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精选10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1篇
河山申家坡小学
班级:
姓名:
评价: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6分)
gào
jiè
yòu
huò
bǔ
lāo
shí
jiàn
()
()
()()jiǎo jié
yú
ěr
bān
bó
zuǐ chún()
()
()
()
Pénɡ sōnɡ
máo tíng
shí jiàn
cāo zònɡ()
()()()
yàn huì
xì nì
bù
róng zhì
yí()
()
()
2.选择正确的音、形、义。(9分)
(1)沮丧(jǔ jǚ)挑拨(tiāo tiǎo)眼睑(jiǎn liǎn)捕捞(lāo láo)娇嫩(nân lùn)眸子(mó móu)
绿蔓(màn wàn)涟漪(yī yǐ)挨近(āi ái)(2)辩 辨 争()()论 分()()认
溅 践 实()飞()()踏()落 篷 蓬 帐()()松()头垢面()车 3.用横线划出并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分)
(1)松鼠乖巧、训良,身体娇健,非常敏婕。()
(2)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近——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4.补充名句,回答问题。(10分)
(1)虚心。(2),万事。(3),梅花。(4)欲要。(5)与第(1)句意思相近的名句有 ; 。与第(3)句意思相似的名句是。
二.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填空。(4分)
1、《落花生》一课讲了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他的笔名是“__________”。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钓鱼的启示》里,作者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3、《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题的含义可以用文中的另一句话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珍珠鸟》一课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讲的是____________代一个叫______________的县令的故事。这个成语的原意是:。
现在常从 的方面来使用,比喻:。
三、比一比,再组词。(4分)
诫()钩()隐()幕()械()钓()稳()慕()
稚()蜡()腮()笼()
雏()腊()鳃()茏()同音荟萃。(4分)mù
()色
坟()
仰()
屏()
jù()集
()烈
()体
()怕
四、词的训练。(6分)1)、写出同义词:小心翼翼()络绎不绝()大喜过望()心灵手巧()2)、写出反义词:节约()爱慕()推迟()平静()巧妙()
五、补充词语。(3分)
()的湖面()的教育()的涟漪()地操纵()地摆动()的丛林()的目光()的回忆
()地闪动()地呼唤()地欣赏 河山申家坡小学
班级:
姓名:
评价:
六、根据意思写出成语。(4分)1)、非常留恋,不忍分离。()2)、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沮丧的样子。()3)、(人、马、车、船等)前后相连,连续不断。()4)、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5)、选词填空。(4分)居然
果然
突然
猛然
(1)平时也没见他怎么用功,这次考试人家()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2)在放学的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来,同学们个个都变成了落汤鸡。(3)老师说要和我们一块行动,这不,他()来了。
(4)刚要出发,我()间想起电视忘记关了,赶紧又一溜小跑返回家里。
浮现
呈现
展现
出现
(1)我的眼前不时又()出当年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2)一个奇特的想法突然在我的脑海里(),我顿时又有了信心。(3)你的作业中()这么多的错误,简直是不能原谅的。
(4)张家界迷人的风光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个游人面前。
2、句子加工厂。(5分)(1)一种尖细娇嫩的鸣叫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受到了启示。(扩句,扩三处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父亲的教导让我终生一辈子受用不尽。(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快乐阅读。(22分)
(一)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rân rânɡ)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bō bó)下,跑光了。这回该从哪儿找到一条出路呢 看来 我的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 不然 就只有展出未缝成的衣服了 对呀 我为什么不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出呢
时装展如期开幕。这真是一个与(yú yǔ)众不同的展览会——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只是一片布样。()我们展出的时装不是成衣,()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颜色和(式 试)样。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字。(2分)
2、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1分)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1分)
A、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5、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由原来的开不成时装展到时装展获得成功,你想到了什么?(3分)
(二)(10分)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给这几段文字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2分)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字义。(2分)
(1)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划:__________________(2)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得:__________________
3、用来表示“看”的单音节词语,你还能够写出多少?(2分)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猜想一下,父亲这会儿内心里回想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急切地问”“大声争辩”“哭出了声”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内心的_______________,从“父亲平静地说”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2分)
6、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2分)河山申家坡小学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1、告诫 诱惑 捕捞 实践 皎洁 鱼饵 斑驳 嘴唇 蓬松 茅亭 榨油 操纵
宴会
细腻 不容置疑
2、略
3、训—驯 娇—矫 婕—捷近—尽 只—止
4、略
二、1、许地山 落华生 借物喻人 有用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2、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宋 张乖崖 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积极 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三(略)四(略)五(略)六:1)依依不舍 2)垂头丧气 3)络绎不绝 4)星罗棋布 5)居然 突然 果然 猛然 浮现 呈现 出现 展现
七、(二)
1、放掉鲈鱼
2、huá 擦 děi 必须,一定
3、瞅 望 瞧 瞄 瞟 瞪 瞥
4、写出父亲内心的矛盾斗争即可。
5、不情愿(痛苦)态度的坚决
6、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
更能表现出父亲坚持原则,对子女要求严格的品质
一、1、告诫 诱惑 捕捞 实践 皎洁 鱼饵 斑驳 嘴唇 蓬松 茅亭 榨油 操纵
宴会
细腻 不容置疑
2、略
3、训—驯 娇—矫 婕—捷近—尽 只—止
4、略
二、1、许地山 落华生 借物喻人 有用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2、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宋 张乖崖 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积极 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三(略)四(略)五(略)六:1)依依不舍 2)垂头丧气 3)络绎不绝 4)星罗棋布 5)居然 突然 果然 猛然 浮现 呈现 出现 展现
七、(二)
1、放掉鲈鱼
2、huá 擦 děi 必须,一定
3、瞅 望 瞧 瞄 瞟 瞪 瞥
4、写出父亲内心的矛盾斗争即可。
5、不情愿(痛苦)态度的坚决
6、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
更能表现出父亲坚持原则,对子女要求严格的品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2篇
()()()()()
shāyǎqīngshòuyōngdàiyǎnyǎyìxīpòbùjídài
()()()()()
二、把成语补充完整并分类。(10分)
千里()()移山()尽瘁()不屈
()自若百折()()填海()蹈火
()任怨惊慌()含辛()()奕奕
(1)形容人物神情的:
(2)形容人物意志的:
(3)形容不怕困难的:
(4)形容尽职尽责的:
三、将下列词语按近义词、反义词归类。(8分)
疑惑规划环绕集中明艳计划骄傲等待
扩散围绕明丽同意期待虚心反对坚信
(1)近义词:()——()()——()
()——()()——()
(2)反义词:()——()()——()
()——()()——()
四、请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把句子表达得更生动。(10分)
(1)猫的眼睛真亮。(夸张)
(2)随风飘落的村叶。(比喻)
(3)玫瑰花的花瓣。(拟人)
(4)人类创造了历史,?(反问)
(5)公园里。(排比)
五、课内阅读。(9分)
(1)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主要人物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并按照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老班长的之情。
(2)是写的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时,在车站上同的动人情景,表现了的真挚情谊,赞扬了。
(3)《桥》一课向我们再现了的光辉形象。他把让给
别人,把留给自己.用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六、课外阅读(23分)
1、找出下列作文题目中的重点词(题眼),用“——”标出来。(6分)
A、美丽的校园B、红领巾鼓舞了我C、他家富了
D、我爱班集体E、童年生活回忆F、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2、阅读短文,做后面的题。(17分)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zhàn)开温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zhuì)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里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沙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变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yǎn)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有已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会因此而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子。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他把脚印留在人们心里。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yān)没了他的脚印。
(1)选择判断。(12分)
①你认为下列()项做题目最恰当。
A.时光B.时间C.光阴D.岁月
②按拼音,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人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展掇延掩B.绽缀延淹
C.展坠衍掩D.绽坠衍淹
③文中()处填关联词,依次正确的一组是()
A.而尽管……尽管便因为B.而即使……即使就由于
C.但不管……还是便因为D.都哪怕……或是就由于
④对下面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拟人)
B.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拟人)
C.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一比喻)
D.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夸张)
⑤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的是()
A.岁月无情,不要有非分之想B.光阴似箭,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
C.时光易逝,不如及时行乐D.年华虚度,无可奈何
⑥这篇文章从表现方式上看,属于()
A.议论B.抒情C.说理D.叙事
(2)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到什么?(2分)
七、习作。(30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3篇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5篇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guī bǎozhuǎnyítiàowàngdiànniǔ()()()()
xiōngtángzhānyǎngwànshuǐqiānshān()()()
2、把下列词句填写完整(8分)
中流()柱奋发()强()精图治
再接再()同仇敌()众志()城
已是悬崖百丈冰,()。(2分)
3、修改病句。(8分)
(1)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可以吃到苹果、梨子、桔子和水果。
(2)今天的植树活动,我觉得我们可能肯定种了30棵小树苗。
(3)小明的建议基本上是完全可行的。
(4)星期天,我画了一幅画和一篇作文。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中。(6分)
生: ① 生长;② 具有生命力的;③ 产生,发生;④ 果实没有成熟.⑴ 这西瓜是生的,还不能摘。()
⑵ 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
⑶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扎:① 刺;② 钻; ③ 驻扎。
⑴ 野鸡冷极了就把头往雪里扎。()
⑵ 我们安营扎寨,开发北大方。()
⑶ 小明不小心被钉子扎了手。()
二、阅读与感悟(30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1分)
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自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圆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有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1分)得意洋洋:
3、给没有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3分)
(二)七律•长征(7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素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劲开颜。
1、请把诗中的错别字用“——”画出,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4分)()()()()
2、判断对错:“走泥丸”的意思是走动的小泥丸。()(1分)
3、这首诗的作者是(),请你再写出他的一句诗。(3分)
(三)小河与大海(15分)秋天,河水上涨,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大了。他得意洋洋地流向大海,想和大海比一比谁大。小河这样一边得意地想着,一边走着,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他仰着头,挺着胸,兴奋地翻着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力气,抬起脚跟,怎么也看不到对岸。他懊丧地自言自语说:“我以为自己很大,原来海比我大得多。” 大海听了,笑着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无数江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呀。” 小河听了,更佩服大海了。
2、根据短文内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小河和大海的特点。(3分)()的小河()的大海
3、写出这篇短文的梗概。(3分)
4、短文最后写“小河听了,更加佩服大海”了。请你想一想小河佩服大海什么?(3 分)⑸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三、作文(任选一题)(40分)
1、读了《小河和大海》,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启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6篇
2010-2011年
2010-2011年
2010-2011年
2010-2011年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7篇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测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叫();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或()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例如:
7、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如45的分数单位是(8、把下列各分数改写成小数
12=()134=()4=()15=()25=()35=()
9、把一根7米长的绳子对折、对折再对折,每段绳子长()米,每段绳子占全长的()。
10、把3千克的西红柿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千克。
。1
6、真分数都小于1。
()
7、带分数一定比假分数大。
(8、分数中分子和分母都是大于零的自然数。
(9、ab=c中,b不能为0。
()
10、最小的假分数等于1。
()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1、给下列各数分类(7分)
213755 1151142012 55328 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2、在○里填上“<、=、>”。(4分)
四、比大小(12分)
1、把下面各组数约分并比较大小。1827和191685764和
32)))
2、把下面各组数通分并比较大小。710和43558和9
五、解决问题(第1题4分,其余每题5分;共34分)
1、一本书有98页,小明已经看了43页,剩下的页数占这本书总页数的几分之几?
2、刘庄清理一条河道,上午清理了518千米,下午清理了718千米。这一天一共清理
了多少千米?上午比下午少清理多少千米?
3、王大伯在一块菜地里种蔬菜.种的茄子、番茄、辣椒分别占了这块地的28、158、8番茄和辣椒一共占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辣椒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4、团结镇各村在一座山上造林,计划用总面积的215种果树,3种槐树,其余的种松柏,种松柏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5、甲工人4小时做3个零件,乙工人9小时做7个零件,丙工人7小时做5个零件。工作效率最高的是谁?为什么?
6、汽车站内每隔3分钟发一辆公交车,4分钟发一辆中巴车,从上午7时开始两种汽车同时发车,1小时后(不包括7点发的两趟车)共发了几辆汽车?其中有几次是公交车和中巴车同时发车的?
7、已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超过100人,而不足140人。将他们按每组12人分组,多3人;按每组8人分,则少5人。这个学校五年级有多少学生?
人教版2016——2017学年五年级数学(下)
第四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2、乘以 除以 4 27 12 8 3、9 8 8 9 89 4、148999 5、2155 6、413777
7、分数单位 15 8、0.5 0.25 0.75 0.2 0.4 0.6 9、7188 10、310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 × × √ √ × √ √ ×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11分)
1、真分数:2515128假分数:3751 2032带分数:111 455
2、<
<
<
<
四、比大小(12分)
1、把下面各组数约分并比较大小。
1827和19185727=21911819357=327>57
1664和8163264=18432=1168464=32
2、把下面各组数通分并比较大小。
710和473544074510=505=5010<5 38和5398=275729=4035728<9
五、解决问题(第1题4分,其余每题5分;共34分)1、5598 2、23千米 19千米 3、3348 4、415
5、甲的效率为34,乙的效率为79,丙的效率为57;79>34>57 所以乙的效率最高。6、1小时=60分钟 60÷3+60÷4=35(辆)[3,4]=12 60÷12=5(次)
答:1小时后共发了35辆汽车,其中有5次是公交车和中巴车同时发车的。
7、按每组8人分,少5人,也就是多3人。[12,8]=24 24×5+3=123(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8篇
一、文本价值依赖于独特个性的存在
文本个性, 就是文章所独有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长相、性格、脾气、习惯和爱好等特点, 正是凭着这些特点上的差异, 大家才不会认错人。文章也一样, 它们各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标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及语言风格。正是凭着这些个性上的差异, 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值得大家学习。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 它们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个性化光辉。个性是文章的全部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
二、呈现文本个性的若干形态
人的特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在长相与内在性格。认识一个人, 通常也是先从长相开始, 然后逐步接触到内在的本质要素。文章通常也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一篇文章的个性, 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 在内容和形式母体之下, 又各有若干子要素。内容部分主要包括:材料、主题、观念、情感等;形式部分主要包括:构思、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为例, 来具体说明它们的个性差异。
(一) 内容方面的个性差异
这一单元的共同点是“生活与启示”, 每篇课文写的都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启示。当然, 所写的生活是不同的, 获得的启示也是不同的。《钓鱼的启示》写的是作者在三十多年前与父亲的一次钓鱼, 以及从中获得的关于道德自律方面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的是“我”的两件事情, 并以此证明父亲那句反映生活真谛的话语的正确;《落花生》写的是种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的过程以及做人的道理:要像花生那样, 踏踏实实, 做有益于大家的人;《珍珠鸟》写的是鸟由怕人到不怕的变化, 从中获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启示。四篇文章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但选材丰富, 有国外的, 有国内的, 有过去的, 有现在的, 所获得的启示也是各异的, 有关于做人的, 有关于做事的, 有关于两者关系的。但不管怎样, 这四篇文章所写的生活和所获的启示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关系, 且合情合理。
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上的个性差异是起着决定作用的。解读文本时, 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内容上的差异, 这是由阅读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学习是重要目标之一,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思想认识的更新与提高、情感的熏陶等都是语文学习的神圣使命。这组课文的学习, 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形式方面的个性差异
文本形式的个性差异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说, 切准内容上的个性差异, 是着眼课程的人文性, 那么, 切准文本形式上的个性差异, 就是着眼于课程的工具性。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叙议结合, 以叙述为主, 适当地夹以议论。但它们的个性差异也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分述——
先从构思上说。《钓鱼的启示》分两部分, 前半部分写三十年前的那一次钓鱼, 后半部分写获得的启示。钓鱼部分以叙述为主, 启示部分以议论为主。钓鱼和启示紧密相连。《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父亲的教导为全文的线索, 一开头引出父亲的教导, 随后叙述自己经历的两件事:织毛衣和办时装展, 最后再回到父亲的教导。文章采用类似议论文式的构思, 父亲的话与自己的事情多少有点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落花生》采用的是由花生到人的迁移式构思, 先写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 再由说花生到说做人, 过渡平稳而自然。《珍珠鸟》则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 先写小鸟的怕人, 再写它的胆子一点点大起来, 最后写敢于趴在人的肩膀上睡觉, 由这个过程悟出一个道理, 水到渠成。点题后, 戛然而止。
再从结构上说。《钓鱼的启示》是并列式的两个板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总分总式;《落花生》是由种花生、吃花生、说花生三个板块并列而成;《珍珠鸟》则是画龙点睛式的。两部分在文字比例上虽相差悬殊, 但点睛部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再来看表达方式。四篇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叙议结合, 但在叙述方式和叙议比例方面又不尽相同。《钓鱼的启示》叙述得相对详尽, 有些地方还采用了描写, 《珍珠鸟》中的描写则更多。相对而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则以叙述为主。在议论方面, 《钓鱼的启示》比较深入, 并非点到为止, 如:“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我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话, 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对这段议论作了淡化处理, 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究怎么钓鱼上, 这说明教师没有准确而深入地解读文本。《钓鱼的启示》是偏正结构, “钓鱼”是偏, “启示”是正, 偏必须服从于正。获得什么启示?这个启示与钓鱼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珍珠鸟》只有最后点题的这一句可以算议论, 其余都是描述。
再说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 也是组成个性的重要因素。由于表达的内容与作家的性格不同, 每篇文章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钓鱼的启示》的语言比较深沉, 特别是后面的议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语言朴素而平实;而《珍珠鸟》的语言则相对清新活泼, 色调比前三篇都要亮丽一些, 温暖一些。
三、直击文本个性的条件与达成方法
如何直击文本个性?特别是如何快速地 (只读一二遍) 直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并非束手无策, 只要具备一个条件, 再采用两种具体的方法, 直击文本个性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 积淀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
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学科素养, 主要是指文学、文章学、写作学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积淀丰厚的学科素养,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并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与概况。只有阅尽天下美文奇文, 才能一眼识得美文奇文。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一些文章学。诗、词、曲、赋、文, 各种不同的文体, 都有其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是文, 还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等之分, 有记实与虚构之别。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性, 掌握内部规律, 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再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和掌握写作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 并积极参与写作实践, 体会创作的甘苦。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 不但更能体会写作的艰辛与快乐,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艺术奥秘。
(二) 学会用各种不同身份阅读品味
要想直击文本的个性, 反复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怎么读呢?这里确实有讲究。要深入解读文本, 应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不同身份逐一阅读。
第一种身份, 作为赏鉴者的阅读。就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读课文, 像我们平时阅读小说, 阅读《读者》《诗刊》中的诗文那样, 像闲暇时读人物传记那样, 以一种放松的心情, 不带任何功利和任务, 用欣赏的眼光进行阅读。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这样的课文往往有一种场、景、情、势。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来美美地读, 不要一读就考虑有什么要学。
第二种身份,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如果说作为赏鉴者的阅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 那么, 作为评论者的阅读就是相对理性的;如果说第一遍阅读是为了融入文本, 那么, 这第二遍阅读就是为了跳出文本, 要引导学生用冷静的目光来审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文本也相同, 太投入就有可能难以自拔, 只有一种感觉, 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跳开一步, 理性些, 才可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评论者的阅读, 既要着眼于文本的思想内容, 又要着眼于文本的艺术形式。
第三种身份, 作为编撰者的阅读。编撰者, 就是报刊编辑。如果说作为评论者的阅读是着眼于文本的大局或宏观, 那么, 作为编者的阅读就是着眼于文本细部或微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意义, 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文本的主题和情节当然需要理解, 但如果只停留于主题和情节上, 那便是文学课了。小学语文教学姓小, 姓语。小学语文课与文学欣赏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语文课要推敲语言, 咀嚼文字, 学习运用语言。推敲和咀嚼哪些语言呢?主要是含义特别深刻的、令人回味的、遣字造句巧妙的语言。
第四种身份, 作为吟诵者的阅读。吟诵者, 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像电视播音员播音, 像演讲大师上台演讲。看不等同于读, 默读也不等同于诵读。看关注的往往是文字所传达的意思, 并不关注语言的音律和节奏, 默读虽然注意到了语音和节奏, 但往往没有关注音调、语势和节奏。音量的高低, 速度的快慢,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诵读比默读的要求要高得多, 诵读不但要读准字音、控制音量、掌握速度, 还有倾注感情, 赋予表情。诵读的目的, 就是为了更好地确定情感基调。文本的情感基调和语势等, 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第五种身份,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有了前面四种身份或者说四种不同方法的阅读, 作为教者的阅读就有了基础, 目的也相对清晰了。这一身份的阅读, 就是要边读边考虑:我该怎么教, 让学生怎么学?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具体地说, 作为教学者的阅读主要考虑的是这样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教学试图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目的;三是如何寻找最佳切入口, 以什么为线索。这些, 都应该从文本的个性特点来考虑。
上述五种身份的阅读, 从感性到理性, 从宏观到微观, 从读者到教者, 全有了, 还会读不出个性吗?
( 三 ) 置于三大背景中比较鉴别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文本个性是比较出来的。要直击文本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三种比较:一是置于单元背景。就是把这篇课文与它所属单元中的其他几篇课文进行比较, 努力找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单元中的几篇课文, 虽然有相似点, 但肯定有不同点, 比较就是最好的寻找和发现。在比较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单元提示和单元后的练习设计来进一步切准文本个性。二是置于文体背景。人教版教材以同主题的课文组成单元, 同一单元中的几篇文章, 其文体可能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发现个性, 可以选择一些同文体的其他文章进行比较, 比如解读《珍珠鸟》时, 可以和已经学过的《麻雀》进行比较, 也可以引进课外文章进行比较, 解读《钓鱼的启示》时, 可以选择《爬山的启示》《游泳的启示》等。三是置于作者背景。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 如果我们只看作家的一篇文章, 其个性特点不一定能体会到, 但如果我们找来这位作家其他类似的文章, 那就有可能清晰地发现该作家和该篇文章的个性特点。比如解读《落花生》时, 可以找来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细细读读。这和“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一样, 近近地看一棵草, 往往看不清它的颜色, 如果退得远些, 看一大片, 颜色就鲜明了。
四、厘清解读深度与教学程度的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第9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10篇
去伪存()声()击西 前因()果 混淆是()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8分)
近义词:取笑()侮辱()严肃()大惊失色()
反义词:粗暴()故意()昏暗()安居乐业()
三、写出与这些成语相关的人物。(8分)
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
凿壁借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漫:①水过满,向外流;②到处都是;③广阔;④不受约束,随便。
1.河水漫过了小桥。()
2.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
3.他沿着小路漫无目的地向前走。()
4.田野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漫漫白雪。()
乃:①你,你的;②才;③竟;④是;⑤就,于是。
5.虚心乃能进步。()
6.失败乃成功之母。()
7.乃至如此。()
8.乃兄。()
五、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补写成完整的谚语。(5分)
天涯若比邻 始于足下 水到渠成 须问打柴人 老大徒伤悲 行万里路 下笔如有神 骄傲使人落后 铁杵磨成针 台下十年功
1.读万卷书,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要功夫深,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
6.瓜熟蒂落,____________________。
7.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___。
9.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谦虚使人进步,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做小裁判。(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2.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对话或唱词刻画人物。()
3.“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此联属于“顶针联”。()
4.楚王的本意只是想侮辱晏子。()
5.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应付的语言魅力。()
七、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17分)
1.一排排垂柳倒映水中。(改成拟人句)(2分)
2.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改成比喻句)(2分)
3.天气太热了,简直叫人受不住。(改成夸张句)(2分)
4.缩句。(2分)
(1)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2)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
5.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分)
(1)我们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王老师身上。
(2)我们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6.这条路太难走了,总得有人来修。(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7.请写出不同的名言警句。(4分)
关于珍惜时间的:
关于热爱祖国的: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
自己建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员工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好木料,做出的却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děi de)住在一栋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积极行动,()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jǐn jìn)最大的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mā mǒ)平重建,()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4分)
消极应付__________()粗制滥造__________()
3.“无地自容”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木匠无地自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给画曲线的句子加关联词。(3分)
5.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2分)
九、习作。(任选一题,请另附纸)(30分)
1.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面对挫折、荣誉、成功、鼓励、打击、某种目光或某些情景等,请你以“当我面对__________的时候”为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真情实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