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精选14篇)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1篇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秋季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所以说秋季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一、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这类传染病经“粪 —— 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1.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秋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秋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3.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4.甲型肝炎 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5.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秋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1.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3.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二、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可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三、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虫媒传染病预防措施
这种传染病预防的最好措施是防止被蚊子叮咬,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子;注意居室灭蚊;如果不能保证彻底灭蚊,房间内则要有有效的防蚊设施,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应每隔数小时重复涂搽;外出时(特别是由黄昏至日出时)穿长袖衣服;对早期发现的病人,应早期诊断、早期隔离,防止病毒传播。若在旅行期间或之后有任何高热或类似感冒病征等病的话,要尽快看医生治疗和接受血液检查,越早诊治越有效。
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习惯大食堂的饭菜,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同学不喜欢食堂的饭菜,可能就会选择其它的一些包装食品和快餐食品等。口味也许对了,但这些食品难以保证同学们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学校的饭菜可能不是每顿都那么可口,但是卫生、营养,有利于身体的成长,不要随便吃营养少、热量大的快餐食品,少吃零食等,因为经常吃零食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另外还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有的同学喝饮料喝上了瘾,都不会喝水了,这样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余杭区临平街道中心幼儿园总园
二〇一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2篇
1、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患者及携带者,发病前三天,感染率最高。打涕、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病毒感染
主要表现:发病急、高烧、畏寒怕冷、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全身乏力、鼻塞、咽喉痛、干咳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想吐、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一般感冒:具体表现为咽喉肿痛、鼻塞、流鼻水、流泪、打喷涕、轻微发热、头痛和咽喉痛,极少出现症状,发高热、全身酸痛,病发周期短。
3、水痘: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水痘病毒感染引起。
主要症状是皮肤粘膜出现斑疹、丘疹、水痘等,同时还会出现发热、头痛、咽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水痘是一种非常感染的疾病。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立即传染
4、手足口病:病人有轻微发烧,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有时还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浅部溃疡。发病1~2天,患者手足皮肤出现小水泡(常见于病人手指、手臂及脚面的皮肤表面),但发痒并不痛。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咳嗽、流鼻涕、眼贴膜血肿、口腔粘膜疹和全身斑疹,传播迅速。麻疹按呼吸系统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病,患病后可获得长期的免疫。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3篇
1 流行特点
肾型传支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 一般在秋冬和冬春换季时多发, 10-30日龄的鸡易感。该病在鸡群中传播迅速,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可感染, 在一个鸡群中的流行过程一般为两周, 死亡率一般在5%-30%。
研究与实践证明, 肾型传支的发生与流行和应激特别是冷应激有密切的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该病换季时高发的原因。换季时气温变化大, 每当出现大风降温的天气后, 都将迎来一次肾型传支的爆发。该病的死亡率高低与鸡群的健康状况、继发感染的控制和鸡的日龄有直接关系。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表现为甩鼻、咳嗽、鼻流清涕, 症状较呼吸型传支为轻, 大群精神、采食、粪便均正常, 一般养鸡户常按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大约6-7天后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上呼吸道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鸡群饮水量开始增加, 排水便或白色稀便, 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蓬松, 反应迟钝, 厌食嗜饮, 趾爪干瘪, 死亡逐渐增多。
剖检可见鸡体严重脱水, 皮肤和肌肉像风干了一样。双侧肾脏肿大苍白, 肾小管充满白色尿酸盐, 外形呈白线网状, 俗称“花斑肾”, 输尿管扩张, 充满白色尿酸盐。泄殖腔膨大, 充满石灰水样排泄物。个别鸡心包及腹腔脏器表面有白色尿酸盐沉着。
4 诊断
一般情况下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如果有条件, 可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5 预防
肾型传支的最大诱因是冷应激, 所以在日常管理中, 尽可能保持鸡舍内温度的恒定。养殖户在春秋季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 在有冷空气入侵时, 要提前做好鸡舍的保暖、升温工作, 将天气变化对鸡舍温度的影响降到最小。
在疫病高发季节定期饲喂黄芪多糖、清瘟败毒散等能提高免疫力、清热解毒的中药, 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型较多, 所以尚无特效疫苗来预防。养鸡户可试用在5-7日龄用clone30+H120+28/86三联苗点眼滴鼻, 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6 治疗
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临床上一般采取对症治疗, 治疗中要有“二心”:即耐心和细心。
耐心指的是肾型传支的发病时间较长, 一般持续两周左右, 所以一旦鸡群发病, 养鸡户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要指望一两天就治好, 要打持久战。现实中很多养殖户在鸡群发病后四处求医, 一种治疗方法不奏效就换另一种, 结果药没少用, 病却耽误了。细心指的是在饲养管理上要比平时下更大功夫, 不要因为病情严重而放弃管理, 事实证明, 该病痊愈后对鸡的后期生长、全期的料肉比无大的影响。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 发病鸡群怕冷, 所以要使室温比正常情况下提高2-3℃, 同时降低饲料蛋白2-3个百分点。
(2) 适当应用促进尿酸盐排泄的药物, 但不主张应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因为此类药物可加重鸡的渴欲, 水泄症状更加严重, 更易造成鸡体衰竭死亡。中药的毒副作用小, 疗效比较确实, 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可酌情使用, 如呼肾通散、肾康等。
(3) 使用抗病毒中药, 如用黄芪多糖饮水, 用清瘟败毒散或荆防败毒散拌料,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 发病期间不主张接种任何疫苗, 一些资料主张发病后使用传支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组织苗进行免疫, 但现实中这样做会造成鸡群更大的死亡。因为发病鸡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极差, 此时接种任何疫苗都是对鸡体的一种强应激, 疫苗弱毒此时对发病鸡只来说也是一种强毒, 所以发病期间不要接种任何疫苗。
秋季常见传染病的信号 第4篇
痢疾如起病急,突然发冷发热,而更主要的是腹痛,大使次数刷增,甚至一天30~40次,呈红白冻样,一般脓比较多,肛门老有坠胀感。这种情况多半是得了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如病情比上面的轻,不发烧或只有低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下,颜色暗褐(巧克力色),脓也比较少,总有一些粪便,但是臭味重,下坠感觉也不明显,则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简称虫痢)。
小孩如在夏秋季突然高热,抽筋、说胡话,虽未拉稀,只听得肚里咕咕作响,应考虑可能是急性中毒性菌痢,需急送医院救治。
副霍乱如有剧烈腹泻和呕吐(也有仅是一般腹泻,甚至不呕吐),排泄呕吐物象淘米水样子,病人并没有肛门部坠胀感,严重者过若干小时后出现神志不安、口渴、口唇干燥、肌肉痉挛、尿少或尿闭等危险症状,此要考虑到副霍乱的可能性,需立即送医院诊治。
伤寒如果有了下列症状:(1)持续发热(甚至高热)好多天不退,有的还说胡话或昏迷,(2)热度虽高,但脉搏跳动次数增加不多,需即到医院检查是否得了伤寒。
食物中毒如果由于吃了病畜病禽的肉类或其他被污染变质的食物,经几小时(最多一天)后,有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的,则可能得了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此病集体发病多(吃了同一来源受污染的食物),也有单独发病的。
如果是吃了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了的罐头或瓶子装的食品或腊肠等等,经6~36小时后,感觉全身发软、眩晕,随即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声音嘶哑、说话困难,甚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肌肉麻痹现象,则很可能是肉毒中毒,这是一种神经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重者有生命危险,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肝炎其信号有(1)倦怠无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上腹部不舒服、有时还会感到腹痛,特别是右上腹部疼痛,个别人还会大便干燥或泻肚子,(2)有轻重不等的低烧(很少超过39℃),(8)触摸腹部右肋骨下,常可发现肝脏肿大,并多少有些压痛;人们常易把这些误认为只是胃肠疾病或伤风感冒,实际已有可能进入肝炎的第一病期一一黄疽前期,但没有黄疸的表现,(4)如5~7天或更长一些时间后,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如浓茶;眼睛的眼白部分出现黄色,接着是全身皮肤发黄。这已进入肝炎第二期——黄疸期。但也有不少肝炎病人自始至终不出现黄疸,仅有发热、恶心、呕吐和肝肿大等症状;也有些病人以低热、乏力、消瘦和食欲不好为主,而肝功能正常。’因此,特别是在肝炎流行地区,凡出现胃肠道障碍的症状,又有肝脏肿大,右上腹常有轻重不同程度压痛、两肋胀痛不适者,都应考虑肝炎的可能,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乙脑7~9月份,在有蚊虫的地区、如遇到。(1)突然发烧、头痛,甚至有寒战、呕吐、烦躁不安,说胡话,有时还可能抽风,严重时常发生昏迷,以及有四肢无力、食欲不好、全身酸痛等症状者,(2)检查发现颈部发硬,头不能向前弯的情况,则必须考虑是否患流行性乙型脑炎(也叫大脑炎,简称乙脑),(8)乙脑病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约80%是20岁以下的,尤以8~6岁儿童患病较多)。
疟疾在有蚊虫的地区,如果出现:(1)感到疲劳、金身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2)接着突然全身发冷、寒战、甚至牙齿“格格”作响,皮肤起鸡皮疙瘩,烦躁不安,有时还可能恶心呕吐;(8)经过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平均1小时左右)的发冷期后,转入高烧(多在39℃以上)。病人颜面潮红,四肢酸痛,头痛剧烈,呼吸比较急促,持续8~4小时;(4)然后病人又浑身大汗,体温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最后仿佛没有病一样。夏秋季有以上症状、肝脾又肿大者,可到医院化验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疟疾。
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第5篇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传染病预防知识呢?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增加营养。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讲究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一、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二、人体防冻基本方法
1.暴露在外面的皮肤是最容易冻伤的,如面部、耳廓、手指等等。因此外出时应戴好手套、帽子等衣物。另外,可以在脸上手上涂抹防寒霜等专门的防护用品,这样既可以减小热散失又可以保持皮肤水分。
2.保持服装鞋袜的干燥,受潮后要及时更换,有利于保温。
3.经常坐着工作的朋友应该注意尽量能够经常活动一下,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利于血液循环,因为身体末梢主要靠血液循环来提供热量。
4.对已患冻疮的部位,应加强保暖。
5.冻疮的防治
三、冻疮主要是因为手、脚、耳、脸等处的皮肤受到湿寒侵袭,导致血液循环恶化而引起的。在这里介绍几种预防冻疮的方法:
1.体育锻炼法
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跳舞、跳绳等活动;也可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以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2.温差水泡法
取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或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在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3次,可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3.药物法
有易生冻疮体质者,可在刚入冬时增加维生素A、C及矿物质的摄取,以提高肌体的耐寒能力。也可取中药三
七、红花、赤芍、鸡血藤等,适量水煎取液,在冻疮多发处擦洗。
4.偏方蔬菜法
用紫皮大蒜或新鲜山药擦洗手、脚的冻疮部位,或用萝卜、生姜、桂枝煮水擦洗,亦可预防冻疮。
此外,户外工作者应避免手脚受寒、受湿,要保持手部清洁,少用热水洗手、热水袋捂手或用手炉烤手。
秋季易患冻疮的人,除皮肤起水泡或溃烂者外,可用生姜片或辣椒涂擦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可减轻或避免冻疮的发生。
四、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很容易感受外邪、风寒,引起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现介绍五种抗寒防病的方法:
1、常喝白开水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
2、常喝枣姜汤
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3、坚持冷水洗脸
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伤风、感冒之目的。
4、床头常放柑桔或薄荷油
柑桔性温,散发出来的强烈气味可祛除病毒。床头摆柑桔,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睡前吃几瓣桔子,能化痰止咳。
用薄荷油一小瓶,置於枕头边,用漏气的瓶塞盖好,让薄荷气体慢慢散发,也有治头痛、鼻塞之功效。
5、夜卧桑菊枕
冬桑叶和秋菊可清目醒脑治感冒。用其作枕芯,使人头脑清新,入睡适意,也能防治感冒。
五、秋季疾病预防知识要诀
1、煤气中毒预防
秋季取暖要通风,防止煤气中毒保健康。
2、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咳嗽、打喷嚏遮口鼻,不随地吐痰讲卫生;
发烧、咳嗽找医生,预防疾病保健康;
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节约经济又最有效。
3、群体就餐卫生预防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预防中毒和疾病。
4、心理卫生预防
维护心理健康,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重视心理卫生,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不单是没病,更关精神与心灵;
预防夏秋季传染病知识要点 2 第6篇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为,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后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物等,健康人如不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及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者密切接确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为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再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或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以造成水源的污染,健康人如饮用了此水,可引发疾病的发生。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而且感染的人数多面广,因此,在医学上霍乱、伤寒、菌痢被又称为三大水媒病。
2、经食物传播: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品的容器、进餐用具、变质的食物、被细菌污染的手或在蔬菜上施用粪肥等,以及意外的中毒或故意的投毒等。
3、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造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4、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等,由于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以经水、经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15岁以下儿童好发,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眼白(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没有得过甲型的人,特别是15岁以下儿童接种甲型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水、食物传播。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因为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的夏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多见于学校的食堂、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症状相似,发病的时间比较集中,且有在一起就餐特别是同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是:①食品的采购不新鲜;②食品原料腐败变质,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③食品没烧熟煮透;④食品保存和操作不当,生熟放在一起交叉污染;⑤生吃没经过处理的凉拌菜;⑥从业人员没有经健康检查,是病原携带者。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消灭苍蝇)。作为个人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措施有:
(1)搞好周边和家庭的卫生,加强对粪便管理,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消灭苍蝇和蟑螂。(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注意饮水卫生:保护好水源,不要在水源近处造厕所,水井要加盖,严防污染。不要喝生水,喝开水。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凭健康证上岗,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也可在当地接受相应疫苗的预防性接种,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7篇
各位班主任:
夏秋之交,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做好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加大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力度,提高我校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视程度,九月三十日上午大课间操的时间,我校政教处特邀请土门卫生院疾控中心陈东阳主任为我校师生做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讲座在大操场举行。讲座内容丰富,涉及到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传染病报告程序等。并着重讲解了麻疹、风疹、流腮、手住口病、水痘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尤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做了重点强调。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进行,请各班主任给学生做好安排和部署。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对长春居民进行调查中发现, 部分居民对肠道传染疾病的理念知识掌握薄弱, 对自身卫生和饮食安全性不够重视, 农村食用的饮用水来自于自来水和地下水, 农村居民对饮用水的洁净度不够了解, 再加上经常食用生蔬菜和隔夜饭菜, 导致大部分居民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肠道感染现象;而城市居民中, 有部分人群曾出现过食物中毒的现象, 根据调查访问可知, 城市中一些路边摊较多, 由于人流的密集和流动, 导致食物受污染, 因此这些路边摊食物中病原体的存在性非常大, 容易导致集体受到感染, 引发肠道感染的情况[2,3]。因此, 卫生健康疾病控制中心应加强对肠道感染疾病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肠道疾病知识的了解, 着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2 常见肠道感染疾病的种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工厂排除的污水和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严重的污染了地表和地下的水资源, 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使人们感染肠道疾病的概率增大。现对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分析如下: (1) 细菌性痢疾, 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 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排泄物带血和中毒症状,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患者死亡, 该疾病最易在夏季和秋季流行, 感染人群较多。 (2) 伤寒, 伤寒病的起因是伤寒杆菌, 在受凉情况下容易引发该疾病, 患病初期, 患者会出现全身无力、腹胀腹泻、神情倦怠的生理反应;在患病中期, 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烧的现象;患病后期, 患者会出现神志不清、情绪异常、肠道出血的情况。 (3) 霍乱, 该疾病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 会导致患者出现吐泻和失水的现象, 严重者会出现肌肉抽搐和尿毒症, 更甚者会出现酸中毒死亡的情况。 (4) 病毒性肝炎, 该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范围广, 影响严重, 该病是由肝炎病毒导致, 在患病期, 患者会出现恶心反胃、面色发黄、腹痛腹泻的现象, 对油腻食物的抵触性较大, 长期如此, 可导致患者身体运行系统出现衰竭的现象。 (5) 细菌性食物中毒, 人们最易受到该病的影响, 患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及病毒污染了食物, 容易导致患者突发急性中毒胃肠炎, 患者会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的现象,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脱水症状和中毒的现象[4]。
1.3 肠道疾病的传播方式
(1) 通过饮用水的传播, 水资源受到污染, 传播区域较大, 影响严重, 而与饮用水密切相关的感染疾病包括:霍乱、痢疾、伤寒。 (2) 通过食物传播, 食物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可受农药、病原体、病毒的污染。 (3) 通过空气和昆虫的传染, 人群较多的地方,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呼吸就愈频繁, 导致传播疾病的概率就愈大, 而蚊虫和苍蝇的叮咬容易将病原体带到新的宿主身上, 造成集体性的感染事件。
1.4 对长春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肠道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症状、在预防肠道传染疾病时应注意的问题、长春居民对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熟识度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来确定长春地区人民对肠道感染疾病的了解程度, 再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性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向他们讲解肠道感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1.5 肠道感染疾病的预防知识
在集体居住的地方最易引发肠道感染的情况, 在预防与处理肠道感染疾病的方面: (1) 应加强人们对肠道感染疾病的了解。 (2) 教育人们如何使用洁净的食物和饮用水。 (3) 提高人们对肠道感染疾病的警惕性。对于长春地区居民, 应向他们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讲座, 着重向他们普及肠道感染疾病的为害性, 加强他们对该疾病的警惕性和预防性, 并通过家庭访问, 对他们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解, 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排泄物和污水, 以减少肠道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对于长春农村居民, 应教育他们食用生蔬菜的危害, 尽量做到生食物清洗干净, 若食物出现异味和变质的情况, 则应舍弃, 若出现肠道感染的现象则应立即就医, 防止病情出现恶化的现象。对于长春的城镇居民, 则应向他们强调路边摊和大排档的危害性, 向他们讲解如何选购新鲜无污染的食物, 如何去除食物上残留的农药, 并向他们宣传消毒食用器具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性, 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5]。
2 结果
长春地区居民对肠道传染疾病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53.2%, 患过肠道传染疾病的居民占34.8%, 其中农村患肠道疾病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6.3%, 城市患肠道传染疾病的人数占总数的23.5%, 农村人群患肠道感染疾病的概率高于城市人群, 而且老年人对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比年轻人低, 通过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和肠道感染预防知识讲解, 长春地区居民对肠道感染病的了解程度得到提高, 由原来的53.2%上升到85.9%, 肠道感染病的传播途径有所降低。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食物种类也愈来愈多, 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工厂排除的污水和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严重的污染了地表和地下的水资源, 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使人们感染肠道疾病的概率增大, 因此卫生健康疾病控制中心应加强对肠道感染疾病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肠道疾病知识的了解, 着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川生, 陈少娥, 邢文佳.基层儿童保健发热门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海南医学, 2010, 21 (18) :71-72.
[2]周清喜, 秦友燕, 廖艳.2000-2005年桂林市寄宿学校肠道传染病疫情分析职业与健康[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0) :1856-1857.
[3]马家奇, 王丽萍, 威晓鹏, 等.2004年法定传染病高爆信息质量分析[J].疾病监测, 2005, 20 (5) :264-266.
[4]张忠祥.2004年台州市急性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7, 8 (4) :432-433.
秋季谨防3类传染病 第9篇
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等。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玫瑰疹等。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专家提醒:防范这些传染病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加强自身防护;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营养要丰富。一旦感染肠道传染病,立即就医,切忌胡乱用药。
“吸进去”的呼吸道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
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结核病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麻疹 传染性很强,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中耳炎、气管炎、肺炎、麻疹脑炎等症。
专家提醒:要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必要时可接种疫苗,如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是以昆虫为媒介,“叮咬传播”的传染病,蚊、螨、虱子、跳蚤等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恙虫病 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乙脑 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专家建议:防止被蚊虫叮咬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外出时,穿长袖衣服,尽量避免到杂草丛中;旅行期间或之后,如出现任何高热或类似感冒病征等现象,应尽快就医。
(责编:辛娅)
预防秋季传染病主题班会. 第10篇
班会时间:2017.9 班会地点:教学楼616教室
班会目标:
1、通过本次学习,为学生控制秋季疾病流行和健康的生活提供了知识保障。
2、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会过程: 教师引言:秋季是各类呼吸道流行症的高发期,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如有: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禽流感、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在秋季又有所复发,但是,同学们不要过于担心,害怕,只要我们在平时能做好预防及自我保健的方法,这些疾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一、多媒体课件介绍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禽流感、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水痘、腮腺炎,流脑,麻疹等的症状。
二、秋季传染病预防措施:
1、积极学习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树立流行症的防病意识。
2、我们在平时学习之余,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跳绳、3、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室应每天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其他教学生活用房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让阳光充分照射教室。
4、加强个人卫生以及个人防护。勤剪指甲,勤洗手,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手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5、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早操、晨跑、散步等,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增强体质,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疾病才不能乘虚而入。
6、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7、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少,局部抵抗力降落,病毒容易侵入。
8、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类机能,增强抵抗力。要注意饮食平衡,营养搭配,注意多饮水,多食新鲜的瓜果、菜蔬,不能偏食。家里的生活用品,如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9、疾病流行季节,只管即便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要到流行症患者聚集的场所。
10、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因为很多的预防接种,都是针对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疾病,卫生防疫部门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和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接种以后,还是可以起到一定预防的作用的。另外,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讲,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很多:如花粉、虫蠕、动物羽毛、冷的空气,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对花粉过敏的,在花粉播散期要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公园里,鲜花房,家里不养猫、狗等小动物,不用地毯,外出戴口罩等。
三、讨论:平时,我们怎样做回更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产生?
1、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从事餐饮业、保姆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体检。
2、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学校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第11篇
四勤
勤洗手脸、勤剪指甲、勤通风、勤晒衣被
四不
不随地吐痰、不公用毛巾、不过度紧张、不过度疲劳 教室寝室要开门开窗,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清新; 要积极参加运动和游戏,增强体质;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九月份步入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变化大, 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
一、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一组由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如果医治不及时,可造成大面积流行而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预防措施:
做好灭蝇、灭蟑螂工作,防止食品、食具污染,保证用餐环境的卫生;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证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饮用卫生、洁净的水,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半生水产品以及不洁、腐败食品;发现吐、泻病人要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发生群体性感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细菌在食物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引起急性感染的中毒性疾病,主要以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副溶血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等。不同中毒机制的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通常不同。感染型中毒一般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通常伴有发热症状;而毒素型食物中毒除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有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症状,很少有发热症状。预防措施:
应做到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注意海水产品的采购、清洗、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安全;尤其要对新入学学生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培养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内用餐,不搞群体性聚餐活动,严防群体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的细菌、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有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手足口病等。预防措施:
秋季传染病知识讲座主持词 第12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秋风劲,秋意浓;秋季匆匆而来,秋天气候变化异常,季节转换较快,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感冒、消化道、肺结核等疾病极易发生,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威胁着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并将传染源消灭在萌芽状态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预防并将传染源消灭在萌芽状态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让我们能更多的了解到预防秋季疾病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镇卫生院来我校为师生们讲解秋季疾病的预防知识。医生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季节性疾病防治知识,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传授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识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为此,有几点关于讲座的纪律要求先在这里提几点:
1、请所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自己班学生后排就坐,不要随意走动,不要高声接听手机。
2、请值周组老师注意巡逻,维持好会场纪律。
3、请所有学生务必认真听讲,不得随意走动,不得交头接耳,虚心学习科学的预防疾病知识,且要保持好校园卫生,会后将对各班所坐的区域进行检查。
接下来,我们请为我们讲解秋季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刚才,医生就秋季疾病知识从几个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
讲解,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卫生保健课,使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讲座,希望广大师生要进一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愉快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医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同维希望小学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的44例被调查人群中,男性25例,男性比例为56.82%;女性19例,女性比例为43.18%。被调查人群中,年龄最大的是39岁,年龄最小的是25岁,平均年龄是(36.44±22.11)岁。被调查人群中学历分布情况为:初中以下11例,占比例为25.00%;高中19例,占比例为43.18%;本科9例,占比例为20.45%;本科以上5例,占比例为11.36%。被调查人群中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16例,占比例为36.36%;管理职员18例,占比例为40.91%;技术人员10例,占比例为22.73%。根据两组患者是否实施健康知识宣讲,分成了两组,分别是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22),干预组人群实施了健康知识宣讲。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方法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结果的基础上,由我院的相关医护人员自行设计传染病知识调查问卷,针对两组人群分别采用了现场问卷填表的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关态度行为和知识来源等[2]。针对两组人群的传染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本文研究的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
2.2 两组人群传染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比较结果
从两组人群传染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比较结果上看,在预防流行性感冒方法、流感疫苗重点保护人群、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目前乙肝是否可以治愈、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等传染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上,干预组各项均优于对照组,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3,4]: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来说,采用健康知识宣讲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组的干预组人群在经过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的健康知识宣讲后,对于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显著地高于未被健康知识宣讲的对照组人群。通过我院的后续跟踪调研发现,干预组人群不仅仅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方法表现优异,通过健康知识宣讲,他们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态度有了新的改变和认识,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传染病防治的观念和行为,能够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有利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5]。
同时,我们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健康知识宣讲过程中要做好相关人选的选拔工作。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有足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耐心,最主要的是主观上要有把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宣传出去的愿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往往有一些宣讲人员,一般掌握着特别专业的知识,但是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传播出来的思想,往往不能被普通群众所接受和理解,结果是群众并不买帐。由此可见,怎样才能让专家们把专业知识化为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变得浅显易懂,再传递给普通民众,让他们所接受和理解,这是关键环节[6,7]。
此外,随着我院相关健康知识宣讲工作的不断开展,接受健康知识宣讲的人群不断扩大,他们对于传染病相关健康认识情况的不断提高,对传染病知识了解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宣讲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求创新,从而有效的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院采用的健康知识宣讲的效果显著,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菲.预防控制医院内传染病传播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654-1655.
[2]宁艳,李雨波,柴燕,等.宁夏贫困地区农民重点传染病预防知识、行为与技能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28-31.
[3]谢艳迪,高燕.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影响及其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86-89.
[4]曹力,侯世科,樊毫军,等.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海地救援中实施尸体处置与传染病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21-3722.
[5]熊玮仪,倪大新,王子军.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策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7):781-785.
[6]王鲜平,杨慧宁,高敏,等.构建综合医院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89-3391.
预防新型传染病 第14篇
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