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英文故事
钱钟书英文故事(精选8篇)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1篇
1.清华读书创造纪录
• 高分高能者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 连学识渊博、中西融通的国学大师吴宓也盛赞他“ 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可与一代宗师陈寅恪比肩”。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 点评:
• 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
2.是谁先认识我妈妈
• 钱钟书的女儿圆圆,两年不见,不认识爸爸了。有一天,她看见钱钟书带回行李放在妈妈杨绛的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着监视着。• 一会儿,圆圆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被逗乐了,笑着说:”我倒问问你,是你先认识妈妈,还是我先认识?“圆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 • 钱钟书顿时哑口无言。• 点评:
• 这是一则家庭小幽默故事。天真活泼的圆圆爱妈妈,遇到“生人”——爸爸处处提防。对是谁先认识妈妈的回答:“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颇有几分道理。• 难怪爸爸会为聪明睿智的女儿,惊讶得“哑口无言”了 3.在牛棚里写成巨著
• 1966年“文革”爆发,钱钟书被当作
“资产阶级权威”“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刷厕所。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因为他知道,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 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他曾对杨绛说:住牛棚不怕,吃苦也不怕,只要有书就好。
• 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钱钟书执著忘我地投入到艺术研究里,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
• 点评:
• 我们崇敬钱钟书先生,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什么时候该拿起么。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增陨,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因此,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在意的是他的创作,因此,有书有笔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在乐园。• 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历经磨难,终成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
• 4.日演讲自喻土包子
• 1980年11月2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钱钟书作了个演讲。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自谦道:“到日本来讲学呀,即使不必浑身是胆,也需要有斗大的胆。因为你们日本是汉学很发达的国家,你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面对你们这样的日本汉学同行,我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 紧接着,他又给大家讲了个意大利笑话:“有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正在路上走着,忽然下起小雨来,他凑巧拿了一根木棍子和一块方布,于是他急中生智,用木棍顶住方布,遮住头顶,回到家后居然没有被淋成落汤鸡。高兴得意之余,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一发明公诸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个‘发明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棍和布赶到城里,到发明专利局去报告和演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专利局的工作人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让他看个仔细。” • 故事讲完,众人相视而笑,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点评:
• 钱钟书先生被学界视为“文化昆仑”,在汉学方面的造诣更是很少有人可以企及,但他却在演讲中自喻为孤陋寡闻的“土包子”。
• 如此幽默的自谦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为演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5.实事求是做人准则
•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一向拒绝媒体采访的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钱钟书在采访前,搬来一盆花,说:“采访我得答应我的两点要求:一不做笔记;二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
• 不久声湄收到了钱钟书邮寄来的一盆花的照片,花儿已经枯萎,钱钟书在信中说:“„„当初你采访我的时候,花儿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它是唯一的见证者。但我打开你的来稿阅读时,不小心被那盆花偷看到了来信,它羞愧得枯萎了,我很难过。请你拯救这盆枯萎的花吧!”
• 接着林湄又收到了她寄给钱钟书的稿件,内容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钱钟书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花儿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让盛开的花儿枯萎,还原真实,这是辩证法,也是万物存活下来的唯一条件„„”在书信的下方,钱钟书特意写了几个大字:“别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事后,林湄万分感动,也明白了:不做虚名幌子的傀儡,实事求是是做人准则,也是人生之花永不凋零的芳香岁月。• 点评:
• 钱钟书的“人生哲学”准则——低调做人,实事求是。所以,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坚持还原真实,反对吹捧与过奖。• 令人对这位大学者的高尚的人品格外敬仰。• 6.报义助高调还人情
• 钱钟书先生当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时,委实窘迫过一阵子,为节省开销,辞退了保姆。所有家务都由夫人杨绛一人操持。为了糊口,他写小说挣钱养家。可对文字一丝不苟的他,一天仅500字的精工细作,尽管勤奋,日子依然捉襟见肘。• 这时,他们的好友黄佐临,便想着要帮助一下他们,可他又深知钱钟书的性格,太直接,好朋友定然不会接受。当时的黄佐临已是上海滩颇有些名气的导演,于是他就将原本计划晚些时候上演的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有意提前了档期,并随之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既不失面子又得以渡过了难关。这一切,聪明的钱钟书,自然是心知肚明。
• 时隔多年,黄佐临之女黄蜀芹有意将《围城》拍成电视连续剧,但又唯恐一向拒绝采访的钱钟书不允,思虑再三,她决定拿上老爸的一封亲笔信上门试试。没想到,钱钟书看罢此信,顿时动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诙谐地说:“这封信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圣旨啊!”于是,黄蜀芹不仅在众多的导演里独得钱钟书的亲允,而且拍戏时,导演和演员还有幸得到了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有关《围城》一些重要情节的辅导和说明。• 点评:
• 钱钟书淡泊名利,一生低调,可唯独对人情特别在意,他是一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会记着的人。
• 正因为有40年前黄佐临的慷慨义助,所以才有了这40午后钱钟书的一份高调回报。“投桃报李”,人人赞美。•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2篇
爱有很多种,但文坛大师钱钟书与夫人杨绛的爱情是既属于经得起爱情的绚烂,又守得住流年平淡的那种。他们都拥有倾世的才华,在精神和情感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默契,在为人方面又都给后世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情是深沉而专一的。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和钱钟书可以算是老乡。其姑母杨荫榆就是被鲁迅抨击过的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杨绛父亲杨荫杭早年参加革命,后倾向于君主立宪,受过高等教育,先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律师,也曾担任法官及检察长等要职。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绛拥有着天生的气质,她面容温婉,性格宁静娴雅,喜欢读书,父亲夸她是天生的大家闺秀。1932年,她北上清华,成为研究外国语文学系的研究生。冥冥之中,爱情已经迈着脚步向她走来。
那一年三月,风和日丽,他们相遇了,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门口。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而杨绛则长得娇小玲珑,温婉而又活泼可爱。两个人的父亲在老家无锡又都是名士,在相似的环境下长大的两个人一见如故,他们谈家乡,也谈文学。共同的文学爱好,默契的心灵交融,性格上的互相吸引,使得他们一见钟情。
钱钟书第一次见到杨绛就急切地澄清道:“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如此这般,双方已然会意,他们坠入爱河,成双入对地在花前月下倾诉衷肠。“如此良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正是当年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诗之一,也佐证了他们爱情的美好。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很多的经典桥段,他本人也披露多数来自他和杨绛的恋爱经历。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3篇
Feminist critics explore the patriarchal social forces that have impeded women’s efforts to achieve full equality with men.They also explore women’s consciousness of struggling against men’s repression.However, such points of view are only one-sided.The significances implied in it are more profound and complex.Kate Chopin not only has sympathy with the heroine but also gives a poignant irony, which presents her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 independent freedom.
The title“The Story of an Hour”itself implies ironic meaning.It’s more obvious to see this when it’s first published with the title“The Dream of an Hour”.Life and death, freedom and repression, all included in Mrs.Mallard’s experience within an hour, yet can be read by readers only in a couple of minutes.The freedom that Mrs.Mallard envisions is just a dream that can never come true, for she finally dies of such“Monstrous joy”or“joy that kills”.
Irony is impli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Richards and Josephin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Mrs.Mallard loves her husband too deeply to accept the fact of his death.So“grea care was taken to break to her as gently as possible the news…”The story presents a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Mrs.Mallard’s real inner world and their cautiousness.It’s ironic that Mrs Mallard’s ecstatic“self-assertion”is interpreted by Josephine as grief.Josephine implores“before the closed door with her lips with the keyhole”, not knowing that her sister actually has become a“goddess of victory”.Her sister Josephine and her husband’s friend Richards take the greatest care of her.Bu such concerns are subjective, which lack hearty communication and clos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life.Their invisible forces create a cage decorated with“love”in which Mrs.Mallard has to live and received everything from outside passively.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is not complex, but is endowed with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in expanding the theme, because Chopin strengthens the absurdity of the relationship, which seems perfect apparently.
In paragraph 13, the story describes Mr.Brently Mallard as this:He is a man who“has kind, tender hands”, and“he never looked save with love”upon his wife.Mrs.Mallard admits“ye she had loved him———sometimes”.Mr.Mallard’s only“crime”is coming from work one day, and yet he is the one who is bereave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for reasons he will never understand.He is the man most deserving of sympathy.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normal concepts, the marriage of this couple is happy, as what the people around her have expected.They are so sure of this that they see nothing of her real living state.Nobody understands what marriage means to her, including her closed-associated husband.Kate Chopin offers Mrs.Mallard’s bizarre story to reveal problems that are inherent in institution of marriage.Men and women in marriage help each other meanwhile become mutual spiritual shackles.Marriage itself means the end of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also it means the mutual restriction of a couple.However, marriage has some advantages that the freedom of being single doesn’t have It is for such a reason that Kate Chopin expresses her deep love to her dead husband in its diary that“she would unhesitatingly give up everything”if it were possible for her husband to come back to earth.“To do that, I would have to forget the past ten years of my growth———my real growth.But I would take back a little wisdom with me, it would be 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
This passage of her diary raised provocative questions that how“the spirit of perfect acquiescence”relates to Mrs.Mallard’s“self-assertion”.This diary was written only one month after Chopin wrote this story.If her diary reflected her true feeling of that period, there would be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her ironic attitude to the pursuit of freedom.Although Chopin’s deep feelings toward her husband might not result in“the Story of an Hour”, reading her diary can still add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interpretation of it.The connection between a real author and a literary work can’t be cut off completely.
It is ironic when Mrs.Mallard’s life parallels the end of winter and the earth’s renewal in spring.When she feels a surge of new life after grieving over her husband’s death, her own sensibilities are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new spring life”that is“all quiver”outside her windows.Although she initially tries to resist that renewal by“beating it back with her will”she can’t control life force that surges within her and all around her, she feels triumphant———like a“goddess of victory”.But this victory is short-lived when she learns that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 and with him all the obligations that make her marriage feel like a wasteland.The surprising ending suggests Kate Chopin’s satire to Mrs.Mallard in a clear way.Mrs.Mallard, who“was drinking in a very elixir of life”dies of“joy that kills” (the doctor’s diagnose) only several minutes later.Readers can get the reason easily that she loses her life fo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reedom, while all the other people believe in the doctor’s diagnose.This produces a kind of dramatized irony.I is possible that she is so profoundly guilty about feeling“free”at her husband’s expense that she has a heart attack.Whatever reason it is, her death is an ironic version of a rebirth ritual The coming of spring is an ironic contrast to her own discovery that she can no longer live a repressed, circumscribed life with her husband.Death turns out to be preferable to the living death that her marriage actually means to her.Although spring will go on, this“goddess of victory”is defeated by a devastating socia contract.The old corrupt social order continues, which is a cruel irony for Chopin.
Above all, Chopin’s irony aims at“freedom”itself.The last phrase“joy that kills”works in concerns with“monstrous joy”, suggesting“monstrous joy”which stands for the spirit o freedom controls Mrs.Mallard successfully and leads to her sudden death.The crowning irony is the doctor’s assumption that she dies of joy rather than of the shock of having to abandon her newly discovered self once she realizes her husband is still alive.In the course of an hour, Mrs.Mallard’s life is irretrievably changed:her husband’s assumed accidental death frees her but the fact that he lives and all the expectations imposed on her by his continued life kill her.She does, indeed die of a broken heart.But only Chopin’s readers know the rea ironic meaning of it.
Critics always regard Kate Chopin as a pioneer of feminis literature.However, for varieties of reasons, the author may take different stands and share different opinions while producing distinct works.Therefore, we shouldn’t analyze her works only from one aspect.In“The Story of an Hour”, we should see both the feminism and the poignant irony in it.S
摘要:长期以来, 许多评论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性主义作品。但本篇论文不仅从文章标题、语言的应用、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还从具体的情节以及作者自身所撰写的日记探索了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的讽刺。肖邦尽管对女主人公持同情态度, 但也对她的行为反应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总的说来, 作者对女性所获得的独立自由的态度是矛盾的。
关键词:讽刺,自由,婚姻,戏剧化
参考文献
[1]张强.爱的悲歌:浅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J].名作欣赏, 1999 (3) .
[2]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 2004 (1) .
镜子里的故事,故事外的钟书 第4篇
破镜重圆是一则流传很广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来源,一般都认为是唐末孟棨的《本事诗》,故事的背景是隋代统一北方后,对于偏安东南一隅的陈朝虎视眈眈,最终在589年灭陈,陈后主君臣被俘。后主时陈国政事不修,亡国可期,徐德言有鉴于此,与妻早作准备,破镜为约,以求乱后还有机会见面。这一乱前之约还居然实现了。公主虽然进入权贵杨素之家,得到宠幸,但难忘旧情,终于在某年正月望日让仆人卖半镜于都市,徐得其下落而题诗相赠。杨素得悉情委后倒也没有为难她,让她随徐而归。夫妇历经磨难终得团圆。所引两首诗,徐的诗写睹物思人,公主诗写面对前后两个男子时悲喜交集的心境,都很动人。
隋朝时期的镜子铸工低劣,性质上异常小而薄,容易破碎。镜子破碎仅仅代表一个故事,代表一个约定。故事中镜子并不是镜子,是信物。故事中的杨素对于逃走的妓人也不太在意,而对于心爱女人的伤感往事,出于同情或理解,放其夫妻团聚,也非绝不可能之事。镜子代表了夫妻之间的爱和杨素的失落。
钱钟书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学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面对破镜重圆的记载,钱钟书秉着好奇的心探索了一遍。他发现,家里的镜子都无法“破镜”。那是为什么?因为钱钟书是无锡贵族,家中所藏铜镜自然不会是工艺低劣的次品。
钱钟书并不在意镜子中的故事,在意的是传奇。
破镜重圆故事记载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后代大团圆戏曲、小说的一切经典桥段。镜既是女性妆容的物品,也是夫妻生活的见证,同时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即圆镜如同满月,月圆则家人团聚,镜残则夫妻分飞。钱钟书的镜子无法“破镜”,更是说明了钱钟书、杨绛夫妻的关系。
“摔镜”体现了钱钟书先生的实证精神。只是,中国古代的铜镜是否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是很难被打碎的呢?这个问题认真解答起来,远不能用是否可以被摔碎这么简单。
首先,镜子本身有差别。
在铜矿贫瘠的中国,青铜镜很长时间是有闲阶级可以显示身份的珍藏,实用功能之外,不厌精雕细琢。到了宋朝以后,湿法冶铜技术开始大规模运用,铜的供应增加,普通百姓购置铜镜变得不再特别困难。同时,精美瓷器的崛起,使有闲阶层可收藏及把玩的小型物件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的青铜镜不再受到特别垂青。不过,考古学家和金属材料学家的金相分析认为,古代铜镜是铜配以锡等其他金属铸造而成,使用一段时间后,镜面就会氧化暗淡,就需要重新磨亮。磨得多了,自然越来越薄,铜镜一分为二并非不可能。但无论铜镜是否能够“堕地分二片”,钱钟书严谨的治学精神,依然值得敬佩。至于铜镜是否能够断开,断开后还有无使用或销售价值,是另外一回事。前几年就看到有古墓发掘中得到破铜镜的记录,现在一些博物馆展示的铜镜,也颇有破损后重新缀合的痕迹,由于徐德言与公主约定了时间,因此具备了再遇的机缘。
其次,是钱钟书对镜子故事的态度。
镜子本身易碎,钱钟书心知肚明,只是怀揣着一种好奇镜子是不是会碎的心态。钱钟书的实验只是验证了“耳听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观点。从心理学角度讲,钱钟书是试探镜子之间代表的爱情观念,懂得了镜子不一定“破镜”这个结果。
钱钟书怀疑镜子,更怀疑镜子里的故事。
【编辑评点】本题目可以从质疑与盲从、普遍与个例等角度展开思考,本文作者从钱钟书这方面着手,写他对千百年流传说法的质疑及好奇探索精神,肯定了他的求实态度。素材方面,作者也很有探索精神,挖掘了“破镜重圆”的来历,加重了作文的史实浓度。作者还由此联想到了钱钟书、杨绛夫妇,思路很有发散性。另外,作者把铜镜的制作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如果不这样认真地考证,读者也就不会知晓青铜镜曾经的历史地位,也就不能得出适当的结论。总之,本文素材的加入,恰当丰富,有理有力,值得学习。(于智博)
(指导教师/熊芳芳 编辑/于智博)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 第5篇
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毕业后在家度假,还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亲,只是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
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寄来一封信,不巧被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了。待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杨绛大加赞赏。杨绛在信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在老先生看来,杨绛真大方懂事,能体贴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杨绛是再适合不过的好女孩。老先生为自己一心只知道读书的“痴气”儿子感到欣然,他也不待征求儿子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并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杨绛也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非常赏识钱钟书。两人门当户对,甚是般配,本当就定了下来,但结婚前还多一道“订婚”礼不可少。本来,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的,但还得颠颠倒倒地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钱钟书由父亲领着,羞羞答答地来到杨家,见杨绛的父母亲,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来“说媒”,然后是订婚。当时杨绛的父亲正值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苏州一家饭馆举办宴席,请了双方的族人至亲好友。订婚礼仪相当隆重,来了不少人,钱钟书的族兄钱穆也参加了。
订过婚后,杨绛正式成为钱钟书的“未婚妻”,不过她还在大学,仍要回清华读书,钱基博介绍钱穆与她同行,一路照顾她。钱钟书仍在光华大学教书。不觉又是草木摇露为霜的秋天了。
在这凉风瑟瑟的晚秋,钱钟书第一次感到离别情怀的滋味,他想起了远在北京的杨绛。他知道杨绛想家想得很厉害。要是自己在清华,在杨绛的身边,她或许能减少些思家之情的。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1934年初春,他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北京,见到了心上人。半年多离别,该有多少话要向心上人倾吐呀。可是,紧紧地拥着心上人,一向口若悬河的钱钟书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行热泪从两人的脸上悄悄滑落
钱钟书在光华大学教书一年有余,到了1935年春,他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当时国民党教育况且英国退还的庚款奖励国内成绩优秀的青年到英国留学,但这种公开招考的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全国总计只有20多个名额,而钱钟书所报的英国文学只有一个名额。他报了名,他自信以他的英文水平不需要什么功夫的。据说那年清华大学许多准备报考的人听到钱钟书也去参加考试,都吓得不敢去报考了。果然名不虚传,成绩下来,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
钱钟书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杨绛,希望她能与自己一道赴英留学。杨绛心里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正好那时杨绛即将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每年都准许送学生出国留学,唯独外国文学专业不能出国。杨绛最后作出决定,与钱钟书结婚,打算不等毕业就伴随钱钟书一同出国。此时杨绛还需要一门课大考,于是她同教师商量,采用论文形式代替,终于提前一个月毕业。
时间仓促,杨绛来不及写信通知家里,便打点行李,乘火车回苏州。她想家想得厉害,下午一到家门口,行李还撇在家门口不顾,便飞跑进父亲屋里。
杨绛把自己提前毕业以及和钱钟书一同出国的打算告诉父母,她的父母很赞成女儿的决定,立即为她置办嫁妆,准备与钱钟书完婚。
1935年夏天,钱钟书与杨绛在无锡七尺场钱家新居举行了婚礼。两家按照旧时结婚的规定为他们选定了“黄道吉日”。不巧这一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两家都是江南很有声望的名门之家,钱钟书又是长房长孙,因此,婚礼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办得极为隆重。
这一天,两家的亲朋好友来了许多人,连无锡国专的校长唐文治、陈衍老先生都来祝贺,还有钱钟书和杨绛的同学陈梦家、赵罗蕤等,众宾客济济一堂,喜气盈门。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从苏州赶来吃喜洒,这位从来不会打扮的姑母,自己特地精心打扮一番,穿一身簇新的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非常神气地进来,让宾客大吃一惊,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结婚仪式上,钱钟书身穿黑色礼服,白色衬衣,脚蹬皮鞋;杨绛身着拖长裙婚纱,一对新人郎才女貌打扮得分外漂亮。可惜天气太热,新郎白衬衣的硬领给汗水浸得又软又黄,新郎新娘全都汗流满面,正如后来杨绛“淘气”的说法:“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婚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抓的扒手。”钱基博老先生对这门亲事大为满意,因为杨绛猪年出生,老得天先生特地把自己珍藏的汉代古董铜猪符送给儿媳,作为祥物,祝他们两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吉祥如意。
风雨同舟
婚后不久,钱钟书杨绛即告别父母朋友,相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37年,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钱钟书“痴气”十足,有着孩子般的童心。杨绛回忆说:“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画一个大花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了。”
1938年,钱钟书杨绛携女儿提前回国。杨绛的父母先后去世,这对孝顺的杨绛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情感打击。这以后,钱钟书杨绛相依为命,颠沛流离,曾一度生活艰难,钱钟书为维持这个家,不得不多代课。直到1949年,他们重返清华大学园。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1950年起,中央领导力邀钱钟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应承了,为之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此时杨绛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教书,每天陪她的是那只可爱的小郎猫“花花儿”。杨绛课务并不繁重,业余时间她从事文学翻译。
1966年,““””开始了。钱钟书夫妇俩也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杨绛被“揪”了出来,3天后,钱钟书也被“揪”了出来。那时候,钱钟书在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他俩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一天,钱钟书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亏得杨绛一向是钱钟书的“理发师”,赶紧将“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尽管被批斗,但他们的感情融洽到给人一种“胶着”的亲密感。在被批斗的日子里,他们一同上下班,互相照顾,走时肩并肩,手挽手,被学部的人誉为“模范夫妻”。当时学部的人在背后煞了眼地辩:“看人家钱钟书一对儿,越老越年轻,越老越风流!”他们在这场灾难中不消沉,不畏缩,不卑不亢地做人。
1969年,钱钟书被下放到河南干校,临走那天,杨绛及女儿、女婿王得一拿着大包小包哭着为他送行。钱钟书不等车开就催他们回去,免得看见他们难过的样子。车子开走了,把杨绛的心也带走了。
1970年,杨绛也下放到河南干校。下干校那天,只有女儿为她默默地送行,女婿王得一已于一个月前因军宣队批斗迫害自杀了。车子启动了,母女二人欲哭无泪地挥手作别。杨绛被安排在菜园班看菜园。她这个菜园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远,钱钟书此时改任专职通讯员,每次收取报纸信件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夫妇俩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两人坐在水渠边晒晒太阳、谈谈话。钱钟书还经常写信给她,写些所见所闻、杂感、笑话和诗词。鱼雁往来,给他们生活增加了慰藉。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1972年才结束。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6篇
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197月17日生于北京,江苏无锡人。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当时,为了去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至此,她终于圆了清华梦。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古月堂前,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
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从此两人不是约会,便是通信,“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7篇
除此,杨绛和钱钟书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就这样,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的家人避难到了上海,母亲在逃难时去世,三姑母杨杭荫为了保护学生被日军枪杀,她急于回家安慰悲伤的`父亲,于是,他们中途分开,他从香港去昆明,而她带着女儿,独自回上海,并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钱钟书也留在了上海,他们一家在这沦陷的孤岛一呆便是八年。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1946年,《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同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解放后钱钟书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
钱钟书英文故事 第8篇
一、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能否对一个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起了关键性作用,如果这时头脑里有一个与事件非常符合的图式时,描述能力便不成问题。如Bartlett(1998)提出的图式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其他概念都可以成为激活的图式并能够由此提取计划,并且图式的中心作用还能帮助大家归纳出整个事件的部分重要细节。所以,针对高职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便要量体裁衣,为学生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选取学生熟悉的英语文章,做到基础与实践相结合。Wallace(1992)也在他的理论中指出,基本上所有的英语阅读材料都是以语言图式以及内容图式还有修辞图式为蓝本构成的。在英文故事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可以得到有效运用。首先,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习惯。其次,掌握英语阅读的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培养地道的英语思维,提高跨文化素质,减少对所学语言国家存在的文化障碍,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皮亚杰和布鲁纳(1972)提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称之为结构主义,源自认知加工学说,属于认知心理学派里面的一个分流。建构主义的中心思想认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主动接受,而非被动。它不是由教师的日常传递而获得,而应由教师的指引和环境的创设而产生,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或是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依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力教师、他人或各种学习资源和媒介,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能够主动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该理论倡导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相辅相成,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以及被灌输的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一理论对于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会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就如同语文成绩的提高一样,语言与语言之间是共通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借鉴,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高、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靠做成堆的阅读理解题目而达到目的的,而是多读文章,掌握其内容及中心思想。英语也同理,单纯靠做阅读题目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故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创设各种情境,通俗、鲜活的语言贴近生活,避免了日常教学中单一的教学资料的限制,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容易融入其场景中,了解外国文化、学习地道英语,促进其主动积极的学习,快速提高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基于以上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英语故事阅读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的体现,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其理论和材料,为高职学生服务,改善和提高其英语阅读水平,使其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具体程序设计
1.教学模式的展开
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透彻,更要善于挖掘文章中潜在的背景知识,并有效利用这些要素,从应用能力的培养入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双管齐下。
(1)读前活动(导入+预测)。读前活动要短小精练,忌拖沓,虽然用时短,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可以激发学生根据文章凝练的标题、故事中有趣的插图或图表预测文章内容。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前针对学生的预测给予背景文化知识的补充,为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扫清障碍,另外,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问题或提供与之对应的视频短片帮助学生找出线索,引发学生对文章的主动性的思考,这都可以加速对文章大致内容的熟悉和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轻松愉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读中活动(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当学生很顺畅地被引入到故事情节中时,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包括文章的主题大意、重点词语以及细节知识。问题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题目要精练有效,不宜过多,目的是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培养其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也是英语阅读的首要必备能力。一般以略读(skimming)、找读(scanning)及猜词技巧为主,找出故事的中心句,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通过把握作者的意图,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信息归纳能力。在对文章的表层理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做适当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并辅助学生进入文章的深层理解。阅读文章中难免会有生词出现,而这些生词往往都可以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猜测而得到解决。教师辅助学生要触类旁通,并传递必要的构词法,和学生一起总结高频词汇,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有效处理长难句的出现,引导学生抽丝破茧、化繁为简,去除干扰因素,快速找出句子主干。同时,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同类句式教师要给予及时地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对长句的恐惧感,通过练习夯实基础。
(3)读后活动(探索性运用)。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遵循这样一个过程,“输入———内化———输出”,而这一点对极其重视应用性的高职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对高职学生而言,英文故事的阅读重在灵活,可以无限发散思维,可以对事件进行推测,可以改写,教师要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前期的学习,抓住文章关键词、动词,重新组织文章,让学生复述。除此之外,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设置情境(问题、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角色表演),目的是在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拓展,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高职生要在社会面临的实际应用问题。
2.教学实例
现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54“sticky figures”为例来陈述该模式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实施步骤。
Teaching Objective:To learn the glue words of time sequence and be able to use the glue words to connect sentences and to improve students’skill of speaking on the basis of text reading.
(1)读前活动。
Step 1:导入(lead-in).warm-up questions
Step 2:预测(Predicting).picture presentation
(2)读中活动。
Step 3:略读与寻读(Skimming and scanning)
1)task checking:main idea of the text
2)find out the glue words in the text
read the text carefully,try to put the text into two parts,then fill in the blanks.
Step 4:精读(Intensive reading)
Several different sentences and key words’explanation and application(omitted)
(3)读后活动。
Step 5:学生展示(students’presentation)
1)observe and describe the pictures(group work).2)presentation.3)assessment.4)conclusion
Step 6:巩固(Consolidation).Fast quiz
Step 7:作业(assignment)
Write down the whole story on the exercise book.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not only to the connection of movements but also to the coherence of the whole story.
三、结束语
由于高职英语的实践性较强,高职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依据本校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当下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钻研相关教学策略,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用英语故事辅助阅读教学,分析、挖掘作者的布局构思、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摘要: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阅读速度。同时,通过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提出了有效运用英文故事改善高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三步走模式”,并对其中各步骤进行细化,使英语课堂教学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发展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宗旨。
关键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故事赏析,应用能力,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钱钟书英文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