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群落结构特征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群落结构特征范文(精选12篇)

群落结构特征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黄色粘板(10 cm15 cm),佳多科工贸公司生产。

1.2 调查方法

1.2.1 田间系统调查。

在漯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选择一块不施药的小麦田,小麦品种为矮抗58,麦田水肥条件好,小麦长势良好,人为干预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于2010年4月19日至6月3日进行,每5 d调查1次,采用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取10株,记载所有蚜虫、昆虫种类、虫态以及数量,并详细记载当时的天气以及田间管理情况。

1.2.2 黄色粘板调查。

于调查前3 d在同一地块设置黄色粘板。排成2行,每行5块,共计10块黄板,每板间距10 m,黄板高度距离地面1.2 m,用竹竿支撑,粘面向南。试验过程中,将黄板带回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并计数。黄板调查日期与田间调查日期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组成

经过田间调查以及黄色粘板调查,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主要由麦蚜和蚜虫的天敌构成,分别隶属于6个目,其数量和组成见表1。其中麦蚜有3个种,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禾谷缢管蚜(Rhopalasiphum padi L.)以及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天敌昆虫共有12种,隶属5个目。各物种数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脉翅目>膜翅目=蜘蛛目。

如图1所示,天敌中以蚜茧蜂(Aphidiidae)为优势种,占所有天敌总数的86.21%,其次为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占天敌总数的6.92%,瓢虫(Coccinellidae)和食蚜蝇(Chryscopidae)分别占天敌总数的4.54%和1.95%。它们是麦田蚜虫天敌群落的主体,对麦田中后期昆虫群落的结构和组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2.2 麦田蚜虫与天敌的动态关系

由于2010年春季气温回升慢,蚜虫直至3月下旬才有零星发生。由图2可以看出,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演替趋势:3月下旬至4月上旬,蚜虫和天敌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至5月中旬前后,昆虫种类越来越多,蚜虫和天敌种群也越来越大,蚜虫数量达到极值;5月末至6月初,随着小麦的成熟,食料供应不足,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天敌的消长有在时间上滞后于麦蚜的追随关系。

根据以上演替趋势,结合气候条件,可以把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演替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3月下旬到4月底):小麦处于拔节到扬花期,这一时期气温较低,蚜虫和天敌数量都相对较低。该阶段一般不需要防治蚜虫。第2阶段(5月):小麦处于灌浆期到乳熟期。这一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蚜虫及天敌数量达到最高峰,蚜虫繁殖迅速,数量上升快,群落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由于天敌作用的滞后,天敌很难起到有效地防控作用,此时,应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即进行防治。第3阶段(5月29日以后):小麦处于蜡熟期到成熟期,此时麦田食料不足,蚜虫数量迅速降低,由于天敌消长的滞后,天敌数量有所增加,但是整个群落正逐渐衰落,此时群落又暂时处于较为稳定阶段。

3讨论

(1)麦田天敌是麦田昆虫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天敌是小麦害虫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麦田蚜茧蜂对麦蚜的跟随现象明显,是麦田蚜虫及天敌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可在蚜虫发生高峰期前经人工释放蚜茧蜂进行防治。

(2)对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研究是一个初步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和更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对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进行更详尽的论述。

摘要:研究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主要由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3种麦蚜以及12种天敌昆虫组成,天敌中以蚜茧蜂数量最多。麦蚜和天敌的演替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的麦蚜和天敌数量较少,没有必要防治蚜虫;第2阶段,麦蚜数量达到顶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第3阶段,群落处于衰退阶段。

关键词:麦田蚜虫,天敌,群落特征,演替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02-410.

[2]王运兵,岳文英,李冬莲,等.麦田中后期昆虫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33-36.

[3]郑王义,尹青云,屈会选,等.晋南麦田昆虫群落演替规律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7(4):85-90.

[4]高书晶,庞宝平,周晓蓉,等.麦田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季节动态[J].昆虫知识,2006,43(3):295-299.

[5]牟少敏,杨勤民,许永玉,等.麦田昆虫群落结构和变动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1(1):61-65.

群落结构特征 第2篇

研究了20春夏期间(4~6月)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共观察到68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53种,甲藻13种,金藻和蓝藻各1种.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原甲藻赤潮的`形成和持续是最显著的特征,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下旬先后引发赤潮.原甲藻赤潮的形成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消引起海水中营养盐结构的相应变化.

作 者:李扬 吕颂辉 江天久 李欢 萧云朴 尤胜炮 LI Yang L(U) Song-hui JIANG Tian-jiu LI Huan XIAO Yun-pu YOU Sheng-pao  作者单位:李扬,李欢,LI Yang,LI Huan(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

吕颂辉,江天久,L(U) Song-hui,JIANG Tian-jiu(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暨南大学,理工学院,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萧云朴,XIAO Yun-pu(浙江省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平阳,325400)

群落结构特征 第3篇

关键词:草甸草原;退化程度;群落;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 Q948.1;S81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309-03

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 997.3万 hm2,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护相对完好的一块天然草地。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干旱、牧区人口增加、自然灾害频发、草原利用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大面积草原退化、沙化、盐化,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发展。目前,呼伦贝尔市草原退化、沙化、盐化面积已达到398.28万hm2,而且每年以2%的速率向纵深扩展,退化草地中重度退化面积最大,占退化草原面积的59.8%,中度退化草原面积占33.1%,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7.1%,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1]。草原布氏田鼠鼠害4~5年大暴发1次,受害面积达100万 hm2,草原上的3条沙带总面积88万hm2,且逐年扩大。部分草原开垦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2]。呼伦贝尔草原的退化不仅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当地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对呼伦贝尔退化草甸草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方法,探讨不同退化程度下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旨在为草甸草原退化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试验样地概况

羊草+杂类草试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谢尔塔拉镇六队,位于120°2′06″~120°2′14″E, 49°23′14″~49°23′65″N,海拔629~635 m,主要物种有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日荫菅(Carex pediformis)、蓬子菜(Galium verum)、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aefolium)、线叶菊(Filifoloum sibiricum)等。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位于海拉尔区谢尔塔拉镇十一队,位于120°7′51″~120°8′66″E, 49°7′51″~49°8′66″N,海拔656~653 m,主要物种有贝加尔针茅、羊草、日荫菅、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洽草(Koeleria crista)、扁蓄豆(Pocockia ruthenica)等,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4 ℃,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6.17、- 48.5 ℃;≥10 ℃ 年积温为1 580~1 800 ℃,无霜期110 d,年平均降水量 350 mm,多集中在7—9月。土壤为暗栗钙土,自由放牧,六队奶牛612头,十一队868头。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根据草地利用情况以及草地植被现状,依照草地退化分级及其划分标准[3],在植被、土壤、地形条件相对一致的地段,以居民点为一端,沿草原群落变化的方向由里向外辐射,沿轻度退化区向居民点方向每个退化程度设置2个样带,样带设置见图1。

1.2.2 植被调查方法 在8月中旬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达到高峰期时,试验区每条样带的每个退化程度随机取1 m×1 m 的样方,重复5次。采用常规调查法调查植被[4]。采用计数法测定植物多度、采用目测法测定植被盖度、用直尺测量每个物种的自然高度。测定地上生物量时,在齐地面处剪取茎叶,分种计数并称取鲜质量后,装入纸袋中在105 ℃下烘 12 h,称其干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变化

2.1.1 群落盖度变化 由图2可知,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盖度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盖度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

2.1.2 群落高度变化 由图2可知,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高度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高度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羊草+杂类草群落高度的降低幅度大于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说明羊草+杂类草群落退化程度要比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严重。

2.1.3 群落密度变化 由图2可知,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轻度高于中度、低于重度。

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密度之间变化趋势与羊草+杂类草群落相同,轻度高于中度、低于重度。

2.1.4 群落现存量变化 由图2可知,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现存量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现存量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

2.1.5 地表枯落物 由图2可知,羊草+杂类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群落地表枯落物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不同退化程度地表群落枯落物之间差异显著,轻度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重度之间差异显著。

2.2 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2.2.1 植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变化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下降趋势 (表1)。羊草+杂类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中度、重度。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中度、重度。羊草+杂类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中度、重度。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中度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羊草+杂类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中度、重度。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重度,轻度与中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羊草+杂类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中度、重度,中度与重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轻度退化草地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重度,轻度与中度之间差异不显著。

nlc202309041315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草地地上现存量、群落盖度、群落高度等数量特征等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而加大。不同退化程度下草地群落密度差异不显著,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中度退化草地群落密度降低,中度退化草地群落密度增加。此结果与姜恕等的结论一致[5]。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羊草与寸草苔的个体数量增加所致。凋落物是土壤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微气候,为微生物提供食物。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地表枯落物数量下降明显,此结果与王德利等的结论一致[6]。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任何一种干扰因子对植物群落产生影响都要首先考虑多样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丧失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所在。群落β多样性指数指群落物种沿着某一环境梯度的替代程度,反映生境的变化程度或指示生境被物种分隔的程度[7]。因此,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相似性系数也能体现群落的退化程度。本研究表明,呼伦贝尔草甸草原

植物α多样性指数均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钱迎请等的结论一致[8]。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这与杨利民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说明从轻度退化草地到重度退化草地,其生境在空间序列上的变化越来越大,物种替代率越来越高,物种数量越来越少,群落基本结构逐渐趋于简单化,草地植被生态系统逐渐由稳定状态向不稳定状态过渡。本研究表明,羊草+杂类草群落退化程度比贝加尔针茅+羊草群落大,说明牲畜喜欢采食羊草+杂类草群落植物。

参考文献:

[1]Mcnaughton S J,Banyikwa F F,Mcnaughton M M. Promotion of the cycling of diet-enhancing nutrients by African grazers[J]. Science,1997,278(5344):1798-1800.

[2]吴虎山,宝 柱. 呼伦贝尔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及治理对策[J]. 内蒙古草业,2006,18(3):26-27.

[3]毛文永.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1.

[4]李 博. 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 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1-9.

[5]姜 恕,李 博,王义凤. 草地生态研究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15-22.

[6]王德利,吕新龙,罗卫东. 不同放牧密度对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分析[J]. 草业学报,1996,5(3):28-33.

[7]王仁忠,李建东.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羊草草地放牧演替阶段的划分[J]. 生态学报,1991,11(4):367-371.

[8]钱迎请,甄仁德. 生物多样性进展[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杨利民,王仁忠,李建东,等. 松嫩平原主要草原群落放牧干扰梯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1999,7(1):8-16.

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和种群结构特征 第4篇

霸王群落在石羊河下游主要分布于霸王坑和北板滩井两地的典型荒漠带, 生境为半固定沙地、积沙洼地、砂砾质戈壁和剥蚀残丘上, 是灌木荒漠的典型代表, 能够形成极为稀疏的群落。在半固定沙地上、积沙的洼地和沙漠外围可形成单纯群落, 而在砂砾质戈壁上与其他荒漠植物组成多种混合群落, 发挥着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功能。目前对霸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萌发、生理生态、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3,4,5,6,7,8,9,10], 对霸王群落特征的研究, 尚未见报道。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调查分析, 以掌握霸王群落和种群结构特征, 为该区域荒漠植被保护和退化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石羊河下游的典型荒漠带, 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 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 常年干燥, 雨量少而集中, 蒸发强烈, 寒冬长、夏热短, 昼夜温差悬殊, 日照充足, 风多, 年均温度7.4℃, 年均降水量110mm, 年均蒸发量2644mm, 年日照时数2832.1h, 无霜期157d, 年均风速3.7m/s, 以西北风、西北偏西风为主, 年均沙尘暴日数37d, 风沙危害严重[11]。地貌类型以半固定沙地、积沙洼地、砂砾质戈壁和剥蚀残丘交错分布为特征。

2 研究方法

根据实地对霸王群落的初步考察, 2011年8月选定霸王坑和北板滩井两地的典型地段, 分别设3个30m30m的标准样地。在样地的四角和中心点, 分别选定 5 个5m5m的小样方, 分别记录灌木的名称、株数或丛数、高度、盖度等。在调查灌木层的小样方内, 统一在其东北角设置 2m2m的小样方, 分别记录草本植物的名称、株数或丛数、高度、盖度等。共设置灌木和草本调查样方各30个。另设500m样线, 对样地以外的物种进行调查。

2.1 群落植物生活型及区系分析

采用《中国植被》一书中所制定的生活型系统, 划分群落植物生活型。植物区系地理的分类主要引用陈鹏、潘晓玲等[12]的描述。

2.2 种群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是种群数量特征的一项内容。在荒漠区灌木年龄很难采用年轮来确定的情况下, 采用植株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是可行的[13]。本研究采用空间尺度 (冠幅) 代替时间尺度 (年龄) 。采用龄级和样方内某种植物在该龄级范围内的个体数二要素绘制该植物种的年龄结构图, 分析在静态条件下植物的年龄结构。

用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灌木冠幅, 椭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C=3.14ab/4

其中C为冠幅, a和b分别为十字交叉法所测得的植物冠幅大、小轴长度。

冠幅以每1000cm2为l个龄级, 在直角坐标系中, 以横坐标为植株个体数, 以纵坐标为龄级绘制种群年龄结构, 如图1、2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的分布

霸王在石羊河下游均有分布, 群落呈2片集中分布在民勤石榴井西部的霸王坑和五托井的北板滩井的半固定沙地、积沙洼地、砂砾质戈壁和剥蚀残丘上。分布区土壤以棕色荒漠土或灰棕色荒漠土为主。在霸王坑, 霸王和泡泡刺为该群落的共优势种, 伴生种有唐古特白刺、荒漠锦鸡儿、泡泡刺、戈壁针茅、沙葱、刺叶柄棘豆等。在北板滩井, 霸王和驼绒藜为该群落的共优势种, 伴生种有刺叶柄棘豆、荒漠锦鸡儿、刺旋花、沙葱、唐古特白刺、泡泡刺、戈壁针茅、细叶骆驼蓬等。

3.2 群落数量组成及生活型谱

植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决定植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的调查, 在霸王坑分布区内出现的植物有8科19属20种, 样地内出现的物种共有16种, 样线中出现而没有在样方中出现的有4种, 在北板滩井分布区内出现的植物有8科17属18种, 样地内出现的物种共有13种, 样线中出现而没有在样方中出现的有5种。由些可见, 在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共有9科20属21种植物组成, 群落主要特征为植物种类单一, 个体数量少。

采用《中国植被》一书中所制定的生活型系统, 对霸王群落植物的生活型进行划分, 灌木、小半灌木有5科7属8种, 多年生草本有5科7属7种, 一年生草本有4科6属6种。

3.3 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4种: 世界分布:菊科Compositae 4属4种, 豆科Leguminosae 3属3种, 藜科Chenopodiaceae 2属2种, 禾本科Gramineae 2属2种, 百合科 Liliaceae 2属2种;泛热带分布:苋科 Amaranthaceae 1属1种;热带至温带分布:蒺藜科Zygophyllaceae 5属6种,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1属1种;亚热带至温带分布:柽柳科Tamaricaceae 1属1种。世界分布有6科, 占总科数的66.67%;泛热带有2科, 占总科数的22.22%;热带至温带分布有2科, 占总科数的22.22%;亚热带至温带分布有1科, 占总科数的11.11%。该区域霸王群落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

3.4 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该区域霸王群落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7个, 其中:世界分布3属,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5属, 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6属, 温带亚洲分布2属, 中亚分布1属, 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2属, 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1属, 分别占总属数的15%、25%、30%、10%、5%、10%、5%。该区域霸王群落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

3.5 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分析是揭示种群生存现状和更新策略的重要途径之一[14]。根据调查结果, 在霸王坑分布区内, 霸王种群平均高37.16cm, 最高56cm, 平均冠幅3673.8cm2, 最大冠幅11869cm2, 平均密度6268株/hm2。冠幅小于1000cm2的植株达总株数的38.14%, 说明生存环境具有天然更新的条件, 冠幅在1000~3000cm2植株缺失较多, 反映了天然更新苗的保存存在一定障碍, 但冠幅在3000cm2以下的幼树和小树达45.36%, 冠幅在3000~7000cm2的中龄级植株占总株数的40.2%, 冠幅在7000cm2以上的大龄级植株只占总株数的14.43%, 种群有比较丰富的幼树和小树储备,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在北板滩井分布区内, 霸王种群平均高54.4cm, 最高92cm, 平均冠幅4804.2cm2, 最大冠幅15436cm2。平均密度1723株/hm2。冠幅在4000cm2以下的幼树和小树缺陷, 说明在近些年, 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不适宜霸王的繁殖更新, 种群大小级结构属纺锤形, 表现为严重衰退型种群。

4 结论与讨论

1) 在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共有9科20属21种植物组成, 以蒺藜科、菊科、豆科的植物为主。群落植物种类单一, 个体数量少。生活型以灌木、小半灌木为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

2) 霸王坑的生存环境具有霸王群落天然更新的条件, 种群有比较丰富的幼树和小树储备,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北板滩井的生态环境不适宜霸王的繁殖更新, 种群大小级结构属纺锤形, 表现为严重衰退型种群。

摘要:在对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共有9科20属21种植物组成, 以蒺藜科、菊科、豆科的植物为主。群落植物种类单一, 个体数量少。生活型以灌木、小半灌木为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霸王坑的生存环境具有霸王群落天然更新的条件, 种群有比较丰富的幼树和小树储备,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北板滩井的生态环境不适宜霸王的繁殖更新, 种群大小级结构属纺锤形, 表现为严重衰退型种群。

群落结构特征 第5篇

馨香木兰所处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特征研究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作 者:柴勇 孟广涛 武力 祁荣频 CHAI Yong MENG Guang-tao WU Li QI Rong-pin 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刊 名:西部林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年,卷(期):200837(3)分类号:Q949.747.1关键词:馨香木兰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种群结构特征

贵州野生道真润楠群落特征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道真润楠;群落特征;垂直结构

中图分类号:S792.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9

Abstract: The Machilus dauzhenensis community type and stru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community types were divided into seven types, respectively, Castanopsis fargesii + Machilus dauzhenensis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Machilus dauzhenensis + Symplocos sumuntia forest、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Machilus dauzhenensis forest、Machilus dauzhenensis forest、Machilus dauzhenensis +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forest、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Pinus massoniana + Machilus dauzhenensis forest、Quercus aliena + Machilus dauzhenensis+Symplocos sumuntia forest。Machilus dauzhenensis was mostly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the arbor, shrub and grass layer were seen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The arbor layer had a rich species index and richness index, but the community was a less stable stage in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Key words: Machilus dauzhenensis;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vertical structure

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植物全世界约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是其分布多样性的中心,有68种,大部分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1]。樟科润楠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其树干通直、纹理美观、坚韧不朽和奇香不衰的优良特质使它成为建筑、家具、雕刻等木质艺术品的优良材料。该属植物为常绿阔叶树种,树形优美,具备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诸多生态功能,常被用于庭院观赏及园林绿化。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用途广泛,使得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几乎没有天然林的存在,我国的82种润楠属植物已有71中处于濒危状态[2]。道真润楠(Machilus dauzhenensis)是樟科润楠属常绿树种,为贵州特有种,产于贵州道真、赤水,海拔900~1 000 m 一带[3]。

1 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调查区位于贵州省大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缘)内,地处东经107°21′35"~107°47′37",北纬29°00′02"~29°13′17"。保护区北起贵州岩,南抵乱石坎,西到向石台,东至白岩界,南北长24.8 km,东西宽42.0 km,是以濒危珍稀植物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濒危珍稀动物黑叶猴(Presbeytis francoisi)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型保护区。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3.2 群落类型

综合考虑样地间的植物区系组成、生态外貌、动态特征、环境条件等因子,可将所调查样地的森林群落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

3.2.1 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 由1号、2号、4号、10号样样地组成,该群落类型由22种乔木树种组成。其中丝栗栲的重要值最大为70.98,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70.82,杉木的重要值为48.98,道真润楠与丝栗栲、杉木共同构成群落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并伴生有响叶杨、山矾、槲栎、西南桦等树种; 灌木层主要有杜鹃、柃木、川鄂连蕊茶、交让木等树种;草本层植物主要有蕨类、鸢尾、鱼腥草、常青藤等(表2)。

3.2.2 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 由地9和样地11组成,该群落类型由16种乔木树种组成,其中杉木的重要值为87.67,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56.77,山矾的重要值为36.06,杉木、道真润楠和山矾共同构成群落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并伴生有槲栎、枫香、赤杨叶、鹅耳枥等树种;灌木层树种主要有川鄂连蕊茶、柃木、细齿叶柃、杜鹃等树种;草本层植物主要有菜蕨和香附子、苦苣苔等(表3)。

3.2.3 杉木+道真润楠林 由样地3和样地8组成,该群落类型由19种乔木树种组成,其中杉木的重要值为72.29,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71.44,形成以杉木、道真润楠为优势种的群落,同时在群落中,先锋树种枫香的重要值达到21.51,排在第4位,说明该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状态,伴生有板栗、赤杨叶、丝栗栲、毛豹皮樟等树种;灌木层主要有杜鹃、川鄂连蕊茶、细齿叶柃、山胡椒等树种;草本层植物主要有蕨类、苦苣苔等(表4)。

3.2.4 道真润楠林由5号样地组成 该群落由14种乔木树种组成,其中道真润楠的重要值最大,为98.73,与其他树种的优势明显,形成以道真润楠为优势种的群落,伴生有槲栎、毛樱桃、合欢、西南桦等树种;灌木层主要有柃木、山胡椒、香叶树、木姜子等树种;草本层植物有鸢尾、常青藤、糯米团、蕨类、小叶柴胡等(表5)。

3.2.5 道真润楠+南酸枣林 由6号样地组成,该群落类型由8种乔木层树种组成,其中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103.13,南酸枣的重要值为81.48,道真润楠与南酸枣共同构成群落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伴生有槲栎、赤杨叶、板栗、日本杜英等树种;灌木层主要有柃木、山胡椒、川鄂连蕊茶、野鸦椿等树种;草本层有鸢尾、苦苣苔和常青藤等(表6)。

3.2.6 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 由7号样地组成,该群落类型由7种乔木层树种组成,其中杉木的重要值为127.02,马尾松的重要值为75.81,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57.31,杉木、马尾松和道真润楠共同构成群落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伴生有红麸杨、青冈栎、油桐、榆树等树种;此群落类型中灌木层树种主要有槲栎、细齿叶柃、中华绣线菊、交让木等树种;草本层植物有鸢尾、肾蕨等(表7)。

3.2.7 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 由12号样地组成,该群落类型由10种乔木树种组成,此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都不是很大,说明群落未达到稳定状态,其中槲栎的重要值为68.26,道真润楠的重要值为59.25,山矾的重要值为54.68,槲栎、道真润楠、山矾共同构成群落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伴生有板栗、赤杨叶、马尾松、杉木等树种;灌木层主要有交让木、南烛、四照花、中华猕猴桃等树种;草本主要有蕨类、细野麻、艾、鸢尾等(表8)。

3.3 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

在群落物种多样性方面,由表9可知,各群落类型的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群落类型中,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为22,最低的是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为7,说明了各组成群落的顶级种组偏少。丰富度依次排列为: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杉木+道真润楠林>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林 >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

Simpson指数依次排列为:杉木+道真润楠林>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道真润楠林>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

Shannon-Wiener指数依次排列为:杉木+道真润楠林>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道真润楠林 >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

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排列为: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杉木+道真润楠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道真润楠林 >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杉木+马尾松+道真润楠林>丝栗栲+道真润楠+杉木林。

4 小结与讨论

(1)对所调查群落样地的聚类分析,将所调查样地的森林群落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为道真润楠+丝栗栲+杉木林、杉木+道真润楠+山矾林、杉木+道真润楠林、道真润楠林、道真润楠+南酸枣林、杉木+马尾松林+道真润楠林、槲栎+道真润楠+山矾林。道真润楠在所调查的12个样地中,处于优势种地位并属于建群种,其所处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地上部分成层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

(2)通过对12个样地的统计,贵州野生道真润楠群落内物种有乔木层树种主要有20科32属36种,灌木层树种28科41属49种。

(3)道真润楠群落中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均匀度达到较高的数值,表明该群落物种较丰富;但从整体看,该群落还未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4)道真润楠作为贵州省道真县等周边县市的乡土树种,在保护区的阳溪镇分布较多以外,在其他地方都是零星分布,且分布多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为此建议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加强道真润楠保护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道真润楠的育苗与栽培技术研究,为物种的保护和种群扩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31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7-68.

[2] 何飞, 隆廷伦, 刘兴良, 等. 保护植物润楠资源现状及分类学地位探讨[J]. 四川林业科技, 2012,33(5):29-30.

[3]李永康. 贵州树木手册[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144-145.

[4] 张力.Spss13.0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俊华,文吉富. Excel在计算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应用[J]. 四川林业科技,2009(3):88-90.

[6] 张磊,谢双喜,吴志文.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相似性与聚类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170-172.

[7] 谢双喜,吴志文. 贵州野生山桐子群落特征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3(1):94-100.

[8] 赵家梅,谢双喜.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道真润楠幼树生理特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3(3):116-118,125.

[9] 黄练忠,张尚坤,陈进,等. 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13(1):16-21.

[10] 韩锡君,温汉华,彭彬霞. 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的基本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2013(3):71-75.

[11] 朱玉琴,冯育才.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林木种质资源及保护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9(6):82-85.

[12] 王琦. 湖北恩施桢楠群落特征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3] 陈俊秋. 樟科润楠属植物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

[14] 唐甜甜,赵林森. 滇润楠与香樟幼苗受旱复水后的生理变化对比研究[J]. 林业建设,2006(6):18-20.

[15] 陈坤浩,骆强,谢永贵,等. 贵州大方喀斯特区领春木群落特征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5):515-520.

[16] 马红岩,庄雪影,彭逸生, 等.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7(4):11-16.

[17]黄仕训,陈泓,盘波, 等. 广西特有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8(1):164-170.

[18] 周兴银,高泰平,赵毅博, 等. 西南林学院滇润楠主要病虫害初步调查[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3):39-41.

[19]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生活型特征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59-62.

[20]喻理飞. 贵州柏箐喀斯特台原区珙桐群落特征研究[J]. 贵州科学,2002(3):44-47.

[21] 韦发南,王玉国,何顺清. 中国樟科润楠属植物一些种类修订[J]. 广西植物,2001(3):191-194,287.

[22] 王中生. 樟科观赏树种资源及园林应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4):31-33,43.

[23] 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J]. 福建林业,2013(6):34-36.

[24] 邱志军.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25] 张智奇,张建军,周音, 等. 樟科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J]. 上海农业学报,2004(4):70-74.

[26] 贵州省林业厅.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9] 黄练忠,张尚坤,陈进,等. 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13(1):16-21.

[10] 韩锡君,温汉华,彭彬霞. 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的基本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2013(3):71-75.

[11] 朱玉琴,冯育才.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林木种质资源及保护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9(6):82-85.

[12] 王琦. 湖北恩施桢楠群落特征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3] 陈俊秋. 樟科润楠属植物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

[14] 唐甜甜,赵林森. 滇润楠与香樟幼苗受旱复水后的生理变化对比研究[J]. 林业建设,2006(6):18-20.

[15] 陈坤浩,骆强,谢永贵,等. 贵州大方喀斯特区领春木群落特征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5):515-520.

[16] 马红岩,庄雪影,彭逸生, 等.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7(4):11-16.

[17]黄仕训,陈泓,盘波, 等. 广西特有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8(1):164-170.

[18] 周兴银,高泰平,赵毅博, 等. 西南林学院滇润楠主要病虫害初步调查[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3):39-41.

[19]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生活型特征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59-62.

[20]喻理飞. 贵州柏箐喀斯特台原区珙桐群落特征研究[J]. 贵州科学,2002(3):44-47.

[21] 韦发南,王玉国,何顺清. 中国樟科润楠属植物一些种类修订[J]. 广西植物,2001(3):191-194,287.

[22] 王中生. 樟科观赏树种资源及园林应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4):31-33,43.

[23] 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J]. 福建林业,2013(6):34-36.

[24] 邱志军.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25] 张智奇,张建军,周音, 等. 樟科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J]. 上海农业学报,2004(4):70-74.

[26] 贵州省林业厅.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9] 黄练忠,张尚坤,陈进,等. 广东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13(1):16-21.

[10] 韩锡君,温汉华,彭彬霞. 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的基本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2013(3):71-75.

[11] 朱玉琴,冯育才.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林木种质资源及保护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9(6):82-85.

[12] 王琦. 湖北恩施桢楠群落特征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3] 陈俊秋. 樟科润楠属植物系统学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8.

[14] 唐甜甜,赵林森. 滇润楠与香樟幼苗受旱复水后的生理变化对比研究[J]. 林业建设,2006(6):18-20.

[15] 陈坤浩,骆强,谢永贵,等. 贵州大方喀斯特区领春木群落特征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5):515-520.

[16] 马红岩,庄雪影,彭逸生, 等. 广东南昆山华东润楠群落及优势种群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7(4):11-16.

[17]黄仕训,陈泓,盘波, 等. 广西特有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群落特征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8(1):164-170.

[18] 周兴银,高泰平,赵毅博, 等. 西南林学院滇润楠主要病虫害初步调查[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3):39-41.

[19]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生活型特征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59-62.

[20]喻理飞. 贵州柏箐喀斯特台原区珙桐群落特征研究[J]. 贵州科学,2002(3):44-47.

[21] 韦发南,王玉国,何顺清. 中国樟科润楠属植物一些种类修订[J]. 广西植物,2001(3):191-194,287.

[22] 王中生. 樟科观赏树种资源及园林应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4):31-33,43.

[23] 黄梓良. 福建茫荡山黄枝润楠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J]. 福建林业,2013(6):34-36.

[24] 邱志军.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25] 张智奇,张建军,周音, 等. 樟科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J]. 上海农业学报,2004(4):70-74.

群落结构特征 第7篇

中国的亚热带气候区位于25°N~35°N,主要分布区有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其中武夷山脉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地区唯一的关键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确立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全球200个复合生态区”重要组成部分(Global 200 ecoregion compl exes:Southeast China-Hainan Moist Forests),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优先区域。武夷山脉是我国大陆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物种新种的模式产地,是我国东南部重要的物种形成和分化中心;保存有大量完整无损、类型多样的森林群落,保存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的植物以及大量珍稀濒危动物,使之成为著名的“生物避难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早在1980年代,阳际峰就开展了植被连续观测固定样地的建设。但这些固定样地的面积均较小,通常为400~5 000 m2,不能充分揭示亚热带地区多物种共存关系以及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比国内外已经建立的大尺度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其结果在不同空间尺度所获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等特征参数相差很大[1,2,3,4]。因此,在阳际峰亚热带分布区域设置更大面积的长期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对于进一步探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共存机制、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长期动态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5]。

2015年项目组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保护区内建立了一块面积为25 hm2的常绿阔叶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了解该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长期监测,为后续长期森林保育学、生态学的研究打下研究基础。本文将重点描述该大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等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西北麓,地处中武夷山脉与北武夷山脉转折地段的西侧。保护区以阳际峰—天华山为中心,区内沟谷溪流呈放射状密布,四周有沟谷河流环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山地地貌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山地型生态孤岛,有特殊的生态学意义[5]。保护区总面积10 946 hm2,行政区域隶属贵溪市,地理坐标为27°51′01″~27°59′03″N,117°14′33″~117°24′27″E。见大样地位置(图1)。

1.2 地质地貌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属于武夷山脉的西坡,处于中武夷山脉与北武夷山脉的转折地段,表现为深切割的岩浆岩中低山地貌。最高峰阳际峰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面,海拔1 540.9 m,最低谷为罗塘河谷,海拔126 m,相对高差达1 415 m,海拔1 358~1 540.9 m的山峰有6座。

1.3 气候概况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各月风向以湿润东风为主的气候特点。区内年平均降雨量1 870~2 191.3 mm,4~10月占年降雨量的72%~75%;年湿润指数1.43~2.32,最大湿润指数出现在海拔1 000 m处,与降雨量最大高度值相同;年平均气温11.4℃~18.5℃,≥10℃积温3 090℃~5 357℃,无霜期200~256 d;年日照时数1 351.5~1 893.7 h,其低值区出现在海拔700 m处;区内气象灾害少,光、温、水等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及繁衍。

1.4 植被

据阳际峰科考报告,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 878种,隶属于240科830属,其中种子植物156科638属1 458种(裸子植物5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51科628属1 445种);蕨类植物27科59属123种;苔藓植物57科133属297种。鉴定出大型真菌55科120属218种。

2 大样地建设与调查

以BCI样地的技术方案为蓝本,参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CTFS)的调查技术规范[5]进行。本次大样地为25 hm2(500 m×500 m),其分成25个1 hm2小样地,每个1 hm2小样地再分成25个400m2小样地,每个400 m2小样地继续分成16个25 m2小样地,由此建立样地的网格体系(图2)。样方编号用样方在样地中的行号和列号组成,即用4位数表示,如0304表示第3行第4列的样方,1112表示第11行第12列的样方。

对大样地的植被调查,以20 m×20 m小样地为单元,每间隔5 a复查一次。每个需要测量的植株在1.3 m处涂上油漆并订牌。记录小样方内每株胸径DBH≥2 cm(1 cm≤DBH<2 cm的植被下次调查)的木本、枯立木和倒木的种类、胸径和树高,测量每个植株相对于小样方边线的坐标,每株树用1 mm粗的包胶皮铜线挂7位数字的标签(前4位表示样方号,后3位表示样方内的植株编号),以待复查。

3 结果分析

3.1 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及其数量决定着群落的性质、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群落的发育阶段、复杂性和稳定性。大样地内共记录到34 176个植株(DBH≥2 cm),其中2 568株为枯立木和倒木植株。这些植株分属于49科65属115种,另有18个植株未确定种名。对藤本植株未挂牌和记录。植物科属种名称沿用Flora of China(www.efloras.org)。单位面积的植株密度为1 367株/hm2;20 m×20 m小样方内的物种数为20~60株。

3.2 物种优势度

按物种重要值排序(表1),大样地内优势木本植物种(重要值大于2.0)的8个种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山苍子(Litsea cubeba)。米槠的重要值最大达到3.34,主要是其相对胸高断面积达到7.45。米槠植株高大且胸径较大是其胸高断面积大的主要原因。而山杜英的重要值也超过2,达到2.26。山杜英主要是数量特别多,致使其相对密度达到3.56。在优势木本植物中重要值最小的杨梅重要值为1.06,其也是因为密度和频度共同作用下达到1。

3.3 区系构成

根据吴征镒等提出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7]表明: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分布的科[含泛热带(热带广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旧世界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热带亚洲(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达61.22%,占较明显的优势,北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为20.41%,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的科仅占2.04%(表2)。

3.4 多度分布

在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大样地中,有27个物种植株数量不到100株,其中有6种的植株数量仅有1株,有6种的植株数量在10株以内(图3)。参照Hubbell和Foster(1986)的定义,大样地稀有种的比例(按≤1株/1 hm2)为13.9%;偶见种的比例(按1株/1 hm2<偶见种≤10株/1 hm2)21.8%;两者之和为35.7%。

3.5 径级分布

大样地内所有个体平均胸径为8.72 cm。植株径级分布同样呈明显的倒“J”形,小径级植株的比例最大,胸径≤10 cm的个体数达到25 413株,占总个体数的74.4%;胸径≤20 cm的个体数达到29 944株,占总个体数的87.6%;胸径≥20 cm的个体数仅有4 232株,占总个体数的12.4%;胸径≥60 cm的个体数仅有387株,占总个体数的1.1%(表3)。总胸高断面积最大的是米槠,它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树种,植株高大且冠幅大,其单株占地面积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次大样地内物种丰富,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大样地内有共调查到有49科115种。与阳际峰科考报告相比,大样地内科的数量占到阳际峰总科数的31.4%。基本可以达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目的。从种的类别上可以明显看出阳际峰植物区系组成的过渡性特征。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受热带区系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中,受热带亚洲成分影响显著。大样地所处的位置为次生林,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树种数量上在25 hm2内共有34 176株胸径在2 cm以上的植株。从调查树木胸径与冠幅来看,林分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存在,尤其以成熟林分较多。由于有林窗的存在,很多顶级群落如壳斗科的幼苗从林窗中生长出来,逐步占到林分的主体。

4.2 讨论

乔木层优势树种为米槠、樟树、甜槠、木荷、山杜英、虎皮楠、浙江楠、山苍子。重要值都在2%以上,但各优势树种的重要值相差不大。没有占绝对优势的树种。因此在树种组成上大多是多优势种群落,单优势种群落较少。

从区系分布可以看出,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带有较明显的泛热带成分。在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中,泛热带与热带成分占61.22%,最为显著;北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为20.41%,说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成分主要由热带成分从其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此,也有部分成分由温带向南扩散而来。不同地区(纬度)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表4)表明:(下转第16页)植物地理成分中,泛热带与热带成分比例变化由南到北逐渐递减,而温带与泛温带成分比例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即由南至北逐渐递增[8]。

从稀有物种和偶见物种的比例来看,阳际峰自然保护区大样地稀有种的比例(按≤1株/1 hm2)为13.9%,偶见种的比例(按1株/1 hm2<偶见种≤10株/1 hm2)21.8%,稀有种比例低于BCI样地的36.8%(113种);也显著低于亚热带地区的鼎湖山20 hm2大样地(比例50.3%;曹洪麟等,2013)。这可能是在小生境未受干扰情况下,能维持一定的种群大小,持续繁衍。

群落结构特征 第8篇

益阳市会龙山公园始建于1965年, 公园四周峰峦簇拥, 蜿蜒临水, 似群龙聚会江边, 因此得名会龙山, 是一个以森林植物为主体, 佛教文化为补充的城市公益性免费公园。公园位于东经112°19′16″~112°19′52″, 北纬28°34′10″~28°35′19″。公园总面积204.70hm2, 其中林地面积138.63hm2, 非林地面积66.07hm2。园区内高程多在海拔35.00m与158.00m之间, 最高海拔观音寨157.70m。土壤多属板页岩风化而成, 地形呈南北走向, 丘岗地貌, 山体蜿蜒起伏, 北低南高, 为会龙山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螺丝顶、狮子山等大小山头27个, 山谷、溪流、池塘等散布其间;东西最大宽度1.20km, 南北最大长度2.25km;山体坡度较大, 多在20°~40°之间, 平均坡度约为30°。高低起伏, 绵延不断, 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绿色空间, 是益阳城区难得的绿地。

2 调查研究方法

2.1 调查时间、方法及内容

2014年6月益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受益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的委托, 对益阳市会龙山公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植被调查。

2.1.1 调查方法

由于具体的某一个植物群落有其基本的物种组成和层次结构, 调查中不可能涉及该群落的每个角落[1]。根据会龙山公园的具体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选择植物生长比较均匀的地方, 有绳子圈定10cm×10cm (草本或蕨类) 和100cm×100cm (森林) 大小的面积作为调查样地。

2.1.2 调查内容

(1) 植被调查。为了真实反映公园植物的本来面貌, 样地调查时, 特别邀请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知名的植物分类学教授现场指导, 采取实地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层次分析法 (AHP) 等方法, 对公园范围内的森林植物的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各层次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优势树种的更新等进行了调查 (不包括公园外围的荒地、路边、菜地、农田、苗圃等地的栽培植物、荒地植物) 。

(2) 古树名木大树。对园内已挂牌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对园内未挂牌的古树名木采取就近走访和专家现场鉴定相结合的办法, 确定树种名称和年龄;胸径在60cm左右的树木也列入调查范围。对所有古树名木大树逐株用GPS座标定位, 实测胸径和树高。

2.2 数据统计方法

植被类型比例 (%) = 各植被类型面积/区域总面积×%。

密度 (D) 是指乔灌木株数与小班面积的比例。即:D=N/S, 式中:N为乔灌木株数, S为小班面积。

频度=该种小班数/小班总数。

乔灌草比例=某结构特征的小班数 (或面积) /区域小班总数 (或总面积) 。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1 植物科属种特征

我国种子植物据初步统计有337 科, 3200 属, 26276~27268种[2]。调查得知, 会龙山公园共有各类植物88科204属249种 (包括变种和变型) , 分别占我国种子植物科、属、种的26.11%、6.38%、0.93%。其中, 蕨类植物 (pteridophyta) 8 科9 属11 种, 裸子植物 (gymnospermae) 5 科5 属6 种, 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75科190属232种。

从表1可以看出, 被子植物科属种的数量远远大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这与自然界各种植物数量的组成比例是一致的[3]。 蕨类植物平均每科含有1.12 属、1.37种, 裸子植物平均每科含有1 属、1.47 种, 而被子植物平均每科含有2.53属、3.09种。

益阳市会龙山公园地处亚热带, 无论是科、属还是种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 从表2分析得知:会龙山公园现有植物群落中, 禾本科属种最多、菊科次之, 蝶形花科第三, 其余依次为蔷薇科、唇形科、茜草科、壳斗科, 4属4~6种的有玄参科、樟科等6 科, 3 属3~6种的科有桑科、木兰科、山茶科等7科, 2属2~4种的科有鳞毛蕨科、木犀科等13科, 1属1~5种的科有山矾科冬青科、卷柏科等55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木兰科、蝶形花科等属种植物属于世界范围内种类最多的科之一[4], 不能作为益阳的地区性植物特色, 而樟科、壳斗科、大戟科、金缕梅科、山矾科、山茶科等植物, 如樟树、檫木、槠栲类、乌桕、枫香、大叶山矾、山茶以及泡桐、毛竹等属于益阳地区的主要乡土树种, 其植物分布既有热带的常绿阔叶林, 又有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 体现了会龙山公园植物区系的亚热带区系性质, 即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属于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区域[5] (表2) 。

3.1.2 主要树种分布特征

(1) 主要树种。通过40个小班数据统计分析, 会龙山公园乔木以樟树、杜英、大叶山矾等常绿树种出现频率高, 特别是樟树和大叶山矾分布面积广, 物种的丰富度高, 是公园绝对的优势树种;枫香、泡桐、构树、檫树、蓝果树、南酸枣等落叶树种虽然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但个体数量较少, 常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中, 基本没有集中连片的落叶阔叶林, 生长优势不明显 (表3) 。

(2) 古树名木。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5株, 从分布情况来看, 多数古树、大树分布在寺庙周边, 因为寺庙周围是清净之地, 立地条件较好, 人为破坏少, 保护较好;从树种情况来看, 樟树23株、南酸枣11株、枫香1株, 因为这些树种生长期长, 生长速度中等;从立木情况来看, 最大胸径21号南酸枣158cm, 最小胸径7号樟树50cm, 说明树龄大立木胸径相对较大, 不同树种以及立地条件的优劣也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从树龄情况来看, 最大树龄21号南酸枣320年, 最小树龄32号樟树105年。

3.1.3 植物种类分析

会龙山公园共有各类植物249 种, 其中木本植物135种, 占植物总数的54.22%;非木本植物114种, 占植物总数的45.78%。

(1) 木本植物组成分析。在木本植物中, 常绿树种92种、占木本植物的68.15%, 落叶树种43种、占木本植物的31.85%;乔木树种60 种, 占木本植物的44.44%;灌木树种60种, 占木本植物的44.44%;木质藤本15种, 占木本植物的11.12%。在这些植物中, 樟树、秃瓣杜英、大叶山矾、闽楠、格药柃、槠栲类、小果山龙眼、南酸枣、小果冬青、枫香和构树等大多数为原生植物种类, 玉兰、荷花玉兰、桂南木莲、乐昌含笑、深山含笑、南方红豆杉、海桐、木槿、小叶石楠和枇杷等园林绿化树种为外来引进植物。

乔木层的常绿建群植物主要有秃瓣杜英、大叶山矾、樟树、马尾松、冬桃和石栎等树种。乔木层的落叶建群植物, 依多度、重要值排序主要有南酸枣、檫木、臭辣树、蓝果树、枫香、白栎、小叶栎、糙叶树、小果冬青、八角枫、枫杨、野柿和泡桐等树种。落叶树种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公园内的森林为林龄不长的次生阔叶林。

灌木层植物60种, 其中蔷薇科11种, 大戟科5种, 芸香科4种, 山矾科、茜草科和马鞭草科各3 种, 山茶科、安息香科、禾本科 (竹亚科) 各2 种, 松科、柏科、樟科、千屈菜科、海桐花科、桃金娘科、椴树科、锦葵科、鼠刺科、苏木科、蝶形花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桑科、冬青科、鼠李科、胡颓子科、省沽油科、漆树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木犀科、茄科和棕榈科各1 种, 其中日本五针松、千头柏、海桐、紫叶李、金桔等为引进种。

木质藤本植物15种, 其中攀援性藤本有皱果赤瓟、珍珠莲、网络崖豆藤、菝葜和土茯苓5种, 缠绕性藤本有野葛、大芽南蛇藤、鸡矢藤和忍冬4种, 吸附性藤本有薜荔、爬山虎、三叶崖爬藤和络石4种, 卷须性藤本有三裂叶蛇葡萄和刺葡萄2种, 基本上是原生植物种类。

(2) 非木本植物组成分析。在非木本植物中, 草本植物103种, 占非木本植物总数的90.35%;蕨类植物11种, 占非木本植物总数的9.65%。

草本植物分属33 科103 种, 其中一年生草本40种, 二年生草本11种, 多年生草本52种。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禾本科 (禾亚科) 24 种, 菊科18 种, 唇形科9种, 玄参科4种, 百合科4种, 基本上是原生植物种类。

蕨类植物分属8科11种, 其中卷柏科1种, 里白科1种, 海金莎科1种, 蕨科1种, 凤尾蕨科1种, 金星蕨科1种, 乌毛蕨科1种, 鳞毛蕨科4种, 基本上是原生植物种类 (表4) 。

3.2 植物结构特征

3.2.1 植物群落结构类型

物种组成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表现了森林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在调查的40个小班中, 乔灌草复层结构类型的比例其小班个数和小班面积均最高, 分别占52.50%和72.54%, 乔灌、灌草的结构成分有少量分布。除此以外, 还有乔、灌、草单层结构群落, 其中草层群落有11个小班、面积27.27hm2, 分别占小班个数和小班面积的30.00%、19.67%, 是因为火灾原因形成的火烧迹地, 纯属人为因素所致。说明该公园的的森林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抵御灾害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所以, 改变了公园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和景观斑块的形成 (表5) 。

3.2.2 植被型组

调查统计分析得知, 6个植被型组按分布面积依次排序为阔叶林109.98hm2、针叶阔叶混交林15.14hm2、蕨草类3.45hm2、水生植物2.21hm2、灌丛0.81hm2、针叶林0.67hm2, 分别占总面积的84.56%、11.64%、2.65%、0.62%、0.52%, 其中阔叶林占总面积的4/5以上, 说明会龙山公园中亚热带植被分布占绝对优势, 地带性植被特征十分明显 (图1) 。

3.2.3 植被类型

按照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6]的植被划分标准, 将会龙山公园植被分为针叶林植被型组、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型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灌丛植被型组和蕨草类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和21个群系 (见表6) 。

4 结语

(1)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地带性植被特征明显。植物分布既有热带的常绿阔叶林, 又有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 科属种地理成分的变迁体现了该植物区系的亚热带区系性质, 主要由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矾科、冬青科和山茶科等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树种, 典型的植物有苦槠、樟树和大叶山帆等树种;金缕梅科、榆科、漆树科和玄参科等是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 代表性植物有落叶栎类、水青冈、枫香、南酸枣、檫木、盐肤木和泡桐等树种。

(2) 植被类型多样, 景观斑块资源丰富。公园目前保存的植被类型主要有5 个植被型组、7 个植被型、21个群系, 由于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导致公园内相对均质的非线性植被景观斑块的多样性。植物的高度、直径、树冠形状, 叶片的形状、大小和叶色变化等因子,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斑块, 以樟树、大叶山矾、杜英、枫香、檫树、蓝果树和南酸枣等优势树种为代表的景观斑块组成了会龙山公园的主体植被景观。

(3) 大叶山矾为公园内最具特色树种。大叶山矾在湖南野外最为少见 (中国植物志上记载仅四川、云南有分布) , 多为小乔木, 而公园内的大叶山矾不仅成为优势建群植物, 而且径级大, 胸径多在20~40cm, 最大者约60cm, 高达18 m, 成为公园内最具特色的树种 (喻勋林, 2013) 。

(4) 加大对古树名木以及大树的保护力度。古树、名木、大树一般都具有比较重要的科研、历史和文化价值, 是公园内重点保护的植物对象。主要保护措施有清除攀援植物、改善土壤环境、加强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主要管理措施有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的意识、建立科学管理档案和倡导市民认养等, 调动全社会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参考文献

[1]道客巴巴.植被调查[EB/OL].[2012-12-10].http://www.doc88.com/p-730455322873.html.

[2]李锡文.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 (4) :363~384.

[3]王万平.关于武汉市公园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4]陈卫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EB/OL].[2006-12-08].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894939.aspx.

[5]宋亚兰.上海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美学评价研究[EB/OL].[2012-12-19].http://www.doc88.com/p-946526869645.html.

群落结构特征 第9篇

1 沙棘群落总生物量随树高的分布

一般来说, 植物群落随着高度层次的增加, 其对应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为了掌握沙棘人工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 选取砒砂岩沙棘种植工程区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类型的28块标准地 (表1) , 在每一标准地内选择标准木测定沙棘分层生物量, 并同时对草本层 (含下木) 用样方测定生物量, 沙棘群落总生物量为两者之和 (表2) 。

从表2中可以发现, 总体来看, 在沙棘人工群落中, 鲜重生物量主要居于位于相对高大的沙棘层次, 平均占89%, 而草本层仅占11%, 加之草本层一般位于地上30~50cm以下的层次, 对群落整体影响较轻。因此, 以下仅对沙棘层的鲜重生物量随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揭示。为了简明起见, 选取了林龄分别为2、4、6、8、10a的5株沙棘标准木进行分析, 详见图1至图5。

各沙棘标准株鲜重生物量随树高分布模型, 经用SPSS16.0软件, 发现最为适合的模型为Cubic模型, 其相关系数R2和F值均较高 (表3) 。这种模型的特点有点反“S”型, 即最下层生物量较小 (图4稍有例外) , 向上增加很快, 然后随着高度的上升, 生物量逐渐减少。

2 沙棘枝干和叶鲜量随树高的分布

从图1~图5可以看出, 枝干重主要分布在下层, 而叶重主要分布在上层。为了定量化地掌握枝干和叶随高度的分布特征, 表4、表5分别列出了2a、4a、6a、8a、10a等5个林龄, 沙棘枝干、叶鲜重随高度的分布数据。

单位: (g)

由于枝干鲜重主要聚集于树体的下部 (表4) , 如果以80%作为一个划分枝干鲜重聚集的分界值, 这样, 以枝干鲜重累计比例达到80%的层次 (从地面向上累加) , 作为沙棘枝干的主要分布层次。通过计算得知, 2a、4a、6a、8a、10a等5个沙棘林龄枝干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0~40cm、0~120cm、0~140cm、0~160cm、0~210cm, 即枝干重量分别随林龄的增加, 而不断向上延伸。枝干鲜重占树体总重的比例也由2a时的67.4%增加到10a时的90.4%。

同理, 由于叶鲜重主要聚集于树体上部 (表5) , 如果以20%作为一个划分叶鲜重聚集的分界值, 这样, 以叶鲜重累计比例达到20%的层次 (从地面向上累加) 以上部分, 作为沙棘叶的主要分布层次。通过计算得知, 2a、4a、6a、8a、10a等5个沙棘林龄叶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20~70cm、60~140cm、70~180cm、60~190cm、120~230cm, 即叶重量也随林龄的增加, 其聚集部位不断向上转移。叶是所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因此, 随着林龄的增加, 沙棘树体变得越来越庞大, 下部由于受光不足而使叶子数量逐渐减少, 光合部位也随之上移。叶鲜重占树体总重的比例也由2a时的32.6%减少到10a时的9.6%。

同时, 叶的鲜重也并没有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从表5中可以看出, 6a时沙棘的叶鲜重比8a、10a时分别高21.4%和17.3%。这与树体下部枯枝不断增加、树体内膛叶片不断减少是密不可分的。

单位: (g)

3 对沙棘群落密度调控的一些思考

沙棘叶重随林龄增加而不断上移的事实, 也是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但由于砒砂岩区沙棘种植工程, 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富民工程, 当地农牧民要依靠沙棘果叶的采摘, 而获取经济收入。因此, 要通过调节密度 (如带状间伐、隔株疏伐等) , 使叶的分布层次下移, 这样将有利于沙棘果、叶的采摘;同时, 由于该区环境的极端干旱事实, 沙棘群落密度一定要加以控制, 才能不致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致死亡。

在调查中发现, 本区种植较早 (10a左右) 、分布在梁峁顶 (或坡) 及滩地的沙棘林, 一般生长在8~10a后, 会出现沙棘木蠹蛾等病虫危害[3]。因此, 以生态经济为目标的沙棘林分, 为了防止沙棘林分老化, 并结合沙棘木蠹蛾等病虫害防治, 应该实施以平茬更新为主的抚育管护措施。实践证明, “生态经济型”沙棘林如长期不进行平茬利用, 尤其在干旱、质地粘重的荒坡荒沟上, 就会出现生长停滞不前、枝梢干枯甚至全株死亡的现象。

从砒砂岩区的实际出发, 建议沙棘平茬在造林后每8~10年开展一次, 平茬方式采用倒带方式, 即每隔10~20m沿水平方向砍去10~20m的沙棘林, 3年左右时间过后, 再砍去保留带沙棘植株, 以起到更新复壮, 特别是防止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平茬更新复壮是砒砂岩区沙棘林经营的重要手段, 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与中国“三北”其他地区一样, 砒砂岩区沙棘种植后的4~5年是沙棘生长势最好的时期, 而在8~10a后, 往往会发生干旱与病虫害相伴而导致的沙棘木蠹蛾暴发。密度调整是有效防止沙棘木蠹蛾发生的重要手段。沙棘木蠹蛾的防治, 还必须与沙棘生态林的栽培管理、更新利用结合起来, 必须走“害虫综合管理”的轨道, 即要从沙棘林分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出发, 以预防为主, 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各种因素, 有机地组装林学、生物、化学、物理、遗传的综合措施, 综合防治病虫害,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沙棘木蠹蛾等病虫危害现象, 以在砒砂岩区维护一个能够在较长时期披覆砒砂岩的沙棘优势群落, 发挥其很好的拦沙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忠.砒砂岩区生态建设的一种创举-沙棘模式.中国水利.2007, (6) :25-27.

[2]胡建忠.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群落结构特征 第10篇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对水质变化的响应极为灵敏,可以作为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7],池塘水体环境可通过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丰度、多样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而获知[8]。当前中国虾鲻混养模式下有关水体环境的研究较少[9],尤其是在混养池塘浮游植物变化特征方面,仅见孔谦[10]对精养池塘的部分报道。鱼虾分隔混养通常采用双层围网或封闭网箱[11,12,13]进行, 但此类方法虾池塘中央区域有机物积累去除率不高,对虾残饵也未得到充分利用,且混养鱼类捕食病、死虾的防病作用也受到限制。有鉴于此, 笔者通过改进围网分隔养殖方式,对围绕池塘对虾-鲻网围分隔养殖系统浮游植物动态变化特征展开研究,以期为混养模式的改进和混养密度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池塘与放养情况

试验于2012年5月 ~ 8月在茂名市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 21°32' 35″N, 111°23' 05″E) 进行。池塘面积平均为3 330 m2, 平均水深1. 5 m,池塘内2台水车式增氧机呈对角分布。从养殖场随机挑选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各有4口池塘( 即4个不同的处理组) 呈连片分布, 不同处理组在上述3个区域内各设置1个重复。每个池塘进排水系统结构相同且各自独立。各组中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均为90尾·m- 2,平均规格为0. 8 cm·尾- 1; 而各组池塘内鲻放苗量则依次为0 ( M0) 、250( M250) 、500( M500) 和800( M800) 尾, 平均规格为0. 3 kg·尾- 1,其中M0为对照组。放养鲻的各池塘中均搭建长方形围网( 围网内水面约为800 m2) ,鲻均放养于围网之内,围网的网孔为方形,规格约2. 5 cm×2. 5 cm,对虾能自由出入网孔,而鲻则不能,围网的上边缘平齐于增氧机引起的池塘水流的内圈切线。另外,每个池塘围网外放养平均体质量为0. 4 kg的埃及革胡子鲶( Clarias leather) 150尾。各组投喂饲料为“粤海”牌南美白对虾饲料。池塘养殖现场效果如图1所示。

各试验池塘于2012年5月8日清塘,放苗及收获时间见表1。

养殖结束后统计的各处理组对虾成活率、终体质量与产量见表2。

1. 2 样品的采集、测定与计算

于2012年6月2日 ~ 8月18日采集样品,平均采样周期为15 d。

浮游植物样品为池塘中央及四周的混合水样, 充分混合后保存于1 L聚乙烯瓶中。水样经5% 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静置24 ~ 48 h,浓缩后采用浮游生物计数框镜检并计数,鉴定参考书目为《中国淡水藻志》。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 H') 、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 J) 、优势度指数( Y) 、Margalef丰富度指数( R) 等指标进行研究。各指数计算公式[14]依次为:

注: L、M、C 分别代表凡纳滨对虾、鲻和胡子鲶; M0、M250、M500 和 M800 代表鱼类放养数量( 尾) ; 后表同此 Note: L,M and C represent L. vannamei,M. cephalus and C. leather,respectively. M0,M250,M500 and M800 represent the fish stocking number.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

式中Pi= ni/ N; ni为物种i的个体数; N为群落样品总个体数; S为群落中的物种总数; fi为该种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

浮游植物密度计算公式[15]为:

式( 5) 中N为每升原水样中的浮游植物丰度 ( 个·L- 1) ,A为计数框面积( mm2) ,AC为计数面积( mm2) ,V为1 L原水样沉 淀浓缩后 的体积 ( m L) ,Va为计数框的体积( m L) ,n为计数所得的浮游植物数目。

浮游植物生物量通过显微镜下计数并测量各种类体积,按照比重1∶1换算为干质量值来进行定量[16]。悬浮颗粒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 TPM) 、颗粒有机物( POM) 、颗粒无机物( PIM) ]样品经GF/ F玻璃纤维滤膜抽滤后,采用灼烧法测定[17],叶绿素a( Chl-a) 样品经90% 的丙酮萃取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18]。

此外,每次采样时水体总氨氮( NH4-N) 、硝态氮( NO3-N ) 、亚硝态 氮 ( NO2-N ) 、活性磷 酸盐 ( PO4-P) 、总氮( TN) 、总磷( TP) 均按《养殖水化学实验》[19]中所述方法采集和测定; p H、水温( T) 、盐度( S) 、溶解氧( DO) 用多参数水质检测仪( YSI 556,美国产) 实时测定。

1. 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不同处理先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分析前先 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 而后通过Duncan比对差异,以P < 0. 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经SPSS 13. 0处理数据后,用Origin 8. 5绘制图表。

2 结果

2. 1 Chl-a 质量浓度

养殖期间各组的Chl-a质量浓度前期较低( <100μg·L- 1) ,中期迅速升高到初期值2倍以上( > 150μg·L- 1) ,经历7月中旬的短暂下降后,于8月初达到峰值,末期又有所下降( 图2) 。整体而言,对照组M0的Chl-a质量浓度略高于鲻放养组, M800组的Chl-a质量浓度与M0较为接近。养殖后期鲻放养组Chl-a质量浓度随鲻密度增大而升高 ( M800 > M500 > M250) 。

图 2 养殖期间叶绿素 a 质量浓度 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差异显著( P < 0. 05) ,下图同此 Fig. 2 Concentration of Chl-a during the culture period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05) .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figures.

2. 2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细胞丰度

养殖初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低,其后迅速升高,7月中旬稍有下降,其后在8月初达到峰值, 养殖末期细胞丰度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图3) 。整体而言,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随鲻放养量的增多而增大。浮游植物生物量初始值低于10 mg·L- 1,此后快速增加,其整体变化迁移规律与细胞丰度变化相似: M0组在7月中旬生物量达到最大,此后变动幅度较小; M800最高值也出现在7月中旬,但此后下降趋势明显; M250和M500于8月初达到最高值,养殖末期各组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3 浮游植物鉴定结果

池塘中浮游植物共鉴定出7门39属65种( 表3) 。绿藻门最多,为21属33种; 其次为蓝藻门, 7属17种。绿藻门的栅藻属 ( 9种) 和蓝藻门的色球藻属( 9种) 种类最多。其余门类种类较少: 硅藻门5种、甲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均为3种,黄藻门仅1种。

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尤其是蓝藻门,在养殖中后期其累计优势度占据了池塘50% 以上( 图4) 。黄藻门仅发现棘刺藻1种,且仅于养殖末期在M250组的204池塘出现,故未在图中绘出。硅藻门仅养殖前期零星出现一定优势度,而甲藻、裸藻、隐藻从未出现优势种,出现时间主要在养殖中后期。养殖初始,M0和M250 2组的绿藻丰度显著低于M500及M800组( P < 0. 05) ,而蓝藻丰度显著高过M500及M800组( P < 0. 05) 。从前期到中期,M800组绿藻丰度快速下降,蓝藻则呈倍性增长,M250绿藻丰度逐渐增多; 养殖后期各组的绿藻丰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蓝藻则相反; 养殖末期M0组绿藻最低而蓝藻最高,M250组绿藻丰度最高而蓝藻最低,以上2组间蓝藻、绿藻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

图 3 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 A) 和细胞丰度( B) Fig. 3 Biomass ( A) and density ( B) of phytoplankton during culture period

处于绝对优势种( 6次采样中累计2次以上优势度超过0. 1) 的绿藻和蓝藻变化规律与图4 - A、图4 - B的规律基本相同,但养殖末期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 图5) 。蓝藻门中,小球藻在养殖的所有时期均占据绝对优势( 50% 以上) ; 蹄形藻在养殖初期在各组均有分布,随着养殖时间推移, 主要出现于M800组中,而在养殖末期又在各组中有一定量的分布,且比较均匀; 养殖初期网球藻在M500组中为优势种,其余时间则优势非常微弱,仅中后期在M0组中分布稍多。蓝藻门绝对优势种为细小平裂藻、细小隐球藻、微小色球藻。其中,微小色球藻主要在6月、7月出现,而在养殖的后期微乎其微。细小隐球藻在养殖前期为主要的优势种,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逐渐被细小平裂藻所取代( 尤其是7月中旬) ,而在养殖末期再次占据一定优势。

图 4 绿藻门( A) 、蓝藻门( B) 、硅藻门( C) 、甲藻门( D) 、裸藻门( E) 和隐藻门( F) 的优势度指数 Fig. 4 Accumulated Simpson dominance indices of Chlorophyta ( A) ,Cyanophyta ( B) ,Bacillariophyta ( C) , Pyrrophyta ( D) ,Euglenophyta ( E) and Cryptophyta( F)

图 5 养殖期间绿藻门( A) 和蓝藻门( B) 绝对优势种 Fig. 5 Absolute dominant species of Chlorophyta ( A) and Cyanophyta ( B) during culture period

2. 4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养殖前期H'约为1. 5,养殖后期上升至2. 0左右,养殖中期M500组该指数显著低于其余组( P < 0. 05) 。整体而言,养殖期间M0组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仅在养殖后期略低于M250或M800。鲻放养组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常高于对照组M0( 图6)

2. 5 悬浮物变动特征

池塘水体中TPM主要存在形式为PIM,其质量浓度可达POM的2倍。养殖前期POM质量浓度较低,中期迅速升高,末期稍有下降; PIM在养殖1个月时质量浓度降至与POM接近,其后迅速升高。整体而言,与养殖初期相比,养殖末期TPM质量浓度平均升高一倍( 图7) 。

图 6 香农多样性指数( A)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 B) 及 Pielou 物种均匀度指数( C) Fig. 6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 A) ,Margalef richness index ( B)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 ( C)

图 7 养殖期间水体中颗粒有机物( A) 、颗粒无机物( B) 和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 C) Fig. 7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 A) ,particulate inorganic matter ( B) and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 C) in pond water during culture period

注: **表示在 0. 01 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 0. 05 水平上显著相关 Note: **. very significant at 0. 01 level; * . significant at 0. 05 level

2. 6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 表4) ,养殖期间浮游植物生物量与Chl-a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表现为随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除M250组( 呈负相关) 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Chl-a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P < 0. 05) ,而与生物量则呈显著或非显著的正相关。相似地,除M250组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TPM间表现为显著( P < 0. 05) 或极显著( P < 0. 01) 的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随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整体而言,M0组中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最 高,M500组次之,2组均为正 相关; M800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而M250指标间的相关性普遍最低,且浮游植物Chl-a、细胞丰度、生物量与TPM及PIM呈负相关。

3 讨论

3. 1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特征

彭聪聪等[20]发现,对虾海水滩涂养殖池塘前、后期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5. 12×104~ 95. 41×104 个·L- 1、66. 11×104~ 1. 28×109个·L- 1。与之相比,试验中养殖前期对虾单养池塘浮游植物个体丰度为27. 29×107~ 32. 39×107个·L- 1,鲻混养组为4. 21×107~ 40. 61×107个·L- 1; 养殖中后期对虾单养池塘浮游植物个体丰度为44. 60×107~ 93. 28×107个·L- 1,鲻混养组为66. 91×107~ 128. 58×107个·L- 1,池塘浮游植物丰度远高于彭聪聪等[20]的研究结果,而与闫家国等[21]报道的珠江口对虾养殖池塘( 44. 7×107个·L- 1) 相近。养殖中后期池塘浮游植物密度随着鲻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混养池塘的浮游藻类密度通常高于对照M0。

3. 2 悬浮物、Chl-a 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TPM分为POM和PIM,前者主要为浮游动植物残体,后者主要为碎屑矿物、粘土矿物等,在内陆水体中沉积物的再悬浮使得矿物颗粒在TPM中占据较大比例[22]。对虾精养池塘[23]( 密度200尾·m- 2) TPM质量浓度为20 ~ 76 mg·L- 1,随养殖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对虾-罗非鱼混养池塘[24]中TPM质量浓度为( 83. 1±34. 1) mg·L- 1,POM质量浓度为( 34. 3±11. 8) mg·L- 1,二者显著相关,呈“高-低-低-高”的变化趋势。与之相比,试验各组TPM质量浓度前期低、中后期高,平均质量浓度 < 40 mg·L- 1,主要以PIM形式存在,该结果较接近申玉春等[25]所构建的虾-鱼-贝-藻优化生态养殖区的结果( TPM平均45. 4 mg·L- 1) 。对虾精养池塘[23]中Chl-a与总悬浮物间呈不显著正相关,而在半精养虾池[26]( 密度为75尾·m- 2) 中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 01) 。对照组M0的结果与上述半精养虾池相似,且相关性更高,表明对虾对水体沉积物再悬浮产生的影响较小。

养殖期间各 组Chl-a质量浓度 为 ( 17. 90±20. 43) ~ ( 309. 98±153. 58) μg·L- 1,与韦璐等[27]对上海奉贤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调查结果相近, 而普遍高于LUCAS等[28]对热带虾池的研究结果。试验池塘Chl-a质量浓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性,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 M250组除外) 呈显著正相关( P < 0. 05) ,这符合一般规律: 野外围隔试验水中,Chl-a与生物量一般呈显著正相关[29]; 当优势藻种稳定单一时,Chl-a与藻密度一般显著正相关,而藻种发生明显更替时,Chl-a与藻密度可能相关或不相关[30]。

3. 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指数分析

养殖池塘盐度的高低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盐度介于10 ~ 30的池塘中硅藻占优势, 主要为舟形藻、桥弯藻等; 而盐度较小( < 5) 的养殖池中以蓝藻占优势,主要为微囊藻、平裂藻、水花束丝藻、色球藻等[31]。珠江口对虾养殖池塘[21]盐度为3. 36,以绿藻门居多( 11属16种) ,其次为蓝藻门( 6属8种) ,细小平裂藻的优势度较大。试验池塘盐度为2 ~ 3,浮游植物种类主要表现为与珠江口对虾养殖池塘相似的淡水群落特征。

通常情况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值越大,群落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大,水质越净[32]。H' > 1时群落多样性为正常,J > 0. 3时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33,34]。试验中各组的H'与J值均满足上述条件, 且养殖中后期对照组M0数据接近闫家国等[21]的秋季虾池多样性数据( H'为2. 35,J为0. 47) 及刘孝竹等[35]对珠海低盐度虾池的周年观测数据( H'平均2. 5 ~ 3. 2) ,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表明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王育红等[36]发现微型浮游植物群落H'受多因素影响,且群落中各种类的丰度为其直接决定因素。郭志勋等[37]发现正常虾池中浮游藻类H'和J值均明显高于发病虾池,蓝藻丰度则明显低于发病虾池。养殖末期M0组蓝藻丰度居各组最高水平而绿藻丰度则为最低,M250组则与之完全相反,绿藻丰度约为M0组的2倍之多,且M250组H'、R、J值均高于其余各组,此结果与该组对虾终体质量和养殖产量居于各组最高的结果一致。

3. 4 虾-鲻混养在池塘藻相调控中的意义

尽管鲻偏好摄食硅藻,但也能适应不易消化的植物碎屑和蓝藻,有效降低海洋鱼类网箱下的沉积物有机质富集[39]。鲻鳃耙间距较小[39],可滤食20μm左右的浮游植物,在鱼虾混养时可代替鲢的作用[40,41]。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绿藻高于M0,而蓝藻密度低于M0,表明鲻对浮游植物的滤食具有选择性,可有效控制蓝藻的增殖。M250组Chl-a质量浓度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差的相关性表明,该组浮游植物种类更替可能比其他组更为迅捷。

在水产养殖中常借助生态位调控来改变不良微藻的生长环境,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培养优良微藻以抑制有害微藻的大量滋生[42]。硅藻、金藻和绿藻是水生动物的天然优质饵料,其中绿藻在池塘水体净化方面又起着积极的作用。试验养殖池塘前期以硅藻为优势种群,绿藻次之,而养殖中后期,则以绿藻为主; 但孔谦[10]的研究中单养池塘出现较多甲藻,而对虾-鲻混养池塘则出现较多金藻,其藻类组成更加多元化。

GILLES等[43]研究发现,小球藻可吸收罗非鱼 [霍氏帚齿非鲫 (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heudelotii) ]排泄的大部分氨,降低水中源自氨的毒性。张继平和郭照良[44]报道接种20个·L- 1小球藻液后,水体中NO2-N降解效果极为显著( P < 0. 05 ) 。因而,小球藻在养殖池塘中的快速繁殖有益于减轻对虾等养殖生物排泄及残饵分解产物对环境施加的压力。

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放养适量密度的鲻能在养殖后期保持较高的绿藻尤其是小球藻密度,降低水体蓝藻丰度,有益于对虾池塘中后期水质的良好调控。养殖前中期,鲻密度较高组( 尤其是M800) 绿藻密度高、蓝藻密度低的特征较为明显; 而到养殖后期 ( 特别是末期) 鲻密度略低的M250组的该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网围分隔方式进行对虾与鲻混养时,可以尝试前期放入较高密度的鲻,中期适当分鱼降低密度的措施来维持对虾养殖期间较好的藻相分布特征[45]。

摘要:在池塘中构建围网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单养及对虾-鲻(Mugil cephalus)混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特征。围网内鲻放养量依次为0(M0)、250(M 250)、500(M500)和800(M800)尾。结果显示,池塘浮游植物共计7门39属65种,其中绿藻门最多(21属33种),蓝藻门次之(7属17种),细胞丰度随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养殖池塘藻类以小球藻为主(50%以上)。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绿藻丰度普遍高于对照组,蓝藻丰度反之。M250组绿藻丰度最高而蓝藻最低,且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其多样性指数在养殖末期居各组最高。养殖前中期高密度鲻组(M500、M800)浮游植物藻相较优,后期则以低密度鲻组M250最优。研究表明,虾塘围网混养鲻可有效提高池塘中绿藻密度,降低蓝藻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

群落结构特征 第11篇

关键词:李健吾;京派批评;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34-01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生作用,都与其周围的时空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这些联系去认识事物,常常会陷入抽象、孤立的困境。理解、分析李健吾的“咀华批评”,最关键、直接的“记时”情境因素应该是京派群体。李健吾本人是京派的重要成员,他的批评也被许多研究者称作京派批评的典范,而通过京派与即时文界、政界的关系,李健吾其人其文能得到更清晰的定位,可以讲,李健吾与京派,咀华批评与京派批评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京派虽无明确分工却自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李健吾是最突出的批评者。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精心构建融汇中西的理论系统,并循着自己的理论门径进行研究与批评,具浓厚的学术气息。他们的品鉴评论,优势所长是理论思维的深刻。朱光潜毋庸多言,以梁宗岱为例,他的代表评论集《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大都是评说外国文学作家……或者作中西文论比较的,而且偏重学术性。这些文章常被划入外国文学研究范围。”[1]而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纯诗”理论。李长之也是一位研究型的批评者,主要致力于西方哲学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十多本论著,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以《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风格》等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类批评,他不沉潜于史料的搜罗考证,而凝神于作家的人格精神与创作风貌的联系,具有“很浓厚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特点。”[2]这与李健吾短小精悍、飘逸灵动的批评风格显然不同。在京派批评中,和李健吾最相接近的该是沈从文,他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有的是充满个性、悟性的品评和畅谈创作经验的批评实践,但他与李健吾依然有着根本的区别,沈从文在批评中倾向于从作家与时代文化氛围的联系中进行评说分析,这一点似乎更与萧乾的批评理念相接近,以他的《沫沫集》为最典型,或者这与该评论集原为大学讲稿有关。而他的《烛虚》一集,是随想录式的创作感怀,其中的沈从文,不论谈经验还是讲个人心境,都更象是一位作家。而咀华批评写得如何主观、灵动,也会让人时刻感受到它的作者是一位立场鲜明的批评者。这成为李健吾与沈从文根本的差异。

李健吾也有理论见解,但他将意见全都散落、渗透在他的批评鉴赏中,而在形象灵动的文风中发散出智慧的馨香。朱光潜曾就态度和方法将批评分作四种类型:“导师型”、“法官型”、“舌人型”和“饕餮者型”,而他所倾向的乃是第四种,即近代在法国闹得很久的印象主义的批评。但他本人的批评却留有各种方法的印记,如他的名篇《评<谷>与<落日光>》,法郎士式的灵魂探险固确凿不移,同时在把握小说情感时所透露的思维方式,颇有些圣伯夫·阿诺德的风格。相类于此,萧乾的批评文字则有法国分析派的特点。而李健吾的咀华批评无形中成了京派文学批评的范式。朱光潜曾明确直接地称赞李健吾的评论:“书评成为艺术时,就是没有读过所评的书,还可以把评当作一篇好文章读……刘西渭的《读<里门拾记>》庶几近之.”[3]沈从文认为李健吾是他小说最好的读者,这都说明京派内部对李健吾的认同,也就无怪乎当代众多的研究者将李健吾的批评视作京派批评的代表。

咀华批评乐于选择给批评者印象最深、能唤起批评者审美体验的作品为批评对象,以感性的快速阅读获取“第一印象”,即整体性的审美体验,并通过快速的思考将这体验转化成自己“独有的印象”,形成评论,在文体特征上善用游离的“铺排”功夫,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和优美清丽的语言将自我的内心共鸣表达出来。巴金曾经这样描述李健吾的评论:“你好像一个富家子弟,开了一部流线型的汽车,驰过一条宽广的马路。一路上你得意地左右顾盼,没有一辆比你的华丽,没有一个人有你那样驾驶的本领,你很快就达到了目的地,现在是坐在豪华的客厅里的沙发上,对着几个好友叙述你的见闻了。”[4]这确实形象地指出了咀华评论的特点(包括缺点在内):印象性和主观性。笔者不同意简单地以“印象主义”批评来定位李健吾的评论,但不能不承认李健吾的咀华批评具有鲜明的印象主义的特点。李健吾十分推崇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大师法郎士的宣言:“好的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5]张大明直接说:“一切是铺排,一切是绚丽。是心的旅程,是自我的实现,是对艺术美的发掘和宣泄。无疑这是一种鉴赏式批评,是印象主义的批评。”[6]他这种具印象主义特点的批评正是京派所推崇和适宜的批评方式,是与京派重表现、坚持“文学本位”文化批评观相适应的。他的批评就像一段形象优美、浮想联翩的散文,随意中透着大胆,却又不得不承认它语言的妙处,与所评对象有着难言的殊联,最终,我们只有感叹批评者才思的灵秀与敏锐。妙悟与遐思是李健吾批评思维的特征;这使他敏锐自由地发掘出文学世界的魅力,而工于无形的语言又形成他表达上的精致。诚如巴金言,没有人比他的坐车华丽,没有人及得上他的驾驶本领,这该是能够就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范围而言的,即使是以讲文学表现、重艺术技巧的众多的其他京派批评者也叹为观止。咀华批评出于京派,秀于京派!李健吾堪称“是现代中国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7]无可争议地成为坚守文学本位的京派批评的旗帜人物。

注释:

[1]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2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鉴赏》,《谈美》第52页,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3]朱光潜《编辑后记》,《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

[4][5]分别见《李健吾文学评论选》第37、214页,宁夏人们出版社1981年版。

[6]张大明《漫议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天津师大学报》1990.6。

[7]郭宏安《走向自由的批评》,《同剖诗心》第16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郝江波,男,河北徐水人,保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湖南新农村绿化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第12篇

一、研究方法及计算公式

(一)研究方法

在湖南各个行政地(县)级市中,选择娄底市万宝新农村作为研究对象,并从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庭院绿化等方面展开实地调查。其中,道路绿化随机选择5条道路进行调查,主要记录道路的宽度、道路两旁植物种类以及配植方式;河道绿化以沿河50米长为单元,随机选择4段,主要记录河道绿化宽度、河道两旁植物种类及配植方式;庭院绿化以每户为单元,随机选择10户,对屋前、屋后以及宅旁分别进行调研,主要记录植物种类及配植方式。

(二)计算公式

(1)多度:某种绿化植物在某一区域内的数量;

相对多度:某种绿化植物的多度占某一区域内同一类型所有植株数量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2)频度:某种绿化植物所出现的样方数;

相对频度:某种绿化植物的频度占同一类型所有绿化植物频度之和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3)盖度:某种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某一区域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某种绿化植物的盖度占某一区域内同一类型所有植物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4)相对显著度:某种绿化植物的显著度占某一区域内同一类型所有绿化植物显著度之和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5)重要值计算如下: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特征分析

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的特征情况。该区域乔木层植物共有10种,其中重要值排在前几位的乔木层植物分别为樟树、二球悬铃木、垂柳、广玉兰、女贞,它们的重要值均在10以上,最高的达到43.12。由此可知,该几种植物为万宝新农村的乔木层主要绿化植物。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樟树大多为截头树,其相对显著度仅有2.49,但由于其相对多度和相对频度占有相对的优势,故排居首位,说明樟树已广泛应用于新农村绿化中。同时,一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功能的绿化果树也逐渐应用于新农村绿化中,如柿树、板栗树等。

(二)万宝新农村绿化灌木层特征分析

万宝新农村绿化灌木层特征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万宝新农村绿化灌木层的特征情况。该区域灌木层植物共有10种,其中大叶黄杨重要值达38.47,占绝对优势。重要值排在前几位的灌木层植物分别为大叶黄杨、桂花、紫薇、金叶女贞、石楠,它们的重要值均在10以上,由此可知,该几种植物为万宝新农村的灌木层主要绿化植物。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叶黄杨通常用于做绿篱,因此,其相对频度和相对盖度均较高;桂花由于其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欢,因此,在万宝新农村庭院有较多的栽植;金叶女贞和石楠由于具有较好的观赏性能,也已逐步在应用于新农村绿化;而栀子、石榴、月季、木槿、杜鹃的重要值均小于5,不宜大面积推广。

(三)万宝新农村绿化草本层特征分析

万宝新农村绿化草木层特征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万宝新农村绿化草木层的特征情况。该区域草木层植物共有10种,其中一年蓬植物的相对频度、相对盖度、重要值均为最大,其相对频度、相对差度和重要值分别为10.51、23.89、34.40。一年蓬植物主要生长在道路、河道旁,尽管开花时节具有相应的观赏性,但该植物作为一种野草容易侵入周边农田,给农田管理带来不便,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因此,在绿化过程中需重视该植物对农用的危害性。同样,酢浆草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种子成熟时自行弹出,繁衍能力相当强大,已经成为万宝新农村随处可见的杂草之一。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重要值较高的草本层植物还有狗尾草、草坪草、草、水花生、酢浆草、刺儿菜等。同时,草坪草应用频度较大,但在新农村区域往往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其它杂草的入侵。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鹅观草、虞美人、美人蕉等草木层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植物的基本特征

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植物中,重要值排前的主要有樟树、二球悬铃木、垂柳,其重要值分别为43.12、24.90、19.98;同时,樟树已广泛应用于万宝新农村绿化中;此外,一些具有经济和观赏双重功能的绿化果树也已逐渐落户于新农村,如柿树、板栗树等。

(二)万宝新农村绿化灌木层植物的基本特征

调查过程中发现,万宝新农村绿化灌木层植物中,大叶黄杨重要值达38.47,占绝对优势,通常用于做绿篱;桂花由于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广泛应用于新农村庭院。

(三)万宝新农村绿化草木层植物的基本特征

调查过程中发现,万宝新农村绿化草木层植物中,需要对一年蓬植物予以重视,以免侵入周边农田,给农田管理带来不便。同时,重要值较高的草本层植物还有狗尾草、草坪草、草、水花生、酢浆草、刺儿菜等。此外,鹅观草、虞美人、美人蕉等草木层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最后,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对新农村绿化的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绿化既要合理选择绿化植物种类,同时还要考虑绿化植物群落特征,以提高新农村绿化质量。

摘要:通过对湖南娄底市万宝新农村绿化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初步调研,并对其绿化植物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相对盖度以及重要值等特征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万宝新农村绿化乔木层植物重要值最大的是樟树;灌木层植物中重要值最大的是大叶黄杨,通常用于做绿篱;桂花已在新农村庭院有较多的栽植;草木层植物中需对一年蓬植物足够重视,以免侵入周边农田。此外,鹅观草、虞美人、美人蕉等草木层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关键词:新农村,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湖南

参考文献

[1]丁彦芬,马存琛.中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0(6):501-503.

[2]赵兵.农村美化设计:新农村绿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任斌斌,李树华,李法红.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1):52-57.

[4]任斌斌,刘兴.邯郸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20-24.

群落结构特征范文

群落结构特征范文(精选12篇)群落结构特征 第1篇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黄色粘板(10 cm15 cm),佳多科工贸公司生产。1.2 调查方法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