 组成RPR环;同时将每一台设备上的Mate口用堆叠电缆连接起来。

3) 查看拓扑信息, 确认RPR环状态为闭环, 工作正常。

(3) 其他配置

1) 添加用户。

2) 添加登陆认证。

3) 配置Vlan。

(4) 故障恢复测试

1) 在不同接入子网的核心交换上配置终端计算机PC1、PC2, 保持PC1 Ping PC2状态正常。

2) 故障一:断开任意两台S9505E交换机之间的光纤, PC1 Ping PC2状态正常。

3) 故障二:关闭任意一台S9505E交换机, PC1 Ping PC2状态正常。

4) 故障三:任意接入子网断开与RPR主环网上S9505E交换机的连接光纤, PC1 Ping PC2状态正常。

三、结束语

RPR技术 第3篇

该园区规模较大, 占地面积逾30km2, 园区内的景点多达70多个, 建设方要求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无线对讲中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室外求救系统、旅游信息动态显示系统5个子系统。据初步统计, 各监控点数累计超过1500个, 系统需要处理的信号包括视频信号、音频信号、报警信号、控制信号, 不同设备对信号的QoS要求是不同的。此外, 建设方对园区的建设是分期进行的, 目前实施了第一、二期, 尚未实施部分的具体监控点的数量和位置都没有确定下来。通过反复和建设方及专家进行设计沟通, 按照“先进、可扩充、集成和易维护”的原则, 我们首先确定了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为满足园区目前和未来需要所应该具备的特点。

(1) 多业务传送能力

由于本项目涉及多个业务子系统、多种数据类型, 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必须具备多业务传送能力, 即可支持流媒体、视频流、音频和控制信号数据业务。

(2) 基于IP化

多种信息传输统一使用IP格式, 方便引入和实现多媒体业务、图像、广播、各种报警信息、话音、设备远程控制等多种系统和应用。传输技术必须具备面向IP优化的性能, 网络应能够提供较高的带宽利用率。

(3) 高带宽支持能力

由于视频业务将会是本项目中主要的带宽使用者, 所以我们建议传输网络应提供高带宽, 并具备平滑升级扩容能力。

(4) 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可扩展能力

网络应具备强自愈能力, 在发生故障时, 能够实现快速倒换, 通常时间应小于50ms, 工业控制应用型网络保护倒换时间甚至应小于10ms。

(5) 动态分配带宽, 有严格的拥塞控制和服务保证能力

网络平台承载多业务, 就必须具有SLA服务等级和QoS质量控制技术, 保证各项业务都能获得所需的带宽, 有效避免业务之间的冲突和网络的拥塞。

为使系统具备上述特点, 我们首先对监控系统传输方式的现状进行了了解。大型远距离监控系统传输网络的传统建设办法是采用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或数字光端机搭建“树状”网络, 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网络呈树型, 根部是中心点, 放置一台光端机, 分叉点是复用器, 末梢是摄像头和其他信息采集设备;每个树的末梢与中心点间形成一条独立的通道。这种网络的优势是每个树末梢上信息的传送不受其他末梢点信息传送的干扰, 传输实时性好, 没有拥塞, 所以适合于图像监控这类信息需要快速传输和信息流向呈向心单向汇聚型的应用。但是, 这种通信网络存在很大的缺陷:

◆信息传输的格式不统一, 不方便开展多媒体应用, 例如图像监控只有现场图像, 没有现场的声音;

◆信息单向传输, 不方便互动应用, 比如中心可以向现场发布广播, 但现场的声音不能回传中心;

◆信息只能在监控或采集点与中心点间传输, 不能在不同监控或采集点间交换, 不方便开展多个不同地点间的网络互动和信息共享, 例如电视会议、电话会议;

◆容灾能力差, 光纤或分叉点的设备故障会造成传输中断, 无法保障报警求救或森林防火等重要信息传送的可靠性;

◆不同系统间的互动 (例如图像监控与求救系统, 或图像监控与森林防火间的联动) 不便;

◆集成性和扩充性差, 只能为监控 (监控图像和声音) 系统所用, 不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应用 (如信息发布) , 因而其他应用必须独立搭建传输线路, 当日后要增加应用时, 无法利用现有网络, 势必造成二次投资浪费;

◆控制缺少智能化, 只是将各种信号均等地进行“复用”, 不能根据情况调整信号的优先级别, 智能地区分重要信号和一般信号 (随着前端设备的增加, 这种问题会日益凸显) 。

显然, 这种组网方式是不可能达到我们的设计目标的。因此, 经过研究, 我们决定采用基于RPR的组网技术 (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RPR及其相关PON (无源光网络) 的工业级IP技术在继承了普通IP技术的高交互和多媒体优良特性的基础上, 还具备了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

◆多种信息传输统一使用IP格式, 方便开展多媒体业务;图像、广播、各种报警信息、话音、设备远程控制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传输, 有利于视频监控、报警求救、森林防火、入口屏幕显示等多种系统和应用使用同一通信网络;

◆信息通过IP网络自动、灵活交换, 方便各种形式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例如互动视频监控、互动报警求救和应急指挥等需要多个不同地点同步互动的应用;

◆信息传输具有可承诺的带宽保障, 能够确保报警、求救、图像等关键和高速信息的实时传输;

◆具有10ms级环自愈功能, 能够在光纤线路切断或单个设备故障时保证信息传输不中断, 确保报警、求救等关键信息的可靠传输;

◆拥有虚拟专线、虚拟全交换子网 (VPN) 等多种信息隔离手段, 既能保障信息安全隔离又能方便各种形式的互动业务;

◆具有多媒体和灵活互动特性, 方便多种系统间的协动, 例如图像监控和报警求救、森林防火等系统的联动;

◆符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支持未来多种应用 (包括景点电子标签系统、休闲区无线上网系统、GPS游人定位系统、可视对讲无线巡检系统、户外活动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野外实景式电子游戏系统) , 能够为建设数字化森林公园提供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RPR的全称为弹性分组数据环 (Resilient Packet Ring) , 标准编号IEEE 802.17是在SDH组网技术、ATM和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骨干传输网技术。RPR采用了类似于SDH的分插复用方式, 设置直通通道来保证业务传递的快速性, 并且保证插入到环上的业务包不被丢弃, 广播包可以进行复制。在数据通道设置方面, 灵活采取双缓存或单缓存的方式来保证高等级直通业务、低等级直通业务、高等级上传业务和低等级上传业务的优先次序, 同时将接入侧的上传业务严格分为A0、A1、B和C这4个等级, 以便采用相应的策略控制器来实施接入侧的流量控制。RPR吸收了SDH保护策略的优点, 采取了环回和导向两种保护方式, 其中环回方式类似于SDH的常规复用段保护方式, 同时占用内环和外环的容量, 而导向方式则类似于SDH的越洋保护方式, 只占用保护环的容量。在启用导向方式的情况下, 由于故障节点要向全网其他节点公告故障信息, 其他节点可能因此调整自身的业务流向, 所以在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保护倒换时间可能会超过50ms;另外, RPR的保护如果跟SDH保护协同工作, 必须设置拖延时间。表1是SDH、RPR和以太网的对比。

从表1中不难看出, RPR技术既有SDH的多业务传输能力和高可靠性, 又具备以太网对数据的支持功能, 同时对数据传输有高QoS保障, 应用在本项目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个平台可以统一搭建多种系统, 节约投资, 方便维护;

◆对数据优化的多业务传输, 符合未来信息数据化的发展趋势;

◆强力的QoS保障和专线、VPN等业务承载能力, 方便开展各种应用;

◆即插即用的网络在线升级, 保证网络扩容时无需中断业务;

◆带宽利用率高, 传输能力相当于SDH的5倍和以太网的2倍;

◆网络容灾能力强, 保障报警等关键业务的传输在网络故障时不中断;

◆优秀的性价比。

RPR技术 第4篇

近几年一项全新的数据多业务传输技术弹性分组环技术 (Resilient Packet Ring, 简称RPR) 逐步发展起来, 并于2004年由IEEE国际标准组织正式确立了IEEE802.17协议。弹性分组环是一种基于城域环网的新型的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技术, 它是对以太网中点到点、点到多点的通信机制和环状网络拓扑应用的进一步扩展。RPR采用了双环结构、空间复用机制、自动拓扑识别机制、基于源路由的保护倒换机制、带宽的动态分配、统计复用等。是在当前的城域光环网络上优化数据包传输的首选技术, 且能有效的应用到广域网中来。RPR技术有效解决了通过SDH或者ATM作为业务承载层无法提供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的业务需求, 并且具有灵活的组网能力、成熟的环自愈技术、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宽带、大容量、智能化等特点。

本文根据浙江台州电力通信网改造要求, 提出一种基于弹性分组环技术面向电力数据通信网络的解决方案。

(二) RPR技术在电力通信网络实现方案

浙江台州电业局与宏达公司、计量中心、汽运公司、宏兴公司和修试工区五个站点之间有光纤连接。电业局与下面的五个站点形成汇聚型的网络结构。通过路由器接入电力广域网。这样电业局与下面的五个站点都可以接入电力内网, 但是不能接入外网。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但是随着电力行业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电业局需要对整个网络改造, 改造要求如下:

1. 电业局以下五个站点既能上内网 (电力Intranet) 又能上外网 (Internet) 。

2. 内外网之间需要物理隔离。

3. 不另外增加电业局与下面的五个站点之间的光纤资源。

根据电业局的要求, 本文提出了RPR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具体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在RPR网络上的不同节点之间可以建立以太网虚拟子网 (或称透明以太网, VPN等) , 适用于信息点分散的同种交互式数据业务的传输, 如图像监控、办公自动化等。在设置子网时, 将不同节点设备上接入同类业务的以太网接口设置在同一子网内, 则该子网连接的所有端口之间都可以相互通讯。虚拟子网上的业务与其他业务是隔离的, 可以通过设置每个端口的带宽来限制数据流量, 流量限制最低可以64K带宽为单位, 同时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设定该种业务的优先等级, 以保证高等级业务传输的实时性。具体实施方案和采用的设备如图3所示。

(三) RPR技术在此方案中的优势

RPR协议由以太网协议发展而来, 因此继承了以太网技术的高效性、低成本、升级扩容简便、以及对IP业务的良好适配性, 同时RPR技术吸收了SDH技术环网保护、保证服务质量等优势, 并且增加了动态带宽分配和双向同时传输等基于数据的特殊传输模式, 使得RPR网络对比传统数据传输网络具有极大的优势:

1. 电信级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此应用中, 如果在宏达公司和计量中心的RPR设备之间连上光纤, 汽运公司和宏兴公司的RPR设备之间也连上光纤, 构成两个RPR环网。在两个RPR环网中, 如果当单向线路中断时, 这条线路上的业务可以在瞬间切换到反向线路上, 保证业务不中断, 极大地提高了网络可靠性。同时, 内网和外网业务可以采用逻辑上相互隔离的传输通道, 保证了业务传输的安全性。

2. 带宽利用率和传输效率高

RPR环网具有空间复用、统计复用和动态带宽分配机制。空间复用是指在线路上传输的业务只占用相关节点设备间的单条线路通道, 其他未被占用的线路通道可以完全为其他节点间业务占用。统计复用则是基于分组交换的传输机制特有的特征, 由于数据包的传输是顺次发送到线路通道上, 因此只要在线路通道空闲时, 其他业务就可以占用, 而传输网络上承载的业务总量从统计的角度看通常只占用网络的部分带宽, 由于采用动态带宽分配和双向同时传输机制, RPR环网的带宽利用率比传统网络提高4~6倍。另外, RPR技术对过环业务快速转发的处理也大大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

在本文中, 每个RPR环网有3个节点, 如果业务只在每两个相临节点间传输, 则3段线路同时双向传输, 网络瞬间承载的业务总量可达0.9G (155M32) 。

3. 保证服务质量, 满足多种业务接入要求

在将内网和外网隔离的情况下, 本方案还提供了业务分类和服务等级分类等机制, 可以在内外网上分别传输实时性要求不同的业务, 同时对于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具有带宽保障机制。

通过设置以太网虚拟子网 (或称透明以太网, VPN等) , 可以满足多种业务的接入要求, 如图像监控、办公自动化等。在设置子网时, 将不同节点设备上接入同类业务的以太网接口设置在同一子网内, 则该子网连接的所有端口之间都可以相互通讯。虚拟子网上的业务与其他业务是隔离的, 可以通过设置每个端口的带宽来限制数据流量, 流量限制最低可以64K带宽为单位, 同时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设定该种业务的优先等级, 以保证高等级业务传输的实时性。

4. 性价比高

此改造办法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在增加5台RPR设备、和铺设一段光纤资源 (如果需要构成RPR环网) 的情况下, 不仅满足电业局的改造要求, 同时将原有的网络带宽成倍的增加, 而且能在内外网的实现多种业务接入并实现业务传输之间的隔离, 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还具有带宽保障。

(四) 结语

综合起来, 采用RPR技术的改造方案能满足电业局的改造要求, 并且在可靠性、服务质量、带宽利用率、传输效率和性价比等各方面性能上都优于传统方案。为未来新增多种数据业务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广泛的空间,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IEEE Standard802.17.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arameters, Physical Layer Interface and Management Parameters[S].Piscataway, NJ:IEEE, 2004.

[2]杨世平, 张引发, 邓大鹏, 等.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与工程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3]王兆佩, 张勇.RPR over SDH技术在组建广域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 2007, 28 (173) :9-12.

[4]王辉.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研究 第5篇

一、RPR的保护机制

RPR主要有两种保护机制:源路由和绕回的保护机制。 (1) 源路由的保护机制。在对源路由实行保护的时候具体的表现为:一旦检测到系统发生故障, 那么节点就不会对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绕回, 而是直接的向系统的各个节点发出链接故障的信息, 当节点接收到这一信息的时候就会马上更新数据库, 并且保证每个发送业务的源节点能够有效的避开发生故障的节点, 达到保护源路由的目的。源路由保护机制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信息以及环路带宽的利用率, 并且在进行业务转换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它光纤的业务传递。 (2) 绕回的保护机制。在使用回绕的保护机制时如果遇到故障那么故障旁边的节点会把业务绕回到另一个信息传递的环上, 严格按照保护的倒换协议进行绕回从而避免信息传递的中断。同时在采用源路由的绕回保护机制的时候, 可以对RPRMAC层直接进行物理层次的绕回机制, 不受到故障的影响。并且使用绕回机制能够缩短倒换的时间, 还能减少分组的流失。绕回的具体方式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 这样能充分的发挥出绕回保护机制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二、SDH的保护机制

SDH的保护机制属于一种物理层的技术, 它通过将冗余的宽带和网络设备从而实现网络的保护机制的切换。 (1) 点到点的SDHAPS保护机制。一般SDH的APS保护机制分为1+1, 1:1, 1:N三种方式。其中1+1的保护方式指的是发送信息的时候采用的是主信道以及备用信道同时发送, 一旦主信道出现问题, 那么收端就会切换到备用信道进行信息的接收, 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这种方式的倒换速度快但是信道的利用率却比较低。而1:1的保护方式是指发端在主信道发送主用业务流而在备用信道发送额外的业务流, 一旦发生故障主信道的业务流就会切换到备用信道上, 那么备用信道上的额外业务将会被丢弃, 而收端就可以从备用信道中接收主要信息流。它的优点是信道的利用率相对比较高但是倒换的速度则比较慢。最后是1:N的保护方式, 它和1:1的传送方式基本一样, 区别就是它采用的是N条主信道以及一条备用信道来进行传递信息, 所以当发生故障的时候N条主信道只有一条能够得到恢复。虽然信道的利用率是提高了但是却降低了系统的稳固性。 (2) SDH自愈环SHR。自愈环SHR也就是在发生故障以后可以不依靠人为的因素从而能够使得网络自动的进行恢复。这种保护的功能自主和能动性很强, 能够让用户感觉不到出了故障。一般而言, 自愈结构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道倒换环、一种是复用段倒换环。其中通道倒换环主要是用来对于信息通道的保护, 采用通道的警示指示AIS信号来判断是否进行倒换。而复用段倒换环则主要是用来保护复用段的, 是否倒换是根据复用段信号的质量来进行判断的。它们二者的区别表现在通道倒换环一般是使用的专用保护而复用段倒换环则是公用的保护, 也就是没有出故障的时候它是空闲状态的。另外相比复用段倒换环通道倒换环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选择性的对某些通道进行保护, 这样在实际的应用和保护过程中就更加的经济和方便了。

三、总结

从定义上来讲RPR是一种新的MAC层协议而SDH的保护主要倾向于物理层次的保护。RPR可以对不同的环网进行保护而SDH则没有这样的保护机制, 同时, RPR主要是采用源路由保护方式进行倒换而SDH则是采用的复用段进行保护, 在时间以及利用率方面都比SDH保护机制要优胜一些。总之, RPR以及SDH保护机制各有优劣, 最根本的还是要根据实际的信息传输渠道和要求来进行选择, 从而不断的优化人们对于信息传递的要求, 提高信息高速公路技术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无论是从信息传递的速度还是模式来讲都需要进一步的进行优化改革, 从而不断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文章分别介绍了RPR保护机制以及SDH保护机制, 并对比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RPR,SDH,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燕, RPR与SDH保护机制的对比分析, 大众科技, 2010

[2]余少华, 蔡鸣, 光城域网的创新模式——MSR, 电信科学, 2012

RPR技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0至2001年对前来白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224例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选择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简称RPR) 进行检测。初筛采用RPR定性试验, 阳性者进一步做RPR定量试验。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有效期内使用, 并严格按试剂盒试验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和判定结果, 严格控制试验条件。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 (抗体滴度) 采用几何均数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两年间检测阳性率的比较

见表1。两年期间门诊就诊性病患者中, 进行RPR试验者224例, 阳性94例, 阳性率41.9%。其中, 2000年RPR定性试验151例, 阳性73例, 阳性率为48.3%;2001年RPR定性试验73例, 阳性21例, 阳性率为28.7%。经统计学处理, 两年间RPR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7.74, P<0.01) 。

2.2 检测阳性率性别差异的比较

见表2。两年间门诊就诊性病患者RPR检验224例, 检测男性128例, 阳性55例, 阳性率42.9%;检测女性96例, 阳性39例, 阳性率40.6%, 男女性别检测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 P>0.05) 。其中, 2000年RPR检验男性85例, 阳性42例, 阳性率49.4%;女性66例阳性31例, 阳性率46.9%;2001年RPR检验男性43例, 阳性13例, 阳性率30.2%;女性30例, 阳性8例, 阳性率26.6%。

2.3 抽样定量检测结果的比较

根据临床医师的要求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则, 从两年RPR定性试验阳性者中抽取了39份进行RPR定量试验, 其中从2000年RPR定性试验阳性者中抽取25份, 从2001年RPR定性试验阳性者中抽取14份分别进行了RPR定量试验, 其检验结果是RPR滴度以1∶4和1∶8为最多, 其次是1∶32, 见表3。经计算, 2000年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8.0, 2001年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14.5, 经假设检验, 两个几何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3, P>0.05) 。

3 讨论

上述检验结果显示, 2000年151例门诊性病患者中RPR阳性率为48.3%, 2001年阳性率为28.7%。从该数据看出, 阳性率明显增高, 说明白城市性病患者梅毒感染率占很高的比例, 男性梅毒感染率比女性稍高, 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这与国家卫生部防疫司报道1990至1996年的梅毒感染率男女之比在逐年缩小是相符的。试验中进行的RPR定量测定就是用来诊断梅毒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有利数据, 根据试验结果提供的可靠数据, 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治疗措施, 建议梅毒感染者定期进行有关的检查及检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 预防和控制该病在白城市的蔓延。

但从两年的RPR检验结果比较来看, 2001年门诊性病患者RPR阳性率低于2000年阳性率, 并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 这说明白城市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控制该病的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除对感染者进行定期有关检测和积极治疗外, 还加强了宣传教育力度, 使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梅毒感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甚至危机生命, 加强了白城市特种行业的从业人员及高危人群献血员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检验, 切断传染源, 对从业人员加强了相关卫生知识的培训, 使高危人群能自觉地采取预防措施, 防制包括梅毒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RPR技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患者血清标本, 年龄20~84岁。

1.2 试剂

ELISA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RPR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1, 2], 做ELISA和RPR检测。

2 结果

1882名就诊患者中ELISA阳性1881例, 阳性率99.9%;RPR阳性419例, 阳性率22.3%.其中419例梅毒确诊病例中, ELISA检测阳性, RPR1:1倍稀释阳性416例;RPR1:2倍稀释阳性2例;ELISA检测阴性, RPR1:1倍稀释阳性1例。见附表。

3 讨论

资料显示[3], 梅毒的螺旋体的重要致病因子中主要包括有12种膜蛋白和几种主要的溶血素, 在人体发生感染后4~6w, 就可以在血中检测出相关抗体的存在。ELISA法主要是对TP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包括IgG和IgM两项指标, 灵敏度高, 特异性比较强。但由于梅毒IgG抗体在治愈后仍可存在体内, 因此阳性结果只能说明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 无法判断感染状态, 也不能用来进行疗效监测。RPR方面主要检测的是非特异性类脂质, 是螺旋体破坏人体组织过程中所释放的物质间接引起的抗体, 该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抗体, 且在晚期梅毒或治疗后梅毒可能转阴, 因此该试验不适合一期、三期和治疗后梅毒的诊断, 仅用于梅毒的疗效观察。

综上所述, 梅毒筛查采用ELISA联合RPR的方法, 可以减少漏检率, 为临床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l]吴晓明, 林汉生.1991~2006年全国淋病与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6) :3051-3052.

[2]孙仲新, 秦柳, 孙润芸.ELISA和RPR联合检测在孕妇梅毒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2 (7) :59, 90.

RPR技术范文

RPR技术范文(精选7篇)RPR技术 第1篇在城域网中, 现有的光纤布局大都为环状, 多采用SDH和SONET技术。以太网可以很方便地扩容局域网到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