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学教研范文
秋教学教研范文(精选6篇)
秋教学教研 第1篇
2015年秋季教学教研工作要点
各中小学、幼儿园:
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要点如下:
1、开设“微作文”训练课程。利用《微作文,微微开启习作门——“微作文”训练课程资源》,尝试开设“微作文”训练课程,探究运用“微作文”训练课程资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中心小学为龙头,以各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为骨干,以三至六年级语文教师为成员成立“微作文训练研究中心”,借助网络学习、校际交流,积极开展“微作文”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构建“读写结合型”“前置铺垫型”“专题点拨型”“自主学写型”“重复训练型”等微作文训练课型,不断完善其实施步骤与策略。以网络为平台,推介“微作文”研究成果。借助网络教研及学科骨干教师QQ群,及时推介成功做法及感悟,一方面促教师及时总结、反思,提炼自己教学的观点与做法,另一方面,促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促教师的教研成果得到及时推广。
2、落实武汉市第九届小学生科学探究大赛要求。按照《新洲区关于参加武汉市第九届小学生科学探究大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开展活动,尽量满足所有学校5年级和6年级学生要求,不限定送交份数,网络下载作品不参加评比;各校研究报告于10月19日(星期一)下午5点前送交教育总支,并制定汇总表册(包括研究的课题、研究人姓名、学校和年级、指导教师的姓名<限1人>),研究报告电子稿发到总之群中或继松邮箱中。谢谢!
附:在2014年秋季举行的武汉市第八届小学生科学小课题探究活动中,获市级和区级奖励的教师有:陈红卫(郭岗小学 市二等奖)、郭 浩(中心小学 区二等奖)、孙虎((中心小学 区二等奖)。
3、作好迎接区教研室视导的准备工作。上学期区小学教研室于3月18日到我镇视导,地点在凤凰中心小学。本学期区教研室视导在胜利小学,估计在11月份。视导要求要提前准备好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汇报材料。将上述要求的资料提前收齐。其他小学教学校长也要参加视导活动。胜利小学必须于视导前两天上传一份授课教师安排表,视导结束后上传一篇视导工作小结。(教学视导顺序是:胜利-郭岗-中小-胜利)
4、完成全镇学前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要求填写《新洲区2015年—2016学幼儿入园率基本情况统计表》等表。
5、重视镇总支教学交流活动。本学期在各小学都要举行教学教研交流活动。
6、大力倡导二次备课。积极提倡运用教育云平台汇聚的资源进行二次备课的方式,强化教师主动运用优质资源的意识,促教师学会选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抄写”教案的方式,将备课的重心放在“研究”上,充分运用教育云平台开辟的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如教学微课、拓展资料等),进行整合、优化,形成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各年级各主要学科要建立中心备课组,各中心备课组要建立学科教学群,中心备课组组长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组长,各学科教师要主动积极利用各网站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第二次备课。每一篇教学案都要有主编,中心备课组其他成员都要发表意见,或补充或修改,在经过合作、交流、探究之后形成集体教案,然后打印。
7、大力重视语文教学。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湖北省在2015年开展试点,那么“新高考”估计在2018年推行。有的地方已制定方案,如北京: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了,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一些家长已经认同“得语文者得高考”。
8、继续重视小学一年级拼音及口算的检测。一年级的教师要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会读(声母、韵母)会拼(拼读音节)会算(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各校教师要利用好以往的检测卷,采取多种形式(学生互评互测、家长测评、老师测评、学生自测),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熟练。要建立学校自测、街镇检测二级检测的方式,采取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的检查方式(凤凰中心小学校采取每班随机抽查6名学生的方式;胜利小学、郭岗小学农村学校采取全班抽取的方式)进行抽测,并将抽测的结果进行分类通报。做好迎接区教研室抽测的准备。在去年11月18日区教研室举行的小学一年级拼音及口算测试中,郭岗小学口算100分,拼音87.54分,中心小学一(1)班口算100分,拼音98.4分,中心小学一(2)班口算99.1分,拼音97.5分,中心小学一(3)班口算100分,拼音93.13分,胜利小学口算99.86分,拼音88.34分。
9、继续抓好“20+20”经典诵读与书写工作。各校继续按照2015年春季“20+20经典诵读与书写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法,拟定好实施方案,确保“四到位”:,诵读与书写时间到位(落实到课表);内容到位(每周一首);指导到位(每天专任指导);检查到位(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自测与他测等形式检查)。教育总支继续开展经典诵读与书写工作的督导与检测。为迎接区抽测做准备。一方面将经典诵读与书写纳入到视导工作中,另一方面对经典诵读进行抽查,并将抽测的结果予以通报。
10、继续重视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学六年级考试时间今年提前到6月13日,教学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大约半过月,而且监考也采取分类的形式。19所中心校,采取街镇之间互换监考以及本校非毕业年级教师综合监考的形式进行。所以小考的重要性、影响力跟中考类似。所以不下真功夫,不做苦功夫,不想巧功夫,学校之间不合作,全镇就难共赢。中学九年级今年也有新变化,教育部实行禁补令,九年级假期没有补课,新学期补不补,没有哪个说可以补。如果平时不补课,九年级的有效上课时间会缩短三个半月到四个月,有的科目估计很难有复习的时间,新课刚结束就会走进考场。面对这一新情况如何应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完成教学常规?一定要做好新常态下教学规划。学校做好总体教学规划,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分别做好学段和年级教学教研规划,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要三个年级一起抓,全面优化过程管理。重视各年级的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学情研究,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坚持“低起点、缓坡度、匀节奏”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避免学生过早分化,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
11、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洲区骨干教师教学设计、论文、案例评比。骨干教师要上交《凤凰镇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登记表》。
12、继续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教学模式”等文本写作竞赛。促进教师进行关于高效课堂建设的教育叙事研究和经验提升,推介有特色、有实效的高效课堂典型。
13、不忘2014第二批“教师个人课题” 的结题时间。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时间以学为周期(即一年内)。逾期不申报结题者作自动退出处理。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条件:除结题报告外,围绕个人课题,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有3000—5000字的读书笔记,一篇2500—4000字的论文(含课例、教育教学反思);校学术委员会的鉴定意见;校长或分管校长对研究成果应用效益的意见(如教学效果、学生及家长的反应等)。以上材料10月30日以前必须上交。
教育总支 2015.09.
秋教学教研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规范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与具体措施:
㈠、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实验
1、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继续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
针对本校实验年段的实际,本学期的教研工作将继续秉承“研训结合”的方针,坚持把培训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稳步推进的一项基本保障,贯穿于新课程实验过程的始终。
2、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各种课改实验方案和制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各学科课程实验计划。
3、以实验年级各科教学为重点,扎实开展公开课,推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通过公开课,共同研究,解决课改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新课程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推动课程改革稳健、健康地发展,也为实验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4、开发校本课程。着力开发和实施具有校园气息的校本课程,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㈡、坚持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完善教研机构及教研制度,营造开放、民主、有效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2、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建立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听课、评课、说课、讲坛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3、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为课程改革实验服务。积极参与自治区、市、区三级立项课题,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立足新课程改革,扎实开展课题实验。以应用性为主,以行动研究为途径,以解决课改实验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大力提倡校本小课题,争取“人人有课题、人人搞科研”,从而为新课程实验提供经验。
4、开设校内公开教学活动,本学期开展4—5节校公开课,科组内每周一节研究课,做好优秀课例、教学片段的收集整理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经验文章,参与各级交流、评奖、发表。
㈢、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全面贯彻自治区颁发的课程计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各种检查制度,实行随堂听课制度。
2、建立课堂教学情况交流制度,学校领导、科组长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探讨策略、解决问题。
3、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工作,提高教师质量意识,特别加强扶差培优工作。
4、抓好薄弱班级建设,进行跟踪、了解,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促进共同提高。
5、认真执行区各种教学指导方案,完善校内常规自检方案,做到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6、广泛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科知识互补,实现以活动促教学的目的,并力争在区各项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教师队伍建设年”为契机,营造师德建设氛围。
2、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
3、继续深入开展区级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互动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各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招生巩生工作。
2、参加区开学会议。
3、讨论制订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4、迎接区新课程教学调研。
5、成立学校各学科教研组。
6、参加区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7、各种学生竞赛(作文、数学、歌手、演讲等)选手的物色与培训。
8、选派教师参加区、镇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比赛。
9、校内教学常规自检及整改工作。
10、启动校本课程工作:制定方案并实施。
十月份:
1、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优质课观摩活动。
2、参加区作文教学评选活动。
3、“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申报、立项工作。
4、迎接区级“普实”复查验收。
5、校内教研活动——四年级语文研究课。(周敏安)
5、各种竞赛的准备及选手培训工作。
6、选派教师到南宁参加听课、观摩活动。
7、参加区教师职业道德执行座谈会。
8、选派教师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科教学竞赛。
9、校内教研活动——六年级语文研究课。(吕弢忠)十一月份:
1、校内学生各种比赛的举行。
2、迎接区教育教学常规检评。
3、期中考试的组织、评卷、质量分析等工作。
4、发动学生参加全国书信比赛。
5、组织成立男女教师篮球队,迎接区教师篮球比赛。
6、组织开展校内篮球、气排球比赛。
7、校内教研活动——
一年级数学研究课(刘善兰)。
8、集体备课的组织开展。
十二月份:
1、参加校际教研活动。
2、主题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3、期末考试的复习迎考工作。
4、毕业班教学研讨。
5、迎接市、区课题研究调研。
6、开展校本教研方案的评选活动。
7、教师业务检查。
2009年元月份:
1、迎接区期末工作检查。
2、组织开展期末考试的考试、评卷、质量分析等。
3、学生、教师的各种评优工作。
4、送交学期教学教研工作总结、课改工作总结。
5、优秀学生的表彰工作。
6、各种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
《天净沙·秋》教学 第3篇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选文缘由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丰碑。唐诗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宋词是词中经典,它与唐诗一样,辞采斐然,韵律优美;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意境广阔,内容新颖,形式灵活。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唐诗、宋词文本不乏,但关于元曲的内容罕见,仅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出现过唯一一首元曲《天 净沙·秋》。学习此曲,首先可以让学生轻叩元曲的大门,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认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其次,此曲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通篇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28个字,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秋日美景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掘语文之美,让学生聆听作者心灵的歌声,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再次,此曲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也是耐人寻味的。
备课构想
教学此曲,我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通过让学生熟读成诵,体会其语言美、图画美、意境美。教学中,尤其不能为了让学生理解内容,而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而应该通过渲染氛围,创设意境,激发想象, 开启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蕴含于元曲中的意境和旋律。我的设想就是按照一首曲、一幅画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此曲。
一首曲
在学生认识作者、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后,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多种形式通篇熟读,在朗读时充分遐想,根据自己的认知体验,感受秋景的寂静萧瑟冷清暗淡,抑或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通过熟读,感知作者在选用语辞时的颇费心神。“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6个图景,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再以“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体现了诗人的乐观向上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全曲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不愧为“秋意之圣”。
一幅画
白朴这首曲子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通篇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了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
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从点入手,由低到高“:孤村“”落日“”残霞”几个点连成一条线,再连成一个面,层次清晰,意境深远。又从“轻烟”到“枯树”,再到“寒鸦”,这三个点又连成一个面,渲染了一幅极具诗情画意的水墨画:淡淡的轻烟,老树寒鸦,没有任何加工色彩,让人感觉是寂静的,是忧郁的,是萧瑟的,是冷清的。
“一点飞鸿影下”,承上启下,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顺着这一个点从高处往低处,看到的是生机盎然的一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花常开,草常绿。场景转换了,视觉开阔了,心情也洒脱了,绿树红叶黄花,这些暖色调让人看到的是温暖,是希望,是生机。
其间,学生感情朗读,教师适时在黑板上呈现线条流畅、简洁明快的简笔画,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学生看画诵曲,诵曲想画。
试问,这是一幅画吗?是的,这幅秋景山水画色彩斑斓,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这仅仅是一幅画吗?不是,是空间的美,是艺术的美,是人生哲理。(后附板书)
课例再现
导入:秋天,景色异常美丽,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秋景图欣赏,伴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
生指指点 点 ,发出阵阵赞叹。
一、初读课文,了解元曲
师:孟浩然有诗曰“: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元代的曲作家白朴又赋予了秋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天净沙·秋》。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书空,让你的字写得漂亮。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轻轻地读。(生齐读)
师:缓缓地读。(生齐读)
(师指名读课题)
师:这题目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生:题目当中有一个点。
师: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元曲只出现了一次。“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词有词牌名,比如卜算子、渔歌子、清平乐。曲有曲牌名,比如天净沙、小桃花、干荷叶等等。
师: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
生:(齐)白朴。
师: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关于元曲,请看———
(师课件展示文本,生齐读:“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又分为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师:现在我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元曲。宋代诗人朱熹曾说过: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明白要求了吗?
(生自由读)
师“:读一篇美文,品一杯清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一乐事谁先来享受?
(生1读,不通顺。)
师:请你再举荐一个读得比你好的同学。
(生 2 读)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读得更好的同学,如果超过你,你就坐下。
(生3读,有板有眼。)
师:谢谢三位女同学带了好头。同学们想不想像她们一样读好。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一字不差,但缺乏一点古文的味道,这是因为同学们对曲子的内容不够了解。可以让老师试一试吗?
(师范读,生集体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
二、细读课文,分句晓意
师:这首元曲里有你不理解的词和句吗?请说说看。
生1:残霞是什么意思?
师:真会读书,这个词确实难理解。
生2:飞鸿。
生3:白草。
生4:寒鸦。
师: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把含有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句子写在黑板上,再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打上点。
(生分别板书课文的每一句)
师:如果把这一篇篇经典美文写成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隶书、行书、篆书都是行云流水,韵味十足,不像现代文多了一些“的、是、了”,写出来以后缺少味道。所以,对于经典美文,我们要多看、多写、多欣赏。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一写。
(生练写,师巡视并相机鼓励学生。如:你的捺画写得有笔锋,有骨力;你的竖弯钩像包着一个鹅蛋;“水”字的结构很好;“寒鸦”的“鸦”字很难写,你写得真漂亮。)
师:见识了,同学们写得真漂亮,都不用老师板书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一笔一画写好字,一字一句读好书,一生一世做好人,我已经看到了你们的未来。
师:刚才有同学不理解“残霞”,谁来告诉他?
生1:快要消散的晚霞。
生2:快落下的太阳。
师:霞是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在天空形成的一种大气光象。日落时的叫———
生:(齐)晚霞。
师:日出时的叫———
生:(齐)朝霞。
师:那么日落时快要消失的霞叫什么?
生:(齐)残霞。
师:《说文解字》中解释,“残”是一种酷刑,用利器把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课件展示“残”字的甲骨文写法)双戈相厮杀,根据这个字义,你会想到用“残”组成哪些词?
生1:残疾人。
师:在这里,“残”是余留的意思。
生2:残忍。
生3:残酷。
生4:残杀。
生5:残缺。
师“:残缺”的“残”也是剩余的意思。
生6:残月。
生7:残留。
师:请回答“残疾人、残缺、残留、残月”的同学起立。在这些词语当中,“残”被引申为剩余的意思。(课件展示“残”字的演变过程)
师:太阳快落山时,剩下的一点点霞光,是残霞。(简笔画:残霞)
(生齐读:残霞。)
师:谁来说一说孤村?
生:孤独的村庄。
(师板画:孤村、落日)
师:寒鸦是什么意思?
生: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真会学习。乌鸦黑不溜秋的,一点儿也不漂亮,但它却有着“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美德故事。(简笔画:寒鸦)理解寒鸦以后,我们再看看青烟。
生1:天空中快要散去的烟雾。
生2:屋上的烟囱飘出的烟。
师:你很有想象力!日落时分正是农人们烧火做饭的时候,所以有烟雾。老树指的是什么?
生1:古老的树。
生2:没有生命活力的树。
师:总的来看,这两句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1:凄凉。
生2:萧瑟。
生3:寂静。
(师板书:萧瑟)
师:不同的人对词语和画面有不同的理解,把你的感觉读进字里行间。
(各小组分别读)
师: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情,这首元曲里虽然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但却从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我们再来读一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是啊,秋景多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到此,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思结束了吗?
生:没有,又写了“一点飞鸿影下”。
师:飞鸿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飞翔的鸿雁。
师:这鸿雁飞行的速度如何?
生:(齐)快。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齐)影下。
(师指导学生做表示快速的手势,生带手势读该句。)
师:鸿雁离我们的距离如何?
生:远。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一点。
(师板画:飞鸿)。
师:为什么不说一只飞鸿?
生1:距离远,看不见。
生2:距离远,看上去就像一个点。
生3:这样写更美。
师:的确充满诗情画意。开篇暗淡的景物,经“一点飞鸿影下”就增添了活力。鸿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思念。曹植的《洛神赋》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我们把飞鸿的美读出来。
(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里的飞鸿和李白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一样,指的是作者自己。话说白朴的父亲白华是枢密院判官,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领导,蒙古军攻占南京的时候,幼小的白朴和自己的父母亲人离散,“一代文宗”元好问收养了白朴。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白朴觉得江山已改,岂不悲哉,就终生不愿做官。
师(配乐讲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此时此刻,他很想离开这个暮秋之地。作者就是那只鸿雁,他想飞到自己心中美好的地方去,寻找快乐。这时,相信你遐想联翩,思绪万千,你就是作者的知音,你就是这一点飞鸿。鸿雁呀鸿雁,你告别了这萧瑟冷清凄凉的暮秋后,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1: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笑脸,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冬瓜披上了白白的纱布,茄子披上紫色的袍子。
师:好一幅生气勃勃的乡村乐居图啊!
生2:秋高气爽,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飘飘悠悠在空中飞舞,好像一位位少女在跳舞。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心灵的歌声。
生3: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 ,孩子们在 门外的草 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
师:你发掘了语文本身蕴含的言语之美,文字之美。
生4:秋月轻盈地升起,像一位披着轻纱的仙女。
师:利用非凡的想象力,感受到了蕴藏在文中的精神内涵。
生5:也可能是在秋日夜里,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故事。看见了晚上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
师:感怀故人,思念亲人。
生6:我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谈笑着什么。
师:你的字里行间流淌出优美的旋律。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刚才是想象之景,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的美景。
生(齐):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师: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人声嘈杂,没有雾霾,只有……
生(齐):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师相机板画)
师“:只一枝枫叶,不知多少秋声。”远山青翠,溪水清澈,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这些景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1:清丽。
生2:明朗。
生3:五彩缤纷。
师:这些词语都很美。把你的感觉读到字里行间去。(板书:清丽)
生:(齐)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师:你现在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秋景?
生1:宁静。
生2:平淡。
生3:世外桃源。
师:这首元曲前面部分是写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却色彩斑斓,充满勃勃生机。源自鸿雁,点睛之笔,增添活力。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好一派苍凉而又瑰丽的秋天美景!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情。再读———
(生齐读)
师:曲中没有一个秋字,却处处尽显秋的特点。不愧被后人称为“秋意之圣”。读———
(生齐读)
师:让这个美丽的声音一直吟诵下去。
(男女生分别背)
三、拓展延伸,升华曲情
师:白朴还有三首元曲与这首《天净沙·秋》相媲美,分别是《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冬》,希望大家诵读。
师:比白朴小24岁的马致远有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元曲。(课件展示《天净沙·秋思》)
(生齐读)
师:白朴的曲中只有物,而马致远的还多了———
生:人。
师:什么样的人。
生:断肠人。
师:有词道“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这在马致远的曲子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再读。
(生齐读)
师:一样的时间———
生:傍晚。
师:夕阳西下,此时正是鸟禽归巢、牛羊回圈、人儿归家的时刻,而断肠人却孤独地流落他乡。古道是如此的荒凉萧瑟,西风是如此的悲凉凄惨,瘦马是如此的疲惫无力。此时此景,作者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柔肠寸断?
(生齐读)
师:《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都是元曲小令,仅28个字,寥寥数笔却描绘出了一幅秋日美景图和一幅游子思归图。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读天下美文,做一生雅士。下课!
(实录由王婧茜老师整理)
附板书:
各方反馈
(一)孙建锋
笔者有幸听到李青霖老师执教的元曲《天净沙·秋》,这堂课的艺术价值在于———
恒久地隐含着值得发现和回味的意义群
李老师在观者面前展现的不啻是一节咬文嚼字的诗文课,更是一件经由其慧灵“智造”的“艺术品”,是由可见的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板书与板画的巧妙结构,是由可闻的琅琅书声和曼妙的乐声构成的空灵和谐乐章,是由可感的情智和魅力营造的心与心对话的气场。但她在创课的时候,远不是仅限于“可见的结构”“可闻的乐章”与“可感的气场”,也不限于“听、说、读、写、画”可以表达出来的元素混合体,而是通过可见的形式和可表达的手段,通过课堂的视听语言,表达和呈现可见元素背后的不可见的意义群。诸如,她那“力透黑板”的示范板书背后潜伏着一种写字就是写人的台下真功与硬功;再如,她那波澜不惊的平和心境里蕴含着一种“珠江源”般的原生态与软实力;还如,她以母爱般的亲和力,赏识学生营造的课堂生命情感大场浸染着、抚慰着、营养着、绿化着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季节……一堂好课的艺术价值,不正在于它恒久地隐含着值得人们一再发现和不断回味的不可见的意义群吗?
牖启为师者追求“化境飞鸿”的教学艺术
好课,永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课后,随李老师到达珠江源,登临马雄山巅。“青山绿水”,尽收眼底“;白草红叶黄花”,绵延一片……天地乃大教室,万物乃大课本,李老师岂不是在二度创造艺术语言诠释《天净沙·秋》之魂?在我看来,这种艺术语言只为一件事而永久存在———求自由、解脱。
求自由、解脱的不正是那“一点飞鸿”吗?“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树黄花”,设若寒鸦不能化境飞鸿“,萧瑟”到“清丽”的生命季节何以转换?一个季节,两种人生;一种人生,两个季节。白朴,好一个精神贵族,转换高手!其转换秘境就是化境飞鸿。每个为师者都理应追求“化境飞鸿”的教学艺术,阔放视域与胸襟。生命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不断更新和重生。而且,生命的自我创造精神,推动着教学艺术创造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永远追求自我超越,使教学艺术变成生命蜕变重生的路径。
(二)刘丽波
李青霖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语文课。她的课精致优雅,点滴皆美,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晨,带领我们回溯至红叶纷飞、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色。
一、空间美,尽显元曲魅力
《天净沙·秋》一课的教学层次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过渡自然流畅,宛如行云流水,起伏有致。随着李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诵读,一幅充满韵味又色彩清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具有唯美的镜头感,每一帧定格都是清晰的意象展示。
五年级学生尚未接触过元曲,本文以“秋”为题,全曲却无一“秋”字,教学难度很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老师并未对曲中描述的景物做单独讲解,也没有对全文做注解翻译,而是营造氛围,构建整体空间概念,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行定义立体的具象。孩子们用“幽静“”宁静”“寂静”,三个“静”表达对前两句所述画面的认知,将“青山绿水”之幽阔与“白草红叶黄花”之细微做出比对,让听者真正体会到画中有曲,曲中有画的情、景融合。
二、语言美,富有亲和力
语言美,语感美,音质美。每一个提问,每一句叙述,每一次评价,每一句鼓励,都是那么真诚、准确、清晰,和蔼可亲。尤其是文章范读,完完全全将学生和听众带入了意境。恬静柔和的微笑,悦耳动听的音色,展示了一位名师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李老师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词、句。在一次次自由读、小声读、感情读、领读、范读、欣赏读、情景引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惜字如金却又给人无限遐想。
李老师将《天净沙·秋》打造成为了一堂开放式、充满想象力的课。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感知和感悟的能力。其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插曲,在请学生找一找、写一写的实践环节中,有学生把“霞”字误写成了“露”字,李老师并没有立刻指正她,而是在接下来的全班齐读时,由同学们来发现问题。同时,她并没有忘记对学生的提示,夸奖这位同学粉笔字写得漂亮,让写错字的同学在大家的鼓励声中继续进步。
三、维度美,课堂充满灵动
课堂上运用了简洁精准的课件、音乐、板书、简笔画,多维度辅助教学。开篇用钢琴曲《秋日私语》搭配唯美的秋景图,引人入胜;当大提琴曲《鸿雁》响起,李老师开始娓娓讲述作者生平,并请学生自由想象“飞鸿影下”的场景,悠扬的乐曲让学生完全沉浸其中,加以适时的图片展示,达到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融合,引发出学生们的阵阵惊叹。此时已无需解读全曲,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已经跃然学生心中。
整节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协调有致。信手拈来的简笔画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板书图文结合、设计完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变得灵动丰满,富有诗情画意,让我们自始至终都在欣赏着美,体味着美。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第4篇
1.了解王维及其山水诗的特点。
2.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颜元叔的《荷塘风起》让我们欣赏了在现代文明包围下的自然之美,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王维笔下的自然风光。
今天这节课主讲不是我,而是两位同学。下面就请她们来带领大家学习这首《山居秋暝》。
一、学生活动及其教案所涉及的内容:
同学甲:整体感知
1.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诗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成就最高,与孟浩然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2.朗读诗歌(找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暝 喧 浣
读准节奏: 找一位同学先试着朗读,再找学生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读。
诵读指导:
首联: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旖旎的风光,同时寄托的诗人闲适的心情,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找两位同学在指导的基础上朗读;全班齐读。
同学乙:品味鉴赏
1.通过朗读,大家知道本诗的主体部分是颔联和颈联,在这两联中诗人写了那些山中之景、山中之人?
板书:景:明月、青松、岩石、清泉
人:浣女、渔舟
2.如果让你根据这些景这些人画幅图画,你将如何构图?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给大家留三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在写作本上打个草稿,然后找同学把你描述的图画给大家朗读一下,通过描述来体会诗中的意境。
例如: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感受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同学们再思考两个问题: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明确:文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用局部的,暂时的动来写整体的、长久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园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
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呆在山中,赏心娱目优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结:
《山居秋暝》,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去,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恬淡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背诵这首诗,一会儿请老师来检查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教师活动:评价、延伸拓展
对学生的活动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检查背诵情况,然后配上音乐齐声背诵。
延伸拓展(选用):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描述的那样,诗中的景色清新秀丽,优美和谐,使人的心情闲适自得,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王维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如此美妙的感受呢?试想,如果王维心中满是世间的纷纷扰扰,能感知如此幽美怡静的风景吗?
大家知道王维一生经历坎坷,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半隐半仕,尤其是晚年,更是“万事不关心”隐居于蓝田。让他留连忘返的仅仅是自然界那优美的风光吗?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自然界中参透的道理。林中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磨难,然而它们全都无言的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一切的磨难,统统化作了根下的泥土和孕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又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且得逞又怎样?
王维正是参透了这些,才能彻底的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达到一种“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峰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这一点我们在王维所写的其他山水诗中也有所体现,同学们能背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吗?学生背诵王维的其他一些山水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
虽然,对于诗人消极遁世的态度,我们今天应该辩证的来看,但是,他留下的这些如画的诗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性指标”。我的《山居秋暝》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自己编写教案,为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必须认真深入的阅读文本广泛的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才更好接受。这一系列的活动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学们的教案交上来之后,我根据每个教案侧重点的不同分了两大组:一组侧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一组侧重对诗歌的分析鉴赏。分工明确之后,一组为单位再修改教案。每个组的同学们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写出最终的教案。这能促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最后,在正式讲课前先试讲,老师在教态、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这种授课方式,只是我在新教改过程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有些课文并不适合。
但对于《山居秋暝》这样一首比较简单的诗歌,采用这种学生授课的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编写教案,评比教案,最后推选学生上台讲课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教材的挖掘逐步加深,对教材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个性化赏析在这一节课体现得比较充分。老师在这里真正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相信这样的可也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2010秋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第5篇
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前导,围绕有效课堂教学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我校教学规范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彰显学校诗教特色,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回顾本学期总结如下:
(一)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生命力。本学期学校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持之以恒、狠抓常规落实。常规教学各环节落实到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
1、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同时结合上级精神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至六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在课程的使用和选择上更加丰富多彩。教师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准私自调课、挪课。教务处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使规定的课程顺利进行。
2、狠抓备课实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本学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备课,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备课要做: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预习作业、备板书;要求每单元都有反思,课时反思不少1/4。任教学科都要有计划。一学期进行不少于四次教学检查。检查汇总评为优秀的教师21人,合格的22人。
3、狠抓课堂效益。课堂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倡关爱了解学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定教”,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科学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课堂,进行随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探讨教学对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中层领导不少于15节。分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不少20节,课后及时进行点评。本学期共讲校级公开课、随堂课60 多节次,许多教师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听评课活动,执教老师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优缺点,评课老师也在评课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二)深入开展教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1、抓好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我们在工作上采取“抓常规、促教研、出成果”的策略,在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主体作用。学校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周三为全体教育业务学习日从未间断。根据学期初教研组制订的工作计划,责任到人,避免了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要求各教师把自己负责探讨的专题项目撰写成论文,学校把各教师写的论文向上级推荐,对获奖的给予奖励。由于我校深化了教学研究,积极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2、响应区教研室开展“堂堂清”教育比武活动,同时也为参加街区 “堂堂清”比武活动选拨人才,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作用,组织校级“堂堂清”教学比武,向上推荐课讲得好的教师进行展示。我校教师胡军红在科学课展示活动中执教《电与磁》获得区级一等奖,周敏超执教的《星期》获区英语教学比武三等奖。
3、加强教研理论学习,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加强校级课题的申报与管理,重视总结思考,及时撰写科研论文。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反思以及教学工作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三)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外出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及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轨。本学期有3名教师分别赴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转岗培训,组织了20多名教师进行了继续教育、口语等培训。本学期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达30多人次。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读书学习,是学习型教师的生活方式。我校在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继续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报刊,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育理念、教学动态。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并作学习摘记。
(四)积极参加各项学科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010——2011第一学期,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显著。六年级王圆圆、戴璠获市“劳动技能创新竞赛”一等奖;方子康、王诗怡、操银山同学获市级三等奖;徐鹏、洪碗昕等10多名同学获“劳动技能创新竞赛”一等奖;在参加市“科学探究大赛”中,我校张情、刘杰同学二等奖奖,易琦康、何成涛、梅子豪多位学生获市三等奖,易雄杰、王志飞等15名学生获区级一等奖;在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中,六年级学生洪桂子获国家级二等奖;易琦康、刘佳奇获三等奖;四年级学生胡佳欣获区级优秀奖。刘培同学在区艺术节荣获小学高年级组声乐三等奖。学校还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背书比赛”获奖人数达60多人次。
(五)、工作中的不足
虽然本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以承担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大部分都已经过时或老化。
2、教师队伍中在参与教改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差别。
3、先进的教学资源还的的教师不会使用。还有待于进行培训。
秋教学教研 第6篇
2013秋小学教学教研月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落实阳新县教研室教学教研月活动的安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授予新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活动方式
本期教学教研月活动采用“一份教案、一堂课”形式。分语文、数学两组进行。
“一份教案”: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上交一份教案,进行优质评审,选出最优秀的教案。
“一堂课”: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根据各自年级、各自学段的特点、教学要求及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一节课堂教学课。
三、领导小组
组长:赵英亮郭邦富
副组长:潘龙珠
成员:虞晓娟、刘红
四、活动安排
1、各科目课题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拟定。
2、教案上交时间为2013年10月13日星期六前。
3、课堂教学日期自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至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各教师具体授课日期由各教研组长安排。
4、优秀评审日期为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前,由教研组长组织评审,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公布优秀者名单。
五、奖罚
1、一份教案、一堂课每个学科均设立二个奖,一等奖奖金50元,二等奖奖金30元。
2、根据小学教师管理量化管理要求,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各教师讲课、听课、评课均实行计分,不参与不计分,无教研活动津贴。女性50岁以下、男性55岁以下者必须参与,不参与者按不服从学校安排处理。
宝塔学校教务处
秋教学教研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