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精选9篇)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Open Flow,未来网络

1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业务和新应用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运营商的通信网络已进入快速变革的时期。一场由应用驱动的变革正席卷着整个IT行业。虚拟化率先广泛应用后,企业网管人员感受到了传统网络无法支撑由于虚拟化所带来的数据中心更加爆发式的扩展,网络变得非常笨拙,甚至会成为应用快速部署、迭代的负担。 网络运营商、服务和产品供应商需要一种新的网络解决方案,有效处理对网络持续增长的需求。软件定义网络 (SDN) 作为一种有效的新技术,能够支持未来网络的各种功能和各种智能应用,与此同时能够通过简化的软硬件和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其倡导的软件化和虚拟化,能全面突破现有网络困境,目前已成为未来网络演进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

2SDN架构与优势

2.1SDN架构

SD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它的设计理念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进行分离,并实现可编程化控制。在传统的网络交换设备中,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是紧密耦合的。各个设备控制平面被分布到网络的各个节点上,很难对全网的网络情况有全局把控。因此,SDN网络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每台单独网络设备中的控制平面从物理硬件中抽离出来,交给虚拟化的网络层处理,整个虚拟化的网络层加载在物理网络上,屏蔽底层物理转发设备的差异,在虚拟空间内重建整个网络。这样一来, 物理网络资源被整合成了网络资源池,如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把服务器资源转化为计算能力池一样, 它使得网络资源的调用更加灵活,进而满足业务对网络资源的按需交付需求。

SDN的典型架构共分三层,详见图1。最上层为应用层,功能性的应用,例如节能网络、安全监控以及运营管理的接入控制等都在这一层。SDN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多样化的应用,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SDN应用被开发。中间层是网络中负责流量以及路径建立和拆分的控制器,主要负责维护网络拓扑、状态信息等。目前市场上开源的控制器大大小小有几十种,各个厂商基本都为自己的解决方案配备了独有的控制器,包括NOX、Beacon、SNAC和POX等。最底层是网络中的物理设备包括交换机和路由器,它们组成了数据转发平面,负责数据处理、转发和状态收集。SDN交换机进行数据转发时,自己不产生各个表项,由控制器统一下发, 可以是硬件、软件等多种形态。中间层和底层的链接通过南向应用程序接口 (API),控制器通过南向接口管控SDN交换机,并向其下发各项流表。最著名的南向接口就是Openflow。控制器的应用接口被称为北向应用程序接口,通过控制器向上层业务应用开放接口,使业务应用可以便捷的按需调度底层网络资源。由于Openflow标准没有定义北向接口,因此北向接口方面还没有业内公认的标准,比较有名的有Opendaylight的REST。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东西向的应用程序接口。

2.2SDN优势

SDN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

SDN架构中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完全分离,网络设备中的控制平面从物理硬件中抽离出来,交给虚拟化的网络层处理。

网络集中控制

SDN网络对控制平面进行集中控制,中央控制器可以获取网络资源的全局信息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资源的全局调配和优化,如Qo S、负载均衡功能等。与此同时,全网的网络设备都由中央控制器管理。

开放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之间的接口

南向接口控制SDN交换机, 北向接口提供应用对网络的按需调度,开放南向、北向接口,能够实现应用和网络的无缝集成。

外部应用可对网络进行编程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两者借助南向接口 ( 如Openflow) 进行通信。SDN控制平面是运行在标准服务器之上的纯软件。这种架构为网络带来可编程的特性。

上述这些特征使得SDN具有下列优点,能够满足未来网络的使用需求:

(1) 网络设计更简单:转发和控制分离,使得网络设备转发平面的能力要求趋于简化和统一,硬件组件趋于通用化,而且便于不同厂商设备的互通, 有利于降低设备的复杂度以及硬件成本。

(2) 提高网络利用率:集中的控制平面,可以实现海量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使得网络运维人员能够基于完整的网络全局视图实施网络规划,优化网络资源,提高网络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

(3) 网络设备更通用:控制集中化和网络可编程, 促使硬件标准化、通用化发展。能够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投资。

(4) 加速网络创新:一方面,SDN通过控制平面可以方便地对网络设备实施各种策略,提升网络灵活性;另一方面,SDN提供开放的北向接口,允许上层应用直接访问所需的网络资源和服务,使得网络可以差异化地满足上层应用需求,提供更灵活的网络服务,加速网络创新。

3SDN技术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3.1SDN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革新,人们对于网络的需求与日俱增。SDN是近年来继云计算后,学术界和产业界最关注的热点,被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列为未来五年内IT领域十大关键技术之一。谷歌、 微软等互联网公司均在SDN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谷歌提出以SDN进行流量工程,惠普、 NEC、思科等也提出许多解决方案,如思科的流量监控系统。网络安全公司 ( 如Redware),也利用SDN阻挡分布式拒绝服务 (DDo 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攻击。网络解决方案公司A10也利用SDN作为负载平衡流量导向。VMware则注重虚拟化网络开发,并与其他厂商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华为、爱立信、IBM等IT厂商也正在研制SDN控制器和交换机。

现有SDN技术发展过程,以网络运营商与IT产业为主的ONF组织是主要的推动者,ONF不定期地发布技术报告与技术白皮书,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并组织测试。主要的研究成果为定义基本架构、 Openflow标准、配置与管理协议,将SDN网络架构划分为应用层、控制层、基础设施层,改变传统网络设备的转发与控制层的行为。

国际标准方面,IETF成立IRS等工作小组致力于网络应用开放架构研究,ITU SG13成立了SDN需求和架构研究工作小组,BBF、OIF、ETSI等组织也相继宣布开展SDN的标准研究工作。2009年12月, ONF发布Openflow 1.0版,使SDN从学术研究层面推往产业化导向开发。截至目前,作为控制层标准的Openflow已发布1.4版。

2012年,谷歌宣布已在数据中心内部骨干网上成功使用SDN技术,标志着SDN进入到商用化阶段。 谷歌的成功经验,也使得数据中心成为业界各方推广SDN技术的首选场景。按照SDN产业联盟的分析, SDN将在今年启动规模商用部署。一方面,2014年已成功的SDN试点应用将会转化为商用部署;另一方面,运营商将进一步扩展SDN的应用场景,并在试点应用成功后转成商用部署。

3.2SDN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SDN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加速发展, 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SDN的接受度日趋提升,SDN技术已经从理论探讨向产业化发展迈进, 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SDN通过提供可编程的网络服务,在简化网络部署和运营、降低企业和承载网络的管理成本方面充满潜力,然而SDN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 程序复杂度高、运算压力大

软件的高灵活性往往意味着程序的高复杂度。 SDN架构下,系统需要同时维持多张逻辑网络,保证各应用程序共享资源的同时彼此功能不被相互影响。资源分配算法的复杂度和运算量的上升,很可能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同时,控制器需要为每一条流制定优化的路由策略,其运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且这一压力会随控制网元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上升,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电信网,其软件的复杂性和有效性面临很大挑战。

(2) 标准化进程尚未完成

SDN要求标准化的底层,而目前ONF仅定义了控制器连接交换机的南向接口,而控制器之间的接口以及控制器开放给应用程序的北向接口尚未被标准化,各厂商设备间的互通存在很大难度。对于运营商来说,为避免因锁定于单个厂家而受到限制和垄断,他们的网络设备通常来自多个厂商,因此一致的软件化难以实现。同时,各参与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目的,其SDN解决方案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要想统一SDN标准以实现各厂家产品的相互兼容, 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 产业链尚不完善

需要设计 专用交换 芯片支持SDN全新的Openflow协议,但目前专有芯片很缺乏。在产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商用芯片厂商很难有动力去开发支持Openflow的芯片。同时,目前生产商用芯片的设备厂商中,90% 的市场份额被思科、华为、Juniper这些具有自主研发、生产芯片能力的设备厂商所占据,其余设备厂商被边缘化,对SDN的研究和推进动力不足。因此目前进行SDN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企业,都是业内具有自主生产和开发软硬件能力的企业。

(4) 应用人才的短缺

SDN真正大规模应用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难题。 Openflow和SDN的基本理念是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分离,控制器和应用环境将成为网络中的重点。 SDN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网络可编程性,需要加入大量复杂的代码,这对网络工程师的编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如果实现在底层物理基础设施上建立SDN,意味着网络工程师既需要管理物理基础设施,也需要管理多个建立在物理基础设施上的SDN,网络维护工作的复杂度和风险性更高。然而目前精通网络和编程两方面知识的人才十分短缺, 对于运营商的网络来说,在综合性人才方面的储备需要成为关注的重点。

除此之外,SDN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还包括网络功能自动化的实现,大规模网络的集中管理、配置和故障定位,从现有硬件平台向虚拟化网络的平滑演进等。SDN的发展会对网络产业格局会造成重大影响。如何应对SDN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有效解决SDN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推动SDN技术发展的紧迫课题。

4结语

软件测试需求分析与定义方法 第2篇

如何确定测试工作的范围?

对于一个存在生命周期的软件产品来说,它的开发和测试往往都不是一次性的,因为随着新的需求的出现,以及对原有版本的改进,新的版本会不断的发布(即使对于一些以客户定制方式运作的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以及发布后的维护期内,也会产生众多的内部版本)。随着版本的迭代,我们的测试工作也会一直继续下去。而在每一次迭代时,可能在整个工作阶段的开始就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需求、既定的发布时间、并发的工作导致的资源紧张等等,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对软件质量要求的适度,最终使得我们在每个阶段的测试工作的要求或者说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可能是不同的。这种变化,最终将会影响到测试需求的确定。那么到底该如何确定每次迭代是测试工作的范围呢?在笔者的实践中,通常把测试工作范围的确定,等价的认为是软件需求的确定。

不过现在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这样: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候到了后期还会有新的需求添加进来,还有些需求在交付内部测试版本之后又发现原来的需求本身就存在缺陷,之后再次返工,在软件最终发布之前,怎么可能确定的下来呢。啊,这些都是让我们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极其头痛的事情。到底应该怎样在频繁变更的需求中确定哪些部分是我们在某个阶段要测试的内容呢?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改善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呢?一个实际的做法就是实现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用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来解决软件需求的频繁变更)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不免要说些题外话。笔者一直都认为软件需求是开发工作和测试工作在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时所共同参照的源头和依据,而我们只有在源头上控制好,才能保证下面工作的平稳开展。如果希望某个阶段工作的进度和内容可以明确的定义下来,就必须要考虑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这里所提到的“软件需求的版本化控制”,是指在一个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当要进行一个新版本的迭代时,要尽早的确定这个版本中将要实现的需求,并同上个版本做出比较,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是被调整过的。在该阶段工作开始之初的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向所有需要了解软件需求的涉众传达这部分信息。而如果在该版本的开发过程中不断的出现需求变更的情况,则应该根据市场策略、已公布的发布时间、客户需求、实现的代价、难易程度以及对现有工作的影响等方面,对需求进行适度划分,严格定义当前版本中需要实现的需求,而其他部分,则作为未来版本的软件需求进行考虑。如果有的朋友认为上面的内容还是太理论化,需要一个更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那么只能说,对于需求的变更,以及因为需求变更而引起的设计的变更,必须要早发现,早讨论,早决定,早调整。这可能更多的要依靠一个团队中相关负责人员的主动工作来保证,而不是依靠一个明确的方法。注意,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对于软件需求,同样需要严格按照版本进行管理,或者说使用“基线”进行管理。如何整理测试需求?一旦当前阶段测试工作的范围确定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测试需求的整理——也就是明确的定义现阶段要“测什么”。测试需求的确定将为我们制定进度时间表、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确定某个阶段测试工作是否完成提供一个可供衡量的标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已被确定的测试需求是我们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和考虑测试覆盖的依据。整理测试需求的第一步,就是要“测试需求”。测试需求?对,不知道您是否想到,这里的“测试需求”中的“测试”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对软件需求本身的检查。

啊?这不是已经超出了测试工作的范围了吗?测试人员不是应该只关心软件的实现同需求是否相符吗?这样对测试人员要求未免太高了。——这是笔者过去同一些朋友谈到测试人员必须对需求进行检查时听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软件测试的工作到底做什么?

在《软件测试》(Ron Patton〔美〕,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测试新手入门的经典教材)一书的第10页,有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定义:软件测试员的目标是找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

瞧!这里说要“尽可能早”的“找到软件缺陷”。那这“尽可能早”要早到什么时候呢?

不知道大家对《软件工程》这本书还有什么印象。至少在笔者看过的多个不同版本的软件工程方面的书中,对于软件缺陷都会有一段类似的描述:缺陷发现的越早,则修复这个缺陷的代价就越小,在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等不同的阶段,发现缺陷后修复的代价都会比在前一个阶段修复的代价提高10倍(参见下图)。这样看来,上面问题的答案自然就变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从需求阶段开始!从“测试需求”开始!

注意,笔者这里的观点并不是说可以取消团队中的“需求评审会议”,这里并不存在冲突。笔者所希望讲述的,是测试人员应该如何看待软件需求,而并不是把“需求评审会议”所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论坛上也偶尔看到有的朋友问:如何测试需求呢?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笔者内心就禁不住的一阵激动,因为一直以来,讨论这方面问题的朋友的确少之又少。

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对软件需求的检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软件需求正确性的检查,也就是要保证需求文档中所描述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在进行这部分工作时,不要迷信所谓的“都是用户提出的真实的需求”,因为我们必须考虑,提出这些需求的涉众,是否真的可以正确的描述自己的需求?我们的需求人员是否真的可以正确的理解用户的需求?有没有一些被用户认为在业务处理上是理所当然、极其平常的事情,而没有作为需求提出来?有没有一些被用户认为他们过去使用的软件已经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所以认为我们也应当提供,而没有提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也曾经有朋友提过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对测试人员的要求太高了——既要熟悉需求人员的工作,又要熟悉软件所涉及的行业的业务。但笔者还是固执的认为,作为测试人员,还是需要对软件产品所涉及的行业的业务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当然,这不是对一个刚刚入门的测试者的要求,但是如果想称为一个优秀的测试者,是难免要付出这部分努力的。

二是要保证软件需求的可测试性。对于“可测试性”,笔者的概念是:对于一条软件需求或者一个需要实现的特性,必须存在一个可以明确预知的结果,并且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可以重复的过程来对这个明确的结果进行验证。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要保证所有的需要实现的需求都是可以用某种方法来明确的判断是否符合需求文档中的描述。如果对于某条需求或某个特性,无法通过一个明确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或者无法预知它的结果,那么就意味着这条需求的描述存在缺陷,应该请需求人员对需求文档进行修改或补充——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作为测试人员对需求无法产生准确的理解,那么开发人员也同样无法对同一条需求产生准确的理解。对于一条确定的软件需求理解的二义性,是在不规范的开发过程中导致返工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认为有必要,那应该在“需求评审会议”上确认所有涉众对需求的理解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如何提高软件需求的质量,在网络上或者已经出版的书刊中都已经有了很多更加具体、实用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大家也可以找来参考。不过,如果您是一位测试者,那么上面这部分内容对您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相信您只要在工作中进行尝试,慢慢的体会,一定会发现这种方法给您带来的好处。?现在当前的测试工作范围已经确定,相应版本的软件需求也通过了评审,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已经确定的范围内进行测试需求的整理。我们手头上可以参考的东西,通常会有软件需求规约(以下简称SRS)和用例(以下简称UC)——当然,也可能是一份包含UC的SRS。通过对SRS和UC的阅读,我们可以从文档对特性和业务流程的描述中获得对软件所涉及的业务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用户在处理实际业务时都要作些什么,多个业务之间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用户在处理业务是对于哪些地方有特别的要求,等等。这部分规则,将成为我们的测试需求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至于测试需求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而没有必要把思路限制在到底使用表格方式还是使用文本方式,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在一条测试需求中,用容易理解的自然语言,明确的描述一项需要测试的内容。对于多项测试内容,应尽可能的剥离开来,保证一条测试需求只包含一项测试内容。

另外,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在软件开发过程的这个阶段,通常是没有用户界面(以下简称UI)可供参考的——虽然RUP中对于需求阶段的工作描述包括了UI设计的部分,但很多时候在这个阶段还是无法提供一个确定的UI的——也就是说我们这时获得的测试需求,将是完全基于业务的,而并不包括基于UI的那部分规则,是同软件的最终具体实现相独立的。

软件重构世界软件定义未来 第3篇

“软件正在统治世界”,这不是好莱坞电影的台词,而是2011年8月《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文章的作者马科·安德森,是Facebook、Groupon、Skype、Twitter、LinkedIn等公司的投资人,Facebook、eBay和HP董事会成员。他认为,我们正处在激动人心和广泛的科技及经济转型中,软件公司将会担当经济的大半部分角色。今后的赢家将是软件创新科技公司,它们侵入并推翻了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业结构。未来十年,预计将有更多的行业会被软件所瓦解,出类拔粹的软件公司将会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者。

马科·安德森所说绝非夸大其词。环顾一下我们的四周: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商是软件公司Amazon;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商店也是软件公司iTunes、Spotify 和 Pandora;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娱乐公司也是软件公司Zynga;世界上最好的制片商也是软件公司Pixar(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信公司也是软件公司Skype;世界上最大的营销平台也是软件公司Google;世界上最大的猎头公司也是软件公司LinkedIn……还有,现在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汽车,也是基于软件控制的——特斯拉。

事实上,软件正在重构、定义世界的范围,显然远远不止于此。时至今日,软件已经和我们传统思维中认为的软件概念大相径庭。传统的软件可以分为嵌入式、企业管理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工具软件等等,然而现在的软件还适用这样的分类、定义去界定和规范吗?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冲击下,软件产业在不断地进化创新、颠覆自我。重硬轻软、软件以辅为主、靠销售软件“License”商业模式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服务、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服务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简而言之,软件定义世界,软件定义未来。软件硬件化、软件互联网化、软件服务化,软件正以跨界融合的新面目席卷一切,打破旧秩序,重构新世界,继而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重要内容。

新软件浪潮正在重构支柱产业新型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大放异彩。特别是在电信、制造、能源、电力、交通、国防、金融、医疗、教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了行业竞争的优势,拉近了和国外企业的差距。

我们看到,云制造概念应运而生。云制造是将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制造业信息化新模式与新手段。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云制造”正拓展为“智慧云制造”。与此同时,国内外制造业正向制造业信息化高级阶段——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智慧制造”方向发展。

我们看到,通过云计算,中国医药集团的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不仅为国药省了将近三千万,还实现了门店、区域、总部的全面集成与可追溯,同时为1600多家药店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我们看到,海尔集团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理念推出了包含多项专利技术的“云家庭”产品系列与解决方案——以开放的云服务平台,实现以“云电视”为中心的电脑、手机、家用电器间的互联、操控、交互,开创了家庭客户的移动、统一、互联新体验。

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出掌上客户端,提升了客户体验和实时操作水平;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的车联网迅速发展,让汽车产业开始了互联网化的飞跃;三维虚拟、增强现实和遥感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石油勘探、土地勘察,大大提升了勘察的能力。

可以说,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终端经济价值,改变了产业竞争战略。过去认为,打价格战就意味着没有利润,而获得利润则需要付出高成本,但这种情况现在将因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随着软件与信息服务加快在传统产业领域及相关环节持续深化应用,软件新技术正在重构传统支柱产业新的商业竞争力,从而成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增值型工具。

新软件浪潮正在定义新的商业模式

软件新技术不但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竞争力,还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着革命性的颠覆和创新。也许我们会略带伤感地看到一些旧有的跟随我们长大的商业模式正在老去,慢慢被淘汰,但是更多的新模式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自从雷军召开小米手机发布会以来,小米手机能否成功就成为业界一大热点话题,小米手机的关键词一度成为百度十大热门关键词。小米已经做到了由软件到硬件再回归到软件这样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上。雷军也自认为小米更是一个软件公司。小米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一家从零开始的电商,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迅速崛起。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对于小米这类互联网公司而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每一个扩展,就好比是开启一个新型商业模式的接口,都可能变成商业收入新的来源和商业模式。

或许不少人想过,如果有一天,只需带着手机,就可以超市购物、电影院看电影、ATM取款、刷手机坐公交、上班打卡……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想法已经不是梦想,移动支付目前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拿起手机靠近支付终端,瞬间听到“嘀”的一声,支付完毕,这就是移动支付中NFC的方式。除了NFC,扫描二维码也可以完成支付过程,但这一方式由于标准缺乏目前被叫停,央行正在同工信部统筹制定二维码支付的相关标准。除此以外,在移动支付领域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例如摄像头读取信用卡支付、外带读卡器支付等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移动支付的最终目的在于让用户安全可靠、高效快捷地完成支付过程。

nlc202309021548

Juniper调研公司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6700亿美元;而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统计,预计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之争虽然还未最终落地,但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商业模式是毫无疑问的。运营商、银行、银联、互联网公司等巨头无论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都必然是支付领域的重大商业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把钱存在银行,如果是要随时支取的,我们就存成活期,活期的利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也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零花钱还可以存在余额宝,不但同样可以随时支取,而且其利率比活期利率高出十几倍。再然后,银行无可奈何地发现资金大量流出,银行闹钱荒了。互联网金融,正以新锐高歌猛进之势试图挑战传统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全面觊觎金融业的蛋糕。

2014年3月,银监会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阿里巴巴和腾讯成功入选为发起人。这一消息对于如今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可谓“野蛮人”的胜利,互联网企业不仅站在金融业的门口,而且堂而皇之地走进金融腹地。

可以相信,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与渠道的创新,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只是软件定义金融的序幕,余额宝理财、P2P贷款、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概念也只是整个庞然大物的冰山一角。互联网金融是有可能挑战传统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业态并不是互联网公司独有的,在互联网企业的倒逼之下,传统金融机构爆发出来的互联网金融能力会非常强大,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商业模式也将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新软件浪潮正在改变新的社会生活

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早已不是一句新鲜话。只不过在软件的主导下,这种改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出乎我们的意料。下面仅从健康、出行、居家方面列举新软件浪潮改变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

Google眼镜、Nike+ Fuelband腕带、Jawbone Up手环、iWatch智能手表……目前火的一塌糊涂的可穿戴产品貌似属于硬件,却实实在在是以软件为灵魂,是软件硬件化的典型之一。

从2013年开始,可穿戴技术正在试图占据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从智能眼镜、健康腕带、智能手表、监护脚环到脑电波感应发带。可穿戴设备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更智能、便捷的科技操控,还有就是量化生活这一风潮。比如热衷于量化生活的潮人们会这么记录自己:昨天,我跑了5000米,计步器显示平均每英里8分45秒;我的阅读量打败了45%的朋友,这是Kindle告诉我的;昨晚进入最佳睡眠状态的时间是7小时20分钟等等。据数据机构分析,美国已有69%的成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持续为自己或亲人追踪某种身体指标。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预测,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

2014年初开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可谓沸沸扬扬。这种烧钱补贴乘客和司机的行为,让打车软件几乎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双方进行了多轮补贴金额比拼,从10元起不断加码,吸引了大量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下载并安装打车软件。虽然这种补贴的行为在补贴取消后,都没有找到更具有黏性、更有特殊性的商业模式,从而导致用户忠诚度较差,但是打车软件仍然不失为我们在出行时候的一种革新和改变。

车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正在合力带来更智能的汽车、更便捷的出行,更顺畅的交通。可以畅想一下,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在开车出行的时候,安全快速,零交通事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交通的即时资讯;可以实现智能停泊,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自动获取周边信息、寻找停车场,以及自己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完成智能决策。

说到智能家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科幻大片中描绘的场景:轻柔舒缓的家庭背景音乐将人从睡梦中催醒,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随着自动窗帘的缓缓拉开;中央空调和浴室的水温开始调到舒适的温度,厨房里的智能电器早已备好丰盛的早餐……一切都是可以通过手机和APP软件进行控制的。有些“聪明”的电器还能做出智能感应,比如空调会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天气做出“聪明”判断来决定空调的温度,系统还可在晚间自动调高温度,既保证舒适的睡眠又有利于健康。

在未来,家居的智能化还能将健康医疗、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通讯社交、娱乐休闲、安全防灾等服务都全面囊括进去,完美集成,并且能根据主人的需要任意扩展,帮助人们完成可以在家中完成的所有事务,实现人类自身智慧的扩展。

随着网络接入的进一步扩大,随着智能设备的进一步渗透,随着软件定义一切思想和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我们相信未来软件对于整个世界的定义只会加速而不会放慢。

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定义一切将是一场数十万亿美元的饕餮盛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以高速发展和快速演进的态势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活动和社会进程,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任何你能想到的服务都将被软件化,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是见证这一创新风暴的参与者。

软件定义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第4篇

SDN[1]将网络设备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数据平面专注于数据包的转发处理,控制平面实现对网络的集中控制。用户通过应用平面进行自定义的软件编程,实现了基于“硬件转发+ 软件应用”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网络流量的灵活调度能力、业务的快速部署能力以及运维成本的降低[2],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Google在2013 年宣布[3]其内部骨干网上已实现SDN的全面部署,实现了链路利用率的显著提升。

然而,SDN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实是一个框架,一个网络设计理念[4],需要考虑利用SDN的相关优势和如何规避它的潜在风险[5]。SDN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是否意味着更大的安全风险? SDN架构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可采用哪些安全防护手段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SDN架构的各层进行了安全威胁分析,对基于SDN的网络动态防御、软件定义监控和SDN自身安全性增强等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软件定义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1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及安全威胁分析

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6]起源于斯坦福大学的Clean State项目,通过把原有封闭的体系解耦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提供了一种可编程的网络实现,从而将革命性地改变现有网络架构,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新方向。

SDN架构及安全威胁分析如图1 所示,包括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通过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解耦,SDN从基础的网络设备中剥离了控制平面,并将控制平面的工作转移给一个集中式、可编程的软件控制器,从而简化了底层硬件的复杂度。SDN定义了统一的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接口,抽象了底层硬件,从而屏蔽了底层硬件的区别。上层应用可以通过软件控制器提供的API操作底层设备从而控制整个网络,由于软件控制器的数量远远小于传统网络中网络设备的数量,配置和检查工作均被大大简化; 另外,由于软件控制器一般由第三方实现,使得控制平面脱离了硬件厂商的限制,修改和添加新特性只需在软件控制器上修改或者添加应用即可,相比于传统网络简单很多。

虽然SDN为网络引进了控制面和数据层分离,具有简化底层硬件实现、简化网络配置过程以及向上层应用提供网络全局视图等优点,但是,作为一个尚在起步阶段的体系结构,SDN是一把双刃剑,在简化网络管理、缩短创新周期的同时,也引入了不可低估的安全威胁。

1. 1 控制层安全威胁

管理集中性使得网络配置、网络服务访问控制和网络安全服务部署等都集中于SDN控制器上。SDN的集中式控制方式,使得控制器存在单点失效的风险[7]。首先,控制器的集中控制方式,容易成为攻击目标,攻击者一旦成功实施了对控制器的攻击,将造成网络服务的大面积瘫痪,影响控制器覆盖的整个网络范围; 其次,集中控制方式使得控制器容易受到资源耗尽型攻击,如Do S、DDo S等; 同时,开放性使得SDN控制器需要谨慎评估开放的接口,以防止攻击者利用某些接口进行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等。此外,控制器的自身安全性、可靠性也尤为关键。

由于SDN的控制器通常部署在通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运行环境。因此,SDN控制器面临与操作系统相同的风险,且也无法防护攻击者针对计算机本身发起的攻击,如数据溢出型攻击。

1. 2 应用层安全威胁

SDN架构通过SDN控制器给应用层提供大量的可编程接口,该层面上的开放性可能会带来接口的滥用,由于现有的对应用的授权机制不完善,容易安装恶意应用或安装受攻击的应用,使得攻击者利用开放接口实施对网络控制器的攻击; 其次,缺乏对各种应用的策略冲突检测机制,Open Flow应用程序之间下发的流量策略可以互相影响,从而导致恶意应用对已有的安全防护策略产生影响。

1. 3 基础设施层安全威胁

SDN标准组织定义了控制面和数据面的标准接口协议Open Flow,有可能受到攻击者发起的协议攻击; 同时,由于Open Flow协议中,安全传输方式为可选项,在普通的传输模式下,攻击者能够伪造控制器或者篡改策略信息,向交换机发送虚假的流命令。

2 软件定义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成果

2009 年,SDN入围Technology Review十大前沿技术。随着SDN研究的深入和厂商的大量参与,SDN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 1 国外研究成果

在2015 年ITU标准大会中,SDN安全方面标准建议主要分为2 类: 基于SDN的安全( Security by SDN) 和SDN自身安全( Security of SDN) 。

2. 1. 1 基于SDN的安全技术研究

① 德克萨斯州Texas大学和SRI公司的研究团队针对SDN的安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安全解决方案。其中,Cloud Watcher[8]是一种云环境中基于SDN控制平台执行安全监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种新的策略语言,控制器可以直接监控指定设备之间的流量,还可以自动将云环境中的虚拟机迁移流量及其他动态事件的流量转发到其他网络位置,如入侵防御系统( IDS) 。同时,该团队还提出一个面向SDN安全用例的新开发框架FRESCO[9]。这个框架的脚本功能允许安全人员创建新的模块化库,整合和扩展安全功能,从而使用Open Flow控制器和硬件进行控制和管理流量,在SDN网络中快速实现和部署多个通用网络安全功能,从而替代防火墙、IDS和流量管理工具。

② Radware公司基于SDN技术开发了一套可以防止拒绝服务攻击的软件Defense FlowTM,能够帮助网络运营者通过网络编程以纯网络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自动的Do S以及DDo S检测和防护。该技术充分利用控制器的数据搜集功能,对流量分布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攻击行为的发现。

③ 微软宣布了它在内部使用了一种自行开发且基于Open Flow的网络分流聚合平台( 称为分布式以太网监控,DEMON) ,可用于处理微软云网络的大规模流量。通过使用可编程的灵活交换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让它们作为数据包拦截和重定向平台,安全团队就可以检测和防御目前的各种常见攻击。

④ 文献[10]描述了采用Open Flow探测DDo S攻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自组织映射实现流量模式的分类从而实现恶意流量的发现。

⑤ 文献[11]提出了一种采用Open Flow实现网络移动目标防御的系统,该系统将内部主机的IP地址呈现频繁变化,从而增加外部网络探测和攻击的难度。

2. 1. 2 SDN自身安全技术研究

① 德克萨斯州Texas大学和SRI公司的研究团队在SDN安全研究方面,提出了SDN安全操作系统Fort NOX[12]。这是一个由美军研究中心( Army Research Center) 资助的项目,能够为Openflow控制器提供基于角色授权和安全限制这2 种安全增强措施。

② 斯坦福大学博士Martin Casado和其研究团队提出了Ethane架构[13],该架构通过一个中央控制器向基于流的以太网交换机下发策略,从而对流的准入和路由器进行统一管理。在Ethane中,主机入网和用户入网都需要通过主机认证和用户认证过程,集中式控制器建立起服务、用户、主机、IP地址、MAC地址以及交换机端口的绑定关系。

③ 在Openflow协议安全性研究方面,文献[14 - 15]分别针对Open Flow协议的脆弱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2.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SD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DN的体系架构方面,典型的项目包括2012 年国家863 项目“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和创新环境”等。该项目主要由清华大学牵头负责,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邮、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分别负责各课题,项目提出了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创新环境( Future Internet Innovation Environment,FINE )[16],并提出一种协作式的新型域间SDN互联技术WE-Bridge[17]。基于WEBridge建立了首个跨洲际的域间SDN实验床,不同的试验者通过虚拟化云平台开发新体系和新协议,构建试验所需的特定虚拟网络环境。通过网域操作系统,控制不同开放网络设备实现不同数据平面的需要。

2013 年4 月底,中国首个大型SDN会议—中国SDN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电信主导提出在现有网络( NGN) 中引入SDN的需求和架构研究,已成功立项S-NICE标准。中国移动提出了“SDN在WLAN网络上的应用”等课题。三大国内运营商的研究机构都高度重视SDN研究,并在部分网络中进行SDN组网测试。而华为、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和中兴通讯等厂商纷纷推出针对运营商数据中心和移动核心网的方案,SDN在电信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SDN安全方面,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正在积极跟进研究,包括SDN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及挑战,以及SDN思想和架构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应用[18,19,20]。以华为、中国电信和绿盟等为代表的企业也在投入资源开展SDN安全及SDN安全应用方面的研究,绿盟提出了分布式的软件定义安全架构( Software-defined Security Architecture,SDSA)[21],将安全功能从SDN控制器解耦到专有的安全控制器和安全APP,从而提供全局的流调度能力,以实现对各类攻击的抵御。虽然国内一些高校和厂商进行了SDN安全机制的探索,但是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3 SDN安全技术发展方向

通过对SDN的安全威胁及其安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SDN安全技术主要包括3 大发展方向:

3. 1 基于SDN的网络动态防御

基于SDN的网络动态防御架构如图2 所示,就是利用SDN集中管控的特性,通过基于通用硬件和特定软件的重新配置,根据当前网络性能及安全事件制定安全策略,动态调整网络防护措施,淘汰落后的安全防护产品,实现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动态调整和重构更新。

同时,通过将安全应用从基础设施中分离出来,可以使得网络安全防护的方法变得更加灵活,在支持现有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能够灵活地、可扩展地部署新的安全应用,提供新的安全防护方法,保障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连贯性。

3. 2 软件定义监控

软件定义监控就是依托SDN架构,通过使用可编程交换机和其他网络设备,使其作为数据包拦截或重定向平台,根据网络安全态势将网络流量重定向到安全设备中进行检测和监控,从而实现对全网流量的集中分析,以及对常见攻击的检测,如图3所示。

3. 3 SDN自身安全性增强

SDN自身安全性增强则是针对SDN本身的脆弱性进行安全防护能力的增强,从而抵御SDN架构带来的安全风险。SDN架构自身安全防护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① 控制器安全增强技术,包括策略冲突检测、控制器安全基线检查、日志分析及事件关联措施等;

② 北向应用认证机制,实现对应用的权限分级及应用的可信认证等;

③ 针对南向接口,针对Open Flow协议,提供协议安全防护功能; 并通过采用SSL/TLS加密传输机制,保障控制器下发的策略的可靠传输,防止中间人攻击;

④ 控制器采用通用的计算服务器,因此对增强计算服务器本身安全防护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 结束语

SDN体系架构的出现会对通信领域产生巨大变革,但基于其集中控制、开放的应用层等特性,如何实现安全功能的集中管控与灵活调配等问题,成为各研究机构、安全设备厂商等关注的热点。在加强SDN自身安全性增强的同时,还应主要在网络动态防御、软件定义监控等方面入手,以提高SDN的安全性。

摘要:随着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大及网络业务的多样化,原有的网络架构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实现了控制面与数据面的解耦,能够提供网络的集中控制与流量的灵活调度,将引起通信领域的巨大变革。研究了SDN架构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安全威胁;针对SDN安全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网络动态防御、软件定义监控和自身安全性增强3个方面提出了SDN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加强SDN自身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网络安全资源的动态调度能力。

软件正在定义世界 第5篇

陈伟:客观来看,利润的大幅增长有税收政策兑现的原因,但很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确实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附加值显著提升。

一直以来,做大做强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都是我们追求的梦想和目标。从做大角度看,刚刚发布的2012软件百强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过千亿元的软件企业,这是历史性突破。201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18%,2012年达到22.7%;同时,涉及到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升。

CCW:我们评判“做强”的标准是什么?

陈伟:做大并不意味着做强,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任重道远。首先,必须大幅提高软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是50%~70%,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仍然需要提高,我们还缺少国际一流企业;第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需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出支撑起国家安全、产业安全、信息安全需求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第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扩大信息消费。我们既要为信息消费提供强大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身就是信息消费的重要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把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呈现出来,提供给广大消费者,这就是信息消费的一种体现。

CCW: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规模都不大,如何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高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陈伟:核心技术的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是产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有较大差距。所以推动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在创新上持续发展,是政府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在我国软件企业的认证中,明确规定了研发投入占到企业总投入的比重、自主研发软件的收入占到企业总收入的比重。同时,我们也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和WTO的规范进行运作,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其次,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名企(企业)、名品(产品)、名人(企业家)、名牌(品牌)都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CCW: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国际软件巨头的技术优势和积累,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陈伟:的确,核心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这毋庸置疑,但很传统。今天我们会发现,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的创新高度融合在一起,这就为整个产业的赶超、跨越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产业的整合、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在一起,才带来了精彩的现实世界,而这种融合,背后都是软件在支撑。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复杂和最有特色的应用。我们看到,在通信事业高速发展时,我们涌现出了华为、中兴这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在互联网第一波浪潮门户网站集中表现时,我们有了新浪、搜狐和网易;搜索引擎让百度脱颖而出;互联网与商业相结合让阿里巴巴登上舞台;社交需求催生了腾讯。这些产业和企业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见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现实和魅力。

软件定义网络多控制器平台研究 第6篇

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体系结构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针对软件定义网络、可扩展性问题、性能评价问题及其相关部分测试方法问题, 对单一控制器处理能力不足以及当前分布式解决方案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服务架构的问题, 提出了控制平台架构模型。并对已有的架构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服务抽象架构控制器, 并对该控制器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

1 传统网络与软件定义网络对比

1.1 软件定义网络的特点

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通过控制与转发的分离、开放的南北向接口、集中式的控制平面获取网络的全局信息, 并根据业务需求对网络资源进行动态的全局调配和优化。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网络控制的灵活性, 使可管理、可编程、可动态改变的网络成为可能, 从而实现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 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2 传统网络与软件定义网络对比

传统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是分布式的, 每个网络设备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操作系统和控制层面, 设备与设备之间通过分布式的网络协议交换信息和数据, 其结构有几点不足:①网络设备复杂。②配置困难。

1.3 网络特征和底层操作系统绑定, 很难添加新特性。

软件定义网络平台以Open Flow为主, Open Flow从转发设备中分离控制逻辑的方法使数据平面具备了灵活的设备添加和升级的能力。

2 多控制器实验平台简介

2.1 多控制器架构分析

多控制器SDN网络的典型做法是将网络划分成多个控制区域, 每个区域由1个控制器控制。现有的多控制器架构从网络的划分方式来看, 可以分为水平式多控制器架构和层次化多控制器架构2类。

2.2 控制器放置问题分析

分布式地部署多个控制器是解决SDN网络的性能、可扩展性以及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多个控制器的存在也面临着其他新挑战,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控制器的数量以及控制器的放置位置。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控制器的放置方案:基于传输延时的控制器放置方式, 基于可靠性的控制器放置方式, 基于其他指标的控制器放置方式。

2.3 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平台的可靠性分析

SDN采用逻辑上集中式的方式对网络进行管理与控制, 为了解决集中控制环境中的故障问题, 在网络部署多个控制器是解决SDN控制平面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手段。SDN控制平面中的故障可以分为控制器故障以及传输控制流的节点或者链路的故障。为了克服控制器的故障, 主要通过控制器的被动或主动复制技术来提高SDN控制平面的可靠性。而在克服传输控制流的节点或链路的故障方面, 则主要通过路径保护或者路径恢复的方式来提高SDN控制平面的可靠性。多控制器平台涉及架构设计、控制器放置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文章结合现有研究分类, 通过分析、总结, 可深入了解多控制器平台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为之后抽象服务层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3 实验方案

为了解决集中式控制平台的处理能力有限、全局视图信息的收集代价过大等问题, 文章采用多控制器满足需求。控制器应该对应用透明, 即不论服务如何变化, 应用的编写方式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当底层服务发生变化时, 原有的应用无需任何修改。要做到这一点, 则要求底层协议更改更为慎重, 对应用也必须相对透明。

3.1 服务抽象层

设计采用服务抽象层做到这一点, 可以采用如下的设计思路:服务抽象层可以动态链接控制器应用与南向协议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 如使用类似拓扑管理模块, 实现拓扑构建和设备发现的功能。抽象层提供的服务由控制器基于应用或者网络设备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建, 基于应用对服务的请求服务抽象层映射到对应的控制器插件, 选取恰当的南向协议与给定的网络设备实现通信。

服务抽象层在服务和插件间流程设计方案举例:①当一个支持Open Flow协议的插件接收到一个ARP请求数据包, 需要分派此数据包到ARP处理程序。②协议插件将调用数据包输出服务接口, 将数据包传输到服务抽象层。③ARP处理程序, 将登记注册到监听数据包服务接口, 在上一步中服务抽象层接收到的数据包将被移交到ARP处理程序对应的应用中。④该应用程序现在可以处理此数据包。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软件定义网络现状, 对软件定义网络多控制器平台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设计验证。

3.2 多控制平台下网络拓扑实验验证。

控制器为应用提供了逻辑集中的物理网络拓扑视图, 为了网络应用直接管理网络规则策略, 控制器支持网络设备转发规则的变化。和大部分控制器一样, 控制器使用LLDP报文发现的设备连接来构建网络拓扑结构。拓扑视图选项提供了交换机和主机拓扑的图形视图。在抽象服务控制的多控制器拓扑中各个管理对应控制器存储和设备, 包括设备的功能和可达性信息等。这些信息由控制器存储并且由拓扑管理器管理。其他构件组成包括ARP处理程序、主机探索器、设备管理器、交换机管理器等协助拓扑管理器生成网络拓扑数据库。

3.3 多控制平台下服务抽象实验验证。

①实验环境配置。在已经安装Mininet环境的机器中启动Mininet, 对应地配置多个主机和交换机。在控制器层启动一个简单的转发包应用, 它通过ARP包来探测连接到网络的每个主机, 并给交换机安装规则, 让网包能顺利转到各个主机。通过拖动设备, 形成逻辑拓扑, 并保存配置。②实验分析。因为控制器是寄存在服务器中, 所以当做好类似以上的配置之后, 首先要连接控制器, 通过控制器应答的状态信息来了解网络运行情况, 其中应答201表明操作成功。为了叙述直观简洁, 文章在试验中配置了3台交换机, 每台交换机上使用的南向协议不同。③获取删除主机信息 (见图1-图3) 。

利用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可以得出结论:通过获取拓扑信息, 配置与获取用户链接信息, 获取、删除主机信息等实验操作, 验证抽象服务层在控制器应用中对底层的操作或者应用之间交互设计的可行性。真正实现了多控制器多协议支持和对应用的透明, 不论服务如何变化, 应用的编写方式一致。

4 结语

文章利用实验平台, 对软件定义网络以及多控制器平台相关问题进行仿真论证, 实现服务抽象架构的多控制器平台, 服务抽象层可以动态链接控制器应用与南向协议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 如使用类似拓扑管理模块, 完成构建拓扑和发现设备功能。服务抽象层与控制器插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是相耦合的, 这样就可以实现灵活升级网络协议或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可重构网络控制功能构件化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3.

[2]孔祥欣.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控制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清华大学, 2013.

[3]范伟.软件定义网络及应用[J].通信技术, 2013 (3) :67-70.

软件定义网络中控制平面架构的研究 第7篇

当前 ,信息通信 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领域正朝着细粒度 、 移动性、开源、云计算和大数据方向快速发展,这无疑对现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利用率、接入方式、动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传统网络体系架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向未来互联网的演进,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近年来,互联网发达国家以及国际标准组织都加强了对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 欧盟的未来 互联网研 究和实验FIRE(Future Internet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日本的AKAR-I,ITU的Future Network等计划。 其中,由GENI资金支持 的软件定 义网络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受到广泛的关注。

基于Open Flow的SDN技术打破了传统网络的分布式架构,传统网络的运行模式已经被颠覆,在面临类似挑战时还需要满足新的技术和运营模式,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为了寻找解决方案在做大量的研究。

2 SDN 中控制平面架构

控制平面架构是整个SDN技术的核心, 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本文也将着重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具有多个控制器的SDN控制平面架构研究有几项。

文献[1]中,谷歌的数据中心网络B4是业界最大的SDN部署。 在数据中心之间采用了SDN网络,每一个数据中心由一系列Open Flow控制器进行控制, 并直接与数据中心的交换机连接,每一个SDN入口,主要用于全局流量管理。 控制器通过与其他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来改变拓扑结构和流表信息,与此同时,在B4网络架构中它也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费用。

文献[2]中,Kandoo提出了一种两层控制网路架构,包括根源控制器和本地控制器。 根源控制器具有对网络全局的了解,而本地控制器仅仅了解它们本地区域的网络状况,并把网络状况上报给根源控制器。 如果本地控制器发现它自己无法处理的数据包,它将会与根源控制器进行联系,最后,根源控制器来处理这些重要的事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需要相应的增加本地控制器和根源控制器。

Hyper Flow首次为Open Flow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控制层面,一个域内同时运行多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主要控制其局部范围内的Open Flow交换机, 控制器之间的信息共享借助了一个为广域网环境设计的分布式文件系统Whee1FS 。 Hyper Flow控制器拥有一定处理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权限,而把影响全局的事件不定期的对外发布,其他应用接收到事件信息后,会重放事件信息以达到全局视图的同步,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应对一些不频繁发生的事件,如链路状态改变并且对于数据中心或某些大规模的网络,管理员需要知道全部的实时数据流状况,而Hyper Flow目前是不支持的。

文献[5]中,SOX提出了一种集中式多控制器架构,它可以使所有的控制器提供自治负载均衡和错误恢复,并且支持动态的调节控制平面的控制器数量。 现存的研究像Elasti Con和SOX, 都可以动态的调节控制器的数量,但是他们没有讨论门限值(需要控制器的数量)是否是最优值,与此同时,他们是用定性分析方法而不是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估性能的值。

文献[7]中,MSDN是清华大学提出来的一种可扩展域内控制平面的架构, 其主要针对于生成初始状态流表时, 向控制器发送大量流请求消息而导致的性能瓶颈。 MSDN引入了负载均衡、并行处理、数据共享和集群处理的思想。 MSDN具有三层架构:负载均衡层、控制器集群和分布式数据存储, 每一层都具有自己的可扩展方法:负载均衡层采取各种算法,以实现初始流请求的分发; 控制器集群可以采用不同的控制器软件,所有的控制器共享全局视图;分布式数据存储由支持事务处理的水久存储和缓存两部分组成, 永久存储用于数据分析或重启过程中保持网络的状态, 缓存用于控制器的直接读写。

文献[8]中,NOX提供了最初的网络设备管理接口,NOX的设计仅仅是用于校园网络 , 并没有为商业使用提供足够的安全。 由于早期工作的底层接口不便于操作和编程, 一些研究像Maestro尝试根据网络状况用户自定义视图为程序员编写应用来构建逻辑控制平面架构。

3 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控制器作为SDN构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针对商用的SDN来说, 控制器将不再只是一个单独的实例,而是一个由大量实例所组成的控制器系统。 在多控制器系统中,存在几个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1) 没有分析控制器数量是否是最优值 。 目前的研究中虽然可以动态的调节控制器的数量,但是他们没有讨论需要控制器的数量是否是最优值,当一个网络规模大小发生变化时,他们不能决定要使用多少个控制器和最佳门限值。 此外,在不同数量控制器工作下的网络的性能也是未知的。 因此,未来工作需要对控制器的数量进行优化从而来降低系统的成本和能源浪费。

(2) 没有考虑交换机和控制器的差异性 。 在现存的控制平面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多个控制器组网以及控制器和SDN交换机对应关系的拓扑结构模型构建时,没有考虑到交换机之间性能的差异, 缺乏实际的网络环境,使研究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未来工作在控制器部署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控制器性能的差异进行研究,从而使所设计的控制平面架构更具有可行性。

(3) 控制器的数量发生改变时造成负载不均衡 。 在控制平面中, 当其中一个控制器遭到攻击或是损坏时,或某些控制器根据网络状态主动进入休眠时,在其所管理下的SDN交换机由其他控制器进行接管, 目前的研究没有考虑控制器数量发生变化后的负载均衡问题。 因此,未来工作要考虑网络负载均衡对控制器进行接管控制,从而来提高网络的性能。

摘要:SDN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它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分离,实现集中式控制,简化了网络的管理和配置。论文介绍了SDN的核心思想,重点分析了控制平面架构方面的研究,最后给出了SDN中在控制平面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第8篇

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 [2]是一种新的网络架构, 它的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权分离出来, 交给SDN控制器管理, 控制器拥有网络的全局视角。针对WLAN中负载均衡问题, SDN集中控制的思想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近年来, 将SDN与WLAN结合成为研究热点。Open Roads[3]和Odin[4]都是基于SDN的WALN架构。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方法, 仿真实验表明, 该方法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1 网络架构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局域网架构如图1所示, 由支持openflow协议的APs、SDN控制器及各种应用模块构成。SDN控制器是本架构的核心, 它通过南向接口协议openflow对AP设备进行管理。同时控制器上还有管理和判断AP状态的模块。

2 负载均衡策略

2.1 影响WLAN接入性能的参数

WLAN的性能有吞吐量、时延、利用率等方面的指标, 在现实环境中, 受各种参数和环境的影响, WLAN的性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影响WLAN的性能, 这样才有利于负载均衡算法选取参数。

2.2 接入终端用户数

由于WLAN的MAC层采用的CSMA/CA发送数据, AP上连接用户终端数越多, 所传输的管理及数据帧就会越多, 数据传输时碰撞的概率就会越大, 数据传输失败概率就越大, 系统的负载就越大。

2.3 接收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是传输数据的基本参数, 接收信号强度越强, 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好, 所能达到的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2.4 带宽空闲率

接入点的带宽空闲率越低, 能为用户终端提供的剩余服务带宽就会越少, 并且因为带宽使用率高, 数据传输的碰撞概率也就越大, 从而也一定影响网络的性能。

2.5 传输错误率

传输的错误率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无线链路的质量, 传输错误率越高, 无线网络的性能就越低。

3 AP负载状况评估

根据影响WLAN网络性能的参数, 选取信号强度S、接入终端个数N和宽度空闲率B为评估AP负载状况的参数, 定义AP负载权重评估函数W公式如下:

公式中Wi, j表示APi相对于终端Uj的权重, Si, j表示终端Uj接收到APi的信号强度, Ni为APi上连接的终端个数, 因为N的值可能为0, 所以将该参数加1。Bi表示APi在一段时间内的带宽空闲率。

4 负载均衡方案

本文的负载均衡方案主要思想是, 控制器实时监控各个AP的实时负载信息, 根据公式 (1) 为每一个AP的负载赋予一个权值。终端对应AP的权值随网络的情况不断变化, 当终端接入的AP不满足要求时, 由控制器主动将其切换到其他AP上, 从而保证终端接入的AP总是最优的权值, 以实现全网络的负载均衡。

具体的策略是终端首次请求接入无线局域网时, 由AP将终端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在确认终端有接入权限后, 控制器查询各个AP对于该终端权重表, 找到最大的权值AP, 终端接入该AP。权重表随着网络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当为终端服务的AP不是最优时, 控制器发送管理帧信息, 将终端切换到最优AP上。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5 仿真实验及分析

本文选用Mininet-Wi Fi[5]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平台部署了20台AP和100台终端。AP部署的半径为200m的范围, 模拟的终端在AP的覆盖范围内进行随机移动。不同终端之间相互发送随机大小的数据包。如图3所示, 为本文负载均衡方案和不加负载均衡方案的网络实时吞吐量对比。

可以看出本文负载均衡方案较均衡前吞吐量提高了, 说明文中提出的负载均衡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系能。

6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的无线负载均衡方案, 仿真平台实验表明, 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性能。

摘要:在无线局域网中, 终端通常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值进行接入或切换, 这将导致各个AP之间负载不均衡, 造成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为此,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策略, 通过把超载AP服务范围内的终端切换到轻载AP上, 使网络达到均衡状态。仿真实验表明, 该方案有效平衡了各个AP的负载, 提高了网络的系统吞吐量。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

参考文献

[1]刘乃安.无线局域网 (WLAN) ——原理、技术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朝昆, 崔勇, 唐翯祎, 等.软件定义网络 (SDN) 研究进展[J].软件科学报, 2015 (1) :62-81.

[3]Yap K K, Kobayashi M, Sherwood R, et al.Open Roads:Empowering research in mobile networks[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0 (1) :125-126.

[4]Suresh L, Schulz-Zander J, Merz R, et al.Towards programmable enterprise WLANS with Odin[J].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ACM, 2012 (7) :115-120.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第9篇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电能质量监测、配电运行监控、分布式能源接入等业务规模日趋扩大。在此背景下,主动配电网应运而生。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保护装置、负荷等之间的数据和业务交互是实现主动配电网的重要基础[1,2,3]。主动配电网的发展对其通信网的传输带宽、可靠性、接入灵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大量的业务接入提供端到端、层次化的Qo S服务成为主动配电网通信系统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

配电网的通信业务可以通过专网或者公网来实现,其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两级网络:骨干层通信网络和接入层通信网络。骨干层通信网络用于配电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的通信,而配电主站(子站)至配电终端的通信主要通过接入层通信网络实现。接入层通信网络可选择的技术手段较为丰富,可综合采用无源光网络(PON/EPON)、以太网/工业以太网、无线(无线公网/无线专网)等多种接入技术[4,5]。不同的接入方式各有优缺点,建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几种通信方式搭配使用。然而,配电网通信缺乏统一的网络规划,技术设计和标准等存在差异,对不同接入方式的管理控制能力弱,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通信网络资源,双向的信息通信能力不足导致配电网中各类业务缺乏互动性。因此,为满足配电网通信业务的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要求以及适应未来新业务类型的需求,对现有的配电网通信网络进行重点改造势在必行。在配电通信网络中加入可编程特性,统一管控设备和不同接入设备间的协议与接口,抽象出控制平面统一管理和控制异构的接入网,使配电通信网络更加智能化。

本文针对主动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分析了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原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主动配电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以及关键技术,以满足未来主动配电网业务的通信需求。

1 主动配电网通信需求分析

随着主动配电网的发展和建设稳步推进,“网络化、互动化、开放化”成为了配电网规划与设计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配电网通信技术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1)接口标准化与开放化需求。目前配电网通信系统具有设备厂家多、接口各异、协议繁杂等特点,存在网络调试复杂、设备互操作性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配电网互动与开放要求。

2)多业务承载与服务质量(Qo S)保障需求。目前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建设往往是针对单项配电业务的需求而开展,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以及信息共享,造成网络业务开通过程复杂,新业务接纳能力不足;同时,配电业务对于通信的可靠性、实时性、数据吞吐量和安全性等Qo S存在差异化需求,现有网络缺乏资源弹性调度与分配等Qo S保障手段,导致网络资源共享不足、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

3)集中统一运维与管控需求。配电网通信系统节点数量多、覆盖面广、拓扑结构复杂多变,同时缺乏统一的管理接口与控制平面,造成运行维护界面、内容和要求界定困难,难以满足“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运维管控要求。

2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架构,它采用控制和转发互相分离的思想,以可编程的方式实现对各类通信业务的高效支持。SDN技术通过对底层通信设备进行抽象和映射,实现通信网络的虚拟化。图1描述了基于SDN的通信网络架构,主要分为3个功能平面:转发平面、控制平面和业务平面[6,7,8]。

如图1所示:最底层是转发平面,负责数据处理,数据转发和网络状态的收集;中间为控制平面,通过南向接口,负责基础设施层资源的编排,维护网络的拓扑和状态等信息;最上层为业务平面,主要是各种各样的业务和应用,通过调用控制器的北向接口获取所需资源。网络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智能处理与控制功能全部集中到网络控制器,控制器则通过流表技术对网络中的交换与路由设备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而网络中的交换与路由设备根据控制器下达的流表进行业务数据的转发操作。因此,对于上层应用和业务接口而言,网络交换与路由设备只是具备转发功能的逻辑实体。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一方面使得信息通信网络的架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另一方面也使网络设备功能更为简单,只需要根据控制器下达的流表指令进行操作即可。

3 主动配电网软件定义通信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3.1 体系架构

基于面向配电通信网需求分析,结合配电通信网络现状,本文提出“三层四平面”的配电可编程通信网络的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通过将现有配电通信网络的异构接入子网进行融合,改变配电网难以管理和控制的现状,提供可控、可靠、经济、双向的通信方式,以满足更多样化的业务需求[9,10]。

3.1.1 业务平面与管理平面

业务平面主要承载不同通信方式的配电业务。随着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发展,新型配电业务日益丰富,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由于不同业务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不尽相同,有必要在应用层进行业务区分,由控制平面统一集中控制,以实现对多种Qo S业务的区分支持。业务平面的通信设备通过北向接口与控制器进行交互,通过设计标准化的API有效实现对不同通信方式业务的网络抽象和网络虚拟化,最终实现控制层的有效控制。

管理平面主要实现对通信网络的管理功能,通过统一制定标准化的配电网通信设备接口协议,实现配电网通信系统的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等功能。统一的标准协议主要包括融合网络中设备终端的发现,队列管理以及运行管理维护(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和网络虚拟化等一系列管理功能。

3.1.2 集中控制平面

集中控制平面作为集中式控制配电通信网的核心,该控制平面通过统一南向协议,在控制层实现数据转发平面的功能抽象,通过适用于不同配电通信网传输模式的转发平面代理,实现其网络功能与资源的统一控制,达到集中式控制,并通过转发平面代理实现底层设备的可编程技术。

3.1.3 数据转发平面

数据转发平面包含了配电通信网络中的物理层设备。在基于Open Flow协议的SDN架构中,这些物理层通信设备定义为Open Flow交换机,都支持Open Flow控制器分发的流表进行数据转发。控制平面在进行业务配置时,只将Open Flow交换机视为虚拟的接入节点接口。由于这些接入设备支持流转发,当有新的业务时或需要在接入节点中启动新特性时直接通过对流表的配置来实现,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业务的部署。用户接口相当于虚拟节点的用户接口,由控制器形成配置参数并进行下发。

3.2 关键技术分析

3.2.1 网络控制层虚拟化技术

网络控制层功能虚拟化是指在已有设备基础上,实现网络主要功能在控制平面实现抽象的虚拟化技术。根据网络流的特征划分虚拟网络,首先定义各个虚拟网络中流量的特性,当有新的流进入到交换机,如果在流表中没有相匹配的流表项,则会通知控制器处理该流,控制器根据该流的特性将其划分到不同的流集合中。

3.2.2 配电通信网管控数据模型

配电通信网管控数据模型作为设备的信息存储中心,在研究其定义方法时,重点是要明确哪些元素属于设备的被管范围,管控对象有哪些及如何划分管控对象。参照SID模型的组织方式,采用统一的配电通信设备管控数据模型(GIM)定义方法,按照SID建模方法采用自上而下、逐层细化的组织方式来完成管控数据模型的定义。在定义管控数据模型时,首先按照管控对象域划分→管控类别划分→管控对象(由属性、参数等描述)的方式明确管控对象及其分类;其次,对管控对象间关系定义,进而完成对管控数据模型的定义。

3.2.3 网络资源灵活调度技术

在接入网中,由于多个通信终端共用同一骨干网接口,因此,网络的资源需要实现共享,而如何分配网络资源将会对网络性能造成巨大影响。接入网中的带宽资源是网络资源的重要部分,传统网络通过各个终端设备上的带宽分配算法实现分布式控制,而在集中式控制网络中,各个终端将网络带宽资源抽象到控制器,各个终端向总控制器发送网络带宽资源请求,申请网络资源,控制器收集全部带宽请求后,对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与调谐,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控制。

3.2.4 业务性能保障技术

为保障配电通信网业务的性能,本研究采用基于优先级的配电通信业务数据包调度机制,包括建立基于Qo S的配电通信业务优先级划分模型和设计基于业务优先级的数据包调度算法。针对配电通信业务划分,可以采用基于时延敏感度的优先级划分方式,从时延、数据速率和可靠性3个维度对配电通信业务进行优先级的划分,使得优先级高的配电通信业务的性能得到保障。在数据包调度算法方面,采用按需式Qo S路由算法,考察信道容量和时延对路由选择的影响,以满足网络的时延特性;同时考察信道利用率和信道自相关函数对路由选择的影响,保证网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从而为配电通信网中异构业务提供差异化Qo S服务的需求。

3.2.5 基于业务影响度的故障影响分析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呈现众多子系统间协同通信日益频繁的特点,大量的电力通信业务承载在电力通信网中。与传统的通信网不同,电力通信网所承载的业务与电力系统生产、调度和控制密切相关,故障对业务的影响范围大,影响后果严重,导致了电力通信的高安全、高可靠性的需求。由于电力系统生产的不容间断性和运行状态变化的突发性,要求在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中的故障定位算法更快速,以及时响应运行中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电力通信网发生故障时,需要快速、客观的对故障影响程度进行度量,以避免造成电力通信事故。针对遗漏故障可能导致电力事故的问题,基于故障影响可控的思想,从业务影响度出发,研究和实现配网通信系统的故障定位技术。

4 结语

本文针对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趋势,结合主动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主动配电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以及关键技术,实现配电网通信网络的可编程化,解决SDN技术在主动配电网通信应用中的适用性问题,提高配电网通信网络与业务之间的匹配性,充分满足未来主动配电网业务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曾博,张玉莹,等.主动配电网规划关键问题与研究展望[J].电工技术学报,2014,29(2):13-23.ZHANG Jianhua,ZENG Bo,ZHANG Yuying,et al.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ospects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14,29(2):13-23.

[2]范明天,张祖平,苏傲雪,等.主动配电系统可行技术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22):12-18.FAN Mingtian,ZHANG Zuping,SU Aoxue,et al.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3,33(22):12-18.

[3]易浩勇,刘柱.智能配电混合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电力,2011,39(10):1675-1678.YI Haoyong,LIU Zhu.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ybrid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11,39(10):1675-1678.

[4]唐海国,冷华,朱吉然,等.智能配电网EPON通信技术的应用分析[J].供用电,2015,32(9):74-78.TANG Haiguo,LENG Hua,ZHU Jiran.Application analysis of EP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mart distribution networks[J].Distribution&Utilization,2015,32(9):74-78.

[5]赵永利,吴家林,张杰.软件定义光接入网[J].中兴通讯技术,2014,20(5):38-41.ZHAO Yongli,WU Jialin,ZHANG Jie.Softwaredefined optical access networks[J].ZTE Communications,2014,20(5):38-41.

[6]王淑玲,李济汉,张云勇,等.SDN架构及安全性研究[J].电信科学,2013,29(3):117-122.WANG Shuling,LI Jihan,ZHANG Yunyong,et al.Research on SDN architecture and security[J].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2013,29(3):117-122.

[7]李纪舟,何恩.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及发展趋势综述[J].通信技术,2014,47(2):123-127.LI Jizhou,HE En.Technolog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J].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2014,47(2):123-127.

[8]张顺淼,邹复民.软件定义网络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30(8):2246-2251.ZHANG Shunmiao,ZOU Fumin.Survey o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research[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13,30(8):2246-2251.

[9]刘广一,黄仁乐.主动配电网的运行控制技术[J].供用电,2014,31(1):30-32.LIU Guangyi,HUANG Renle.Ope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J].Distribution&Utilization,2014,31(1):30-32.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精选9篇)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第1篇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Open Flow,未来网络1引言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