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0篇)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1篇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液压设备的特点显而易见,其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大的特性使得液压设备在我国各个国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液压设备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程度也称为世界各国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中,有90% 的机械化工厂、95% 的工厂车间都运用液压技术。足以见得液压技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现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其收益在企业中也会日渐凸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渐增强,使得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企业实际应用到过程中大大提高。

1 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的管理是指在计划、组织、血条与监控的过程中,使得生产要素之间更加有效的配合,从运行的方式、比例和速度上协调一致,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组成生产系统。

任何的生产系统都是各个生产过程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现代化生产形势下,管理注重的是产品的经营。只有正确的决断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实际的意义。要想做出正确的决断,就要求决策制定者必须拥有大量的有用信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各个方案之间的比较和研究,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率的处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目标。所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更是促进全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 液压设备中的故障

在液压设备中故障形式往往具有多样的特点,故障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且,设备故障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人轻易排查。因此,设备故障的判断就要求技术人员要弄懂故障的原理图,根据故障特点进行实际分析。对于可能引起故障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进行全面检查,这样才能找出故障成因。由于液压设备之间存在关联的特性,液压、电气、机械之间的复杂联系使得故障诊断方法也不尽相同。

2.1 直观观察法

直观观察法又称为视觉检测法。该方法主要凭借技术人员对于以往工作经验,通过感官之间的信息掌握对于简单仪器的气味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具体工作状态,对于系统故障做出直观的信息判断。直观观察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且人力物力要求较小,是目前对于故障处理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 替换诊断法

在直观观察法无法获得故障成因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先根据自己的推断将有损坏的零件替换心底零件,并且进行检验,一次来逐步的掌握设备故障的具体位置和成因。此方法适用于抢修现场诊断设施不完善、设备组建相对复杂。设备仪器部件十分精密且不宜拆卸的情况。

2.3 测量仪表检测法

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的测量仪表对于液压设备的系统进行数据测量,得出液压设备工作的压力、温度、振动频率等数据,在根据数据分析出设备故障的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检测出问题的具体位置。

2.4 原理图分析法

每一个液压系统都有原理设计图,技术人员根据设计原理图进行分析故障从而找出故障原因。这一方法适用范围小,必须在给予液压传动系统中进行分析;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技术人员必须熟知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掌握各个符号与图形带包的元件构造和性能。而且,该方法一般情况下都与测量仪表法相互配合,相互检测。

2.5 智能诊断法

根据液压故障的复杂操作,技术人员很难根据传统办法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就产生了智能诊断的方法。一旦事故发生,事故信息将自动发送到计算机,使计算机根据只能系统分析数据库进行故障判断。

3 信息化管理在液压设备中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得检修水平大幅上升,还可以减少维护成本,保证设备的可靠水平。使得设备维护与管理能够随时进行。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先进的液压系统中,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工艺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之间的融合,更是实现全自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制造都离不开哥哥环节之间的信息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使得一大批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以及设备维护的改变。产生了信息化管理这一新兴体系。设备信息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分析改造、存储检索等功能。液压设备的系统管理涵盖了设备管理的全部过程。液压设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那么因为故障带来点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影响车间一系列的设备运作,还会导致计划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液压设备必须安全、稳定、高效。液压设备的故障一般可以分成四类;不可预测的故障、可预测的周期性故障、非周期性的故障、维修计划。合理的按照安排计划进行液压设备故障处理可以使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成本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备件信息化管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中信息实施管理不强的缺陷,增加备件管理的系统在设备故障维护过程中的动态捕捉。对于检修过程中备件维修记录的统计可以指定相应的备件数量与种类。从而满足日常的液压设备维护的需要。

4 结语

液压设备的维护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还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中亚影响。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对于液压设备进行科学的养护,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还能减少设备故障的停机时间,确保企业的效益。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2篇

【中文摘要】供电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电力的支持,因此,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动向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供电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企业对设备资产的持续投资行为。近年来,随着电网改造速度的加快,电力企业的设备资产规模迅速扩大,面对如此迅速增长的设备资产规模,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供电企业不断追求的经营管理目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供电企业提高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设备资产管理方面更能发挥良好的作用。ERP系统作为国际认可、很多成功企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供电企业近些年也开始尝试采用ERP系统进行对设备资产进行全周期的管理。运用ERP是当前设备资产管理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化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电力体制改革和国网公司“SG168”建设为背景,根据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的自身特点,将经典的ERP管理思想引入到供电企业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当中来,分析了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及设备资产管理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并以S供电公司ERP项目建设为实例,讨论了ERP设备管理模块在设

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对ERP实施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提升和设备资产全周期管理的优化加以分析和验证。最后对ERP在供电企业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英文摘要】The electric power business enterprise is the importa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illar, there is count for much func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The electric power business enterprise has to be built up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system of[with] n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reducing a person to increase an effect, the

exaltation labor rate of production, the exaltation management level,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raise science and accuracy of the decision, the comprehensive process that raises a business enterprise turn, adapting a market economy to

request to produce a characteristics with electric power.Face current compete increasingly vigorous global integral whole to turn a market, business enterprise is realization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of target, by all means information-based begin from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but the ERP Be a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terrace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was pay attention to by more and more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carry out.The ERP gathers the forerunner’s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the management thought in the whole body, didn’

t make each business process inside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sew to link up smoothly, rais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the business accuracy thus, become the movement mode of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This text with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reform and the State Grid “SG168” construction for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power supply business enterprise property management of oneself characteristics, lead the ERP management thought of the classic to go into to the power supply 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in the middle,analyze the power supply business enterprise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and property management of present condition and main existence problem, and take the S power supply company ERP item construction as a solid example, discuss the ERP

equipments a management the mold piece to manage aspect in the property of application, to ERP implement after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s information-based to manage of promote to manage with the equipments property whole periodses of excellent turn to take into analytical with verification.Carried on summar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wer supply business enterprise to the ERP finally, and put forward own suggestion.【关键词】设备资产管理 ERP 供电企业 信息化

【英文关键词】The equivment property manageERP

Power Supply CorporationInfomationization

【目录】ERP系统在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备注】索购全文加: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摘要4-5

研究背景10

路11Abstract5-61 绪论10-141.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11-141.3 研究思1.4.1 设备管理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信息化研究现状11-12

现状12-14

14-151.4.2 国内外供电企业ERP 研究应用2.1 企业信息化概述2.1.2 企业信息化

2.2 ERP 系

2.2.2 2 理论综述14-242.1.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14的内涵14-15统理论概述15-212.1.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152.2.1 ERP 的核心思想17-18

2.2.3 ERP 的主要作用ERP 的发展阶段18-20

20-21

21-24

212.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2.3.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内涵2.3.2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21-222.3.3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方法22-24

信息化发展分析24-33

状及问题分析24-283 我国供电企业设备管理的3.1 供电企业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现3.1.1 电力行业特点24-253.1.2 供电企业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现状25-26

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26-27

理存在问题分析27-283.1.3 供电企业信3.1.4 供电企业设备资产管3.2 ERP 系统在我国供电企业信息化

管理中应用现状分析

性分析28-29

29-30

30-31

31-33

33-44

33-3528-333.2.1 供电企业实施ERP 的必要3.2.2 供电企业实施ERP 的意义3.2.3 ERP 系统在我国供电企业应用现状3.2.4 ERP 系统在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4 基于ERP 的S 供电公司设备资产管理应用分析4.1 S 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ERP)简介4.1.1 S 供电公司ERP 实施背景33-344.1.2 S

4.2 基于ERP 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及原则34-35的设备资产管理应用分析35-40

块简介35-37

37-40

40-424.2.1 ERP 系统设备管理模4.2.2 PM 设备管理模块应用分析4.3 通过ERP 实现资产设备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4.3.1 固化管理模式和流程

4140-414.3.2 明晰设备和资产联动关系

设计阶段41-42

424.3.3 设备资产变动管理源头延伸至4.3.4 积累历史数据,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型4.3.5 建立基于ERP 系统的规章制度加强内控机制4.4 小结42-44

44-545 供电企业设备资产管理ERP 应用5.1 S 供电公司ERP 实施效果及分

5.1.2 ERP 在设备资的效果分析与启示析44-495.1.1 总体评价44-46

46-47产管理中的效益分析

竞争力47-48

48-49

49-545.1.3 信息化提升电力企业核心5.1.4 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5.2 ERP 在供电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中的启示与建议5.2.1 ERP 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49-525.2.2

ERP 在设备资产管理应用中的建议52-54

54-56

56-58

新技术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第3篇

目前CHJ工厂预知性维护的方法主要应用的是红外测温、振动监测。CHJ工厂在确定监测对象时主要考虑因素和依据如下。

(1) 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即一旦发生故障, 会造成停产或严重影响产量的, 列入监测范围。如热氧化炉、热油泵等。

(2) 设备价值较高。对于那些自身价值很高的设备, 它们的故障修复成本高、修复困难、修复周期长, 要列入监测范围。如空气压缩机等。

(3) 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即一旦发生故障, 会影响产品质量, 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 列入监测范围。

一、红外热像仪测温

CHJ工厂使用的是FLUKE公司的Ti25红外热像仪 (图1) , 这套仪器操作简单, 使用前设定好被测设备的表面发射率, 热像仪内部储存了常规数值可以选择使用, 同时选择好温度单位, 将热像仪对准目标物体或区域进行聚焦, 然后扣动扳机, 热像仪显示图像和一个菜单。Ti25菜单可存储图像、调整图像及录制语音。要取消图像存储并返回到实时查看, 可扣动并释放扳机。

目前主要用于测量热氧化炉的壁温、判断衬里是否脱落及缺陷严重程度 (图2) 。

红外热像仪所带Smart View软件, 可分析图像、组织存储数据、创建报告。软件可在电脑上回放音频, 还可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导出为JPEG、BMP、GIF、TIFF、WMF、EXIF或EMF格式的文件。目前CHJ工厂每月将测量拍摄到的图片借助软件生成月度预知性维护报告, 在报告中附带图片且有温度显示。

由2010~2011年热氧化炉壁温曲线图 (图3) 可以看出, 长期对测温数据进行分析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可发现同一区域的壁温出现的变化, 从而引起密切关注。此外, 可以看到部门制定的检查计划是否在发挥作用。

二、振动分析

CHJ工厂目前使用的是德国普乐福尼克PR譈FTECHNIK公司的测振仪, 并配套有OMNITREND的分析软件。

FKM车间开炼机为电机驱动, 经三级齿轮减速后传动开炼机。2009年3月份, 机组突然产生异常声音, 停机检查, 在软件中分别输入齿数和输入轴的转速, 迅速得到了各轴的传动比和各个齿轮的啮合频率。

开机试运行, 测量各轴承和齿轮的振动, 从而得知各轴及齿轮啮合频率, 重点检查其转速频率和啮合频率, 均未发现异常, 排除了齿轮不对中和齿轮磨损的可能性。当分析电机的振动频谱时, 发现其水平方向振动大, 且出现机体共振, 最大振速达12.77mm/s (见图4) , 停机后检查发现联轴器的一个内六角螺钉松动, 紧固后重新对中, 开机运行后振动回落至0.76mm/s。

三、计算机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CMMS

除了以上新技术的应用外, 工厂还应用了CMMS系统。把设备维护的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结合起来。设备前期管理包括:设备选型、采购、验收、建档、备品备件定义、故障代码定义。设备后期管理包括:设备移动、维护计划建立、预防性维护定义、调整维护计划、计划性维护、非计划性维护、紧急维修、故障跟踪分析、备品备件采购、备品备件库存管理。

推行CMMS系统使工厂在以下方面的绩效指标得到了提升。

(1) 减少了维修费用。

(2) 降低PM费用。

(3) 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产品质量。

(4) 减少备件库存。

CHJ工厂每月在CMMS中生成的工单有1 700份, 为了提高工单实施的有效性和维修质量, 在CMMS中, 将关键安全设备筛选出来排出设备维护的优先级, 关键设备通常指那些为工艺设备提供保护的设备、控制系统。同时工厂将预知性维护的工单也输入在CMMS系统中, 每月定期生成工单, 完成预知性维护的工作后, 根据监测结果生成预知性维护的监测报告, 在CMMS系统中完成关闭工单。

在日常使用中, 也可以通过Excel数据菜单导入外部数据建立数据库查询Query, 连接到CMMS系统, 设置好所需的关键字段, 快速统计每个部门某一时段的设备停机率、工单按时完成率等, 从而快速地了解到设备运行状况信息以及维修的质量, 为制定维修计划和配置人员以及调整备品备件的安全库存提供了历史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雨.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理论和实践[M],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2]林英志.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Raymond S.Beebe.Predictive Maintenance of Pumps Using ConditionMonitoring[M].Elsevier Science&Technology Books, 2004.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4篇

【关键词】RFID技术 高校实验室 设备资产 信息化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创新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现今高校的建设中,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实验室设备仪器的数量与类型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并因此对实验设备仪器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实验室的资产设备更好地利用起来,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信息,我们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就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校实验室设备信息化管理。

二、RFID系统构成与原理

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由阅读器、天线、终端数据处理系统以及电子标签这几部分组成。第一,电子标签。该部分由电子芯片以及电子耦合元件组成,可以分为无源以及有源两大类别,能够实现射频天线同系统间对于数据的交换功能。在实验室设备资产管理系统中,则能够通过该标签对资产的信息进行写入或修改。第二,阅读器。阅读器可以分为能读能写以及只读两种类型,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射频天线的应用对电子标签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来实现,并完成电子标签的修改与录入。第三,天线。即射频天线,其以集成的方式安装在阅读器以及电子标签中,通过两者间对射频信号的发射,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交换功能。第四,终端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为RFID的核心部分,其以计算机设备为基础,以编程的方式对实验室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对相关工作开展进行监控以及记录。

在实际运行中,当RFID系統阅读器对处理系统所发出的指令进行接收后,会根据之前预定的通信协议通过天线发出射频信号。而当电子标签进入到天线设备工作范围后,则会根据感应电流能量通过天线将芯片中存储的信息发出。当阅读器接收到该信息并解码成功后,则会将解码后的信息发送到处理系统中进行处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该系统都是以无线射频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双向交换,能够对目标对象在自动识别的基础上对标签中储存的数据进行获取,以此达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的目的。在该技术应用中,并不需要人工干预就能够对多个标签进行识别,具有读取距离远、使用寿命长、信息容易修改以及数据可加密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在现今高校实验设备仪器的资产管理工作中。

三、 RFID技术在设备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 提升管理效率

当高校对相关仪器设备采购、验收完毕后,实验室资产管理人员则可以将相关设备的规格、单价、设备编号、存放地点、生产厂家、型号以及经费来源等信息都录入到管理系统之中,并由该系统对此设备生成唯一的标识码,将该标识码储存到电子标签芯片中,粘贴在仪器设备之上。当相关设备发生借出、维修、变更以及报废等情况时,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应用系统的操作对标签内容进行修改,以此完成电子标签的更新工作,在完成服务器刷新后能够使设备资产状态同管理系统信息保持良好吻合。在该种方式中,对以往设备资产完全以手工管理的方式进行了积极地转变,在对信息完整性、正确性良好保证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设备有效监管

在RFID系统中,其对于贴有电子标签的设备资产能够实施有效监控,避免仪器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出现移动以及被盗等情况。工作人员在每个教学楼进、出口位置对读写器进行安放,则能够使读写器通过设备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校园网络的应用时刻保持联系。如果根据设备管理层面的需求需要对这部分设备资产进行移动,管理人员则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授权,之后读写器才能够对这部分产生变动的设备资产进行识别。如果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设备被非法带出管理区域,系统就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并由读写器将该出现异常情况的设备信息如名称、存放地点、编号以及发生异常的时间等传递给系统,系统再根据之前实验室资产管理人员预留的手机号码发送短信,在保证信息第一时间传达、报警及时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实验室设备的有效监控。

(三)实时统计查询

当对建立设备目录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后,同设备资产具有联系的信息则会被存储在数据库中,并由管理部门根据设备名称、规格、使用频次、技术指标、购买时间以及具体型号等进行查询与统计。采用这种方式,使工作人员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对相关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库存情况等进行查询,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在购买实验室设备时为决策人员提供数据参考,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的情况。

(四)提升清查效率

作为高校来说,每一年都需要对实验设备资产等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持阅读器的方式在一定距离内对多个数量的贴有电子标签的资产进行查询,保证在批量完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对相关实验设备进行移动就能够完成其信息的核对工作,且对于工作量、工作时间也是一种大大的节约。而工作人员通过手持机的配备,则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终端应用系统,经分析与处理后形成资产清查数据统计,对新增、调拨、闲置、报废等资产状态及盘盈、盘亏资产进行快速统计分析,形成资产盘赢、盘亏明细表,无论对于资产清查的准确性、完整性还是清查效率都是一种非常大的提升。

(五)RFID技术的扩展

目前,高校无线网络覆盖较为普遍,可以通过WIFI技术实现RFID阅读器与设备管理系统之间数据的传输,完成对设备的动态实时管理。在高校的日常设备管理中,我们利用RFID与WIFI技术来构建包含设备的入账、维修、借用、报表、报废等要素的日常设备管理平台,实现设备变动、设备清查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准确、快速地记录设备的工作状态,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管理中的错误率,提高管理效率。所以,随着RFID技术的完善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利用RFID与WIFI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来取代现有的管理方式是可行的。

四、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RFID技术在高校实验室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于高校实验室来说,需要通过该系统的建立以及良好运用,更好地提升本校的实验设备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星,石梅香,陈金松.基于RFID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702-707.

[2]骆波涛,马文清,李沛东.基于RFID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8):84-86.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5篇

众所周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生存与发展。例如,一个企业没有信息,就如同一个瞎子、聋子,不能对市场需求等信息作出反映,导致竞争失败,甚至被淘汰。另外,最重要的是有了大量的信息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如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什么是“信息处理”?它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影响呢?信息处理就是指为了准确、高效的完成某项任务,对各类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要包括明确任务目标,分析问题与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制订方案,优化等环节。这是一种科学的系统化、工程化的思想方法,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一般事物发展规律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或教学部门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分析学生个人或社会环境等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制订出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案或教学部门的总体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问题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面临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出,并趋于多元化,以前或许开个会,领导传达一下,大家讨论一下就可以解决。

“信息处理”的问题,现在明显落伍了,无法完全处理更加复杂的各类信息。因此尤显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信息技术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方法、设备、制度、人员等参与信息处理全过程的一门技术——即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它使得信息处理更加合理和高效,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有种观念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纯粹的计算机在不确定因素较少,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大规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并制订方案的效率较高,也就是说在条件较稳定的情况下,它对信息处理中的实施阶段参与度较高,有较大的帮助。

换句话说,它的优势是“计算、操作”,而非“分析、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正如前面讲到的,它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这种范例在我们教育部门还是很多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充其量作为“打字机”和收发通知的工具。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劳技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根本上与劳技教学规律与劳技课程新标准中的功能、内涵是一致的。二期课改中劳技学科的功能定位从原来的劳动教育逐渐向技术教育转变,重制作,强调设计和手脑互动,强调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能根据问题需求,去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方案,并在制作过程中加以改进。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摆脱原先“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摆脱那种老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依瓢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详细的说就是,让学生参与从接受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开始,经过明确需求,信息收集处理,直至方案形成并优化的整个技术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某个环节,例如只参与产品制造等。

由此可见,技术过程就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各类情况和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到较佳方案的过程。与我先前讲到信息处理过程是一致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质量、效益等意识正是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符合信息技术科学规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把它割裂开来,不应该重应用,轻过程,而应利用其优势,合理的与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真正“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四、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二期课改中提出了将信息教学与劳技教育整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劳技教学之间的关系。下面就上教版的高一(上)《劳动技术》试验本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据我所知,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做出美观的图样和方案结果,过分重视计算机具体软件的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其它环节的教学。这样做的缺陷就是使学生误认为设计就是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一个方案和图样就可以了,这明显是违背设计的科学规律和生产实践的规律的。事实上设计过程中最具普遍性的是明确任务、目标以及分析问题、需求,这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方向和目标,设计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来进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任务最为繁复和重要的阶段,如这个阶段出现了偏差,或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话,会造成后期的信息处理,方案设计等环节出现偏差,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应充分的加以重视。

例如:教学中,我们可在课堂上提出任务与目标,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能体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招贴广告等,接下来不要急于用计算机去制作方案,而应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隐藏在这个目标背后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所要的机会与需求,因为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因而更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与前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而有的认为:当代中学生期望能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约束学生的思维,不要把条条框框定死,而应充分的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尽力使他们可能有些朦胧的、并不完全清晰的思路更加完整和明确,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更有兴趣和信心,在这个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

在信息处理(搜集、分析、加工)阶段,有条件的话,应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目标需求去搜集信息,例如市场调查,网络查询,查阅图文资料等等,然后对所得信息要“去伪存真”,即要分析整理,因为有些信息对实现目标是有用的,而有些则是看似有用,实则分散目标与注意力的,这些都是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指明的。

下面就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也就是运用各种工具把各类信息、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工,得出较优方案。这时,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就可以大显其能了,把自己的意图明确、高效的表达出来,因而,在此时我们应充分重视对计算机的教学,并有所侧重,如学生的目标是广告设计,我们可着重“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

最后,强调一点,设计图样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设计工作完成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优化”,这也是教学中比较容易疏忽的。每个人最难看清楚的就是自己,因而一下子要挑出自己成果的毛病也不太容易,我觉得教师讲评是一个方法,但有时教师很难完全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造成学生较难接受或相互沟通困难。学生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较接近,很容易沟通,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授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过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了解到技术的全过程,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展示、发展其个性,而且培养安全、效益、合作等意识。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局限于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写写漂亮的教案,或是上课时“多媒体”教案的演示。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道: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真是一语中的。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老师不是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停留在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前面提到,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处理大规模规范的信息的效率较高,还有在Internet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而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许多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需求可能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计算机无法象人脑那样及时做出回应,尺也有所短,计算机不是万能的,要不然还要老师干吗?

那么我们应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设备为教学服务呢?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上海市郊有一位教师一次无意的将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刚开始时该学生将一篇未及时完成的作文通过e—mail交给老师,这位老师认真的批改并在网络上与该生交流,逐渐这件事在学生们中间流传开来,更多的学生与这位老师在网络上交流,将自己的作文,将其它作业和其它不是作业的文章,甚至于思想情况在网上与其交流,这位老师都仔细认真做出回答,并且了解了许多在课堂上、学校中不一定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涉及的面很广,对它的使用不要拘泥于课堂上,况且这也非它的所长,比如说,我们可利用高度发达的Internet能更及时的获取教学信息,参与更广泛的教学交流,使自身学识的发展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还可在教学管理上发挥其优势,例如利用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等,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迅速高效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算、分析,得到一些理性的数据,作为教学实施的参考之一。还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于学生的、家长的联系,解决一些可能面对面难以了解的问题,等等。

或许以上想法还不太成熟,总之,信息技术涉及的、可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它也作为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使用,要在多环节利用,使它真正的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服务。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6篇

语言双对讲系统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监控技术下,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经常使用的工具,可以有效对隧道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与现场取得联系。语言双对讲系统主要由无线或者有线通信手段所提供的帮助,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从而确保通话得以维持通畅[3]。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人员能够在语言双对讲系统所提供的帮助下进行远程发布或者通知隧道施工流程安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能够迅速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快速的疏散,并且对施工人员的疏散秩序进行保障,因此可以知道,语言双对讲系统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占据极大的比例,为隧道监控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手段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2.2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充分发出互联网技术的功能,对施工人员的详细位置进行有效的监测及监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可以有效对隧道每个区域的施工人员情况进行实时及精准的分析,并且将监测结果如实反馈到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接可以随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分布与走动情况,为应用远程技术有效管理及指示施工人员提供便捷。此外,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可以形成考勤的功能,可以有效直观地将施工人员的到岗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当隧道施工出现安全问题后,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反馈的施工人员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施工人员展开救援,同时对相关人员制定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使救援有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要求并不低,需要使用定位软件、无线传输网络、读卡器及感应芯片等,可隧道施工安全是施工人员定位的重要内容。

2.3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因为隧道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周边的地质结构不断被损坏,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其容易形成对施工人员身体有害的气体,加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若这些气体积攒的相对的浓度,致使施工人员中毒、窒息及导致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隧道工程的施工空间存在封闭的特点,有害气体非常容易聚集,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对隧道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非常重要[4]。而信息化技术当中包含了隧道有害气体探测器,可实时对空气信息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按照隧道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现场有害气体的含量及浓度,且将结果如实反馈到数控中心,设置警报系统,监控中心便能够按照所监测数据,马上应用相关的应对对策,对施工人员的撤离及疏散进行指导。

2.4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3结束语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7篇

【摘要】

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编写教材时,全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二、制作课件时,全方位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三、车工工艺仿真模拟平台技术,信息技术的完美体现。四、网络作业,现代技术与车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车工工艺 教材课件 仿真模拟 网络作业

当今社会,新的生产T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是对学生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本无法与之与时俱进。以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超媒体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车工工艺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

一、编写教材时,全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的车工工艺书摒弃了原有课本的沉闷,淘汰陈旧过时的技术,采用了很多会说话的、时代感强的图片,反映行业的新标准、新趋势,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眼界。我们常见的一些图片,不仅只是文字的补充,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还很陈旧,而在我们的教材里图片不再是点缀,而是命脉,图片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书本的生命。例如以前所用劳动版的车工工艺学教材,在讲述车床主轴箱时,只用了一个视图来表示这样复杂的部件,学生大部分看不懂。而新教材里一些车床的图片,一目了然,也显示了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各种式样的车床,不禁会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有关刀具材料的章节里面、对现代新型材料的图片和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编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前沿的技术,让人耳目一新。教材中也应用了数码照片、三维实体造型图、三视图、示意图、等多种形式的图形呈现课程内容,采用简练的文字辅助说明,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教,例如对车刀刃磨的操作步骤还采用图示法,既形象又生动。

二、制作课件时,全方位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文本(Text)、图形(Craph)、静止图像(Still??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例一在制作车工工艺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课件时,运用了很多视频音像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一些安全事例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烦琐的语言更有震撼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二在描述铁屑的种类的课件中,当不同种类的铁屑从课件里表现出来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的一清二楚。

三、车工工艺仿真模拟平台技术,信息技术的完美体现。

仿真模拟平台根据教学需要,优选插入视频、声音、图片、图表等动画,并且还有三维立体图的表达,使得以前的老大难教学章节:车刀的角度变得轻松地多,运用车刀三维立体图,从全方位的角度诠释了车刀。在积屑瘤的描述中,仿真模拟出产生过程,学生就对其产生成因、过程、消失、危害了解的透透彻彻。

四、网络作业,现代技术与车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8篇

一、当前对多媒体设备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当前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方式的研究中,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和转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多媒体教室建设也在不断加快, 目前, 对多媒体相关设备的管理还停留在以人为主的人力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下, 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采用的管理方式依旧是最原始的那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在管理中, 未能够形成有机的协调机制, 教务处负责对多媒体教室的安排, 教信中心只是对多媒体相关设备的维护和检查, 设备处则是对多媒体设备的更新和采购进行管理。虽说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实现, 对多媒体教室的分工协作, 减轻管理部门的负担,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协调性不够, 管理质量跟不上去, 教学的监督不到位, 不能够对多媒体进行及时的检修维护工作。

(二) 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不熟练

由于一些教师思想上还停留在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他们缺乏对多媒体设备这种新兴教学方式的深入了解, 再加上多媒体的建设与更新频率较快, 造成了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不熟悉, 此外, 一些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性较少, 不能满足教师课堂的需要, 这样一来, 多媒体原有的功效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1]。

(三) 管理和维护成本较高

大多数高校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采取的管理和维护方式一样, 均是分散管理。学校里面每一位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要负责多间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的打开关闭工作, 此外, 每一层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就需要配备一名设备维护专员这样一来, 整个学校的所有多媒体教室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加起来, 无疑会大大提高对多媒体管理和维护的成本[2]。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维护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根据目前高校中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护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对多媒体设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一) 科学的成立多媒体设备故障网上申报系统

在实际中, 各个部门之间因为对设备故障信息获取的滞后性, 给教师教学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方说, 一些教师在上课发现多媒体设备故障的时候, 怕影响教学任务而继续上课, 在下课后对故障情况上报的时候, 教室还处于使用状态, 影响了下一位老师正常上课。因此, 要科学合理的建立多媒体设备故障网上申报系统, 确保教室在学校的任何一个网络接入点都能够对多媒体教室设备故障情况进行网上保修, 教信中心能够及时的对设备的故障进行检查和维修, 教务处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设备的教室进行临时的调整, 保证教师上课的顺利进行, 同时, 这也给设备处对多媒体的采购和更新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信息[3]。

(二) 科学的建立多媒体设备查询数据库

将整个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相关信息和资料纳入到多媒体设备查询数据库当中, 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网上, 便于教师对相关信息和资料的查询。整个多媒体设备查询数据库应该包含的功能有:

1)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功能:在这个功能中, 将整个学校全部的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标准详细明了的罗列出来, 供教师们参阅学习。此外, 当设备更新和升级时, 数据库也要根据多媒体设备的实际情况对多媒体的操作使用规范进行相应的更新改进。2) 教室和设备的查询功能:在这个功能模块中,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教室编号就可以查询出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的信息和使用方法, 此外, 教务处、教信中心和设备处能够对每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的型号、运行状态等等信息进行查询, 方便了对教学课程的安排以及对设备相关信息的掌控。3) 网络设置功能:在这个功能之中, 需要对每一个多媒体教室的IP地址分配、默认网关、D N S配置等等相关信息进行罗列出来, 允许教室修改IP地址, 改变以往需要从教师电脑上面拷贝讲课资料到多媒体设备中的形式, 方便教师利用自己笔记本进行授课。4) 相关软件下载功能:由于高校各个专业性能的差异, 这就要求在上课中, 各个多媒体设备中需要安装一些办公软件和必要的专业软件, 因此, 在这个功能中, 需要提供给每个计算机系统相兼容的办公常用软件各个专业软件的下载链接, 保证教学任务的连续高效的进行。5) 管理和维护的流程:在对多媒体的维护和管理中, 教务处和教信中心是其中两个负责的部门, 在数据库中, 罗列出负责每间教室多媒体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此外, 还应该将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教师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规范流程。6) 下周的课程安排:数据库中要将各个多媒体教室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的展示, 比方说, 设备运行状态的好坏、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等等, 方便在多媒体教室出现突发状况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以及便于教师在课前对多媒体教室情况的了解。

(三) 对多媒体教室的集中控制管理

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对多媒体教室的集中控制管理中来, 改变以往那种分散的管理模式。通过嵌入式网络中控技术, 实现对每间教室中的计算机、投影仪和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的网络远程控制, 通过对校园网连接成的客户服务器结构, TC P/IP协议通信功能的应用, 保证总的控制服务器能够对各个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进行管理;此外多媒体设备维护人员能够利用中控管理的相关功能, 远程了解各个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运行相关状态, 准确了解故障的发生位置, 并对发生故障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维护而管理工作, 这样一来, 大大减少了维护和管理成本, 提高了设备的管理维护效率。

三、结束语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成功运用, 能够保证高校教信中心能够及时了解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的详细情况并及时安排技术维护人员进行维护工作, 保证了教务处对课程和教室的灵活安排, 给设备处对多媒体设备的更新和采购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方向阳.一种多媒体教室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华南理工大学, 2012.

[2]朱天佑.华南理工大学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南理工大学, 2014.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变电运行管理;电力系统;维护技术

前言:变电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通常采用变电设备对电压进行调整。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电运行,因此对此设备的维护和保证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如发生故障,则会使得整个电路受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对于变电运行设备的应用技术较低,有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加强维护是电力系统中的重点工作环节,怎样对其的维护并使技术提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变电运行设备的必要性

变电运行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其主要负责对系统进行维护,这种操作涵盖了倒闸操作、直线回流、变压器等,需要的工作內容繁琐,且设备种类较多,其操作的质量对整个电路的影响非常大[1]。

基于变电设备的数量繁多,因此出现损坏的几率高。同时,由于这种工作难度较大且枯燥,导致很多操作人员经常出现失误,从而发生意外事故。变电运行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人员不够集中,一旦设备出现问题,会对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只有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维护,提高运行管理力度,才能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

二、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低

电力体系受到变电管理的影响,因此其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很多变电运行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工作经验不足。因此在维护过程中,耗费在检查的时间长,无法及时找到问题所在。而设备具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如没有及时发现,会带来很大的隐患,这使得供电程序受到严重影响,浪费资源,并降低了维护和管理效率。

(二)维护技术不高,设备质量低

在设备出现故障前,相关的维护人员应有防备意识,而很多工作人员对于这种预防意识和能力不足,无法阻止故障的出现;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维护人员没有较高的技术,对于很多方面的维修不科学,对设备的维修不够彻底,以此形成恶性循环[2]。

同时,很多企业的变电电线由于经常使用出现老化现象,一旦出现故障,这回导致整个运行设备的瘫痪,使得供电无法顺利进行。

(三)监督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

每个变电体系都会有远程控制设备,通过对设备的信息获取及时掌握运行状况,以便发生事故时进行处理。虽然这种信息会很快提示给监督人员,然而由于很多监督者对于信息经常忽略,没有及时判断现场,责任意识较低,这样就会导致即使运动信息准备反应,其也对这种信息不闻不问,无法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从而造成巨大损失,使电力系统得不到安全保障。

三、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应用对策

(一)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对变电运行管理的需要较高,因此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变电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维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丰富工作经验。在固定时间对其考核,表现良好的员工予以奖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3]。同时,应加大对相关维护技术方面的人才任用,让其对设备定期维护,用科学专业的方法进行维护和管理,以保证设备质量和效率,全面地对设备性能、使用状况、周期等方面综合分析。

(二)提高维护技术,保证设备质量

随着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变电运行设备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大大提高了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对其的检查和维护非常重要。首先,应对电线、电源检查,对接地线和接地位置等及时记录,严格遵守检查标准,防止不合理操作;其次,及时对变压器、道闸操作等进行检查,操作人员应适当采用有预防保护措施,防止设备损坏;最后,及时测量电流和电压,及时更换老化电线,提高设备质量。

(三)加大监督力度,树立责任意识

监督工作对于变电设备的安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因此,监督人员应加大监督力度,树立责任意识,认识到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及时对系统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和分析,注重每一个细节,负责人员应加大对监督和维护的资金支持,制定监督计划和定期监督时间,将计划具象实施,排除隐患,保证顺利供电。

结论:变电运行设备是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对其的维护技术是重要工作之一。设备的故障会造成电力系统的瘫痪,并为工作人员和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通过解决维护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为设备提供安全保障,并使得供电体系顺利运行,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亓莉莉.电力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13.

[2]王磊.对变电运行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应对措施[J].科技传播,2011,11(21):125-167.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10篇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 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 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 的平分线、BC 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 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 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 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 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 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 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0篇)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第1篇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液压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