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精选6篇)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第1篇

早在公元前313年, 这里就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先哲, 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的“后圣”荀子, 其“天人相分”的唯物史观, “学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 “法礼并用”、“以政裕民”、“强本节用”的诸多治国理论, “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等, 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年, 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著名法家韩非、李斯, 当世名儒浮丘伯、毛享、张苍都是他的学生。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历来十分重视教育。《汉书儒林传》载:“闻三代之道, 乡里有教, 夏曰校, 殷曰痒, 周曰序。”这说明早在三千年前的夏代, 我国就已有了学校。三千多年来, 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由贵族化逐渐走向平民化, 由官府垄断办学逐渐走向民间办学、官民共办的过程。先后出现了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官学”和由民间的“士”聚徒讲学兴办的大批“私学”, 随着私学的兴盛乃至到南宋出现了大批“书院”。明末以后, 由于官学废弛, 书院十分兴盛, 故而书院就纷纷被官府接管和统治, 演变成了官学。

然而, 不论是官学、私学还是书院, 刻石立碑都被广泛地应用于办学过程中。这些碑刻或记载创建学校之经过, 或记载重修学校之盛举, 或刊载学校办学之规章制度、条例, 或记载给学校捐赠钱款、增置学田之事等等。所有这些关于办学兴教的碑刻,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状况, 为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史和教育理论, 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具有重要价值。

安泽县历来崇尚文化, 重视教育, 因此, 名人辈出, 文化底蕴深厚。安泽为山区小县, 由于种种原因, 有关庙学的碑碣早已不存, 但在《安泽县志》中却保存了不少关于历代修建庙学的碑文。最早者是冀氏县 (故治在今安泽县冀氏镇) 知县李忠辅撰于金大定十一年 (1171) 的《冀氏县重修文宣王庙碑》, 碑言“学之废已五十载”, 可知在宋代冀氏已有庙学。此后历元明清三代, 庙学之重修不止, 如元延祐五年 (1318) 《新修庙学记》、明正德九年 (1514) 《重修儒学碑》、明天启五年 (1625) 《晏公兴学记》、清康熙十一年 (1672) 《邑侯李公重修庙学记》等。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创修石渠书院碑记》1, 是安泽县民间办学的唯一现存碑记, 弥足珍贵, 碑文记述了岳阳县石渠诸生常鉽、常錄昆仲“会众公议设立义学”, 创修石渠书院, 方便了本乡子弟的学习。据《安泽县志》记载:常鉽, 字鼎若, 石渠村人, 清乾隆岁贡生, 村有婚丧不给者常解囊相助, 喜读史书, 博古通今。热心教育, 与其弟常錄共办石渠义学, 廷名师, 设膏火, 凡村中乏财力读书的稚童悉收入学, 督导长进。

石渠义学碑记

碑曰:

尝读棫朴之章而慨然以思也, 今之人才非不古若也, 古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家有塾, 党有庠, 州有序, 国有学, 教之者, 必先率之者维谨, 故其成才为最易。于是即以名其村者名其学, 颜其额曰“石渠义学”云。美斯爱, 爱斯传, 岂必鹅湖鹿洞始堪不朽哉!序竟而系铭。铭曰:

睠怀明德禹迹茫茫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山环水绕秀钟石渠郁郁葱葱常氏之庐

选奇择胜别建学宫燕翼贻谋流泽无穷

芃芃者棫菁菁者莪意在作人志非有他

后之君子无废厥美镌此铭词以赞攸始

赐进士铜鞮□杨四奇西庵代撰,

邑庠生李淳书

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刊。砂石质。笏头方趺。碑高151厘米, 宽62厘米, 厚15厘米。碑阳额题“万世流芳”四字。碑下部剥蚀。现存安泽县和川镇石渠村二郎庙。

在碑文中说的很详细“古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家有塾, 党有庠, 州有序, 国有学, ”不关是国家还是州县, 自古以来都设有学校, 但是, 时隔久远, 书院颓废, 学校有名无实, 缙绅能请的起老师, 使自己的孩子们仍延师训诲, 猎取功名, 而老百姓的孩子只能望而却步, 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正如碑文中所说“迨王制既湮, 而学校之风荡然矣, 虽府郡县犹有义学之设, 然执事者不过遵循故事而迄无成效, 其行之而有效者, 惟家塾一节耳凡穷而无方者, 不得望庐而托处焉。”这样“士之子恒为士, 农之子恒为农, 其势然也。”的封建教育制度。

明清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几度兴衰。明初, 因为汉族统治恢复, 提倡科举, 重视官学, 士人也都热衷于正统学业, 书院受到冷落。明中叶后, 因为科举越发僵化, 官学有名无实, 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 多立书院, 授徒讲学, 于是, 书院兴盛起来。当时书院讲学最为著名的是理学大师。他们驻足之处, 必建书院, 聚徒讲学。他们提倡心学, 在理学中别树一帜。他们的弟子后学继续建立书院, 聚徒讲学, 于是, 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书院的自由讲学与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不相容, 明中叶后日趋腐败的政治必然遭到儒家士大夫的批评, 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加强。所以, 从嘉庆、万历以后, 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 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很快又得以恢复。

清代初年, 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 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顺治九年 (1652年) , 明令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学经书义理躬行实践, 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 空谈废业。但是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仍坚持书院的讲学活动。在这种禁而不止的形势下, 清政府感到抑制书院的政策不行, 还不如加以提倡, 使它为我所用。雍正十一年 (1733年) 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书院的生徒, 由各州县选拔。对山长、教师的考核、惩罚、提调, 也由地方当局办理。政府为书院拨给经费或置学田, 使其经费有所保证。

明清时期, 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这其中固然有封建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进, 同时也包含了各种民间力量的大力参与, 甚至可以说, 这些民间力量的参与在明清时期的许多阶段许多地区, 在弥补官方教育之不足, 扩大社会教育面方面功绩卓著。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 就颇为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说:“治天下以人材为本, 人材以教育为先”。清代私人办学比今天更为普遍, 私塾无处不在, 只要你肚子里有点墨水, 或是一个秀才半个举人, 再加上你家房屋还算宽敞, 辟作教室就可以了, 所需桌椅板凳学生娃儿自己带, 无需通过教委办什么许可证、资格证, 有人送孩子来就读就是资格。设馆于家叫散馆;被有钱人请回家设馆叫专馆;由一个村或一个家族集体凑钱请你教书, 叫义塾。义塾带有公益性质, 学生可以交半费或全免费。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教育情况, 充分展现出安泽人民在那一时期的崇尚教育的风范。

今天的安泽, 特边是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受到了重视。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安择县人民政府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来, 新修的安泽一中是一所集现代化于一起的多功能的学校, 安泽的教育将来会更加完善、骄傲。

参考文献

[1].班固撰《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出版

[2].民国重修《安泽县志》第十五卷

[1].民国重修.《安泽县志》.第十五卷.

[2].山西地方志从书.《安泽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版.

国外教育的五个典范 第2篇

点评: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 国外奥林匹克教育研究

★ 国外家长怎么进行财商教育

★ 高中英语模板作文

★ 国外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 高中英语范文

★ 国外银行 邀请函范文

★ 国外名人名言警句

★ 国外诚信经典故事

★ 国外名人名言英文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第3篇

湖南省双峰县地处湘中腹地, 农业人员占总人口的86%, 工业基础薄弱, 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农业县, 农机产业历来是双峰机电工业的主导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支撑双峰国营机电工业的几家农机企业相继破产, 使原来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迅速抢夺市场, 填补了国家农机企业留下的市场空白。同时, 原破产倒闭的企业也给私营农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熟练技术骨干, 他们中的一部分通过集资、合资、资金积累等方式,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迅速成长为民营企业的老总。

由于体制的更新换代, 刺激了民营农机企业的发展, 加上双峰县主要领导思维敏捷, 政策引导及时, 各部门措施落实得力, 使双峰县民营农机工业乃至机电产业迅速成长壮大, 摸索出了一套具有双峰特色的农机产业发展新模式。

2 现状和经验分析

在发展农机产业方面, 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机电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专门成立了双峰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设立了双峰县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县农机产业技术服务中心, 举全县之力, 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他们紧紧围绕项目立县、城镇兴县、外资活县和工业强县的战略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双峰农机的实际, 挖掘、筛选、包装出国家、省、市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机田间作业燃油补贴和双峰县农机机电产业开发等项目, 争取国家、省、市对双峰县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做强做大双峰县的农机机电产业, 实现双峰县经济后发赶超, 跨越发展。

目前, 双峰县已是湖南省唯一的“农机产业基地”, 农机机电产业是其传统的优势产业, 先后纳入娄底市“十一五“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娄底市6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并享受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1]。双峰县现有各类农机生产企业138家, 年产值15.6亿元, 主要产品有微型组合米机、三轮车、变型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脱粒机、粉碎机、磨浆机、水泵、电机、喷雾器和半轴等60多个品种共计300多种型号[1,2], 其中大部分产品是湖南省的拳头产品, 微型组合米机占全国米机市场总额的70%, 被誉为“全国米机之乡”, 拥有4个湖南名牌、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和38个省农博会金奖, 有39种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27个产品纳入了2009年国家和湖南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16个产品纳入了2009年国家和湖南省购机补贴目录。双峰县与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日本东星技研所相继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建立了研发基地。

双峰县现有年产值超过1 000万元的规模农机机电生产企业30多家, 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4家, 并且拥有湖南省唯一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 占地1600亩, 目前已有10多家农机机电企业入驻园区。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双峰农机产业, 整合农机产业资源, 实行集团化运作, 努力实现双峰农机机电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在双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通过双峰农机部门对农机机电产业的引导、规范和扶持, 先后组建了双峰县五丰机械厂 (农用运输机械集团)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湖南省湘中兴华机电有限公司、湖南省南方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省劲松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金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银衫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省家福王牌机械有限公司、湖南省韶峰机械有限公司和湖南省金地机械有限公司。

与产业园毗连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是湖南省最大的农机专业市场, 中南地区重要的农机机电产品集散中心, 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之一。市场辐射湘、鄂、川、黔、赣、浙、粤、桂等20多个省 (区) 及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 年交易额达15亿元人民币, 并且连续6年举办全国性的农机会展, 拥有一支1万余人的农机营销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以及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战略

(1) 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1]。双峰农机工业同样受国家相关政策与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与此同时, 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利因素。一是国家对农机的扶植和引导力度仍然不够, 宏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国家及省市财政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虽有投入, 但投入力度太小, 满足不了广大农村的需要。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机械, 但购买新型农机具资金不足, 尤其是南方, 农机产品的购买能力差, 是制约双峰县农机工业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绝大多数农机企业靠家庭作坊起家, 企业员工技术素质低, 科技人才馈乏,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仿造成风,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也从未申报过一项专利技术。这种现象在双峰县农机企业存在较为普遍, 导致双峰农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不得不主要依靠低价格去参与市场竞争。而在收获、种植、烘干等环节上也拿不出过得硬的产品, 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制造生产水平低下, 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双峰“小农机”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群体优势上, 值得关注的是双峰“小农机”虽然整体实力强, 但各企业工人技术素质普遍偏低, 管理水平落后, 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陈旧;虽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但制造水平落后。不仅如此, 许多企业人员还存在重产量, 轻质量, 只看眼前效益, 不顾长远发展的思想意识, 对农机产业发展非常不利。

(2) 发展战略思路。双峰农机工业正面临着21世纪初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机购置补贴额度的不断加大, 农机市场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为了把握发展机会, 双峰县农机工业应切实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1) 强化品牌意识,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诚信思想。随着现代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的推广实施, 低档农机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 单纯依靠价格取胜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市场转而欢迎高质量、高性能、服务好、质价比和性价比高的品牌农机。双峰农机工业必须适应市场新的需求, 内抓质量外树品牌, 以诚信开路, 以过硬的质量取信, 以优质服务领先, 抢夺市场先机, 树立双峰农机在全国市场的良好形象。 (2) 加大科研投入, 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创新, 提高双峰农机工业的科技含量。纵观世界农机市场发展格局, 各农机出口大国无一不是品牌开路, 以先进技术抢占制高点, 依靠高新技术和受到严密保护的自主知识产权控制市场。目前双峰农机工业的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原有老产品的优化改进更新换代。二是加快农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 (如收获、种植、烘干等环节的农机新产品) 。三是工艺水平和制造能力的再提高。四是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 科研激励机制的形成,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强化。通过这些努力, 双峰县农机企业将从单纯的仿造型和低档制造型逐步迈入高效科技型农机企业的发展轨道。 (3) 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 通过行业整合和股份制改造, 逐步形成集群化生产规模优势。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 采取分工协作, 订单管理, 组织生产网络和联销网络体系,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 各企业闭门开店, 技术上相互封锁, 市场上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 使双峰县农机行业对外统一整体形象, 而内部实行专业化生产。总装厂和各配件生产厂分工协作, 通过订单管理模式相互联系, 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又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联销网络的形成将避免相互恶性竞争, 极有利于双峰农机行业做大做强, 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 为保证双峰农机在新世纪的发展长盛不衰, 也为了双峰农机工业走上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轨道, 县委、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考虑组成农机发展专家顾问团, 聘请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农机行业和大专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担任兼职顾问, 鼓励他们献计献策, 多做实际工作, 多为农机企业排忧解难, 解决科研难题, 为双峰县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4 结束语

通过“放水养鱼”, 盘活民间资本, 激发民营农机企业大发展。政府创新管理模式, 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和网络信息支持, 扶持规模化龙头企业上水平、上挡次。双峰县探索创新了一条南方特色农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它是南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经济模式创新的典范, 也是一条值得南方和西部地区学习推广的农村区域工业经济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阳尧端.南方特色农机—双峰微型米机发展剖析[J].农业机械, 2006, (09) :38-39.

美国教育技术十佳应用典范 第4篇

特色:约翰·隆为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学区的104所小学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在他的所有专业成就中, 可能最知名的是他的“数字化讲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学院。在2002年, 他组建了多媒体点播 (Multimedia on Demand-MOD) 小组——一个热心向教育工作者传播技术的团队。MOD小组的工作开始于培训50名教师制作多媒体故事, 并要求教师们教会自己的学生制作。在2004年秋, 约翰和他的同伴创建了“技术大使”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 来自学区的每所小学各两名教师将被训练成本校的技术指导。第一年的培训目标是基本的技术整合。在第二~三年则介绍更多高级项目, 包括数字内容和数字课程的创建。在第四年, 这200名技术大使转向Web2.0领域, 学习如何创建和分发播客。

坚持向1∶1计算发展

特色:当学区要升级过时的计算机硬件时, 负责人哈尔波特·贝格提出1∶1计算作为新的解决方案。学区副主任艾格莉斯·莎拉曼说, 为了在区内三所高中实施这个计划, 他们必须跳过多重障碍, 才能确保筹集到800万美元的资金。为此他们规范自己的资源, 以节省大量已拨出资金, 然后转向他们的社区以寻求额外的财政支持。当有了本地的资金保证后, 克肖县学区与惠普公司签署了四个电脑租用合同, 每个约为200万美元。2005年1月, 800多名九年级学生收到学区发放的笔记本电脑。虽然这个计划面临不小的挑战, 但克肖县学区也看到了好的结果。从每个教师建立了一个e Chalk网页张贴功课内容起, 家长们更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学习了。事实上, 学区在线教育网站eChalk的点击量已由第一年的30787增加到了去年的118715。

采用视频系统进行科学教育

特色:卡罗尔·弗莱克不只是教授基本的科学课程。利用视频会议系统, 她能教更多复杂的内容, 如新型疾病、生物恐怖主义和法医学。她的当代生物科学和遗传学是一门开创性的课程, 且是俄亥俄州同类学校中的唯一。利用视频会议系统, 卡罗尔还使河滨高中与科特兰高中的教学同步进行。自2001年开始, 已经实施了1400次视频同步教学, 近200名学生参与其中。另外, 卡罗尔意识到校际之间的协作是课程体验的重要组成, 于是让河滨高中学生和科特兰高中学生结对, 使用视频会议、电话、传真、在线聊天和电子邮件交流创建作品 (比如生物学PPT演示文档) , 这样使学生能在更广泛的社区分享学习成果。如此丰富的高科技体验自然把学生“钩”进科学和技术课程中。为此, 2004年卡罗尔被评为俄亥俄州年度最佳技术教师。自然而然, 她的许多学生也进入大学主修科学课程, 其中包括一位因创建一种特色科学通讯而出名的学生。

走向开源

特色:在2004年, 索格斯镇联合学区开始了他们最知名的项目——转向开源软件。虽然你可能认为节约经费是他们的主要动机, 实际上渴望一套灵活的系统把全区5 2套系统从Novell NetWare转换到开源平台才是学区信息服务和技术主管吉姆·克莱因的真实想法。在四周的时间中, 吉姆和他的团队采用了一套含有虚拟网络计算的系统。现在, 吉姆可以自豪地说, 索格斯学区拥有了一套由快速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网络, 甚至最旧的电脑也能使用。而且, IT技术职员也能更好地为教师、员工以及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在实施后的第一年, 索格斯学区官方估计整个学区节约了65000美元的软件授权费用, 就因为使用了开源的桌面软件。学区的下一个目标是提供开源的Web应用。

创建游戏设计课程

特色:当商业课程教师黛比·马丁看到社区学院提供的游戏设计课程时, 她意识到如果她的学生学习到这种技能, 也许会帮助他们应对全球化的工作。于是, 她引进视频游戏教学, 并开设了这些课程, 包括了解计算机编程史、介绍Java程序语言、培训游戏制作软件、讲授Alice (一种3D程序开发环境, 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 。在最新的暑期培训后, 黛比谈到, 在教学中, 学生反响积极且预计会有不错的效果, 并感谢国家科学基金的赞助, 以及两位计算机科学教授提供教育用的Alice软件。

使用软件进行创新教学

地点:内布拉斯加州, 奥哈马公立学校

特色:莎拉有一个独特的想法, 能给她的学生带去阅读的兴奋——制作flipbook (有翻页效果的电子书) 。每位六年级的学生把一本普通的图画书转变成有声数码图画书, 用到的工具和软件包括GarageBand、iTunes、扫描仪以及i Move。首先孩子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童年图画书带到学校;然后莎拉上了一节关于表现形式的课, 体现出阅读者的语气、音量和音调的变化是如何让一个故事变得更生动。当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完成阅读后, 莎拉向他们展示如何使用GarageBand录下自己的声音, 然后听录音编辑错误, 添加过门音乐和翻页效果。最后他们把这些个人的播客作品上载到学校的一个iTune频道, 那里是二年级学生的收听中心。这个实践既能帮助年幼的学生训练流畅的听力, 也能让年长的学生练习阅读的表现形式和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创作。

建立自己的视频服务

特色:霍里县学区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制作教育视频节目, 并把这些视频材料上载到他们自己的服务器, 提供给教师使用。比如最新的视频节目是一个科学类系列, 叫做“永恒的荒野”。学区媒体服务协调专员戴维·贝尔说, 这有助于简化教学资料繁琐的分发过程, 确保DVD和录影带已送达区内的50所学校。流媒体视频可以为学区内需要进修的教师、回家学习的学生、家长以及电话会议等提供服务。为此, 他们支付一次费用5000美元购买了这套视频编码器。到目前为止, 他们的网络视频项目运行良好。

寻找技术经费

特色:五年前, 当托马斯任学区技术主管时, 犹他州改变了年度拨款中教育技术经费的比重, 削减了60%。Tintic学区的信息技术预算被迫取消, 使得这个乡村学区陷入困境。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难倒了不少人, 但不包括托马斯。他立即开始寻找替代资金。托马斯第一笔成功筹资来自向州府专项教育基金申请的50000美元建筑物改造款。这些钱被用于改造四所学校的老旧布线系统以升级其网络和电话通讯。他还获得E-rate网际连接基金25000美元的资助, 用来建立无线网络和升级学区的网站服务器。接着, 托马斯注册到了eMints项目, 这是联邦政府拨款“利用技术提升教育” (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项目下的一个专业发展资助计划。利用这笔拨款, 学区内的四间教室获得了按生机比2∶1的电脑配置, 另外还有投影、数码相机以及教师笔记本电脑。他还找到附加经费——在线考试州专用基金——使学区能继续eMints项目, 并新增加了五间教室加入这个项目。值得惊喜的是, 去年犹他州恢复了学区教育技术拨款。Tintic学区主管罗恩·巴罗指出, 正因为托马斯的创新融资, 使学区在没有拨款的年份中科技计划从没落下半拍。

把iTunes作为评价工具

特色:以前在埃斯孔迪多联合学区, 学生们总是在每节课前边嘟囔边把iPod收起来, 而现在该区的八年级以下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iPod等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了。这是学区技术媒体主管凯西·雪莉创建的一个独特的项目——IRead。该项目让学生使用iPod和第三方录音配件, 录制自己流利的阅读和理解练习。学生仅需对着录音设备朗读短文, 捕获的声音记录文件被传输到iTune创建一个数码记录, 或者转换为电子档案袋中成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埃斯孔迪多学区的研究数据显示, IRead项目是成功的;与原来相比, 增加了2~4倍的学生在阅读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方面大为提高, 这归功于在教学中使用iPod。第二语言学习者也受益于这个项目, 学生能更轻松地练习复杂单词的正确发音。

技术的回归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第5篇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 可与《诗经》《楚辞》三足鼎立。汉乐府中那些描写现实生活并富有人情味的叙事诗和抒情诗, 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独一无二的瑰宝。下面, 笔者从艺术技巧的角度谈谈汉乐府的特点。

熟练的叙事技巧

汉乐府中叙事诗的叙事技巧十分熟练, 它远远超出《诗经》时代基本上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 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的成熟。诗的叙事技巧, 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 故事完整, 情节曲折。

代表汉乐府最高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就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君主制对他们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 按刘兰芝被休弃﹑焦仲卿求情﹑夫妻告别﹑兰芝被遣返娘家﹑县令求婚﹑太守求婚﹑被迫改嫁﹑夫妻诀别﹑双双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 情节跌宕起伏, 波澜横生。《孤儿行》等其他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

2. 擅长细节描写。

如《孤儿行》这首诗, 描写兄嫂虐待孤弟, 通篇只讲了三件事, 即兄嫂命令孤弟为他们经商、汲水和收瓜。特别是通过对“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这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 构成了一个矛盾发展异常集中、紧凑的戏剧性场面, 突出表现了孤儿所受的痛苦。

3. 详略有致。

《十五从军征》开头以“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两句交代了一个老兵多年的从军经历, 然后用十四句诗详细描写老人白头归来,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凄惨的景象:家屋衰败残破, 已成为雉兔的栖身之所, 以致见到人时兔入狗洞, 雉飞梁上, 给人一种荒凉感;当他走进家门时, 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的野谷, 井台上生着野葵, 满目苍凉。这样, 人生的苦难, 社会的黑暗, 都尽在其中了。这首诗虽只有十六句, 却写得从容舒缓, 无局促之感, 无不得益于详略有致。

4. 侧面烘托很有特色。

《陌上桑》中,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而人类对异性美 (尤其是在形貌方面) 更为敏感。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有意无意地做出的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 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 这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 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不拘一格的句式

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 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杂言从二言到六言, 形式自由, 句式多样, 错落有致, 不拘一格, 显得活泼奔放。五言虽比《诗经》多了一个字, 但音节单双配合, 节奏、韵律富于变化, 又增加了表现的容量。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 汉乐府民歌由杂言渐趋五言, 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 汉乐府民歌也不再有重章, 与《诗经》相比, 在诗歌的结构上有所发展。

质朴清新的语言

乐府民歌采于民间, 源于生活, 为下层人民“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之作。它通俗明快, 不加雕饰, 浑然天成。

1.洗练的叙事语言。

汉乐府民歌多用口语, 亲切朴素, 感情强烈真挚, 如《东门行》“出东门, 顾不归, 来入门, 怅欲悲”, 仅仅十二个字, 就写出了一个男子为生活铤而走险, 却又不放心爱妻与幼子, 去而复归的过程和满腔悲酸的心态, 描写极富感情色彩。

2.精彩的人物对话。汉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第6篇

一、广西本土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在近50年广西本土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较为迟缓的。这不仅仅归咎于经济的欠发达,关键还在于美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陈旧。

观念的陈旧主要体现在把“广西本土美术”定格在“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少数民族美术之上,而缺乏与外界交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使各种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疯长的今天,广西仍未看到一支具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创作队伍,也没有一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现代美术展。就广西本土美术教育而言,其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的美术理论和技法为主,代表广西民族特色的花山壁画和铜鼓文化等本土艺术资源未正式纳入课程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仍然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未充分深入到各民族地区,通过更丰富的田野调查、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因此,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本土资源丰富,却未在美术教育中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优势。

二、漓江画派在广西本土美术教育中的典范作用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为实现广西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广西的本土文化建设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在近几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本土美术教育始终是讨论的焦点:一方面是对广西过去在美术教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另一方面是对当下广西美术发展势态的不断反思,迫切需要一支势如破竹的美术创作力量来重扬广西美术教育的风帆。漓江画派的出现无疑在这个转型时期为广西的本土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转机。

(一)文化自觉的提升

漓江画派是在广西本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画家团体,它的出现不但成为广西文化的一种标识,而且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首先,为广西本土美术发展获得文化自信和话语权。近年来,漓江画派在国内外多次成功举办的大型画展得到业内外人士的好评,为广西的美术发展赢得了文化自信和一定的话语权,让人们不再把广西本土文化定格为落后的“草根文化”或“山区文化”。

其次,丰富广西本土美术的文化内涵,并为本土美术的创新输送新鲜血液。事实上,漓江画派传承了古代桂林山水画家、岭南画派和民国旅桂画家的文化特质,并具有一种师承久远、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特质和内涵也将成为广西本土美术发展的内动力。当下,画家们通过创作和展览充分展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的同时,并将国内外现代艺术观念或其他少数民族元素融入创作和教学中,为本土美术的发展和创新输入新鲜血液。

再次,扩大了本土文化的外延。传统的广西本土美术是以花山壁画、铜鼓文化为主的单一的红土文化,但通过漓江画派的多次作品展示,让更多人认识到广西的本土文化也包括具有深厚传统历史的海洋文化,并从原来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摆脱种种成见,为广西本土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供强大理论指导。

(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版画家陈烟桥先生提出:广西的美术教育必须凸显地方特色,这个特点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本土资源进行创作。漓江画派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创作群体,更是一支强有力的人才培养队伍。画派的画家大多来自各高校的教学岗位,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美术理论和技法的传授,带领学生深入自然和生活,将本土艺术语言融入创作和对民族艺术热爱的情感之中,这种因地、因材施教无疑对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提高其道德素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更直观地把本土资源引进教学中,漓江画派联合政府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在最具地方特色的元宝山和兴坪等地一一建立写生教学基地,把教学课堂搬到实地去考察、体验,这对学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情操无疑有很大的提升。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画派每年在区内外举行的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这使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的美术动态有一个深刻体验。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本土美术资源的同时,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和西方前沿思想,如雷务武的版画工作室开始引入水彩画创作技法和工具,黄菁工作室注重本土艺术与蒙德里安的后现代艺术符号结合,特别是近期在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自由自主”画展,让我们感到了广西现代美术的气息。

(三)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普及教育主要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还包括对校外普通人群的美术教育。在地域美术教育中,漓江画派画家通过写生、展览和出版专刊的形式引导校内外人士认识和了解广西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如在北京成立漓江画派展示中心,在广西桂林建立的漓江画派美术馆,在广西灌阳建立的漓江画派中学,等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和重视广西的本土文化,从而增强其责任感、自豪感,积极加入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行列中来。

由于普及教育无法满足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培养专业的专门性人才。所谓专业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本土文化的继承人:艺术类院校中的研究生和青年美术教师是画派培养的重要对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人格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画派画家一方面通过作品义卖来资助山区办学或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或青年教师定期举办个人画展或专题讲座来展示、汇报专业成果,同时,每年画派会指派一定数量优秀画家去国内外进修或调研,以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

三、结语

艺术评论家尚辉认为:“地方画派是地域文化繁荣的标志,对地方画派的自觉打造,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形成地方品牌效应,对当地的绘画也能够形成一种向心力,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画家群,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当地绘画的发展,这在稍嫌浮躁和混乱的当代画坛无疑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漓江画派的画家在创作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引领广西现代美术发展的同时,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为培育新型美术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精选6篇)区域性特色教育的典范 第1篇早在公元前313年, 这里就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先哲, 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