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精选4篇)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道德问题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提及的词汇,也有不少的文件专门强调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而言,其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三个方面。而在当今社会中,讲究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一、学生日常行为中道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态度,弄虚作假现象。
自古以来,诚信伦理的价值在我国很早就被高度重视。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目前,论文的剽窃与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学生借用他人观点,同时不标明出处之事更是司空见惯。这些完全与我们学生的诚信道德有密切的关系。
(二)恋爱观偏差,拜金主义现象。
恋爱本是一个很纯洁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学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同学把爱情作为自己达到某一种目的的方法。因此,在很多高校中,出现学生“傍大款”、“做小三”的现象。
(三)组织性、纪律性较差。
大学是一个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发展的地方,但很多同学误解为大学校园是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地方,他们一味地追求自由,而把自由理解为没有管束,自由懒散的状态。
(四)行为举止不文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享受这丰硕的成果,同时他们也接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他们不被传统封闭,却同时也丧失了中华名族许多优良的传统。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外界社会风气的影响。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实习基地,而校园生活的种种现象完全可以在社会中可以找到,而不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这与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以前,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校园是一个神圣的“象牙塔”。而现在,大学教育转向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激增,“象牙塔”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大学与社会融合在了一起,社会风气在不断感染着校园。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陷。
校园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力量。多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行为举止来引导,主要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而许多学生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并非在大学校园中就养成的,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必须经历小学、中学和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家庭和学校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现在中国还停留于应试教育层面,很多家长和中小学的老师更看重学生的成绩,他们则认为:即使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很高,但成绩很差,他同样很难上大学;而道德素质很一般,但成绩很好的学生,则完全可以上大学。他们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
(三)大学生自我要求的降低。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认识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迷茫了,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所构建的虚幻世界中,将自己对于社会的那种责任置之度外,许多人喜欢逃避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沉默寡语,而喜欢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消除道德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管理力度。
校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上始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校园的学习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其总体是传播的知识的最要地方,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重要场所。若想消除学生不良道德,还需要依靠校园的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以灿烂的过去光耀世界,闪烁着中华名族指挥之光的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历代优秀人物,既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培养出来的,又以他们的言行与高尚品德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名族整体的道德。
上述分别从学校和个人方面分析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同时,我们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培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家庭,父母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四、结语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第2篇
关键词: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08-01
一、引言
奥斯汀(J.L.Austin,1911-1960)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在奥斯汀的整个思想中,他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的“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区分学说和言语行为理论最具有建设性,是其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的、永久性的贡献。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一方面经过赛尔和格赖斯等人的修正和发展,成为语言哲学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另一方面经过 一些语言学者的细致阐发和发扬光大,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学研究、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理论等领域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总体上研究话语的施行方面。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我们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成为“话语行为”、“话语施事行为”和“话语施效行为”。大体而言,话语行为相当于说出某个具有意义的语句;话语施事行为是指以一种呼吁施事的力量说出某个语句,如做陈述、提疑问、做许诺等。话语施效行为则是经由说些什么而达到某些效果的行为,如使相信、使惊奇、制止等。
(一)话语行为。
奥斯汀把最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些什么”的行为称为“话语行为”的实施。对该行为进行剖析可以大致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发音行为、发语行为和发言行为。发音行为紧紧是指发出某些声音的行为,而所说出的东西是音素。发语行为是指说出某些词汇,即发出特定类型的声音,这些声音属于某种语言的词汇库,它们按照该语言的语法规则有序排列,有一定结构,并且具有特定的语调,符合该语言的语法。这个话语就是发出某个语素。发言行为是带有或多或少确定的含义和所指来使用某些上述词汇的行为。(杨玉成,2013:91)
(二)话语施事行为。
话语施事行为意指在说话中实施了言外之事。奥斯汀用公式“在说X当中,我在做Y事情”。如“在说‘我明天会来’当中,我正在做许诺”。在这里,说某件事情是话语行为,而许诺是指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言外之行,即在说“我明天會来”中行许诺之事。(杨玉成,2013)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把“我明天会来”归为初级施行话语,“我保证我会到那里”归为显性施行话语。
(三)话语施效行为。
话语施效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了些什么之后通常还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不是话语施事行为,因为它不是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而是言后之果。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日常交际翻译中的作用
(一)翻译的性质。
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Nida et al.,2004:12)。在这个定义中,“自然”是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切近”是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对等”不是一致,意在强调原文信息的再现而不是原文形式的保留。动态对等翻译要求接受语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文本旨意。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日常交际翻译中的作用。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强调读者的反应。他指出目标读者不仅仅要理解原文,他们还应该作出和源语读者相一致的反应(谭载喜,2004:235)。奈达这里指的读者反应就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语施效行为。在日常交际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话语表层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说话者意图、预期效果和听者的实际反应。下面举例子说明:
Son:“Father,I want that bike.”
Father:“Well,Luke,you already have had two bikes.”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爸爸的回答,表面上看是在陈述卢克应经有了两辆自行车了,深层意思是我不会给你买的。爸爸通过说做了拒绝的行为,表达不会再买的意图,所以动态对等地翻译可以为:
儿子:“爸爸,我想要那辆自行车。”
爸爸:“算了吧,卢克,你已经有两辆自行车了。”
甲:“你再嘚瑟,我就削你。”
乙:“你动动我试试。”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甲的话语,奥斯汀认为说些什么是在做些什么。甲在说话的同时,是对乙做出警告,言外之义是让乙不要在放肆,否则后果自负。乙在说话的同时,是对甲的质疑,言外之义是你不敢,是对甲的挑衅和蔑视。所以动态对等的翻译可以为:
A:“If you keep behaving like this, I will give you a sound beating.”
B:“I dare you.”or “How dare you.”
四、结束语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日常交际的翻译,能更好地理解话语交际参与者的意图、目的和态度等蕴含于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能更好的理解原文话语的意义和读者的反应,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或误解。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把具体情景、说话者意图、目的和接受者的预期反应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说话者如何以言行事。这有助于译者深入、透彻地把握原文,从而更好地实现双语转化。
参考文献:
[1]YangYucheng and ZhaoJingchao, trans.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by John Langshaw Aust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Eugene A. Nid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第3篇
约翰·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把句子分为三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它们各自对应的语言功能分别为:陈述事实,提出问题,发出命令或请求。但当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时,我们就在行使一个间接言语行为。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发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成功地沟通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发话人和听话人享有共知的背景信息。于是,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以立即推导出间接的“言外之力”。这类行为就是那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而且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这类言语行为我们日常交流中应用广泛,所以听话人会很容易理解, 一般不会造成交际失败。
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依靠语境和说话双方的共知语言信息来推导,它更多地取决于互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在这种言语行为中,人们所使用的间接言语行为句并不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说话者的用意与其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不固定。如:
Teacher: Johnny,there is some chalk on the fl oor.
Johnny: Yes,there is,sir.
Teacher: well,can you pick it up ?
Johnny: Okay,sir.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首先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暗示让学生把地上的粉笔捡起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又用了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来更直接地表明意图,这次学生理解了教师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
三、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动机
1.出于礼貌。塞尔认为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礼貌。无论是说话人提出的命令、要求,还是请求或者希望,都会对听者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要求和限制。即说话者是为了使自己受益而使听话人受损。故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请求时,语气应当尽量委婉,要尽量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即尽量少让别人受损。
2.表示委婉拒绝时的面子需求。当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为了顾全说话人的面子,听话人往往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进行委婉拒绝。例如说话人向听话人借钱,听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想借,此时他如果直接回答“不想借”或者“我没钱”会显得自己很小气,不够朋友,同时也会让对方因为断然遭到拒绝感到十分尴尬,所以此时说话人应当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来保全双方的面子,所以说话人可以选择以下回答:A.我刚买了车,正在还贷款。B.闲钱都被亲戚占用着。C.我的工资已经压了好几个月。
虽然这些回答同样表示拒绝,但相较于直接拒绝,这些间接言语行为以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听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在这个过程中既做了有礼貌的拒绝又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双方的面子。
3.日常用语的灵活性需要。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在日常一些表达中采用间接言语行为要比 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更自然。例如:跟陌生人借用钢笔时,我们很自然地会说:“请问能把笔借我用一下吗?”我们很少会选择说“我请求用一下你的钢笔”。日常交际中的用语是十分灵活的,为了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需要,我们要很据实际选择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
4.表达说话人的感情或表示强调。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还可以引起说话人的警醒和思考。有时直接的方式不一定是表达情感和引起他人注意的最好方法,所以有时说话人就会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给别人带来多大麻烦?”这是一个反问句,可说话者并非在索要答案,而是在责问听话人。这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一方面表达了说话人的气愤,另一方面也更能强调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否定态度。
四、结论
间接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为解释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动机的有效分析对于理解间接言语行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成功交际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论题。它最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后,在其理论基础上,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那么,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目的何在?本文在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定义和分类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 第4篇
一、成本管理的概念
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以全局为对象, 对其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 即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产生的成本, 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战略, 来实现节约成本、获取高利润的目的。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
1. 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水平的高低, 对企业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可以采用降价的手段, 以较低的价格来打倒对方。从这个角度来看, 只有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降低了, 降价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否则降价有可能使企业亏损。因此, 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的管理是极度必要的。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水平,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利用成本信息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制定价格与宏观调控等, 税务部门也可根据其对企业的成本开支进行监督检查, 所以成本信息对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管理部门非常重要。若企业扩大成本开支范围, 必定会削减企业利润, 从而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影响。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 能够避免对成本信息把握的失误性, 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3. 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降低的潜力大小, 主要决定于成本管理者对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因此, 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企业管理除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外, 还要使成本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降低企业成本不能只一味强调短期利益, 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作为目标, 按照持续经营理念, 做出有利于长期降低企业成本的策略方案, 防止成本管理中出现短期利益行为。加强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 提高其成本意识。
4. 企业成本管理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 应该体现出价值规律, 制定的价格应该符合产品本身的价值。此外, 在进行价格制定的时候, 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供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若是企业成本管理比较到位, 那么在产品销售之后企业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利润;若是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那么产品销售之后, 企业很难获得高额的利润,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逐步的消失, 这对企业的成长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必须做好成本管理, 这样能够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并开始加强成本管理以提高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但就具体实际情况而言, 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1. 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衡量标准, 对全部收入和支出提出的适合企业发展水准的内部控制度。而大多数的企业管理都不注重成本的控制, 只是一味追求企业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发展规模的扩大, 使其发展效益得不到提升。另外, 企业的成本管理者对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范围不明确, 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管理不严格, 得不到正常运行。
2. 成本核算信息失真
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 其原因主要有:第一, 成本的核算方法不当。在现代的企业制造环境下, 企业用人的成本比例下降, 产品制造费用比例上升,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信息。第二, 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的潜在亏损。有些企业为了掩饰真实的成本信息, 让成本管理人员在企业成本上做文章, 对外披露虚假的成本信息。第三, 成本核算只注重人工、材料和制造费用, 忽视了产品研发及试验费用等, 从而无法准确评价产品整体实现的经济效益。
3. 成本管理方法不当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能意识到要用低成本投入换取产品的高效益, 但由于成本的管理方法不科学, 并没有得到高利润回报。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还要贯彻于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然而, 许多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行的成本管理中, 往往缺乏对一项任务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成本管理意识, 在成本核算中只是侧重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而缺少产品在设计与销售过程中产生费用的核算意识, 造成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成本管理工作不到位。
四、如何完善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
1. 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目前, 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无法突破的主要瓶颈是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须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研究, 转变对成本管理固有的观念。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动向, 作出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其次, 企业管理者要向所有企业成员宣传成本管理意识, 让成本节约与每个企业员工都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利用新思想、新观念才能适应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2. 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 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核算方法进行改进。首先是企业成本管理者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步。成本管理应该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运行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同步进行。其次是要有效控制企业的收入活动。运用收益成本等相对指标将收入与成本控制巧妙结合。最后是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使其从预测、计划、实施到核算、分析每一个环节有序循环, 做到有序运作。
3. 保证成本信息质量
成本信息会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总成本, 因此必须要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得到建立健全。对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程序上进行合理控制, 能够显著提高成本核算信息, 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费用。首先, 企业要提高制度实施主体的素养, 加强企业管理者和成本核算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道德观念, 使他们保持职业良知。其次, 凭证在入账前必须进行审核, 凭证要遵循程序进行传递。另外, 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让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发挥作用。
4. 使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企业日常的生产运行中要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将成本与价值相结合, 保证投入的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要提倡科技, 采用新的生产技术, 雇佣高技术水准的新型员工, 提高企业效益。要及时更新成本管理观念, 研究好成本与产量、质量与销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开发新产品, 提高技术含量来寻求企业低成本投入, 高效益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5. 重视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做好成本管理
对于企业经营而言, 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 信息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也更加的困难。特别是现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必须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 有没有真正的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提高, 企业经营是不是真正顺利, 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信息管理决定的。所以,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 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市场调查以及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重视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 并采取措施做好这两个方面, 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实际水平, 根据需要吸取一些成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经验, 改进自己的成本管理,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 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管理手段, 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成本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企业要着重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 发挥好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点。对企业来说, 成本管理的成败代表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从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出发, 解析了成本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指出了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为企业日常生产运行中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宝贵意见。
关键词:企业,日常,生产运行,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西军.基层生产企业成本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9) .
[2]杨庆峰, 刘菊芳, 张凌.关于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运行中成本预算方法的探讨[J].甘肃冶金, 2006 (4) .
日常行为中的生产力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