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床旁心脏超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61

床旁心脏超声范文(精选7篇)

床旁心脏超声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50±10.2)岁。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2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创伤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2例,2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2例,原因不明的严重慢性心动过缓4例;心律失常类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严重心动过缓8例,窦性停搏4例。

1.2 仪器设备

Medtronic 5348型临时心脏起搏仪,西安派斯医学电子工程联合发展公司6F双极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准备Metronic公司6F动脉扩张鞘管、18号穿刺针、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及除颤仪等抢救设备,东芝5500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发射频率7.5 MHz和2.5 MHz。

1.3 方法

签署手术同意书,连接好肢体导联心电图及床旁心电监护仪,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所有患者均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困难者应用超声心动图7.5 MHz探头指导血管穿刺,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送入6F血管鞘,经鞘管外鞘送入5F双极起搏电极导管,将超声心动图探头置于心尖四腔观位或胸骨旁四腔观位,超声心动图探头发射频率转换为2.5 MHz。当观察到起搏电极回声进入至右心房后,在连续观察的情况下将起搏电极缓慢送入,根据起搏电极回声观察起搏电极走向,并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起搏电极由右心房越过三尖瓣口进入右心室。当遇到起搏电极顶在三尖瓣的隔瓣根部或走向冠状静脉窦时可轻推送电极导管,使其前端弯度增加,将起搏电极退到右心房中部,在心尖四腔心观察位置下跨过三尖瓣,推送电极导管约5 cm后,将电极导管旋转180°,即可顺利将起搏电极送到右心室相应部位。起搏电极导管定位采用超声心动图根据起搏电极头回声与心室肌的接触位置定位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定位相结合的方法,心电图表现若为CLBBB,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则提示电极头在右心室流出道。

2 结果

23例患者中4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困难,在三维超声心动图指引下,调整进针方向及角度,顺利进入右侧颈内静脉。所有病例在心电监护上及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上均见起搏信号,心电图示CLBBB图形,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下。操作时间:从静脉穿刺至起搏成功时间为206~327 s,平均为(235±49) s。电极位置: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联合心电图确定,起搏电极全部位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域值<0.5 V,起搏参数:起搏频率60~90次/min,起搏电压3~4 mV,连续临时心脏起搏电极起搏时间12 h~14 d,平均(2±4.9) d,最长14 d。本组患者中2例发生电机械分离死亡,3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患者均恢复窦性心律,顺利撤除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所有患者无心包填塞、电极移位、栓塞、气胸、出血、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常规在导管室X线透视下进行,需要搬动患者到导管室,但危重症患者常常不宜搬动,因此,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指引下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电极安装术可以引导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可以观察起搏电极的走向,本组资料中4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困难,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穿刺成功。超声心动图可以引导术者进行导引钢丝塑形、回撤、旋转、推送,将起搏电极顶端送到右心室心肌的肌小梁内,提高起搏电极置入速度和到位率,减少电极脱位的可能性。由于超声心动图诊断仪能清晰显示心内结构及电极导管的位置,与X线透视比较更加直观。与球囊漂浮导管联合心电图定位置入起搏器方法比较,克服了由于心脏停搏或三尖瓣反流,气囊漂浮起搏电极起不到“漂浮作用”的局限性[1],同时,由于超声心动图定位法使用的起搏电极为普通双极起搏电极,与漂浮起搏电极比较易塑形,张力、硬度均更适当[2],便于推送、固定,克服了后者因导管,不易固定和到位的缺点,亦克服了漂浮起搏电极由于充气、放气过程耗时较长的缺点。与普通电极导管“盲插”联合心电图定位置入起搏器方法比较,克服了“盲插”操作的盲目性,节省了置入手术的操作时间。

综上所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全程指引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从血管穿刺、普通电极导管跨瓣、定位以及调整电极导管的张力,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具有安全、快速、效果良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澄,李学斌,郭继鸿.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247-249.

床旁心脏超声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现择取2008 年7 月~2014 年7 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 例并发心脏压塞患者, 男2 例, 女4 例, 年龄55~77 岁, 平均年龄 (62.18±6.02) 岁。其中, 导丝所致冠状动脉穿刺者4 例, 支架球囊扩张所致冠状动脉破裂者2 例。

1. 2 诊断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过程中、治疗后突发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意识丧失、胸闷以及胸痛, 血压降低, 监测不到位, 窦性心律合并脉搏细弱等急性症状。通过X-ray胸部透视发现[2]:心影外周透光带、心脏包影中搏动。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包腔存在明显积液, 二尖瓣血流发生明显呼吸变化, 并且下腔静脉扩张, 出现呼吸性变动消失, 在舒张期右心室壁发生塌陷。心包腔内发现造影剂积存, 同时心包穿刺引流出现不凝血液。

2 结果

本组6 例患者中, 2 例患者在PCI中发生急性心包压塞, 4 例患者在PCI后延迟发生心脏压塞, 时间1~6 h, 平均时间3.2 h, 均通过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得以确诊, 同时实施心包穿刺手术, 其中抢救成功者6 例, 无一例死亡。4 例患者PCI后延迟发生心包压塞, 2 例患者伴有心力衰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前降支中段100% 狭窄, 远端发现侧枝循环显影。回旋支、右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将Pilot150 导丝穿过闭塞病变后, 没有更换软导丝, 便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后, 1 h发生烦躁不安、血压降低、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 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包积液, 在超声监测下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引流出不凝血性液体, 剂量为150 ml, 临床症状得到迅速改善, 血压升高, 第2 天即可拔除引流管。另2 例迟发性心脏压塞患者属于急性广泛前壁心急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100% 狭窄。经血管开通支架植入术治疗后6 h发生心脏压塞症状, 床旁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包积液。心包穿刺引流抽出300 ml液体, 血压开始升高, 病情得到改善。回顾PCI的过程发现, 在使用较硬的指引导丝经过闭塞病变以后, 没有再更换软导丝, 以至于在支架植入过程中, 导丝将远端的冠状动脉血管刺破。

3 讨论

冠心病在PCI时并发心脏压塞一般表现为急性发作[3], 患者血压、心率将急速下降, 很容易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手术操作中X线监测下, 观察造影剂进入滞留的心包。其具有心影增大、外缘透亮环以及搏动减弱等特点[4,5], 非常容易做出诊断。本次研究中, 2 例患者急性心脏压塞症状为手术治疗中突发血压降低、气短以及胸闷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现象。超声心电图检查发现少量心包积液, 心包穿刺引流后出现缓解, 血压上升。由此表明, 急性心脏压塞虽然血流动力学非常不稳定, 但是心包积液量比较少。及时处理能够解除危险, 对于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必须及时准确, 如果没有完全封闭冠状动脉穿孔, 可造成后期低血压及休克, 进而导致死亡。

对于冠状动脉穿孔面积比较小的患者, 心脏压塞表现为亚急性临床过程, 起病时间长短各有不同, 一般出现PCI后数小时, 有研究指出24 h后才出现临床表现。本次研究4 例患者发病在介入治疗后, 平均时间3.2 h。因为临床症状延迟发生, 病情较为隐匿, 早期床旁诊断具有较大难度[6]。患者产生血压降低、心率加快、脉搏细弱以及心电图普遍低电压等临床体征已经不属于早期的征象。经过分析本次研究4 例患者发现, 亚急性心脏压塞早期的临床表现为心率突然下降, 并不是加快, 利用多巴胺或阿托品治疗后, 患者心率迅速恢复为窦性心动过速。但是血压出现一过性升高后呈进行性降低, 很难回升到治疗前水平。由此推断早期的心率、血压突然下降可能与心脏压塞对心包分布的迷走神经反射造成刺激有关[7,8], 然后窦性心动过速、血压进行性降低与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心包压塞引起的心排量下降有一定联系, 与国外研究结果相符[9]。所以, PCI后患者发生这种临床表现时, 应该高度警惕发生亚急性心脏压塞的可能。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不但可以明确诊断, 还可以测量积液量、指导临床治疗。本次研究4 例患者亚急性心脏压塞均通过床旁超声心电图检查得以确诊, 同时在其指导下及时实施心包穿刺, 置留引流管, 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探析6 例心脏压塞患者的介入手术资料, 均存在介入操作不顺利等过程。全部患者冠状动脉均属于复杂病变。所以, 操作导管、导丝时, 动作应该轻柔、细致, 如果遇到不顺利时必须冷静综合分析其原因, 切勿过快, 这是防止PCI发生心脏压塞的关键。

对于已经确诊为心脏压塞的患者, 应该立即迅速进行心包穿刺, 或是置留引流管, 降低信心包压力, 超声引导心包穿刺术士治疗心脏压塞的首选手段[10], 同时经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能够明确恰当的穿刺角度、方向以及部位, 指导临床医生可以安全、准确地实施心包穿刺, 明确穿刺后的状态, 及时监测临床疗效。穿刺成功后, 一般置留导管进行间断抽吸引流, 直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没有心包积液后即可拔管。本次研究6例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心脏压塞, 同时在其指导下及时进行心包穿刺, 均一次性成功, 通过心包腔引流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血压升高, 抢救成功。

综上所述, PCI过程中或治疗后, 发生低血压、病情加重恶化, 应该高度警惕心脏压塞的出现, 及早实施常规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如果可以确诊, 应该在其指导下及时实施心包穿刺引流术, 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床旁超声心动图对其早期识别、指导心包穿刺均起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床旁超声心动图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脏压塞疾病的早期识别及急诊处理的作用价值。方法 6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心脏压塞患者, 患者均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予以早期识别诊断急诊心包穿刺引流处理。结果 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脏压塞患者, 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观察做出了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急诊处理, 均抢救成功, 无一例死亡。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脏压塞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指导心包穿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床旁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压塞,早期识别,急诊处理

参考文献

[1]洪浪, 陈章强, 王洪, 等.超声引导下心包置管引流在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包填塞诊治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2) :4012-4013.

[2]谷岩梅, 杨莉, 解芳, 等.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与监护.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22) :2052-2053.

[3]潘宜智, 李广镰, 罗义, 等.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急性和亚急性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和急诊处理.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 5 (4) :244-245.

[4]李昭屏, 冯新恒, 张福春, 等.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中的应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 8 (1) :24-25.

[5]Gruberg L, Pinnow E, Flood R, et al.Incidence,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m J Cardiology, 2000, 86 (6) :680-682.

[6]周娟, 黄燕梅, 袁丽华, 等.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与抢救护理.现代临床护理, 2011, 8 (6) :27-29.

[7]韩英.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与抢救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9) :107-108.

[8]王戎.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心脏压塞的早期识别抢救及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804-1805.

[9]Fejka M, Dixon SR, Safian RD, et al.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cardiac tamponade complicat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m J Cardiology, 2002, 90 (11) :1183-1186.

床旁心脏超声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均为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与心内科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2例, 年龄19~80岁, 平均56岁。其中冠心病25例 (急性心肌梗死6例, 陈旧性下壁5例, 病窦综合征14例) , 扩张型心肌病5例,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5例, 重型颅脑外伤2例, 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3例。心律失常类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8例 (HR<45次/分) ;窦性静止 (长R-R间期>5.0s) 5例;Ⅱ度AVB数4例:Ⅲ度AVB数10例;慢-快综合征5例;心脏停搏8例。

1.2 仪器

床旁心电监护仪、YKE202型临时起搏器 (西安永康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5F漂浮起搏电极 (美国DAIG公司生产) 、6F血管鞘及扩张管、18号穿刺针等。

1.3 操作方法

用常规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静脉。穿刺股静脉成功后, 置入血管鞘, 气囊电极沿鞘管插入静脉后应向心腔方向缓慢推送, 进入25-30cm左右, 向气囊电极内注入1mL气体, 使球囊充盈, 利用血液循环动力, 使球囊漂浮到右室, 同时通过连接临时起搏器, 设置起搏频率较自身心率10次/分, 缓慢推送电极边观察, 当出现第一个起搏图形后, 立即放气, 继续推送电极5~10cm, 多次测试起搏功能稳定后, 起搏阈值电压<5V时固定起搏电极, 以≥2倍起搏阈值的电压起搏。如起搏阈值的电压≤1V, 提示电极位置良好, 其中28例后续行永久起搏器手术的, 术后与床边摄X线胸片进行比较[2]。

2 结果

本组40例中除1例穿刺时因出现持续室速至起搏失败外 (血压测不出) , 余39例均获成功, 成功率97.5%。无心包填塞, 血胸, 气胸, 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手术开始至起搏成功的时间为15-30min, 电极导管保留时间3~7d。其中30例待病情稳定后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

电极位置28例经术后床边X线摄片证实, 17例电极在右心室心尖部, 11例在右室流出道附近, 与术中经心电监护体表起搏图形基本一致。所有电极均无打圈现象。35例起搏阈值电压≤1V, 另有3例肾功能衰竭患者, 血钾7.3-8.0mmol/L, 起搏阈值大2.5V。

并发症:本组例中除1例在穿刺时发生持续室速外, 余未发生心包填塞, 血胸, 气胸, 栓塞, 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其中3例 (7.5%) 因患者不自觉床上活动, 致电极移位, 后在DSA室X线指引下复位。

3 讨论

对抢救严重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所出现阿斯综合征的患者, 争分夺秒是关键, 且药物的疗效往往不佳, 必须实施紧急安装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 以恢复有效心脏泵血维持血液动力学, 或过度到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通常需在DSA室于X线透视下行临时起搏电极放置, 但对危急生命、不易搬动的患者极为不利, 不能因第一时间得到心脏有效起搏救治而丧失抢救机会。在临床中确有部分患者需辅以其它治疗设备 (如使用呼吸机、床边血液透析等) , 不能搬动, 实施床边非X线下普通临时电极放置时, 因缺乏X线指引电极无法定位。采用气囊漂浮电极可使床边操作成功率极大提高。

通过上述40例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操作并学习文献, 我们体会到成功关键的操作要点包括三方面: (1) 穿刺部位:选右侧股静脉, 尤其对初学者, 此静脉粗大, 易定位, 并发症相对锁骨下如误入动脉, 血气胸不易发生, 因右下肢相对制动, 有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但控制留置时间, 可避免发生, 本组无一例出现。 (2) 电极位置:国内有关临时起搏研究证明临时起搏右室心尖部VVI稳定性优于其它部位[3]。电极顶端跨过三尖瓣环的导管深度为50cm (目前气囊电极往往有刻度标示) , 但须结合患者的身高预先估计。当送入的电极接近此距离时, 及时观察导管心电图变化, 减缓导管送入速度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 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放气 (防止三尖瓣返流影响电极放置) , 顺势送入电极5~10cm, 此时Ⅱ导联QRS主波多呈向下, 提示电极顶端已送至心尖部, 术后床边摄X线胸片可以证实。 (3) 起搏频率:在具体操作可视病情而异变化, 一般情况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患者可设置频率60次/分左右。如过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 不利于缺血损伤心肌恢复。若合并心功能衰竭, 可适当增加心率有利于改善心脏泵血。当患者窦性心率恢复, 且心室率>60次/min, 病情稳定1-2d后, 建议降至50次/min以下, 观察1~2d, 无起搏心率后可予以拔除。 (4) 脱位率:临时气囊起搏电极因柱状, 不易在心脏内壁固定, 且有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 肌小梁减少, 内壁光滑, 故脱位率较高, 本组为3例达7.5%。

经股静脉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操作简单、快速, 安全有效, 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卢才义, 李怀斌.临床心血管操作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39-43.

[2]卢正飞, 鄢春喜.气囊电极起搏脉冲引导下的床边紧急心脏起搏[J].交通医学, 2001, 15 (5) :5.

床旁心脏超声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1患者为男性,因"持续心前区疼痛1h,伴意识丧失、抽搐1次"入院。查体:神清、语利,五官端正,颈软,气管居中,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3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型、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I级(Killip分级)、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病例2患者为男性,因"电击伤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半小时"入院。查体:意识丧失,双瞳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肺呼吸音消失,心音消失,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消失。入院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药物心肺复苏治疗,约5分钟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立即在床旁经股静脉安装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取得成功。

1.2 方法

(1)患者平躺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铺巾;(2)采用Seldinger方法穿刺股静脉成功后,将飘浮心脏起搏电极通过鞘管送入,进入深度30cm后,将1ml空气注入气囊,然后送入电极,当深度达60~65cm时,将电极尾端与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连接,进行起搏。起搏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位。起搏成功的标志:心电图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II导联呈r S型。

2 结果

我院所做2例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均获得了成功,在急诊科开展了新业务,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病例1患者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型、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I级(Killip分级)、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了阿-斯综合征。立即在床旁经股静脉安装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取得成功。起搏心电图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II导联呈r S型。起搏器参数:起搏电压阈值:0.5V,R波感知峰值:3mv,阻抗:655Ω。

病例2患者因电击伤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半小时入院,经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药物心肺复苏治疗,约5min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立即在床旁经股静脉安装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取得成功。起搏心电图呈类左束支阻滞图形,电轴左偏,II导联呈r S型。起搏器参数:起搏电压阈值:0.6V,R波感知峰值:4mv,阻抗:750Ω。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我院自2002年至今在急诊科床旁做了2例人工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开展了新业务。由于不用接受X线照射,对人体没有损伤,所以被我们喜欢应用。VVI方式是最基本的心脏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方便、经济,适用于房室传导阻滞或不伴窦房结功能障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很难提高心率,还有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危险,这时安装VVI型临时心脏起搏器就可以提高心率,防止患者死亡。病例1患者出现了阿-斯综合征,安装了VVI型临时心脏起搏器获得成功,挽救了生命。病例2患者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经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药物心肺复苏治疗后出现了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安装了VVI型临时心脏起搏器获得成功。

4 结论

急诊床旁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体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胎盘早剥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9岁, 平均年龄 (28.7±13.2) 岁;孕周21~40周, 平均孕周 (34.8±4.6) 周;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存在不规则腹部疼痛, 其中合并阴道出血21例, 合并妊娠高血压5例, 合并胎膜早破6例, 合并胎儿宫内窘迫2例, 合并前置胎盘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手术终止妊娠, 临床资料完整,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GE Vi Vi D i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定为3.5 MHz。实施急诊床旁超声检查, 主要进行常规胎儿生物测量, 对胎心节律进行仔细观察, 并测量羊水指数, 对胎盘要进行重点检查, 对实际附着位置、厚度水平、胎盘基底膜与子宫肌层之间回声、胎盘边缘回声等情况, 同时进行拍照存档, 在患者顺利分娩后再实施胎盘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本组患者产前超声确诊为胎盘早剥23例 (82.14%) , 漏诊3例 (10.71%) , 误诊2例 (7.14%) ;23例确诊患者经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胎盘部位明显增厚, 最大厚度>8 cm, 实质回声的强弱表现不均匀, 胎盘基底板与子宫肌层之间有一定的分离表现, 可观察到不规则无回声, 内液不清楚。位于胎盘边缘11例, 大小 (2.7×1.5×1.1) cm, 位于胎盘的中央6例, 占整个胎盘1/3~1/2, 位于整个胎盘3例, 无正常胎盘回声, 胎心不规则, 有胎儿宫内窘迫发生。

2.2 术后及病理结果

19例患者胎盘早剥面积不足1/2, 7例胎盘早剥面积超过1/2, 2例误诊者未见凝血块压迹, 可能为边缘血窦, 胎盘娩出与超声检查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术后所观察到的早剥面积相对于超声测量结果稍大。

3 讨论

临床上胎盘早剥为妊娠20周或分娩期出现的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与子宫壁发生剥离, 为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会对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3]。有研究发现[4], 典型的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出现持续性腹痛或腰痛, 子宫硬并且存在触痛感, 部分患者会出现流血症状。现阶段临床上对胎盘早剥进行诊断主要依赖超声检查, 急诊床旁超声为胎盘早剥的首选辅助手段。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是对轻重类型的声像图特点予以熟悉, 切忌将积血认定是无回声, 在不同的检查时期超声表现不同[6]。

本次研究对急诊床旁超声诊断胎盘早剥的体会进行分析,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对我院收治的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 本组患者产前超声确诊为胎盘早剥23例 (82.14%) , 漏诊率为10.71%, 误诊率为7.14%, 与相关文献[7,8]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 经急诊床旁产前超声对胎盘早剥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 可将其作为胎盘早剥的早期检查手段, 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 为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春雨.108例胎盘早剥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14 (04) :987-989.

[2]杨兴.胎盘早剥与绒毛膜羊膜炎关系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1 (22) :108-109.

[3]李景平, 王欢华, 吴利玲.血栓调节素及CA125联合超声检查对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11 (01) :324-326.

[4]熊初琴, 张晶莉, 张莉莉.胎盘早剥超声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6 (24) :422-426.

[5]曲珣.胎盘早剥57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9 (08) :589-592.

[6]温燕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盘早剥的诊断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1 (04) :176-178.

[7]王莉, 吴青青, 马玉庆, 等.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18 (07) :945-948.

床旁心脏超声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32例需要行心脏临时起搏的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35~70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肌病7例,心肺复苏后心率缓慢4例,药物中毒4例子,原因不明的换有显著缓慢心率失常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右侧颈内静脉穿刺,选择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还有锁骨形成的三角区域顶端进针,针头指向骶骨尾并向的外侧,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缘平行,对着同侧乳头或者稍偏外,进针的角度与水平面呈30°~45°角,应用Seldinger穿刺术置入6F动脉穿刺鞘管,沿鞘管外鞘送入5F顶端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当导管送入鞘管约15 cm时,将导管的末端同临时起搏电极的正、负极进行连接,然后开启起搏器(预先将起搏电压调至1~3 V,起搏频率调至70 ppm,感知灵敏度110 mV)[1],同时让助手向起搏电极球囊中充入普通空气1 mL后关闭气阀。继续向里送入漂浮电极导管,当出现心室起搏的时候立即放气。根据体表心电图Ⅱ导联QRS波主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主波向下表明电极在心尖部,主波向上表明电极位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尽可能调整在心尖部位,到达位置后再推送电极导管约1 cm,记录Ⅱ导联体表心电图,直到出现稳定的心室起搏。指导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分别左右转动躯体,如果心脏起搏功能良好,保留鞘管或将之退出体外,缝合一针来达到固定鞘管的目的,其余的部分用透明胶布盘旋固定好[2]。

2 结果

32例中26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立刻起搏成功。从穿刺开始到右心室起搏为止,时间为4~15 min,起搏天数2~28 d,起搏阈值为0.5~1.0V,起搏电压为2.0~5.0 V,6例患者手术操作失败。操作成功的患者均没有气胸、严重心律失常、栓塞、局部血肿、感染、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因在床上活动或搬动患者时出现起搏不良现象(其中3例为右室流出道起搏),调整电极位置后恢复正常。见表1。

3 讨论

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抢救措施。床旁漂浮导管临时起搏的插管可选择经右颈内静脉、左或者右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途径。有作者认为[3]锁骨下静脉尤其是左锁骨下静脉发育粗大,距离心脏位置较近且走向与右房室呈自然的弧度。电极能顺利地抵达心脏位置,并且容易固定,术后不影响肢体的活动。有报道[4]经右股静脉插管床旁起搏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本组32例患者全部采用右颈内静脉穿刺,体表定位清楚,导管容易送至心腔,插管速度快,电极稳定性也较好,同时该穿刺部位远离颈部胸膜不易致气胸,不经锁骨下,直接插入大静脉,是直达右心的最短、最直接的途径[5]。

对于心脏停搏时间较长,血液已经停止流动,球形囊不能随着血流漂入心腔者的疗效较差。对于严重心脏严重缺血、多脏器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因电刺激不能在心肌中扩布引起有效的心脏射血而无效,以上是6例心脏起搏失败的主要原因。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3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经颈内静脉放入球囊漂浮导管,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结果 32例中26例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立刻起搏成功,有效起搏平均时间为6min,6例患者手术操作失败。结论 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可以快速地恢复心脏的跳动,得以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关键词: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心脏起搏,电极

参考文献

[1]许晓明,樊广渊,常艳萍,等.经右颈内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4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62-963.

[2]郑志虹,翁志远,张晶,等.经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6):348.

[3]周兰清.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173例[J].中国心脏起搏器与心电生理杂志,1998,12(4):186-187.

[4]袁国裕.漂浮导管电极床边临时起搏器55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689-690.

床旁心脏超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 年1 月~2015 年1 月由我院门诊确诊的46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25 例,女21 例,患者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48.8±6.2)岁。所有患者患病的时间均在6 小时到4 周之间,大面积栓塞患者有14 例,次大面积栓塞患者有32 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参与,所有患者家属在知悉情况之后愿意签署之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器对所有患者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的急诊检查,检查包括对患者大血管短轴探测、胸骨旁长轴探测、胸骨旁四腔心探测以及心尖四腔心探测,然后观察患者三尖瓣反流的情况、肺动脉内径大小情况和右房室大小情况,比较患者左室后壁、患者右室后壁和室间隔的运动幅度,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2]。使用超声仪器测量出患者的舒张末期的左室、右室、左房以及右房的横径和前后径的情况,另外要测量患者三尖瓣的反流情况,将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估算出来。

1.3 诊断标准

观察床旁超声心动图是否可以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是否能够观察到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的间接征象、右室壁活动减弱的间接征象以及右心负荷增加的间接征象[3]。

1.4 统计学方法

在医学的研究和调查过程中,每一项数据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并且真实有效的。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后,将所有数据结果进行收集,并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计量资料统一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则采用t检验[4]。

2 结果

2.1 床旁超声心动图的测量值与正常值的对比

通过检查发现,46 例患者都有右房室增大的情况发生,患者的肺动脉以及分支内径出现变宽的情况,右室前壁、左室后壁以及室间隔的收缩减弱,但是没有明显异常现象。患者左室、右室以及左房的舒张末期的横径都出现了增加的现象。将床旁超声心动图的测量值与正常值进行比较,具体比较情况见表1。

2.2 床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情况

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46 例患者都存在三尖瓣反流的现象,重度反流的患者有12 例,中度反流的患者有23 例,轻度反流的患者有5 例,轻微反流的患者有6 例。使用仪器对三尖瓣反流的速度进行测量,经过连续测量得出其结果为(348.96±79.85)cm/s,测量出的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结果为(56.02±22.89)mm Hg[5]。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而且在临床上很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急性肺栓塞的发病时间较短,一般在十四天之内,所以必须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及时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将能够大大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通过对2010 年1 月~2015 年1 月由我院门诊确诊的46 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床旁超声心动图是否可以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进行观察,对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的间接征象、右室壁活动减弱的间接征象以及右心负荷增加的间接征象进行观察,能够对患者是否患者急性肺栓塞作出正确的判断。

本组研究对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发现46 例患者都有右房室增大的情况发生,患者的肺动脉以及分支内径出现变宽的情况,右室前壁、左室后壁以及室间隔的收缩减弱,但是没有明显异常现象。患者左室、右室以及左房的舒张末期的横径都出现了增加的现象。46 例患者都存在三尖瓣反流的现象,重度反流的患者有12 例,中度反流的患者有23 例,轻度反流的患者有5 例,轻微反流的患者有6 例。三尖瓣反流的速度为(348.96±79.85)cm/s,肺动脉收缩压的估测结果为(56.02±22.89)mm Hg。从而可以了解到利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肺栓塞的情况进行明确的判定,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通过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患者肺动脉主干的血栓回声征象、分叉处和右房的血栓回声征象以及右室的血栓回声征象,并且能够观察到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的间接征象、右室壁活动减弱的间接征象以及右心负荷增加的间接征象等,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本组对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的研究时间和对象均有限,所以关于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还需要再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朴雪梅.床旁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1):176-177.

[2]张涛,李军.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08(5):472-474.

[3]解东兴,邓晓蕴,郑琨等.急性肺栓塞溶栓前后的超声心动图右心功能指标变化[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629-1630.

[4]孙剑萍,赵新国,潘健等.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栓塞[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2):114-117.

床旁心脏超声范文

床旁心脏超声范文(精选7篇)床旁心脏超声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50±1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