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31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精选7篇)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1篇

1 课前系统

1.1 教学内容分析

(1) 解热镇痛药不仅临床应用广泛, 而且是家庭常用药, 其临床地位较为重要。阿司匹林是本章代表药,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确定为本教材重点章节之一。 (2) 解热镇痛药在家庭中学生较为熟悉, 本节课重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抓住事物的本质, 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2 学情调查

(1) 学生已初步学习基础医学知识, 为学习药理学奠定了一定基础;但面对繁多的药名, 部分学生尚未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感到学习吃力。 (2)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尚未形成, 又不善于及时总结及横向、纵向联系;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形成性教育。 (3) 学生好奇心较强, 易于接受新事物;好胜, 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情绪波动大, 缺乏耐心。

总之, 易于调动, 乐于竞争, 更需时时鞭策与激励。

1.3 教学目标

1.3.1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出前列腺素的生物作用, 用自己的话复述阿司匹林药理作用机制 (知道、理解层次) ;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的解热作用及吗啡的镇痛作用;结合具体病例制订护理计划 (运用、分析、综合层次) ;能用英文表述阿司匹林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1.3.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具有对药理学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具有搜集、处理、整合信息以及与人合作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 对学生进行常见药物用药咨询等职业技能培训。

1.3.3 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执行医嘱的质量,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这是培养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定位所决定的。护理人员是医生的合作者, 在药物实施和用药前后的监护及用药咨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 难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1.5 课时安排

2课时。

1.6 课前准备

教师: (1) 收集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实物与图片; (2) 查阅书籍、上网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典型病案。

学生: (1) 复习已学章节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及镇痛药吗啡; (2) 预习解热镇痛药的药理作用; (3) 到医院、药店了解常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收集相关药品及说明书。

2 课堂系统

2.1 导入新课

(1)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解热镇痛药实物, 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播放药物图片) 。 (2) 教师了解学生到医院、药店了解解热镇痛药的应用情况。这一环节学生表现非常好。 (3) 教师总结这类药物不仅临床应用广泛, 而且是家庭常用药, 其临床地位较为重要。1899年, 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阿司匹林, 这节课我们就以阿司匹林为代表, 共同学习解热镇痛药。

2.2 讲授新课

板书: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教师提问:解热镇痛药基本的药理作用是什么?共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阿司匹林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 (PG) 生物合成发挥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板书:一、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教师播放幻灯片, 介绍正常体温的维持、发热机制及阿司匹林解热机制)

教师提问:氯丙嗪与阿司匹林对体温的影响有何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用机制、是否配合物理降温、体温下降程度来比较) 。

教师讲解:应用解热镇痛药时需注意的要点。

教师提问:吗啡与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有何不同? (学生归纳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用机制、镇痛强度、用途及成瘾性方面进行比较) 。

教师讲解:阿司匹林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要点。

板书:2.影响血栓形成的机制 (教师强调小剂量抗凝作用, 引导学生联系量-效关系)

板书:3.其他作用 (略讲)

板书:二、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1.胃肠反应

病例分析:患者, 女, 50岁, 主诉胃痛、双腿肿胀2周, 伴有气短、疲劳等症状。既往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体查:手关节炎和脚踝水肿, 余 (-) 。目前服用药物为地高辛、布洛芬、呋噻米和阿司匹林 (每天2片) 。医生要求作心电图、检查电解质、地高辛浓度和大便潜血情况。

(1) 根据以上资料, 哪种药物可能会引起胃痛? (2) 写出护理计划。

(要求)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 并以小组为单位书写护理计划;确定代表 (前面已回答问题的学生除外) 。

提示:教师指出地高辛及呋噻米的作用, 并让学生参考教材93~98页的内容, 结合问题—措施—结果的护理记录形式来阐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表扬) 教师应有意识提醒、鼓励那些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指出:依据实施计划后的结果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同时重新进行估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随时进行评价, 并适当调整护理计划。

板书:2.凝血障碍

3.过敏反应

4.水杨酸反应

5.瑞夷综合征

教师针对每一类不良反应, 重点讲解护理措施。

2.3 教学反馈

处方分析: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因上呼吸道感染, 以发热就诊, 医生为其开出以下处方, 请分析是否合理?为什么?

处方:

阿司匹林片0.5g×30片

用法:一次0.5g, 3次/日

泼尼松片5mg×60片

用法:一次10mg, 3次/日

2.4 本课小结

歌诀:解热镇痛药物多, 阿司匹林数最优。解热镇痛抗风湿, 小量防治血栓塞。不良反应不算少, 为您扬名总牢记 (为:胃肠反应;您:凝血障碍;扬:水杨酸反应;名:过敏反应;总:瑞夷综合征) 。

3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 以问题式教学法为中心, 精心创设问题, 通过探究学习, 启发、引导学生, 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明确培养目标, 突出护理特色

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大纲提出:药理学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能运用药理学知识和技能, 在护理工作中正确执行处方、医嘱, 观察药物疗效, 监护不良反应并能做出初步的应急处理。因此,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课前, 让学生走出校门, 到医院、药店了解药物的应用情况, 使书本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

课中, 把讲课重点放在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面, 采取处方分析和病案导学方式, 通过列举简单的处方及病案,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护理程序评价药效并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使护士用药不再局限于执行医嘱和单纯的技术操作, 而是主动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 有助于药物治疗质量的提高[3]。

3.2 采用比较式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药理学时, 感到药物繁多, 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中, 每一章讲解其代表药, 并与同类药物进行横向联系;对于不同章节, 有类似药理作用的药物, 通过纵向比较找出差异, 抓住每种药的特点, 加深学生理解, 强化其记忆效果。

3.3 采用歌诀总结, 活跃课堂气氛

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而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 激发其求知欲和成功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歌诀, 使枯燥难记、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易记、易于理解, 而且记忆时间更加持久, 也更加准确。在药物讲解过程中利用歌诀可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3.4 采取灵活的双语教学形式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 采取灵活的双语教学方法。课堂使用汉语教学, 每章或每节后用英语进行小结;穿插使用汉语和英语教学, 先用简单的英语对教学内容进行表述, 再用中文进行解释;汉语教学中穿插专业英语单词。

关键词:教学设计,阿司匹林,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山青.高等医学教育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9.

[2]葛敏, 韦颖梅, 祝晓光, 等.教学设计与现代医学教育[J].山西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4) :419~421.

[3]梁翠茵, 聂珍贵, 高春艳.在药理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程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2) :83~84.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2篇

1 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 在本次课程教学设计中, 首先, 我们对学生情况、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情况进行分析;然后, 根据以上情况的特点, 合理设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方案, 创造性地挖掘和组织多种信息化资源, 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以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期部分。

1.1 分析学情

我们从授课对象的个性认知特点和知识储备基础两个角度进行了学情分析, 为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打下了基础。本次授课对象是我校药剂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男女混合班, 男生多于女生。该班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 爱表现, 好奇心、动手能力较强, 但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等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对理论性知识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能力不强, 不喜欢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 对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强。因此, 我们可以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分析教学内容

1.2.1 教材分析

课程选用的是卫生部规划教材, 中职药剂专业《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第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风药中的“阿司匹林用药指导”内容, 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为了实现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目标, 结合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国家基本药物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

1.2.2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用途、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为教学重点, 后者也是教学的难点,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是本次课学习的关键点。

1.3 提炼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提炼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

1.4 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

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使用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体验、分组讨论和岗位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5 利用信息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将“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突破教学关键点, 优化教学过程。如搜集并处理网络视频、制作Flash动画、将本次学习的知识点设计成游戏、录制执业药师现场教学视频、编写考核评价测试题等。

1.6 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教学地点选在多媒体数字化教室, 人手一台网络计算机,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同时, 将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的智能手机 (移动终端) 用于教学, 创建QQ群和微信订阅号, 将教学重点与难点、导学视频、PPT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和考核办法等在QQ群和微信订阅号上发布, 这样可促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创新教学理念。

2 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

在信息化环境下, 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我们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部分进行设计, 各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2.1 课前“温故启新”

“温故启新”,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已学过的知识点和新课“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教案、教学PPT、视频上传至QQ群和微信, 重点组织学生观看《阿司匹林百年传奇》纪录片, 同时让其思考相关问题, 并在QQ群或微信群里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既有教师答疑解惑, 也有已从事药学工作的学长传授经验, 经过频繁的师生互动,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课中课堂教学

设计思路:用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法导入新课, 再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突破关键点。

2.2.1 任务导入、角色扮演

播放课前准备的两个临床案例视频, 并提出任务问题, 如:“如果你是药剂科胡主任, 应如何解释果汁送服阿司匹林导致胃出血?”“你如何指导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预防心肌梗死?”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角色扮演的工作任务。

2.2.2 利用信息化技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突破关键点

(1) 重点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与用途。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学生理解较困难。因此, 选择使用Flash动画可清晰地显示阿司匹林是如何被人体吸收, 并进入靶器官发挥作用及其临床用途。 (2) 重点二 (也是难点)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其种类较多、内容复杂, 学生记忆较困难。通过回顾任务问题, 刺激学生记忆。如问题一, 果汁送服阿司匹林导致胃出血, 这是典型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问题二, 阿司匹林盲目用于脑中风急救, 会因为凝血障碍的不良反应加重出血性中风病情, 威胁生命, 从而得出阿司匹林最重要的两个不良反应。 (3) 关键点:仿真工作部分的“阿司匹林用药指导”。一是利用“老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用药指导”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并正确应用用药指导的一般工作流程。二是引入执业药师现场教学视频, 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

2.2.3 小结新课

采用电脑游戏代替传统枯燥乏味的口述总结, 将阿司匹林的适应证、禁忌证与联合用药等学习内容设计成游戏, 并组织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竞争意识。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回顾、技能训练, 通过游戏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学习效果。

2.2.4 考核评价

利用Lectora软件开发的考核测试程序 (有电脑运行和手机运行两种形式) 组织课堂考试, 同时, 让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 作为课后作业。

2.3 课后实践拓展

课后实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开展岗位技能训练、拓展专业知识、实现知识迁移。课外教学的开展主要借助移动交流平台来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药店辨识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以及为顾客服务, 并可用手机录制视频, 上传至QQ群共享再进行交流评比。

3 教学反思

3.1 设计特色

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的特点主要是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 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教学过程的科学融合。

3.1.1 师生角色改变

教师由直接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领路人、互动学习伙伴;学生则借助信息化平台,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享受学习过程。

3.1.2 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

合理运用QQ群、微信订阅号、视频、Flash动画、游戏和手机APP, 创造性地挖掘了多种信息化资源, 创设了信息化教学情境, 创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3.1.3 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

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鼓励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巩固学习效果。

3.2 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此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中职课堂教学也可以很精彩,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兴趣很高, 几乎没有人出现厌学情绪。

3.3 改进之处

开发电脑游戏成本较高而且难度较大, 一般需要电脑技术公司的支持, 在教学推广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应充分利用目前较成熟、普及的信息手段, 如QQ群、微信订阅号等开展教学活动;尽量多开发低成本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及课件, 如利用Flash软件制作简易动画、用思维导图软件编辑隶属关系图、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微课视频等, 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主要收获

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在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主动合作, 学生积极参与了教与学的过程, 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而作为充当学习指导和陪伴角色的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4.1 提高了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 就是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以优化教学过程[1]。我们的理解就是在信息化教学中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环境, 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支持学生开展独立探究、协作交流式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不能只是把较多的信息化资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 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 把PPT教学课件当板书, 依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因此, 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仅仅指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领域的介入, 它是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 突出了学生的学[2]。

4.2 加强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以以下四大教育理论为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论、泛在学习理论。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从认知、情感和能力三大领域分解教学目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给学生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协作与会话等学习情境中充分开展自主学习, 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学以致用,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促进者, 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论, 如让学生到药店体验工作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交流与沟通,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意识、方法, 最终将两者结合,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泛在学习理论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 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 学习方式从数字化过渡到移动学习再泛在学习, 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因此, 在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时代, 开发适合移动终端环境运行的信息资源可能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需要关注的话题。

4.3 提升了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化教学, 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的表现形式, 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3], 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独立探究、主动合作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从而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在信息化时代, 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智慧地学习, 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因此,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求更高。在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认真探究了基于传统课堂教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泛在学习理论, 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脚本的编写能力, 提高了教师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芒.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杨建英.中职文秘专业礼仪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 :20-21.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实验原理

本品合成是以水杨酸为原料, 在浓硫酸催化下, 用乙酸酐乙酰化制得。【2】

二、实验步骤 (阿司匹林粗品)

1. 在干燥的500ml锥形瓶中加入水杨酸5g、乙酸酐7ml摇匀, 滴入3滴浓硫酸, 以保鲜膜封口后, 轻轻振荡锥形瓶使完全溶解, 在80℃水浴中振摇加热约15min;

2. 移出锥形瓶, 使其慢慢冷却至室温, 缓慢倾入20~25ml冰水中, 再用冰水浴冷却, 使结晶析出;抽滤, 用少量冰水洗涤两次, 得到的固体即为阿司匹林粗品;

三、结果与讨论

在粗产品析出这一部分, 经常有学生操作中出现结晶不易析出, 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

1、溶液中出现油状物, 油状物是由于产物不纯引起, 常见反应的副产物有水杨酸苯酯、乙酰水杨酸酐、水杨酸聚合物等, 还可能有未反应完全的水杨酸。在实验中应尽量避免产生油状物, 应在实验前讲解关于油状物可能出现的原因, 实验中应注意的细节等。

实验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最大程度避免油状物出现:

(1) 严格按原料的比例加料, 也应按顺序加料, 不能先加浓硫酸, 以免氧化原料水杨酸。

(2) 反应的水浴温度不易过高, 15分钟水浴加热中需让反应进行彻底, 避免杂质产生过多, 所以反应过程要一直充分振摇。

(3) 水浴加热停止后, 应在室温下静置, 缓慢自然冷却至室温 (这一步尤其重要) , 才能加入冰水析晶, 且应缓慢加入冰水, 边加冰水边用玻棒搅拌, 不能在热溶液中直接倒入冰水, 否则极易产生油状物。

如还是出现了油状物, 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可按以下方法操作:

(1) 将有油状物的溶液重新加热溶解成澄清的热溶液, 溶解后严格按步骤2) 重新析晶。

(2) 也可用玻璃棒剧烈搅拌有油状物的溶液, 使油状物均匀分散, 直到搅拌至油状物消失。

(3) 油状物长时间静置或足够冷却后也可固化, 但往往溶有较多的杂质, 本实验不提倡用此方法。

2、溶液澄清, 出现过饱和状态, 也会出现结晶不易析出的情况。

一定温度、压力下, 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 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过饱和现象。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要经历两个步骤:首先要产生微粒的晶粒作为结晶的核心 (晶核) , 然后再逐渐长大形成晶体。

每一种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 要有结晶中心 (晶核) , 才能使原来作无次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 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 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晶核, 从而不易析出晶体。

过饱和溶液不易析晶, 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使过饱和状态破坏:

(1) 用玻璃棒摩擦烧杯壁, 可以形成粗糙面, 使溶质分子呈定向排列形成晶核, 利于晶体析出。

) 2) 在溶液中投入少量晶种 (同一种物质的晶体;若无此晶体, 可将玻璃棒沾一些溶液, 溶剂挥发后即会析出晶体) 供给定型晶核, 利于晶体析出。

四、教学体会

作为实验指导教师, 首先要了解实验中成功的关键, 并体现在实验前的讲解和指导过程中, 涉及到的相关操作要详细介绍, 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 以指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及时的处理。

在实验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 使认识和理解纵向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实验中学生经常问到, 油状物是什么物质, 为什么我的操作和别的同学一样, 唯有我的产生油状物?这种情况就要启发学生, 回顾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步骤, 如振摇, 实验温度, 析晶过程等, 哪些步骤有可能出现错误, 这时除了向学生讲解原因外, 也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列出出现的现象, 分析原因等, 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反思, 找出原因, 翻阅资料。在实验中学生也经常问到为什么用玻棒摩擦烧杯壁会让结晶易于析出?除了讲解结晶过程, 结晶中晶核原理外, 也要求学生回去翻阅有关结晶的资料,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解决、解释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所要求的操作, 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中也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培养科研思路和方法, 如实验中水杨酸和乙酸酐、浓硫酸的比例能否改动, 浓硫酸能否用其他的催化剂代替,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能否变动, 以致结晶情况有什么变化等等, 把问题提出, 让学生思考及查阅资料, 为以后的阿司匹林合成设计性实验及实验条件改进打下基础,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实验虽然是一个验证性实验, 实验过程相对简单, 但如果使用得当,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把一个验证性实验提高到一个设计性实验。

注释

1 朱俊.阿司匹林的新用途[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5) :78-79.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4篇

1 提出实验题目

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解热镇痛药, 自从1898年德国Bayer药厂的霍夫曼成功合成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药物的制备和分析是药物化学实验中的两项主要内容及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针对药物化学专业的特点、基本要求以及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和内容设计的3个原则, 经过讨论, 提出了阿司匹林的制备及分析这个题目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现仅以阿司匹林的制备为例进行讨论。提出的设计要求是: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反应原料, 分别采用传统催化剂硫酸和尝试新的催化剂, 与传统方法在反应时间、产率、原料用量、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设计实验鉴别反应产物中有无水杨酸, 初步检验产品的纯度。

2 可行性论证调研

在药物化学的理论学习过程中, 始终贯彻结构→性质→含量测定的学习主线。因此, 在阿司匹林制备方案的设计上, 培养学生从最终产物倒推合成路线, 即“倒推法”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查阅书籍, 可以发现最早霍夫曼就是以水杨酸为原料合成乙酰水杨酸;药典中阿司匹林合成的催化剂是采用硫酸;据新近的文献表明, 有人采用新的催化剂如碳酸钠或三氯化铝并辅助微波辐射技术、超声波震荡技术, 与传统方法相比, 新的合成方法普遍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原料用量少及污染小等优点[1~3]。最终的反应产物可以用1%三氯化铁溶液初步检验纯度。反应物水杨酸可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反应而生成蓝紫色配合物, 若加入三氯化铁溶液无蓝紫色出现, 则说明产物中无水杨酸、纯度较高。

3 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及结果分析

3.1 学生分组设计并提交设计报告

将3~4名学生分为一组, 采取组长负责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有关手册、文献进行分析选择, 并互相讨论, 最后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方法及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设计、确立实验目标、规定实验时间范围、给出实验方案等。

3.2 教师审阅实验设计报告

审核的项目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实验流程和预期的实验结果等。首先确定实验目的:掌握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原理, 熟悉过滤、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其次规定实验时间范围应该在8~10小时内。最后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1) 乙酰化反应所用仪器应该干燥, 水杨酸也应十分干燥; (2) 反应温度不宜超过90℃, 否则将有副产物产生; (3) 尽管微波辅助技术可大大提高反应产率, 微波辐射功率越大, 反应时间越短, 但从安全角度考虑, 一般选择中等功率的微波辐射进行实验。

3.3 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相关试剂、材料和仪器

各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实验用品清单。在具体实施实验方案时, 实验教师只提供清单中所需的实验用试剂和仪器, 具体实验用试剂由学生自己配制, 仪器的校正和调试也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由于设计性实验大部分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出错率和仪器的损坏率都会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的步骤及仪器的使用非常熟悉,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解决。

3.4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过程是学生具体实施实验设计、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实验数据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数据可疑等。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及时给学生提示, 和学生一起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 改进实验方法。教师对实验过程的监控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为了便于教师指导和管理, 实验时间尽量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阶段中[4]。

3.5 整理实验数据, 撰写实验报告

对设计性实验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撰写论文及总结报告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性实验的论文撰写中, 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可以共享实验数据, 设计性实验论文的格式统一要求, 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论文。

3.6 学生进行课堂答辩, 教师对学生实验做出评价

由于是分组进行设计性实验, 每个组各有自己的实验设计思想, 获得的实验结果不同, 因此, 通过汇报交流, 可以提供一

微生物平板划线技能竞赛结果分析

袁云霞

(桂林市卫生学校, 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微生物平板划线是微生物检验实验中最常用的技术及最基本的操作项目。笔者对其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阐述, 并制订出评分标准。总结本校微生物平板划线技能竞赛的结果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今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也为中职学校举办学生操作技能竞赛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微生物平板划线;技能竞赛;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3

中职卫生学校旨在培养适合医疗卫生基层工作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中职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其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培养质量。因此, 加强和改进微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在必行[1]。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基本操作技能, 我校举行了一次由2009级和2010级学生参加, 统一评分标准的微生物平板划线技能竞赛。1微生物平板划线概述

微生物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 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 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做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进行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2]。划线的形式有多种, 在这次竞赛中, 要求学生采用在一个平板上分成4个不同面积的小区域而进行划线的方法。第一区面积最小, 作为待分离菌的菌源区, 第二和第三区是逐级稀释的过渡区, 第四区则是关键区, 使该区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6-0083-02

出现大量的单菌落以供挑选纯种用。2实验内容

四区划线法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至血琼脂培养基平皿。3实验用品

(1) 菌液: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2) 实验器械:酒精灯、琼脂培养平板、接种环。

4 实验步骤及方法

4.1 标记

在培养皿底面, 用记号笔注明接种的菌名、接种者姓名、日期等。

4.2 灭菌接种环

点燃酒精灯, 右手以持笔式握持接种环, 并放置火焰中烧灼灭菌, 先将接种环的接种丝部分置于火焰中, 待金属丝烧红并蔓延至金属端时, 再直接烧灼金属环直至烧红, 然后由金属环至金属杆方向快速通过火焰, 随后再反方向通过火焰, 如此2~3次。然后将接种环移开火焰, 待其冷却。

基金项目:200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项目“中职卫生学校微生物检验技术技能竞赛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2009C-109)

个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平台。在实验结束后、提交实验论文前组织实验报告会, 每个实验小组选派一名学生, 在班上汇报, 全班学生展开讨论, 实验教师全程参加, 经过充分交流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点评, 提出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设计性实验的考核

设计性实验的成绩按照每个实验10%的比例计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成绩评定依据4个方面: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实验汇报 (答辩) 和实验论文。实验设计评定包括实验设计的认真态度、设计是否合理;实验结果评定考虑获得的实验数据是否翔实可靠;实验汇报 (答辩) 评定因素包括学生汇报时的表现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对实验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清晰程度;实验论文评定因素包括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和对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的合理性等[4]。尤其要注意的是, 对于同一实验项目, 实验方法不尽相同, 教师应强调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至于是否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重要。

实践表明, 设计性实验的开设,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和论文写作等实践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创新型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总之, 开设设计性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是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钟国清.微波辐射快速合成乙酰水杨酸[J].合成化学, 2003 (2) :160~162.

[2]王福生, 古昆, 曹槐.乙酰水杨酸合成条件的改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3]王桂艳, 杨兆柱, 柴佳丽.超声波辐射合成乙酰水杨酸[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 :83~84.

谈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第5篇

1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1.1 抗感染及镇痛机制

炎症反应时, 磷脂酶A2被激活, 水解细胞膜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 后者经环氧化酶作用生成前列腺素, 与其他细胞因子如IL-1、IL-8、TNF等协同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局部疼痛。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生成减少, 缓解炎症早期的症状。

1.2 抗血栓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的积聚、纤维组织的增生和钙质沉着, 斑块破裂后, 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 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黏附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下, 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 黏附后血小板活化, 释放血栓素A2 (TXA2) 、二磷酸腺苷 (ADP) 、凝血酶等, 使血小板聚集, 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 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 产生不可逆性的抑制, 导致TXA2合成减少, 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2 阿司匹林的应用

2.1 痛性疾病

阿司匹林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用, 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术后发热和疼痛, 癌性疼痛和 (或) 发热、神经性疼痛、痛经、各种运动性损伤等。

2.2 抗感染及风湿性疾病

各种局灶性和全身性感染或炎性疾病, 在对原发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合用阿司匹林可促进病情改善和缩短病程, 还可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关节疼痛, 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3 预防血栓

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可以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血栓栓塞, 明显降低心梗发生率和死亡率。

2.4 胆道蛔虫病

阿司匹林口服后能升高胃液酸度, 在肠内部分分解为水杨酸和醋酸, 吸收后自胆汁排泄, 使胆汁内酸度增高, 蛔虫因厌酸而退出胆道。同时应用维生素K3可协助止痛, 发作性绞痛停止后可配合驱虫。

2.5 新发现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药理学发展的研究, 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用途。

2.5.1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 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 它能损伤内耳中的毛细胞, 从而造成听力丧失。而阿司匹林被分解后产生的水杨酸盐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 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2.5.2 预防糖尿病及白内障

阿司匹林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 促进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原合成, 改善患者的糖耐量, 抑制高血糖对晶体的损害, 延迟和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 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

2.5.3 癌症

国外研究发现, 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 阻止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 从而诱发肿瘤。而阿司匹林可抑制肿瘤细胞分泌, 并阻滞前列腺素的合成, 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2.5.4 其他

除了以上用途外, 阿司匹林还可以治疗脚癣、肾性尿崩症、动脉导管未闭、老年痴呆症、预防先兆子痫等。

3 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1 溃疡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抑制了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 降低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力, 长时间应用后可能诱发溃疡出血和穿孔。饮酒会加剧对胃黏膜屏障的损伤, 故酒后更不宜应用。

3.2 出血倾向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对TXA2的生成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另外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 从而导致凝血障碍, 故有出血倾向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需手术者等应避免使用。

3.3 病毒感染的发热儿童不宜使用

此种情况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可能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 虽少见, 却可致死。

3.4 孕妇不宜使用

孕妇使用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分娩延期, 并有产后大出血的危险。

3.5 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 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 而有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等其他产物增多, 使支气管发生痉挛而诱发哮喘。

3.6 注意与某些药物配伍后的反应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 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860同用, 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 可增强其毒性;与呋塞米同用, 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阿司匹林的用途和不良反应可能还有很多未被发现, 它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广泛而复杂, 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慎重制订治疗方案, 尽量将其不良反应降至最小。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存在时, 应权衡利弊, 合理应用。

摘要:根据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以及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和药理、不良反应的了解, 使阿司匹林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应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翟静.阿司匹林的应用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 2003, 1 (4) :8-9.

[2]苑仁坤, 李树贞.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应用对策[J].哈尔滨医药, 2003, 1 (23) :56-57.

[3]刘传芳.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其防治[J].家庭医学, 1997, 13 (28) :30.

[4]杨玉学.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和作用机制[J].生命的化学, 1992, 1 (23) :37-38.

[5]杨琪, 蒋凤兰.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7, 17 (8) :43.

[6]王刚, 刘彦生, 王海鹏.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9) :174.

[7]韦志英.阿司匹林的新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5) :88-89.

[8]徐斌, 徐琴, 潘世杰, 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对内皮素、血栓烷B2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 :80-81.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54例, 女性36例, 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 (65.6±8.0) 岁, 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1) 患者持续性胸痛时间>30min,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无法缓解; (2) 患者心电图表现为2个或者2个以上的导联ST段抬高≥1mm或者左束支传导阻滞; (3) 患者临床症状发生时间<12h; (4) 心梗指标明显升高2倍以上。心肌梗死病灶部位:前间壁者33例, 前壁并右室者37例, 前壁并高侧壁者15例, 下壁者5例。90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本项研究,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组) 30例和观察组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 60例, 2组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30min内均给予静脉泵入尿激酶150万U, 其余治疗均按照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标准进行。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次, 第2天口服300mg/次, 3d后改为100mg/次, 1次/d。观察组:阿司匹林300mg/次, 氯吡格雷300mg/次, 第2天继续服用75mg/次的氯吡格雷, 拜阿司匹林300mg/次, 第3天拜阿司匹林改为100mg/次。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容积 (EDV) 和左室收缩末容积 (ESV) 情况通过测量3次对EDV和ESV结果, 计算平均值。

1.3.2 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消失, ST-T移到等电位线, CK-MB峰值提前出现;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 ST-T下移0.05~0.2m V;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者有严重倾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容积 (EDV) 和左室收缩末容积 (ESV) 情况比较 (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表2)

3 讨论

婴幼儿慎用阿司匹林退热 第7篇

消化道反应

阿司匹林对患儿的消化道会产生刺激, 导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严重的甚至导致消化道的炎症、溃疡。

影响肝肾功能

阿司匹林经肝脏代谢, 由肾脏排泄。婴幼儿年龄小, 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服用阿司匹林后更应注意其对肝肾的影响, 避免引起水肿、多尿等。

诱发或加重哮喘

据有关调查显示, 有~的哮喘发作是因为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究其原因是阿司匹林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 使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以及其他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 导致内源性支气管收缩增加, 引起支气管痉挛, 诱发哮喘, 俗称“阿司匹林哮喘”。因此, 有哮喘病史的患儿应禁用该药。

虚脱

如果阿司匹林的用量掌握不准, 剂量偏大时, 就会使患儿的体温骤然下降, 并伴有大量的出汗, 易造成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失调。尤其是体弱的患儿容易出现心跳加快、气短昏厥等临床表现。

脑病综合症

在儿童感染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时, 如果应用阿司匹林退热, 有时会引起可怕的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症 (瑞夷综合症) , 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临床表现, 甚至致死。故病毒性感染的发热患儿不要轻易使用阿司匹林。WHO (药物安全委员会) 也建议, 12岁以下的儿童不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其制剂。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阿司匹林教学设计(精选7篇)阿司匹林教学设计 第1篇1 课前系统1.1 教学内容分析(1) 解热镇痛药不仅临床应用广泛, 而且是家庭常用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