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牵制制度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牵制制度范文(精选5篇)

牵制制度 第1篇

一、内部牵制制度的应用价值

财务管理活动是保障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只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为相关经营活动提供最佳的参考依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可比性、合法性, 只有使用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 才能保障所有经济活动可持续、稳定的开展, 从而为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财务活动中, 分工比较明确,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个环节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才能保障经济业务顺利的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企业财产物资和货币资源的安全性, 若无法严格执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 容易出现财产滥用、盗窃等情况。所以, 必须设置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 从而保障财产物资的完整性。各种财务物资作为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 例如完善内部牵制制度, 常常导致单位财产物资被盗窃或滥用的情况, 致使单位遭受严重损失。所以, 单位必须创建优良的内部牵制制度, 从而降低贪污、盗窃等不法行为发生率, 保障财产物质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管理职能薄弱

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薄弱,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各个部门的预算并不合理, 费用支出存在无计划、无定额的情况。财务部门一般对费用的管理进行事后核算, 没有把资金使用前后的预测和控制考虑其中, 设置的考核制度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并未对资金使用效率实施考核, 所以, 整体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 未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 没有严格把关, 供应范围较宽。因财政部门或上级实施调拨专项资金, 项目缺少相必要的论证, 导致使用资金及代办项目严重脱节, 致使各级财政预算、决算中全部的支出都列出专项经费, 使用范围存在较大的模糊性。资金分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分税制的实施, 同时也为那些挪用专项资金份子提供可乘之机。

(三) 企业核算不合理

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依托,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汇报支出。如果企业不进行恰当的成本核算, 因此不能有效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 并不能对资金使用效益展开评价。部分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并未设置各项项目资金。有些单位只根据专项项目归集所有费用, 没有安装科目展开核算, 严重影响单位各项费用的控制管理。

(四)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基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 部分财务人员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有些财务人员年级较大, 这些人的知识结构比较老化, 且不能使用现代化手段开展相关工作。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由其他人员兼任, 这些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学习, 因此不能协助单位领导创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基于政府集中采购、支付制度下, 并未深入了解相关政策, 实际工作时常常出现不同的错误, 致使行政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并无法获取有效的提升。基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 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有效使用计算机软件展开各类信息的处理工作, 实际核算效率不高, 不能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随着财务管理专业程度的提升, 显然某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三、企业内部牵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并具体要求记账人员与会计事项的审批员、经办员财务保管员等明确划分各自职责, 并相互制约。必须明确划分财产清查范围, 会会计资料定期展开内部审计办法。各个单位还要健全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稽核制度。建立的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必须根据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统一考虑。

(二) 创建财务预警机制

各个企业应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 逐渐创建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机制。通过相关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展开比较, 对财务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评估, 提出最佳的控制对策, 将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化解。

(三) 强化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在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时, 必须明确划分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只有如此, 才能确保单位由上而下共同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 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也可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度, 把责任风险与决策层相挂钩。经济责任制要按领导分工进行纵横健康, 规定相互的职责, 从而促使各个员工各尽职责、相互制约的目的、同时, 创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而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和制约。为确保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发挥, 各个级别的审计机关要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状况, 并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重点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遵循, 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何某项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执行, 有可能造成何种后果。对严格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 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存在的违规情况, 必须做到压力与动力相互结合, 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展开。

(四) 开展单位动态监控

内部监控是动态、持续的, 因时间、地点、执行人员等不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仅仅依靠各个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自主执行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经常会因有关部门人员的串通或不作为情况。所以, 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展开评估, 这就必须改善内部控制活动, 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制度, 最佳的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就是评判内部控制的健全性, 对有关财务部门和人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五) 加强财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强化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必须借助教育培训, 让社会各个方面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促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各个企业的切身需求, 为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时, 必须借鉴好的经验和方法, 除了要培训财务专业人员, 也要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决策者和执行人员的素质。其素质控制目的重在保障财务人员拥有正直、忠诚的品质, 从而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与单位每位人员密切相关, 因此单位必须重视职工的后续培训, 从而满足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昕松.浅议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内部控制[J].中国外资, 2012, (9) .

[2]黄雪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6) .

[3]姜华.完善会计内部牵制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2) .

学校内部牵制制度 第2篇

2、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办理。

3、钱、物、账必须实行分管,互相监督,相互制约,以防错弊。

第四条 组织分工

1、财会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按有关制度规定,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出纳职务。

需要回避的直系亲属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及配偶关系。

2、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第五条 出纳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条件

1、出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现金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根据稽核人员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结算业务。未经稽核的原始凭证,出纳员无权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支业务。违反财经制度的业务。出纳员有权拒绝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

2、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不得用银行对账单或者其他方法代替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做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日清月结,账款相符。不得以白条或借条顶替库存现金;不超额保存现金和坐支现金。

3、银行的空白支票和留存银行的印章、印鉴应由出纳人员和财务主管分别保管。不能把空白支票和印章、印鉴集中一处保管。支票审核与支票签发职务分离。(www.fwsir.Com)支票签发职务由出纳担任,其他会计人员不得兼任。不准签发空头支票。签发的各种票据要填写清楚。数字、文字正确、印章齐全。作废支票要盖有“作废”戳记,与支票存根一起保存,支票丢失要立即向银行办理挂失手续。

4、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写明用途,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支取现金。不得用转账凭证套取现金、不得编造用途套取现金、不得利用账户替其他单位和个人套取现金、不得将单位的收入按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不得保留账外公款。

5、会计人员每月要定期对所分管的.经费账户现金进行盘点,每次盘点要有文字记录备案,发现问题要主动报告领导。

第六条 有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1、财务负责人要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严格审批手续,管理好印鉴。

同时要对各相关联的工作岗位相互牵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内部牵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2、非出纳岗位的人员不得收、付和保管现金,不得签发支票。

3、财会人员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办理经济业务时,做好对各项经费、固定资产使用的监督和控制。

牵制制度 第3篇

一、概念

(一) 内部控制

国外较为经典的是ASB (美国准则委员会) 1972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管理目标, 各种制约、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及程序在单位内部实施。

内部控制, 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实现其经营目标, 在单位内部采取的约束、规划、评价、控制与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是应用于会计领域最广泛的制度。

“控制”一词原本在管理学上含义特定, 决策、组织、计划、分析、考评等概念与其平行, 属管理职能循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旨在监视组织的各项活动, 对计划执行中的重要偏差进行纠正, 以保证按计划进行。

内部控制, 旨在有效防范、控制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报告风险与合规风险, 构建一套覆盖公司各类业务与财务活动的内部牵制体系。

(二) 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 (internal check) , 指主要内容是账目间的相互核对, 实施岗位分离的一种控制机制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主要有:机构、职务、钱账、物账分离等制度原则;职责和限制性规定对出纳等岗位;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有关部门或领导。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柯氏会计辞典》可谓相当权威, 它对内部牵制的定义是“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它基于两个基本设想:就两个或以上的人或部门来说, 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同样, 他们有意识地合伙舞弊比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低得多。关注职责分工, 内部牵制的特点在于:组织上的责任分工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 交叉检查与交叉控制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

以上对内部牵制的描述紧紧围绕会计控制, 皆源于本源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牵制的关系

(一) 沿革

“内部牵制”以保护账簿记录的准确性、保护企业内部现金资产的安全为目的, 以职责分工为特征, 是内部控制概念的前身。它从概念上向“内部会计控制”的扩展始于20世纪初, 随后逐渐向全面性的“内部控制”概念扩展包括业务控制。

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关注, 国内实务界与学者起步较晚。20世纪7090年代起步, 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仅20062010年, 有关内部控制的制度规范和行业指导文件近40项, (由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部门机构或分别或联合制定颁布。) 在世界各国都罕见,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而无限制地扩充内部控制的内涵、扩展内部控制的边界是其重要特点。

(二) 关系

从机制上看,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运作机制和实现形式的核心, 构筑一套有效的牵制机制体系围绕各类业务和财务活动。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灵魂”, 是内部控制体系中“最核心的环节”, 轻视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的“灵魂”就丧失了。

三、内部牵制的意义

(一) 现状

目前, 学界与实务界对“内部牵制”的尊重和重视不够, 备受冷落, 远不及“内部控制”成为热门词语倍受关注。至于专门研究内部牵制的文献、对设计企业内部牵制机制有用的系统研究成果, 皆很难检索到。在实务界, 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热点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但企业往往不得要领内控制度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内部牵制机制, 对内部牵制的“精髓”把握者更是凤毛麟角。实践中对内部牵制机制的健全与优化很少关注, 却把设计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作为关注点、重点, 导致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最薄弱环节成为“内部牵制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内部牵制在学界的冷落遭遇, 因为内部牵制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在实务界缺乏了解和掌握, 所以误偏了对内部牵制机制的应用, 更甚者还以为误偏是适当、正确的。像分散管理合同、制定制度、保管数据等都与内部牵制要求相背离, 反而鲜为人识。解决“有形无神”问题, 以有价值的理论切实指导内控实践, 对内部牵制研究的关注与深化至关重要, 才能唤起内部牵制的新生。

(二) 意义

如何解决牵制或制衡的问题, 是所有业务或事项控制流程和措施中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东西, 尽管不同业务或事项的控制流程和措施有别;最重要的机制还是牵制机制, 是所有业务和财务风险管理, 尽管风险的起源和性质各异;如何实现有效牵制, 是所有组织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尽管不同性质的组织其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也会不同;控制活动或控制机制中的内部牵制, 是扮演关键角色的要素, 尽管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各个要素均在内部控制运作中发挥作用, 影响其效果;为了实现有效牵制, 是很多措施的实质性效果, 尽管国内外企业单位围绕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措施很多。

比如:改革政府的招投标制度、两条线管理财政的收支、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银行的审贷分离、转型集团化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改革公司运作中管办分离、财权与事权分离, 制度公开政府信息、制度公示官员的财产之列, 构造良好的牵制机制是其核心要素。假如牵制机制没有了, 或有不完善的牵制机制, 都会前功尽弃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足见内部牵制于内部控制之“魂”的意义。

四、内部牵制的新生

现代公司内部管理与控制的新需求, 对内部牵制概念的源本意义提出了挑战, 不能满足。所以内部牵制需要超越本源、扩展功能、范围, 进行转型, 目标是现代的管控型由传统的会计型脱胎, 从而实现新生。

(一) 概念创新

首先是它的目的以防范与控制风险为根本。风险的范围与边界绝不限于舞弊, 更加宽泛。所以说内部牵制之目的也绝不限于防范舞弊, 否则它的作用会大大降低。其关键在于防范风险。例如采购, “集中采购”、“款货分离”、“采管保三分离”等牵制机制在实践中被企业单位设计与应用, 目的主要是降低采购成本、防范、控制采购风险, 防范采购舞弊风险仅仅是部分内容。至于风险的概念, 即所有不利于目标实现的因素。COSO报告《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2004) 的风险概念涵义可取。全面性是风险的特质, 财务、业务、会计、管理皆有各自的风险, 所以, 把防范风险作为内部牵制的目标, 内部牵制机制具有全覆盖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

其次它是一种管理机制。全覆盖是内部牵制机制实际具有的特质, 指企业单位的所有功能、部门、活动全覆盖, 尽管文献定义内部牵制主要从会计层面上。也就是说, 作为运用领域的财务、业务、甚至是预算、战略、绩效考核等管理工具, 都与内部牵制问题有关, 都是内部牵制机制需要设计、应用的对象。至于内部牵制的决策、执行、监督, 管办等分离机制都是常见的, 无论是公司治理层面还是业务运作管理层面的使用, 无论在财务还是供产销等业务活动的应用。所以, 我们对于内部牵制的理解绝不能受会计视角所宥。否则, 内部牵制在企业单位运作中的作用将会大大低估。

再次是它的实现方式, 一方面是职责分工、不相容职能分离;另一方面是合作式牵制和分离式牵制。

(二) 机制创新

首先是功能方面, 定义内部牵制如果依然从会计层面考虑, 内部牵制的功能就会有被降低或弱化之虞。遵循内部牵制具有“全覆盖”的特性对业务活动, 我们对会计的局限应当毅然突破, 基于一种管理控制机制来把握内部牵制。其次是机制方面, 包括基于“职责分工”、“不相容职能分离”的“分离式牵制”与基于“共同行动”或“合作机制”的“合作式牵制”机制,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对于研究内部牵制, 是同等重要的。

(三) 实现形式创新

从利己性与利他性的人性的二重性出发, 基于利己性的“分离式牵制”与基于利他性的“合作式牵制”是内部牵制的两种实现形式, 前者基于“职责分工”、“不相容职能分离”理论, 后者基于“共同行动”或“合作机制”理论,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 后者突出“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 显而易见, 不同不同式也好, 不同相同式也好, 其核心都强调了牵制作用的发挥。所以, 对于研究内部牵制机制来说, 合作牵制与分离牵制的重要性相同。

必须超越“分”的限定, 从“分”向“合”扩展, 是理解内部牵制机制和方式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如此。分离式牵制的基础, 源于职责分工、不相容职能理论。进行分离式牵制机制的设计, 不相容职务分析是首要任务, 在实践中, 需要反思和突破流行的批准、授权、执行、检查、记录“五步骤论, 对不相容职能界定从权能结构、业务属性结构上着手其普遍意义与实践价值也许会更大。权能结构方面, 三权能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两权能的业务管理与经办, 三权能的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等不相容的活动, 都是分离牵制对象;至于业务属性结构方面, 属不相容活动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 也是分离牵制对象。单体企业的机构分设和岗位分置是不相容职能分离的两种基本方式, 随着集中管理体制的实施发展, 母公司管子公司的纵向分离方式在集团化企业中新生, 可见, 企业选择适当的分离方式, 要结合自身情况而定。合作式牵制的基础, 源于共同行动或合作机制理论, 其具体实现形式包括会签、会审、会议、共同决策、共同实施、共同行动等。国务院的“三重一集体决策制度”重大问题决策、项目运作, 重要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 是针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2010年推行的, 可谓合作式牵制制度的重要文献。还有公开运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问责制、第三方机制等, 都是实践中鲜活的牵制机制, 它们与分离式与合作式牵制机制同在, 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为我们研究内部牵制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

摘要:在“内部控制”被全能化、神化之后, 作为其灵魂的“内部牵制”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现象, 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从其概念的涵义出发, 由其沿革分析二者的关系, 依其现状看其意义, 以其概念、机制和实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完成内部牵制的新生, 归位于内部控制之魂。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牵制,之魂,会计层面,管理层面,预防风险,创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2]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 2013 (06) .

[3] (美) 鲁特.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中译本.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4]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07) .

[5]李心合.被神化的内部控制与被冷落的内部牵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03) .

[6]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会计工作内部牵制制度 第4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结合我公司财务管理的需要,为防止财务管理工作的错误和弊端发生,建立健全会计工作内部控制系统,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各单位的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严密健全会计业务处理手续,防止伪造、篡改会计记录;防止营私舞弊和贪污。

二、各单位会计机构内以及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处理经济业务时既要相互联系,又要建立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全过程,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分工负责完成,彼此的工作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

三、建立会计独立的业务处理体系,会计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要分清职责,会计、出纳负责管理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帐务和钱的收支,不应经管业务部门的采购、供销、实物管理工作。

四、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各单位应当根据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各单位会计工作岗位一般采用一人多岗,但出纳人员不兼任会计岗位工作,会计人员不兼任出纳岗位工作。

五、出纳职责、权限。

1、负责管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以及有价证券,设置和登记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帐。

2、根据会计人员开出的收款凭证,办理货币资金收款业务。所收的现金和支票应及时送存银行,并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戳记。

3、根据批准、审核无误的付款凭证,签发支票,办理银行各种付款手续,办理现金付款业务,并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付讫戳记。

4、对不真实、不合法和违反会计制度的收支,出纳人员有权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必须更正补充后再予受理。

5、公司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规定的其他出纳工作职责和权限。

六、各会计岗位职责和权限按《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七、会计机构开票人和收款人应分开,开票由会计负责,收款由出纳负责。(开票、收款人请假等特殊原因,单位领导、会计主管可以指定人员暂替)出纳办理收款业务后,应在发票、收据的各联盖收款人私章或签名。会计人员应对开出的发票、收据收款情况进行核对。

八、签发票据的财务公章、私章应分别保管使用,出纳人员负责保管空白支票等银行付款空白票据,但不应保管签发票据所使用的公章。签发付款票据的财务公章应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或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指定的会计人员保管使用。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不应保管空白支票等银行付款空白票据;不应保管保险柜钥匙。

九、出纳员在每天工作结束时应清点现金,核对帐目,银行存款要经常和银行核对。会计人员每月终应采用实地盘点法,核实出纳员库存现金;采用本单位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与银行对帐单相互核对的方法,核实出纳员经管的各银行存款,核查对帐单银行收支情况。

十、定期进行帐帐核对,会计经管的总帐和出纳经管的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要定期进行核对(每月不少于一次),发现差错应查明原因及时更正。

十一、工资发放内部控制

1、人事劳资部门根据公司在册员工、临工和工资发放方案,开列员工工资标准发放通知单给会计机构、用工单位。

2、各单位负责人指定人员担任考勤记工员,根据在岗员工工时、产量进行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的原始记录,月终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名后交负责编制工资表的会计人员。

3、会计人员根据公司工资发放规定、人事劳资部门的员工标准工资发放的通知单、考勤工时记录等资料编制工资表,编制工资表人员不应兼任考勤记工员。工资表编制后必须经过复核以及单位负责人审批。

4、各单位工资表必须经公司计财科审批,计财科根据公司工资方案及各单位效益,上交任务完成等情况,负责审批各单位发放工资的总额。

5、出纳人员发放工资前,应复核会计人员编制的工资表,检查工资表计算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完备。

十二、加强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各岗位应相互检查与核对,起到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如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应坚决制止并书面报告公司。

十三、本制度未尽事宜,或与国家政府有关规定抵触者,按国家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计量验收制度

为搞好公司各项财产物资出入库管理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采购及使用的计量器具一定要符合以下要求:

1、有生产许可证标志;

2、有产品合格证;

3、有计量器具说明书;

4、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二、公司实物入库,应由仓库保管员根据购货合同、发票或送货单,通过过磅、计数等计量方法,精确计量,仔细核对后出具入库单。

三、实物验收必须核对合同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并查验质量。

四、各项物资出库,应由物资调拔员根据领导批示的数量,编制出库单,通过过磅、计数等计量方法,收料人核实签收后出库。

五、入、出库单必须联号使用,不可缺号,作废入库单须各联齐全,并加盖作废章。

牵制制度 第5篇

1 发音的标准程度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英语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素, 每个音素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发音上的错误往往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

如:I received two carts. (我收到两辆手推车)

I received two cards. (我收到两张卡片)

He speaks poor English. (他英语糟糕)

He speaks pure English. (他英语纯正)

I found John here. (我在这儿发现了约翰)

I found a join here. (我在这儿发现了接缝)

另外, 笔者发现, 学生在平时朗读英语时长短音常常不加以区别。很多长短音分不清楚, 并且错误地认为把长元音读短一点就是短元音, 忽视了长、短元音舌高、舌位、唇形和肌肉紧张程度等质的区别。比如学生容易混淆sheep和ship, peak和pick, pull和pool, feet和fit等。无法辨别不同音素会导致听力练习中把单词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从而影响对整个句子和段落大意的理解。具备这种辨音能力的前提是掌握标准的发音, 只有发音标准, 才能把所学到的语音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大脑里保存下来并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于他人面前。对于语音差的人来说, 外界传递过来的有声语言, 哪怕是一些已经掌握了的短语和句子, 也会由于大脑中储存了不正确的、不标准的语音信息而难以对号入座, 从而误解他人的言语, 也很难使对方听懂自己的意思, 有效交流无法持续。

2 对口语体音变现象的熟悉程度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听力上的困难除了发音不准确之外, 有时是因为不了解口语体和书面语的区别。

Not (at (all. (连读现象)

Here (is (an (apple.Let me share (it.He hasa numberof toy cars.

( (He like (s) strong tea.)

He like (s) strong tea.同音合并)

Would you like so (m) e milk?

I use (d) to swim in the lake. (音的清化)

I wonder if you coul (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France. (完全爆破)

One of them wen (t) north, and the other wen (t) south. (不完全爆破)

What's your name? (音的同化)

What didn't you come to the party?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因受汉语语音结构和发音习惯的影响, 在说、念英语时, 常常把单词分开念, 每个单词都重读且用力均匀, 这样说出来的英语是支离破碎的, 被英美人视为“中国特色”。有一定英语语音素养的人都知道, 在正常的口语交际中, 音素总是一连串地发出, 流畅的语流不是以单个音素为单位, 不是以单词为单位, 而是以词组为单位的。在词组中, 音与音之间会相互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 如连读、弱化、失去爆破、省音和音的同化等。对于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这些语音变化已经内化为他的语音模式而意识不到, 而对于一个学英语的外族人来说, 缺乏对这些变化的了解会造成交流上的严重障碍。音变现象使得单词在词组中和分开读时读法有所不同,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不知所云, 一脸茫然, 而事后参考答案时却发现句子中的单词全认识, 全会读。随着各类英语考试中对口语和听力水平的日益重视, 对真实语境的强调, 掌握英语口语中的音变现象成为学生突破听说难关, 轻松取胜的关键。

3 对英语语句重音和节奏的把握牵制听说水平

在英语语流中, 不是每一个单词都是信息重点, 如is/and/too, 我们把这类词叫做function words, 即功能词。这些功能词大多是助动词、单音节的介词、连词、冠词和代词。除了用于强调, 这类词我们通常读成弱读式, 也就是非重读形式。句子信息重点往往落在像beautiful/hardly/therefore这类的content words上, 即实词上面。实词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 这些词通常包含重音音节, 即重读形式, 。因此, 我们在说英语时不仅要注意发音的正确, 也要区分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这样才能准确传达意图。如果我们把非重读音节读得和重读音节一样重, 那产生的结果可能是:

1) 外国人不容易听懂说话人的意思, 因为你违背了英语的重音突出, 轻重音交替出现的节拍;

2) 外国人可能会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由于每个词均以强读形式出现, 对方无法抓住关键词。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例子中了解重音位置的重要性。

高衣柜′tallboy高个男孩′tall′boy

英语教师′English teacher英国籍教师′English′teacher

我们通常从音高、响度、音长和音质这四个方面来区分重读音节 (steseed syllable) 和非重读音节 (unstressed syllable) 。重读音节比起非重读音节音调更高, 读得更为响亮, 长元音和双元音在重读音节中比在非重读中读得更长些, 且更为突出。了解以上区别, 就可以在听说练习中通过抓关键词, 也就是重读的词而理解句子的大意。

如:We must clean our house before our guests arrive.When it rains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When it rains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语言有节奏, 比如我们说“养成∕天天∕读英语∕的∕习惯。”“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英语也有节奏感。英语的节奏以重读音节为核心, 按均匀的节拍与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 一高一低, 一重一轻, 一强一弱, 一慢一快, 构成英语口语的典型节奏。 (殷志磊173:2004) 也就是说重读音节一般声调较高、用力较大、时间较长、比较清晰, 而轻读音节一般声调较低、用力较小、时间较短。语流中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总是交替出现的, 而且重读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要掌握英语节奏, 首先要掌握句子重音和英语的弱读式。受汉语影响, 中国学生习惯强读式, 往往是照着音标去读这些词, 没有养成弱读的习惯, 因此很难形成轻重相间的节奏, 听起来不像英语, 使英美人难以接受。除此之外, 中国学生比较习惯于把每个单词的每个音节都读得很清晰, 并给予每个音节几乎同等的时间和长度, 结果英语的节奏感消失了, 语流很不优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那些对英语节奏特点有所了解的同学在听力练习中对关键词的敏感程度和对整体意义的把握上要明显优于其他同学。据一位同学描述:他在听力训练中遵照英语节奏的“省力原则”, 重读音节仔细去听, 非重读音节粗略听过, 而不是像其他同学力求听到每一个词, 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什么都没听到。不仅听力水平, 这些熟悉英语节奏的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上也更胜一筹, 他们说出来的英语抑扬顿挫, 就象小河流水一样, 起起伏伏, 接近native speaker的水平, 在招来其他人羡慕眼光的同时, 也极大地增强了学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4 英语语调功能牵制英语听说水平

人们交谈时, 嗓音或升或降, 音调或高或低, 构成语调。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调。语调在传递意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些语言比如汉语, 用语调来区分词的意思。比如, shu用平调读可以理解为“书”, 用升调读为“熟”, 用降升调读为“数”, 用降调读为“树”。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对于汉语, 如果改变声调, 不仅会改变词的意思也会改变词性。像这样用声调来区分词语意义的语言我们叫做声调语言 (Tone language) 。相反, 在很多其他语言中 (英语就是其中之一) , 音调的改变并不会引起词语词性或意义的的改变。拿“book”这个单词举例, 不论用平调、升调、降升调或是降调, book仍然还是book。但是对于英语语句, 语调的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 如“She is beautiful.”这句话如果用降调, 就是在陈述“她很漂亮”这个事实, 如果用降升调就有言外之意“她是漂亮, 但行为∕仪态等不端”。如果用升降调可能在感叹“她太漂亮, 太与众不同了!”所以英语语调在话语层面发生作用, 也就是在句子中, 而不像汉语的声调在词语层面产生作用。于是我们把这种语调对句子意思产生作用的语言称之为“语调语言” (Intonation language) 。英语语调对于英语口头语的有效交流发挥关键的作用, 诚如英国李奇教授 (Prof.Geoffrey Leech) 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前言中所写“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speech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intonation” (有效的言语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调) (汪文珍130:2004) 英国语音学专家劳埃德?詹姆斯也提出这样的观点“发音是基础, 节奏是骨架, 语调是灵魂。”从中可见语调的重要性。但是, 长期以来, 很多人包括教师和学生, 只重视发音是否标准而忽略节奏和语调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在练习口语时, 语调的使用总是过于单一、死板。比如在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句中总是用降调, 在以Is/Do打头的一般疑问句总是用升调, 在陈述句、感叹句中则一成不变地使用降调, 殊不知这些句式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意义。笔者将举例介绍语调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意思。

1)

陈述句用升调表达安慰、鼓励和友好.

2)

陈述句用降升调, 意味观点有所保留, 态度有所怀疑或犹豫, 或有言外之意.

3)

陈述句用降升调还可用于纠正某人的话或表达相反意见.

4)

特殊疑问句用升调表明说话人对当前话题很感兴趣。

由此, 我们得知使用不同的语调, 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透露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所以语调对于能否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我们用英语口头交际时, 也应该灵活使用语调, 使语言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活泼。

摘要:英语语音的发音、音变、节奏及语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说能力的水平。通过阐述语音理论对听说实践的牵制作用, 旨在让读者认识到语音理论对听说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使读者避免盲目的听说练习。学习语音知识, 可以培养正确发音习惯及对英语节奏、语调的敏感度及应用能力, 在极大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也使口语更地道、自然。

关键词:语音理论,音素,音变现象,节奏,语调

参考文献

[1]Roach P.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 (2nd edition) [M].Cambridge Press, 2005.

[2]葆青.实用英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汪文珍.英语语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殷志磊.英语语音学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5]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牵制制度范文

牵制制度范文(精选5篇)牵制制度 第1篇一、内部牵制制度的应用价值财务管理活动是保障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只要真实的会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