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腔镜辅助手术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腔镜辅助手术范文(精选12篇)

腔镜辅助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 其中97例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患者, 定为腹腔镜组。男44例, 女53例, 年龄51~70岁, 平均 (59.54±10.43) 岁, 其中胃窦60例, 胃体19例, 胃底贲门区18例, 据TNM分期Ⅱ期12例, Ⅲ期53例, Ⅳ期32例;据病例类型分乳头状腺癌21例, 低分化腺癌33例, 黏液腺癌20例, 印戒细胞癌23例;手术方式以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为主, 为59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0例, 全胃切除术8例。91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定为开放组。男40例, 女51例, 年龄52~72岁, 平均 (57.96±13.46) 岁, 其中胃窦58例, 胃体17例, 胃底贲门区16例, 据TNM分期Ⅱ期10例, Ⅲ期50例, Ⅳ期41例;据病例类型分乳头状腺癌19例, 低分化腺癌30例, 黏液腺癌21例, 印戒细胞癌21例;手术方式以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8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7例, 全胃切除术6例。两组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活检等确诊, 术前各项检查均未见肝、肺等远端转移, 无邻近脏器侵袭, 患者可耐受手术。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及体弱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NE分期等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均按13版《胃癌处理规约》[2]实施胃癌D2根治性手术。术后均给予大量43℃无菌生理盐水+0.5 g洗必泰冲洗腹腔, 预防种植转移。

1.2.1 腹腔镜组

患者取两腿分开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洞巾等。为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多选择五孔法。首先于脐下缘做观察孔建立CO2气腹, 压力维持在12 mm Hg (1mm Hg=0.133 k Pa) 。成功后置入腹腔镜探查肿瘤位置、与周围组织关系、邻近脏器关系及大网膜转移情况。如为胃窦部、胃体下段癌可选择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和D2淋巴结清除术。以横结肠中部大网膜为起始, 逐渐分离充分暴露胃网膜右动静脉, 给予夹闭后切断, 成功后清扫No.6、No.4d淋巴结。胰腺上缘充分游离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左动静脉及邻近脾动脉, 胰腺根部游离胃左和胃后动静脉, 并依次清扫No.7、No.8a、No.9、No.11p组淋巴结。向右肝固有动脉及胃十二直肠动脉、胃右动静脉, 依次清扫No.12a、No.5淋巴结。探查肝胃韧带并予离断, 清扫No.1、No.3组淋巴结。上翻胃底, 显露并离断胃网膜左动静脉, 清除No.4sb淋巴结群。完成后于上腹部正中做5~7 cm切口, 于切口提出胃至腹腔外, 体外直视下给予消化道吻合重建。成功后移于腹腔内放置引流管后关闭腹腔。如为胃体上段、贲门癌, 可给予全胃切除术。淋巴结群处理及血管处理同上。同样给予体外切除吻合, 切除全胃后给予空肠“9”字代胃加毕式吻合术。其余部位胃癌, 可选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及D2淋巴结清扫术, 于胃大弯及胃小弯血管弓给予保留, 余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1.2.2 开放组:

患者体外及术前处理同腹腔镜组, 与上腹正中取15~20 cm绕脐切口, 逐层切口各层组织, 探查肿瘤情况, 明确后确定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同腹腔镜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摘除数、胃肠恢复时间等, 并给予详细记录、统计。

1.4 随访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给予随访, 观察两组随访至今病死率及死亡原因。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率的比较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手术及住院期间观察, 两组除摘除淋巴结数无统计学差异外,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 其余各项观察指标腹腔镜均优于开放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两组术后并发症均以切口液化或感染为主, 给予对症、抗炎治疗痊愈。开腹组1例发生腹腔感染。两组均未见术中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2例发生严重出血, 给予中转开放手术治疗。随访至今, 两组各有1例病死患者, 均为全身转移或腹腔转移导致。两组病死率对比, χ2=0.5, 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随着饮食习惯、生理心理压力的不断增高, 饮食不规律等, 使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 且有逐年增高趋势。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多以体检或其他胃病就诊而发现, 检出率低下。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仅为3%, 多数就诊患者已处于进展期, 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3]。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 以微创、安全、疗效优越, 以成为各学者共识。然进展期胃癌腹腔镜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 以淋巴结清除率、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争议焦点。理论上而言, 腹腔镜以创伤小、胃肠功能恢复早等优点, 可降低手术创伤引发患者免疫力低下、不适度及痛苦, 从而降低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 故已成为治疗胃癌发展必然趋向。

对于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 各地学者报告均存在一定差异。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有学者报道开放和腹腔镜辅助无明显差异。本组研究却存在显著差异, 与徐钧等学者报道相符[4]。究其原因, 考虑与手术操作原因、操作难度等关系密切。曹永宽等学者[5]采用四孔腹腔镜操作, 术中操作难度明显高于五孔, 故无统计学差异。其次为操作熟练度、解剖关系及术前、术中准备及应对, 均可影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淋巴结清除率为胃癌手术治疗关键, 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生存率。本组研究显示,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淋巴结摘除数量对比, P>0.05。表明,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可达到开放根治术同样淋巴结清除效果。且对其他观察指标发现, 腹腔镜组切口长度、胃肠道恢复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开放组, P<0.05。表明, 腹腔镜辅助治疗胃癌手术, 不但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且可缩短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进食时间。从而减少患者不适度, 降低对机体损害程度, 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淋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相当,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进行研究, 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97例, 开放手术治疗91例,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摘除数、胃肠恢复时间、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开放组, P<0.05。随访至今均有1例死亡, 两组病死率对比, χ2=0.5, 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淋与同期胃癌开放手术疗效相当,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患者恢复时间等,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癌手术,同期,腹腔镜,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张广钰, 田小林, 钟漓.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24) :2491-2492.

[2]陈峻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1) :60-62.

[3]周锋.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16) :2437-2438.

[4]徐钧, 张瑞, 董永红, 等.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 (11) :2294-2296.

腹腔镜手术护理常规 第2篇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

在术前应让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手术方案、此次施行腹腔镜的目的。另外,虽然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血管损伤或空气栓塞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造成“巨创”。因此,护士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2.皮肤护理

术前备皮,其范围包括会阴部和腹部较重汗毛。脐窝部去除污垢。告知患者术前1日沐浴,做好个人卫生。

3.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

遵医嘱进行手术带药的过敏试验。二.术后护理 1.术后即时护理

全麻清醒后患者返病室,连接引流管并固定好,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顺畅,调节好滴速。向医生了解术中情况、术后诊断及注意事项等。2.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24h内应密切监测,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平稳后可1~2h监测1次。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应加快输液速度,纠正血容量不足。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考虑有无内出血的可能,并及时通知医生。

3.尿管护理

注意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液的性质,当出现问题而原因不明时,应及时通知医生。一般术后1日晨拔除尿管。4.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术后1日患者为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如引流液<20ml/24h,体温正常可拔除引流管。5.术后不适症观察及护理

术后疼痛:术后疼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伤口疼痛及气腹引起的双肋或肩部疼痛可在术后24h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气管插管引起的咽部疼痛,可给予雾化吸入以缓解不适。术后呕吐:一旦发生呕吐应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误使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给予胃复安,必要时禁食给予补液。

6.预防感染 :术后每日测体温3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若48h内体温<38.5℃,则无需处理。7.饮食护理

手术当日禁食,术后1日患者可进半流食,术后2日改为普食,若患者未排气或排气不畅时,应嘱患者禁食产气食物。术后要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并恢复体力。术后腹内气体多,影响肠蠕动,应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8.出院指导

腔镜辅助手术 第3篇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小切口;胸腔镜检查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98-02

1998年5月-2007年8月,我科行电视胸腔镜(VATS)配合小切口手术280例,效果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操作简便,费用不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0例中,男197例,女83例。年龄8~76岁,平均38岁。胸外伤96例(开放性损伤60例,闭合性损伤36例,胸腔内均有活动性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肺破裂),胸腹联合伤58例(58例胸部均为血气胸部胃网膜肠系膜撕裂伤22例,肝、脾、肾裂伤19例,胃肠穿通伤17例,其中12例合并膈疝),脓胸10例,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70例,肺叶良、恶性肿瘤34例(肺结核球14例,肺炎性假瘤8例,原发性肺癌4例,肺转移瘤3例,肺错构瘤5例),纵隔肿瘤7例(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畸胎瘤1例),胸膜肿瘤5例。

1.2 方法 全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健侧卧位,单腔管气管插管。于腋中线第6肋间作一1.5cm的切口作为观察孔,在镜视下根据病变部位确定小切口位置及长度,如胸腔内有粘连,观察孔无法观察,则常于腋前线、腋后线之间第5肋间作长5cm的小切口,用手指緊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并可入镜观察,在镜视下继续分离粘连并根据病变情况适当向前向后延长切口,以常规器械及普通腔镜器械能完成手术操作为宜。

1.2.1 胸外伤手术96例,开放性损伤可直接从原伤口入镜观察确定小切口位置,闭合性损伤则于腋中线第6肋间作观察孔,再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尽量靠近胸腔内损伤、出血部位,电凝、钛夹或缝扎止血,修补肺破裂口。

1.2.2 胸腹联合伤手术58例,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经辅助小切口完成胸部损伤的修复,然后通过膈肌伤口探查腹部损伤的情况,吸净腹内积血,有时要扩大膈肌伤口,在胸腔镜冷光源照明下完成腹部损伤的修复,必要时使用腹部小切口辅助完成手术,缝合修补膈肌。

1.2.3 脓胸手术10例,观察孔、小切口应直达脓腔,如观察孔处粘连或未进入脓腔,则应根据CT定位先行直达脓腔的小切口,以手指紧贴胸壁分离至与观察孔互通,在镜视下清除脓苔,分块剥离脏、壁层纤维板,冲洗胸腔,然后止血并进行肺破裂修补。

1.2.4 自发性气胸多发肺大疱手术70例,肺大疱数量均在1O个以上,其中23例为2个以上肺叶病变,在镜视下以常规器械从基底部将各个肺大疱逐一缝扎。

1.2.5 肺叶良、恶性肿瘤手术34例,以常规器械行肺叶楔形切除。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及时将切口延长至12cm并稍作撑开,行肺癌根治术。

1.2.6 纵隔肿瘤手术7例,肿瘤最大径8cm,经观察孔确定小切口位置(切口应靠近病变部位),以常规、腔镜器械完成切除手术,较大的肿瘤应放入无菌袋内取出。

1.2.7 胸膜肿瘤手术5例,切口应位于肿瘤边缘或肿瘤的对侧,以便于操作,以电凝钩及常规器械切除肿瘤。

2 结果

手术耗时5O~190min,平均ll0min。术中出血50~80Oral,平均150ml。术后置管时间1~10天,平均2.5天。术后住院5-20天,平均8天。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持续漏气4例,均为肺大疱合并肺气肿的患者,分别置管引流5、7、7、10天后痊愈。皮下气肿5例,均自行吸收。肋间神经痛6例,予口服镇痛药物或肋间神经封闭处理,2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6%(15/280)。术后3个月复查胸外伤、胸腹联合伤患者恢复良好。脓胸l2例复张完全,30例复张80%,5例术侧肺复张60%。肺大疱、肺叶良恶性肿瘤、纵隔肿瘤、胸膜肿瘤随访6~ 12个月均无复发。

3 讨论

近十年来VATS随着器械及技术的日益发展、完善而在胸外科领域发展迅速,手术难度逐渐增大,适应证范围增宽,但由于部分相对较复杂的手术使用的辅助设备(如氩气刀、超声刀)、一次性耗品(如自动切割缝合器)费用较昂贵而未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泛开展。我们以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进行手术,可用常规器械和内镜器械完成大部分手术操作,不使用昂贵的辅助设备及一次性耗品,从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为了使术

侧肺萎陷以获得良好的胸腔镜观察和操作空间,VATS手术须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这种麻醉技术较为复杂,准确调整气管插管花费时间较多[1],且双腔气管插管亦较贵。而由于辅助小切口及常规器械,无须使肺陷,仅减少潮气量即可达到良好的显露效果,故我们均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亦可达到同等的手术要求,并降低费用。VATS辅助小切口时大部分病例不使用张胸器(本组使用6例),仅以甲状腺拉钩牵拉,利用胸腔镜可移动的冷光源照明系统和高清晰度的监视器画面,可使术野得到良好的显露,并减轻切口造成的损伤。辅助小切口时使大部分操作可以常规器械在直视下安全、迅速、有效完成,从而缩短手术、麻醉时间。辅加小切口的胸腔镜手术接近VATS手术的创伤,并可以减少手术材料消耗,降低手术费用[2]。再者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可使视野扩大,方便胸内粘连的分离处理,拓宽手术范围,扩大手术适应症。在屏视或/和直视下进行,手术更安全;因有足够手术空间和视野,可对各淋巴结施行清扫术;手术切除标本也便于从切口处取出,减少对肿瘤污染可能,符合肿瘤外科手术原则。

参考文献:

[1] 林少霖,王正,李标,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处理血胸的利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5):305—306.

[2] 曲家骐,高听,侯维平,等.预防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体会[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2):69—71.

腔镜辅助手术 第4篇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并发症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 在结直肠疾病中应腹腔镜辅助治疗越来越多, 不仅有效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伤害, 而且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1]。我院为80例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 相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80例,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8例。全部患者入院时均有排便不尽、血便等症状, 入院后行病理检查, 确定升结肠癌10例, 横结肠癌15例, 降结肠癌16例, 乙状结肠癌24例, 直肠癌15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肠道准备与常规手术相同。全部患者选择器官插管麻醉后利用CO2进行气腹, 解剖使用超声刀, 以脐部作为腹腔镜观察孔, 操作孔和胃辅助孔视患者具体病灶部位确定, 采用3~5孔。本文80例患者手术方式如下: (1) 右半结肠切除术20例。采用超声刀切开右结肠旁沟腹膜及韧带, 分离右结肠血管后上钛夹, 于右中腹直肌外行4~6 cm切口, 拉出右半结肠, 于腹外行右半结肠切除及回-横结肠吻合, 关闭系膜裂孔, 缝合切口。 (2) 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超声刀切开升降结肠旁沟腹膜直到脾区, 游离降结肠, 间断胃结肠韧带, 在肠系膜根部分离左结肠血管和结肠中血管, 上钛夹, 在左中腹腹外行4~6 cm切口, 拉出左半结肠, 行左半结肠切除及横-乙状结肠吻合, 还纳肠管, 缝合切口。 (3) 乙状结肠切除术20例。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和直肠两侧的腹膜直到肿瘤下缘5 cm处, 游离系膜至腹主动脉水平, 上钛夹, 在肿瘤下部5 cm处离断肠管, 同时腹部行4~6 cm切口, 拉出结肠切除病灶, 在近端肠管放入吻合器钉座, 荷包缝合后还纳腹腔, 再从肛门插入吻合器, 使之与钉座结合, 完成结肠直肠吻合。 (4) 直肠切除术25例。利用超声刀游离乙状结肠系膜、直肠两侧腹膜, 将肠系膜下部血管根部用钛夹夹闭, 切除全直肠系膜, 分离自主神经干内侧, 锐性解剖小骨盆, 彻底清除肿瘤远端的系膜组织, 在肿瘤下部路段直肠, 其余步骤同乙状结肠切除术。

2 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成功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最短150 min, 最长220 min, 平均所需时间为 (186.2±22.4) min;术中出血量最少20 m L, 最多180 m L, 平均为 (79.5±12.4) m L;术中平均扫除淋巴细胞28个;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最短24 h, 最长71 h, 平均为 (40.5±2.8) h;术后患者进食时间最短为2 d, 最长为6 d, 平均为 (3.23±0.5) d;在手术过程中全部患者均无大出血现象, 也无出现脏器损伤情况;术后80例患者无吻合口瘘, 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 其中切口脂肪液化3例, 粘连性肠梗阻2例, 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给予换药后痊愈,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3 d的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 80例患者没有发生吻合复发和远端转移。

3 讨论

1991年腹腔镜辅助直肠手术在文献中首次提及, 之后在结直肠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刀的应用, 在我国国内结直肠手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就本组研究而言, 80例结直肠疾病患者采用该方法治疗, 患者手术时间最短150 min, 最长220 min, 术中出血量最少20 m L, 最多180 m L, 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最短24 h, 最长71 h, 术后患者进食时间最短为2 d, 最长为6 d, 说明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对患者创伤小, 术中出血量较少, 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将腹腔镜直结肠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比, 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手术操作中, 腹腔镜具有放大效应, 能提高辨认和解剖的准确度, 便于手术操作;腹腔镜能深入小盆骨, 对小盆骨内的空间更好地暴露, 便于操作者对盆腔的自主神经丛进行保护;对于肿瘤患者而言, 腹腔镜器械所占空间狭小, 从而减少对肿瘤的挤压;腹腔镜操中, 切口较小, 不仅手术中出血量较少, 而且术后恢复较快, 并发症少, 且对患者腹部美观度不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手术操作中对患者胃肠道的干扰较小, 患者胃肠道功在术后能很快恢复[2]。在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术后只出现了3例切口脂肪液化和2例粘连性肠梗阻, 并发症的发证率与以往文献中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明显较低。

尽管在很多文献报道中, 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效果要比开腹手术好, 但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手术成功率, 在操作过程中除了保证操作者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之外, 还需要重视以下几点:术前要加强对患者病灶的定性、定位以及分期, 尤其对于结直肠肿瘤患者当肿瘤巨大时应选择开腹手术;对肥胖患者要考虑手术操作难度, 谨慎选择腹腔镜手术, 以免腹腔脏器损伤;另外以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不建议采用该种手术方式[3]。

综上所述, 在结直肠手术中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 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中只要掌握了手术适应证, 基本能实现较好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宏, 彭海峰, 史勇.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6) :496-499.

[2]霍翰章, 武昱.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6) :46-47.

浅谈腔镜手术护理管理论文 第5篇

1.1仪器设备的选择与腔镜器材的配置

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及合适的腔镜手术器材,是开展腔镜手术前必须完成的工作。怎样去选择及完成这些配置,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开展各种腔镜手术。然而腔镜器械价格昂贵,购买周期长,医院往往为节约成本而控制购进数量,造成器械基数不能满足常规手术需要。

1.2支持系统的建立

包括信息科工程师的支持、仪器及器械商的信息沟通、专业清洗人员对器械的处理及消毒供应中心的配合等。如何取得这些方面的支持、怎样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3常规及意外应急流程的建立

陈妙钿等认为建立常规及应急流程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实践探索的重复。腔镜设备是精密的医疗仪器,任何环节操作不当均易发生故障,影响手术正常进行。连台手术多,腔镜器械需循环灭菌使用,任何环节衔接不好,均可导致手术等候器械。

2对策

2.1手术室腔镜专科组的设置和人员培训

成立手术室腔镜专科组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的优化重组,是达到专科手术专人配合,技术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成立手术室腔镜专业护士组,设有专业腔镜小组长,规定任职资格,有利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掌握和管理。腔镜组长每天负责检查腔镜器械、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情况,检查各种腔镜使用登记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正确处理,及时补充更换,发现设备及器械出现故障时上报给护士长,做好腔镜器械、设备的维修与登记,保证其正常运转。所有腔镜器械编号均进行登记,拍摄图片并附在器械常规卡上。各个器械包卡片内附有器械名称、编号、数量。制定详细的腹腔镜设备操作程序,将各种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程序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基础使护士手术配合标准化。制定腹腔镜手术配合常规和特殊情况应急处理预案,将手术配合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法,为手术护士提供快速的问题处理指南。小组成员要熟悉器械的名称和用途,掌握手术的配合流程,同时熟练掌握器械重新组装,主刀医生的手术习惯,加强新仪器、新设备的学习,了解仪器、器械的知识性能,准确掌握新知识,培养独立处理术中意外的能力,更好地配合医生开展手术,达到安全、快捷、熟练默契的全方位手术配合,从而提高医生的满意率。组长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各科意见和建议的收集,科内定期组织厂家的工程师和腔镜专科组长进行讲课,增强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对仪器和器械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及仪器损坏,使专业组人员熟悉专业业务,熟悉腔镜的使用、清洗和保养,降低腔镜损坏率;提高器械准备的准确率和设备使用率,提高手术配合的质量。组长在掌握腔镜手术配合等问题时,还要注意主动与手术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善于吸收意见和建议,对手术过程中不同手术医生的喜好、工作习惯等进行明确登记了解,并收集各专科医生的使用习惯和特殊偏好,记录后整理成册,从而使手术过程中腔镜器械的使用更加默契和熟练。人员的培训要一直进行,以专科为核心,以点带面,最后达到全科护理人员都能胜任腔镜手术的配合。通过专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培训,可以更好的突出专科手术配合特色,提高手术配合默契程度和工作效率,降低腔镜器械的损耗和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同时,腹腔镜专业组护士的培养,也顺应了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多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2.2规范设备器械的购置、使用与管理

2.2.1仪器设备

刘桂萍等根据临床手术的发展水平及年手术量,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选择购置合适的仪器设备。选择不同仪器时,需注意仪器之间的兼容性,避免造成浪费和部分仪器的闲置。备用足够的易耗零件和配件,如冷光源灯泡、单双极电线等。每年做好下一年度预期设备申购计划,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手术需求。

2.2.2腔镜器械

李欣欣根据腔镜手术的发展情况,及时配置好手术所需器械,使腔镜机组得到充分的利用。器械的购置应考虑是否能与原有的仪器设备及器械配套使用,尽量避免品牌过多,给使用及管理过程带来困难。重要的和常用的器械,使用率高,应选择质量好、耐磨损的器械;备用或非常规使用的器械则可选择经济实惠的器械。

2.2.3灭菌设备

考虑在清洁处理和消毒灭菌方面应操作简单和易行的特点。根据手术量与器械的配备比例,购置相应的经卫生部批准的灭菌设备,如环氧乙烷灭菌锅、低温等离子灭菌锅等。

2.2.4设备管理

腔镜主机实行定位放置,以避免移机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巨会萍研究表明腔镜主机实行专人负责、相对固定管理人员,定期轮换,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和损坏;同时专科成员必须掌握各腔镜机组的使用方法、常见故障、排除方法、性能评估,并及时与工程师联系,确保所有机组处于正常备用状态,确保每台手术顺利进行。要求厂方专业工程师定期对腔镜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好记录。

2.2.5器械管理

建立各类手术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备案,器械准备护士按腔镜器械准备卡和手术医生偏好卡内容逐一准备。对新开展手术的器械准备与手术医生共同商讨,组合一套公用器械,作为准备器械的依据。新增加器械时,组长及时加入器械准备卡,将腔镜器械的清洗、保养、灭菌方法、注意事项等编制成操作流程并制成塑料卡片,挂于明显处,便于人员出现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护士长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

2.3支持系统在开展和发展腔镜手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通过有效的沟通取得医院的重视和支持,配备专业的医院技术工程师及消毒供应中心的专职人员,以保障设备的良好状态,无菌物品的及时供应,特别要和消毒供应中心做好及时沟通、交接工作,确保器械完好使用。与仪器及器械商及时的信息沟通,多方面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多渠道的培训,增强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对仪器和器械的科学管理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减少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及仪器损坏],为开展和发展腔镜手术提供合适的硬件支持和技术支持。

2.4建立完善的流程和快捷绿色通道

腔镜辅助手术 第6篇

【关键词】腹腔镜;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围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1-01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常通过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此种手术疗法创伤小、恢复快,但对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在更高水平的护理工作的配合之下,方能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及康复工作,手术效果及康复效果才能得到真正提升[1]。我院采用优质的全面围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80例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均女性,已婚已育,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1.8±3.8)岁。所有患者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单发肌瘤53例,多发肌瘤27例。对照组80例,均女性,已婚已育,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1.7±3.3)岁。所有患者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单发肌瘤51例,多发肌瘤2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生理及生活护理,观察组予以人性化的全面围术期护理:

1.2.1术前通过亲切、随和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手术、护理工作的配合态度,耐心为患者讲解此种手术的原理、流程及优点,帮助患者明确自身在术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引导患者规范接受检查并积极治疗各类合并症,做好皮肤、阴道清洁及备皮、灌肠工作,术前禁食8h[2]。

1.2.2术中手术开始前轻声安慰患者,告知手术时间,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并适当固定身体,减少暴露部位、保持手术室整洁安静,让患者情绪稳定地配合手术。

1.2.3术后护送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4-8h,全面监测生命体征,轻声告知手术效果,适当帮助患者被动活动下肢并做肢体按摩;恢复知觉之后鼓励患者适当床上活动,待到尿管拔除之后帮助其下地活动;适当调慢老年患者输液速度;阴道填充无菌纱布团,适当压迫止血,术后24h清洁外阴之时将纱布团去除;每日早晚碘伏棉球清洁外阴,随时保持外阴干燥清洁;术后48h开始进流质软食,肛门排气之后正常饮食;适当提升蛋白质、无机盐、糖、维生素摄入量;适当使用液态石蜡促进排便[3]。

1.3评价标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及并发症例数、住院时间。

1.4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切除术,且未见感染、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27.1±21.3)min,平均出血量(112.4±23.6)ml;住院时间6-13d,平均住院时间(8.3±1.4)d。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切除术,泌尿系统感染3例,平均手术时间(144.1±20.1)min,平均出血量(133.4±20.3)ml;住院时间9-18d,平均住院时间(12.8±1.9)d。观察组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3讨论

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切除术为妇科重要的微创手术,此种手术的顺利完成与术后的康复需要优质围术期护理工作予以辅助。

心理护理是贯穿手术准备至术后康复始末的一项护理工作,在患者入院时便可开展。护理人员可通过交谈或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等方式与患者熟络并拉近距离,谈及疾病感受及当前心理状态时,注意将自身定位为倾听者的角色,尽可能多得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与治疗感受,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尊重,耐心为患者讲解手术概况之后,帮助患者明确自身的配合对康复结果的重要性,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

术前要做好阴道、肠道准备,停用无关药物,指导患者正确清洁阴部,每日早晚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浴后规范使用碘伏擦洗阴道;术前3d使用肠道消毒剂清洁灌肠、维持舒适灌肠温度[4]。

术后的护理工作不仅包括活动指导、卫生清洁,还包括饮食与抗感染护理。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调整饮食方案,提升蛋白质、无机盐、糖、维生素摄入量,双腔气囊导尿管导尿,每日冲洗膀胱并清洁尿道口,适当使用药物增强抗感染效果。总之,本次研究采用全面、规范的护理模式,全面提升了手术效果与护理效果。参考文献

[1]陈祥红,孙纹纹.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24):127-128.

[2]柳蓉,肖慈英,张菊明,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全科护理,2011,09(27):2482-2483.

[3]刘庆兰.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1):74-75.

腔镜辅助手术 第7篇

关键词:LAS,老年患者,麻醉,观察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LAS是一种重要的手术选择, 且有利于其恢复, 为了探析行LAS老年患者的麻醉策略及疗效比较, 特作下面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1年内行LAS术治疗的62例年龄在71~85岁的老年患者根据行LAS的不同科室分为普外组和泌尿组, 普外组42例患者中, 年龄平均 (76.3±4.8) 岁, 男性29例, 女性13例。患者于普外科行LAS术, 18例行胆囊切除、22例行结直肠癌根治和2例良性结肠肿瘤切除, 合并症方面,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分别有9、14、19例;泌尿组20例中, 年龄平均 (77.2±5.1) 岁, 男性14例, 女性6例, 患者于泌尿科行LAS术, 12例行肾癌根治、6例行囊肿开窗、2例输尿管恶性瘤切除, 合并症方面,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分别有4、6、10例, 两组患者中均排除麻醉过敏者, 经组间资料比较, 两组患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差别不大 (P>0.05) , 可比较。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62例行LAS的老年患者按照手术类型分为普外组和泌尿组两组进行研究,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行全面精细检查, 并由麻醉师综合考虑和合并症类型的影响从而对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从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的CR和SOR进行比较以评价LAS麻醉效果。

1.2.2 术前检查:

对患者行内科、眼科、神经科、泌尿科和心外科的血常规、心电图、肾肝胆功能、肺功能和彩超等综合检查, 由各科室会同麻醉科进行讨论, 根据患者病史和合并症的情况确定麻醉方式和制定差异了LAS方案。对症治疗合并症, 待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麻醉和LAS。

1.2.3 麻醉方法:

在麻醉前约30 min给予注射0.5 mg的阿托品和0.1 g的鲁米那, 患者送至手术室后应及时开通四周静脉通路、为患者佩戴给氧罩, 并根据患者情况通过通路选择注射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等麻醉剂。考虑气腹因素[1], 麻醉过程中应行插管的全麻醉, 并控制麻醉剂量适中。麻醉初期施用安氟醚, 在后期施用异氟醚, 患者麻醉成功后, 小心行LAS, 避免失误。麻醉师则同护士一起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血氧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并根据情况调节麻醉药量, 术中应注意添加林格液进行补液, LAS顺利结束后, 行腹腔的清洗和切口修复。最后终止麻醉。

1.2.4 术中处理:

在临床的麻醉过程中, 62例患者通过行不同的处理措施最后麻醉均顺利完成, 其中有38例麻醉中行动脉测压、23例行静脉插管和4例拔管转入重症监护通气。

1.2.5 效果评价:

采用治愈率 (CR) 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SOR) 来评价LAS麻醉疗效。按照相关标准, 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三种, 其中治愈为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病症消失, 且合并症病情稳定;好转为术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病情稳定;而无效则为患者死亡或病情无好转。CR=治愈数/总例数×100%, SOR=麻醉不良反应数/总例数×100%, CR越高, SOR越低, 则LAS麻醉效果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普外组和泌尿组患者术后的CR和SOR比较情况见表1, 表1中, 普外组和泌尿组患者的CR分别为85.7%和85.0%, 两组的治愈率都很高, 且无明显差别 (P>0.05) 。而在普外组和泌尿组的麻醉过程中分别有4、2例患者曾出现过血压升高、心率加速和呼吸困难的现象, 但均未引起并发症, 麻醉结束后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 同时两组的SOR都很低, 差别并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LAS是一种集微创、利于恢复、痛感小等优势为一体的大众普遍欢迎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 且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2]。老年患者行LAS具有较大风险, 为研究行LAS老年患者的麻醉方法选择及临床麻醉的安全性问题, 特作研究。

文中结果显示普外组和泌尿组的患者的CR都很高, SOR很低, 且CR和SOR无显著差异 (P>0.05) 。这足以证明选择文中的LAS麻醉策略对于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很高, 安全性良好, 且与手术部位没有关系。分析原因, 老年患者行LAS的风险性体现在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及耐受性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且多数的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脑疾病、高血压病、呼吸道病等多种伴随内科病症, LAS手术过程中的任何微小失误或者麻醉问题都有可能总成致命的后果[3,4]。麻醉在老年患者的LAS术中更加重要, 这是由于其麻醉的程度和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 如果麻醉剂量不足以深度麻醉患者, 则由于老年人的耐受性较差, 产生剧烈痛感会使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将难以控制, 相反, 若过度麻醉, 患者不能及时苏醒, 则可能导致心脏麻痹、深度昏迷等情况,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LAS不适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5]。本研究提示, 如果能够根据在术前对患者实行细致全面准确的检查, 由资深麻醉师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和相关病史, 评估患者整体状态, 执行正确的麻醉策略, 行LAS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并能有效减少麻醉对于老年患者的不良影响。其中对于检查而言, 应注意检查的范围应十分广泛, 或至少涵盖患者的相关病史和合并症, 重点检查脏器功能、血液疾病以及心脑及血管、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合并症, 这样才能为麻醉药物的选择及使用剂量提供参考的依据;麻醉的过程中应注意密切监控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状况, 本研究中, 共有6例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血压及心率的异常情况, 4例患者有发生了呼吸障碍, 经过及时处理均能稳定各指标水平, 这证明术中实时监控并及时处理是保证效果的关键。另外还应注意对患者术前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这样能稳定其情绪, 也能提升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 对于身体功能下降、耐受性降低和伴有并发症的老年患者, 行LAS术前应经过详细的检查, 并根据情况由麻醉师确定安全正确的麻醉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安全性并取得较好疗效, 而手术的部位并不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邓玉萍, 黄焕森.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8) :741-743.

[2]梁剑江.老年患者腹腔镜辅助手术麻醉的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1) :121.

[3]杨惠庆.老年患者腹腔镜辅助手术麻醉的临床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7) :424-425.

[4]徐艳松, 赵波, 唐卫中, 等.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6 (6) :425-429.

腔镜辅助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9例, 男58例, 女31例, 年龄1~79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交通性脑积水62例, 梗阻性脑积水27例。先天性脑积水40例, 外伤性脑积水20例, 颅内肿瘤14例, 动脉瘤20例。头痛50例, 呕吐35例, 步态不稳65例, 头围增大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腰椎穿刺测压及影像学确诊。

1.2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气管内麻醉, 取仰卧位, 头部垫头圈, 常规取右侧侧脑室额角穿刺, 腹腔端自左上腹进腹腔, 取右侧发际后中线右侧旁开各2cm处取直切口, 左上腹肋缘下旁正中直切口。先穿刺右侧脑室成功后连接分流泵, 经同侧耳后经皮下隧道至左上腹。经脐周弧形切口建立气腹后在腹腔镜辅助下经左上腹把分流管腹腔端引进腹腔, 并在腹腔镜下固定在肝脏膈面的镰状韧带上, 确认引流通畅后关闭切口, 术毕。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访视

对手术患者前1d进行术前访视, 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 让患者简单熟悉手术室的基本环境, 了解手术的基本过程、效果以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能较好的配合手术。检查相关结果是否完善 (如:血常规、凝血五项、血型、心电图、胸片等) , 配合医生做好手术标记, 术前8~10h禁食水。

2.2 物品准备

(1) 仪器的准备:腹腔镜摄像系统、单双极电凝机器、开颅电钻等。 (2) 手术器械的准备:开颅器械、钻孔器械、隧道针、分流管、腹腔镜器械等。 (3) 基础物品的准备:单双极电凝, 开颅包, 手术衣, 冲洗器, 针线等。

2.3 术中配合

麻醉前巡回护士用20或24号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手术前30min~1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与器械护术共同清点手术台上物品, 并认真记录。连接好各种仪器, 根据患者年龄调节合适的气腹机压力, 避免气腹建立不佳影响手术和二氧化氮潴留引起高碳血症。在建立气腹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中常巡视补液情况, 注意保暖, 防低体温, 确保手术安全。器械护士需严格无菌操作, 保管好台上物品, 熟悉手术步骤, 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影响手术进程。

2.4 术后整理及器械维护

术后将患者安全送达恢复室, 与恢复室护士做好交接班。腹腔镜器械贵重, 镜头需做好双人核对。使用后严格按照酶洗、水洗、超声清洗的步骤处理, 做好器械设备的常规维护和保养, 保证器械的完好为下一台手术做准备。

3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随访, 89例患者治愈84例, 分流管堵塞3例, 术后颅内感染2例, 无死亡病例。

4 讨论

脑积水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目前治疗各种类型脑积水的主要治疗手段, 其中并发症以分流管阻塞, 感染等最为常见。传统剖腹手术盲视置入分流管, 大大增加脏器损伤概率。同时分流管远端容易被大网膜, 肠系膜等包绕, 容易堵塞。同时由于手术时间长, 分流管皮下途径长, 切口较多 (头、颈、腹三切口) ,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然而腹腔镜下V-P分流术在直视下操作, 对脏器损伤小, 避免了传统手术创伤或导管末端长期机械摩擦可能造成肠穿孔、横膈穿孔和阴道穿孔等并发症[2].腹腔镜下V-P分流术在脑积水的治疗中具有确切的疗效, 然而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 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 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 熟练的手术配合, 更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3]。

摘要:目的 总结89例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9例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配合经验。结果 89例患者中治愈84例, 分流管堵塞3例, 术后颅内感染2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传统术式具有疗效确切, 创伤小, 明显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然而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 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 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 熟练的手术配合, 更有助于手术的成功,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脑积水,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940-951.

[2]王明俊, 韩清, 陈恒林, 等.改良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18例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5) :365-366.

腔镜辅助手术 第9篇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微创手术

子宫肌瘤是常见妇科病[1]。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子宫对维持女性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重要性,要求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越来越多,除经腹、经腹腔镜、经宫腔镜肌瘤剔除术外,笔者于2008年对30例深入肌壁的肌瘤采用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患者年龄25~45岁,手术指征为,除需切除子宫肌瘤的适应证外,进行此术式的患者:(1)肌瘤直径大于5 cm;(2)多个肌瘤需要多次碎块操作;(3)深入肌壁的肌瘤;(4)肌瘤剜出后需要多层缝合子宫缺损者。

1.2 手术方法

本研究中手术方法仅介绍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不同的步骤,余同常规肌瘤剔除步骤:(1)置入腹腔镜;(2)在腹腔镜下切开子宫暴露肌瘤;(3)将肌瘤锥从耻骨联合上的穿刺孔进入腹腔钻入肌瘤,将瘤核向外牵拉旋转,同时用剥离棒或吸引器的出水端作水分离将瘤核剥下;(4)在腹壁上扩大耻骨联合上穿刺切口,将剥下的肌瘤牵出腹壁,如为多发肌瘤,尽可能地全部剥下,再扩大耻骨联合上穿刺孔,一一取出;(5)由助手将子宫创面举至耻骨联合的小切口处,用组织钳钳夹创缘,并用手触摸检查,如有未剥出的肌瘤,应尽可能从一个切口进入剥出,用0号可吸收线分层缝合子宫创面;(6)美容缝合腹壁切口;(7)再次置入腹腔镜,检查腹腔内状况,并冲洗盆腹腔。

2 结果

手术时间:因手术难易程度及肌瘤数目不同,最短50 min,最长150 min,平均78 min。术中出血量均少于250 ml。术后恢复情况:30例术后体温均未超过37.5℃;术后20 h内恢复肠蠕动,肛门排气,术后12 h拔除尿管均能自解小便并且排尿畅快;阴道无出血或少许出血,不超过术后3 d;术后不需拆线,3~4 d可以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情况:30例患者均可正常工作,已正常月经来潮,无痛经及经量增多。复查彩超:子宫、附件及盆腔无异常回声。

3 讨论

以往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较多,各有其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有造成盆腹腔粘连的可能[2]。经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只适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经阴道及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浆膜下及肌壁间向浆膜面突出的子宫肌瘤,有可能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创缘缝合不严、对合不良致术后出血、粘连的发生,也可能剥离不全,再次手术[3]。因此笔者采用经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最大的优点是对比较大的肌瘤切除创面更容易进行多层缝合,又不延长手术时间,且术者还可通过手的触摸确保所有肌瘤完全摘除,由于不像剖腹手术那样需要排垫肠管,所以术后肠功能恢复快[4,5,6]。这样既保留了腹腔镜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又杜绝了术后因切口缝合不严密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因此,笔者认为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综合了经典开腹及微创手术的优点,可以提倡。

参考文献

[1]曾亚莉.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切除术的心理护理[J].首都医药,2009,22:36.

[2]刘先果.4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严重并发症的处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187-188.

[3]张红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91-92.

[4]胡超峰,王海娜,蒋优芬,等.腹腔镜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临床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10):887-888,895.

[5]杜亚萍,杨慧.阴式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493-1495.

腔镜辅助手术 第10篇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胸部外伤手术,治疗效果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胸腔镜作为胸部外科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手术, 是上世纪胸外科界的一个重要突破。胸腔镜外科手术作为现代高科技技术完美的结合, 是通过高科技术手术装备、器械以及现代电视摄影技术, 在患者胸壁套管或者微小切口下来开展手术[1]。传统开胸手术会严重损伤患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因此胸腔镜手术成为了胸外科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该院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80例胸部外伤手术患者, 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治疗, 效果令人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手术患者80例,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室流出道裂伤、胸腹联合伤以及开放性血气胸等。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16例;年龄20~62岁, 平均年龄 (35.2±4.3) 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 女性15例;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 (37.4±6.5) 岁。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在患者胸前外侧作手术切口, 在患者伤口处进胸, 然后修复患者的胸腔损伤器官组织, 完成修补后进行电凝止血或结扎止血。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治疗, 具体的手术步骤如下:术前临床医护人员应准备好相关的仪器, 采用全套Olympus-us胸腔镜系统和相关的专用手术器械, 包括无创肺叶钳、卵圆钳、持针器、解剖剪以及电凝钩等。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 双腔气管插管, 健侧进行肺通气。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指导, 让其选择健侧卧位, 对前外侧切口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铺巾范围为3~10肋之间。手术医生和一名助手应站在患者背侧, 器械护士和另一位助手则站在患者腹侧, 监视屏应放置在患者头侧大约45°的位置, 面对手术医生。在患者第7肋骨或第8肋骨之间腋中线行一切口, 切口长度大约为1.5 cm, 并将其当成观察孔, 利用电视胸腔镜探查, 以此来对操作孔进行确定, 临床中常在腋前线第4肋间行一切口, 长度大约为4~7 cm, 然后将其当成操作孔。放置吸引器和冲洗器, 来对患者体内的血凝块和积血进行有效吸出, 让患者胸腔内的视野更加清楚, 患者血凝块如果不容易吸出或者较大, 则应先利用相关器械将其捣碎, 之后在将其吸出, 对患者创伤情况进行认真探查, 之后在进行相关的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1.4 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恢复正常, 并没有出现并发症则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症状恢复正常, 术后发生并发症则为有效;治疗后患者死亡则为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有效例数。

1.5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 (40/40) 和90.0% (36/40)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3 讨论

传统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手术两者的区别非常大, 在手术难度方面, 电视胸腔镜手术也更高。所以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也更高, 应加强临床医生关于电视胸腔镜手术相关知识的培训, 临床医生的实际经验也应该要比较丰富, 针对手术中的意外情况应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2]。临床中在对胸腔内病变良恶性进行判断时, 存在较大的难度, 动态观察则会引起疾病恶性发展, 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所以对胸腔内病变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关键。电视胸腔镜手术不但是微创诊断方法, 同时也是微创治疗方法[3]。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 (40/40) 和90.0% (36/40)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杨鑫等人[4]的研究报道结果显示, 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开胸收治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与该研究结果相似。研究结果说明, 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对胸外伤或者胸内损伤患者进行治疗, 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 并对手术时机进行合理掌握, 则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弥补传统开胸手术的盲目性以及肋骨切除、肌肉横断、神经横断等开放手术所引起的损伤, 能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得以有效保证[5]。

临床中关于电视胸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 如果患者的胸部外伤诊断得以明确, 病情相对稳定, 则可以进行晚期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没能得以明确诊断、循环不稳定、心肺功能不理想, 临床医护人员则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并给予相关的辅助检查,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得以明确诊断, 全身循环和心肺功能均能耐受手术, 则应及时进行急诊手术。临床中针对没有显著胸闷、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的清醒患者, 在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时, 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给予局部麻醉, 并将胸腔镜置入来对患者伤情进行探查, 同时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 最终实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目标[6]。临床传统处理方式是先封闭患者伤口, 给予胸腔闭式引流, 之后结合患者的引流情况来对开胸进行确认, 传统处理方式会对患者治疗时机造成延误, 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7]。

和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手术对患者的创伤不大:传统开胸手术对患者具有较大的创伤, 手术切口一般都超过20 cm, 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胸壁, 并将胸壁各层肌肉切断, 同时还需要将肋间强行撑开10~20 cm, 术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8]。电视胸腔镜手术则只需要在患者胸壁上行3个小切口就能完成手术。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 则需要辅助行一5~10 cm的小切口, 但是不需要对肋间进行强行撑开, 术后患者疼痛感较轻。 (2) 术后患者疼痛轻微:传统开胸手术会严重创伤患者胸壁, 术后患者需要1周时间才能下床活动, 而且胸痛的持续时间比较长, 进而对患者的体力劳动能力造成影响。通过电视胸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术后24 h患者就能下床活动, 术后2~4周患者就能进行体力活动[9]。 (3) 并发症发生率低: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手术, 对老年患者来讲,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更高。 (4) 美观:和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创口更小, 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更高[10]。

总之, 电视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点, 能真正实现及早诊治的目标;而且电视胸腔镜手术能让患者身心痛苦得以有效减轻, 让患者疾病得以更快康复,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意园, 张强, 富沛涛.电视胸腔镜治疗胸外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2) :60-61.

[2]徐林琴.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外科开胸术治疗外伤后血胸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4) :177.

[3]马振菲.电视胸腔镜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5, 24 (11) :12-13.

[4]杨鑫, 熊新明, 方丹青.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胸外伤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5, 15 (10) :36-37.

[5]陈卫荣.局部麻醉联合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开放性胸外伤[J].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 (6) :54-55.

[6]黄德荣, 蔡庆勇, 刘达兴, 等.电视胸腔镜技术在闭合性胸部损伤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15, 31 (7) :625-627.

[7]程鑫, 孙晶晶.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胸部外伤手术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34 (1) :81-82.

[8]李建东.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5, 3 (4) :53-54.

[9]张恒, 钱如林, 赵松.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效果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 (1) :182-184.

腔镜辅助手术 第11篇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6年至今完成的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30例临床资料,其中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全胃根治术7例,无中转开腹。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辅助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手术时间平均202min,平均清扫淋巴结l4.8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4士1.1)天。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手术时间平均185.2min,平均清扫淋巴结16.6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1±1.3)天。全胃根治术7例,手术时间平均220.3min,平均清扫淋巴结20.5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9士1.4)天。总体平均住院时间为15.4天。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近期疗效良好。结论:腹腔镜辅以小切口可以完成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腹腔镜术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75-01

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1]。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最主要手段。1992年新加坡医师Peter Goh首次报道了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腔镜设备不断完善、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开展逐渐增多,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得到了更多外科医师的认同。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中,自2006年开展此项手术以来,现已完成3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进展期胃癌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36~78岁,平均年龄55.48岁。本组30例患者术前均经胃镜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肿瘤位于贲门及胃底部4例,胃体部8例,胃窦部2O例。排除远处转移,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及早期癌;手术探查,排除肿瘤巨大侵犯周围脏器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全胃根治术7例。术前常规行上消化道钡餐及电子胃镜或超声胃镜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并常规行心电图、胸片、肺功能、腹部B超及上腹部CT检查,排除肝脏及其他部位转移;周围脏器侵犯;心肺等无法耐受手术的疾病。术后常规预防性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等。

1.2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两腿分开,气管插管全麻。采用五孔法,气腹压力为12~15mmHg,脐下做一个长约1.0cm切口,作为观察孔。术者位于患者右侧,左锁骨中线肋缘下3~5cm处置10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右侧相对应位置戳孔为术者辅助操作孔,锁骨中线肋缘下左、右各戳一孔分别为第一助手、第二助手操作孔,第三助手为扶镜手。按照日本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2]行胃癌D2根治术,清扫第1、2站淋巴结。

1.2.1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沿横结肠边缘用超声刀离断大网膜,左至结肠脾曲,右至肝曲,向上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包膜,清扫结肠中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解剖胃网膜右动、静脉,根部上钛夹后切断,并清扫周围淋巴结。助手将大网膜翻至胃前方并挑起胃,用超声刀解剖肝总动脉、脾动脉、脾门、胃左血管,清扫第8、11、10、7、9组淋巴结,胃左血管根部上两枚钛夹后切断。于小弯侧离断肝胃韧带,断胃右动脉,清扫第5、12组,并向上清扫第3、1组淋巴结。右上腹纵切口5 cm进腹,放切口保护圈,切除远端胃,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后关腹。

1.2.2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同前自横结肠中部向脾曲离断大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根部切断胃网膜左动、静脉,暴露胃脾韧带,用超声刀贴近脾门清扫至贲门左侧,清扫第2组淋巴结,紧贴肝脏下方清扫小网膜至贲门右侧。同上法处理胃左动、静脉,清扫淋巴结。完全骨骼化食管腹腔段,切断前后迷走神经干。取上腹正中切口5~7cm,于贲门上方3cm处用荷包钳切断食管,放置抵钉座,保护切口后将胃拖出腹腔外,远端距肿瘤6cm横断胃,置入圆形吻合器从胃后壁穿出,行胃食管吻合术。

1.2.3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常规腹腔探查后,游离全胃(可采取顺式或逆式切除)及处理血管、清扫各组淋巴结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脾胃韧带用超声刀离断。取上腹正中切口,长5~6 cm,保护切口,将胃提出腹腔外,剥除横结肠中段大网膜及系膜前叶至胰腺下缘,距贲门口上方2~3cm做荷包,切除全胃,常规用吻合器行食管空肠Roux-y吻合术。常规放置一条右上腹腔引流管。

2结果

30例手术均获成功。腹腔镜辅助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4例,手术时间平均202min,平均清扫淋巴结l4.8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4士1.1)天。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9例,手术时间平均185.2min,平均清扫淋巴结16.6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1±1.3)天。全胃根治术7例,手术时间平均220.3min,平均清扫淋巴结20.5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3.9士1.4)天。总体平均住院时间为15.4天。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近期疗效良好。

3讨论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限制了该手术的广泛开展。根治性切除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充分切除原发灶及罹患的周围组织器官,保证足够的切缘(肿块型>4 em,浸润型>5 era)。②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尽管关于淋巴结清除范围在东、西方存在较大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2根治术能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的长期生存率。新版的日本胃癌治疗规约将D2根治术定为胃癌的标准根治术,并要求根据肿瘤的部位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见表1),这也是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难点所在。术者需熟悉胃周微创解剖的特点,即胃后壁筋膜与胰腺前后叶、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胃周血管间筋膜移行的关系,务必在正常的解剖平面进行手术,这样方能保证淋巴结清扫的顺利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③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4]。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坚持和开腹手术一样的肿瘤根治性原则,包括:①足够长度的切缘。②争取达到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③肿瘤及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④非接触原则及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为了防犯腹腔和腹壁切口种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将穿刺套管缝合固定在腹壁上;②勿直接钳夹肿瘤;③标本从切口保护圈中取出;④先解除气腹,后拔取套管;⑤标本取出后用含5-氟尿嘧啶的生理盐水冲洗。本组胃的离断大部分是在腹腔外进行的,减少了腹腔感染及肿瘤细胞脱落种植的机会。

我们认为,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手术效果将日趋满意,只要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严格遵守标准的根治范围和无瘤原则,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腹腔镜辅助行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朱金水.胃癌的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4,11(2):13l-134.

[2]日本胃癌研究会.胃癌规约[M].第13版.东京:金元出版株式会社,1999.

[3]吴涛,李国新,丁白海,等.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胃背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形态特点[J].中围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3):25l-254.

[4]王自强,余佩武,蔡志民,等.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同期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5):359-363.

腔镜辅助手术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肺癌需实施肺叶切除患者78例,随机将其分为VATS组(39例)和开胸组(39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36~74岁;鳞癌17例,腺癌30例,腺鳞癌14例,肺泡癌15例,其他2例;Ⅰa期7例,Ⅰb期30例,Ⅱa期4例,Ⅱb期37例;右肺上叶切除25例,右肺中叶切除9例,右肺下叶切除16例,左肺上叶切除12例,左肺下叶切除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VATS组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侧卧位,上肢悬吊于麻醉头架上以充分显露腋窝。在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做1.5 cm切口安置胸腔镜Trocar并置入胸腔镜观察,如胸腔无重度粘连、肺裂发育较好,镜下观察用手指按压的肋间以决定小切口的部位,一般上叶切除选择第4、5肋间,中、下叶切除选择第5肋间。小切口从背阔肌的外缘沿选定肋间走行向前下方向,长6~10 cm。以电刀切开胸壁前锯肌肌膜后钝性分开肌层,安置微型开胸器逐渐将切口撑开2~3 cm后,直视结合监视器下应用电钩和常规胸科器械游离胸腔粘连、肺裂,肺动脉逐支分别结扎。用体外推结器打结。支气管应用TA30闭合或结扎缝合法处理,不进行支气管残端包埋。对小切口加以保护后经切口取出标本。肺癌则按原则先处理肺静脉后处理肺动脉,按传统开胸手术范围系统清扫淋巴结。关闭胸腔前用长效局部麻醉药物进行肋间神经封闭。胸壁各层均用可吸收线缝合。术中如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单肺通气,可以间断双肺通气。

1.2.2 开胸组

静脉复合麻醉,体位同VATS组。皮肤切口从腋前线到第4胸椎棘突水平处,肩胛骨内侧缘和棘突连线的中点作切口长20~30 cm。术中需常规切断背阔肌、前锯肌等肌群,经肋间进胸;有时尚需切除肋骨,经肋床进胸手术。常规行病变肺叶切除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量、清扫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胸液总量、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

本组共78例,39例均在VAMT下顺利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中出血量50~300 ml,平均出血量为125 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肺癌病例均按照传统手术的范围进行淋巴结清扫,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为9枚。平均手术时间为135 min。术后平均引流量480 ml,引流管平均留置天数4.6 d,术后疼痛较传统开胸明显减轻,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开胸组。肺恶性肿瘤术后1年生存率为97.6%(41/42,1例术后3个月死于全身骨转移)。3例因肺门陈旧性炎症,肺动脉游离时出血,压迫止血并迅速向前扩大切口约为18 cm的前外侧切口,完成右肺上叶切除。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无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止血病例发生。见表2~4。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VATS组术后并发症6例,占15.38%,2例术后肺炎,2例术后心律失常,1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术后乳糜胸;开胸组术后并发症14例,占35.9%,6例术后肺炎,2例活动性出血,2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心律失常,2例术后乳糜胸。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3.1 VAMT的优点

传统开胸进行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分别解剖学处理的解剖学肺叶切除切口选择常为标准后外侧或前外侧切口,切口长约25 cm,胸壁肌肉需切断,肋间隙需尽量牵开,常导致肋骨骨折,创伤大,术后对呼吸影响大,疼痛较重,恢复慢[2]。笔者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进行与传统开胸手术同样的解剖学肺叶切除,具有切口小,胸壁肌肉不需切断,不需要过渡牵开肋间隙,无肋骨骨折,创伤小,术后呼吸影响小,有疼痛轻、恢复快、美容等微创手术优点。VAMT将胸腔镜与小切口结合,胸腔镜解决了单纯小切口胸腔内照明差和不能观察到的死角,距离切口较远的粘连或下肺韧带因有胸腔镜辅助可以轻松完成。

注:与开胸组比较,χ2=7.98,*P=0.005<0.05

3.2 VAMT的指征与反指征

笔者认同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指征为:无广泛的胸膜粘连,肺裂发育较好,能耐受单肺通气,<3 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检查无纵隔淋巴结肿大[3]。反指征包括中心型肺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随着医生运用该技术的经验累积,指征和反指征相应变化。VAMT技术适用于多数胸部手术,甚至有学者认为VAMT手术基本可取代传统开胸手术[4]。

3.3 VAMT小切口的位置

小切口的位置一般在上叶切除时选择第4肋间,中、下叶切除时选择第5肋间,切口从背阔肌前缘沿选择肋间向前,长度6~10 cm。要求是正对肺门便于进行肺血管解剖,便于需要时延长切口。

3.4 VAMT肺叶切除术中危险性

肺叶切除危险性主要是在肺血管的解剖时大出血,VAMT肺血管解剖可以在直视下应用已熟练掌握的方式进行解剖,大部分操作均应用普通胸科手术器械完成,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昂贵的一次性器械使用[5,6]。笔者认为肺血管游离处理时要保证近端长度,结扎后如感觉不太可靠,可以用钛铗紧夹结扎线,防止结扎线脱落,血管远端也很重要,必要时进行缝扎或钛铗加固,笔者曾出现过远端结扎线脱落后造成失血和被动。小切口的选择均为传统前外侧切口走行方向,一旦术中出血或手术难度增加需扩大切口,能迅速向前扩大切口转变为传统的前外侧切口。切忌盲目钳夹止血导致副损伤。

3.5 术后并发症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不能避免,漏气、肺部感染、肺不张、心率失常等是常见并发症,并非胸腔镜辅助手术所特有的。笔者尚无脓胸、支气管胸膜瘘、术后出血再次手术等重大并发症出血。文献报道均为出现严重并发症。

3.6 肿瘤切除的彻底性

2006年NCCN肺癌诊疗指引中,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已被正式列入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方式。仍有医生顾虑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笔者体会因有小切口辅助,按传统开胸同样地进行淋巴结清扫不困难,有时可以另做一个辅助操作孔,后期应用超声刀更加方便。有人认为胸腔镜辅助下因其放大作用使清扫淋巴结更加容易[7]。许多文献报道认为胸腔镜辅助下达到了与传统开胸方法同样的淋巴结清扫目的[8]。还有研究报告更具有说服力,他们为肺癌患者在实施VAMT下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后,再改变为标准的开胸切口进行残余淋巴结清扫,结论是清扫淋巴结个数和阳性淋巴结数二者无显著差异,病理检查未改变患者的TNM分期。

评价肺恶性肿瘤疗效的“金标准”仍然为生存率,国外报道Ⅰa、Ⅰb期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81.6%,国内最早报道130例肺癌胸腔镜辅助手术后Ⅰ期5年生存率为83.3%,Ⅱ期5年生存率为42.8%,Ⅲ期5年生存率为27.3%,结果显示取得了不低于传统开胸的生存率[9,10]。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报道,目前的争议已逐渐消除。

总之,VATS或VAMT仅是一种新“手术进路(approach)”,而非新“术式(opertion)”[11,12,13],笔者认同这一观点,电视胸腔镜只是为外科医师增加了一种新的装备,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开胸手术方法。VAMT将电视胸腔镜与小切口结合,减小了创伤,比较全腔镜下手术操作难度下降,更容易掌握,增加了小切口的安全性,不需要太多的专门训练,减少了昂贵的一次性手术材料使用,适宜基层医院开展。因术后恢复快,使肺癌患者术后能更早地接受其他治疗,而且通过VAMT可以训练外科医师逐渐过渡到VATS的能力,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9年10月选择的78例实施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VATS组(39例)和开胸组(39例),VATS组给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治疗,开胸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量、清扫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胸液总量及住院时间。结果:VATS组因胸腔粘连显露操作困难切口延长至11 cm 4例,其余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及死亡。开胸组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0.4±6.4)min、(37.3±6.7)min、(98.4±20.2)min、(6.3±1.5)d、(11.5±2.1)d、(17.6±3.8)d;VATS组分别为(10.2±5.3)min、(20.7±6.2)min、(73.2±9.4)min、(3.4±1.8)d、(6.8±1.9)d、(10.6±2.5)d(t=4.27、6.23、5.92、2.364、3.28、3.341,均P<0.05);开胸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人均阵痛次数、术后输血量、住院费用分别为(235.6±65.8)ml、(792.4±246.5)ml、(2.78±1.27)次、(378.3±68.5)ml、(2.8±0.5)万元,VATS组分别为(152.6±63.4)ml、(413.5±136.9)ml、(1.41±0.81)次、(121.3±60.0)ml、(3.4±0.6)万元(t=3.264、2.643、6.12、12.392、3.014,均P<0.05)。开胸组术后2个月疼痛7例,术后上肢运动障碍5例,VATS组无异常。VATS组术后并发症6例,占15.38%,开胸组术后并发症14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术式优点在于胸壁创伤小,胸廓稳固性好,心肺功能影响小,手术安全、可靠,清扫淋巴结符合肿瘤手术原则。

腔镜辅助手术范文

腔镜辅助手术范文(精选12篇)腔镜辅助手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