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工湿地景观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工湿地景观范文(精选10篇)

人工湿地景观 第1篇

湿地作为“自然之肾”, 在涵养水源、提高水体质量、减轻水体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自然湿地的逐渐减少意味着自然生态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渐行渐远。人类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某些物质, 却正在失去自然的纯净滋养和天人合一发自内心的祥和, 全世界范围内,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等恶果已经逐渐凸现。针对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 近年来, 在世界湿地组织的倡导下, 在各地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 人工湿地包括各类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 正在逐渐恢复和再生因为城市化建设被侵蚀的自然湿地。在我国, 人工湿地事业虽然刚刚起步, 但正在以不可逆转之势, 开始吐露生机。

2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内涵

2.1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概念

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和土壤过湿的地区, 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物种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包括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 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天然湿地是在自然营力作用下形成的, 而人工湿地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建设形成的湿地, 供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益处的由饱水基质、挺水或沉水植物、动物与水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城市人工湿地研究, 就是要创造一个模拟自然生态湿地的人造湿地系统, 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意义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 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

(1) 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 降解污染, 疏导雨水的排放, 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2) 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 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 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在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 人工湿地被广泛运用到居住区的水景设计中, 将景观与环保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由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 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特别是景观水域绝大部分富营养化, 亟待进行治理;目前绿地过分地人工雕琢与堆砌的倾向, 使城市中十分珍贵的自然生态信息对现代人的身心涤荡作用受到干扰, 人们渴望能够亲近自然。正是在这种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 人工湿地应运而生了[1]。

3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3.1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国外研究概况

20世纪初,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世界的湿地开始经历退化、丧失和恢复的过程。国外对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因此展开。忽视自然环境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改造工程, 已被普遍否定。在国外的现代城市建设中强调突出丰富的水边空间, 沿河建设大规模的中央公园、城市公园, 一方面让现有的湿地环境尽量接近自然状态, 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增加湿地周边的空间和绿化, 强调创造城市富有情趣的亲水空间, 增加城市环境舒适性。

(1) 欧洲国家的“重新自然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 德国进行了对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 提出了“重新自然化”的理念, 在全国范围内拆除了被混凝土渠道化了的河道, 将河流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况。1983年瑞士颁布的河流保护法规中明确规定, 在河流整治的各种方法中, 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采用如下的优先级顺序:生物材料方法 (植物) ———混合方法 (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 ———刚性材料方法 (木材、石料、混凝土) ;在需要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时, 对生态学和景观方面存有缺陷的河流部分, 必须同时努力地予以改善, 例如增加植被, 或者在水流中抛石, 为鱼类营造藏身之处等。

(2) 日本的“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建设省河川局“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法规中规定:尊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样性;保障和创造出满足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水循环;水和绿形成网络, 避免生态体系的互相孤立存在。在强调自然保护的同时, 积极推进旨在不断恢复自然的水边环境建设。具体的做法是, 在河流整治时, 利用自然石料和水生植物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河岸的高水位淹没处增加绿化, 保障鱼和动物的生息环境;在确保河流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 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增添城市景观魅力。

(3) 美国波士顿的“自然湿地”设计。波士顿市由于快速的空间扩展, 导致查尔斯河水质急剧恶化, 而上游城市和沿河排水系统又引起了频繁的洪水泛滥。为此, 波士顿制定了被称为“自然湿地”的水体边界规划。其主要特征是以河流为系统, 以河流边界的滩地作为公园带, 保持河岸与河漫滩的自然状态, 并沿河流发展带状绿化系统, 同时将市内的数个公园连为一体。为此, 波士顿市疏散了河边的居民, 通过疏浚河流、种植能抵抗周期性洪水变化的树木来恢复河流的自然演进过程, 使过去污水横流、泛滥成灾的河流转变成为由自然过程控制的、最有吸引力和最具自然活力的地方[2]。

3.2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国内研究概况

3.2.1 设立湿地公园

2005年5月, 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杭州西溪对外开放。从而标志着湿地景观达到了一个国家级的认可高度, 在这个公园的规划设计中, 设计者结合了很多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生态规划方法, 在国内作出了一次全新的尝试。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 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 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 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从生态角度看, 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 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km2, 这样小的范围, 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 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会减弱, 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 缺少补充, 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因此, 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 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 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 最小干预, 修旧如旧, 注重文化, 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对国内目前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现状来说是一次破茧,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 景观生态规划的整体水平不高, 是我国湿地景观规划最大的欠缺, 怎么样在国内进行人才整合, 专业整合, 是目前两方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信未来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会有一个全新高度。

3.2.2 人工湿地景观营造

(1) 湿地景观设计在我国居住区中的应用,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 我国城市居住环境总体规划设计主要受前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 普遍采用分级规划模式, 即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组团模式, 这种规划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当时国情;与此相对应, 居住区绿地景观也采用分级布置方式:居住区公园 (中心花园) 一小区游园 (小游园) 一组团绿地一宅间绿地。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居于主导地位而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只是它的一个附属设计, 仅是建筑设计完成后的工作延伸和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的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环境和谐、管理到位。景观设计在国内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大尺度范围景观规划逐步进入到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居住环境设计领域。这时期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水体景观的营建, 喷泉、跌水、水池等水体景观形式层出不穷, 给居住区居民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2) 生态学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更深刻的内涵, 使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范畴, 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的各环境构成要素视为整体生态系统;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环境。目前, 已有设计师将人工湿地水体景观引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中, 通过生态学的环境设计思想来营造水体景观, 不仅追求如画的美学效果, 更注重环境内部的生态效益。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就是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以人为本作理念, 逐步建立适合居住环境的生态网络, 就目前许多大城市的居住环境体而言, 景观环境的视觉美学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但生态设计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1引言

城市公园是人们获得城市化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也是城市文明的标志, 不仅具有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功能, 同时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折射出城市形象和公园形象, 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游览、休息、娱乐, 在丰富街景、美化市容、树立城市形象特征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城市公园大都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起来的,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也曾经有过兴盛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公园在外部城市环境转变过程及未来建设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这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研究。

2城市公园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城市公园, 广义上是指除自然公园以外的一切公园, 狭义上则指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 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1]。

城市公园是西方工业革命以后, 在欧美国家产生并推广到全世界的, 是伴随着西方国家近代社会历史而展开的城市化及市民文化的产物。在中国, 城市公园却是外来文化借助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 以“舶来”的概念和形式, 在洋思想洋理论指导下

收稿日期:2010-08-17

作者简介:王俊杰 (1986—) , 男, 安徽巢湖人, 苏州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蔡平 (1955—) , 男,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园林和园艺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4 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对自然湿地的模拟, 它是以污水处理为目标, 经人工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系统。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 目前我国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虽然有一些成功的范例, 但还很少。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使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实现对废水的生态化处理。在我国, 一方面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 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传统的二级活性污泥处理工艺, 其工程投资高、耗能大、运行管理要求高, 而对于资金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城市和乡镇, 无力拿出太多的资金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3]。

人工湿地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无疑成为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首选, 但是在很多地区, 居住区人工湿地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这种环保的可持续居住区水景模式将会越来越受青睐, 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项技术同样适合于广大农村, 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之中, 在我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 最近发达国家已经将重点转移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特殊工业废水方面。将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特殊工业废水, 这是人工湿地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和趋向。

摘要:通过对居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及与其相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概述, 在总结城市居住区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 对居住区湿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提出居住区人工湿地以模拟生态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景观的营造, 探索有生态特色的城市居住区湿地型景观水环境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新途径, 以期对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居住区,人工湿地,水环境

参考文献

[1]聂兰生, 邹颖, 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2]华莱士S, 帕金G, 考思C.寒冷地区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设计与运行[J].中国环保产业, 2003 (6) :40~42.

人工湿地景观 第2篇

摘要:从概念、区位、背景、结构、主导功能、干扰、利用及景观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自然湿地、人工次生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强化湿地的分类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作 者:邱彭华    徐颂军    谢跟踪    符英    QIU Penghua    XU Songjun    XIE Genzong    FU Ying  作者单位:邱彭华,谢跟踪,符英,QIU Penghua,XIE Genzong,FU Ying(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徐颂军,XU Songjun(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期 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10, 23(2) 分类号:X26 关键词:人工次生湿地    人工湿地    自然湿地    比较   

★ 景观设计个人简历范文

★ 框架协议范文

★ 框架协议范本

★ 景观设计专业英文简历

★ 园林景观设计个人简历

人工湿地“净水厂” 第3篇

塔特兰地区水务局湿地项目经理Chris Zachry看着经过湿地净化后的水流入里奇兰德·钱伯斯水库。一棵死栎树矗立在费尔菲尔德市的湿地中,树上有几只水鸟。当人们通过三一河引水流入2000亩平原后,这些荒原就变为了人造湿地。

鹈鹕栖息在乔治·香农人造湿地中,这片湿地不但每天为当地水库提供6.5万加仑的净水,而且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

经过20多年的建设,美国得克萨斯州乔治·香农人造湿地终于在近日首次造福区域居民,每天数万加仑的工业或生活污水流入这片2000英亩的人造湿地,经过微生物和植物一周的过滤后,清澈、干净得可以作为饮用水取水水源的净水从湿地中流出,这不但解决了当地的持续干旱问题,而且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

廉价高效可复制的成功模式

当浑浊的污水缓缓流经位于美国得州拉达斯和休斯敦之间的“乔治·香农人造湿地”之时,湿地浅水塘中茂盛的植被细细地过滤出污水中的磷和硝酸盐,当这股污水在湿地中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流淌和过滤后,它变成了一条清澈的溪流,注入当地饮用水取水区。

这块面积2000英亩的湿地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里斯通县费尔菲尔德市(Fairfield),如果没有它,那么每天将有6.5万加仑的污水流入墨西哥湾,而有了这个“污水净化厂”,这6.5万加仑经过处理的废水变成了干净的水,源源不断注入里奇兰德·钱伯斯水库(Richland-Chambers Reservoir)—一个为得州持续抗旱做出卓越贡献的工程。

这块湿地系统耗资仅7500万美元,其成本远低于建造一座传统的过滤型净水厂。《乔治·香农湿地水资源再利用计划》分阶段施工,今年夏天首次为区域用户带来实惠。若将湿地某些区域的植物梳理后,预计流量可增加到每天9万加仑。根据当地官员表示,通过该计划取得的水,每1000加仑的成本仅为传统净水方法的一半左右。这个湿地水源再利用计划可以被复制,第二个兴建计划预定在10年内完工。

乔治·香农人造湿地的良好效果已经引起各个城市决策者的兴趣,甚至是远在墨西哥城和巴格达的决策者。在巴格达,炸弹摧毁当地的水利基础设施。

此外,世界各地的气候学家都预测未来人类要面临更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而湿地系统能够大大降低水利公共事业的压力和人们对降水的依赖程度。

塔特兰地区水务局负责人、乔治·香农湿地的管理者大卫·马歇尔(David Marshall)指出:“对降水的依赖性终于开始回调,随着潜在的气候变化和长期干旱,我们的状况非常危险,而这些湿地能够为我们稳定而持续地提供大量的水。”

虽然《乔治·香农湿地水资源再利用计划》中所用到的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但直到最近才被证明是可靠且经济高效的。因此,这一创新实验项目进行了超过20年,才于最近终于获得成功,使得奇兰德·钱伯斯水库获得了之前没有的额外水源。

塔特兰地区水务局环保主任达雷尔·安德鲁斯(Darrel Andrews)指出,该计划首先是改造了三一河(Trinity River)水道—到今年7月份,终于使得大部分处理后的废水流入河流上游100英里的水道—那是一个大水池,使得污水中的泥沙等固体物沉淀。然后,这些水流经过去泛滥的2000亩平原中,平原变为了湿地,植被变得茂盛,长满了豚草、朴树等植物,湿地也成为了野生动物的新栖息地,白色的鹈鹕、木鹳随处可见,偶尔还有鳄鱼出没。沿途的微生物和植物过滤出水中的磷和硝酸盐,最终,净化后的水注入水库。

你能够想象吗?乔治·香农的湿地是建造在一片废弃的油田上的。该油田此前属于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现在,它为当地水库提供了占其容量30%的供水—这造福了得州北部150万居民。

一旦建成将几乎无成本运营

虽然费尔菲尔德市建造这片人工湿地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更频繁的干旱冲击,但在美国别的地方,人们正逐渐倾向于利用湿地解决其他问题。

例如,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布卢明顿市,人们利用人造湿地来解决水的质量问题而非数量问题。当地社区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降低其公共饮用水源的硝酸盐含量。因此,他们转去与农场主合作,因为农业用化肥正是硝酸盐问题的根源。

约翰·富兰克林一家自1848年起就一直经营着位于莱克星顿的一个面积约1200亩的小型农业社区,那里距离芝加哥南部大约两小时车程,富兰克林家的耕地就坐落在布卢明顿市的水库上游。

那片土地原本都是沼泽和湿地,不太适宜耕种。而富兰克林家的祖先和当地其他居民发现,要想开发利用土地,唯一途径就是迅速排出多余的水分。

曾经的沼泽和湿地变为了可种植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农田,经过超过一个世纪的耕种,当地的土壤和溪水中,硝酸盐含量极高,成为了没有生物可生存的死区。布卢明顿市也在市政饮用水供应中检测出了硝酸盐。而硝酸盐含量高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婴儿供氧不足。

于是,布卢明顿市水净化项目的管理者里克·维特(Rick Twait)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7.2万英亩的水库上游流域上。该流域的水源源不断注入布卢明顿市现在的两个饮用水取水库。市政府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以及其他机构携手在上游农业区域建造多个面积不同的人工湿地。

而负责研究这项水利工程的生态学家玛丽亚·莱姆克(Maria Lemke)指出,当前的目标是减少50%的硝酸盐含量。而到了10年后,这个数字将变得鼓舞人心,整片农业区只有约2.6%到3%的面积需要湿地实施有效过滤了。

富兰克林家目前已经获得了来自联邦政府的资金,用以把农场的一部分变为人工湿地。

“我必须这么做,我们都在同一片流域上,我们在上游所做的一切都将影响到下游的每一个人。”约翰·富兰克林说道。

随着玉米和大豆价格创纪录地下跌,已经很难有人愿意拿出更多的土地来种植这两种农作物了。但里克·维特指出,这恰好是个机会,可趁机建立足够多的湿地,那么布卢明顿市就将拥有全天然的净水厂了,而且不需要额外的电力来维持运行,只需要少数人手管理即可。

人工湿地景观 第4篇

1.1 人工湿地景观的概述

人工湿地景观是一种模拟自然生态湿地的系统, 其中包括对水体、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景观的模拟, 比如自然环境中的河流、湖泊都能够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人工湿地景观的功能主要在于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系, 通过仿造大自然的净化功能来创造出不同的自然变化, 从而对污水来进行净化处理, 这种方式也是保护环境一种重要手段。

1.2 工业景观的概述

工业景观也属于景观的一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各项工业活动如建筑、人机自然等都属于工业景观的一部分, 但从工业景观的内涵上讲, 工业景观主要是工业遗产保护内形成或者创造出的景观。工业景观属于人文景观的一部分,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并且要考虑到机械设备以及各项工业活动的基本需求, 将工业生产与景观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视觉体验。

2 我国工业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对工业景观设计没有足够的认知

工业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企业来完成的, 很多企业在进行工业景观设计时往往只认为工业景观的设计需要依附厂区的项目构建物来完成, 施工的方向也是以保护厂区各项构建物为基本内容, 这样就偏离了工业景观设计的初衷。并且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企业往往会处于经济方面因素的考虑, 往往在厂区内只设置一些花草树木等来充当工业景观, 这也不符合工业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工业景观形式较为单一, 缺乏生态特点

大多数的厂区在工业景观设计中都采用的相似的模式, 比如干路两侧种植树木, 在厂区中心处设置花坛等等, 道路的建设也过于单一, 整个厂区的框架没有形成足够的景观特色。同时, 工业景观设计的形式过于单调, 对于员工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较少, 有的厂区甚至没有。有的厂区为了强调自身的工业景观设计在厂区内设置了一些雕塑、喷泉等, 但是这些设施的存在感相对较小, 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另外, 景观生态设计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花草树木等设置也达不到工业景观设计的标准要求, 从而大大影响了厂区的整体景观形象。

2.3 盲目跟从, 设计缺乏独立性

我国大多数的厂区工业景观设计都是生搬硬套, 千篇一律, 设计缺乏独立性, 工业景观设计没有按照工厂的环境特点来进行设计, 这样的结果也使工业景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 生搬硬套的设计方式也间接的提高了施工成本, 从而增加了企业对工业景观的资金投入。

2.4 对于工业景观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

工业景观不仅是景观摆设, 同时也要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价值, 目前很多企业对于工业景观的设计都过于形式化, 没有发挥工业景观的价值, 工业景观只能够发挥其摆设的作用, 而其真正的价值却没有发挥出来, 这对于工业景观的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2.5 设计思路不够科学, 并且设计与施工存在一定的差异

工业景观设计中设计思路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很多厂区往往都是先进行建筑项目的施工, 在对进行景观设计的施工, 很多厂区的施工设计与施工不符合的现象也一直存在, 并且设计的流程也没有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进行, 施工与设计的要求也没有形成一致, 从而导致工业景观在完成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 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运用所遵循的原则

工业景观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几点原则:首先, 设计的工艺流程要符合标准的要求。建设工业景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厂区的生态建设质量, 并且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里就需要保证设计的流程要符合标准的要求, 然而在进行其他方面的设计。其次, 景观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为主的原则。特别是工业景观设计, 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情况以及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考量, 从而选用最佳的生态植物进行搭配, 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最后, 统一中求改变的原则。工业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内容, 还要更加重视人性化元素的应用。特别是在建设湿地的过程中, 对于湿地建设的各项条件都要保证符合相应的要求, 让湿地建设能够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这样才能提高人们在视觉和精神上的感官度。

3.2 人工湿地在工业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2.1 对基础资料进行细致分析

基础资料包含的内容有:项目所处位置的自然条件、水文情况、经济、交通、企业文化等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细致考察, 同时结合背景资料等创建合理、科学的景观设计标准, 为后续施工奠定扎实基础。

3.2.2 布局及选址

依据施工现场的情况, 明确人工湿地景观内水的特征、来源、水质等情况, 细致对项目的范围进行分析, 可以先绘画出地形图。在选取人工湿地位置期间, 尽量选择具有坡度的地区。污水流经植物平台后能够得到净化。各层植物平台间需存在相应的落差, 从而保证水体可以自然流动。

3.2.3 营造人工湿地的景观

在营造人工湿地景观期间, 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 视线的设计。景观中视线的设计十分重要, 利用相应构筑物对视线进行引导, 让人们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壮观的风景上。可以在景观的节点位置设计造型别致、凸显特色、标示性强建筑物, 如亭、桥、廊等, 并配置姿美、色美、味香的符合当地生态特性的植物, 提高绿化率, 增强其观赏性和实用性;其二, 水体景观的设计。该内容是人工湿地的重点内容, 与植物互相配合组成。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发展速率的逐步加快, 工业景观设计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深入地对人工湿地景观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从而创建更加和谐、环保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唐铭, 郭浩磊.兰州银滩湿地公园现状评价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02) .

芦苇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第5篇

摘要: 本文叙述了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介绍了复合式芦苇湿地、新型芦苇床填料等相关的新技术,具体讲述了利用芦苇人工湿地处理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

关 键 词:

芦苇;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

一、芦苇人工湿地的起源与发展

1953 年,德国的Dr.Kathe Seidel 在其研究工作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和无机物。Dr.Seidel 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一些污水中的细菌在通过种植的芦苇时消失(大肠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实验还表明芦苇能从水中去除重金属和碳水化合物。1974 年德国建成了第一个芦苇人工湿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芦苇人工湿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快速发展,已有数百座芦苇人工湿地系统投入使用。芦苇已是国际上公认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首选植物。目前世界各国正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应用芦苇湿地,并不断改进芦苇人工湿地技术。

二、芦苇人工湿地组成

(一)、主要成分

1、具有各种透水性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基质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复杂离子、化合物提供反应界面,为微生物提供附着。

2、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芦苇,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

3、生物种群,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吸收利用、吸附和富集作用。

(二)主要植物形式

人工湿地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浮水植物主要用于N、P 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为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目前一般所指的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中芦苇应用最为广泛。

(三)主要工艺流程形式

芦苇人工湿地系统一般作为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应用,工艺流程有多种形式,其中常用的有4种(见图1):推流式、阶梯进水式、回流式和综合式。

可向地下部分输氧,根和根状茎向基质中输氧,因此可向根际中好氧和兼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环境。芦苇的根可松动土壤,死后可留下相互连通的孔道和有机物。无论土壤最初的孔隙率如何,芦苇可稳定根际的导水性相当于粗砂2~5 年。

四、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一)芦苇生长未受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污水含有芦苇生长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为芦苇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肥源,使芦苇增产10.4 %,同时第2 年的后效观察芦苇仍然生长良好,比对照增产14.3 %。

(二)芦苇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由于芦苇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有较强的去除作用,处理后的水质分别达到GB8978 —1996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Ⅰ、Ⅱ、Ⅰ级标准。并且各物质的去除效果随芦苇生育期、负荷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BOD5 未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污水在芦苇湿地系统中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芦苇根系的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而去除。

(三)灌溉城市污水对土壤未造成不良的影响

污水处理后,土壤营养成分的增加起到了培肥土壤和促进芦苇生长的作用,说明城市污水是一种良好的富营养的淡水资源,同时通过芦苇的吸收作用,使土壤中盐离子减少,降低了土壤的碱化度。

(四)栽培芦苇净化污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城市污水是一种肥水,可为芦苇的生长提供水肥资源,促进芦苇的生长发育,提高芦苇产量,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材料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又使污水得以最佳的综合利用,缓解因淡水不足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彻底消除了水污染,达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因此,推广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开发水资源,是实现污水处理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措施。

五、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一)农村生活污水来源

农村生活污水是广大村镇地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量少、分散、远离排污管网,污水一般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由于农村地区水环境容量小,长期使用化肥使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高,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引起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已经成为控制面源污染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化肥废水的处理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芦苇人工湿地对化肥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而且投资小,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适合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和广大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状况。

由于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目前农村很多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恶化,有些水体已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解决好面源污染为主的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寻找一种经济可行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是急待解决的问题。0

八、芦苇人工湿地应用前景

(一)国外现状

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几百个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美国在1988 年至1993 年间就建起了几百个人工湿地系统,绝大多数系统种植有芦苇,发展速度比较快。

(二)我国现状

从1987 年天津环保所建成我国第一个占地6hm2,处理规模为1 400 m3/ d 芦苇人工湿地起,迄今在我国北京、南京、深圳、成都、沈阳、杭州等地从南到北,已有不少城市建立了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这些系统运行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相比国外而言,芦苇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慢。

芦苇人工湿地投资少,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有很好的经济价值,芦苇在我国又普遍适应生长。在我们这样地域辽阔、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能源短缺的国家,研究并大力推广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使人们向污水处理的终极追求目标逼近,芦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必然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工湿地景观 第6篇

近年来, 我国各地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 而人工湿地则成为生态保护、景观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人工湿地则以湿地保护、湿地生态及湿地水处理为主要构建形式, 而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极为复杂, 其中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湿地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植物的生态功能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 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 也正是利用这三种作用的协同关系来进行废水的处理[1]。而生物作用中, 植物的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植物在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氧的传输吸收、吸附和富集营养盐以及有机物的积累作用等。不同种类植物在生长速度和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上都有差异。例如, 水生植物芦苇, 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作用;香蒲、浮萍等植物, 对水质净化有很好的作用, 更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为许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从各种湿地植物对COD、TN、TP去除效果综合考虑而言, 美人蕉、马蹄莲俱佳, 菖蒲、香蒲对TN去除率较高, 对TP去除率则较差等[2]。

1.2 陆生—湿生—水生植物生态系统

在植物选择和配置方式上, 应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法则, 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特点, 利用不同物种空间和时间的特质差异进行组合构建, 从而在探讨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特异的基础上, 开展湿地植物群落营造的研究, 探寻并得出不同湿地植物的科学配置。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主要形式有: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主要用于氮磷的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沉水植物其主要应用在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 一般人工湿地系统更多的是指挺水植物系统, 在人工种植的水生植物中, 最为重要的也是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次之, 深水植物会伴随着前两种植物群落的固定, 而固着在生境中[3]。例如, 在深水区域宜选择菱浮萍等浮水植物;在水质较差地段可栽植净水效果好的沉水植物;忌用侵害性强的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等植物。在水滨地带进行种植时, 应根据树种的高低配置, 实现物种结构的多样性, 同样要注意植物的层次, 疏密有距, 构建科学的湿生植物系统, 保持良好的岸线景观。此外, 在设计中还要注意种植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 在湿地景观区域内水体的一侧尽量设置高大的乔木及适当的陆生植物群落, 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 植物的景观功能

2.1 水生—湿生—陆生植物的景观优化

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由于大多数湿地植物属于落叶或半常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春夏生长旺盛而秋冬枯萎, 因此, 人工湿地系统更应考虑陆生植物的群落配置, 以改善枯萎季节的景观效果。而冬季时人工湿地芦苇枯黄, 只有少量松树等仍为绿色, 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来丰富冬季色调。

2.2 植物配置的视觉效果

植物种植设计, 在视觉效果上必须相互衬托, 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 尤其要增加观花植物数量, 很多湿地公园, 整个植物生长的季节很少可以见到观花植物, 而由于湿地的特殊环境, 配以或是挺水或是浮水的观花植物, 更能体现其湿地特有的景观特点。唐山市可以应用的湿生观花植物有荷花, 千屈菜, 鸢尾, 玉簪, 荇菜等。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 秋游香蒲、芦苇荡等。临路方向可以浮水或低矮植物为主, 使植物主体隔水相望, 或在沿岸栽植宿根花卉、花灌木等, 互为补充, 增加景观效果。

3 唐山市人工湿地植物配置选种

在人工湿地构建中, 水生植物, 湿生植物, 陆生植物都应该按一定比例配置, 形成一个种群间相互协调、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各司其职、稳定性好、季相丰富的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 使植物在观赏性、生态性及经济性上达到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 以唐山市某居住区人工湿地环境为例, 研究植物配置的最佳组合。

水生植物———挺水植物选择香蒲, 野慈姑, 芦苇, 芦竹, 水葱, 菖蒲, 德国鸢尾, 花菖蒲, 黄菖蒲, 荷花, 千屈菜, 水芹等;浮水植物选择浮叶慈姑, 萍蓬草, 芡实, 菱, 荇菜, 槐叶萍等;沉水植物选择矮慈姑, 苦草, 黑藻, 金鱼藻。如在水景观附近合理安排植物, 可采用不同高度植物错落配置或相同高度不同颜色植物, 如荷花有丰富的颜色, 萍蓬草的花为黄色, 而千屈菜的花为紫红色;合理利用不同种属植物开花时间差, 避免所有植物都集中在短期内盛开, 出现长时间枯萎期, 导致景观价值降低。

湿生植物———垂柳, 旱柳, 加杨, 元宝槭, 瑞木, 水杉, 水松, 落羽杉, 枫杨, 白蜡, 桧柏以及夹竹桃等。在沿岸边缘带选种姿态优美的耐水湿地植物, 如柳树、水杉、水松、迎春等进行种植, 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 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 创造出丰富的水岸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对比构图效果, 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区域。

陆生植物———采用乔灌草三层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 种植一些豆科植物, 上层植物选择落叶乔木毛白杨、臭椿、国槐、银杏, 常绿乔木 (侧柏、油松) ;中层植物选择:金银木、红瑞木、小叶黄杨、紫丁香等;下层植物选择铺地柏、金银花;地被植物不仅可以覆盖裸露的土面, 保持水土, 丰富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层次, 还可以应用不同的植物, 营造出规则式、自然式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景观空间。

4 结束语

人工湿地环境中合理的植物配置, 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 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景观, 而且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另外,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 还应考虑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选择乡土树种, 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构建植物群落, 体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唐山市某居住区人工湿地植物筛选与配置, 具有乡土化、经济性和地域性的特色, 以期为本市和其他地区多种形式的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Tennesse Valley Authority.River Basin Operations Water Resources, Destruc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Monitory Report for the Period:Marc 1989, 1990;5.

[2]李文英.几种常见湿地植物及其去污效果[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7, 3 (2) :63-64.

[3]张毅川, 乔丽芳, 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28 (6) :18-23.

人工湿地景观 第7篇

随着湿地生态功能不断的被开发和利用, 人们的意识也在随着湿地生态功能的深化而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如何对湿地理论进行应用已经成为了专家学者们钻研和探究的话题, 这也使得湿地理论在环境科学领域和景观生态学科领域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特别是在国内外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方面, 在人工湿地营造景观应用当中效果非常好。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还拥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人工湿地系统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完善和具体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当中的意义重大。

1 人工湿地景观概述

人工湿地景观作为一种新类型的景观不仅包含了美学、生态、人文等学科理论, 而且人工湿地景观还融合了教育性, 欣赏性, 生态以及净化等方面的功能。人工湿地景观符合景观发展当中满足人们对生态景观的渴求, 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宜居, 通过对一系列实体要素的感知和人们科学合理的设计人工湿地景观会更加符合自然湿地对于结构和功能的要求, 实现人工湿地景观在文化与艺术, 科学与教育, 人文与自然的复合体景观。

2 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选址

在对人工湿地景观建筑进行选址时, 要充分考虑建造地点是否可以满足湿地水文, 湿地土壤以及湿地植被三方面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 那么在选址时要尽量以原有的湿地区域作为选择建造的区域, 选择原有湿地区域的原因一方面, 原有湿地存在湿地基质, 水文环境很容易符合要求, 其生物种源也能达到既定标准。所以通过原有景观进行设计, 对于保持湿地系统的完整性意义重大。通过对原有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确保设计当中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这对于湿地恢复原有生态性和对人工湿地建设来说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形态设计

人工湿地景观虽然是在人为设计下产生的湿地景观, 但是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原理还是以遵照自然景观为设计的基础。人工湿地景观在设计上应以和谐为宗旨, 对影响人工湿地景观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这里面既有关于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的和谐, 也有关于环境功能的和谐。自然湿地环境复杂, 它不仅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能为湿地减缓水流, 蓄洪涵水, 减少洪水对湿地的破坏。在设计人工湿地平面形态时, 要保留平面形态当中自然弯曲的形态, 要根据地形的实际功能来确定, 使人工湿地平面形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 实现美学当中统一和谐, 自然均衡的原则, 尽量避免过于规整的图形形式。

2.3 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景观视觉上意义重大。人工湿地景观在生态设计过程当中, 要根据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尽量选择使用本地植物对人工湿地景观进行植物配置。要根据湿地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对植物的种类进行搭配, 使植物的形态, 色泽, 搭配协调, 层次分明, 错落有致, 使植物能够在功能上对水体污染起到很好的处理作用。对于边缘区域的岸边地带, 在植物种植的选择上要选择耐水性好的植物, 可以是水杉, 迎春等植物;也可选择种植灌木和乔木运用灌木和乔木的生长习性;不仅能够形成水岸立面景致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的对比, 水岸之间的倒影还能满足对人们在视觉效果上的冲击。

2.4 水岸空间的设计

湿地系统在环境当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区分的界限是岸边环境。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生态宜居, 以水而建, 环境优美。采用自然手法设计湿地岸边环境, 使水岸之间的辖长地带自然过渡, 在适宜的区域通过植被种植, 形成水岸生态交接区域;打通湿地的自然调节能力, 充分发挥湿地自身的渗透和过滤功能, 为鸟类和两栖类动物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 进而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岸边环境作为湿地和其他环境的一种过渡环境其作用不容小觑。故此, 在对岸边环境设计时应遵循岸边环境不同其处理水岸空间方式的选择就不同。

2.5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的特点不仅是自身的装饰性强而且数量多, 分布也很广泛。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能够对空间细节进行很好的完善, 使空间品质得到进一步加强, 充分体现人性化特性。人工湿地景观离不开栈道、亭、台、楼、阁等实物景观, 在进行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时一定要符合功能设计要求, 符合景观审美标准, 在景观建设选材方面要遵循取材的生态化和乡土化。就近取材一方面能够减少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人工构筑物和自然环境能够充分融合。这样环境艺术小品的用材就可以和环境艺术小品的风格形成一个整体, 成为湿地景观的主体, 从而发挥民俗建筑在湿地景观当中的魅力与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不断加大优质的水资源和亲水环境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意义深远。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能够充当自然湿地总量的补充, 对于城市环境给予的压力能够有效的化解。城市在进行湖泊和湿地的建设过程当中, 要秉承因湖制宜原则, 结合影响湖泊湿地建设当中的各种因素, 恪守生态理念;通过利用综合效应, 全面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 娱乐价值以及在污水净化处理上的能力, 加快我国现代化城市向着绿色、生态、宜居的方向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人们更期待自己居住的环境是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因此, 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打造城市遵从生态理念建设发展的准则, 对于构建和谐水环境, 建设完善科学的临水景观建筑来说意义深远。因此, 本文对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详实的阐释, 以期更好的推进我国湿地环境建设, 为更好的美化城市环境, 推进生态建设发展做出重要的努力。

关键词:生态理念,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陈雷, 任鹏飞.人工湿地对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1) .

[2]林丹, 张小风, 杨承清.论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人工湿地景观 第8篇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湿地园于2007年6月建于植物园东南部(N45°41′、E126°38′),占地面积2.8 hm2,其中水面面积3 500 m2。该园主要模拟小兴安岭典型的森林湿地景观,属于人工湿地中的城市景观湿地[1]。主要移栽了能形成草丘(俗称塔头)的莎草类薹草,此外还栽植了荇菜、芦苇、香蒲千屈菜等典型的水生、湿生植物。湿地园的建成充分发挥其湿地生态的多种功能与效益,提高人们的环境素养和自然保护意识[2]。通过对湿地园现有植物区系组成、植被特征分析,了解了该区域植物本底特征、生态特性,为中高纬度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探索城市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新模式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1 研究方法

2010年4~8月,选取植物种类最多、覆盖度最广的夏季进行实地踏查。采用随机设置样方的方法[3],在湿地园中随机设置1 m1 m的样方30个,并制定湿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表,记录物种、盖度、株数、株高及频度。并通过生态学中的植物群落特征的计数方法计算出样地中各湿地植物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及重要值[4]。将疑难种类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层次鉴定。鉴定阶段主要参考《黑龙江省植物志》[5]和《中国常见湿地植物》[6]。在湿地园附近发放问卷,调查公众对这种人工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偏好程度[7]。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景区游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1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植物园湿地园的群落种类构成

湿地园共生长着数十种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其余多为杂草。杂草的出现及其形成群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群落组成和结构亦不稳定。

经鉴定,该区域共记录植物数量为34种,分属于19个科,31个属。单子叶被子植物7科14属17种,优势科为莎草科(3属4种)、禾本科(4属4种)以及香蒲科(1属2种);禾本科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东北甜茅(Glyceria trriflora)以及莎草科胀囊薹草(Carex vesicaria)、乌拉草(Carex meyeriana)是水岸边湿地主要的水生植物。蕨类植物共2种,分属2科2属。从物种的分布生境特点看,这些种类以土生种类为主,往往具有较强的抗旱和抗人为干扰的能力。双子叶被子植物共9科15属15种,其中蔷薇科(4属4种)、伞形科(2属2种)、香蒲科(1属2种)、豆科(1属1种)是最优势的几个科(见表1)。

该区域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为芦苇-香蒲-薹草群落:芦苇群落主要分布在池水沿岸,并伴生有东北甜茅(Glyceria trriflora),群落构成中的香蒲有宽叶香蒲和狭叶香蒲2个种,此外莎草科薹草在全园水边的各个区域均有分布,也成为优势种之一。

2.2 样地中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度

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采用实测方式[8]。

2.2.1 株数

在所测定的样方内,各种植物株数总计1 239株。芦苇的株数最多,其次为宽叶香蒲,排在第3位的是狭叶香蒲,第4位的是早熟禾,其中缬草株数最少(见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芦苇在该环境中最容易生存和繁殖,对群落内的植物环境和其它植物种的影响也较大。

2.2.2 频度

种的频度与多度有关,并受到分布格局、个体大小、样方数目和大小的影响。湿地园的植物群落中各个种的频度相差很大,芦苇频度最大,达86%;其次为胀囊薹草,频度是84%;缬草频度最小,为6%(见表2)。

2.2.3 盖度

各种早春植物的盖度总计为93.78%,芦苇盖度最大,其次为乌拉草,缬草盖度最小(见表2)。各种植物盖度的不同,与其在样方中出现的频度、多度和植株大小的差异有关。2.2.4显著度显著度反映了植物占有的立体空间的大小,它决定于平均盖度。平均盖度越大,植物的显著度就越大。缬草的盖度非常小,为0.12%,因此它的显著度最低;而芦苇的显著度则最高。

2.2.5 重要值

重要值是相对多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频度三者之和,以它表示该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对表1中早春植物各自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分别以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和重要值为标准。其中重要值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芦苇、宽叶香蒲和乌拉草。由此可见,芦苇香蒲和薹草成为湿地园的优势物种,而芦苇-香蒲-薹草植物群落为湿地园中优势植物群落。

通过对样地中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度可知,其中芦苇在株数、频度、盖度、显著度及重要值中都优势于其它物种;而薹草和香蒲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因此薹草类及香蒲所形成的种群在其重要值等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芦苇-香蒲-薹草植物群落为湿地园中优势植物群落。

2.3 黑龙江省植物园景观满意度

对黑龙江省植物园湿地园景观(见图1)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中涉及对黑龙江省植物园湿地景观的满意度有2个问题:问题一,您对这种人工模拟自然湿地的景观偏好程度。设置4个选项:A喜欢;B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问题二,您对这里的湿地植被的形态是否喜欢。同样设置4个选项:A喜欢;B较喜欢;C一般;D不喜欢。

2.3.1 公众对人工模拟自然湿地的景观偏好程度

针对问题一,经统计喜欢人工模拟自然湿地景观的游人占63.37%,较喜欢的占18.81%(见图2)。由此可见公众对这种人工湿地景观的偏好程度较高,总比达到了82.18%。

2.3.2 公众对湿地园中植物形态的偏好程度

针对问题二,经统计喜欢湿地植物形态的游人占49.51%,而较喜欢的占36.63%。可见公众对这种湿地植物形态美的偏好度较高,总比达86.14%。以芦苇-香蒲-薹草植物群落为湿地园中优势植物群落,组成了北方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而芦苇,薹草等典型的湿地植物以其优美飘逸的形态深受游客的喜爱。

通过问卷调查可见公众对这种人工模拟自然生境建群所形成的人工湿地景观偏好程度较高,由此可知,公众对湿地植被所形成的具有自然野性美的景观较为喜欢。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湿地园植物主要有34种,隶属于31属19科。在面积总计30 m2的样方内,各种植物株数总计1 239株。群落中各个种的频度相差很大:芦苇频度高达86%,而缬草频度仅为6%。各种湿地植物的盖度总计为93.78%,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绿化覆盖率较高。由于该人工湿地为通过迁移所形成的湿地植物群落,因此具有一定的物种丰富度。芦苇和薹草的重要值都相对较高,因此芦苇-薹草植物群落为该区域的优势建群种。故可在相同地域(北温带)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进行植物配置的应用。公众对于湿地园这种人工模拟自然生境的湿地景观的美感偏好程度较高,由此可见城市居民对这种模拟自然的人工湿地以及由湿地植被所形成的具有野性美的景观比较向往。因此在城市中建造湿地公园的确可以满足游人对湿地景观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健健,何文珊,童春富,等.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成才.论中国的湿地保护与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2004(10):36-39.

[3]吕宪国,卜兆君,王升忠,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郑景明,马克平.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可入侵性关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7):1338-1343.

[5]周以良.黑龙江植物志[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

[6]张树仁.中国常见湿地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戴菲,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J].中国园林,2008(9):59-61.

浅谈人工湿地 第9篇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温度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同时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东线第一期工程入山东南四湖,该工程已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东线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主要影响区域为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等9个地级市。

为了保证调水水质,山东省在治污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大污染源的治理力度;2)开展小流域控制,实施截污导流,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3)采取生态修复与湿地净化措施,在南水北调途经的南四湖、东平湖沿湖河口建设芦苇湿地系统,削减污染负荷。为了既要满足南水北调水质,又要尽量节约资金,必须通过人工湿地的试验。经过考察研究,2003年山东省环保局与济宁市政府联合在济宁市污水处理厂建立了人工湿地试验基地,用现场试验的方法探讨芦苇湿地对COD、氮、磷等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1 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1.1 人工湿地的定义

用人工湿地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才兴起的生态处理法,它是为污水处理而人为的在一定长宽比河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1.2 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湿地可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2)挺水植物系统;3)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试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效率。挺水植物系统根据废水流经的方式,可分为表面湿地(SFW)、潜流湿地(SS-FW)、立式湿地(VFW)。

2 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2.1 有机物的去除

生物代谢是湿地系统去除有机物的基本过程。水体中的各种微生物将消耗掉可溶性有机废物。在土壤和沉积物(有机物)层,有机物被土壤吸附,然后被微生物氧化为稳定的终产物,有CO2,H2O,NH3,NO3-,NO2-,N2等小分子和离子。降解后的CO2,N2释放到空气中,NH3,NO3--N,NO2--N能被湿地植物(芦苇、香蒲)吸收,湿地对有机物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芦苇的地下茎长有须根,地面以上(水中)也长有须根,这些须根可吸收营养物质。

2.2 氮的去除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靠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污水中的氮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氨氮,无机氮又分为氨氮和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氮去除的基本机制是微生物所进行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氮的去除率与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数量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氮的去除主要是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作用。硝化作用是在好氧菌的作用下先由亚硝酸菌将氨氮氧化成NO2-,再由硝酸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NO3-。反硝化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由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行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将硝酸氮还原为N2和N2O,逸出系统。但在某些系统中,由于被填料截留的含氮有机物在湿地床的厌氧环境下发生分解,也可能使出水的氨氮浓度不降反增。

2.3 磷的去除

人工湿地对磷的吸收一般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底泥的吸附、微生物的固定以及在升高的pH条件下磷酸盐的沉淀析出等。但是研究表明植物的吸收只占很少一部分,主要是微生物的吸收。

3 系统设计

本试验既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面积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又要考虑试验资金的节约。确定湿地试验占地面积约为1 500 m2。湿地进水使用污水厂二级出水,属于深度处理,分为1号、2号两个系统,两个系统并联构成人工湿地两段处理工艺运行方式。

4 试验结果

4.1 试验数据

需监测的项目有:COD,BOD,TP,NH4+-N。取样点为:进水、1号出水、2号出水(见表1~表4)。

4.2 试验结论

1)温度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对去除污染物有重要影响。5月~9月份这个阶段水温较高,是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最为明显,去除率最高。其中,6,7月份正处于雨季,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处理效率略低。2)冬季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能大大减弱,处理效果明显低于植物生长时期的处理效果,特别是氨氮的释放,导致出水指标高于进水指标。

5 投资效益

采用人工湿地,既能改善水环境,带来社会效益,所种植的植物也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环境,带来环境效益。所以采用人工湿地的方法是比较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萍莲,高富丽,杨云龙.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7,33(6):179-180.

人工湿地景观 第10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湿地的场景是现代城市人的美好向往,近些年湿地项目在国内的建设可谓风生水起,一大批城市或郊野湿地项目相继落成或即将投入使用。这其中既有保护性利用的市民公共公园,也有为水体滞洪服务的功能性保留和自然湿地的旅游化开发。这些都是对湿地自身特性的利用与发展,或是借助湿地特性,服务于大规划的或自然或人工的扩展。而真正从湿地文化特性出发或者说与湿地文化特性相结合的项目却乏善可陈。下文以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湿地项目(以下简称版纳湿地)为例,简单论述湿地在文旅景观项目中的文化特性体现。

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位于云南省景洪市,整个度假区占地5.3平方公里,是万达集团在中国西南地区重金打造的集大商业、度假酒店、主题乐园、住宅、演艺为一体的大型文旅项目。万达商业规划院在整体景观规划中提出了“一路三带”的景观规划原则,实现了各业态公共空间互相有机的衔接。万达集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企业,项目之初即提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宗旨。在开发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并最终实现了打造高品质的度假产品、提升度假区整体幸福感、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目标。版纳湿地是度假区内重要的景观走廊和公共绿化空间,万达商业规划院在设计之初就对版纳湿地在整体景观规划中的定位及作用加以明确,这是确保其文化特性在湿地项目中充分延展与落地的重要前提。(图1)

《湿地公约》中提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一般将湿地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五种类型。[1]

此外,湿地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湿地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以湿地为中心内容的一切文明的总和,其中的精神文明亦可称为狭义的湿地文化。”[2]

2.版纳湿地文化体系

2.1湿地文化的行为性(保护体现)

西双版纳地区拥有中国西南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文化、气候、动植物等方面在国内都独树一帜。

湿地原址本为泄洪功能的冲沟,冲沟内高差复杂,原始条件差,加之当地雨季较长,施工建设周期有限,是度假区内较为不利的设计条件。但万达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并没有对冲沟进行常规的填埋,而是提出了“原址保护开发、总体改造提升”的设计要求。由于原始地形条件复杂,通过原始橡胶林带来的土壤贫瘠等现状条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设计者对湿地的开发设计提出了充分尊重现状隐性条件、低成本开发等动态设计原则。版纳湿地保护设计的难点在于要解决好土方竖向与景观的关系,考虑到湿地先期开发建设,与周边业态存在竖向上多次调整的风险,在设计管控中要求设计方进行动态的竖向演变推理,并对现状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设计利用,以降低二次或者多次土层扰动带来的破坏。(图2)

版纳湿地在景观设计中汲取上述原则特点,在尊重原有水体、水生动植物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手段,配合整体项目定位,对原有湿地做了最大化的保护性开发;并在具体设计中注入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使版纳湿地成为项目中一块绝无仅有的天然遗留。(图3)

2.2湿地文化的物质性(经营体现)

版纳湿地作为周边业态经营性设施外部衍生的重要补充,是整体度假区经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整体商业度假氛围,增加产品附加值,树立人文情怀的重要手段。

版纳湿地从创建伊始即服务于商业经营,首先要求设计必须满足“功能第一”的要求。为满足水利要求,确定驳岸的最终形式,设计者与水利工程部门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交流。湿地的首要功能是泄洪通道,要求既要满足本身功能,又要符合净化水质、提升湿地观赏和参与价值的多种功能,并充分符合西双版纳的地域特色;同时衔接周边业态配合各业态的商业经营。版纳湿地在定位之初即做到了与各专业积极配合,沟通协作,与周边的住宅、秀场、酒吧街等业态充分沟通,首次建立多专业多部门的月度提资协调会机制,对项目的实现起到了保障作用。最终将原有冲沟改造成为依托湿地景观,服务于商业经营,同时又满足功能需求的滨水空间,更为顾客及当地市民创造了一处适宜休闲度假、沟通互动的重要场所,是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成功案例。(图4)

2.3湿地文化的精神性(意识体现)

在以上措施的保证下,根据万达相应的标准及强条,使湿地在后期的建设及使用中“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版纳湿地不仅是度假区的内部水系,也是小区域内水体净化、空气涵养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局部的微气候,从侧面也对湿地知识的普及和湿地保护的推广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大众对湿地的现状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图5)

3.版纳湿地文化的特性

3.1生态性

生态性是版纳湿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湿地不仅满足了度假区内客人的生活需求,并且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净化水源、改善水质、减少洪水的破坏,为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湿地设计在解决了水利泄洪的基本功能下,对水质的净化带来了惊人成效。水系从1号湿地的最北端到最南端,经过五级的跌水。在历时两个完整日历年的雨季考验后,万达版纳项目公司经过严格检查,水系无一处渗漏,水质的净化成果显而易见,已成为区域内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图6)

3.2地域性

我国版图辽阔,湿地类型多样。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各有不同湿地类型分布,也存在不同的地域湿地文化特征。湿地文化的地域性,包括所在地民族特质,更多地体现了这一地域地理和气候的特征[3]。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地域特点突出。在设计中重点要求深度挖掘当地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当地傣族的文化特色。在前期的设计管控中翻阅大量资料,提取其中的傣族文化符号,在具体的材料运用中,大量使用能够体现当地热带特色的材料并借鉴周边各业态的傣族建筑元素,使之与周边建筑完美融合。湿地内特有的当地水生植物对湿地景观的整体效果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保留绝大多数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景观植物,整体打造出邻水两岸的绿化层次,营造出一派独具特色的傣族雨林湿地休闲空间。(图7)

3.3独特性

湿地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其中的许多生物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如湿地中的丹顶鹤,从生物学角度看它是一种鸟类,从美学角度看它具有很高的审美度,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2]。版纳湿地的存在为区域周边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使度假区的环境更加自然宜人,在提升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内的小环境。(图8)

4.总结

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湿地项目,是万达第一个文旅大型湿地类项目,在同类文旅商业项目中超前地提出了文化性,在商业与文化、生态、人文等结合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表率与成绩,成为一个自然与人居、商业经营相结合的典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势必会进一步的提升,湿地文化特性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运应而生。对湿地文化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但通过相关从业人员不断的学习总结和更多类似项目的开发建设,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必将出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将在生态保护、人文精神、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扬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人工湿地景观范文

人工湿地景观范文(精选10篇)人工湿地景观 第1篇湿地作为“自然之肾”, 在涵养水源、提高水体质量、减轻水体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