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永驻老师心中论文
让爱永驻老师心中论文(精选6篇)
让爱永驻老师心中论文 第1篇
让爱永驻心中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焦振东
摘要:教师良好的人格魁力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处于哪个级别的学校.无不以其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本文就教师人格魁力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力求从教师人格魁力对学生的影响的诸多角度探求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人格魅力影响教师学生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1、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通例,而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什么称为人格?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而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人格可称为个性,它是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又可表述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第三,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现代汉语词典对魅力的释义为“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自身的修养引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它来源于渊博的学科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过人的学术水平以及完善统一的道德情操。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仅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在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上也胜人一筹,相比之下,具备举些条件的教师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正如马克思所说“性格是环境的产物。”而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性格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并受益终身。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终身学习,不断拓宽学习领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能,认真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1、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充分体现在教师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情感基础。教育学生是个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作用,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一个教师如果甩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不偏不袒,公正无私地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并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历史上老师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徐老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不阿,思想进步,具有反帝反封建意识的知识分子,他一言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早年的毛泽东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对其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奠定了基础。这些成为了教师人格魅力一段佳话。而有的教师平时个人行为不注意,在学生面前不注意形象,而学生模仿能力也很强,这样就可能将自己的恶习传给学生。如某学校一个学生有着纯洁的心灵,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敢于同不良的行为作斗争,但有一次轮到他在学校负责停车值日,只因要求老师按学校的规定将车停好,遭到这位老师的白眼和大声训斥,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发誓从今以后不管闲事了,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2、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三、让教师人格魅力之光照亮学生心灵
1、教师在节生的眼中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和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地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其影响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
2、一个理想的老师仅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够的,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而紧紧吸引着自己的学生就要同时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只用眼而且用心去感受真、善、美。
3、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强大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会随着他(她)的教学深入学生心田,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而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的栋梁之材,就必须随时随地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而这种教育将会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业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学生学会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人格、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自强不息的品德意志.体会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时刻紧记在心,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的手段、机会,都不应轻易放过,要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努力成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积极的人生观,文雅得体的举止,感染影响自己的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1] 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那么每一位教师该如何完善自己,塑造高尚人格,让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
育实践中散发光芒呢?
一、教师要修其身,锻造高尚人格
为了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其次,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教师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培养创造能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2] 因此,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三、教师要真切的关爱学生,理解并尊重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
教师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渗透和激励,既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又做生话中的益友,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有心里话愿和你说,敢和你说,做好学生的 “人生顾问”。如果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对立面,产生了情感抵触,道理讲的再多,学生也可能是充耳不闻。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经常到学生宿舍转一转,找学生聊一聊,和学生一块儿玩一玩,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尊重学生还应体现在公平对待学生上,教师待人接物要出于公心,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同情。这样,才能用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学生才会信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才是可亲可敬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激励学生。
四、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传统教育把教师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的要求备课,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毫无新意。新的教育要求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具体教学活动的特点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和实施教学过程加进自己的主观改造,内化成自身的素质,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差异灵活地进行处理,允许学生对已有的结论和标准答案提出质疑,从而在师生的相互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魅力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语言准确生动,清楚明白,表达得体,使学生愿听并能引起共鸣,此时的语言就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教师,有的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深人浅出、循循善诱,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有的却言辞干瘪、词不达意,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纷纷逃课。因而,“学会说话”也成为教师塑造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
五、教师要强化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教师只有通过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才能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
让爱永驻老师心中论文 第2篇
黑暗,需要用火光去照亮;
积雪,需要用阳光去融化;
他们,需要用爱心去呵护。
邻居家的晁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夺去了双眼。她看不到红红的花,绿绿的草,美丽的蝴蝶,天空中飞的鸟。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她只能在一个无限的黑暗的世界里到处游荡,永远找不到光明的边缘。
她没有什么朋友,平时只有我和她说话、聊天。我跟她讲讲学校的情景,聊聊日常的生活。每当我跟她讲到我在学校的种种快乐时,她就会表现出一幅憧憬的神态。她想上学,想亲自体验一下学校的生活。
有时我猜不透她的心思,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她是想见到光明,想了解世界上各种东西长什么样。我想当别人和她说话时,她的脑海里肯定有一幅美丽的画面。
每次我去到她家时,她总是问我:“鸟长什么样,会飞吗?花呢,什么颜色?好看吗?„„”我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想让它长什么样,它就长什么样。”她听了只会轻轻地点点头,并没有什么不高兴。
每当她不开心的时候,我总对她说:“你要坚信,在你的心灵世界里,因为有对生活的爱才变得有意义,如果你将心中的爱门关闭的话,那么你的心灵世界将变得沉寂而黑暗。所以你一定要开心起来,让心灵的爱门永远敞开!”她听了我的话马上会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这时我也会很开心。
让爱永驻我们的心灵之间,展开宽广的胸怀,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让爱永驻童心 第3篇
其实,病根不在孩子。孩子过“冷”,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家长过“热”造成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爱,实质上是由“被爱”和“施爱”两部分组成。凡是真诚的爱,都是双向互动的,是在体验中产生,在流动中发展的。孩子不是天生冷漠的,恰恰相反,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爱心,但它要靠学习和指导来开发。在孩子“被爱”即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还要教会“施爱”,既以同样的爱回报父母,形成健康、完整、流动的爱。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使孩子在父母之爱的熏陶下,由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点事。使孩子的心灵在爱的交流中逐步成熟,使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在反复的交流中越发浓烈;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使孩子从“接爱”向“给予”转化,使爱的品位不断提高,爱的境界不断升华,形成良好的人格,成为孝敬父母,尊敬他人,具有爱心的人。爱,只有真正地永久地流动起来,才能形成健康、热情、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当今,我们许多家长,对孩子只是“给予”,不讲“回报”,不去指导孩子“施爱”。这些不善于用学习和引导去开发孩子爱心的家长,还自豪地认为不要回报是无私、伟大之举。从境界上说,这种不要回报、只求奉献之举,确实是伟大的。然而,从家教方法上说,不教孩子回报,却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就是这种单向的、不流动的、半堵塞的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畸形。家长总是“给予”,而不指导孩子回报,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从而形成了只知道父母关心自己,不知道自己还应该关心父母,更不知道去关心别人,形成了惟我独尊、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该为我服务的意识,甚至会产生“病变”,形成“冷漠”的毒瘤,产生无情无义、蛮横自私、冷漠残忍的行为。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孩子的毛病是家长一手造成的,是我们家长指导不利,“惯”坏了孩子。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极简单,就是在施爱的同时,教育孩子理解父母施爱后面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激发孩子的孝心,教会孩子回报父母,把爱的堵塞疏导开,让爱在两代人之间流动起来。回报,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父母的索取,而是更深层次的给予,是精神境界的培养和给予,是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给予;是一种远爱、深爱,为孩子未来着想的高层次给予。
回报,其实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始终积极倡导的孝道,正像专家说的那样:孝,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一种扩展性、伸缩性极大,层次性、适应性颇强的伦理范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始于家庭、扩向社会性的重要特点。
让爱永驻心中作文 第4篇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非常严重,半夜还在发高烧。这可把妈妈急坏了,然后她就背我到医院里看医生。然后慌忙的拨打爸爸的电话要他马上赶回来。妈妈放下电话,就用她那温暖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额头,看看我的烧退了没有。不知不觉我就睡着了,当我醒来时,发现妈妈依然还在守护着我,顿时,滚烫的泪珠瞬间划过我的脸颊。“妈,你一直没有休息吗?”看着疲惫的妈妈我问道。妈妈笑笑说:“乖!好好的睡吧,妈妈不累!”。这次生病累苦了妈妈,她那单薄的身影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家里,在我病好出院时,妈妈竟瘦了一圈。
记得还有一次,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一天正好放学,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因为中午来上学时,天空中还挂着火辣辣的太阳,所以没有带雨伞。“哎呀!糟糕!怎么回去啊”。其他同学的家人都陆续的把他们接走了,望着瓢泼的大雨,我多希望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当我焦急不安的时候,突然,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了雨中,“没错,那是妈妈”!焦急的心顿时找到了依靠。我和妈妈撑着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撒娇的说:“妈妈,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接我?”妈妈笑笑说:“刚才和你爸爸在地里撒肥料,也淋湿了,现在你爸爸在家做饭等你呢”。看着妈妈那一身早已湿透的衣服,握着妈妈那一双冰冷的手,我的心一下变得暖暖的。
我将永远记住生活中的这一件件小事,它们让我品味到了母爱,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伟大。
让爱永驻心中作文 第5篇
奶奶走后,屋内恢复了平静,而我的思绪却流动起来
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单,我不知东南西北地往家走。心情本已沮丧到了极点,却又不知道哪飞来的石块将我绊倒在地。我不禁伤心而又委屈地哭了起来。过了很久,才从地上爬起来,跌跌撞撞的往家走去。终于,我看见了在大门前焦急等待的奶奶的身影。她看见我慌忙迎了过来,我和她走进屋内,看着那还冒着热气的饭菜,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我觉得真是太对不起奶奶了,哭着将回家迟的缘由告诉她,当我抬头看奶奶时,那里分明只有鼓励、期望、关爱没有丝毫的责备与生气。
忘不了,我生病时她守在床边的身影,给我端水送药,陪我闲聊,问我当月成绩。不知不觉中,那些头痛脑热的病仿佛已经离开了我,我感到无比轻松快乐。
让爱永驻心中作文 第6篇
风卷袭着,寒意迎面而来,高楼大厦也是硬冷,只有最饱含深情的意,才能拭去苍凉。
粗心的我总会将细薄的袜子撑破,也许是因为脚掌长大而撑破的吧。每逢回到家,一双破洞的袜子会呈现在母亲眼前。她肯先是指责我,又看了看我的脚指甲,马上拿出指甲剪,叫我剪指甲,自己便在窗边的桌子中认真地翻找着什么。
她埋头地寻找那一条与袜子颜色相配的线,但是,那根细小的线却好像在躲着她,不肯轻易露面。耐心的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的缠着细钱的轴,却又手一滑,圆圆的卷轴又滚落到桌下。她埋头寻找着,细致地搜寻着每个角落,直到找到为止。可是这时,一旁的我却很痛心,痛心母亲的呕心沥血。
穿针入孔的那一幕更是让我揪心,母亲找齐了针线,开始穿针。这一刻,时间好像孰无轻重,但它却不会停下来等待这一位为儿子穿针引线的母亲。
母亲用早已失去光泽的嘴泯了泯钭线头,用手轻轻把它搓尖,又戴上放在一旁的眼镜,开始把线穿入针孔。那根小小的针线总是无法穿入针孔,母亲的焦急已浮现在脸上。
母亲又泯了泯线头,这一次的尝试似乎对她十分重要。她终于将线头穿过了针孔,那一刻的愉悦已经无法用脸部的表情来表现。接着,她又拉过线头,一条完整的线已经穿入针中。
她不心急,当调好了线的她对着我的袜子思索着。她一定在想,如何缝补才能让袜子穿起来更舒服呢!这一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对母亲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她的心中只有爱。
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母亲似乎已经找到缝补的方法。但是,那一针下去的时候,她仍十分地谨慎。生怕稍一手抖,就织斜了,就会影响到儿子穿得舒不舒服。这一针对母亲尤为重要,对我也十分重要,因为它是爱最微小的体现。
黄昏斜落,日暮拉长了母亲的影子将我围住,成为一道最暖的港湾。
让爱永驻老师心中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