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范文
《秋海棠》范文(精选10篇)
《秋海棠》 第1篇
1. 播种繁殖
四季秋海棠一年四季都可播种, 但以早春、秋季为宜。选用疏松、通透性好的轻质材料为介质, 装入播种容器中, 浸水使之缓慢湿润。为确保播种后出苗均匀, 可将种子与干净的细沙按一定的比例混匀后进行播种。播种后进行简单的镇压, 不用覆土。播后扣塑料薄膜, 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适宜的温度, 通常温度控制在24~27℃, 相对湿度控制在90%~100%。栽培基质的湿度可适当降低, 以利多生根且避免沤根。四季秋海棠种子相当小, 播种后一般采用喷雾补水, 以免冲走种子。苗期同样要注意湿度管理, 以免茎根腐烂。播种2周后发芽, 真叶长出约需30天, 1个月后茎开始增粗拔节, 进入快速生长期。总的来说四季海棠的苗龄需1.5~2个月, 冬季寒冷季节需3个月。
2. 栽培管理
待四季秋海棠植株长出2~3片真叶, 可将幼苗假植到104孔的塑料穴盘中, 长出4~5枚真叶时假植到78孔的塑料穴盘中。栽培基质可由泥炭土或腐叶土、园土、沙子以1∶1∶1比例混合制成, 基质中可加入适量的厩肥、过磷酸钙及复合肥, 保证栽培基质的养分供给。幼苗假植后放于背风阴凉处, 可适当遮阴以保持相对较大的湿度, 特别是空气相对湿度, 减少缓苗时间。注意避免强光下照射, 以免伤害四季秋海棠植株。假植成活后的栽培基质湿度不宜过大, 以免叶片腐烂、须根发生少或不发新根。四季秋海棠苗后期生长较快, 但养分不宜供应过多, 应遵循“薄肥勤施少施”原则, 以免产生肥害。当植株出现花蕾时上盆, 四季秋海棠须根发达, 生长旺盛, 上盆后要注意加强肥水管理, 每周追稀薄肥水一次, 以浓度为3‰~5‰的复合肥为宜, 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保持栽培基质湿润状态, 且注意加强通风透光。若在冬季进行四季秋海棠生产, 应适当减少浇水量。
四季秋海棠在夏季不耐阳光直射和雨淋, 应遮阴防雨。冬天喜欢充足的阳光, 光照不足则生长柔弱, 植株细长, 叶色和花色变淡, 光线过强则叶片萎缩, 出现焦斑。四季秋海棠向光性明显, 易出现植株单边生长现象, 需经常转动花盆, 使植株着光均匀, 保持良好的株形。栽培过程中对个别徒长枝要进行适当摘心, 促使侧枝发生, 维持较好的株态和开花繁密。在花后管理中要剪去残留花枝, 促生新技发生, 此时应控制水分供给, 待新株发出后, 继续进行正常的管理, 可实现多次开花。通常四季秋海棠栽培两年后植株生长开始进入渐弱阶段, 应重新培育新株。生产上通常进行一年生栽培, 若有设施可做多年生栽培, 满足对四季秋海棠的周年生产需求。
3. 病虫害防治
四季秋海棠从苗期到花期遇到的常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细菌性立枯病等病害, 虫害有蚜虫、蓟马、粉蚧、卷叶蛾及红蜘蛛等。本着“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 加强预防病虫害传播及感染。栽培时注意植株的株行距, 避免密植, 以利通风透光。日光温室内种植时, 注意午间及时通风换气, 降低温室内的温、湿度。日夜温差较大时避免在傍晚浇水, 以防夜温下降湿度过高引起病害。发现有受感染的植株及叶片, 应立即移出或除去。
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第2篇
从“虚边”到“实边”
对于清中前期之疆域,时人虽知国之四至,但在封贡体系之下,知有“天下”,不知有“万国”,中国与周边国家边界不明,国家疆域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即处于“有疆无界”的状态。在宗藩体系与华夷秩序之下,中原王朝与周边的藩属乃至邻国并不存在确切的国境线。
18世纪末开始形成一次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梁启超曾将之评价为“一时风会所趋,士大夫人人乐谈”,“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随着边疆史地之学的兴起与西人东来的冲击,史地学者的近代国家边界观念逐渐形成,版图、疆域意识增强。尽管如此,19世纪上半叶,一批有识之士如魏源、徐继畲,在描绘中国疆域的时候,仍要面对不可避免的模糊性。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指出中国位于亚洲东南,“径六千里,东西大抵略同”。而在《圣武纪》中,魏源更是明确地指出,“十七行省及东三省地为中国。自中国而西回部,而南卫藏,而东朝鲜,而北鄂(俄)罗斯,其民皆土著之人,其国皆城郭之国”;蒙古、回部、西藏、俄罗斯、朝鲜、缅甸、安南等同为中国外藩。徐继畲的中国地域观与魏源有所不同,认为除了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在遥远西部的一些穆斯林部落以外,整个亚洲尽属中国“幅员”。
清政府与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与外兴安岭为界。随着西人东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与英、法、日、俄等国相继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而这些条约中,则有多款条文涉及中国的疆界。中俄《瑷珲条约》即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领土。中俄《北京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的条款,并进一步确定了中俄两国在东北和西北的边境,加之后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及相关条约,中国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共丢失了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政府在东北与西北大面积丧失国土,但也在客观上为西北与东北划出了一条相对存在的国境线,使得清政府领土版图的北方部分得以大致定型。
随着清政府国力的衰弱与数次战败,清政府的朝贡国也逐渐减少。签《北京专约》,琉球撤藩;签《中法新约》,越南撤藩;签《马关条约》,朝鲜撤藩。如是,清政府周边的屏障逐渐丧失,而与此同时的边疆建省以及实边运动,使得其统治的区域也逐渐明晰。从“虚边”到“实边”是晚清中国版图形象的逐渐清晰。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关于中国版图的想象已出现“大三角形”和“秋海棠”两种意象。清末学部所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中描述如是,“全国之境,为一大三角形,锐端当其西”。而同一时期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即已有“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的描绘。这是笔者在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目前所能找到的关于“秋海棠”最早的描述,即不晚于清末教育改革,教科书中已开始采用“秋海棠”这一象征来形容中国的版图,从而进行民众教育与宣传。
辛亥年,清帝逊位,民国肇兴。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秋海棠”这一意象。这部教材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出秋海棠叶的示意图,绘出其叶脉,另一方面则给出中国版图的示意图,形状与上文所述的秋海棠叶十分相似。图画之外,还有解释说明的文字:“中华民国之地形,颇似秋海棠之叶。西方为锐角,似叶之尖。东方则斜平,且有凹处,似叶之本。南北两方或凹或凸,似叶之边。熟审秋海棠叶即知我国之地形矣。”
随着秋海棠这一版图想象的传播,“大三角形”这一想象逐渐消退,偶尔有教科书将“大三角形”与“秋海棠叶”相糅合,即“全国地形略似横铺之秋海棠叶,以西部之葱岭为叶尖,东部之渤海为叶本,成一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版图想象被“秋海棠叶”所取代,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秋海棠叶”的形象日益成为主流。民国十三年出版的地理教科书这样描绘:“原来中华民国的地形,宛像一张横铺着的秋海棠叶子。叶柄附近的凹处,对着东面,恰是辽东、山东两半岛所挟持成为的渤海。叶尖微向西北,便是葱岭北端的乌赤别里山口。那叶缘的四周,除东北绕河,东南环海外,从北面沿边向西,一直盘到西南,全是高山。”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中,作者对中国版图做了如下说明:“中华民国地图,不是很像一张秋海棠叶吗?东部渤海湾入海的地方,很像叶脚,西部帕米尔高原,很像叶尖。……那曲曲折折的边界,好像是叶边,境内的山川纵横,更好像叶的脉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的国土安全受到了强大的威胁。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而作为回应,民国政府与民众进一步建构起对版图形象的想象,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1930年,已有人开始预见到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威胁,恽天炫在《徐汇师范校刊》发表名为《残叶——蚕食的中国》的文章,文中写道:“它现在简直是一张残叶了……全身已经变成苍黄色了……它现在简直是一张残叶了——蚕食的中国。”作者将中国的版图比喻成了一片叶子,随着局势的发展,将要遭到蚕食,只是这里并未将这片叶子明确表述为“秋海棠”的叶子。
nlc202309081834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大公报》发表名为《租界里的中国人》的文章,作者这样描述,“国魂的已死,只蜕遗下一具海棠叶似的枯骸尸壳,不知在多久的将来,就要在地图上变了颜色,做异族铁蹄驰骋的沙场了?!”作者尖锐地指出,国魂已死,秋海棠似的中国版图有变色的危机。1935年《申报》发表时评《中日事件与意阿事件》,认为针对东三省事件,国民政府所努力的目的,“不过‘一叶秋海棠’之形态在‘地图上’保持其完整而已”。1936年,随着日军大举进攻热河绥远之际,《东方杂志》刊登《绥远战事》:“……能更进一步的进攻,直取匪伪军的根据地商都、多伦等地,收回察北六县,并进一步的向前直趋,收复所有的失地,使我们的‘海棠地图’仍然完整无缺。”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与日本全面开战。而此时,“秋海棠”这一形象便被充分用来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与民族认同。1938年刊于《石南青年》的一篇文章,名为《秋海棠叶的虫伤》,文中有如下描述:“在这秋海棠叶的东北角,是不是有一条可恶的害虫蚕食?在此处为了受到它的毒汁的缘故吧!已经变成黑色了,并且已将延蔓到叶的中部了,唉!多么可惜的秋海棠叶呦!”直到1944年,蒋君章等人所著的《中国边疆地理》在描述中国边疆的时候,仍认为:“我们中国的领土,好像一张秋海棠的叶子。”而在1947年10月,交通部官员在巡视杭州湾的时候,随行记者是这样描述杭州与杭州湾的:“翻开中华民国的地图来,齐巧在这瓣秋海棠叶东端下面一只小小缺角的边缘。”这里虽不是为了描述“秋海棠”,但作为一种文化或地理背景,其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更有意思的是,随着日军的投降,中国的危局得以减轻,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民心的“秋海棠”形象更是被运用于商业炒作之中,成为一款香烟的名字,其在《申报》上打出广告,“秋海棠叶子,是我们中国的地图,秋海棠香烟,是我们华商的出品。以精诚团结的精神,来完整秋海棠叶子。以提倡国货的思想,来爱吸秋海棠香烟。”商业利润与爱国情感相结合,通过商业炒作,商人们利用“秋海棠”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爱国情绪与民族认同,成功提高所售香烟的公众认知度。
“桑叶”与“蚕食”
除了“大三角形”“秋海棠叶”两种版图想象之外,民国时期还存在着第三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桑叶”。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第三册第一课《中国大势》中有如下文字:“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叶尖在西,叶脚在东;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书中用“桑叶”比喻中国版图是源于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这与其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认为“桑叶”惨被蚕食的救亡宣传是不同的。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于是,作为“桑叶”的中国遭到了作为“蚕”的日本的“蚕食”。
就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史料来看,最早用蚕食这种说法来形容中国的民族危机的材料当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发表于1930年的《残叶——蚕食的中国》。但这篇文章中尚未指出究竟是哪个国家在蚕食中国,此时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仍是较为模糊的。而1937年刊登在《东方杂志》的讽刺漫画《世界小讽刺:日本帝国主义又来蚕食中国了》则不只是提及“蚕食”这个词,更明确指出蚕食中国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那么在1938年刊登在《抗战漫画》上的漫画《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所试图表达的寓意就已经很清晰了。在图中,中华民国的版图被画成了一片桑叶,而在桑叶的右上角,有几只蚕正在啃食。更有意思的是,图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所蚕食掉的部分,与当时,即1938年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然,抗日战争期间的教材中也依然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1938年世界书局出版的《高小新地理》第四册第一课《我国的领土和地势》中,刊载了名为“我国的位置境界和地势图”的地图,而且在图中左下部分绘有桑叶的示意图。文中说:“我国领土在帕米尔之东,其形状如一张横铺的桑叶。叶尖在西方,叶柄在东方。”
另一方面,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所控制的地区内,其所编写的教材中,也出现了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为了提高抗大总校第八期学员的地理素养,抗大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究室1941年4月出版的《中国地理读本》(第一分册)中,也将中国的版图形状称之为桑叶,“在太平洋的西岸,亚洲的东南,有一个国度像一张横铺着的桑叶,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中国。”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生人民政权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被承认,中国原本的“秋海棠”或“桑叶”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凹陷,而这一巨大的凹陷使得中国的版图形象再次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一种新的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
“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代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毛泽东援引此句形容走出黑暗的新中国,进而将“雄鸡”引申为新中国。从遭到西方蚕食鲸吞的“秋海棠叶”“桑叶”到昂然挺立在亚洲东方的“雄鸡”的形象转变,有助于重塑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国民形象。
最早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的做法应不晚于1952年。《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官方报纸的宣传,无疑将会推动这一认知的宣传。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雄鸡地图依然有其盲区。对于南海的海疆,新中国继承了民国政府在南海所划的“九段线”,在随后的地图印刷中,通常便是将南海用一个小框以小比例尺的形式单独绘在地图右下角,没有将它与北部湾、海南岛等地区连在一起。这便给民众形成一个误区,即南海的海洋面积比较小,而且与大陆相隔较远。此种做法类似于在绘制美国地图时需单独绘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的做法。随着近来南海争端的加剧和民众海权意识的增强,地图的绘制也发生新的转变,放弃了旧有的绘图办法,直接将南海与大陆按相同比例画在一起。晚清时期,随着制图与测绘技术的发展,地图逐渐进入民众视野。通过签订诸多边界条约、撤藩、边疆建省活动,中国的边境从“虚边”演变为“实边”,中国的国土轮廓逐渐清晰。这一清晰的轮廓在民国初期逐渐被抽象成了“一叶秋海棠”与“桑叶”。随着日人入侵,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秋海棠”的版图形象之外,民众将“桑叶”的隐喻重新赋予民国版图,暗示作为“桑叶”的中国遭到了作为“蚕”的日本的“蚕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承认蒙古的独立,作为“雄鸡”的中国版图开始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而“雄鸡”则自然而然地战胜被抽象为“蚕”的日本,于是,“雄鸡一唱天下白”。
中国版图形象的建构与认知过程是漫长而缓慢的。作为一种更为柔性的政治符号,它不同于晚清时期对“黄龙旗”,中华民国时期对“孙中山”“中山陵”等政治符号的建构与宣传,而且,这一建构过程与其他政治符号的建构并不冲突。中国的版图想象在近代民族危亡、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始终处于“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
安德森在讨论近代民族主义时曾指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一种是“真实的、自发的民族主义热情”,另一种是“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中国版图想象发展的动力,既存在自下而上的民众自发,也存在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然后二者共鸣形成一种为民众普遍接受的公共认知。此类国家形象的崇拜,在新国家创立初期和面临严重的国家民族危机的时期体现得更为明显。国家版图形象的客观存在转化为崇拜者心目中一种抽象的主观形象印记,与崇拜者自身的情感、观念融为一体。如此,版图形象作为一种超然存在的政治符号或形象,通过诸多崇拜者互相渲染,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影响力。
总之,中国版图的建构过程,起于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归于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通过这种国家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民众获得了情感满足。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与国家则在这一变迁中获得了内生的凝聚力。
铁十字秋海棠的扦插繁殖 第3篇
(1) 扦插基质的准备。一般用中粗的河沙即可, 在使用前用清水冲洗几次。
(2) 插穗的选择。通常结合摘心工作, 把摘下来的粗壮、无病虫害的顶梢作为插穗, 直接用顶梢扦插。
(3) 扦插后的管理。 (1) 温度: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25℃, 低于18℃, 插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25℃, 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 并且温度越高, 腐烂越严重。遇低温时, 保温措施主要是用薄膜包扎扦插容器;遇高温时, 降温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 要遮去阳光的50%~80%, 同时, 给插穗喷雾。 (2) 湿度: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5%~85%。可以通过给插穗喷雾来增加湿度, 每天1~3次, 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 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不宜过度地喷雾。 (3) 光照:插穗离不开阳光的照射, 但是, 光照越强, 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 不利于成活。因此, 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80%, 待根系长出后, 再逐步移去遮阳网, 晴天时每天下午4:00除下遮阳网, 第二天上午9:00前盖上遮阳网。
海棠糕.梅花糕 第4篇
海棠糕、梅花糕其实它不是糕,它是苏州民间食摊上有名的面食甜点,现做,现卖,现品,用料、制作都相当考究,风味别饶。
海棠糕、梅花糕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从它的制作工具来看,其历史相当悠久,直至现在做海棠糕、梅花糕的小贩们仍讲究使用这些古老的工具呢!海棠糕、梅花糕的皮料是用面粉所制。制作时,小贩们将面粉放进特制的若盔帽似的紫铜容器中,加适量的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倒进一把短柄的紫铜有嘴粉壶里待用。它们的馅料为豆沙或枣泥,也是放在特制的紫铜器皿中。往糕心里放馅时是用一把一头若针簪状,一头若刮浆刀似的专用铜器具。制作海棠糕或梅花糕还有许多相当考究的辅料,它们分别是雪白的糖渍猪板油小块、象牙色的西瓜子仁、淡赭色的胡桃肉、色彩艳丽的糖渍红绿丝和晶莹的白糖等,一一有序地摆放在像一块调色板似的高耸的圆形小托盘上,很像食客们的眼球。做海棠糕、梅花糕有专用的铁模具,这种铁模具底座为数个梅花形或数个海棠形组成的糕坯模,上层为圆形的铁盖,底座和面盖都镶着牢固的木柄,此种模具起码有几十克重,一般女同志要用双手才能擎起它。
介绍完它的制作工具,该说说它的制作过程和风味了。商贩们在制作海棠糕和梅花糕时,先将铁模具放在炉子上烧热,用一把毛刷蘸素油将模具的内膛统统刷上油,然后将粉壶里的稀糊状面粉依次放一半进模具里,用一把一头若针簪状,一头若刮浆刀似的铜器具将豆沙或枣泥的馅料放入模具中,另加糖渍猪板油一小块,继而用粉壶使稀糊状面粉将模具灌满,加盖烘烤片刻,然后卸盖,在糕面上撒上西瓜子仁、胡桃肉、糖渍红绿丝和白糖,再加盖烤一会便成。
莲叶秋海棠组培快繁技术 第5篇
关键词:莲叶秋海棠,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莲叶秋海棠 (Begonia nympaefolia) 为多年生草本, 属根茎类秋海棠, 根茎短粗, 叶卵圆形, 叶面深绿色, 叶背褐红色, 花小, 粉白色, 雌雄异花, 种子褐色, 细小, 约40 000粒g-1左右。莲叶秋海棠叶两面异色, 花色秀雅, 耐阴性强, 宜盆栽以供室内装饰、点缀, 是较好的室内观叶植物材料。虽然莲叶秋海棠可采用扦插、播种等方法繁殖, 但因其叶柄和叶片含水量高, 扦插易腐烂;播种则出芽率低, 幼苗较弱不易成活, 而采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既可提高繁殖系数, 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基础, 同时又为倍性和诱变育种提供平台, 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1 外植体材料
1.1 取材
以温室内盆栽的莲叶秋海棠健壮无病的上部幼叶为外植体材料。
1.2 材料的预处理
在接种前选择剪下试材放入广口瓶, 先用75%乙醇灭菌5 s, 用自来水冲洗20 min, 加入少量洗衣粉, 然后用自来水冲洗30 min, 在无菌室内用75%乙醇灭菌5 s, 用无菌水冲洗一次, 接着用0.1%氯化汞溶液浸泡4~6 min (浸泡过程中轻轻摇几次) , 再用无菌水冲洗4~6次, 将灭过菌的叶片放在无菌纸上, 将叶片 (去掉叶缘) 剪成1 cm2左右的小块作为外植体。
2 芽的诱导培养
在温度20~26℃, 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 光照时间10~12 hd-1的培养室条件下进行 (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环境条件同此) , 以MS培养基 (蔗糖3%, 琼脂粉0.6%, pH 5.8) 为基础培养基, 附加不同浓度水平的激素, 诱导培养效果不同, 外植体可在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上产生不定芽, 但时间长, 数量少, 以6-BA1.5-2.0+NAA0.2 mgL-1的培养基效果较好, 5 d后, 叶片有明显的膨大和翘边现象, 不形成愈伤组织, 培养到14 d时, 不定芽产生的频率可达100%, 每个外植体的不定芽数为13~46个。
3 继代培养
通过初代培养, 外植体上长出了大量不定芽和部分小苗, 小苗密集, 多数小苗丛生性强, 没有明显的主茎, 对这些培养材料进一步增殖培养, 方法为:将长满不定芽和小苗的培养物自基部切下, 再切割成直径约1 cm的小块, , 植入MS+6-BA0.5 mgL-1+NAA0.1 mgL-1的增殖培养基中, 培养20 d后, 小苗基部可形成芽丛, 每3周可增殖5~8倍。
4 生根培养
莲叶秋海棠试管苗易于生根, 加入生长素 (IAA和IBA) 的培养基中, 幼苗生根条数多, 但根细长, 幼苗基部出现愈伤组织, 生长缓慢.移栽的成活率低, 以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较好, 培养24 d后, 生根率达100%, 生根条数平均为10条, 根较粗壮, 幼苗高24~31 mm。
5 炼苗
由于莲叶海棠试管苗的根、茎和叶均极其脆嫩, 幼苗极容易受到损伤, 移栽时将生根的莲叶秋海棠试管苗从培养基中小心取出, 轻拭冲洗基部培养基, 以多菌灵药液消毒过的营养土移栽基质 (腐殖土∶有机质∶河沙=1∶1∶1) , 根据秋海棠易烂根的特点, 基质要求透气性、保水性和排水性均良好, 放置于散射光下, 温度20~25℃, 湿度85%左右的温室环境培养, 用薄膜覆盖, 每天喷水2次, 每7 d喷多菌灵2次, 约20 d可成活, 移栽成活率与移栽时苗的保护、苗的强弱和缓苗期的管理措施有关, 移栽时可保留根部少部分的培养基, 使根系免受伤, 移栽后的管理宜增加遮荫措施, 水分管理前期稍湿润, 后期见干见湿, 一般壮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
6 结语
通过组织培养可构建莲叶秋海棠的无性快繁体系, 外植体选用健壮无病的上部幼叶, 消毒采用75%乙醇结合0.1%氯化汞进行, 芽的诱导培养以MS+6-BA2.0 mgL-1+NAA0.2 mgL-1为较好培养基, 继代培养基采用MS+6-BA0.5 mgL-1+NAA0.1 mgL-1, 生根培养用无激素的MS培养基, 移栽基质选用腐殖土+有机质+河沙 (1∶1∶1) , 成活率高, 可获得大批无性繁殖系, 为莲叶秋海棠的规模化生产以及育种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在莲叶秋海棠的组培过程中, 在芽的诱导培养阶段, 选用前述培养基, 外植体不形成愈伤组织, 直接形成不定芽, 这和培养基中没有加入2, 4-D有关, 因为在加入2, 4-D的培养基中发现有促进莲叶秋海棠叶片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作用[1,2,3];在增殖培养阶段, 培养基上会产生部分不定根, 但根细长, 苗的质量不高, 故一次成苗不可取[4];在生根培养阶段, 加生长素的培养基的生根情况不理想, 而无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上长出的幼苗根系粗壮, 移栽容易成活率高, 其内在的机理可进一步研究[5,6]。
参考文献
[1]孔祥生, 张妙.蟆叶秋海棠的叶柄培养和植株再生[J].北方园艺, 1998 (3) :102-103.
[2]孙南芝.几种观叶秋海棠的快速繁殖[J].广东园林, 1989 (4) :26.
[3]戴策刚.竹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与液体快速繁殖[J].广西植物, 1987, 7 (1) :49-52.
[4]庄承纪.银星秋海棠无性系通过离体两步培养的快速繁殖[J].云南植物研究, 1985, 7 (1) :121-123.
[5]刘艳芬, 樊慧敏.秋海棠属植物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技, 2002, 4 (2) :34-35.
《秋海棠》 第6篇
秋海棠属(Begonia L.)是秋海棠科(Begoniaceae)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药用价值。De Lange和Bouman[31认为,秋海棠种子的微形态是一个比较有用的辅助性状,尤其是在组的水平上。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三种秋海棠属侧膜组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旨在为秋海棠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选取了产于滇东南地区的3个侧膜组种类,分别为:长柱秋海棠(B.longistyla)、斜叶球海棠(B.obliquifolia)和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挑选成熟饱满的种子用于实验。用双面胶粘贴在载物台上,在10mA电流下镀金4min至大约30nm厚,用JEOL JSM-T20型扫描电镜观察,并照相记录。通常以5个种子的SEM长度测量决定种子的尺寸。长度为盖状物顶端至合点端的最长距离,宽度以种子的最宽处确定。描述种子形状的术语参考Bouman和de Lange[3]。
2 结果
2.1 长柱秋海棠(B.longistyla)
种子为较规则的椭球状,大小为464-523206-278μm。领细胞数目为10~12,所占比例为2/5~3/5。盖状物突出,无明显收缩,与领细胞界限不太分明,种脐端较平。
2.2 斜叶球海棠(B.obliquifolia)
种子形状多为较规则椭球状或窄椭球状,大小为(483~530)(259~297)。细胞数目为8,所占比例1/4~2/5。盖状物无显著收缩,与领细胞界限不太分明,种脐端凹陷。
2.3 假厚叶秋海棠(B.pseudodryadis)
种子形状多为较规则的椭球状或宽椭球状,大小为(458~530)(271~317)。领细胞数目为8~10,所占比例3/10~1/2。盖状物无显著收缩,与领细胞界限不太分明,种脐端较平或略凹陷。
以上三种秋海棠种子其他的种皮细胞多为规则的多边形。表面纹饰走向大体一致,略成波状的短线状条。垂周壁边缘平滑,交叉处略突出或浅凹陷;有稀疏的短线状横纹。底端形状为较规则圆钝状。
3 讨论
所研究的这3种侧膜组秋海棠,其种子平均大小均在445μm以上,比其他组的种子大。古训铭[4]认为,这是因为侧膜胎座子房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或较大的种子,该特征与生态适应性有关系。并推测,可能是因为在贫瘠的石灰岩环境下,种子变大贮存更多养分,以利于发芽,而演化出能容纳更大种子的侧膜子房,属于环境适应的一种演化机制。我们所研究的本组种类的盖状物与领细胞之间无明显缢缩,盖状物均为圆钝,在组别的鉴定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些高度一致的特征很好的证明了侧膜组是一个自然类群。
A,长柱秋海棠;B:斜叶秋海棠;C:假厚叶秋海棠;
摘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秋海棠属侧膜组三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这三个种的种子形状多为较规则的椭球体,种子都比较大,领细胞醒目、较长。盖状物的形状通常较圆钝,与领细胞之间没有明显的缢缩,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关键词:秋海棠属,侧膜组,种子,扫描电镜
参考文献
[1]Barthlott W.Epidermal and seed surface characters of plants:systematic applicability and some evolutionary aspects[Jj.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1981(l):345-355.
[2]Werker E.Seed Anatomy[J].Berlin:Stuttgart Bomtraeger,1997:1-65.
|3]Bouman F.,Lange A.de.Structure,micromorphology of begonia seeds[J]. The Begonian,1983(50):70-78.
《秋海棠》 第7篇
该实验的选用的植物材料是天苎葵(又名石蜡红),而此植物在春天才大量上市,到了晚秋很少见,每年到了做这个分组实验时,各个学校互相打听都费尽力气,到处寻找,运气好时或气候偏暖时才能在花房买到,由于全年级学生每两人为一组,所以需要的天竺葵很多,总价很高,即使这样很多时候都买不全,这样会影响学生实验能否达到两人一组,而此实验不论从巩固知识还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在教材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此分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我们设想能否用其他植物来代替天苎葵。
要找到能代替天苎葵的植物, (1) 要有繁茂的枝叶以便有足够的叶片进行实验; (2) 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能在一夜间耗尽; (3) 洗尽叶绿素后滴加碘液能看到淀粉变蓝的实验现象,并且要求脱去叶绿素的速度要在15分钟以内,这样较为合适课堂教学; (4) 植物整体体积不宜过大否则暗处理步骤难以实施; (5) 叶片体积不宜过大; (6) 该植物最好常见并且容易得到价格不高。根据以上要求,我选择了彩椒叶,铜钱草,秋海棠,杜鹃,绿萝,网纹草六种叶片进行试验。
实验步骤如下:
1.将这六种种植物放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下一昼夜。植物由于体积不大,放在实验室的柜子里一昼夜。
2.24小时以后取出植物,每种植物上选择1~2片叶片两面用黑纸片夹住,做对比标记。
3.在日光下照4~5小时,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取有黑色对比标记的叶片,将黑纸片拿去。
5.将叶片浸没在酒精里,水浴加热。
6.待叶片上绿色退去变成黄白色,用镊子小心取出叶片。
7.用清水洗去酒精,在叶片上滴加碘液,清水洗涤2~3次,观察变色情况。
对这六种叶片进行实验以后,我们对比发现发现杜鹃、绿萝由于叶片上有角质层,叶绿素溶解速度较慢,所以实验效果不理想,铜钱草能看到效果,但是并不是特别明显,网纹草能脱色但较慢,且滴加碘液后显色效果不理想。
与天竺葵相比铜钱草的叶脉较细,其叶片相比天竺葵的叶片要嫩,叶绿素较为丰富,在脱去叶绿素时水温要高一些,最好在75度左右,并且脱色时间较长需要30~40分钟,这也导致铜钱草叶片在脱掉叶绿素后叶片较脆,用镊子夹时要轻一些,以免弄碎叶片。步骤三光照时间也相应要长一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比天竺葵,我们发现秋海棠脱色时间较短,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只需3~4分钟叶片颜色就变成黄白色,甚至透明,同样叶片比较脆,取出时应小心谨慎。放在自来水中清洗一下,由于叶片很薄,在自来水中一泡,叶片立刻变软,并且很薄,所以需要小心的用镊子将秋海棠的叶片展开,然后滴加碘液染色。最后能看到明显的对比试验效果。
我们对秋海棠进行了价格询问,一盆秋海棠价格约5元,一盆天竺葵价格约10元,秋海棠的叶片多且密,并且在秋天很容易找到秋海棠,而天竺葵的叶片少,秋天很多天竺葵都落叶,相比天竺葵在花房更容易买到秋海棠,且秋海棠的脱色时间比天竺葵要少将近十分钟。更适合课堂教学。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秋海棠可以代替天竺葵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摘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六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有一个“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的分组实验, 目的是证明绿叶通过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该实验是本节的重点, 也是七年级生物的考点, 也经常会被选为初二小中考的考点实验, 所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必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每个学校都是进行分组实验。
《秋海棠》 第8篇
本着节能环保的理念, 酒店大量采用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材料及节能设施:酒店的外墙玻璃均采用真空玻璃, 保温、隔热、降低热传导, 从而降低能源消耗20%以上;酒店内部采用霍尼韦尔楼宇自控系统, 进行智能化分析监测及控制, 能有效的控制减少能源的浪费;酒店的厨房冷库采用独立冷却系统, 保证厨房冷库正常工作的同时减少温室效应及相应的能源浪费。
酒店的客房管理系统利用领先技术, 成功地实现了风机盘管联网智能控制、调光控制等功能, 在为客人提供便捷、舒适的入住环境的同时, 更有效减少超过30%的能源浪费。
酒店采用了大量的高亮度低能耗光源, 如晶元品牌LED灯, 高效节能灯等, 安装在酒店客房、户外泛光照明区等区域。灯光亮度控制的要求的同时, 实现能源节约40%以上。
酒店雨水回收系统充分利用酒店的水景与容积达100立方米的雨水接收井来积攒雨水, 用于浇灌园林。与此同时, 酒店的中水系统也利用酒店的冲洗用水和洗浴用水, 对其集中处理后, 用于园林植物的浇灌。
酒店简介:
西府海棠花开飘香 第9篇
海棠花娇艳动人,被喻为“国艳”,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美誉。文人们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着思念、珍惜、慰藉和从容淡泊的情愫。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也为之倾倒,“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明代《群芳谱》记载,海棠有四品,皆木本。四品指,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和贴梗海棠。但一般的海棠花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宋庆龄故居的西府海棠因为树龄长,树形硕大,开花与落花,都更加壮观、美丽。虽然最佳观赏期只有短短一周,但每年海棠花开时节,都会有许多观众特意前来园中赏花。据专业部门考察,像这样有着200多年树龄的古西府海棠,整个北京市仅有6株。宋慶龄故居在清初为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第,又是清末摄政王府的花园,西府海棠乃这座古老名园的遗存,在全国亦不可多得。
为纪念和缅怀伟人,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思念,同时也为继承她的事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海棠花开的文化内涵,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共同举办首届海棠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观众不仅能欣赏故居院内历经200多年沧桑的古西府海棠盛开的风姿,还能了解到内涵丰富的海棠花文化与科普知识。
海棠文化节期间,故居园内海棠争奇斗艳,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以海棠花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上,展示着海棠科普知识、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海棠的诗句、名人与海棠等内容,让游客们在徜徉花海的同时充分领略海棠花的文化魅力;在草坪及内湖沿岸,多株海棠及珍稀品种的花木盆景,展现出春回大地、风光无限的美好画面;在畅襟斋,北京市插花艺术协会花艺大师的插花作品呈现出花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南楼,即将于9月在故居举办的“宋庆龄故居2010年当代艺术品公益拍卖”活动捐赠的珠宝首饰特展,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彩。此外,文化节期间在故居园内还特设了两处赏花茶座,将有专业茶文化公司为观众提供茶饮服务。
本届海棠文化节还启动了“我眼中的宋庆龄故居”摄影大赛活动。观众可在参观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盛开的海棠花和故居一年四季的美景,并将自己满意的作品寄送到宋庆龄故居。颁奖仪式及获奖作品展将于明年的海棠文化节期间举办。宋庆龄故居为首届海棠文化节特别设计印制了限量珍藏版门票。
竹节海棠 第10篇
在我家众多的花卉中,它是我最喜欢的花。竹节海棠的样子真漂亮,尤其是它的枝干令我欣赏,像竹子一样分为一节一节的,层次很清楚。在每段枝干的相接处,总是显得粗壮一点儿。不过,它的枝干没有竹子那样笔直,如果你护理不好,枝干经常会倾斜,你用手将它扶直,手刚一松,它又马上弯了下来,执拗地保持原来的姿势,好像是和谁较劲似的。
竹节海棠的叶子是桃子形的,叶子的正面是深绿色的,表面上还布满了许许多多的小白点,叶子的背面是暗红色的,用手触摸海棠叶子的表面,滑滑的,很舒服,可叶子的背面却毛茸茸的,很明显可以摸到粗粗的脉纹。
它的花更是漂亮:在叶子之中冒出一个好似打了杈的树枝,上面长满了淡红色的花,它的花开放时都在小枝上吊着,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似三角形的小花瓣里面,包裹着一个绿绿的突起,下半部是开着的花,一共有五个花瓣,其中四个是大的花瓣,还有一个羞得不敢露脸的小花瓣,花蕊是金黄色的,小小的一点儿,显得可爱而有趣。到了夜间,它不像有的花会合拢,而是像白天一样开着。
《秋海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