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工模式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工模式范文(精选10篇)

人工模式 第1篇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中国林蛙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 已危及其生存和繁衍。建国初期, 中国林蛙分布区的森林覆盖率为79.8%, 1980年降为65.2%, 1987年又降到58%。在分布区内大面积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 以及山区、半山区的工厂、矿山长期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 使其生存环境变得十分恶劣, 蝌蚪难以成活, 繁殖受阻, 活动空间缩小。受经济利益驱动, 人们对其过度捕捉, 目前有60%~70%的适生区域分布密度剧烈下降, 有的地区甚至绝迹。

1. 生态、药用和食用价值

据统计, 1只中国林蛙一年能捕食各种害虫3万多只, 专食活动的昆虫或蠕虫, 通过胃检发现, 中国林蛙胃中出现的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 以昆虫纲为主, 主要为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 其次为蛛形纲蜘蛛目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中国林蛙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下, 林区害虫可满足其食物需要。中国林蛙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 获得“森林卫士”之美誉, 尤其对于防治林区落叶松松毛虫, 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蛤蟆油, 被古今医家视为珍宝, 俗称软黄金。含有人体必需的l8种氨基酸、促进人体增高的甲状腺素、增强性功能的睾九酮、雌二醇、雌酮等激素, 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血、补脑益智、消炎退热等功效, 病后及手术后食用效果极佳, 是珍贵的天然滋补品。蛤蟆油可制成多种中成药, 用于治疗肺痨咳血、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疾病, 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药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蛤蟆油售价达蛤蟆油4400元/公斤, 东南亚地区的蛤蟆油供不应求, 市场价达10000元/公斤。中国林蛙卵油也具有药用价值, 民间用其治疗肺虚咳嗽。卵油内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能降血脂, 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作用, 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等。中国林蛙躯体也可入药, 据宋代《本草图经》记载, 可治疗“小儿瘁瘦、疤疾”等症。近年发现中国林蛙皮肤具有损伤后不易感染、自愈速度快、修复能力强等特点, 经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功能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 有待开发成新的抗炎类药物。中国林蛙的蛙肉细嫩、味道鲜美, 历史上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 是高级宴席中的上品。

2. 人工养殖现状

人工养殖利用自然条件, 辅以人工设施, 产卵、孵化、变态均实行人工管理, 但幼蛙之后的生长、发育则在自然中进行。该法综合考虑了场地的选择与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等, 由于其合理性及先进性已得到广泛应用。半人工养殖成活率和回捕率低, 经济效益差, 应用较少。

全人工养殖即集约化养殖, 其优势在于对林蛙的管理是全方位的, 包含后期管理, 如幼蛙、成蛙的饲养管理及越冬等, 解决了成活率和回捕率低的问题。全人工养殖技术的关键在于越冬问题。经研究表明室内水越冬是中国林蛙最优的越冬模式, 当室外气温降到0℃时, 室内越冬池水温5~6℃时, 将中国林蛙从圈内池水中取出, 移入越冬池。入蛰初期, 水深5~10厘米, 要求越冬池内的大石块河卵石能突出水面, 作为中国林蛙过渡的平台, 随着气温降低, 越冬池水位逐渐加深。当中国林蛙完全冬眠后, 水深加至50~60厘米。中国林蛙越冬密度为1500只/平方米, 最佳水温为1℃。越冬需较暗的散射光线, 直射强光会影响中国林蛙越冬。

人工模式 第2篇

不同种植模式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摘要:以生长良好的凤眼莲和水鳖作为供试材料,探讨了由凤眼莲单植、水鳖单植和凤眼莲-水鳖混植等种植模式构建的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COD、SS、TN、TP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凤眼莲单植的湿地对污水中COD、TN的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凤眼莲-水鳖混植的湿地;而水鳖单植的`湿地对污水TP的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凤眼莲-水鳖混植的湿地;凤眼莲和水鳖对污水中S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试验后期,因水鳖叶片的死亡,富集于植株叶片内的氮磷元素随死亡残体重新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TP、TN含量升高.作 者:汪殿蓓 冯国刚 杜安静 WANG Dian-pei FENG Guo-gang DU An-jing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期 刊:江西农业学报 ISTIC Journal: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年,卷(期):,22(9)分类号:X703.1关键词:凤眼莲 水鳖 种植模式 污水净化

人工模式 第3篇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1-02

ICU患者的病情较重,大部分都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这样才能有效连通生理气道与空气或者另外一些气源,进而为相关的临床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人工气道的建立也是临床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1]。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一项入侵性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创伤,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从而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50.1±6.4)岁,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为48-197小时,平均(95±6.8)小时。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脑外伤17例,重症肺炎32例,呼吸衰竭14例,脑出血26例,其他1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疾病进行对症护理的同时,在ICU人工气道方面的护理主要有气道、吸痰、口腔和其他方面的护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监测,同时要对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让患者气道的湿化程度得到有效保证[2]。

实验组患者给予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护理人员要组织成立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时评估护理人员的综合情况,评估的内容主要有护理目标的制定情况、护理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情况。另外针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护理细节,全部护理人员都应该要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起对其可能性进行评估,同时对相关措施进行有效优化,进而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3]。针对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护理项目,应该要对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实施程序,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每天的吸痰次数以及意外脱管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另外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小项,患者的满意率包括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和每天吸痰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另外实验组患者中出现2例意外脱管,对照组患者中出现8例意外脱管,实验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5.42±0.98)次,对照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7.22±1.24)次,实验组患者的意外脱管率和每天吸痰次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實验组 501(2.0)2(4.0)1(2.0)对照组506(12.0)8(16.0)7(14.0)x2 7.68058.00009.7826P P<0.05P<0.05P<0.05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要想让ICU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建立人工气道,但是因为建立人工气道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所以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比如建立人工气道会让患者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这样患者出现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来讲,在对开放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这样才能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品管圈工作模式是由相近、相同或者互补工作场合的人员自发自动组成一个小团体,全部团体成员相互合作,同时集思广益,并结合有效的活动程序来控制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可以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准确和及时的进行有效地评估,同时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另外还可以结合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建议或者意见来合理调整护理方式,从而来护理细节进行完善,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最终让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每天吸痰次数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能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华,肖明朝,刘捷,魏华.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06:94-96.

[2] 丁昊.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花鲈繁殖生理及人工养殖模式探析 第4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发展,我国花鲈养殖产量达到9万t,位于海水养殖鱼类之首。但是,目前花鲈养殖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主要问题有种质退化、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流通与加工产业滞后等,活鱼价格偏低。山东省沿海作为花鲈种质质量最好的地区,野生花鲈种群数量正在锐减,亲鱼繁殖性能呈现退化趋势。花鲈遗传育种与繁殖等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未得到国家科技部门的应有重视,影响了花鲈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现以山东沿海花鲈为对象,侧重研究亲鱼繁殖生理学,查明花鲈生殖周期规律,谋求建立优质亲鱼群体,探索花鲈南北接力繁育与养殖模式。

1 花鲈生殖周期

在山东沿海,花鲈只有1个繁殖期,为1012月,在此期间内花鲈分批产卵鱼类。根据调查,2010年11月采样观察,在东营水库中饲养3龄的花鲈,体重可达2 880~3 260 g,雌鱼性腺发育为2期,平均GSI为1.06%(n=5),雌鱼能否达到性成熟不十分清楚;雄鱼性腺已经成熟,并有部分排精现象。2010年11月采样,在青岛沿海野生花鲈,3龄雌鱼体重1 900 g,性腺发育为2期,GSI为0.28%;雄鱼均已经性成熟,GSI为3.14%(n=5),大部分雄鱼已经排精。说明该水域雌鱼性成熟年龄3龄以上,雄鱼2龄。2010年11月采样,在青岛沿海网箱养殖花鲈,体重为480~650 g的2龄花鲈,平均GSI已经超过3%,卵巢发育接近成熟,雄鱼精巢已经成熟;说明在网箱养殖条件下雌鱼和雄鱼均提早性成熟。花鲈在黄渤海水域繁殖季节为11月至翌年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0万~200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85.27~847.71粒/g体重,属于生殖力较高的海水鱼类。

2 养殖花鲈对注射外源激素的反应性

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采集青岛沿海网箱养殖成熟雄性花鲈150余尾,体重为(671.21±75.25)g,体长为(37.78±1.57)cm,暂养后子室内进行激素诱导试验。激素注射剂量:LHRH-A3为3.5μg/kg,HCG 1 000 U/kg和对照组;注射后每隔6、12、24、48 h取样,测定生理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注射外源LHRH-A3和HCG都能增加血清中睾酮含量,而且HCG的增加量明显高于LHRH-A3组,另外,LHRH-A3处理组在24 h睾酮含量达到最大值,而HCG为48 h,说明网箱养殖花鲈成鱼繁殖生理机能优良。

3 花鲈南北接力繁育与养殖模式

目前,笔者课题组已经与东营利津双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达成花鲈全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合作攻关协议。该公司具备花鲈养殖、人工繁殖、苗种培养的优良条件,而且是山东省花鲈苗种增殖放流基地,能够确保花鲈繁殖培育工作顺利进行。双方展开合作以后,共采集优质后备亲鱼200余尾,并与青岛胶南网箱养殖企业合作培养后备亲鱼200余尾,奠定了花鲈全人工繁殖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口磨刀门西侧,具有独特的河口位置,特有的咸淡结合水质,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花鲈养殖基地。2009年10月,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1年4月26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审组考察了珠海市万亩白蕉海鲈标准化养殖基地,授予白蕉镇“中国海鲈之乡”荣誉称号。截至2010年底,白蕉镇共有1 600余养殖户从事花鲈养殖,养殖面积约为1 000 hm2,池塘产量37.5~75.0 t/hm2,年总产量达3万t以上,约占全国产量的30%、全省产量的75%,总产值5.37亿元[2]。冰鲜运输到青岛销售,形成全国主要冰鲜花鲈消费市场,该地区的花鲈也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区。笔者课题组已经与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共同建立花鲈养殖模式示范基地,在山东省沿海培育优质花鲈繁殖群体,进行人工繁殖获得优质受精卵,运输到广东珠海斗门进行苗种培养和池塘养殖;同时,在利津双瀛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人工孵化与苗种培养,运输到斗门区进行成鱼饲养,建立北苗南运,南鱼北销的南北接力池塘养殖模式。也可以将花鲈受精卵运输到福建沿海进行孵化,进行苗种培养和网箱成鱼饲养;或在山东省进行苗种培养,供应山东省及北部海区进行网箱与成鱼饲养;还可以向内陆水域销售苗种,进行淡化养殖与推广。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自然海域内花鲈群体数量锐减,制约繁殖基础群体的构建

目前,在山东省沿海很难人工捕捞到成熟度很好的亲鱼,并且自然海区鱼苗数量也逐年减少,说明海洋花鲈种群数量不容乐观,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增值与养殖已经十分必要。但是,在近海捕捞的花鲈群体性腺发育迟缓或不发育,很难作为后备亲鱼进行培养,近海网箱养殖的花鲈性腺发育良好,但大量网箱养殖花鲈主要在福建沿海,而这里花鲈种质性状较差,不能作为优质亲鱼培养。因此,山东海洋网箱养殖花鲈就称为后备亲鱼的首选群体。

4.2 养殖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建立淡水亲鱼繁育系统

尽管在构建了这种花鲈南北接力、沿海淡水接力养殖模式,并初步进行了实施,但有几个技术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与优化,如北方沿海苗种培育成本高、冰鲜花鲈价格低廉、内陆市场空缺等因素,均会影响该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此外,深入研究花鲈在淡水中性腺发育规律,确定淡水繁育模式[3,4,5],为在内陆进行花鲈繁育与养殖奠定基础。

摘要:论述了我国人工养殖和野生花鲈繁殖周期,以及养殖花鲈注射外源激素后生理应答性;侧重阐述了花鲈南北接力繁育养殖模式及其可行性,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花鲈,生殖周期,繁殖,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丹,李明云.花鲈繁殖生物学及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3):400-403.

[2]刘贤敏.白蕉海鲈的养殖技术[J].当代水产,2010(5):72-73.

[3]谢凤才,温海深,张美昭.我国海产花鲈淡化养殖关键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267,269.

[4]谢凤才,温海深.花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00,302.

人工模式 第5篇

【中文摘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的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由于其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得大量传统的低效率、高重复性的人力工作得到极大的解放,不但提高了工作速度,也极高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准确程度仍不受影响。智能化教学辅助训练系统的开发,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环节中的测试训练环节,将以往由教师所承担的完整的考试过程交由计算机系统处理完成,不仅能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也可以提高测试过程的高效率和高准确性。本文所述的智能化教学辅助训练系统可以胜任起完成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生能力测试环节的工作,完成平时的练习测试和期中、期末的考查,在保证测试效果的前提下,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巩固、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的一项新方法。本系统具备以下的主要特点与功能:①畅通的网络化运行,可以实现局域网以及广域网的系统扩展;②根据题型的要求实现自动判卷或提交给具有相应权限的教师进行人工判卷;③根据预设的题库系统可以实现教师的随机抽题组卷功能;④根据教师的要求实现临时增设题目并能够自动完成题库的分类收录或即时向已登录学生...【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people’s daily lives, because of it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of making a lot of the traditional low efficiency, high repetitive work was a great human emancipation, not only increased pace of work, but als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high, but accuracy remains unaffected.Intelligent training system teaching aid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eachin...【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 计算机辅助教学

【英文关键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AI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智能化教学辅助训练系统6-7Abstract7-8

摘要

1.1 教学

第1章 绪论11-25辅助训练系统综述11-15述15-

211.2 国内外计算机考试系统发展综

1.2.2 1.2.1 国外计算机考试系统综述15-19国内计算机考试系统综述19-21模式简介21-2321-22

1.3 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开发

1.3.1 C/S(Client/Server)模式简介

1.3.3 1.3.2 B/S(Browser/Server)模式22-2

31.4 当前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混合模式2323-2424-25结构25-321.5 研究的目的意义24第2章 智能化教学辅助训练系统的目标、设计原则与

2.1 系统的目标25-27

2.2 系统设计原则

27-2828-302.3 系统的结构28-312.3.1.系统的结构选择

2.3.3.第3章 系

3.1.1 2.3.2.系统开发的软硬件条件30-31

2.4 本章小结31-32系统的数据库结构31统的功能与实现32-41管理员用户32-33用户35理模块35-36模块36-37块37-38考试38-39置3940-41

3.1 用户管理功能32-353.1.2 教师用户33-35

3.1.3 学生3.2.1 用户管3.2.3 题库管理3.2 用户管理功能的实现35-38

3.2.2 考务管理模块363.2.4 试卷管理模块37

3.2.5 考试管理模

3.3.1 在线3.3 系统核心功能与设计38-403.3.2 用户组卷39

3.3.3 考生IP地址设3.4 本章小结

4.1 组卷方式3.3.4 考生成绩查询39-40第4章 智能化的组卷功能41-47

4.2 组卷的特点42的确定41-42数学模型42-4444-45

4.3 智能组卷系统的4.4 BP神经网络在智能化组卷系统中的使用

4.6 本章小结45-475.1 系统安全保障模块

5.3 数据安全保障模块

5.4.1 密钥的产生

第4.5 实验结果455章 系统安全性的保障47-534750515253-5653-555.2 身份认证模块47-505.4 考试数据的加密保护50-525.4.2 密钥存储51-525.5 本章小结52-536.1 硬件系统容错53

5.4.3 数据接口第6章 系统的容错功能

6.2 软件系统容错

6.2.2 系6.2.1 防止打开多个考试程序53-54

统重启546.2.3 更换计算机考试54-556.2.4 学生考

6.3 号或姓名异常55本章小结55-56展望59-626.2.5 学生分数没有正常回收55第7章 系统测试56-598.1 结论59-61

第8章 结论与

8.1.1 系统运行后收到的效果59-618.1.2 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61-62参考文献62-67

人工模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选取201 3年1—12月就诊于笔者所在中心妇科门诊要求行人流术的妇女95例, 妊娠6~9周, 临床诊断为宫内妊娠, 无人工流产手术禁忌证, 签人工流产知情同意书。按就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 (33.5±6.9) 岁, 妊娠 (3.0±1.5) 次, 流产 (1.7±1.3) 次。对照组平均年龄 (3 2.7±6.8) 岁, 妊娠 (2.6±1.2) 次, 流产 (1.3±1.0) 次。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 计划生育服务方法及内容

两组术前填写问卷。观察组:手术日之前由接诊医生对孕妇及家属实施一对一宣教, 主要内容包括:流产的危害、流产前后注意事项, 并在展示柜前介绍各种避孕药具的优缺点, 协助孕妇选择适宜的避孕措施, 预防再次非意愿妊娠。预约手术时间, 选择术后口服避孕药者手术当日上午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肝功能, 排除口服避孕药禁忌证。术后由医生宣传术后注意事项、所选避孕工具使用方法、何时随诊及什么情况下应采取紧急避孕措施, 发放避孕知识宣传材料等。对照组:术前就调查问卷中的避孕知识进行讲解, 提高避孕意识;术后宣传术后注意事项, 自取避孕药具, 医务人员记录其使用方法。术后1、3、6个月各随访1次, 6个月随访时填写调查问卷。观察术前及术后6个月避孕知识知晓情况、避孕措施选用情况, 术后6个月时是否有意外妊娠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及术后6个月避孕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表1)

术前两组妇女避孕知识知晓率均偏低, 情况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健康教育宣传、流产后随访服务, 人流后6个月时除对“正确使用避孕套”知晓率接近外, 观察组妇女对其他各项避孕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随访6个月时避孕措施选用情况 (表2)

观察组选择避孕套、宫内节育环、口服避孕药三种措施比较多, 且相对比较均衡,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主要集中在避孕套。

注:其他指紧急避孕、安全期避孕、体外排精及未避孕

2.3 随访6个月时避孕措施正确使用情况

观察组坚持、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均为44例 (91.7%) ;对照组坚持使用32例 (6 8.1%) , 正确使用28例 (5 9.6%) , 两组避孕措施坚持使用率及正确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1 3.3 3、8.2 5, P<0.0 1) 。

3 讨论

本次观察发现, 人流术后加强宣教流产的危害、避孕措施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 协助妇女做好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 可提高妇女对人工流产危害的认识及对避孕知识的知晓率。人流术前的调查显示, 两组均有一定的避孕知识, 但对人流的危害认识不足;进行避孕知识、人工流产危害的宣传教育后, 随访6个月时两组避孕知识知晓程度普遍提高, 说明术前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流妇女避孕知识知晓率。观察组除在避孕套正确使用方面外, 其余各项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笔者考虑, 与观察组在术前健康教育中展示了各种避孕药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交代了使用注意事项有关, 也可能与术后详细解释了所选避孕措施的正确用法及注意要点, 并发放避孕知识宣传材料有关。两组在关于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面回答正确率接近, 笔者分析可能与对照组有57.5%的妇女都在使用避孕套, 熟悉避孕套的正确用法有关。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历来强调避孕为主, 育龄妇女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措施。宫内环、口服避孕药和绝育术是育龄妇女采取长期避孕的高效避孕措施。笔者所在地区农村育龄妇女生育独生子女的偏多, 所以在协助妇女做避孕知情选择时, 应积极宣传宫内环和口服避孕药等高效避孕措施, 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经过宣传及随访指导, 观察组妇女宫内节育环及口服避孕药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文对照组有57.5%的妇女术后使用避孕套避孕, 使用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这提示农村育龄妇女比较容易接受避孕套, 另一方面观察组选择宫内节育环、口服避孕药的比例高, 也导致观察组选择避孕套的比例下降。避孕套虽不是高效避孕措施, 但也是有效的屏障避孕措施。研究显示, 很多非意愿妊娠妇女是在应用避孕套时避孕失败, 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使用[4]。因此, 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不仅要提供避孕工具, 还要宣传避孕工具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本文观察组6.3%的妇女选择避孕栓和避孕膜, 对照组使用率为10.6%, 均高于叶凤妹等[5]报告的避孕栓 (膜) 使用率 (1.7%) , 考虑可能与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提供避孕栓和避孕膜有关。这也提示避孕工具获得途径简单方便也是提高避孕措施使用率的关键。本次调查还发现两组紧急避孕、体外排精及未避孕情况接近, 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本次调查样本量小, 未显示出差异。 (2) 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欠缺, 未能改变某些人的避孕观念及行为。提示今后还应调查这些人的避孕观念行为未能改变的原因, 进而加强流产后服务工作。

综上所述,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工作者实行人流后计划生育服务模式, 可提高人流术后妇女避孕知识知晓率, 促进妇女坚持并正确使用避孕措施, 降低非意愿妊娠发生率, 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楚光华, 李素霞, 邹燕.计划生育手术与女性心理健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 (7) :499.

[2]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4) :319.

[3]程怡民, 周猷.中国重复流产和流产后保健的现况[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0, 29 (5) :324.

[4]黄金凤, 黎荔, 龙茜.流产后关爱对人工流产女性避孕措施选择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9) :641.

人工模式 第7篇

1. 梧州人工宝石行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梧州市始有小量宝石来料加工,当时梧州市“三来一补”业务开展活跃,梧州首先接受香港宝石商人大宗的宝石来料加工业务,成立宝石总公司。1999年9月,市人民政府协调宝石行业成立梧州市宝石商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口原料全部退出梧州人工宝石市场,宝石产品也由来料加工转变为直接与外商交易。2004年首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从第七届起宝石节列入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系列活动内容中,目前已成功举办12届。2005年,国产的人工宝石原料和梧州市加工机械设备质量达到与世界同步水平,销售总额占全国80%,占世界的40%,梧州市被中国宝玉石协会命名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目前,梧州宝石城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宝玉石饰品最大的现代化专业交易中心,其宝石行情直接影响世界人工宝石市场。

2. 存在问题

人工宝石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缺乏龙头企业。截至2015年,在梧州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宝石企业有118户,个体户1029户,此外还有未注册登记的个体户约4000多户,但其规模都不大,雇工多为几十人,产品产量少,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为低,缺乏必要的品牌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目前在梧州宝石产业中,尚未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左右整个产业的程度,没有达到能引领产业进行创新、研发,拓展人工宝石在工业、科研、新材料领域应用广度的能力,更没有获得应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或核心技术竞争力。

(2)人工宝石产业链条亟待延长。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特色。生产销售的宝石产品大都停留在中低档层次上,半成品比例多,具有自己专利、商标的产品少,难以形成有利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相关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如宝石镶嵌和宝石饰品产业围绕高档宝石产品的设计与拓展等产业环节存在脱节。

(3)产业集群优化待升级。目前,人工宝石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不大,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组织效率低下,很多个体户是进行家庭作坊生产的,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较高,成本较高。另外,企业盈利模式较为传统,大多属于接单定制,即按客户要求去生产磨制产品,被动适应市场需求,而自主开发市场的企业十分有限。

(4)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只停留在饰品及普通工业应用,没有利用好及深入挖掘人工宝石的真正价值,使本身拥有制造原料话语权的产业优势失去了纵深发展的机会。产业整体达不到一定的价值融资必然困难,而融资困难反过来又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发展。一直以来,梧州宝石企业基本上无法争取到金融部门、相关机构行业部门的融资、贷款。目前宝石企业全部都是民营企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乏进入深加工环节需要的资金,融资问题已成为民营人工宝石企业升级发展、珠宝设计、镶嵌加工的绊脚石。

3. 众筹模式的相关研究

“众筹”一词最初来源于英文“Crowdfunding”,是Crowdsourcing(公众搜索)和Microfinancing(微型金融)二词含义的融合。K J P MVoorbraak认为众筹是筹资者从众多个体接受资金及其他资源来为某个项目筹资,最终提供货币或者非货币投资回报的过程。

众筹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参与方:筹资人、平台运营方和投资人。三方关系如图1:

国内对于众筹模式的研究文献提出不少见解。孟稻、张黎明、董大海(2014)剖析了众筹的四种模式:捐赠型、产品型、股权型、债权型众筹,认为众筹模式加强了信用在融资中的作用,众筹平台能集中地进行企业信息披露,省略了传统金融机构繁琐的审批程序。另外,肖本华(2013)分析认为,众筹模式作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方式,可以为促进民间金融的合法化、正规化提供新思路。黄建青和辛乔利(2013)通过分析美国众筹相关案例,提出了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融资模式可以充分抑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模式为闲置的资金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根据上述众筹优势,众筹模式可快速有效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创业起步阶段的资金困难问题。

二、人工宝石产业的众筹运作模式研究

1. 引入众筹模式的益处

对应于人工宝石产业的各方参与者及宝石产业链各个环节,众筹本身的特性使得这种模式对产业的发展能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创新资金和信息流动模式。与传统的融资模式如银行借款、企业投融资相比,众筹模式提供了新的资金流模式,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各方达到了信息流通的结果。这里以宝石个体户通过众筹获得宝石加工机器的情况进行分析,各方的资金流如图2:

众筹模式中,资金流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资者向众筹平台注入资金进行投资,众筹平台在收到资金后即可以将资金流向宝石机器制造企业,用于订购宝石切割机械。第二阶段是宝石加工户用筹资机械进行加工生产,产品变现后资金流向众筹平台,最后由众筹平台将资金以投资回报的形式流向投资者,完成众筹项目中的资金流。这个过程中若投资人即是宝石收购人,即投资人本就需要加工服务,那么这些收购商家可以将资金流以劳动报酬的形式流向宝石加工户,筹资人提供加工服务。这样的模式将更加直接和简单,减少了资金流动步骤,避免了资金流动过程产生新的问题。

(2)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加快产业自动化改革。宝石个体户多为家庭小作坊,无法争取到金融部门、上级相关部门的融资贷款。众筹模式的引入,特别是众筹本身做为一种资金融通的方式,一方面能帮助宝石个体户在不支付或者少支付购置加工机械的资金的前提下,获得加工机械的使用权的。这将有效降低了获得加工机械的门槛,扩大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众筹模式促进了宝石加工的自动化,从事加工活动的人群迫切需求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效率和收益,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2. 众筹模式的具体运作

(1)搭建平台。做为众筹模式的核心,搭建基于互联网络的平台是整个项目的首要任务。此平台的搭建主要有两种方向。第一,依托于国内外现有的众筹平台。基于梧州的人工宝石已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企业完全具备在国内外众筹平台启动项目的实力,所以依托国外成熟的众筹平台启动项目也是拓宽资源渠道的一种方式。第二,依托现有的人工宝石行业论坛建立众筹平台。依托论坛进行众筹平台的搭建,可以让行内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在平台上挖掘有潜能的企业,理论结合实际,为众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2)拓展出资人与发起人的来源。引入众筹模式的筹融资过程中,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可以辅助召集众筹出资人,特别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甚至产业链内的企业通过项目聚集。此外,设计师的汇集可以使企业从原有的材料加工转变为高档成品设计及制作,延长了宝石产业链。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经管人才可以提供专业知识以及宝石品设计的版权保护服务,有利于龙头品牌的形成并保护品牌不受侵权干扰。同行业企业的加入有利于行业的集群优化升级,免除经营户之间相互压价的局面,下游企业的加入可以使宝石的制作更有针对性,节省社会资源并有利于产业的纵向结合。

(3)经济可行性分析。不同类型的众筹模式面临的收益情况不同,讨论人工宝石行业中众筹模式的经济可行性,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捐赠型众筹。捐赠型众筹模式主要是以慈善和福利性质出现,多是政府为促使区域内的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经营生产,或者减少旧式手工机器带来的噪声或污染,免费地为个体户提供生产设备。这种模式为筹资人和投资人带来经济效应的分析最为简单,在捐赠型众筹模式中,筹资人不需要有任何资金付出,这种情况下项目发起人必然是愿意接受的。捐赠型众筹模式不适合为主要的众筹类型,但可作为一种政府项目形式的补充。

二是产品型众筹。产品型众筹需要筹资人在项目成功后提供实物或者服务回报。对于人工宝石行业而言,这种众筹模式对于宝石加工户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息甚至于无息的贷款行为,加工户以宝石成品回馈投资人。回馈周期较长,成本通常等值于筹资金额,而回馈的产品价值往往略高于出资人的出资金额。与筹资人不同的是,出资人计算自己收益情况参考的是产品的市场价值而非成本。因此,有些产品可能成本不高,但对出资人来说,产品的价值就足够吸引其投资。因此,产品众筹有利于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并促进宝石加工的自动化发展,比较适合在行业内推广。

三、结论

众筹模式通过引导中国新消费模式而促进传统产业的自我提升,是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换代的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梧州人工宝石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众筹模式的引入为人工宝石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若能利用好“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已形成的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行产业升级,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关于众筹的法律体系在中国还不甚完善,若能建立和完善相关立法、管理和监督机制,引导众筹良性发展,众筹必将以其创新、开放、透明的特点,吸引更多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孟稻,张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2014,(2).

人工模式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6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30例, 年龄67~83岁, 平均 (73.6±8.1) 岁。排除标准:所有入选者均无精神病史、意识障碍和失智等直接影响患者自理能力的重大疾病。入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所有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发病和手术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模式上进行Orem自理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护理:⑴完全补偿性护理:在患者实施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手术的创伤, 生命体征不稳定, 自理护理能力丧失, 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满足患者治疗、护理的需要,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患者进行清理呼吸道、吸氧和输血输液等;指导患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⑵部分补偿性护理:患者术后意识清醒, 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 其自身的护理能力也部分恢复,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护理能力进行评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身护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 协助完成自身护理, 最主要的是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术后康复训练, 密切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回流情况, 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

1.2.2 评价方法:

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价, 出院时采取医院自己设计的问卷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患者对护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 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自我护理意识、对护理知识的掌握、主动参与护理和对疾病的认识均显著优于对照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SAS和SDS评分

两组患者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分别为 (34.6±3.4) 分、 (33.7±4.1)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 (44.2±3.7) 分、 (43.6±4.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a与对照组相比, P<0.05;b与入院时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2.3±1.9) 天显著低于对照组 (16.4±2.7) 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当前治疗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自理能力低下, 因而, 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自理护理能力。Orem自理模式是针对患者自身的情况, 实施不同的护理模式, 使患者获益最大, 促进患者康复, 其重点是帮助患者获得自理能力。

本研究发现, 对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Orem自理, 其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Orem自理模式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对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的掌握, 从而使患者由被动地接受护理治疗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需要患者积极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才能逐渐恢复。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自理护理模式, 能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护理过程中来, 从而对自身的疾病和护理方式有更深的认识, 有利于患者在出院后得到正确有效的自身护理。

参考文献

[1]Ulusoy S, Ozkan G, OremC, 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amipril and losartan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lef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 patient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J].RenFail, 2010, 32 (8) :913-917.

[2]沈燕, 朱琴娟, 王丽芬, 等.Orem自理模式在肾移植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0) :1839-1840.

人工模式 第9篇

订单式生产 (MTO-Make to Order) 和人工作业系统 (MOS-Manual Operation System) 是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当前采用的主要运作模式及结构模式。在订单式生产环境下, 市场需求变化频繁, 表现为品种多、交货期紧急、质量要求高、工艺复杂等。基于MOS一线员工的多技能及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发挥, 可有效应对需求的复杂变化及生产过程的失衡, 而生产系统关于速率、质量、成本等方面的绩效能否达到要求, 除了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生产环境、管理水平等有关外, 与员工通过何种组织方法或结构形式 (即组织模式) 参与生产也有密切关系。通过增加各工序小组作业人数或培养多技能工人, 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 但也增加了培训成本及小组内部成员的组织、协调成本。因此, 在分析MOS组织模式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比较各作业模式的产出量及总人工成本对于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及成本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生产系统组织模式的研究, Jan W.Rivkin和Nicolaj Siggelkow (2003) 通过基于Agent仿真的方法对关于组织设计的要素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何种情况下组织垂直层次结构可能导致组织长期的低劣的性能[1] 。Lim和Yang (2006) 分析了工人人数比工作站数要少的斗链组织模式装配线的工人分配问题。 对于给定的工作站和工人人数, 作者提出了最大化装配线产出的策略:当工人速率各不相同且都接受过所有工作站的培训时, 对工人按速度从小到大排列一般就是最优的策略。在工人能够跨工作站活动的环境下, 作者还分析了停止阻塞的生产线条件[2]。赵韩, 何俊明 (2006) 针对敏捷制造环境提出了基于虚拟生产系统的制造资源组织模式, 给出了基于虚拟生产系统的制造资源组织架构, 分析了构建虚拟生产系统的一般方法和资源确定原则, 并着重阐述基于产品和车间信息的虚拟生产系统的构建算法[3]。梁峰 (2007) 在制造资源组织模式方面, 提出了基于元资源技术的制造资源快速组织方法, 采用细胞自动机求解制造资源选择问题, 并利用元资源的特征将选择的制造资源组织成虚拟生产单元, 提高了制造系统的可重构性[4]。刘绘珍等 (2012) 考虑工人之间的差异, 根据工人在具体工序上效率的不同, 采用0-1规划的优化方法分配工人到具体工序上, 从而平衡生产线和提高瓶颈工序的效率据[5]。Unver和Ali Kemal (2008) 采用扩散偏微分方程 (PDE) 模拟parabolic抛物线守恒定律对随机可重构系统的物料流的动态走向进行建模, 并采用离散事件仿真 (DES) 从生产系统里提取粒子速度和扩散系数。作者比较了PDE和DES模型下生产的每个时间阶段的在制品水平, 从而证明PDE模型是用来仿真复杂生产系统最好的模型[6]。扈静等 (2009) 提出了将启发式算法和可视化仿真方法相结合的生产线动态平衡方法, 构建以生产线上工位数最少和各工位的作业时间分布离散程度最小的双目标优化模型, 并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生产线平衡的数字化求解。通过生产线系统结构重现的witness可视化仿真方法, 对仿真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从而达到生产线动态平衡的目标[7]。张毕西等 (2010) 分析了订单式生产、中小批量、手工工序作业系统的作业组织模式优化问题, 包括:小组集中作业模式、生产线作业-平行移动模式、生产线作业-平行顺序移动模式。以产品批加工周期为目标函数, 分析和比较了三种作业组织模式下的产品批加工周期, 得到了与传统分析方法不同的结果[8]。Deusdado, P等 (2011) 为应对需求变化及客户对产品质量和定制化的高要求, 介绍了在车间环境中应用联盟代理机制, 推进重构并确保在工程流程中的敏捷性, 鲁棒性和良好性能[9]。Saxena, L K和Jain, P K (2011) 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模型设计动态环境下的动态单元制造系统 (DCMS) , 综合考虑了机器损坏的维修成本, 关于内在可靠性的生产时间损失成本, 零部件库存持有成本及其生产成本, 部件外包、批量转换成本等, 以及考虑流程计划、操作路线和顺序、设备产能、工作负载平衡、设备单元数约束、设备购买、多周期动态单元配置等方面的因素[10]。Wang, J F等 (2011) 提出了一个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方法构建生产系统自动化模型并快速修正模型以对应动态化需求和实时信息, 该方法能为生产系统产能建模提供一个“快速原型”, 并能快速分析和重新构建产能模型以应对需求的变动[11]。

上述关于组织模式的研究, 针对的主要是以机械或设备为主的制造系统, 而关于以“员工”为生产主体的MOS组织模式及其生产效率或人工成本的研究, 文献较少。本文将各工序小组人数及技能优化角度系统分析MOS组织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其生产效率、人工成本, 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MOS静态组织模式的表现形式

MTO/MOS静态组织模式是指根据员工掌握的技能情况、订单的品种特点、工艺路线、任务总量、计划完工期及各工序的工时定额等对员工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12]。该组织模式有以下三种基本作业形式:

①每条生产线有多道工序, 每个员工负责一道工序, 多条生产线对同一项订单任务同时操作。实际中, 斗链组织模式[13]属于此类。此作业形式对应场地应较广、设备应较多, 且要求每位员工拥有能独自承担相应工序的技能, 一旦某工序员工请假或辞职, 将影响生产进度, 进而降低生产系统绩效。因此, 为防止员工流失, 激励成本较高。且为了减少不同工序生产速度差异导致的在制品库存积压及产能瓶颈, 企业须培养多技能员工,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及行为准则下要求员工互相支援, 因此而增加了培训成本。

②每条生产线的各道工序安排多个工人 (至少两人) 进行操作。此作业形式减少了作业空间及工作台数, 但增加了工作台空间, 且要求同工序员工除掌握该工序技能外, 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对于此模式, 同工序的多名员工的技能要求可不一致, 且单个员工的请假或流失对生产进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为提升瓶颈工序的生产速率, 也可通过培训多技能员工对其他工序在必要的时候予以支援。

③所有员工全技能, 在同一生产线上同时参与并依次完成所有工序的操作。此作业模式要求所有员工都掌握所有或部分工序的技能, 对其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要求应较高, 能胜任在小组中的角色或承担应有的责任。该模式的培训成本是最高的, 但单个员工的流失对生产进度的影响相对最小。受限于车间及工作台的空间限制及员工所掌握技能的限制, 此模式对应的小组人数不能超过规定人数, 且小组一般不能完成所有工序的工作。

以上三种基本作业形式可派生出多种作业模式。如:对于一条生产线的某道工序, 可能同时多人操作或仅单人操作, 或某一作业小组能完成多道工序的工作。实际中, 考虑到车间、场地、设备、员工技能数及车间培训成本、员工流失风险成本等的限制, 上述派生模式在企业中更为典型和普遍。本文主要研究上述三种作业模式的生产效率与人工成本问题, 通过算例及仿真分析得到各作业模式的优缺点, 从而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3 工人速率为常数时各作业模式下计划期内的产出及人工成本比较

3.1 相关假定条件

①对于某个订单任务, 按先后顺序共经过K道工序 (为便于计算, K为偶数) , 共有NK个工人参与生产 (若生产线的K道工序由K个工人各自独立操作, 则N表示生产线的条数) , 计划期内有效工作时间为T小时。

②各工人在各工序的生产速率为已知常数。且各工序的复杂性是同质的, 即:若某人能操作多道工序, 则其在各工序的生产速率相同。

③不同工序间设置缓冲库存, 库存容量足够大。

④对于各工序由单个工人进行操作的生产线, 若相邻两工序可相互支援则支援的原则是:工序1与工序2、工序3与工序4 (依此类推) 进行相互援助, 从而使各工序都达到平均生产速率水平。员工相互支援时存在一定比例的时间损失。

⑤对于各工序由多个工人组成的小组进行操作的生产线, 若工序之间可相互支援, 则支援的原则是:尽可能安排生产速率高的工人对另一工序进行支援, 以节约多技能培训成本。

⑥企业对员工进行多技能培训时要付出相应的培训成本, 且需要采取薪酬激励的措施促使员工在生产速率失衡时相互支援。根据实际要求, 对各条生产线的技能培训原则及相关成本设置做如下假定:T时间内各工序单个工人的固定培训成本相同 (用V0表示, 单位为元) ;各工序单个工人单位时间单位数量的支援成本相同 (用δ表示) 。

⑦第j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薪酬Sj (j=1, 2, , NK, 单位为元) 与其生产速率qj (qj为第j个工人单位时间的产量) 有如下关系:

Sj={S0+β (qj-q0) , qjq0S0, 0<qj<q0 (1)

对上述公式的解析:实践中, 企业对熟练程度或技能水平不同的员工实施的薪酬模式也不一样:对于临时工或技能水平较低的新员工, 一般实行计时工资制, 即当其生产速率小于q0时, 其单位小时薪酬固定为S0, 而对于老员工, 则实行劳动定额与计件工资相结合的薪酬制度, 即:规定单位时间的劳动定额, 若完成了基本数量q0, 则获得基本薪酬S0, 而若其产出高于了q0, 则获得额外的报酬, 且该部分报酬与qj成正向关系。

QiT表示作业模式iT内的总产出量, CiT表示作业模式iT内的总人工成本。

3.2 各作业模式下计划期内的 产出量及总人工成本计算

①每条生产线有K道工序, 每个员工负责一道工序, N条生产线对同一项订单任务同时操作。计算如下几种情形下的产量:

作业模式一:所有工序生产速率相同, 设为q, 则总产量为:

QΤ1=Ν ( (Τ-Κq) q+1) (2)

qq0, 则总人工成本为:

CΤ1= (S0+β (qi-q0) ) ΝΚΤ (3)

q<q0, 则总人工成本为:

CΤ1=S0ΝΚΤ (4)

作业模式二:各工序生产速率不同, 工序间不相互支援。设第n条生产线的第k道工序的的单位小时产量为qnk. 令q*n=min{qnk} (n=1, 2, , N;k=1, 2, , Κ) q¯n=k=1ΚqnkΚ (q¯n表示第n条生产线的平均速度) , Q2n为第n条生产线的产量。则T时间内的总产量为:

Qn2= (Τ-k=1Κ1qnk) qn*+1QΤ2=n=1ΝQn2 (5)

C2n为第n条生产线的人工成本, 则有:

Cn2=qj<q0S0Τ+qjq0 (S0+β (qi-q0) ) ΤCΤ2=n=1ΝCn2 (6)

作业模式三:各工序生产速率不同且部分工人具备多技能, 同生产线工序间可相互支援实现速率平衡。设第n条生产线的第k道工序的的单位时间产量为qnk, 每条生产线相互支援时存在的总时间损失为αT (α为时间损失比例) 。令第n条生产线的平均生产速率为q¯n=k=1ΚqnkΚ.则T时间内的产量为:

QΤ3=n=1Ν ( (Τ-αΤ-k=1Κ1qnk) q¯n+1) (7)

在3.1节假定下, 第n条生产线的人工成本 (用C3n表示) 及总人工成本为:

Cn3= (qj<q0S0+qjq0 (S0+β (q¯n-q0) ) +qj<q¯n (V0+δ (q¯n-qj) ) ) ΤCΤ3=n=1ΝCn3 (8)

②每条生产线的各道工序安排多个工人 (至少两人) 进行操作。假定将原N条生产线相同工序的工人集中到同一生产线, 则各工序的人数都为N人。

作业模式四:各工伤在各工序的生产速率相同, 单位时间的产量都为q, 则T时间内的产量为:

QΤ4= (Τ-ΚqΝ) Νq+1 (9)

T时间内的总人工成本为:

CΤ4={ (S0+β (qi-q0) ) ΝΚΤ, qq0S0ΝΚΤ, q<q0 (10)

作业模式五:各道工序各工人的生产速率各不相同, 不同工序不相互支援。假定原第n条生产线的第k道工序的的单位时间产量为qnk, 令qk=n=1Νqnkq*=min{qk}k=1, 2, , Κ.则T时间内的产量为:

QΤ5= (Τ-k=1Κ1n=1Νqnk) q*+1 (11)

Ck5表示上述情形下第k道工序的人工成本, 则总人工成本如下所示:

Ck5=qnk<q0S0Τ+qnkq0 (S0+β (qnk-q0) ) ΤCΤ5=k=1ΚCk5 (12)

作业模式六:各道工序各工人的生产速率各不相同, 相邻工序通过相互支援保持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设总时间损失为λT, qk=n=1Νqnk (k=1, 2, , Κ) q*为瓶颈工序的生产速率。则有:

q*=min{q1+q22, q3+q42, , qΚ-1+qΚ2}QΤ6= (Τ-βΤ-k=1Κ1n=1Νqnk) q*+1 (13)

qkj为第k道工序第j个工人的生产速率, 对于第k及第k+1道工序 (k=1, 3, , K-1) , 其人工成本之和论如下;若qk+1≥qk, 则由第k+1道工序中生产速率最快的人对第k道工序进行援助, 令qmaxk+1=max{qnk} (n=1, 2, , N) , 则:

Ck6+Ck+16= (qkj<q0S0+qkjq0 (S0+β (qkj-q0) ) +q (k+1) j<q0S0+q (k+1) jq0 (S0+β (qkj-q0) ) + (δ (qk+1max-q*) ) ) Τ+V0 (14)

qk+1<qk, 则可进行类似分析。得到总人工成本为:CΤ6=k=1ΚCk6.

③所有员工全技能, 在同一生产线上同时参与并依次完成所有工序的操作。

作业模式七:各工人在各工序的生产速率相同, 设单位时间产量都为q (q>q0) , 则T时间内的产量为:

QΤ7=ΤΚΝΚq=ΤΝq (15)

相应的总人工成本为:

CΤ7=k=1Κn=1Ν (S0+β (q-q0) ) Τ+ (Κ-1) V0ΝΚ (16)

作业模式八:各工人在各工序的生产速率互不相同, 设原第n条生产线的第k道工序的的单位时间产量为qnk, 则T时间内的产量为:

QΤ8=Τk=1Κn=1Νqnk (17)

相应的总人工成本为:

CΤ8=k=1Κ (qnkq0S0+qnk>q0 (S0+β (qnk-q0) ) ) Τ+ (Κ-1) V0ΝΚ (18)

3.3 算例分析

对3.1节和3.2节涉及的参数赋值如下:T=60, K=4, N=3, q0=70, q=80, S0=9, V0=300, β=δ=0.2, α=γ=0.1。

(为便于比较各作业模式下的产出量, 设各条生产线的平均速率都为80) 。

经计算, 得到各作业模式下计划期内的产量及总人工成本如表2所示。

对表2结果进行分析:

①各作业模式下产出量的分析:在计划期有效时间内, 作业模式七和作业模式八在作业过程中没有任何时间损失, 总产量达到最大为14400;对于模式一及模式四, 由于各工序速率相同, 生产过程在第一件完成后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因此产出量较高;而当各生产线各道工序的生产速率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支援时, 时间损失较大, 总产量较低, 分别为模式二对应的12112及模式五对应的12118;对于模式三及模式六, 尽管各工序间可相互支援, 但支援过程中因跑动、工作交换等产生时间损耗, 对应产量处于中间水平, 分别为12950及12960。

②各作业模式下总人工成本的分析:对于模式七及模式八, 由于所有工人都要学会操作各道工序, 对每道工序每位工人的培训成本较高, 因此其总人工成本很高。对于模式三, 每条生产线都有一半的工序需要培养双技能工人, 其培训成本也较高, 因此总人工成本次之。对于模式六, 只有唯一一条生产线, 且只有一半工序各培养一个双技能工人, 因此其培训成本更低些, 总人工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其他模式, 工序间没有相互支援, 不存在培训成本, 因此总人工成本较低, 其成本有差别的原因是工序速率相等或有差异时对工人支付的薪酬有差别。

③通过单位产出成本计算及比较可知, 作业模式一和模式四单位产出成本最低, 原因是各工序生产速率相同, 产出量较大, 而由于不存在培训成本, 总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单位产出成本最高的是模式七和模式八, 原因是产出量达到最大的同时, 对每位工人全技能付出的培训成本很高。对于各工序各工人生产速率有差异的情形, 单位产出成本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4 工人速率随机条件下基于witness仿真的各作业模式产出量比较

第3节介绍的是工人生产速率为已知常数时各作业模式计划期内产出数量及总人工成本的比较, 本节将介绍当工人生产速率服从正态分布时, 各道工序人数不断增加时计划期内的产出数量及平均等待时间的变化情况。

假设条件如下:

①由于不同时段半成品操作难度及工人状态的差异, 工人生产速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因此假定每个工人的生产速率都服从正态分布。

②每个工人都是同质的, 即生产速率的均值及方差相同。

③工序之间不设置在制品缓冲库存, 即工人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堵塞 (指当本工序已完成而下道工序还在加工中) 或空闲状态 (指本工序已经完成而上道工序还在加工中) 。

④通过给每道工序增加人数比较相同计划期内平均单个工人的等待时间及产出数量。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 设某生产线共有四道工序, 各道工序每位工人的生产速率 (单位为每小时的产量) 服从的正态分布分别为N (50, 52) 和N (50, 102) , 计划期T=100, 每道工序的工人人数分别为1, 4, 8, 12。通过witness仿真20次得到图1。

由图1可知, 由于工人生产速率的随机波动, 生产过程难以实现动态平衡, 计划期内的总产出量难以达到平均速率水平。在相同方差的条件下, 小组人数越多, 小组中平均每个工人的产出量越大, 但产量增大的幅度越来越小, 原因是:小组中有多个工人时, 每个工人完成本工序的工作后一旦发现下道工序有闲置工人, 就把工件交给此人, 或者本道工序的工人完成任务后发现本工序还有其他工人在继续操作, 便协助其完成剩余工作。因此, 小组人数越多, 该工序闲置时间越少, 产出量就越大, 而受限于工序场地限制等, 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当各小组人数相同时, 生产速率的方差越小, 平均单个工人的产量越大, 原因是:工人速率的波动愈小, 生产过程愈平衡, 各工人等待的时间越少, 产出量就越大。

5 总结

研究表明, 各工序小组人数的增加及员工具备多技能能促进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及提高生产效率, 但由于员工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及小组人数的增加都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培训成本及组织、沟通成本, 因此, 小组人数及员工技能并非越多越好。生产管理者需要根据订单中长期需求及生产负荷统计规律合理确定各工序小组人数及员工技能数, 且生产实际中各工序的复杂性难以同质, 当文本的部分假设条件发生改变时, 可能出现新的结论, 这也是作者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人工模式 第10篇

人工晶体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分支, 随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直接刺激着人工晶体方向的人才需求也在逐步扩大, 也逐渐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 而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这一单一方向。因此在这种双就业方向情况下, 高等工程教育应着力培养相关的专业型人才, 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 为学生进入工作阶段做知识的储备和引导。同时, 晶体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必须夯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 人工晶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并没有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如何完善人工晶体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授足够的必要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 以便更灵活地掌握专业知识, 成为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现状

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设计及人工晶体定位, 人工晶体课程既服务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又服务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其他工学专业[1], 然而, 目前针对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 相关课程设置少, 没有专门的理论知识教材配套; (2) 实验及实践教学缺乏, 常规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供给不足, 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模式固定化, 学生积极性不高。基于人工晶体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 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进行实际、可行的教学完善改革, 以实现教学的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改革措施初探

根据人工晶体课程较强的专业技术性、理论知识的抽象复杂性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2], 我们对人工晶体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和考核形式调整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探讨。

1. 进行教材建设, 实现课程重组。

针对当前人工晶体课程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教材相配套的状况, 课题小组将重新设计理论教学的知识结构, 编写出适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内容涉及人工晶体的种类 (如激光晶体、半导体晶体、闪烁晶体等分类讲解) 、合成生长机理及应用领域等基本专业知识, 并补充和晶体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先进的前沿性知识, 让学生及时了解人工晶体的最新动态和切实应用。并适时地编写双语教材, 在专业术语标注英语的基础上, 将每章前面的概要用双语同时写出,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熟悉英语专业术语。

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的安排上, 首先课题小组要增加人工晶体的实验教学内容, 设计出完整的晶体制备和生长过程实验, 再要增设练习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实验。并且要打破以往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3],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自主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操作,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和锻炼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课题小组精心策划了人工晶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生产实习阶段增加通信等光电信息领域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了解人工晶体在生产领域的基本情况, 也让学生思想上有从实验领域到工程领域的过渡认识。适时安排综合性课题设计, 立题多样化, 紧贴晶体材料工程实际, 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 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巩固。毕业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 要充分利用人工晶体实验室资源, 开设人工晶体设计题目, 设计一些光电子领域能够反映前沿工作的课题, 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研究前沿的毕业设计, 在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同时, 也为学生走入社会储存能量。

3. 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如前文所述, 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培养需求[4], 因此教师应积极尝试采用更多的现代教学方式, 如:讨论式、体验式、提问式或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 把现代教学方法和技巧渗透到人工晶体相关课程中, 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模式[5,6], 要调动学生思维, 营造思考氛围, 对于一些较深的理论问题, 还可采用文章研讨、小组讨论的方法,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晶体的结构、形貌等内容较抽象, 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除一般的多媒体平面教学外, 我课题小组拟制作三维格式的课件, 除了在课堂上演示外, 学生也可在教学网站上实时观察。也可以针对内容放映视频或flash课件, 如工程生产的过程记录、教学录像或国内外有关晶体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等,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在实验课上的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应用到人工晶体课程中, 如为学生演示晶体光学现象, 可以通过连接偏光显微镜和计算机投影仪, 实现显微互动教学, 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对显微镜里看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上的图像进行交流。实验教学多媒体化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4. 调整课程考核形式, 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主观上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还应该通过考核方式上的改进, 客观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因此, 理论课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平时出勤、课堂发言、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书写小论文等情况, 适当分配所占成绩比例 (70%) , 再加上笔试测试的成绩 (30%) , 最终得到考核成绩。实验课程中, 应根据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课堂问题讨论、操作规范程度、顺利解决实验过程中问题等作为平时实验成绩, 最终考试要有基本实验技能考核, 若有自主设计的实验要给予加分。而且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也要计入大学期间的总学分, 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 不断培养未来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基于当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就业形势, 人工晶体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逐步扩大,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主动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来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本文提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是根据就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的, 形成一种“动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我们坚信随着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 人工晶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必将提高。

摘要:当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就业已从单一方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人工晶体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分支。本文针对人工晶体的现状, 分析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了对该课程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 主要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及考核方式调整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教学方法。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人工晶体,教学研究,新就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大材料背景下晶体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 2011, 10 (28) :71-72.

[2]侯翠红, 张婕, 陈卫航, 汤建伟, 任保增, 万亚珍, 雒延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4) :115-118.

[3]田光佩, 徐倩.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综述[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00) :151-153.

[4]郑举功, 陈泉水, 刘晓东, 杨婷, 刘云海, 任广元.材料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6) :143-147.

[5]陈明, 雷芝峥, 王彩燕.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2) :163-166.

人工模式范文

人工模式范文(精选10篇)人工模式 第1篇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中国林蛙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 已危及其生存和繁衍。建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