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范文
清热祛湿范文(精选4篇)
清热祛湿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惠东县妇幼保健院, 共60例,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 男性21例, 女性9例, 年龄3~15岁, 平均 (8.5 6±1.5 0) 岁。全身型5例, 多关节型11例, 少关节型14例, 病程4个月~3年, 平均 (1.97±1.43) 年。对照组, 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3~14岁, 平均 (9.01±1.69) 岁。全身型6例, 多关节型11例, 少关节型13例, 病程4个月~4年, 平均 (1.82±1.06) 年。两组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9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且具有活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阳性, 血沉增快。排除年龄在l6岁以上者, 对药物过敏者, 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以及经外院治疗病情缓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黄柏、苍术、苡仁、牛膝、独活、豨莶草、木瓜、忍冬藤、威灵仙、川芎、续断加减。全身型发热为主者加石膏、知母、赤芍等;多关节型疼痛明显者加全蝎、川乌;关节肿甚加防己、滑石、蚕砂等。具体剂量根据儿童年龄及体质情况而定。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 3个月为1疗程。
2.2 对照组
多关节型及少关节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80 m g/ (k gd) , 分3次服用;全身型则加强的松1~2m g/ (k gd) , 分3次口服。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儿科查房手册》[2]。临床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主要实验室指标正常。有效:主要症状消失, 关节活动基本恢复, 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3.2 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感染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对照组白细胞减少2例, 转氨酶升高例, 感染3例, 肾功能改变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30.0 0%,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
4 讨论
J R A发病机制[3]可能为:在感染及环境因素影响下, 易感个体出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常, 如高丙种球白血症、补体活化及自身抗体形成。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而产生病理改变, 如滑膜增殖和软骨破坏等。侯春明[4]指出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在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晨起活动受限等症状上效果显著, 但可出现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损害, 易并发感染。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但易产生不良后果, 用药短又易反复发作。
J R 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 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顽痹”、“筋痹”、“骨痹”、“鹤膝风”等病证相似。祖国医学认为其病位在筋骨、关节。肾主骨, 肝主筋, 肝肾精血亏虚, 精血不能充养筋骨, 是致病内在因素。外受风寒湿邪, 流注筋骨、关节, 经脉痹阻而致发病, 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而小儿稚阴稚阳体质,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无论是感受风、寒、湿邪致经络闭阻, 都较易从阳化热。故治则应以清热祛湿活血为主。方中四妙散是清热祛湿名方, 其中黄柏清热燥湿, 治足膝疼痛;苍术、苡仁燥湿健脾、祛风湿;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导邪下行;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豨莶草祛风除湿, 通经活络, 《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 四肢麻痹, 骨间疼, 腰膝无力者”;木瓜舒经活络, 除湿, 药理研究示其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5];忍冬藤善通利经络, 对热痹功用宏著;威灵仙祛风湿, 通经络, 《药品化义》“灵仙, 性猛急, 善走而不守, 宣通十二经络, 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 致成痛风走注, 骨节疼痛, 或肿, 或麻木”;川芎辛温走窜,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能上行头巅, 下达血海, 外彻皮毛, 旁通四肢, 为血中之气药;续断入肝、肾经, 有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的功效。《本草别录》载川断“止痛, 生肌肉, 腕伤, 恶血, 腰痛, 关节缓急”, 其药理成分之一续断乙醇提取物能抑制大鼠蛋清性脚肿胀[6]。方中药物共奏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效。
研究表明, 清热祛湿活血方治疗J R A总有效率为9 0.0 0%, 与对照组7 0.0 0%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且不良反应较小,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幼年类风湿关节炎 (JR A) 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JR 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分别给予清热祛湿活血的汤药与阿司匹林肠溶片, 疗程均为3个月, 进行临床评价及记录, 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 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JRA具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清热祛湿活血法,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70.
[2]陈荣华.儿科查房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4.
[3]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68.
[4]侯春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26 (2) :95.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9.
清热祛湿茶服用常见问题 第2篇
答: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孕妇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清热祛湿茶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清热祛湿茶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清热祛湿茶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清热祛湿茶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玉竹膏的主治功能说明书
★ 川贝雪梨胶囊说明书及价格
★ 胆乐胶囊说明书及价格
★ 晕痛定胶囊说明书
★ 参红祛瘀散结胶囊说明书
★ 脉络通颗粒说明书及具体价格
★ 参竹精胶囊说明书及价格
★ 颈康胶囊的说明书及价格
★ 三七血伤宁胶囊说明书
清热祛湿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2015 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患者共129 例, 随机分成2 组, 治疗组65 例, 男32 例, 女31 例;年龄44~62 岁, 平均 ( 49.14±3.2) 岁; 病程7~15 年, 平均 ( 9.1±2.4) 年。 对照组64 例, 男31 例, 女33 例; 年龄46~65 岁, 平均 ( 50.1±2.2) 岁; 病程6~14年, 平均 (10.2±2.5) 年。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WHO1999 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5]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6]:① 四肢及双下肢对称性疼痛或感觉异常。②神经系统检查:痛觉、温度觉、 震动觉明显减退或消失。 踝反射、膝反射明显减退或消失。 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 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均显著减慢。 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 或药物、酒精中毒等引起的神经损伤。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湿热阻络诊断标准[6]: 主症:① 下肢麻木、 沉重, 灼热;②脉络瘀血 (口唇, 齿龈, 爪甲紫暗, 肌肤赤缕) , 刺痛。 次症: ①胸闷, 脘痞, 便溏; ②舌红苔黄腻或舌紫暗;③脉涩或濡数。主症必备兼次症2 项以上, 结合舌脉可诊断。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35~70 岁成年人, 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 ②签订知情同意, 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
1.5 排除及剔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②合并心、脑、肝、肾、肺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③近1 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或外伤、 大手术等; 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等应急情况者及合并感染者;④4 周内应用过神经修复药物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或服用与该病有关的中药制剂者;⑤不愿合作者 (指不能配合治疗影响疗效者) 及精神病患者。
1.6研究方法
1.6.1 基础治疗对照组及治疗组:①予以糖尿病基础治疗, 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 h血糖7.2~8.0 mmol/L;②降压治疗:合并高血压者给予降血压治疗, 选用ARB类降压药, 避免使用CCB类降压药;③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选用他汀类降脂药 (辛伐他汀片, 国药准字H19990366, 20 mg睡前服用) 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控制在2~2.6 mmol/L;④营养神经:组均服用甲钴胺片 (国药准字H2005 2325, 0.5 mg, 3次/d) 。
1.6.2 分组治疗治疗组:口服祛湿通络汤剂, 药物组成如下:苍术10 g、羌活10 g、郗签草20 g、泽泻10 g、木瓜15 g, 秦艽15 g, 蚕沙6 g、桑枝15 g、赤芍15 g、砂仁6 g、黄柏10 g、川牛膝15 g, 分早晚2 次水煎温服。2 组疗程均为3 周,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的药物。
1.7中医证候及体征
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主症及次症标准记分, 主症:无症状0 分, 轻1 分, 中度3 分; 重度6 分。次症无症状: 0 分; 轻度1 分; 中度2 分; 重度3 分, 采用积分法, 治疗末统计症状积分改变情况。 体征主要指踝反射及感觉阈值测量 (温度觉、针刺痛觉、压力觉、振动觉等) ;反射及感觉阈值按消失4 分, 减弱2 分, 正常0 分。
1.8 疗效判定方法
采用尼莫地平法, 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9 理化观察指标
神经传导速度 (NDI-092 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医械沪食药监械 (准) 字2011 第2210118 号) , 治疗前后各测定1 次。
1.10 观察指标和不良反应
观察安全性指标 (血常规、肝功、肾功) 及不良反应。
1.11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疗效分析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中医证候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证候积分为 (3.50±1.00) 分, 对照组治疗后证候积分为 (4.690±2.43) 分,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治疗组体征积分为 (1.05±0.11) 分, 对照组为 (2.84±1.27) 分,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正中神经MNCV传导速度为 (39.57±4.69) m/s, 对照组正中神经MNCV传导速度为 (35.18±2.38) m/s, 治疗组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正中神经MNCV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 治疗组正中神经SNCV传导速度为 (40.21±3.57) m/s, 对照组正中神经SNCV传导速度为 (35.78±2.01) m/s, 治疗组正中神经SNCV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正中神经SNCV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 治疗组腓总神经MNCV传导速度为 (40.29±2.56) m/s, 对照组总神经MNCV传导速度为 (35.38±3.04) m/s, 治疗组腓总神经MNCV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腓总神经MNCV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 治疗组腓总神经SNCV传导速度为 (41.81±2.74) m/s, 对照组腓总神经SNCV传导速度为 (35.35±1.13) m/s, 治疗组腓总神经SNCV传导速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腓总神经SNCV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 见表3。
2.4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大量研究结果表明[7,8], DPN的发病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其病机复杂, 有研究表明可能与血管损伤、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有关[9]。 甲钴胺是一种维生素B12辅酶, 在维生素B12的甲基转移酶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维生素B12缺乏症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过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0]临床研究指出, 甲钴胺较易进入神经细胞器, 促进蛋白质、核酸和卵磷脂的合成, 有效避免脱髓鞘和髓鞘神经纤维变性的发生[11]。 同时, 甲钴胺能够促进轴突再生, 对受损神经进行修复。
DPN属中医“ 消渴”“ 痹证”“ 痿证”“ 麻木”等范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本病命名为“消渴病痹证”。 对于本病大多认为, 因消渴病日久, 耗伤气阴, 阴阳气血亏虚, 血行瘀滞, 脉络痹阻所致, 属本虚标实证。 笔者认为, 湿热阻络是本病重要的病机。 患者或饮食肥甘厚味, 或感受湿热之邪, 均伤及脾胃, 致脾胃运化失常, 湿邪内生, 与消渴病之内热相搏, 下注肢体经络血脉, 热灼血液, 炼液成瘀, 湿热瘀血之邪阻余经络血脉, 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 日久消烁津液, 肢体失养, 脉道干涩, 则更加重瘀血之象。 因此, 活血祛湿通络法应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该方中以秦艽为君, 祛湿除痹, 臣以木瓜, 豨签草舒筋活络, 清热解毒, 二药均性偏凉, 加强秦艽清热之力, 配以桑枝, 羌活以祛上肢之风邪湿痹, 配川牛膝以引血下行, 活血化瘀, 予黄柏苦寒燥湿, 泻下焦之虚火, 泽泻淡渗利湿, 苍术、砂仁芳香化湿, 宣畅气机, 使湿邪祛而有出路。 蚕沙袪风湿、和胃化湿, 玄参养阴清热凉血, 防苦寒伤阴, 全方攻补兼施, 清热而不伤阴, 却邪而不伤正, 共奏清热化湿活血之功效。
该研究中,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 予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DNP收到很好的疗效,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DPN) 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于2014—2015年收治的129例PA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 对照组64例, 2组给予基础治疗, 口服甲钴胺片, 治疗组加服清热祛湿通络中药汤剂, 2组观察时间均为3周。结果 经治疗, 对照组总有效率86.15%, 治疗组总有效率68.7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清热祛湿通络法可使DPN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提高。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清热祛湿通络,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0, 25 (4) :736-738.
[2]Mehra M, Merchant S, Gupta S, et al.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burden of illness[J].J Med Econ, 2014, 17 (9) :637-645.
[3]Bril V.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J].Continuum (Minneap Minn) , 2014, 20 (3) :531-544.
[4]邓兴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的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25 (6) :13.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l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M].WHO/NCD/NCS, 1999:31-32.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1-383.
[7]王国凤, 徐宁, 尹冬, 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5) :1661-1663, 1667.
[8]施君, 张文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 (1) :116-119.
[9]胡晓莉, 孙侃.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4) :318-320.
[10]陈丽琴, 孙承军, 李双.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 2013, 25 (4) :37-39.
清热祛湿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门诊、住院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例,将96例患者在服用美沙拉秦肠溶片(1.0g tid)基础上采用区间随机法将其分成三组:臭氧灌肠组(臭氧组)31例、清热祛湿中药组(中药组)33例、清热祛湿中药联合臭氧灌肠组(联合组)32例。其中联合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5~59岁,平均38.09±6.74岁;病程0.6~8年,平均3.12±1.36年;轻度19例、中度10例、重度3例。中药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2~68岁,平均35.67±4.83岁,病程0.4~10年,平均3.35±1.14年;轻度21例、中度10例、重度2例。臭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19~70岁,平均36.09±7.58岁,病程0.2~16年,平均3.07±1.19年;轻度18例、中度11例、重度2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且为急性期发作期患者[1];符合中医“痢疾”、“泄泻”、“肠癖”、“脏毒”诊断标准及湿热内藴型证候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0岁之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肠癌及克罗恩等疾病。
1.4 方法
①联合组。服用清热祛湿中药自组内服方:白头翁30g、地榆15g、败酱草15g、白花蛇舌草15g、金银花15g、黄柏15g、秦皮10g、三七5g、白及15g、木香10g、白芍15g、五指毛桃20g、甘草5g,予等剂量颗粒剂(广东一方制药厂提供)日1剂,开水冲至400mL,2次/日,200mL/次,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8周为1个疗程;同时予臭氧灌肠:患者取左侧位,将300mL,浓度为20μg/mL的臭氧经肛缓慢灌入肠腔(持续5~8min),保持15~30min。②中药组。在服用清热祛湿中药同时予生理盐水灌肠,生理盐水灌肠方法同臭氧灌肠。③臭氧组。予安慰剂(麦芽糊精)口服,服用方法同清热祛湿中药,同时予臭氧灌肠,灌肠方法同上。臭氧灌肠治疗及生理盐水灌肠每周2~3次,每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忌生冷刺激食物及乳汁品。
1.5 观察指标[2]
1.5.1 半定量记分法
主症按轻重程度分重度(3+)、中度(2+)、轻度(+)3级记分,每个(+)号记1分,无症状或症状消失记(-)0分,符合辨证标准的舌、脉合记1分。肠镜、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肠粘膜组织炎症及大便检测情况。
1.5.2 疗效标准
主要、伴随症状临床证候综合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腹泻粘液血便、腹痛消失,每日大便次数正常或明显改善,次症改善程度达二级以上(3+→+),舌脉基本恢复正常;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二级以上(3+→+或2+→+);便常规检查正常,疗效指数≥70%;有效: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一级以上(3+→2+或2+→+);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5个/H。30%≤疗效指数<70%。无效:经治疗后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临床症状,肠镜病理及大便检查无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88%,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5.76%,臭氧组总有效率为70.97%;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臭氧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稍高于臭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臭氧组比较,①P<0.05;与中药组比较,②P<0.05
2.2 不良反应
联合治疗组腹胀、恶心各2例,中药组恶心5例,臭氧组发生腹痛、腹胀3例,均未经特殊处理,经临床观察后可自行缓解。见表2。
注: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根治疗法,主要是采用类固醇激素及氨基酸水杨酸类制剂控制炎症为治疗目标,但疗程长、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患者耐受性差。依据祖国医学中药治疗具有西药治疗无法比拟的优点,如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费用低廉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我国各地学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3,4]。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痢疾”、“泄泻”、“肠癖”、“脏毒”等范畴,广东岭南地区特点为高温高湿、生活节奏快,患者多为青壮年,发病初期、活动期临床上为实证,以湿热内藴型多见,久则耗伤气血,多属虚实夹杂。有学者[5]应用清热祛湿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疗效,笔者选择清热祛湿中药治疗,以清热凉血、燥湿止痢、去腐生肌、涩肠止泻为原则,组方:地榆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上血,清热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通经活络;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以上药物共助白头翁清热解毒,祛湿止痢之力。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有止血不留瘀的作用;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加强六腑以通为用的功能;白芍养血敛阴,缓中止痛,以制过多清热燥湿药物伤阴;五指毛桃健脾补肺、行气利湿,防止清热解毒药物伤及人体正气。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既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又可补脾益气,扶正驱邪,并可调和诸药。本临床研究证实行之有效。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灭杀微生物的作用,且安全、无污染,还有调节细胞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6],近年其治疗相关性肠道疾病中的研究也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5]及临床研究:如Sanseverino等报道对1例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采用直肠灌注O2-O3混合气体,结果令人满意[7,8]等。90年代后我国臭氧技术逐渐运用于临床,亦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亦有报道臭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报道[9,10]。本研究证实臭氧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我们使用清热祛湿中药与臭氧灌肠两者结合治疗,临床研究显示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清热祛湿方联合臭氧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清热祛湿中药联合奥氧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渍疡性结肠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湿热内蕴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臭氧组(31例)、中药组(33例)和联合组(32例),分别给予臭氧灌肠、清热祛湿中药内服、清热祛湿中药联合臭氧灌肠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中药组、奥氧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祛湿中药联合臭氧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安全、有效。
关键词:渍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臭氧灌肠,清热祛湿,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中华内科杂志,2012,10(51):818-83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3]王殿荣.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14.
[4]王伟清,赵进福.中医治疗渍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8):156-158.
[5]张海燕,黄穗平,黄绍纲,等.清热祛湿法对实验性渍疡性结肠炎大鼠粘膜损伤的影响[J].时珍国医药,2010,21(2):354-356.
[6]Guven A,Gundogdu G,Vurucu S,et al.Medical zone theraphy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intestinal damage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neonatal rats[J].J Pediatr Surg,2009,44(9):1730-1735.
[7]E.Riva di Sanseverino.Positive effects of Oxygen-Ozone therapy in chronic ulcerative rectocolitis[J].Rivista Italiana di Ossigeno-Ozonoterapia,2004,3(NI):61-64.
[8]Mamedov RA,Agamirova AN,Dadashev AI,et al.The use of ozone and low-intensive laser irradiation in complex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duodenal ulcer[J].Khirurgiia(Mosk),2011,22(7):53-55.
[9]李会芝,刘书田.三氧联合药物治疗慢性渍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174-175.
清热祛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