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精选4篇)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第1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这首曲中昏鸦的昏字明确呼应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7、夕阳西下(2分)

【考查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

【解析】材料选于八年级(下)教材中元曲单元。对于元曲的理解要从词语、句子开始,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句子。昏是指黄昏,对应的句子就是夕阳西下。

8、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参考答案】D(2分)

【考查内容】诗词曲内容的理解把握。

【解析】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表述不对,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西风。

10.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 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是 。(2分)

11.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分)

参考答案:

10、萧条,冷落,凄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10.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 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是 。(2分)

11.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分)

参考答案:

10、萧条,冷落,凄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第2篇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这首诗先后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前两句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后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1分)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1分)(每点3分)

(1)出门前后,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试作简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2分)

(2)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想排遣烦闷 (2分)

参考答案:

14.(1)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符合诗句的意境即可得2分)

(2)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每对一处l分。语意相近即可)

7.“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2分)

8.关于这首诗的感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有人认为表达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7.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2分)

白居易《杨柳枝》试题答案 第3篇

阅读下面这两首咏柳的古诗,完成后面题。

杨柳枝(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柳(宋)寇 准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①家。注①苏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

8.这两首诗描写的柳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概括。 (6分)

9.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寓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 (5分)

试题答案:

【考点】诗词赏析

8.(6分)。白诗中的杨柳:枝叶繁茂(1分),嫩黄柔软(1分),却生长在阴冷的荒园里,寂寞无主(1分)。寇准诗的杨柳:缥缈轻淡(1分),苍翠柔美(1分),与佳人相随相伴,风流多情(1分)。(意思相同即可)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第4篇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注: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满怀希望回到长安。可是,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五个月后,白居易也自长安贬江州,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写的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1) 请赏析诗歌前两句的主要表达技巧。( 4分)

(2) 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①答: 前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 , 一是“春雪”与“秋风” 对比, 交待时令特点, “春”字含着希望,喜悦自明; “秋” 字透出悲凉, 悲戚立见。二是“君归”与“我去”对比, 一个奉召还京, 一个遭受斥逐, ( 2分) 用人遭遇的对比表达了命运无常、官场风云难料的悲慨之情。( 1分)

②答:后两句通过写诗人“循、绕、觅”的三个动作, 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 摩挲拂试, 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 2分) 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深切的怀念和牵挂之情。( 2分)

解读

元和十年(公元8),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髻眩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风云变幻如此诡谲,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①。白居易谪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到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是满心喜悦、满怀希望的。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显然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元稹的诗句,简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极尽风人之能事。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如许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见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尽抒情写意之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www..com end#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补充资料

牵魂的蓝桥驿

11月13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诗词臆话”小栏目里有康志保同志的一篇文章:《元白诗会蓝桥驿》,是为我的“剪报”,遂写成如下小文。

元稹、白居易是人们熟悉的中唐诗人。中唐的诗似已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和元稹、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却使中唐后期的文坛一片繁荣,确有“中兴”之势。因此,元稹、白居易不仅仅是中唐有名的诗人,还为中唐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路,那种因继承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的“即事名篇”的写作方法,而创造的新题乐府诗,不能不说是对唐诗发展的一个贡献。而如唐文所说两位诗人“相交甚笃,经常唱和,号称‘元白’”自也是一段佳话,这当然和诗有关。正像作者叙述的那段故事,白居易在梁州与友人春游时曾作诗一首:“花间同醉破春悉,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而元稹果然此夜醉卧梁州驿馆,醒后也作了首诗:“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可见二人心灵感应,神交之深。 文章继而说到蓝桥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美国那部有名的电影《魂断蓝桥》,其所讲述的那段哀婉的.故事,以及那首流传至今未绝的动人的插曲,真的让人观之如读一首诗。这部片名翻译极雅,不知当初是否想到了我们历史上也有蓝桥?“元白”在蓝桥驿于未谋面中以诗与元稹相交,读之不同样令人魂断吗?

蓝桥位于陕西蓝田县东南50公里处的兰溪之上,这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曾与充满离别伤感之情的灞桥齐名。古蓝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但在唐时,蓝桥之畔尚是“满桥”的诗情。唐文这样写道:“唐代许多文人学士,在经过蓝桥驿亭时常有诗作在这里‘发表’,蓝桥驿亭成为了诗人们友谊的桥梁和交流诗作的场所。”想必其中传说轶事不少。元稹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回朝途经此地,曾作《西归绝句》十二首,唐文引其中一绝:“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那时为官能够从外任回京,犹如今日由地方调到中央,自然是春风得意,于是溢于诗上。唐文还举出元稹题在蓝桥驿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泉流才通疑夜磐,烧烟徐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如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熟料回京不久,元稹再遭贬谪,任通州司马。而他始料未及,这首题在蓝桥驿的七律,当年秋即为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好友白居易路过时所见,白遂命笔一首七言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其时白居易心境不佳,但还有什么比看到老友的诗作更令其欣慰的呢? 这两位诗人,不只是“经常唱和”,为官时一起与宦官权贵斗争,并因之屡遭贬谪,也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其实,白因创作的那些讽喻诗篇得罪了“上面”,如其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官场起伏,当属正常。晚年辞官,闲居洛阳,悠游十年,算是看破红尘。而元稹,在一再遭贬之后,终投靠权贵,保住了乌纱,甚至一度“拜相”,正儿八经当起官来,这与白居易的“辞官”不可同日而语了。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精选4篇)秋思白居易诗歌试题答案 第1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