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符号学范文
认知符号学范文(精选4篇)
认知符号学 第1篇
苏珊朗格说到:“符号的最主要的功能亦即将经验形式化并通过这种形式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参照, 逻辑直觉、认识和理解。”人类学家卡西尔认为符号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意义的体现者。符号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可感知的形式;另一方面, 它是一种精神的外观, 是意指或意义。同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的“能指”和“所指”这样的观点是一致的。任何符号, 都是通过特定感觉系统认知后的符号能指的形式。符号具有构形功能, 即赋予无形的人类的情感经验、精神风貌等设计理念以形式, 从而便于人们的感性知觉和参照。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 也正是由他可认知的符号组成。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 如果一个设计符号不能为人认知, 让人不知所云, 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符号能够表达某一类人的情感本质, 设计符号表达的是设计者的理念和相关设计信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会本能地与早已储存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认知结构。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多由沉浸于人的记忆中的片断组成, 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段的印象。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 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
二、江南古镇印象符号认知
江南古镇, 以它自然古朴的表情和宁静淡泊的人文气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据相关学术调研显示, 当人们提及江南古镇印象时, 都会共同用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词语。以下是笔者尝试对其进行语汇分析。
(一) 粉墙黛瓦
这是对江南的建筑形式的印象语言。在符号学意义上, 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 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 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 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元素依照意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 向人们传递视觉信息。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江南民居的外墙是极普通的白色, 山墙形似马头, 屋顶仅为一层单薄的灰瓦, 墙底部满砌片石, 室内地面也铺着石板。灰暗斑驳的墙瓦长满了青苔, 墙角里石阶古朴而真实地记录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二)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尊重自然与生态友好相处的栖居方式, 代表了江南水江地区的建筑文化语汇。小桥流水人家大概是人类最理想的聚居形式了。我们可以对“小桥流水人家”进行逐词分析。
“小桥”:桥是构成江南水乡古镇独特魅力的要素。桥是水陆交通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 更是江南水乡的景观要素。江南古镇河道纵横交错, 都是由多彩的石桥连接着一个个村镇。桥的建造必须注重细节, 桥代表着精、细、雅、洁的价值取向。古朴逸秀形式的桥有精致的石刻桥栏, 句式严格工整的桥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江南小桥的营造特色;桥的平面布局, 依随河道、地势、位置、功能而异;曲折的、弧形的、直的、斜的, 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打破了空间的单调, 将水面和陆地紧密相连, 将远山近水衬托得更加儒雅。幽静的小巷和质朴的拱桥, 还有那历经沧桑的古宅、古树、古井。这些历史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江南地方文化景观,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场所意义。
“流水”:最初的江南聚落大都位于水上交通便利之处, 居民由于商业、宗教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 渐渐发展为镇。江南古镇的景观格局基本上都是“五湖环境于外, 一镇包涵于中”“水巷小桥多, 人家尽枕河”。周庄是前街后河, 西塘沿河全是柱廊, 南浔傍水尽是券门;乌镇临河的房屋索性跳出河面, 做成水阁房, 家家枕河而眠。这些邻水而居的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水的优势通常在房屋邻水的一面开个后门, 用石板铺成几级台阶通向水面, 这样就便于浣洗。同时这几级台阶也可作为船码头便于人们在此上下船。有些人家还把建筑设计成凹型, 水面似乎进入了宅内。建筑和水打成一片, 弯弯的河道、排排的廊柱、重重的券门、灵空的水阁、粼粼的倒影。水是古镇千年的承载, 造就了古镇整体的美, 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城镇的形态也因为河网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由“一”字型河道形成带形城镇;由“十”字型、“上”字型河道形成星形城镇, 如南浔镇、直镇、乌镇;由“井”字型河道形成方形城镇, 如周庄镇;由网状或枝状河道形成团形城镇, 如同里镇、西塘镇。
“人家”:水乡古镇的民居多以木构一、二层为主, 为适应江南湿润的气候, 布局多穿堂, 有天井。院落构造为木架、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和马头墙, 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古镇建筑表达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多数民居都是规模不大的院落住宅。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形态, 追求的是古朴自然、洗尽铅华、曲折幽深、隽永朦胧的空间形态,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 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和艺术趣味, 含蓄蕴藉, 淡泊恬静的空间意境,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成为其特有的文化符号。
三、符号形式与意义
形式与意义也是符号学的两个内涵。意义喻寄于形式之中, 由其“形”表其“意”。因此, 只有真正认识了形式, 才能理解其意义。换个角度思考, 建筑形式也左右了意义的表达,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诺伯格舒尔茨在《西方建筑的意义》一书中说:“建筑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 自远古以来, 它已使人类的存在变得富于意义, 并使人类在时空之中寻找到了一个立足之点。所以建筑更关注存在的意义。而存在的意义通过建筑转译成为空间形式。这样建筑的空间形式是存在空间。”所谓意义, 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基本关系, 是以具象的建筑形式所反映的人们存在的意义。它是由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习俗等人文要素所构成, 是在漫长的时间历程中, 沉淀了城市居住者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 才形成的建筑特有的精神和历史的内涵。
从传统古镇中挖掘出建筑设计符号的建筑设计案例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别墅区设计, 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 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谐美, 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 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雅韵。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就是将厚重的地域性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典型。在室内部分, 苏州博物馆的艺术处理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形式的重复出现。贝老运用了许多新材料来营造中国传统建筑的“形”, 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创意。博物馆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 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
四、结语
运用符号的特性来探究江南古镇形式, 是通过抓住人的宜居模式的印象特征, 来把关心人、尊重人的概念真实体现在城市与建筑环境的创造中。景观设计应重视人在环境中活动的心理和行为, 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志和情感, 与原有的建筑文化形成内在的呼应。江南古镇的景观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水乡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 给人情景交融的境界, 是理性与浪漫, 功能与艺术、实用与感人的完美结合。是舒适宜人的人居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同时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 其功能主义与人文关怀的相互依存的完美模式, 是创造理想居住环境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特质。
参考文献
[1]王莎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D].重庆师范大学, 2006.
[2]成砚.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1.
[3]钱雅妮.浅析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从同里古镇看起[J].华中建筑, 2005.4.
认知符号学 第2篇
分区统计地图上符号的视觉搜寻和认知工效研究
根据某地区的分区统计数据和有关图集,总结设计出4种方案的.分区统计地图,在自行编制的认知测试软件上进行了目标搜寻测试.结果表明,在分区统计地图上搜寻目标时,视觉系统运用了平行加工策略和序列加工策略,4个方案的目标搜寻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受到这两种策略的影响.
作 者:郭礼珍 李霖 何宗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7(6) 分类号:P283.1 O23 关键词:平行加工策略 序列加工策略 分区统计符号浅析认知语法的符号理论 第3篇
关键词符号理论 象征单位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认知语法是对Ronald W. Langacker语言研究方法的专指,主要是针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自从乔姆斯基发表了Syntactic Structures,提出语法是独立于意义的,句法自主性理论在生成理论学派中就成为了基本的信条。Ronald W. Langacker 针对语法自主性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其认知语法认为语法不具有自主性而是具有内在的象征性。Langacker认为,语法大部分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的,但是并不是完全可以被推测的;语法模式和语法限制并不依赖于绝对的可预见性,而是要用语言进行明确清晰的阐述(Langacker,2002:290)。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是自主的。
2 认知语法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语言学教授Ronald W. Langacker创导的认知语法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
相对于以前的语法,认知语法是一个创新。以前的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自主的符号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其他的认知能力;句法是一个自主的形式和规则系统,独立于语言的词汇和语义部分。认知语法就是在否定上述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认知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认为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影响的。认知语法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2)以语义(等于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做出统一解释。(4)只设三个基本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5)用“识解(Construal)”来描写语法。(6)坚持整合观,接受部分整合观。(7)语法具有相似性。(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王寅,2002:2-3)。
3 自主性理论的替代——符号理论
认知语法认为语法不是自主性的,而是象征性的。这里所说的语法并不是广义上的语法,而是指句法以及语法上相联系的形态学的任何一个方面,至少包括屈折变化和呼应关系(Langacker,2002:289)。认知语法只设定了三种基本单位来描述语法: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而这三种单位最终归结为一种,即象征单位。认知语法的一个中心概念便是象征单位。Taylor认为:象征单位理论才是语言理论中真正的最简方案(Taylor, 2002: 22)。
认知语法的符号理论提出仅仅运用具有语义和语音意义的符号单位就可以对语法进行充分而又适当的描述,这是认知语法的核心。每一个象征单位都具有音系极和语义极,它们之间是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即音系极象征着语义极。如[APPLE/apple] 就是一个象征单位,大写字母表示语义极,小写字母表示音系极,中间的“/”表示象征联系。
为了让符号理论更可行,Langacker还考虑了一些被认为是支持语法自主性理论的语言现象,如语法类别,语法词素,层次性,语法关系等。认知语法认为,语法类别受到全体成员的抽象语义特征的影响,它们的意义不在于概念内容,而在于内容被理解的方式。如explode 和explosion在概念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但是explode被理解成一个过程,而explosion被理解为一个事件。我们可以用象征符号对语法类别进行描述,如名词的图示可以表示为[THING/…],而动词的图示可以表示为[PROCESS/… ]。这两个图示的语义极和音系极都是非常抽象的。层次性也可以用象征单位来解释。层次性只不过是简单的象征结构组合起来形成越来越复杂的象征结构。两个成分象征结构在每一极上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组合象征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组合结构可以作为更高层次结构的一个成分结构。通过不断进行两极整合,从简单结构中不断派生出组合结构,可以构成无限复杂的象征结构。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得到的结构根据它在语义极上的剖面(凸显的内容)被归到某一范畴中。如词组yellow balloon的两极结构图示[YELLOW BALLOON/yellow balloon]就是由[YELLOW/yellow]和[BALLOON/balloon]整合而来的。[YELLOW]的射体和[BALLOON]的剖面向对应,组合结构将名词的具体特征和形容词的射体联系起来,从而将其概念内容合并(Langacker, 2002:292-295)。此外,符号理论还用象征单位对语法标记进行了描述,以此说明语法不具有自主性,而是具有象征性。
4 符号理论和象征单位对汉语及英汉互译的启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语言学界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认知语法的一些观点、方法研究解决汉语问题。汉语是以形声字为主、意象和概念内容丰富的语言,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因此汉语的语法也不是自主性的,符号理论所反驳的语法自主性理论对于汉语的研究具有启发作用。通过了解语法所象征的实质性内容,并将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能够更精确更有效地传递原文的精神和意义,提高翻译质量。但是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和结构上都有很大差别。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多音词,而且符号单位所描述的词缀现象在汉语中也不存在,因此基于英语的象征单位理论不能直接完全用于汉语的分析。
5 结语
Langacker提出的符号理论和象征单位颠覆了语法自主性理论的观点,并对许多语法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Langacker只用具有两极的符号单位对语法进行描述是一种创新的想法和实践,从新的视角对语言学和语法展开研究,为研究语言开辟了一条新路。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对翻译理论指导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认知语法对于意义与语法之间关系的研究为解决翻译中因语言语法差异造成的困难提供了新的思路。符号理论和象征单位为翻译研究提供的启示,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Ronald W.Langacker.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2.
[2] Taylor John.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 刘宇红. R W . Langacker 认知语法述评.外语研究,2004(4).
[4]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认知符号学 第4篇
近年来,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的升级提升, 传统形式下的电视符号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一种“焕然潮尚”的姿态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中。这一点在舞台类电视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精彩。
一、对电视符号的认识要有时代性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 神位和祖先牌位长期占据着客厅的主位, 其神圣性和神秘性自不必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电视机迅速地占领了从城市到乡村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 代替了神位和祖先牌位, 成为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出于对电视受众尊重和吸引的需要, 电视播出内容也不断改变高高在上教育者的脸庞, 代之以春风扑面的亲切形象。在这样的语言环境和电视语境下, 电视符号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电视符号的固有形态和既定概念有明确认知的同时, 对电视符号的创新有符合时代的认识。
首先, 要明确电视符号在传播中的功能和效果。一定意义上讲, 符号是一种文明的积淀, 一种科学的展示。在电视节目中, 电视符号起着抒情达意、升华主题的作用。在电视传播的全过程中, 无论是视觉性语言符号还是听觉性语言符号, 其显著特性和功能都是为了表现节目的主题和人物的情绪, 以一种客观、真实、生动, 甚至精致的符号将一种主观的情感生活表现出来, 是内在生活的客观呈现。由于电视符号的运用, 使节目展示出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高低的起伏等流动性的变化。营造出如梦如幻、可歌可泣的艺术氛围, 带给观众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宣泄。其情其境造就了电视符号的功效, 也让观众找到了对电视节目迅速认同的形象载体。
其次, 对电视符号的认知既要有专业视角也要有大众视野。电视符号派生于符号学, 有着浓厚的理论依据和电视色彩, 富于技术性和艺术性, 但电视作为当代社会“第一媒体”, 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是真正的大众媒体。在对电视符号进行认识和使用时必须兼具其专业特色和大众特点。所谓专业特色, 就是要清晰地认识到电视符号是符号依附于电视而生存的。从广义上讲, 电视的传播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符号传递、传达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 电视符号是节目形式和内容能够被认知的基本条件。就电视符号的大众特点而言, 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当代生活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不仅客体被符号化, 而且主体也同样被符号化, 任何物体想要被人把握, 就必须首先成为符号。只有符号化了东西, 才能成为描绘的对象从而得到媒体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电视符号的大众特点。
事实上, 电视符号就是在信息扩张的时代, 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以专业化的特点、大众化的认知方式通过电视符号传送出去, 从而形成和放大电视符号的过程。
二、对电视符号的运用要有专业性
电视符号作为符号的派生和外延, 一定程度上是符号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表现形式, 有着更为精确的概念和内涵。如果说符号学的研究是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手研究社会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电视符号则是通过对电视传播过程中符号的运用加以研究和分析, 从而推进电视影响力在传播过程中的科学化。
当认识论确立之后, 方法论就起着决定作用。就电视符号而言, 亦是此理。前文已经讲过, 电视符号的语言类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总体上讲概括为语言、画面和音乐音响三大类。我们逐一来分析。
语言。电视使用的语言是狭义上的语言, 以语音为物质基础, 以词语为构成要素, 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表意体系。包含着声音和文字语言两大类别。声音语言按照录制方式又分为现场录制语言 (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同期声) 和后期录制语言 (指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内根据预先写好的文稿对节目进行录制和配音, 如解说词、旁白、画外音等) ;电视中的文字语言是指在电视屏幕上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和阅读的文字内容, 分为屏幕文字 (指后期合成的文字, 即我们通常说的字幕) 和画内文字 (指画面拍摄到的文字内容) 。
画面。画面也称为镜头, 指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摄到的不间断的画面, 是电视最为重要的传播符号。主要通过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色彩、明暗等造型元素和剪辑方式来形成叙事逻辑。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通过画面的合乎逻辑或超越想象的剪辑组接, 形成叙事段落, 表达故事内容和情感状态。画面不仅能表现空间, 还能表现时间。电视需要通过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来呈现内容。
音乐音响。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有结构的乐音所形成的声音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 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艺术状态。音响则是除了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各种声音, 也称之为音效。作为电视重要的听觉类非语言符号, 音乐音响分为同期录制的现场音乐音响和后期录制音响或者后期配乐两种。通过音乐音响的弱化、强化、异化等不同功能的处理, 体现和产生出丰富的心理性特征, 让电视更容易被感知和想象。
对电视符号的运用普遍采用的是集中使用的形式, 但也有只使用其中二种表现形式的。法国社会评论家及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原理》中指出, 起源于实用的符号, 具有明显的功能性、社会特征, 如何使纯粹的相关物体“能指”, 变为能够心理再现的“所指”, 是对既有“符号”内涵的升华过程。因此, 在运用电视符号的实践中, 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其电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电视符号的语言、画面、音乐音响的运用既要有综合性考虑, 又要有专业性思维。
三、当前电视符号的创新形式分析
当前, 随社会的多元、多样、多变, 形态的发展现状, 电视形态和电视符号的使用也呈现着丰富的形式, 创新电视符号也就势在必行了。
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传播活动中, 语言类符号具有特别明显的传播信息、传达感情的功能。在电视符号的影响力中, 最大的能量来自于非语言符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来自语调的信息量有7%, 出自声音的信息量有38%, 更为重要的是, 55%的信息量来自于表情。”也就是说, 如果严格按照声音的概念来界定的话, 那么表情和语调的份量则占到了60%以上。可见,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符号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基于这样的现状, 近年来, 电视符号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非语言类符号中。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运用电视符号表达内容, 需要形式的突破, 需要策略化的创新。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的亮灯灭灯, 浙江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椅子转动, 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的十三宫都是围绕节目而创新性地设置出来的电视符号。这些符号有着传统认知的既定形态, 更有着现代传播意义上的新锐形态, 其节目的广泛社会影响力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多种电视符号的成功案例。
语言类电视符号的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弗迪南德索绪尔最先明确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他认为:“言语指的是个人说的话;语言本质是社会性的, 完全独立于个人。”电视语言符号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语态、语速和话题上。语态的创新主要表现代表是湖南电视台主持人张丹的说新闻方式;语速的创新主要表现代表是浙江电视台主持人华少的近乎绕口令式的开场和广告;话题的创新主要代表是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造就思想新锐、言辞大胆的各色女嘉宾。
非语言类电视符号的创新是当前电视符号创新的最大亮点。单从概念上讲似乎只有画面这一个特定形式。实际上, 由于电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画面的创新有着丰富的形态和丰满的状态。按照细分的原则, 非语言类电视符号的创新主要有环境符号、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特技效果符号、画面符号等4类。
(一) 环境符号
就电视节目而言, 环境主要指的是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所传达出来的各种符号的信息涵义。当代电视业态中, 舞台类电视节目是电视符号的创新的主旋律、主阵地。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论是封闭性空间还是开放性空间, 电视节目都需要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完成, 并且需要一个中心位置。出于渲染主题、烘托中心的需要, 整个的舞台环境就围绕中心来进行, 并且利用设计理念的提升和道具的改进, 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短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到节目中, 产生视觉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对电视内容实现持续的符号性认识。《非诚勿扰》的弧形舞台、亮灯灭灯, 《汉字英雄》的十字构架、宫格进退都是原来舞台环境形式的突破, 对观众产生了视觉的冲击力, 达到了环境与主题的高度统一, 保持了节目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 主持人非语言符号
在与观众的互动沟通中, 主持人以个人魅力和特定风格, 通过语言伴生符号、体态语言符号、服饰语言符号等三种形式, 带来节目的娱乐化、生动化、统一化, 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特色。近年来出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如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庞晓戈, 湖南电视台《天天向上》的汪涵, 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的孟非等, 他们个人已经成为有着显著电视符号特色的主持人。
(三) 特技语言符号
作为电视节目视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技语言主要包括动画、图标、字幕以及虚拟效果等后期制作过程中添加的特殊元素。目前电视节目中的特技语言符号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节目的精彩点, 突出了信息的吸引点、制造了观众的收看点, 对语言符号的功能产生了辅助作用, 起到了进行深入细致的说明效果, 更容易被受众认识、接收和理解, 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四) 画面符号
画面是电视的基本元素, 是指在节目中播放的片头、片花、宣传短片等画面形式。在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 包括新闻、娱乐、文化类节目在内的节目, 都非常注重画面的美感和镜头语言的创新。通过感人、热情、健康、温暖等不同风格、形式的画面语言, 将节目的特色特点强烈地传达给受众, 能够强化节目的外在形象, 带给受众深刻印象。有的时候, 一些节目会将把录制过程中充满趣味的、或者带有尴尬的镜头进行蒙太奇式的剪接, 以求还原录制现场, 增添观众收视的趣味性, 这是调动电视画面符号的另类手段, 起到扩充信息量, 增加可视性的意味效果。
在新媒体语境下, 电视节目生产的潮流与趋势呈现出新颖、新鲜的味道与感觉, 让电视长久地保持“第一大众传媒”的地位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种, 就必须保持电视符号的常变常新, 常看常新。怎样充分运用语言类和非语言符号, 让电视节目的表征意义更加丰富,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怎样科学运用电视语言符号, 让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市场中预见未来, 是一门全新的课题, 需要在电视实践活动中丰富、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 .黄雨水.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电视品牌节目的符号学解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5) .
[3] .戴程.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J].新闻界, 2009 (2) .
[4] .胡智锋, 周建新.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EB/OL].搜狐传媒.
认知符号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