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

液泡※、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叶绿体※(打※为植物专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地流动着,它的流动能够加快细胞与外界化境的物质交换。

叶绿体: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实现物质的转化。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分裂及细胞生长过程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细胞核先分为两个→随后细胞质分为两份→最后细胞分为两份

生长过程:吸取营养、体积增大→液泡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一个中央大液泡

7、什么是细胞分化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发生了分化。

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8、什么叫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9、植物常见组织的功能

输导组织(运输功能)、保护组织(保护)营养组织(贮存营养物质)分生组织

10、动物的主要组织功能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保护)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11、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收集管、伸缩泡、纤毛、口沟、细胞膜、食物泡、胞肛、细胞核、细胞质

12、什么是趋性(应激性)及趋性的意义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

文本框: 物残渣排除食

消化食物

呼吸

摄取食物

旋转运动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二、经过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初探

1.历史线索不清,前后颠倒混淆。由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它将整个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均只用一个单元就加以浓缩概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虽能有所补充,但大多被教材所局限,导致学生在快速浓缩掌握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来学习各专题时,又再次涉及到各个时期或朝代,造成了他们对历史时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学连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经常造成朝代与事件、与人物,事件与内容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填空题一般考查的均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内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件,确仍是错误百出,学生几乎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文件均写了进去,却无法分清哪部文件属于哪个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却未能加以理解记忆,虽将知识点背下来,却无法准确应用。

2.汉字基础不牢,别字错字成堆。无论在填空题还是综合题的答题中几乎每题都能批到学生的错别字,姑且不论一些比较冷僻的词,就是平时最常用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独立战争的“立”等一些最常用的字,错误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降低许多,令人非常惋惜。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对遇到的理化知识既不能视而不管, 也不能随意增加难度, 介绍时要通俗易懂。教材中的有些理化知识直接涉及生命现象的“关键”, 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理化知识, 若对这些知识不做解释、不处理, 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规律就很难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 可是教师在教学中, 如果随意增加理化知识的难度, 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因此在介绍理化知识时, 力求通俗易懂, 不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例如, 学生有过未见鲜花却先闻到花香的经历, 用此例解释扩散现象, 有生活体会的七年级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

2.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理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在讲述有关“能量”时, 告诉学生每天吃的食物中贮藏有化学能, 虽然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 但可以感受到, 当我们吃进食物后, 身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这力量就是化学能转换提供的, 化学能是植物将太阳的光能转换储存的, 能量是存在的而且还可以转换,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

3.利用演示实验, 活化理化知识。在“淀粉遇碘变蓝”“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等理化知识的学习中, 采用演示实验来“活化”, 通过科学、真实的实验, 既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 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解释生物学现象, 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

4.把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在对“浓度”一词进行处理时, 演示两杯同样的温开水, 分别加入1勺和5勺白砂糖再搅匀, 选几个学生分别来品尝, 说出感觉。因为平时学生有喝糖水的体验, 使学生迅速建立了与浓度有关的概念。又如, 在解释“扩散”的概念时除了举例, 还在一杯清水中滴一滴红墨水, 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以上的处理方法, 让抽象的理化知识具体化、直观化, 不仅有效、快速地解决了理化知识给生物学知识传授造成的障碍,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习兴趣。

5.充分发挥教材中“小资料”的优势。七年级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诸如“课外读”“想一想”“讨论”“小资料”等小栏目, 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正文中出现的理化名词的解释, 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运用, 有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6.对涉及的理化药品、仪器的使用着重强调注意事项。例如,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 涉及酒精、酒精灯、吸管、烧杯、表面皿、碘酒等的使用, 由于课堂时间紧, 不能像化学老师那样系统规范地讲解, 但一定要把学生最易造成事故的环节预测清楚, 并作为令行禁止的条款来宣布。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 fine adj. 好的

[用法]用作形容词,常放在系动词后面,指身体健康的,用作“How are you?”的答语。eg:

——How is your father? 你父亲身体怎么样?

——He is fine. 他身体很好。

[拓展]fine还可以表示“天气晴朗的”,相当于sunny。eg:

The weather today is fine. 今天天气很好。

2. name n. 名字

[用法]用作名词,询问对方的名字常用:What’s your name? 也可简略为Your name? eg:

——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I’m Lucy. 我叫露西。

[拓展]given name/first name 名字;middle name 中间名;family name/last name 姓

3. list n. 名单;列表

[用法]用作名词,常与其他名词构成短语,也可用作a list of…,意为“一份……列表,一份……清单”。eg:

Give me the shopping list, please. 请把购物单递给我。

This is a list of English words. 这是一份英语词汇表。

4. what pron. (疑问代词)什么;什么样的人(或事物)

[用法]what是疑问代词,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以它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其答语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It’s a desk. 是一张课桌。

[拓展]其他常用的疑问代词有:who(谁),whom(谁),whose(谁的),which(哪一个)。疑问副词有: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儿),why(为什么),how(怎样)等。

5. map n. 地图

[用法]用作可数名词,在表示“一张……地图”时,常用a map of…。eg:

This is a map of France. 这是一张法国地图。

[拓展]a map of…如果有big, small这类的形容词修饰时,应放在map前。eg:

What a big map of America!多大的一张美国地图啊!

6. orange n. 橙子

[用法]由于orange以元音音素开头,所以在表示数量是一个时,应用an orange。eg:

Have you got an orange? 你有一个橙子吗?

[拓展]orange也可用作形容词,意为“橘红色的,橙黄色的”。eg:

His sweater is orange. 他的毛衣是橘红色的。

二、句子

1. Hi, Cindy!How are you?

How are you?意为“你好吗?”,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它常用于熟人之间,其答语为:Fine./I’m fine./I’m OK. Thanks. And you? eg:

——Hi, Tom. How are you? 嗨,汤姆。你好吗?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很好,谢谢。你好吗?

——I’m fine, too. 我也很好。

2. I’m fine, thanks.

Thanks.是感谢用语,也可以说Thank you.。当别人给予我们帮助、表示关心或者善待我们时,我们应用Thanks./Thank you. 来表示感谢。当对方称赞、夸奖我们时,我们也要用Thanks./Thank you.来作答。eg:

——Your English is so good! 你的英语真棒!

——Thanks./Thank you! 谢谢(夸奖)!

[拓展]回答Thanks./Thank you.的常用语:That’s all right./That’s OK./You’re welcome.(不客气。/不用谢。)

3. What’s this in English?

(1)此句用来询问“某物用英语怎么说”,回答用It’s…句型。eg:

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It’s a pencil-case. 这是文具盒。

(2)this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个”,指近处或距离说话人近的人或事物。eg:

This is a pen. 这是一支钢笔。

This is my mother. 这是我母亲。

(3)in English意为“用英语”。表示“用……语言”用介词in。eg:

——What’s this in Chinese? 这个用汉语怎么说?

——It’s Jiaozi. 这是饺子。

4. It’s an orange. It’s a map.

(1)it是人称代词,意为“它”,用来指代单个事物。eg:

I have a pen. It’s black. (其中it指代前句话中的pen) 我有一支钢笔。它是黑色的。

(2)a和an是不定冠词,只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面,表示“一个”的意思。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的前面。eg:

a pen 一支钢笔

an apple 一个苹果

5. What’s this?

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当我们面对不认识的东西时,就可以这样问。回答这个特殊疑问句时应用“It’s…”,不能用“This is…”。eg:

——What’s this? 这是什么?

——This is a book. (×)

——It’s a book. (√) 这是一本书。

6. What color is it? Color the picture.

(1)What color…?是用于询问某物颜色的特殊疑问句,其中color为名词,回答时可用“It’s+表颜色的形容词”或直接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eg:

——What color is the key? 这把钥匙是什么颜色的?

——It’s yellow./Yellow. 是黄色的。

(2)Color the picture. 中的color为动词,意为“给……着色”,结构为“color+物+颜色”。eg:

Color the picture green. 把那幅画涂成绿色。

7. It’s black and white.

and是并列连词,意为“和”,用来连接两个对等关系的词、短语或句子。eg:

Tom and Joe are at the party. 汤姆和乔在参加聚会。

He stands up and walks out of the room. 他站起身来,走出了房间。

She’s good at sports, and she’s smart, too. 她的体育很好,人也很聪明。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5篇

2.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军事侵略: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

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

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平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近(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七年级生物的教学经验总结 第8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我一直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 我注重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 例如, 在讲生态环境时做关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专题讲座, 在拒绝毒品时会让学生观看中国拒绝毒品的宣传片等。总之, 教师要以丰富学生知识,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

二、吃透教材

作为老师,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 要会利用教材内容去为实践服务, 要活学更要活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生活实际联系、前后章节知识联系、各科知识整合联系的能力, 并且结合目前学生的身心、知识发展进程, 因地制宜地互动, 共同发展。

研究教材, 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 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 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 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教学中, 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个专题,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 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 我在课堂中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 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 相反,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 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 因此, 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地教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 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 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 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 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 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 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七年级易错知识点正误例析 第9篇

[第一类] 名词

1. 这些女老师们在干什么?

[误] What are the woman teachers doing?

[正] What are the women teachers doing?

[析] 在英语中,当一名词作定语修饰另一名词(单数或复数形式)时,作定语的名词一般要用其单数形式;但当man, woman作定语修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时,要用其复数形式men, women。

2. 房间里有多少人?

[误] How many peoples are there in the room?

[正]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room?

[析] people作“人、人们”解时,是个集合名词,其单复数同形。

3. 我想为我奶奶买两瓶牛奶。

[误]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正] I want to buy two bottles of milk for my grandmother.

[析] 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时,常用“a/an或数词+表量的可数名词+of+不可数名词”这一结构,其中当数词大于1时,表量的可数名词要用其复数形式。

[第二类] 动词

4. 你妹妹通常什么时候去上学?

[误]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es to school?

[正] What time does your sister usually go to school?

[析] 借助助动词do或does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其原形。

5. 琳达晚上经常做作业,但今晚她在看电视。

[误]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watching TV.

[正] Linda often does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is watching TV.

[析] 在初一英语学习阶段,我们接触到了两种主要时态: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的或习惯性的动作,常和often, usually, sometimes 等时间状语连用。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若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用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现在进行时表示现阶段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现在进行时由be(am/is/are)+v-ing形式构成。

6. 这双鞋是红色的。

[误] This pair of shoes are red.

[正] This pair of shoes is red.

[析] 在shoes, trousers, gloves, glasses等表示成双成对的衣物或工具名词前用pair(表计量)修饰时,谓语动词的形式由pair的单复数形式来决定。

[第三类] 代词

7. 这张票是她的,不是我的。

[误] This is hers ticket. It’s not my.

[正] This is her ticket. It’s not mine.

[析] 物主代词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一定要接名词,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后不需接任何词。

8. 吴老师教我们英语。

[误] Miss Wu teaches our English.

[正] Miss Wu teaches us English.

[析] teach sb. sth.中的sb.作teach的宾语,因此当sb.为人称代词时要用其宾格形式。

[第四类] 介词

9. 你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误]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of this question?

[正] Can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析] 英语中用“the answer to…”表示“……的答案”。类似的结构还有the key to the door, the way to the zoo等。

10. 格林先生星期日晚上来这里。

[误]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in Sunday evening.

[正] Mr. Green will come here on Sunday evening.

[析] 表示在上午、下午、晚上等时,介词要用in;而表示在具体的某天上午、下午、晚上时,介词要用on。

11. 那个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是我们老师的女儿。

[误] That little girl o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正] That little girl in a red skirt is our teacher’s daughter.

[析] 用介词表示“穿戴衣物”时,只能用in,其他介词没有此用法。

[第五类] 副词

12. 莉莉,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误] Lily, why don’t you go to home?

[正] Lily, why don’t you go home?

[析] come, go 等后接here, there, home等地点副词时,地点副词前不加to。

[第六类] 连词

13. 我喜欢语文和英语,但我不喜欢体育和历史。

[误]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and history.

[正] I like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I don’t like P.E. or history.

[析] 在肯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用and来连接;而在否定句中,并列成分之间的连接需用or。

[第七类] 冠词

14. 乘飞机去北京花了史密斯一家人一个小时。

[误] It takes Smiths a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a plane.

[正] It takes the Smiths an hour to go to Beijing by plane.

[析] ①表示“……一家人”用结构“the+姓氏复数”; ②hour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不发音,它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所以“一小时”要用 an hour; ③用介词by表示“乘坐”某种交通工具时,交通工具名词前不加任何冠词。

[第八类] 句法

15.“你不是学生吗?”“不,我是学生。”

[误] “Aren’t you a student?”“No, I am.”

[正] “Aren’t you a student?”“Yes, I am.”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1、位置与领土:

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纬度位置――主体位于北温带。夏威夷位于热带,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寒带和亚寒带

⑵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海外州)三部分组成。

⑶、陆上邻国:南临墨西哥,北临加拿大。

2.移民国家

⑴、居民主要是欧洲白人移民的后裔,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是非洲人的后裔。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里。美国境内的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洛杉机和旧金山。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

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话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⑵城市:①首都-华盛顿;②最大城市(联合国总部)----纽约;

③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机(好莱坞和迪斯尼乐园);

④有“硅谷”分布的城市 ----旧金山; ⑤芝加哥--交通中心、美国第三大城市。

⑥底特律--汽车城;⑦休斯敦――航空城;⑧西雅图――波音城⑨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3.农业地区专业化

⑴世界农业大国:是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⑵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生产专门化(农业生产特点)如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带等,

⑶地形分布特点:南北纵列分布,有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注意: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系。.

⑷降水量分布特征: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

⑸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其中苏比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河流和湖泊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

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是受到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及劳动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⑴工业分布地区:①东北部地区(发展最早)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工业。

②南部地区(新兴工业区)石油、飞机、宇航、电子工业等。

③西部地区(硅谷分布地区)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工业。

⑵工业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创造产值、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5.能源消耗大国-环境污染大国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1.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生物圈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鸟类、可飞翔的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离海平面150米的水层,主要生物有鱼类,水中的一些哺乳动物等;

岩石圈的表面: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陆地不如动物,爬行动物等。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空气、水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捕食关系:如狮子捕食斑马、羚羊等;竞争关系:如同一块田中的庄稼与杂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家族成员分工合作;

2.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为确保实验结果,一般都设计对照试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鼠妇喜欢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依赖环境:鱼必须生活在水中,苔藓必须在阴凉处生存。

生物适应环境: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庞大。

生物影响环境: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可以防风固沙、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和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生物又在不断的适应环境,却又依赖一定的环境。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成系统的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来越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少,所含能量越来越少。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物种类繁多。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相对来说较少。

海洋生态系统有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动植物种类繁多。

淡水系统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的条件下形成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相对来说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其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相对来说较少。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各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xx考点)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xx考点)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沟通知识联系七法 第13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联系,七法

一、知识迁移法

就是利用迁移规律, 揭示知识纵向联系的方法。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先组织学生练习: (1) 蓝花100朵, 红花20朵, 蓝花是红花的多少倍? (5倍) ; (2) 红花l00朵, 蓝花20朵, 蓝花是红花的多少倍? (0.2倍) 。接着告诉学生, 像题 (2) 的倍数一般用分数表示, 进而启发探求新知。然后引导学生在类比中理解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是一致的, 其本质属性贯通。这样, 有利于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使新旧知识成为纵向沟通的整体。

二、列表比较法

就是把相互联系着的知识用表格的形式标列出来, 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例如, 教学比的概念之后, 可以将除法、分数和比的概念列表比较。

通过比较, 能帮助学生找出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即ab=a÷b=ab (b0) 分别把握“前项、被除数、分子”等的相当关系, 从而达到在比较中区分知识, 沟通联系的目的。

三、交换条件法

就是把题目的某个条件作适当的变换, 通过变式练习, 沟通知识联系的方法。例如, 甲乙两班植树棵数的比是5:4, 甲班植树65棵, 乙班植树多少棵?可以将题中条件作如下变换:

(1) 把植树棵数的比变换为甲班为5份, 乙班为4份。列式为65÷5×4

(2) 把植树棵数的比变换为乙班植树棵数是甲班的45, 列式为65×45

(3) 把植树棵数的比变为甲班植树棵数是乙班的114倍, 列式为65÷114

从上可看出, 上述变换条件的练习, 把比与份数、分数、倍数的横向联系沟通了。

四、转变思路法

转变思路法就是用不同思路解答同一道题, 以沟通各种解题思路之间联系的方法。例如解答下题:一台织布机2小时可织布64米。照这样的速度, 5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用归一的思路解.就是先求“单一量”——工作效率, 再求工作总量。列式为64÷2×5;

用倍比的思路解, 就是求工作总量中有多少个“64米”。列式为64× (5÷2)

用分数问题的思路解。把1小时当作l份, 则工作总量就是5份, 2小时所织的米数恰是织布总米数的25, 即64米相当于织布总数的25。列式为:64÷25

用正比例的思路解。就是工作效率一定, 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设5小时可织布x米, 得642=X5

显而易见, 上述思路的转化, 把归一法、倍比法、分数解法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沟通了,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扩散解题法

扩散解题法就是把一类题目的解法扩散开来, 用以解答另一类题目的方法。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站同时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4小时相遇, A、B两地之间长多少千米?列式为: (65+60) ×4

当学生掌握了相遇求路程问题的解答方法之后, 再出示:修一段公路, 甲队从东往西, 每天修200米, 乙队从西往东, 每天修180米, 10天正好修完。这段公路长多少米?教师略加指点, 学生容易分析出, 它与相遇求路程问题应用题的结构一致, 进而运用前者的解题方法来解答此题, 列式为: (200+180) ×10。这样, 使得这两类应用题的联系相通起来。

六、假设解题法

假设思想是数学上常用的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凭借创造想象, 将题中某个条件假定为之相近的另一个条件, 并从假定条件入手分析数量关系, 用这种方法可以解答较为复杂的应用题。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40千米, 从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时行60千米, 这辆汽车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常规思路;用往返两地的总路程除以往返两地的总时间, 而该题中的这两个条件均未给出, 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

(1) 假设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 (40、60最小公倍数) 则120×2÷ (120÷40+120÷60) =48 (千米) 即为所求。

(2) 假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单位“1”

(1+1) ÷ (140160) =48 (千米) 即为所求。

再如, 甲乙两人共需做零件140个, 甲做了自己任务的34, 乙做了自己任务的23, 这时甲乙两人共剩下42个零件。求甲乙原来的任务是多少?

假设乙也做了自己任务的34, 那么应剩下140× (1-34) =35 (个) , 而现在剩下42个, 是因为乙只做了自己任务的23 (4235) 个对应的分率应是乙的 (34-23) , 从而可求出乙原来的任务是 (4235) ÷ (34-23) =84 (个) , 进而甲原来的任务也就容易求得。

由此可见, 学会假设思想, 可以让学生联系解答出较复杂的应用题, 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七、等积变形法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1.【课本原文】How was your weekend?

【考点透析】how 是疑问副词,意为“……怎么样?”。例如: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你怎么去上学?(指方式、方法)

“How are you?” “I’m fine.” “你(身体)好吗?” “我很好。”(指健康状况)

【聚焦中考】1)“____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

A. WhereB. HowC. WhenD. Why

2)“How are you?” “I’m ____.”

A. EnglishB. fineC. thirteenD. tall

2.【课本原文】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Lucy?

【考点透析】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应借助于助动词did(位于主语之前),其后的谓语动词须用原形。例如:

He went to Beijing last Sunday. (对划线部分提问)

→When did he go to Beijing?

【聚焦中考】“When ____ Jessy ____ to New York?” “Yesterday.”

A. does; getB. did; getC. has; gotD. had; got

3.【课本原文】Well, on Saturday morning, I played tennis.

【考点透析】on是介词,意为“在……上”,英语中,表示在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都要用介词on。例如:

I was born on July 5, 1993. 我出生于1993年7月5日。

【聚焦中考】Some volunteers from Beijing arrived in Shanghai ____ April 29 to work for the World Expo.

A. onB. at C. ofD. to

4.【课本原文】What about your friend, Carol?

【考点透析】What about…?意为“……怎么样?”,与How about…?同义。常用来询问消息,提出建议或征询意见等。因about是介词,故其后要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例如:

What about going swimming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去游泳怎么样?

【聚焦中考】很抱歉,今天不能陪你去购物,明天怎么样?(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

I’m sorry I can’t go shopping with you today. ____ tomorrow?

【答案】What/How about

5.【课本原文】He sat down and watched Wang Wang play with a friendly black cat.

【考点透析】watch sb. do sth.意为“看某人做某事”, 也可以说see sb. do sth.。注意:watch, see, hear等感官动词后的宾语补足语如果是动词不定式则不带to。例如:

Did you watch them play basketball just now? 你刚才看他们打篮球了吗?

【聚焦中考】We saw a UFO ____ on the square in my dream.

A. to dropB. landC. wearD. to fly

Unit 10

1.【课本原文】expensive

【考点透析】expensive意为“昂贵的,花钱多的,奢华的”,是个多音节形容词,它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是在其前面加上more, less和most, least。例如:

This computer i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that one.这台电脑要比那台贵得多。

I don’t want to buy the expensive car.我不想买这辆昂贵的车。

【聚焦中考】Of all the sports shoes, John bought ____ pair. Then he had some money for socks.

A. a cheapestB. the most wonderfulC. the less expensive

2.【课本原文】cheap

【考点透析】cheap作“便宜的,廉价的”解时,反义词是dear, expensive。另外,cheap还有“低劣的,劣质的,可鄙的”等意思。例如:

Vegetables are very cheap in summer.夏天蔬菜很便宜。

I’ll take the cheaper shirt.我要买那件便宜的衬衣。

Don’t read the novel. It’s a cheap one.别看那本小说,那是一本低俗的小说。

【聚焦中考】——This sweater is too expensive. I can’t afford it.

——How about this one? It’s much ____.

A. cheapB. cheaperC. cheapestD. the cheapest

3.【课本原文】That made me feel very happy.

【考点透析】①make用作行为动词时,意思是“做,制造,建造,产生”, make常与其他词语组成一些习惯搭配,如make it(及时到达,办成功); make at(攻击); make away(离去,逃跑); make from/of (用……制造)等;make用作使役动词时,其后面的宾语补足语可以用名词、形容词或省略了to的动词不定式来充当。例如:

Mother made a coat for me.妈妈给我做了一件外套。

I want to make you my friend.我希望你能成为我的朋友。

Too much food made him ill.吃得太多使他病了。

They make me wait.他们叫我等着。

②feel用作行为动词时,意思是“试探,触摸”,用作连系动词时,意为“摸起来,觉得……”,后面常跟形容词作表语。例如:

I feel hunger.我觉得饿。(行为动词)

He feels a little cold.他觉得有点冷。(连系动词)

【聚焦中考】1)That’s a nice watch! Is it ____ in China?

A. makeB. makingC. madeD. makes

2)——Math is difficult for me. How I wish to improve it!

——Don’t lose your confidence. I believe you will ____ it if you keep trying.

A. takeB. workC. pickD. make

3)Li Lei’s words made her ____.

A. happilyB. angrilyC. cryingD. angry

4)I feel ____ to have a friend like him. He always helps me out when I am in trouble.

A. luckilyB. happyC. sorry

4.【课本原文】Today the weather was cool, so we decided to play tennis.

【考点透析】decide“决定”,指经过考虑或商议的结果。其后常跟动词不定式,也可以跟that从句。例如:

He decided to go to the party.他决定去参加舞会。

I decided that I would tell him about it.我决定要告诉他那件事。

【中考链接】The menu has so many good things! I can’t decide ____.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1篇液泡※、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叶绿体※(打※为植物专有)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