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精选8篇)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第1篇

面对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 诗人往往借写乐事来常渲泄。当异族的铁蹄踏遍中原大地、大江南北之时, 诗人感受到的是:“笛里番腔, 街头戏鼓, 不是歌声。” (刘辰翁《柳哨青.春感》) 正直而有良心的士大夫们, 在音乐诗中往往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充满了对被侮辱迫害的乐工乐妓们的关切之情景。而那些歌舞乐妓、受宠于皇帝的宫女佳人, 诗人同样为她们不公平的遭遇和可悲结局义愤填膺, 唱了一曲曲动情的挽歌。唐代的何满子, 是一位来自异国的歌手, 在唐宫中为皇帝吟唱多年, 仅因一次偶然的过失就被处死。张祜为此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宫词》:“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短短四句诗, 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由于音乐能给人以深刻的情绪记忆, 所以音乐诗中还大量表现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抒发诗人的思乡念友之情。“横笛怨江月, 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天外, 曲绕胡关深。相去万余里, 遥传此夜心。” (王昌龄《江上闻笛》) 由于对故人的怀念, 诗人只好将难以排解的幽情, 借助笛声传到万里之外的故人心中。范仲淹的《渔家傲》是一首绝冠千古的边塞词, 其中“四面边声连角起”, “恙管悠悠霜满地”等音乐描写, 极富边地特色, 使这首词充满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外在反映”常体现在人物听音乐时或欣赏完音乐后的表情、语言或行动上。比如当人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音乐声中时, 常常出现如下表现:或闭目颔首, 或扣指击拍, 或目不斜视, 或侧目扭身等。总之, 所有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音乐上了。

“内在感受”即写出听众在受到强烈的音乐刺激后获得的种种感受, 即融情于音。融情于音是音乐欣赏中的最高境界, 是除了语言以外任何方式都难以表现的, 因此“绘声”是作者们孜孜以求的。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诗:“昆山碎玉凤凰叫, 芙蓉泣露音兰笑。”前一句以声喻声, 说箜篌的声音清脆得像昆仑碎玉那样动听, 柔和得似凤凰鸣叫那样悦耳。后句以形喻声, 用芙蓉哭泣、香兰欢笑 (都很妖美) 来比喻乐音由低音向高音的舒缓转变。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第2篇

乐群小学

杨艳

「摘要」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人文与情感的体验。学生的需求应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享受到充满情趣、愉悦气息的音乐学习生活。

关键词:掌握姿势 创设情境 交流互动 尝试创编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情感艺术,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把这种情感真切的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要学生按照老师期望的要求来演唱,导致大多数学生演唱时表情呆板,无所适从。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相反,会扼杀孩子唱歌的兴趣,这对于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意识和提高音乐表现力及创造力都是不利的。学生的情感被剥夺了,他们怎么能唱出动情的歌呢?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真正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姿势,学会表情

正确的姿势是保证学生唱歌时正确呼吸、发声和歌唱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站着或坐着唱歌,都要精神饱满,身体端正,自然而不紧张。试想,一个趴着腰、坐姿随便的学生能唱好歌吗?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端正、持久的好习惯。

演唱时的口形要根据发声、咬字吐字的需要,自然而灵活的张合,但基本上要保持椭圆形。嘴唇要灵活,不要鼓起,下巴要自然放松,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微笑时颧骨抬起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才算是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

二、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国歌》是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会唱的歌曲,更是向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歌曲。因此,在教唱《国歌》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旧中国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和中华儿女不屈不饶英勇抗争奋起救国的壮丽场面,在此基础上再教唱《国歌》,当唱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可结合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的歌曲,除去音乐旋律提示的情感体验,单靠一些简单抽象的歌词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很难的,对此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语言难以描绘的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具体逼真地表现出来,这样,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画面相结合,能把学生带到一个现实的世界。为学生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情境,学生唱起歌来自然既有兴趣又有激情。

另外,对于一首新歌,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对歌曲意境发表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在教唱《小白船》这首歌时,有的学生将天空想象成蓝色的海洋;有的学生提出夜空应该是宁静的;还有的说月儿像小船,我和小伙伴一起坐在船上飞,小船儿轻轻荡漾在蓝色的海洋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出的歌曲意境,要比教师主观灌输的想法更易让他们接受、理解并表现出来。同时,可结合校园集体舞《小白船》进行边唱边跳活动,可想而知,这样做小学生会唱得更起劲,效果会更好。

三、交流互动,传递感情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蕴含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品中涉及的故事入手,先讲述歌曲中所描绘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各自讨论对歌曲情感的不同体验,让他们在听听、唱唱、说说中进一步深化对歌曲的情感理解。我在教唱儿童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给学生讲王二小在抗日战争时把日本鬼子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英勇牺牲的动人故事,然后利用视频播放这首歌曲进行欣赏,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王二小真勇敢,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希望今后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一个煽情的故事,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引导孩子进入一种高尚的情感世界。当孩子们演唱这首歌曲时,群情激昂,他们用赞美的歌声表达出对王二小的敬佩之情。

另外,我在教唱《妈妈的眼睛》这首歌时,我先提问: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妈妈现在在哪里?想不想妈妈?通过交流互动,在唱这首歌曲时,很多学生哭了。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都无机会见到妈妈,条件好的也只能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这对培养学生的亲情无疑是有好处的。

四、尝试创编 升华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在学会歌曲《我们的田野》之后,我尝试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以《我们的校园》为题改编歌词,要求做到“字音对位,语言流畅”。同学们在分组创编过程中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创作了许多内容、题材不一的歌词。如:“我们的校园,热闹的校园,操场的四周,栽着碧绿的樟树,宽阔的操场,是我们快乐的天地。”等等。学生唱着自编的歌词,神情特别投入,演唱特别认真。

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按照歌曲的旋律、节奏创编歌词。这样学生的演唱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

激发学习兴趣 传递音乐魅力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音乐;高中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音乐课程由《音乐欣赏》转变为《音乐鉴赏》,并且成为必修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转变到理性认识,能够通过所学的音乐知识来分析和鉴赏音乐。然而,能让听惯了快餐式流行音乐的学生主动去对严肃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也决非易事。

我们知道,音乐要素主要就是: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织体等等,但是如何能够让学生主动运用这些要素来提高对音乐曲目的分析能力呢?

开学初,给学生上了第一单元的课程。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兴趣不是很高,更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和辨别了。当时我心里产生很大的困惑:难道我们的学生音乐素质如此差吗?难道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交响乐吗?

冷静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学生不喜欢音乐,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去理解课本上的音乐内涵,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曲目学生们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听当然更无从去分析!学生的兴趣与曲目的选择有直接的联系。目前,学生的歌曲曲目选择过于狭窄。除了被认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长久不变的教科书上指定曲目外,就是老师和家长认为适合青春期中学生特点的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特定的对象群体,基本上没有扩展的空间。以上两类歌曲的教学不能说没有必要,但现代的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学生接受的外来信息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如果只停滞在固定的程式化的一些传统曲目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兴趣减弱、审美疲劳。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态。我们必须要换位思考、拓展空间,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尝试一种反串的心理暗示和期待,在曲目选择上寻求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突破。在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而是让学生给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这堂音乐课不但解决了我先前的疑惑,并且为以后课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让他们自己来分析所喜欢的音乐,就这样,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开始了。在这节课里,我听到了以前没有听过的带着时尚音乐色彩的轻音乐、韩国歌曲、欧美歌曲、在国内素有“低音炮”之称赵鹏的歌曲,还有著名的“海豚高音”Vitas的歌曲。学生们之所以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它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直诉心声的歌词和现场表演对于感官的冲击力等,这都与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不谋而合。课堂上,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地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热情洋溢地进行着点评:喜欢传统的轻音乐加入摇滚节奏;喜欢韩国歌曲的优美抒情,喜欢欧美歌曲配器,喜欢赵鹏磁性的低音,喜欢Vitas高音的华丽色彩,等等。

整堂课下来的效果非常好。从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学生不是音乐素质低,而是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得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一堂学生给老师上的音乐课,使学生找到了音乐鉴赏的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感受源自喜爱的音乐风格。同时,通过创造宽松、民主的音乐气氛和环境,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以《新课标》为准绳,我又尝试精心挑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内容,扩充视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通俗音乐的分析,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织体这些音乐概念,学生很快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理解概念后再回头分析教材中的曲目,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第4篇

一、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艺术作品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力, 特别是音乐作品, 更能引发听众的无限遐想。教师在教学之初, 首先要善于挖掘, 巧妙设计, 精心构思, 才能引领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时, 让学生演唱《春天的小河》, 我运用提问导入:同学们, 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找找看, 在上学的小路上, 美丽的校园里, 还有哪些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脚步离我们近了, 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吧!老师这样一种极富温情的提问, 自然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的教学自然就轻松了。此外, 音乐教学中, 运用故事导入也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第六单元《森林里的故事》时, 我在音乐声中给小朋友们讲述蓝精灵和格格巫的故事, 小朋友都被故事情节吸引, 有的甚至被吓得惊叫起来, 最后问我:那蓝精灵最后胜利了吗?格格巫是不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这样的导入氛围中, 学生能不认真听课吗?故事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当然, 教师要针对教材的不同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喜好, 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的音乐兴趣不断得以提升, 也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持久地保持。

二、创设贴近学生心灵的情境, 滋养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 由于其独特的优势, 能够为小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中,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投身音乐实践, 不断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同拥有一个家》时, 我通过视频, 给学生播放SOS儿童村电视剧的资料, 然后问:小朋友, 刚才大家看了一段影片, 里面的小朋友都没有家, 他们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也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 他们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来温暖他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共同拥有一个家》。再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赶花会》时, 通过课件展示百花盛开, 人们载歌载舞的盛况, 让学生沉浸在花的海洋中, 自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同样, 在教学《密西西比河》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汤姆叔叔的小屋》, 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 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歌曲的内涵, 这样学生自然很快地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之中, 轻松掌握了歌曲的精髓。

三、让师生的心灵和着音乐律动, 引导学生感悟音乐

师生的心灵和着音乐律动, 是音乐教学的最佳状态, 此时学生灵魂与音乐协调地融为一体, 学生用心灵去触摸音乐, 在对音符的感悟中产生真切的体验。学生在品评音乐的过程中, 可以极大地感知音乐世界的迷人魅力, 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本领。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心灵的律动, 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单调机械, 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情境中不断感知别样的教学风格, 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放飞身心, 触摸灵魂的通道。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怎能不产生对音乐世界的无限向往, 怎能不让音乐课堂犹如磁石一样, 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音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一定会得到拓展, 小学音乐课堂也一定会因此变得灵动而多彩。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赶花会》时, 结合其中很多富有民族色彩的民歌, 我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让他们即兴表演, 引导他们在对音乐的感悟中, 随着舞蹈的动作, 和着节拍跃动起来。如挤羊奶、打猪草等动作, 最后, 再将这些动作进行整合, 师生共同创编小舞蹈,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与学生同乐。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们激情高涨, 兴趣盎然,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触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音乐课堂中, 演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教师可在演唱方式上, 根据教学内容, 分别运用齐唱、独唱、重唱、对唱等各种形式, 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 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深情的范唱等, 给学生以情绪的感染, 使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黄梅戏选段《对花》时, 教师可以自己唱问段, 让学生唱答段, 在一问一答中, 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又可让学生常听常新。另外,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说唱竞赛等活动,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寻找快乐, 不断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感。

总之, 音乐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创新方法, 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音乐课堂的向往, 时刻拥有对音乐学习的良好心态和体验, 让音乐真正成为学生的必需, 成为学生心中最美好的东西,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 更加迷恋音乐。

激发兴趣 培养情感 享受音乐 第5篇

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影响。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情感教育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音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兴趣导入,享受音乐

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半,如果在学习新课之初,教师以兴趣为导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感受美感。

1创设情景导入

如欣赏晋时桓伊所作的《梅花三弄》,我以文人墨客的三品为教学线索,通过品花、品诗、品乐贯彻《梅花三弄》始终。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梅花的图画,然后引导他们吟诵赞美梅花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接着逐段欣赏《梅花三弄》。通过生动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作品意境中,教学新课也就比较顺利。

2音像图画导入

提倡视听整合是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的表现语是静态的,要使它流动起来可以借助媒体,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音乐形象。我在课堂中,将诗歌、图画、多媒体等引入课堂,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如在欣赏《天鹅湖》的教学中,我采用视听结合这一手段,通过媒体讲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画面、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3范唱范奏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范奏,可以把作品所表达的音乐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加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把握音乐形象,全面了解作品。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先弹奏这部作品,或者先随伴奏音乐深情唱《化蝶》,让那熟悉、优美而缠绵的声乐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再顺势指出:“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大增,一节课的导入就这样巧妙完成。

4谜语故事导入

中学生同样喜欢谜语及故事。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首先以“森林里的小动物”几个谜语导人,学生对此很有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结合故事开展一系列“改编动物故事”“模仿动物声音”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锻炼了表达能力,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

二、学科融合。享受音乐

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教学时,如果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剖解课”是不行的,应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进行更宽泛一些的探索,使音乐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1将音乐与文学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人余光中的《乡愁》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

2将音乐与历史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欣赏《黄河大合唱》,并给他们讲述了这首歌的产生背景:1938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附近东渡黄河,转入梁山抗日根椐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避礁石冲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的《黄河》诞生了。通过这段历史,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

3将音乐与地理融合

欣赏“中国民歌”时,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讲解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到处都是杨柳垂岸、小桥流水,连人都长得小巧玲珑,使得音乐风格也委婉秀丽:北方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土地,气候寒冷,人长得高大彪悍,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学生听了之后,回想起自己旅游时的见闻,都认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4将音乐与美术融合

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河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又如,在欣赏内蒙古长调《牧歌》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图片,学生又感受到了美丽的草原景色。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学习兴趣中享受音乐,在学习欣赏中享受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激发的实践策略 第6篇

一、问题探究, 激发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展示一些普遍认同的“音乐结论”, 让学生探寻这些结论的“渊源”, 即“音乐结论”背后的音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要素组合、创作思维等。

比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 先让学生阅读歌词, 并欣赏范唱, 然后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把大海比喻成故乡?”“歌曲中哪句歌词最能表达作者对大海故乡的深深情感?”让学生以开放式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各自的理解与认识。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时, 及时给予提示。这种探究问题的设计,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大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唱歌曲, 激发情感

唱好歌是在会唱歌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这是因为, 音乐教学需要把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一起。因此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逐层深入地学习, 可以让学生从音乐的本质上去理解作品自身所隐藏的内涵, 更能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注入歌声。

在《大海啊故乡》的学唱中, 首先在课件中插入规范的三四拍图片, 或者在黑板上规范板书, 让学生聆听录音范唱, 寻找的节奏型。告诉学生《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节奏, 请学生一边听, 一边找。在学生感受这种节奏型所带来的韵律美的时候, 教师以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波涛起伏的大海形象, 并学会与教师一起体会节奏中摇曳、动荡、推动的感觉。

紧接着教师以钢琴伴奏的形式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进行范唱, 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范唱情绪的变化, 并组织讨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从音乐的角度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把学生的学习带入歌谱的学习, 从理性上认识这种变化。在教师范唱和学生的学唱中不断感受歌曲所包含的“深情、诉说、回忆、激动、高涨、歌颂、颂扬、感叹”等情绪变化。学生在了解歌曲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演唱获得了情感。

三、理解背景, 激发情感

1.促进对歌曲创作内涵的理解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 包含着创作者的理解和演唱者的理解, 不同的理解又会演绎出不同感情的表达。比如在歌曲《小小的我》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让学生懂得“小小的我”的深刻含义, 特别是朴素而又促使人积极进取的歌词经过理解, 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波动, 以这样的基础走进音乐当中, 得到的必将是真情的感悟。

2.通过视听结合效应构建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 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 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 对审美对象产生愉悦、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都重视音乐的聆听形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联觉。如欣赏歌曲《小小的我》, 在优美的旋律和图画中, 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欣赏着大自然中嫩绿的小草, 涓涓的溪流, 还有朵朵小花……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小的我”已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不仅深深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中语言的情感美、美术线条的流畅美、音乐似流水的优雅美, 同时也体验到视听画面所表达的自尊、自重、自豪的情感, 能用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唱歌, 体验到“小小的我”与集体的密切关系, 能理解“汇涓成海, 聚沙成塔”的哲理, 并懂得“成就大业, 从点滴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等人生道理。

四、创作表演, 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即进行艺术创新, 引起情感的升华。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第7篇

小学音乐欣赏课, 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音乐创作力、表现力为教学基础, 以创设情境为方法, 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 开阔视野, 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欣赏力。接下来我以音乐欣赏课中的切身体会, 谈谈欣赏中如何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油漆是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需要大力加强。特别是情感, 它在非智力素质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而创设情境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基础。根据上述理论, 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创设的新颖性、真实性、趣味性, 让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方式, 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 积极参与, 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用音乐来创造自己人生舞台。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创设适当的情境,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好奇心, 运用各种资源和信息创设音乐内容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音乐回归自然生活。

良好的开端为今后持之以恒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 精彩纷呈的导入, 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二年级《动物狂欢节》的课程中, 我利用神秘而抑扬顿挫的语调导入, 将学生带入场景。“同学们, 我们将开始一段神秘、美丽的森林王国之旅, 我们一起启程吧”让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入座, 于此同时, 我利用现代教仪器学打造了森林的神秘、新奇的氛围,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绿荫葱葱的森林, 各种各样的动物们在奔跑, 在追逐, 还有色彩斑斓的蝴蝶在万花丛中展翅飞舞, 以它们特有的舞蹈和歌声来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同学们被新奇的情境吸引着。同时, 我引导学生辨析各种动物的声音并模仿。通过音乐营造的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威武的狮子、凶猛的老虎、顽皮的猴子、可爱的大熊猫、还有美丽的斑马, 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导入, 让同学们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 利用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大胆的表现力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让学生体验表演的快乐。有的表现出大熊猫的憨实、可爱, 有的表现出猴子的调皮、伶俐, 有的表现出老虎的凶猛、霸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活跃的学习气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可以更专心致志地钻研,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方面讲,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 反之, 兴趣也是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材内容的相互融合, 展现教科书的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结合自由教学法, 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通过该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肢体与思维的结合的表达, 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 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 感受、理解音乐

音乐史由无影无形的乐符编织成情感之网, 它能让你感受到欢快、轻柔、哀伤的。在《小青蛙》的教学过程中, 我播放幻灯片, 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 在屏幕上呈现了皎洁的月色下小青蛙相互追逐、嬉戏、跳跃的场景。当面对风暴的侵袭, 小青蛙表现出的英勇。于此同时, 让学生对场景进行模仿, 有的蹦蹦跳跳, 有的酣睡, 有的捕虫, 同学们淋淋尽职的表现出来了。伴着音乐的节奏变化, 融入了故事,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

2. 主动学习, 重在创造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深化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在一年级的《玩具兵进行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创编, 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让学生自由发挥, 提升学生创编能力。在音乐的陪衬下, 有的高昂阔步, 有的结伴战斗,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拓展思维, 进一步加强自主创编能力。

三、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 每个人都是潜能客体, 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 以设问形式为学生提供引导过程, 让学生积极探索, 积极创造,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创造能力。在二年级《动物狂欢节》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工具播放狮子不同的吼叫声, 问:为什么狮子的吼叫声不同呢?每一声代表着什么含义呢?让同学们展开联想, 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狮子的勇敢、威武的形象展现出来。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创编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激发的实践策略 第8篇

一、问题探究,激发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展示一些普遍认同的“音乐结论”,让学生探寻这些结论的“渊源”,即“音乐结论”背后的音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要素组合、创作思维等。

比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先让学生阅读歌词,并欣赏范唱,然后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把大海比喻成故乡?”“歌曲中哪句歌词最能表达作者对大海故乡的深深情感?”让学生以开放式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各自的理解与认识。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提示。这种探究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大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唱歌曲,激发情感

唱好歌是在会唱歌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这是因为,音乐教学需要把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一起。因此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逐层深入地学习,可以让学生从音乐的本质上去理解作品自身所隐藏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注入歌声。

在《大海啊故乡》的学唱中,首先在课件中插入规范的三四拍图片,或者在黑板上规范板书,让学生聆听录音范唱,寻找“3/4X X X · X X | X X X - |”的节奏型。告诉学生《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节奏,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找。在学生感受这种节奏型所带来的韵律美的时候,教师以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波涛起伏的大海形象,并学会与教师一起体会节奏中摇曳、动荡、推动的感觉。

紧接着教师以钢琴伴奏的形式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进行范唱,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范唱情绪的变化,并组织讨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从音乐的角度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把学生的学习带入歌谱的学习,从理性上认识这种变化。在教师范唱和学生的学唱中不断感受歌曲所包含的“深情、诉说、回忆、激动、高涨、歌颂、颂扬、感叹”等情绪变化。学生在了解歌曲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演唱获得了情感。

三、理解背景,激发情感

1.促进对歌曲创作内涵的理解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包含着创作者的理解和演唱者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会演绎出不同感情的表达。比如在歌曲《小小的我》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让学生懂得“小小的我”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朴素而又促使人积极进取的歌词经过理解,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波动,以这样的基础走进音乐当中,得到的必将是真情的感悟。

2.通过视听结合效应构建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愉悦、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都重视音乐的聆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联觉。如欣赏歌曲《小小的我》,在优美的旋律和图画中,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欣赏着大自然中嫩绿的小草,涓涓的溪流,还有朵朵小花……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小的我”已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不仅深深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中语言的情感美、美术线条的流畅美、音乐似流水的优雅美,同时也体验到视听画面所表达的自尊、自重、自豪的情感,能用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唱歌,体验到“小小的我”与集体的密切关系,能理解“汇涓成海,聚沙成塔”的哲理,并懂得“成就大业,从点滴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人生道理。

四、创作表演,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即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欣赏了《大海啊故乡》之后,让学生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演绎他们对大海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不仅可以反馈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达到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了基础。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情感激发音乐魅力(精选8篇)情感激发音乐魅力 第1篇面对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 诗人往往借写乐事来常渲泄。当异族的铁蹄踏遍中原大地、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