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阮籍生平简介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2

阮籍生平简介范文(精选6篇)

阮籍生平简介 第1篇

阮籍“命世大贤”

“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在竹林七贤中,惟一可与嵇康比肩媲美的就是被视为“命世大贤”(靳于中《阮嗣宗诗序》)“芳馨百代,领袖诸贤”(李京《重建阮嗣宗庙碑》)的阮籍。

提到阮籍,自然就使我想起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到:“艺术家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而应看得更幸福,更单纯,更强健,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常驻的酒意。”(《悲剧的诞生》)

《晋书·阮籍传》对此有颇为生动的说明:

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时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其罪,皆以醉获免!

也许正是因了酒,狄俄尼索斯的癫狂是否就是阮籍的真实写照呢?也许正像狄俄尼索斯一样,阮籍的醉酒会不会另有他最为癫狂的含义呢?

有别于对嵇康的肯定,历史之于阮籍多有争论。

史家对阮籍最为深恶痛绝的“罪状”有两点:一、阮籍撰写了《为郑冲劝晋王笺》;二、因有废立定策之功而封侯,后秉承司马昭之命沦为间谍(定策间谍之事见《魏志·高贵乡公纪》)。叶梦得说:“(阮籍)应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自应杖死。”

历史总是以主流的姿态来盖棺定论,而从不问其源发的究竟!

黄侃在《咏怀诗补注·自序》中这样告诉我:

阮公深通玄理,妙物达情,咏怀之作,故得包罗万象……。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发于诗歌。

阮籍为人在“竹林七贤”中最为复杂,心理状态也最为微妙。不像嵇康性格“峻切”惨遭横死,也不像山涛、王戎和向秀投靠了司马氏做了大官。他不隐不仕,又隐又仕,官也做,但又不是真做而是敷衍了事。谨小慎微,屈己成人,比之嵇中散可谓深得“全身远祸”之三昧。

这是历史的障眼法!

魏晋时期,正是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辩难与分合的时代,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到:“他们以宇宙的最高本体作为追求目标,希望自我与本体合而为一,得到某种境界,用来安身立命与苦难的现实相对抗,他们追求的本体就是自然。”这也即是由嵇康所倡导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从意识形态的范畴上说他们无疑是边缘者与异己者,因此,怀才不遇,醉心于山水之间,酣畅淋漓于杯中之物也就成了他们抒发个体情怀仅有的出路。“恨天低,大鹏展翅难高飞。”是不言而喻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心境呢?其实,“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者,汉魏时代也并非阮籍一人。前有荀或,后有陶潜都是如此。生逢乱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道家的一种“大悲无泪,大音稀声”的无奈,一种痛彻肺腑的酸楚,这又哪能是诟病之后人所能领会得来的呢?我深深地理解了他,这个惆怅不已的末路英雄!

纷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必然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沉默,要么抵抗。嵇康选择了后者,而阮籍则选择了前者。阮籍由儒入道,开始了追求一种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折磨,生命的短促,政治的阴谋,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忧患意识。“但怨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是其真实的写照。(《咏怀·三十三》)别无选择的他只能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日必饮,饮而必醉地“生活在别处”。

这里再讲一则关于阮籍喝酒的故事:

心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以诀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盹,饮二斗酒,然后吟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愈是对生活失去意义的人,愈是对生命乃至对世界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最容易转化为对生活特有的一种审美对待。

阮籍何其痛苦从吐血中可见一斑。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划清界限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或许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因此,他骨子里的那种苦闷所展现的颓废人生或许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人生,而这种矛盾偏偏又加深著他的痛苦,周而复始,煎熬不已。他身虽在司马氏集团,但却依旧留恋曹魏政权,依旧体恤天下的苍生与社稷,他是个“游世者”,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游世者”。一般地,有别于淑世者的忧国忧民,负荷担道,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大抱负,游世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持一种游戏的态度。汉末魏晋的游世者之作均源于士人对生死的参悟和对生命意识的“自觉”。阮籍是这样,但又不同于这样。他不乏真情流露,在旷达的外表之下,目睹浊世的浑噩不堪,面对好友的身首异处,内心痛苦至极,除了放声大笑,泪眼问天,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是不是太苛求于他了?

如果说《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带来了身后的殊荣,那么因《为郑冲劝晋王笺》阮籍遭到了最大地误解,这是阮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为何要留下这样的墨迹呢?不写岂不是无凭,而全节自身?但一切都与设想相反,历史如能为人们所设计它就不再成其为历史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亡的讯息。据史书载,本该因书信而获宠的他,竟在此信写成一二月后亡故?!这样短的时间距离,不能不让我把死亡与书信连接起来。或许,他是因为自己的违心话语,而深感自责也未为不可猜测;或许《为郑冲劝晋王笺》成为了他生命的暂时保护神,又同时是促使其最后走向死亡的催命符。这是命数,还是造物捉弄?历史的逻辑有时也会在强权的威逼下失去它的缜密。暂且不必皓首穷经地去考证我这无由的历史猜想,一死而白了,人一死而万事皆空。终因郁闷成疾,阮籍“卒于景元四年冬”。

士为天下担当者!誓为天下者担当!这是历代文士的最高宗旨,也是现实社会对于士人的基本理解。而阮籍没有这样?这里有的只是他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悲哀和凄凉。一如我为嵇康的死而感到叹息一样,扼腕慨叹的也应该包括阮籍。含蓄隐晦的人生轨迹,随其波而不浊其流的孤独与落寞,只能使阮籍酒醉一生,咏怀一世,轻叹著「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诗章。”以终老。

我想到……

阮籍因醉酒以明志,嵇康由绝响而致远;阮籍因醉酒以避祸栖身,嵇康由绝响而横遭屠戮。殊途同归者的遭遇竟是这样的迥异!

生命若从阮籍的醉酒向前迈一步则为嵇康的《广陵散》,生命若从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则就是阮籍的醉酒。这退进之间竟是生死的歧路!

可惜了!都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一代风流人物也就这样风流云散了。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进苍穹,留给后人的总是无尽的怅惘……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著一个酒壶,乘著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著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著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阮籍生平简介 第2篇

显考某公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卒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享年六十一岁。

先父在家排行老三,幼入乡完小,聪颖好学,貌恭志强。一xx四年在某某县官道供销社参加工作,此后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奋发上进。历任公社、县委、地区部门领导,官至县处级。职位渐高,然亲仁谨信、爱众孝悌、豁达宽宏、恩泽乡里,深得同僚、乡亲称颂。在家孝敬长辈,与母亲相濡以沫,对子女既严且慈,言传身教。及至九四年退休后回故里修葺房屋,突发心脏病,未及抢救便撒手人寰。呜呼哀哉! 一生鞠躬尽瘁却晚福未享,儿女沐恩却未及回报!如此憾事痛煞亲人!

先妣某氏讳某某,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二零零六年农历十月七日,享年七十三岁。

慈母幼时聪慧善良,初识文字。一xx三年由某某县某某乡伏家村嫁入本乡某某村某家。孝敬公婆,和睦亲邻,兼做农活,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及至四十八岁携子随夫迁入某某县城,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夫贵妻荣,子孝女贤。九四年先父突逝,母亲强忍悲伤,与儿女相互携持自舔疗伤。孙辈渐长,母亲力所能及,帮抚幼孙,心系子女。慈母一生恭谨明理、勤俭持家、慈悲为怀、贞敬孝贤、名传乡里。祸福旦夕,慈母罹恙,数月之间,阴阳两隔。嗟乎!母子亲情难割舍,梦里血泪沾巾百喊不闻断肝肠!

二老嫡出两男三女,生养哺育,善诲严教,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如斯春晖,难报万一。

为感怀父母恩德,寄托儿女思念,激励后世子孙,值母三周年祭日,子女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纪吾双亲!

艾森克生平及其人格理论简介 第3篇

艾森克 (Hans J.Eysenck, 19161997) ,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 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的有机体。

艾森克1916年出生于德国柏林, 父母都是演员。2岁时, 父母离婚, 他由祖母抚养长大。18岁去法国第戎大学学习文学和历史, 翌年去了伦敦大学, 接触到了心理学, 从此他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开始在伦敦大学师从C.E.斯皮尔曼学习心理学。1940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伦敦大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因患脑肿瘤, 1997年病逝于英国伦敦。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事业中, 他写了60多本专著和数千篇研究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种族、智力、人格、精神治疗, 心临床心理学, 理学, 遗传学, 社会学等。

二、艾森克的主要理论

1、人格结构层理理论

艾森克把人格结构按照由低到高分为四个水平: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和类型[1]。第一层为特殊反应, 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第二层为习惯反应, 当出现我们熟悉的情景时, 个体会做出和以往相似的反应。特质水平, 是个体的日常习惯反应组成的人格特质, 属群因素。最上层为类型水平, 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 例如, 内倾型和外倾型。

2、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通过实验、问卷与观察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的因素分析, 发现决定人格的有三个彼此独立的基本因素:内外倾性 (extraversion) 、神经质 (neuroticism) 和心理变态倾向 (psychoticism) 。这三个因素相互垂直构成了人格的三维。个体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不同倾向和表现的不同程度, 构成了他们各异而独特的人格特征。

(1) 内外倾性

艾森克曾这样解释内外倾的含义:“具典型外倾性的人, 善于交际, 喜欢参加聚会, 朋友很多, 喜欢热闹, 健谈, 喜欢刺激, 善于捕追机会, 爱出风头, 易冲动, 喜欢开玩笑, 不假思索;典型内倾性的人, 表现为喜欢安静, 善于自我省察, 喜欢读书, 做事先计划再行动, 瞻前顾后, 不爱激动, 生活有规律, 善于控制情绪, 很少攻击, 可一旦激怒很难平复。”

(2) 神经质

也称“情感稳定性”, 其两极是情感稳定和神经过敏, 关于这一维度, 艾森克曾解释:“情感不稳定的人, 表现出高焦虑, 易激动, 喜怒无常, 经常忧心忡忡, 睡眠不好, 常表现出各种身心障碍, 情绪冲动后很难平复。因此, 他们的行为有时显得不合常理, 有时出现刻板的、偏执的行为。相反, 情绪稳定的人, 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 很容易恢复平静, 他们常常性情温和, 稳重, 善于自我控制, 不易焦虑。”

(3) 精神质也称“心理变态倾向”, 艾森克解释道:“心理变态倾向强烈的人, 性格孤僻, 处事冷漠, 常令人讨厌, 总与周围处不好关系, 缺乏感情和同情心, 有破坏性, 对人有恶意, 有时对自己的亲人也会表现出攻击性, 他往往有些怪癖, 不怕危险, 喜欢捉弄别人, 使别人难堪。”总之, 精神质的人倔强固执, 粗暴强横, 铁石心肠, 攻击性强。

3、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编制于1975年, 现已被很多国家翻译或修订, 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医疗、教育、司法、人才测评与选拔等领域。中国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由陈仲庚教授等人于1981年修订。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EPQ的测量结果可以已经得到了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验证。EPQ目前有成人问卷和儿童问卷两种格式。EPQ属于自陈式人格问卷, 含三个维度和四个分量表, E量表:21个题, 主要测量内倾和外倾性;N量表:24个题, 测量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P量表:20题, 测量心理变态倾向;L量表:20题, 为效度量表, 测受试者的掩饰性 (也即测谎) 。EPQ问卷的每一题都有“是”或“否”两个备选答案, 被试可进行选择, 主试对照计分卡, 分别计算出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原始分数, 然后可以将其转化为各个分量表的标准分数, 进而可以解释被试的人格特征。

4、评价

艾森克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创立了人格理论生物学流派, 并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 他设计的EPQ的是当前最流行的人格测量工具之一[3]。有人评价他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4]。而正如历史上其他伟大的人物一样, 他的一些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主要贡献

(1) 对人格结构的研究。对人格的研究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他提出了人格维度理论, 主张从三个基本的维度来解释人格, 此理论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人格维度的解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主要使用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量表修订等科学方法, 而且开创性地使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格的维度。

(3) 经过多次修订编制出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此问卷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问卷之一, 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司法、临床等领域。

(4) 艾森克对心理治疗领域的巨大贡献是他开创了行为疗法之厌恶疗法。这种疗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治疗强迫症, 恐怖症等心理疾病。

2、局限性

艾森克过分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智力和人格方面的作用, 这是由于艾森克受当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生物决定论的影响。艾森克主张人的智力和人格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 而不太看重人的成长经历和人所处的情景对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也小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陈云生平简介 第4篇

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

1919年高小毕业,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

早期革命时期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1930年和1931年先后在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1932年,担任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并任白区工作部部长。

长征时期

1934年参加长征,在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任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5年6月,奉命秘密离开长征队伍,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随后又抵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4月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1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对党的建设和党的干部工作有重要建树。

延安整风期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提出领导者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

1944年3月,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

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领导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解放战争。转战北满和南满,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8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先后兼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1月,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

文革时期

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2年4月回到北京,按照周恩来的意见,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改革开放后

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应该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任中央纪检委第一书记。此后,他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人之一。

中共十三大以后,退出中央领导工作,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共十四大以后,开始离休生活。

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曾巩的生平简介 第5篇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把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雷锋生平简介 第6篇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农历11月20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雷锋他乐以助人,大公无私,对工作精益求精,被推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将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963 年的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 他亲笔题词后,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如今,每年的3月5日自然而然地成为 学习雷锋纪念日了。

雷锋的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精神

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 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 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 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雷锋的小故事: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阮籍生平简介范文

阮籍生平简介范文(精选6篇)阮籍生平简介 第1篇阮籍“命世大贤”“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