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精选6篇)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第1篇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悲情人生
关键词:李清照、闺怨离愁、凄婉悲愁
摘要:“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解析李词中寻常之愁背后的悲愁,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词,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
两宋时期,虽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不及以后朝代森严,但在当时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恰恰是一位女奇子,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但因为性别的关系,只有在窗前帘内去遥望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仕途空间。这种矛盾隐隐地造成了李清照的无奈和烦恼。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生活,人们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从赵明诚的题像诗:“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可以看出他们恩爱、和睦的一面,所以其词中的愁,不能否认有离愁的成份,但仔细考察一下李清照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也和普通人一样是有矛盾的,如《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记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无意中流露了赵是蓄有姬妾的,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去证实这件事情,但以常理推之,当时赵明诚正处于长期隐居开始出仕之时,姬妾这件事是有着极大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李清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心胸再大度,也不能不担心自己的爱情被夺移。“多少事,欲说还休”。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却无时不在威胁着她真爱的各种因素。所以她的离愁词中蕴含着太多的伤感与无奈、哀愁与眼泪。“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我们读到了弦外之音,体会到隐藏在深层那种难言的哀怨。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1127年,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赵构南渡,偏安于东南半壁。从建炎元年开始(1127年),李清照也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亡生涯。
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人在他乡,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她孤苦伶仃,无时无地不在怀念着已故的丈夫和破碎的家园,“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孤雁儿》)。
“在旧时代,女子的命运主要是有三个男人决定的:父亲决定女儿的贫富贵贱;丈夫决定妻子一生的苦乐酸甜;儿子决定母亲老来的贵贱和危安„„而李清照之父的民运很坎坷,他所得到的庇护是很有限的;他与丈夫之间虽传有不少甜蜜的佳话,实情却是与其同甘者日短,共苦者时长。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的李清照,其命运之悲苦„„”(《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在她著名的《声声慢》一词中清晰可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缈邈、亲人难觅。这是痛到极致的人生之愁,永难解脱的愁。这种已经不能用一个“愁”字概括与描述的心境,不再是对某一件两件事情的悲伤,包容了人世间一切的大苦大难、大悲大愁。
通过对李清照愁情词的解析,我们可以感觉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李清照既感受了青春少女的淡淡闲愁,更感受了一个才情少女无奈的忧伤;既品尝了离别少妇的相思之苦,更品尝到了夫君移情的难言哀怨;既体味了山河破碎、背井离乡的流离,更体味了丧夫寡居、被馅受骗的悲痛。她的生命底色是愁苦哀怨的。她有常人之愁,更有常人难言之悲。这种超过常人的独特心路历程,出众的文学才情,以及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铸就了李清照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第2篇
读李清照的词,会发现词人常以酒抒发内心的种种情思。在她毕生的词作中,反应出时超时代限制的女性特有的饮酒体验。
在她的一生中,少女的天真、浪漫、任性;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统统寄于酒。可以说酒里有词人的情感世界,有词人的精神寄托。
李清照
李清照嗜酒,透过一首首抹不掉的酒渍词作,词人坎坷失意的一生经历便凸现于世人面前。
少女时期的天真、优雅、浪漫任性;少妇时期的缠绵、闺怨、苦恼、思夫;晚年的孤寂、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感都寄情于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酒造就了她灵敏善感的气质,是酒延续了她丰富多彩的诗词生活,甚至可以说酒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光彩。
在她的词《如梦令》中,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展现的却是小船迷航争渡的场景,鸥鹭的鸣叫盘旋,荷花的摇曳灿烂,少女酒醉颜飞红霞的娇憨。一切都关和了酒。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词中的少女遣兴游玩,至醉而归,她的才华和行为都堪比男性。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是如何成长为一位超越时代限制而才力华瞻的女词人的,为何她能饮酒而醉,醉酒而归?她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任性的性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熏陶的?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就要走进李清照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是位精通儒家经典的饱学之士,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同时,李格菲的文学造诣也很深,他的文才得到了苏轼的赏识,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另外,李格菲的性格刚正不阿,为官非常的廉洁。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学之士,又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和一位“亦善文”的母亲,为李清照创造了一个开明的、文学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加之,宋朝民族融合,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已经超越了时代对一个女子的限制。
正是因为生于书香门第,又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李清照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成就了她在诗词文赋及音律上的成功。同时,在这种开放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饮酒游玩,拥有把酒邀明月,共赏梅花的卓越风姿。
宋豪放词中的愁情 第3篇
宋豪放词蕴涵的愁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 壮志难酬的失意之愁
这种愁贯穿于整个豪放词的始终, 对于封建文人来说是一种极其沉重之愁。正因如此, 在那些意境开阔、雄健豪迈的作品中也往往会漫洒出来。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公认的苏轼豪放词的代表, 描写了赤壁奇险壮观的景象, 笔力雄健, “语意高妙, 真古人之绝唱”。很多人认为他抒发了作者希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其实词中更多的是饱含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愁。正如清代黄苏所说, “题是怀古, 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 心实为己而发, 周郎是宾, 自己是主。借宾定主, 寓主于宾, 是主是宾, 离奇变幻, 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不可单诵其词, 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词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开端, 那种感叹时光流逝, 岁月无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多么卓越的英雄人物都将被无情的浪涛洗尽净的悲慨不禁丛生, 也是作者郁积于内心的那一腔英雄失路、报国无门而痛感年华流逝、世事成空的凄凉与悲愁。“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一种衰飒之感油然而生, 作者炽热而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瘫塌成空, 宛若彼岸的烟花。愁生白发, 却又无人理解, 只有借酒消愁故作放旷, 作者将那份孤独失意之愁写得悒郁凄清, 泣诉于笔端, 真是“淋漓悲壮, 击碎唾壶, 洵为千古绝唱”。
(二) 国恨家仇的黍离之愁
家人离散, 国家沦落, 沉重的家国之忧, 是宋人豪放词的重大主题, 高扬的爱国情操是这类词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之一。张元干的这两首《贺新郎》可谓字字滴血, 将那种国愁家恨的黍离之愁写的淋漓尽致, 四库馆臣就称赞其“慷慨悲凉, 数百年后, 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就是词人难以诉说的愁的内容。朝廷黑暗, 故国沦陷, 作者孤独又无奈, 这一份黍离之愁, 重如山, 深如海, 真是“悲愤如此, 宜表出之”。
(三) 孤寂落寞的天涯倦客之愁
孤鸿断雁形影相吊的羁旅之愁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主题, 在雄壮的豪放词中也凝结着这种孤寂落寞的怨愁。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 但从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失败且落魄的, 因此, 他的词中常常会流露出孤独感, 就是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场面宏大的作品中也往往掩饰不住词人心中难言的孤独。“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一个问句既有欲归京报国的急切, 又含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委屈。而这样的心情却产生在娱乐之时, 热闹之景中, 被“千骑”与“倾城”的百姓围绕着的苏轼仍是寂寞的。
二、泄尽辛酸愁滋味
由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豪放派的词人们是也多愁的, 而且他们的愁是丰富且沉重的。词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宣泄。
(一) 借梦泄愁
在豪放词中, 词人们也喜欢以梦境为依托宣泄日间郁积在心中的愁绪。也许是有太多的愁, 说不完, 道不尽, 性情豪爽、喜欢直抒胸臆的稼轩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梦境泄愁:著名的《破阵子》首尾两句写实, 其余均为梦境。发端借酒消愁, 喝醉闷酒, 把玩武器, 境遇艰难, 思想无法平静, 才使他夜难眠梦不断, 烘托作者难耐的愁苦。“梦回吹角连营”以下八句详写梦境, 作者以浪漫的想象, 飞动的笔触, 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爱国战士驰骋沙场, 志遂功成的全过程。前四句写战地生活和战前准备, 后四句则写战场惊险激烈的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写痛歼顽敌、激战获胜, 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了青史留名的壮志, 这是梦境的结局, 又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可怜白发生”是从梦境中突然回到现实, 梦中叱咤风云的英雄战士, 在抗战有罪、报国无路的时代, 往事已不可遥及, 理想也无法实现, 只能借助梦境来实现和宣泄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但又无法实现、难以明言又难以自抑的愁苦, “无限感慨, 哀同甫, 亦自哀也”。
(二) 借酒消愁
豪放词作中借酒消愁的词作比比皆是。稼轩爱饮酒, 酒醉之后就信笔挥洒, 把心中的一切不快, 借酒宣泄, 像《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作者借酒浇愁之作, 写出了酒后的醉态和狂态。词人明明是在闲居, 却硬说没有工夫发愁, 因为整日忙着喝酒贪欢笑, 但一个“且”字又泄露天机, 说明作者是不得已而为之, 实际上是在借酒消愁, 借酒醉后的欢笑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这种欢笑比痛苦还要悲哀, 是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不满的一种发泄。“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则道出作者忧虑的缘由, 作者并非诽薄古人, 否定一切古书的价值和意义, 而是针对当时南宋小朝廷政治上是非颠倒发出的愤激之词, 酒后吐真言, 求得一身轻。殊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忧愁愈多喝酒就愈多, 纵酒过度使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 真是文人与酒, 饮之致病, 无之亦致病。
三、豪放词多愁苦的缘由
宋豪放词中的愁情 第4篇
关键词:宋豪放词 愁情 缘由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17
一、识尽万般愁滋味
宋豪放词蕴涵的愁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壮志难酬的失意之愁
这种愁贯穿于整个豪放词的始终,对于封建文人来说是一种极其沉重之愁。正因如此,在那些意境开阔、雄健豪迈的作品中也往往会漫洒出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是公认的苏轼豪放词的代表,描写了赤壁奇险壮观的景象,笔力雄健,“语意高妙,真古人之绝唱”。很多人认为他抒发了作者希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其实词中更多的是饱含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愁。正如清代黄苏所说,“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单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词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端,那种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多么卓越的英雄人物都将被无情的浪涛洗尽净的悲慨不禁丛生,也是作者郁积于内心的那一腔英雄失路、报国无门而痛感年华流逝、世事成空的凄凉与悲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种衰飒之感油然而生,作者炽热而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都瘫塌成空,宛若彼岸的烟花。愁生白发,却又无人理解,只有借酒消愁故作放旷,作者将那份孤独失意之愁写得悒郁凄清,泣诉于笔端,真是“淋漓悲壮,击碎唾壶,洵为千古绝唱”。
(二)国恨家仇的黍离之愁
家人离散,国家沦落,沉重的家国之忧,是宋人豪放词的重大主题,高扬的爱国情操是这类词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的源泉之一。张元干的这两首《贺新郎》可谓字字滴血,将那种国愁家恨的黍离之愁写的淋漓尽致,四库馆臣就称赞其“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就是词人难以诉说的愁的内容。朝廷黑暗,故国沦陷,作者孤独又无奈,这一份黍离之愁,重如山,深如海,真是“悲愤如此,宜表出之”。
(三)孤寂落寞的天涯倦客之愁
孤鸿断雁形影相吊的羁旅之愁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主题,在雄壮的豪放词中也凝结着这种孤寂落寞的怨愁。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词人,但从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失败且落魄的,因此,他的词中常常会流露出孤独感,就是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场面宏大的作品中也往往掩饰不住词人心中难言的孤独。“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个问句既有欲归京报国的急切,又含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委屈。而这样的心情却产生在娱乐之时,热闹之景中,被“千骑”与“倾城”的百姓围绕着的苏轼仍是寂寞的。
二、泄尽辛酸愁滋味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豪放派的词人们是也多愁的,而且他们的愁是丰富且沉重的。词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宣泄。
(一)借梦泄愁
在豪放词中,词人们也喜欢以梦境为依托宣泄日间郁积在心中的愁绪。也许是有太多的愁,说不完,道不尽,性情豪爽、喜欢直抒胸臆的稼轩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梦境泄愁:著名的《破阵子》首尾两句写实,其余均为梦境。发端借酒消愁,喝醉闷酒,把玩武器,境遇艰难,思想无法平静,才使他夜难眠梦不断,烘托作者难耐的愁苦。“梦回吹角连营”以下八句详写梦境,作者以浪漫的想象,飞动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爱国战士驰骋沙场,志遂功成的全过程。前四句写战地生活和战前准备,后四句则写战场惊险激烈的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痛歼顽敌、激战获胜,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了青史留名的壮志,这是梦境的结局,又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可怜白发生”是从梦境中突然回到现实,梦中叱咤风云的英雄战士,在抗战有罪、报国无路的时代,往事已不可遥及,理想也无法实现,只能借助梦境来实现和宣泄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但又无法实现、难以明言又难以自抑的愁苦,“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
(二)借酒消愁
豪放词作中借酒消愁的词作比比皆是。稼轩爱饮酒,酒醉之后就信笔挥洒,把心中的一切不快,借酒宣泄,像《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是作者借酒浇愁之作,写出了酒后的醉态和狂态。词人明明是在闲居,却硬说没有工夫发愁,因为整日忙着喝酒贪欢笑,但一个“且”字又泄露天机,说明作者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是在借酒消愁,借酒醉后的欢笑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这种欢笑比痛苦还要悲哀,是作者对当时政治现实不满的一种发泄。“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则道出作者忧虑的缘由,作者并非诽薄古人,否定一切古书的价值和意义,而是针对当时南宋小朝廷政治上是非颠倒发出的愤激之词,酒后吐真言,求得一身轻。殊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忧愁愈多喝酒就愈多,纵酒过度使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真是文人与酒,饮之致病,无之亦致病。
三、豪放词多愁苦的缘由
首先,豪放词中多愁主要来缘于豪放词人们的个体生命发展需求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现实的矛盾以及他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追求美好愿望而不得的痛苦。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们都是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的,可是综观他们的一生,事与愿违,他们最初的抱负无一例外地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范仲淹、王安石也曾权及宰相,但庆历新政不过是昙花一现,他们很快受到排挤,连续遭到贬谪,只能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把满腔的牢骚和不满写在诗文中了。其次,豪放词中多愁还在于它的创作者受到中国文学传统的熏染。对于多愁善感、感情纤细、感觉敏锐的中国文人来说,“愁”是一个亘古不衰的话题,中国古典文学向来以愁为美、以愁见工,“言愁”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的习得情结和传统主题,是文人们的最爱,他们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是深深浸透在他们骨子里,流动于他们血液中的,使得豪放词内蕴深远,在中国的文坛上绽放着异彩。
作者简介:
童晓云(1981— ),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文学学士,从事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论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模版) 第5篇
[摘要]从李清照词中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两个角度,分类鉴赏李清照的词,来感悟李清照词中所蕴涵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心境和新婚离别、爱人远去,茕茕孑立的孤独心境,并从封建社会知识女性无人赏识、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恩爱夫妻生里离死别无人关爱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李清照孤独心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根源,即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二是思想根源,即她自己作为有追求有理想的知识女性身上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三是情感根源,即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所渴望的幸福美满生活无法实现。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孤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生在豪门望族,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其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亦知书善文。李清照在这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书香
门第里,自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其诗作的方面的惊人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展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宋小溪人今四川遂宁撰成我国第一部词学专着《碧鸡漫志》,第一部糖业科技专着《糖霜谱》)在《碧鸡漫志》中赞她:易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1。李清照博古通今,晓音律,善棋画,诗词文俱佳,更擅长词,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传世的李清照词有88首,包括存疑词14首。历朝历代对李清照的好评如潮:明人陈宏绪(明末藏书家、学者曾作《酉阳山房藏书记》和《抄本书记》),赞她: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2朱靖华在认为,李清照的词为“心态词”,她在词中运用铺叙的描写方法,使她的词类似于今天的“意识流”、“感受流”,所以,她的词在艺术上是“超前”的,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3郭豫衡称: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4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陶尔夫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并认为“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可以看见李清照的身影及其作品的某些韵味”。5但是,透过前人对她的盛赞,穿越千年的浮华,静下心来,在冷冷的寒夜里细品李清照的词,笔者感受不到古今第一才妇的耀眼光芒,也感受不到她和赵明诚所 12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碧鸡漫志》卷十二第241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明·陈宏绪《塞夜录》,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3朱靖华《李清照词的创作本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4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5陶尔夫《李清照:跻身峰巅的女性词人》,《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谓的“金石良缘,夫妻情深”,反而感受到的是一个孤独的李清照,一个从思想和情感都孤独李清照。屈原是孤独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最好的见证;李白是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惆怅;孤独的李清照在“寻寻觅觅”中也只能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
一、曲高和寡——李清照思想上的孤独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奸佞当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度过。她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却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和浓浓的民族情怀,她渴望国泰民安。渴望安居乐业,但是国破家亡的事实却让她极度失望。其《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就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佳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她孤独、凄凉、悲愤的心情:“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上阕前三句就乐景写哀,快落山的太阳像熔化的黄金那样光辉耀眼,晚云聚集在一起,像整块的玉壁那样色彩斑斓。多么娇艳美丽的夕阳,多么灿烂瑰丽的晚云,可是,却没有人陪词人欣赏,生离死别的悲哀,物是人非的感叹油然心头,留给读者一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背影。“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柳树被春色染得如同浓烟一般。笛里奏出的是凄凉哀怨的曲调,这样的光景有几分春色呢?春天本是百花开放,多姿多彩的季节,元宵佳节本来是万家团圆,欢欣快乐的日子,但是李清照在这样的季节和日子里却感
受不出春意有几许,感受不出节日的快乐气息,她感受到的是凄凉哀怨的笛声。“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在春风和暖的元宵佳节里,词人却想到的是转眼间可能会有风雨的疑虑和担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是不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陪伴让词人倍感孤独?当然不是,但她却谢绝了朋友的的好意邀请,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品尝孤独。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心境孤独的人在最热闹的地方也感受不到热闹,能够感受的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其在喧闹的人群中触景伤怀,还不如独自感伤。但是,李清照感伤的是什么,她孤独的关键原因在那里呢?下阕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人们兴高采烈的回忆;对现今临安元宵她“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6凄楚悲愤心境的真实写照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将她推入深深的孤独苦海,她就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柔弱女子生于乱世,却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7,“欲将血泪寄河山”。8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没有人理解她的伤感和孤独,没人懂得 67李清照《清照词》第10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8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她只能 “不如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既是她排遣孤独的方式,也是她对临安元宵佳节不屑一顾,对南宋统治者的轻视。
《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中孑身一人,举目无亲,孤独、冷清、感伤、寂寞、忧愁的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连用十四个叠字把词人的孤独、伤感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要寻觅被金人侵占的故国、京都,要寻觅被金兵蹂躏践踏的家乡故土,要寻觅曾经与她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丈夫,要寻觅在战乱中散佚了的文玩,要寻觅自己在词艺上和学术上的价值,可是,最终她却只能有一个“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9孤独、凄凉的下场!这样的现实怎么不让她深哀入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世事)变幻无常,难以得到将养和休息,即使是想以酒买醉,也抵挡不了迅疾的寒风,更开解不了伤感、孤独、凄凉的情怀,依旧是身寒心愁难以解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来就是伤心本来就孤独,却又看见了曾经传书带信的鸿雁,而今,雁还在,熟悉的人和事却远去了,只留下词人孤单一人空流泪,愁断肠。下阕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以残损零落的菊花自况,感慨身世的寥落、凄怆和落莫。“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天色渐晚,孤独的词人将怎样挨过漫漫长夜,孤 9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清照词》第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单的日子果真是度日如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疾风寒雨在摧残“梧桐”,实际上是在无情的摧残词人本来就脆弱孤寂的心,最后两句总述愁情的浓厚,全词展现了词人因为国难家灾所带来的孤单、苍凉、悲伤、忧愁。
《忆秦娥·咏桐》更突显了词人特殊的独立于世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11词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视野广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世事纷扰,而词人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高高的阁楼之上,俯视众生,抚今追昔,想排遣一下心中的浓愁和孤寂。但是,看见的却是江山凄肃,花木凋零飘落的萧瑟秋景,心中更添悲哀,只得还是闷在房里,形影相吊,独自品尝孤单和寂寞。“乱山”、“鸦”、“断香”、“残酒”、“梧桐落”等物象都给人凄凉、萧瑟、孤单之感,女词人浓浓的愁绪,深深的孤单和寂寞便在字里行间轻轻流露。
李清照的孤独还表现在《多丽·咏白菊》中,全词通过对白菊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的赞颂,表现了对腐败污浊社会的不满,也是词人以白菊自比,表达自己高洁、端庄、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她的不愿意同流合污造就了她的孤 1011李清照《清照词》第10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1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独,“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12词人想起了心志高洁,超拔世俗的屈原和陶潜。而屈原因为志向不得施展,孤独到投江自尽,陶潜则寄情与山水,宁愿独自与山水为伴也不涉足凡俗,李清照此时的心情,此时的孤独和他们何其相似。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现存词中不可多得的豪放词。词中充分表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是这只能是她美好的愿望,黑暗的现实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13我回答天递道路漫长,慨叹到了太阳将落的时候,我满腹经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又有什么用呢?在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极低,但是,易安却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光明,心比天高,命比黄莲,教她如何不心在高处不胜寒?
二、爱别情离——李清照情感上的孤独
李清照和赵明城的婚姻被很多人称为“金石良缘”,在封建社会里,能够和丈夫与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女子也确实算是幸福的了。但是,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平常女子,她有着平常女子没有的更多更高的气节和追求。赵明诚为“官”和李清照聚少离多,并在最后撒手西归,留下李清照一个人孤苦凄凉的度过余生。“一个人不孤单,想念一个人才孤单”,注定,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候都要独自承受相思的孤独。这样的相思之苦,这样思念一个人的孤独在她的很多词中都有表现。
1213李清照《清照词》第5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清照《清照词》第9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新婚别离后的的相思和孤独。《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的第一句就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感情写出了“红藕香残”的凄凉景色,一个冷落的清秋,一弯冷冷的秋月,一塘残败的荷花,一个孤独的女子,一袭孤单的思念,在“独上兰舟”的“独”字上,词人孑然凄怆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有谁能做信使从云中传递美好的书信呢?”这样的一个反诘句,表达了词人和丈夫分别之后山高路远,想见难见,思念难以排遣的怅惘。再加上凄凉的月光撒满了绣楼,就更加增添了离愁别绪,使人读之神伤。“花自飘零水自流。”花会自行凋落,水会自行流动。看是在写自然规律,实际上是在写词人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大好的青春时光就在孤单的等待中消逝的感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是一样相思的感情,却两地为它愁苦、被它折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4这样别后的相思之情是无法消释和排遣的,即使努力排遣相思之苦,使紧蹙的眉头刚刚舒展,可相思又立即涌上心头。不说相思二字,却写出了一个为相思憔悴,为相思孤独难耐的思妇形象。
佳节里的思念和孤独。《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就写的是重阳节她思念丈夫的凄怆意绪。“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浓浓的乌云,蒙蒙的薄雾,满心的愁思,孑然一身的词人,14李清照《清照词》第1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只能深闺独坐,在香炉里点燃瑞脑作为消遣,以挨过寂寞无聊的时光。词一开篇就向读者渲染出凄凉抑郁的气氛,震撼了读者,抓住了读者的心。“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在有亲人团聚,遍插茱萸,登高习俗的重阳节里;在有朋友约会,把酒赏菊习俗的重阳节里,她却只能孤单的一个人体会凄楚苍凉,体会孤枕难眠,体会时光飞逝,红颜空老的相思之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在篱笆旁把酒消愁,却见日暮中的鸟儿成双成对的飞回巢穴,而自己却是孤单的一个人,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菊花的馨香充满衣袖,想折取这寄寓怀念之情的菊花,可惜没有办法寄给想念的亲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15人不黄花瘦。”不要说人的心情不凄凉悲伤,飒飒秋风卷动着帘子,人比黄花还要瘦呢。读完全词,一个孤独、憔悴、相思愁浓,与黄花共瘦,被思念和孤单苦苦折磨的女人便从词中摇曳而至。《行香子·天与秋光》“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跕声捣,蛩声细,漏声长”16则写的是丈夫病故后,某一年近重阳的时节,词人对亡夫的缅怀及自己孤寂的心境。全词“转转”、“恓恓惶惶”六个叠字,乐景写哀,前后结举用排比,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和孤独的情感。
夫亡人离之后的孤独和怀念。“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 1516李清照《清照词》第1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68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御街行·藤床纸帐朝眠起》上阕起笔于景,落笔于情,开笔入题,但含而不露。词人早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第一眼就看见帐顶绘饰的风雅高洁的梅花,便立即回忆起去世的丈夫,使哀伤的的情怀愈加沉痛。绵绵情思不能述,好的心绪何处寻?前两句就将整个词哀怨、孤独、伤感烘托出来。次两句写次人独守香炉,心情沉重,愁肠百结,连香都忘了及时添,把一个佳偶突丧,孤单悲痛失魂落魄的女主人翁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一个满怀丧夫之痛的女子,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心如冷水的她只能和寒冷的玉炉相伴,无人慰藉,孤苦无依。接下来乐景写哀:梅花的蓓蕾初放,本来应该是和爱人踏雪寻梅的美景良辰,可是笛里却奏出的是《梅花三弄》的哀怨曲调,因为爱人永诀,孤苦伶仃,肝胆欲裂,即使是美景,词人也感受不到。下阕“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天刮着微风,稀疏的雨不紧不慢的下着,让心绪黯然的词人心情更加低落,“思念无果,转瞬滂沱”伤心的泪再也抑制不住,汹涌而下。“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自己相依为伴的丈夫已经逝去,过去同住过的美丽楼房,显得格外空荡凄清,词人极度哀伤,无人慰藉怜悯,谁是和“我”相依为命的人呢?“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17词人折取一枝初放的梅花,想遥寄给死去的丈夫,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有哪个“信使”能够传递给心爱的人 17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146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呢?全词把梅作为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李清照以借写梅花寄寓对丈夫相思之苦和孤独的词还有《玉楼春·红梅》其中“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18全句意为“人们都这样议论我,在春日闺房的窗底下,被离情和相思之苦折磨的象病人一样,面黄肌瘦,已经连倚栏杆的力气都没有了”。不直接说自己有好想念丈夫,而是借别人的口来表现自己相思所致的憔悴和苦闷,对爱情执著的追求,起到了比正面描写自己如何相思,如何憔悴更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
三、李清照孤独的原因
言为心声,李清照笔下这些让人读之垂泪的词句正是她情感的真实写照。但是,李清照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孤独和忧愁呢,她的伤感怎么会如流水般抽刀断水水更流呢?按说她出生在豪门望族,生活条件优越;出嫁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象同为女词人的朱淑真,有相爱的人不能嫁,所嫁的人又不爱,甚至连共同的语言都没有,最后终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吟诗作画,共同研究金石,共同踏春赏花,赵明诚对她也是心怀敬爱,夫妇二人算得上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在女子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的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她应该幸福、无忧和快乐才是,为什么反而有那么多的孤单和忧愁呢,她的孤独和忧愁从何而来呢?
18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9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高处不胜寒”,才女的孤独。李清照是出生在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的知识女人——这正是她孤独悲剧的原因,即使是出身在豪门望族也改变不了她孤独的悲剧命运。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要藏在深闺描红学绣;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的有知识的人,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尊严。无论对待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逐流。她博学多才,擅长诗词音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但是,这些在她所在的封建社会里都得不到充分的承认和肯定。李清照“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悲哀就再所难免了。
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之配李氏,欲以其学传夫人,夫人时始十馀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19一生无子女的李清照想把平身所学都教给这个十余岁的小女孩,却不曾小女孩给了她“才藻非女子之事也”的答案,李清照只能倒抽一口凉气,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感觉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偏偏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 19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陆游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出版。
都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和孤独。在墓志铭中,陆游盛赞小女孩“才藻非女人事也”的见识。伟大如陆游者,也如此认为,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而她偏偏对才藻精通,注定,没有“才藻非女人事也”见识的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就只有独自高雅,独自清高,独自欣赏,独自承载自己的孤独和悲伤的结局了。也就是缘于此,她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流”的悲痛。才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0的绝望。
“众人皆醉我独醒”,忧国忧民的孤独。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身边的亲戚关系复杂。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赵挺之陷害了苏东坡,最后却被当朝重臣蔡京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投入监牢,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面对这样的是是非非,我们的一代才女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对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李清照一直耻其为人,无往来。秦桧的相府落成,大宴宾客,在人人都在趋炎附势的时候,在秦府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时候,李 20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清照词》第10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清照收到了请柬,却拒不参加。对公公赵挺之陷害元祐党的种种行径,李清照极为不满,曾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21的诗句。并写诗上赵挺之以拯救自己的父亲,有“何况人间父子情”22的诗句。仅仅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李清照身上不趋炎附势的凛然正气,不畏惧于封建道德束缚的冲天豪气也该空前绝后了。
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追求人格的超凡脱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李清照对故国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和热爱,有因为失去疆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23的沉痛和凄楚。也有“木兰横戈好儿女。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24的希望能收复疆土,重回故国家乡的美好愿望和深情思念。在多少王公将相偏安的时候,李清照却时刻想着收复疆土,当她听说韩肖胄要做为通使去刺探军情的时候,竟“不能忘言”,挥笔写下了《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25的豪迈诗句让后世多少的缺血男儿汗颜?南渡后她更是一再发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 2122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23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清照词》第8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4李清照《打马赋》,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25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26的感慨。
但是,偏偏就连她最深爱的丈夫赵明诚都不能免俗,一心仕途的赵明诚毫无气节,在金兵包围南宋首都建康的时候,身为建康知府的他竟然弃满城的百姓于不顾,顺着一根绳子爬到城下弃城而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做出这样让她颜面无存的事情来,李清照的孤独和悲伤真的是无人可说了,所以,她才吟出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的千古绝唱,虽纯为议论,但石破天惊,足以震聋发瞆。还有《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等诗,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寓今,爱国激情,民族义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读这些诗就犹如见了诗人出污泥而不染的傲然身姿和虽为女儿身却满腔男儿气的豪迈气质。
普通女子的情感孤独,恩爱夫妻感伤别离的孤独。李清照虽然有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节,但是,她毕竟还是一个女人,作为女人,就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8的细腻、撒娇、俏皮和活泼。作为女人,骨子里就有软弱,就有依赖,就有缠绵的相思,就有“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29的担忧,就有渴望,渴望纯真的爱情,渴望温暖的家庭,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渴望和深爱的朝夕相处,渴望膝前子女承欢。2627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清照《绝句》,李清照《清照全词》第27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8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李清照《清照全词》第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9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李清照《清照全词》第1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虽然赵明诚喜欢当官的热情远远胜于对她的热爱,但是,她们也有过花前月下,恩恩爱爱,琴瑟和鸣,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捉诗答,夫唱妇随,共同研究金石的快乐日子。
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因为,婚后赵明诚常常出外为官,赵明诚的每一次出仕对李清照都是一种折磨,一种伤害,一种苦难。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金石家,一个叫张飞卿的人送给赵明诚一个假的玉壶,最后被传成赵明诚“玉壶颁金”,皇上要治他的罪。李清照收拾起了家中所有的玉石铜器,开始活动关系,为赵明诚辩诬。这时的皇上正如丧家之犬,一路逃跑,她也一路奔波,从杭州、到越州、到明州、到台州、到剡县、到黄岩、到章安、到温州,最后回到越州。一路三千里,李清照心力交瘁。她真正是为赵明诚苦苦等待,为赵明诚千里奔波,为赵明诚忍辱含羞。但是,她还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还是希望能够和赵明诚携手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但是,与其说赵明诚的爱情让李清照感到幸福,不如说是她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了一个人,她不要求这个人给予她什么,只要你活着,我就是幸福的。后来却就连这样最微小的希望也破灭了,赵明成突然病死,使她措手不及,她失去的是亲人,也失去了她的爱情,文学上的知音。她连做一个普通妇人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一生没有子女,丈夫又先她而去,注定,她就只能在一个个的白天黑夜里,孤独的一个人去相思,一个人去回忆,一个人去体味“思念一个人”的孤独。
穿越千年的词海诗涛,一个人,在静静的夜幕之下,让心从
纷繁的现实中归来,就一盏孤黄的灯,细细的品读李清照的词,就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孑然独立,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孤独的李清照凄然的站在你的面前;就能感受到她孤独背后的落寞、伤感、惆怅和无奈,让你不得不随着她的伤感和孤独,潸然泪下。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第6篇
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1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1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4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李清照 词 闲愁 离愁 浓愁 哀愁
论李清照词的愁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①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等。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
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词人十七岁时写的,这首小词,仅仅六句,词人将自己一夜的经历和对话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惜春心情,词中“绿肥红瘦”,第一页
“绿”与“红”相衬,“肥”与“瘦”相比,写出了绿叶的浓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 辞意凄婉,表达了词人爱春、惜春的闲愁之情。再如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写词人一次酒后乘舟游赏郊外的风景,活泼而富于生趣。而表现爱情生活,才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最重要的内容。她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幸福的,两人志趣相投。虽处那样的时代,有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最大的幸福。李清照深深挚爱自己的丈夫。她深于情,专于情,甚至勇于在作品中大胆地表露爱情,用她擅长的词表达对丈夫的倾心的爱和浓浓的思念。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她伤离惜别,是为了爱情;她瘦比黄花,也是为了爱情。征鸿过雁,会引起她的怀恋;春花秋月会惹动她的相思;薄雾浓云更会牵动她的心肠。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于北宋明党之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幸福的结合,甜美的蜜月,一旦分别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深挚 的感情跃然纸上。这儿传递的是“闲愁”,是快乐之余的“闲愁”。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垂阳,玉枕纱厨,半液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作为一个女词人,身处那个封建时代,大胆而热烈地在词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也许,她主观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可是在客观上都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它正是我们的女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在愁苦中流淌的心声,这也是她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愁,为爱情而愁,愁的坦然,愁的实在。
李清照忠于爱情,敢于表白,是缘于她对丈夫的爱,赵明诚,字德甫,徽宗时的宰相赵挺元之子。他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数年曾屏居乡里,过着幸福而又宁静的日子,每坐归来堂上,犹烹茶赌书,相马角胜负。如前面分析的《醉花阴》,细品此词,实乃写重阳佳节之离愁。这首词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 昼,瑞脑销金兽”。第二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五
第二页
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细续思之,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白 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究其原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势必将黄昏置放于中间,若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绘。“三句绝佳”也决不会迸发而出。而同时将夜间置于最后,夜夜愁思,难眠于夜,不管怎样描写,也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时颇费经营,匠心独具,以最佳的段落来抒发最佳的感情。当然,我们品读其词,还会注意另外一点,那“就是”佳节又重阳,直接写重阳佳节不就可以了吗?不,正是这一句“佳节又重阳”起到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么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 到夜间,神不知,鬼不觉,读后觉得是那么合理。同时,有了这么一句,全篇又浑然一体,时间、背景,无须交代而了如指掌。此句还更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至少说是在前一年的重阳,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的重阳,他还没有回来。一个“又“饱含了多少无尽的思念。秦中游也有一首词《满庭芳》,也咏重阳,他说”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也加上了一个“又”字,一个写旅客思家,一个写闺人念远,可谓同抒离别之苦,同倾离愁之念,相思之深;可谓异曲而同工。
我们再看“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又重阳”即今年的重阳又到,“永昼”和“又重阳”都言时间之长,说明词人与明诚分别后,日也长,年也长,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九月的重阳本应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日暖气和。可是这天呢?却偏是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不以闭塞沉闷之感。与自己的丈夫一别经年,一个深闺之妇,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得得很慢呢?此情此景,多烦恼,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悉绪并没有结束,她在另一首词《菩萨蛮》中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里的意思是说:香消愁未消。词人以一个重阳捱到一个重阳,想必是每日里愁绪萦怀,离情满腹,又怎能不腰围频减面容憔悴呢?一个“瘦“字,展现了她的外貌,展示了她的内心,可谓是入木三分。极言一个“愁”字。
又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中这样描绘相思离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惟有楼前流水,应
第三页
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别离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是写离别前的心绪。词人开始即描绘了一幅闺阁慵懒图景:继而展开倾诉无尽的忧愁。“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原来是与心爱的人离别,一语道破题旨。“由表及里,写闺妇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生怕别离,就理应尽倾惜别之情了;却又不,而是欲言又止。缘事索情,词人信手几笔,‘离怀别苦’的题旨就自然而然地引出。”②在这离别的时刻,她有万种愁情。一腔哀怨到了嘴边,又吞咽了下去。表面的克制,造成心头更为严重的愁苦,这是词人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给临行前的丈夫增加烦恼,再次,我们仿佛看见了词人那颗善良、深情的心。
下片主要写想象中的离以后情景,更是浮想联翩,曲折婉转:恰才想到离别不可避免,“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离别的《阳关曲》唱上千千万万遍,终是难留,一腔离愁,跃然纸上。但是词人马上又转而想到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爱情故事,用武陵人的典故,既写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希望丈夫能像自己眷恋他一样眷恋自己。“这样藏藏露露、曲曲折折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③结尾“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三句,展示了别离之愁上又添加了思念之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闺妇心中愁情的沉积层越来越厚,何时能结束呢?此词取得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难怪清人陈世焜赞其结尾“笔致绝佳,余韵尤胜”。
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随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在建康建都,始称南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到了建康,后来,赵明诚在奉诏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因染病而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也就是她南渡之后,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闲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通的深深的“乡愁”、“家愁”、“国愁”。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也比以前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
第四页
社会意义。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在国破家亡的历史时期,临安城内的元宵节却大肆铺张。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的名作。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字字泪。“全词大肆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而词人的心情确是山河破碎、人在何处的悲凉。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词人已是蓬头霜鬓的老妪,晚年凄惨悲凉,哪还有游玩和赏灯的兴致,只有独坐帘下、孤灯清影。”④词人以乐景衬托悲哀,看来国破家亡的苦涩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我们再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杯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能到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也重在写愁,但同样写愁,前后时期有所不同。前期之愁,多是闲愁、离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认识如此的写愁的不同,要从她生活的变化谈起。“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为躲兵乱,从青州逃到江南,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可是南逃不久,她的丈夫也病故。此时的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又加之长期的漂泊流离。时代的**,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使她的词更为动人。她的爱与恨,她的离与愁,在后期的词中表现的更是极其沉痛,词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明显融入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她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可她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美丽的故乡。在《菩萨蛮》中,她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添字采桑子中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种深沉的亡国之痛是她后期词突出的特点。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描写一个秋之黄昏的景色,你看那“秋雁”、“秋菊”、“秋 桐”、“秋雨”、“秋风”,无不触痛她的愁绪,无不牵动她的心肠。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尽融 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时代的悲剧?词人不是政治家,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无数人民遭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她的词中所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第五页
也是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感受。因此,她的这个时期的不同就具有时代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意义,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和不满。词人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 所触发的深愁,正是一个身经丧乱而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必有的感情。因而,她后期的词多了一份爱国内容,也正因如此,才有其深远的影响。《声声慢》一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一腔愁怨,一连用了四个问句,以泻愁思,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黄花的同情,有对月长难换的怨恨,最终是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她寻来寻去,一无所得,不得不无奈地叹息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啊,那无穷无尽的愁,是她寻寻觅觅所得到的惟一的东西。一
个“愁”字浓缩了国破家亡,夫死身光的深愁惨痛。
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愁”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对象之一。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主题。如江淹的“黯然销魂”那是朋友间的离别之“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李白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煜的亡国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马致远的浓浓乡愁。这是男人的愁,往往是从大的方面极度夸张。而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写“愁”却是别具一格,她用女性独特而又细腻的心理,写出了对爱情表白的离愁,思念远方的丈夫,“在水一方”,为心爱的他身影憔悴,“人比黄花瘦”。写出了亡国思乡之愁。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久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欲将血泪寄山河,去酒青州一杯土”,至今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热情。
李清照,一般认为她是婉约词人。她的词基本上沿袭婉约派词的传统,但是又有较大的突破,往往兼有豪放词派的特点。她的词长于抒情,不堆砌,直接表白其真实感情,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语虽明白如话,却很传神动人。她的词又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出语自然而又新奇,如《武陵春》中:“只怨,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这种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李清照又精通音韵,“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富于声调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一气贯下,毫无痕迹,历来为世人称道。善用白描的手法,不雕琢,直抒胸臆,凸现心中的国破家亡,亡夫之愁。
忠诚于爱,而又怀于表白爱,写自己私生活上的苦闷,古代士大夫尚且很少着笔,作为 一个封建时代宰相家儿媳,竞如此大胆地描缓,揭示其内心的奥秘。写出真正的内心感情,真不愧为一代女词人,敢爱敢恨,却实难能可贵。李清照正是以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和真挚 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朴素和平淡的语言,创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词极富韵味。
第六页
当然,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直抒胸臆,摹写性情的文字,比那样无病呻吟装模作样的作品好得多,这正是我们仍爱李词的原因。总之,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 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有过快乐而无限回味的青少年生活,而她更多的则是无尽的哀愁。我们品味她的词,我们品悟她的生活,更应客观地认识她词的思想价值和其词深远影响的原因。心画心声,凄凄幽咽,李清照的“愁”——文学史上最感人的一段情!
注释:① 吕维洪,《愁——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②③ 摘自《论李清照词中愁情及其缘起》搜狐博客,鹅羽飞起,日志.2006.3.11。
④摘自《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60-61。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仲微微,《愁绪满怀无释处 落笔成词泣鬼神——浅析李清照的愁情词》,世纪桥, 2010年第1期 :55-56(3)林音等,《婉约词》.三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二版。
(4)容苑,《试论李清照的“伤春”情怀》,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第10期:149-150(5)晏义玲,《论李清照婚后词作的悲愁美》,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19-22(6)朱靖华,《江山留与后人愁——《永遇乐》探析》,深交所, 2010年第2期 :41-44。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