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精选3篇)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 第1篇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

泉州五中 叶志聪

“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学生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之一。它往往在选材上或刻画一个小人物,或叙写一件小事,或撷取一个细节,或描绘一个局部,通过挖掘、提炼,反映大的情感、大的主题、大的道理,达到“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这就如巴尔扎克所说的,“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教材中,有很多篇目是“以小见大”写法的典范。例如杨绛的《老王》,通过刻画小人物来体现大道理;再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绘小细节来体现大情感。等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篇习作的修改来学习“以小见大”写法。

和为大美(原文)

泉州五中初一(6)班 刘海宁

家乡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海纳百川的一个起点,自古就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汇聚,撞击,融合并存的城市。古老却与时代脉搏同步,文化杂糅却又不显违和。相反地,它们水乳交融,宽仁博大的城市性格和爱拼敢赢的百姓作风,使得泉州成为十洲友朋和睦相处、经济文化互动的光明之城。你且看——

在涂门街,没走上两步便可以看到清净寺,通体雪白的建筑,墙上爬满了开得轰轰烈烈的炮仗花,为这静谧之地平添几分生机与活力。夜晚,你若站在穹顶之下向上仰望,便会感到四周的喧嚣仿佛凝固,只有伊斯兰教特有的静穆笼罩着你,你脸上似有阿拉伯的风拂过,恍惚中,仿佛又看到了涨海声中万国潮的盛景。

向前踱去,袅袅馨香将你拥抱,一股神圣而又亲切的感觉包围了你。中国的神灵向来是亲民的,他们就坐在那儿,或颔首微笑或眼帘低垂,聆听你心中无限事。关帝庙一年到头香火永盛,你可以仰视高高在上而又和蔼可亲的神灵们,观察雕梁画栋的每一处鎏金与飞檐,祷一炷心香,折一沓金纸,在曼声吟唪中体味中国千百年来的信仰所包蕴的安宁与祥和。关帝庙与清净寺源自不同地域,秉持不同信仰,可它们却是那样和谐地并肩而立,相互包容、相互映衬,一同演绎了不同宗教兼容的优美故事,一起见证了古城一路走来的风雨。此,为大和,是以为大美。

坐落于浦西的万达是近几年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拥有着现代化最先进最舒适的购物环境,光影陆离的幕墙,鳞次栉比的建筑群,穿着时尚的人们,它是城市新潮、繁华的中心,整个浦西因它而靓丽。在这,你可以徜徉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的海洋,可以领略每一部最新上架大电影的风采,可以手捧物美价廉的美食于金街与繁荣共舞。

如果你在灯红酒绿中感到疲惫,那么,去旧馆驿转转吧,小巷悠长,七拐八绕,每一个转身便是一个时空,每一个角落都能邂逅一段浮生旧梦,每一块红砖每一处燕尾都融进了古城最静美典雅的格调。一大片高高低低的红砖厝,一处处起起伏伏的燕尾脊,一扇扇斑驳陆离的大门,都于无声处倾诉着最动人的诗篇。巷中隐隐飘来悠扬深远的南音,循声觅去,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洒满阳光的天井中,身边是一台老式掉漆的收音机,他们眼睛微闭,手指随音韵而动,嘴里咿咿呀呀地哼着,任阳光填平他们脸上的每一道沟壑。一转身,三角梅不知在哪家房上春光四泄,面线糊的味儿丝丝缕缕钻入鼻中。这儿与万达是另一番风光,另一派风情,它们完全是两种风格,却又相互辉映。因了它们,泉州便又添了别样的风韵,厚重,但又青春。此,为大和,是以为大美。

多种文化,多种风情,这便是泉州,各种元素相辅相成,相互汲取,相互包容,共同腾飞,共进为和,和为大美!

这是一篇关于“和”这一主题的习作。小作者想展现泉州这座古城包容多元文化之“和”,选取涂门街、浦西万达广场和旧馆驿这三个地方来写,通过描绘清净寺和关岳庙不同宗教文化、万达广场和旧馆驿不同时代文化的和谐并存来体现主题,看得出在选材上花了不少心思。其实,涂门街这条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泉州名街,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自身就是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完美缩影。所以,只要通过刻画涂门街这一“局部”,就能够很好地“以小见大”。

升格后的文章如下:

刺桐花开涂门红

泉州五中初一(6)班 刘海宁

远了凛冬,徐了春风。刺桐花仿佛在一夜之间,轰然绽放。如一场酝酿多时的春梦,于某个和煦的春晨,蓦然苏醒。同时,也唤醒了一整座城,摇动了一城人的心旌。我最喜欢在这个时节的周末,漫步在古城涂门街上,走走停停。

驻足涂门街中段,东侧关帝庙,西侧清净寺。

关帝庙静坐在路旁,一年到头香火旺盛。稍一靠近,袅袅檀香便飘至鼻端,将你拥抱,一股神圣而又亲切的感觉瞬间包围了你。跨入大殿,那些高高在上却又和蔼可亲的神灵们,就坐在那儿,或面含慈容,或拈指微笑,或眼帘低垂,等待着你靠近的脚步。折一沓金纸,祷一炷心香,瞻仰雕梁画栋的每一处鎏金与飞檐,聆听窗外门口每一株菩提的曼声吟唪,那宁静悠远的禅意便不知不觉渗透你的躯体。

清净寺距离关岳庙不足二百米。站在清净寺的穹顶下,抬头仰望,便会感到四周的喧嚣仿佛突然凝固了,脸上似有阿拉伯的风拂过,伊斯兰教特有的静穆顿时笼罩着你。寺内草坪上,静默耸立的石柱,无声地倾诉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石墙边开得轰轰烈烈的炮仗花,用绚丽为这静谧之地增添历史的注脚。

源自不同地域,秉持不同信仰,关帝庙与清净寺就这样和谐地并肩而立,一起见证了古城的风风雨雨。绚烂的刺桐花,接纳了菩提的庄严,也拥抱着炮仗花的热烈。

再往西走至百源路交会处,你会发现,眼前是今朝,身后是历史。

大型购物中心里穿梭着时尚男女,沿街林立的商铺吸引着熙攘的人群。在这儿,你可以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海洋,可以沿着街面品尝风味各异的闽南小吃,可以流连于百源清池的水上轩榭。看!池边小叶榕正捋着时尚髭须,倾听着闪烁霓虹中的古城跳动着强有力的脉搏。

身后,后城老城区又是另一番风情。一大片高高低低的红砖厝,一处处起起伏伏的燕尾脊,都于无声处倾诉着最动人的诗篇。小巷悠长,一个岔口便是一个时空,一个角落便是一段记忆,一扇大门便是一个故事。巷中隐隐飘来悠扬的南音,循声觅去,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铺满阳光的天井中,身旁放着一台老式掉漆的收音机。他们双目微闭,手指随音韵而动,嘴里咿咿呀呀地哼唱着。谁家的天台,三角梅在慵懒的舒展,笑看阳光填平老人们脸上的每一道沟壑。

今世的繁华,历史的沧桑,就这般和谐地融合在这里。绚烂的剌桐花,接纳了小叶榕的张扬,也品味着三角梅的恬静。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涂门街。在刺桐花的目光中,他低吟浅唱,应和着古城那海一般的宽厚胸音所演奏的和之乐章。

升格后的文章以涂门街为切入点,通过叙写关帝庙与清净寺不同宗教文化的和谐相邻、现代繁华与历史沧桑不同时代文化和谐相融来体现泉州这座古城的包容之“和”,以小见大,构思巧妙。标题“刺桐花开涂门红”既紧扣内容,又含蓄隽永。相比原文略显拖沓的议论,升格后的叙议结合恰到好处。文中还用各种花、树与市花刺桐花相映衬来喻指泉州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更具匠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运用“以小见大”写法时要注意:

(一)切口足够“小”。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切口越小,刻画越细,题材和主题之间形成的反差越大,产生的艺术效果就越震撼。

(二)联想足够“妙”。要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平淡到有奇,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以小见大”的目的。

(三)议论足够“巧”:不空发议论,不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议论要精辟,效果要“一针见血”。

总之,只要我们熟悉掌握“以小见大”写法,就能取万里于咫尺之内,取千寻于方寸之间,就能将鸡毛蒜皮“化腐朽为神奇”,写出生动精彩的文章来。

参与式教学,让教改理念大放光芒 第2篇

一、目标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

2.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3.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义的生命启迪。

二、课前准备

把全班同学按男女、成绩、性格、表现等不同分为四个小组,并让他们在本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任务:记下本组同学讨论后得出的答案要点),一名发言代表(代表本组同学回答、阐述有关问题),一名板书员(代表本组同学把本组的答案书写在黑板上指定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1.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1)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几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你觉得它美在那里?为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平等对话。

相关内容提示:

A.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

B.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C.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做分析。

A.是情趣昂然。B.是含义丰富。

C.是句式对称、音韵的铿锵。

3.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关爱,而我们又回报给父母了多少呢?学了本课,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四、作业:每一位同学写一篇读后感。

【对参与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在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内在激励来自学习的趣味、意义和挑战性,学生便能克服困难,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也使外在激励加强。在这种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

【教改理念回放】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它一改过去接受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有重大意义。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感悟】

一、通过学生参与式教学实践,我们已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环节多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少了。教师退出表演舞台甘当导演,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法的改革、教学过程的优化、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在不断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自制能力等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新课程背景下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新教材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抓住机遇,接受挑战,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新教材,边质疑边探究,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并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

三、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堂课能够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这堂课,我真正明白了课前教学设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我愿永远把握这生命的脉搏。

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大放光芒 第3篇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公开课,几乎看不到词语的教学。也许,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已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了。但大多数农村与城镇中学的老师都知道,沉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把语文挤到了最逼仄的角落,学生哪有时间像模像样地去预习呢?除非这是一堂公开课!甚至有时连上公开课,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准备,我自己就碰到了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原想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下,上课时就可以少些环节。结果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支支吾吾、字读错、句子读不完整的大有人在。但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我们只能是象征性地纠一纠音。在课后,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听课老师这样议论:如果每天语文课这样上,学生考试怎样考?因为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方式,也是最权威、最量化的检验方法,那就是考试。

记得上半年,教了十年初三的我第一次接手初一教学工作。当时,自己也兴奋得跟孩子似的,因为终于可以用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大展身手了。整整半学期,每堂课都有几个年轻教师坐在教室后听我讲课。每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好,学生感觉很好,听课的老师感觉也很好。自以为新课标就是不一样。到期中考试了,结果却大出人意外。自己这两个班的平均分竞与成绩优秀的班级差了3分左右。

怎么会这样呢?是新课改的错,还是成绩中心论的错?在这样的疑问下,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备课可谓一丝不苟。比如导语部分,起码要找十几套教案,进行比较筛选,而且在许多时候,导语还是我自己创作的。像上《斑羚飞渡》一文时的影片剪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备《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导人部分用“对联游戏”,也是思考了好几天。在上课这一环节,因为每一堂课都有听课老师,所以都很认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我也非常仔细,平时也不乏面批。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仔细分析之后,得出了答案:问题肯定出在课堂上,因为我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了。而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以绝对的眼光看待新课标,也就出现了误读和理解的偏差。

那么如何纠正错误,以正确的方式用新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我认为,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课堂活动中,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必须分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教师的责任在于组织引导,学生的责任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而我们先前犯的错误,是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极端地割裂,一方面忽视知识的教育,一方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先前认为只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试想,学生的知识底蕴,看问题的眼光,怎及得上教师?事实也是如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是不能带动学生水平的提升的,因为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早在4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自主合作探究,也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更不是只有外国才有的东西。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因而,他主张在教师“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行研究,自求解决”,在他的著述中类似的表达很多。诸如“自动求知”“自己尝试”“自求探索”“自行研究”“自为理解”“自能领会”“自能作文”等等。叶先生的观点,与其说于新课标不谋而合,不如说叶先生的理念站在世纪的前沿。

其次,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传统教学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大放异彩,从而实现传统语文教学和新课标和谐共处。

第一,我们要认识传统教学精华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经说过,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他又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我们必须清楚,新课标与传统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继承与发展,因此只有认识了传统精华的重要性,才能对传统教学精华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我们要全面了解传统教学的内容,如果我们对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从谈发扬传统教学优势了。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的课堂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今天我们常在讲的“教学千法读为本”这个道理,也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识字与写字教学,预习教学,以及“双基”的落实,也是传统教学中基础坚实的蒙学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效地利用了青少年时期大脑发育的特点。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识字是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在读书和作文时博采众长。“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手段,也被新课标所继承并发展。在新课标中,只是提得更具体,更符合时代的脉搏,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它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不变的框框,做到思想解放,方法灵活,富有创造性。

第三,把传统教育的优势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方面。其实,早在20年前,在新课改还没有实施前,就有人按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方式进行着教育实践,而且他们的课堂一片生机。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上海市几位特级教师的上课实录中,就有于漪老师对《春》一文的记录。其中有朗诵和正音,有学生的自由提问,有教师对课文主题的引导,有课文的细处解读分析,于漪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独到的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适时点评示范,达到了开启思维、高效对话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名师的教学行为包含了三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和启发思索;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提问;还有知识的教育与落实。这几点,都是传统教学的优势内容,而且,加入了以引导、自主为双核的新课标教育,做到了二者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在第二学期,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去掉一些花架子的东西,在落实上做文章,在培养兴趣上下功夫。比如:字词落实是我每一堂课都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朗读时,我提倡多样化的朗读方法。齐读,散读,赛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接龙式读书法,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等。让学生做到情人课文,心人课文,读出趣味,读出韵味。小组讨论,也绝不流于形式。我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同学,杜绝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做看客。分组后,指定一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讨论的整个过程。我把问题给学生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的过程。也绝不能脱离语文课本。让每位学生手拿课文,边圈点,边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在听取每一组的讨论情况时,还适当穿插激励机制,这样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讨论过程老师一直是关注的。正因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注重了以取得教学的实效为前提,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知识落实了,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我们既要忠实的执行新课标的理念,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要结合传统教育的精华,让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这朵奇葩更加美丽,更加绚烂。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

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精选3篇)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 第1篇让“以小见大”作文大放光芒泉州五中 叶志聪“以小见大”是记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