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精选2篇)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第1篇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就今天所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国学热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学国学,宣传国学。随着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学热又热起来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的国学作品从央视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种现象如作为传统文化回归可以看成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但有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的回归是文明的倒退;也有人坚持,并将国学作为视为民族信仰的主题,更有人将它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比,提出了另一种论调。
这次国学热的出现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国学热,我们应该看到“热”的背后所出现的问题。
一、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国学热
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曾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大国,沦落为在西方的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封建帝国。巨大的反差,使国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感情色彩明显占据上风,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那个样子,全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惹的祸,于是乎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全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儒家思想先后遭遇过数次大劫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也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二)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
在国际上,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危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一时间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空白和迷茫。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的,这种思想不去填补,别的思想就会去填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所需要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分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另一个精神的支柱,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就成为一种现实需求。这大概也是国学热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今天的国学热
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批判性思维就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使我们的理解力得以提高,从而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批判性思维不是仅指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指对包罗万象的世界进行认识的所有思维方法的总和。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是丰富的,美国学者约翰和查非明确指出,组成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活动有:能动性思维;独立思考;仔细研究情况或问题;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以论
据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讨论我们的想法。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是普遍联系的,面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评论、新闻等等,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随时对它们做出评价、进行筛选和过滤,从中找出适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帮助我们较顺利地达到目标。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如此重大,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做法,否则就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要将批判性思维放在重要地位。而我们的国学并不只是纯粹的书院式研究,不是一层不变止的,国学是发展变化的,是要确立作为民族精神来发展的。其次要冷静思考的是国学的价值对现实人生的作用。目前很多国学班开讲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孩子们穿着传统服装,在学堂里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之后的谦逊,礼貌、小大人似的“世故”,但同时很多家长又开始担心这样的孩子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弟子规》等国学产品背后隐藏的价值系统问题。一方面让孩子在家是乖巧听话的,另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在社会中是有个性的,是可以施展自己的。一方面想让自己的孩子是知书达理的,善解人意,另一方面又想让自己的孩子要有足够的进取心,积极健康向上,而不是固守陈规保守的。这是民间人们对国学热敬而远之的基本态度,这样的态度也足以表现出人们对于国学的追捧其实还是有所保留的态度,我们谈国学时就真的是要想想他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了。国学本质上是民族之本,国家精神之源。当时时代确实存在着文化认同危机,人们信仰的确实,当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目前正前所未有的不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的国家在研究我国的敦煌学,我国的《山海经》,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建立起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适应时和时代社会发展并且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信仰,不是回头来泛泛得读一些《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小学式的教条文字,正如医生治病,不能对症下药,就算是吃不出人命来,但对人终是无益的。
三、总结
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批判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把握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前这一股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我们对一百多年来批判和否定民族文化的一种自我反思,是对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后的一种积极回应。我们应该顺应这股潮流,同时也应认清当前社会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真正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第2篇
在现代生活中, 材料无处不在, 玻璃材料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视觉元素, 是思想观念与艺术形式的物质媒介, 不同的玻璃材料因其特性和纹理形式的不同而影响着装饰作品的视觉效果。在宗教宣扬下的彩色玻璃和装饰艺术下的彩色玻璃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精神属性, 我们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的成长和蜕变,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玻璃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 不管是在建筑物的结构还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 都随着新技术的创新、新材料的出现, 提供了多种物质形态能更丰富创作现代艺术的可能性, 在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痕迹来看, 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源源不断的发展, 所以提高彩色玻璃的工艺、玻璃材料进行循环的利用是它在当代条件下的使命, 从现在的使命下, 迫切的需要我们对彩色玻璃的应用进行综合性思维下的研究和实践性的尝试。
1 综合性思维分析彩色玻璃的应用
1.1 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的情感表现
Gothic”即“哥特式”, 是“日尔曼”或“条顿”的法语同义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由法国的创造, 是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能表现早期基督教的庄严性, 同时, 哥特式的建筑在色彩上的变化让建筑富有戏剧性, 涌现出一种赞叹和异乎寻常的创造性。
在整个空间上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依赖于彩色玻璃的制作、情感表现和空间氛围的营造, 其中哥特艺术中的彩色玻璃制作的成就在艺术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由于教堂内部需要照射连绵的彩光, 所以彩色玻璃画一开始就是哥特式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窗户上的这些玻璃都是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 它们由铅丝联结起来, 而这些铅丝就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人物的面貌是由黑瓷漆精心绘制而成。这种瓷漆还用于绘制人物身上的其它细部, 如衣服等。构成整个画面的各个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问隔里都有一个圣经的故事场面, 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它可以使人们恍惚觉得教堂的墙壁变成了神奇而难以捉摸的东西, 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 相互配合, 色调和谐, 从而使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焕发出宝石般的光彩。然后在加入阳光的照射, 人在宽敞的主殿前, 面对金绣银缀的祭坛, 烛光前的受难耶稣像, 仰望高耸的飞券肋拱, 它们就像一簇簇飞箭, 集中在屋顶, 使人顿觉有升腾之感而那些令人眩迷的玻璃花窗则像开启的一扇扇通向天国的窗户。
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画以宏伟华丽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它卓越地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浪漫激情之间的那种反差和强烈渴望。它以外在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神秘的宗教感受。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画构成了中世纪基督宗教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主要的功能和情感表现都是为了宗教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情感寄托的工具。
1.2 朗香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与光结合的应用
朗香教堂注重建筑的形体和建筑的结构, 用光变化和色彩的丰富性加强建筑的内在活力, 郞香教堂的主要材料运用的是水泥混凝土, 在单调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嵌有彩色玻璃的窗洞 (如图1) , 形成不规则的平面结构和方块、圆形形成的立面达到呼应, 在结构的变化之中, 用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缝隙及窗洞投射下来, 产生一种特殊的气氛。其中光的传递方式有三种, 一是屋顶与墙体之间的带状空隙, 二是竖井上的高侧窗, 三是墙体上大大小小的窗洞。在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光会在室内作柔和的漫反射, 为了追求这种效果, 柯布西耶对各式窗洞进行了精心设计 (如图2, 3) 。
通过光的漫反射形成光束穿透到彩色玻璃, 然后通过不同的入射角度反射入室, 使得加大了空间四壁的进深, 通过映射出来的彩色玻璃的光, 将教堂里的“十”字抽象化, 如果郞香教堂中没有运用到彩色玻璃, 在里面的宗教信徒们只会看到存在的十字光架和不同形状的窗口设计, 单独的看到空间存在的形态, 不会讲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寄托于十字的抽象符号, 不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景放在只有无窗混泥土的盒子教堂里面, 不能想成结构和思想的高度统一, 通过彩色玻璃的调节和控制, 使得宗教“十”字符号抽象引用和在此基础上的自然“光”抽象形成独特建筑形式, 用光和彩色玻璃的结合体现西方宗教的神秘及与自然的对峙。
1.3 沙特尔教堂中的彩色玻璃表现
法国沙特尔教堂以其华晒的彩色玻璃窗和装饰雕刻而最富特色。在教堂的设计中使用骨架券作拱顶, 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 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 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所以用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 使室内光线炫目, 增强教堂的神秘感 (如图4) 。
教堂里的玻璃画整体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画注重细节描绘, 轮廓清晰, 动作姿态因人而异, 通常具有建筑风格, 或呈图2-2《耶稣传》玻璃窗画拱形, 或作自然形态。以《耶稣传》玻璃窗画为例 (如图5) , 里面的画讲述了耶稣的事迹、最后的午餐和圣母的主题, 当时富丽堂皇的玻璃画的出现也引来政治的斗争, 体现出大封建与统治者的思想斗争, 每个代表物的发展都是伴随失败中的成功和体现当时的政治文化的特点。
2 彩色玻璃在现代的发展
2.1 溶胶-凝胶法制的彩色玻璃工艺
溶胶-凝胶法制的彩色玻璃是以正硅酸乙酯、乙醇和生物染色剂为原料应用溶胶和凝胶工艺, 制备了色彩鲜艳、透明度高的彩色薄膜, 实现了有机和无机的复合, 从而达到循环的利用价值, 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观察它的光学性能的变化, 通过可见范围内透视率的变化改变薄膜的厚度和溶胶中染色体的浓度, 实现人为的提拉速度改变彩色玻璃的可见区域, 形成以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 薄膜的透过率有降低的趋势来实现人为的控制。实现人为的综合控制之下, 本身具有表面平整性和实际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都达到室内设计的玻璃产品的相关规范标准, 为了更好的和室内的整体空间和情感的搭配, 利用对9072彩色色屏玻璃色度的改进, 这样玻璃的颜色不是单纯用玻璃的光谱及透过率来下定义, 它还因光源的光谱能的分布不同而异, 从而实现现代生活对玻璃品的要求。
2.2 从回收的角度发掘彩色玻璃价值
直接将废弃的彩色玻璃重新融化生产新的玻璃, 在保留原有的污染、杂质和不改变物理性能的情况下是不能作为玻璃的原材料的, 所以我们系统的展开了用废弃玻璃的骨料作为应用和预制混泥土制品的设计中, 在科学和实验工作人员的精心研究之下, 将废弃玻璃生产高附加值的预制混泥土制品成为可能, 将运用到酸蚀和抛光混泥土的装饰上 (如图6) 。
这种玻璃骨料视为一种潜在的混凝土建筑材料引来了许多混凝土工作者的关注, 让废弃的玻璃成为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是它的价值所在。
2.3 现代玻璃装饰艺术的应用
现代玻璃的装饰艺术有装饰画、装饰品、装饰思维的应用。璃装饰画的艺术效果取决于玻璃材料的应用和表现, 玻璃是装饰画的表现媒介, 不同的玻璃因其特性和纹理形式的不同而影响着装饰画作品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玻璃材质固有的透光性、可塑性、多色性等特质, 并结合玻璃装饰画的艺术特色, 将玻璃的工艺和玻璃的情感与建筑的感情基调统一起来, 玻璃装饰画可以由神秘的色彩传达内在的感染力。玻璃艺术的装饰品突出了理性与情绪相调和的语言融合, 凸显了新的美学意义。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装饰画和装饰品以它独特的韵律美、形式美概括着我们现实社会, 是对自然的规整化、理想化, 充分的体现人们的审美意识, 充分的发挥它独特的特质。
3 结论
通过对彩色玻璃不同时期的研究中, 以综合性的思维角度看待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开拓它在技术层面上新的发展和情感表达上面新的内涵, 实现材料、结构、光等综合性的为实现的目标而服务, 成为材料界发展的共同目标和奋斗的方向, 而且综合性思维会体现在各个方面中, 最终达到最终的设计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宏建.欧洲中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06) .
[2] (法)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大教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法) 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4]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4 (03) .
[5]刘玲.加工玻璃市场看好安全玻璃市场[N].中国化工报, 2008, 03 (07) .
[6]何宝森.论装饰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86.
浅谈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