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精选6篇)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 第1篇

时尚新词新解“搭讪女生”

似乎天底下的男人都一样,见到美女心里都蠢蠢欲动地想去搭讪,不过想归想,真正敢去做的似乎不多。没有这么做的男人,我们一般把他们叫做“好男人”。闲话少说,我们赶紧来看看“搭讪”怎么说吧。

1. Those boys like to hit on me all the time.

那些男生老爱找我搭讪。

Hit somebody 是 “你打某人”的意思,但是 hit on somebody 就不一样了。hit on somebody 就是“搭讪”的`意思。在老美的电视剧里常可以看到,一个男的跑去跟一个陌生女孩多说了两句话,那个女孩就说 Are you hitting on me? (你现在是在跟我搭讪吗?)实在是很有意思。

2. Are you trying to seduce me?

你想要勾引我吗?

比搭讪更进一步的就是“勾引”了。似乎女人对男人用这招的比较多,不过男人其实也没少用啦!Seduce 就是说用言语或是行为去勾引某人。在美国派 (American Pie) 中,其中有一个男生怎么也找不到伴了,结果跑去勾引一个老女人。那个老女人就说了Are you trying to seduce me?

3. I bound with her.

我跟她有往来。

当听到一个男生说 “I bound with him.” 时,可不要以为人家是 gay, bound with someone 这个片语可是男女通用的。它的意思是说两人处得来,像是朋友一样,所以男生不但可以 bound with 女生,也可以 bound with 男生。bond with someone 和 get along with someone 的意思差不太多。

类似的说法还有I have connection with her. 同样也是说你们之间有往来的意思,但是什么程度的往来要视上下文而定。可以指普通朋友间的往来,也可以指与“性”有关的往来。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新词,特点,形成,影响

“网络新词”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一种新型词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多指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词语,大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等,它们大多来源于影视或者网络的热门话语,一旦与社会现象关联,就会成为易被大众接受的说法。近年来的网络新词评选,由于媒体的聚焦,使其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网络新词逐渐蔓延到日常生活领域,不断刷新人们的词汇量,引起大众乃至官方的关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语言是人们交往需要的直接产物。他们说:“语言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现在的网络语言的形成也是如此。活动在网络平台上的特定人群,由于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现实社会的某种隔膜,于是形成了一类新的语言形态。这是他们网上交往需要的产物。网络新词不同于传统书籍文本具体可感,它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最近几年来的大量涌现不是孤立无缘的偶然现象。

一、网络新词的特点

(一)网络新词“扎堆”产生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数量与传播速度格外猛烈;一大批采用“缩略式”语法构造的网络新词的产生同样迅猛,本文意图将其定义为“缩略式词语”。网络新词的影响力渗透到现实之中并跨越了国界,比如“扎堆”。“给力”、“雷人”等词语进入了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Dama”(大妈)登上了《华尔街日报》。

“缩略式词语”迅速在年轻人中产生广泛影响,并且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北京晚报》2013年12月9日17版发表文章《语文已“进化”成这样》,用这些“缩略式词语”串连起对这几年重要事件的盘点。2013年6月,新浪微博网友Kevin以长微博的形式发布了“网络用语笔记”,罗列了31个“缩略式新词”,如:“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火钳刘明”、“啊痛悟蜡”、“男默女泪”等;网络盛传的2013修订版《网曰大辞典》盘点了2013年的“不明觉厉”、“长发及腰”、“吊炸天”、“高大上”、“何弃疗”、“么么哒”、“人艰不拆”、“十面霾伏”、“我伙呆”、“喜大普奔”、“转发500次”等33个汉语新词。

关于语言名称的形成,马克思认为:“语言上的名称,只是作为概念反映出那种通过不断重复的活动变成经验的东西”。针对“价值”这个词,他说:“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同样,网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网上聊天、跟帖、评论、游戏等网络习惯,日久就会变得单调重复而又无法自拔,他们出于对评价外界事物的看法或期待被关注的心理,产生表现的欲望冲动,从而创造出像“土豪”、“我伙呆”、“长发及腰”、“点赞”、“不明觉厉”、“十面霾伏”、“中国好室友”、“人艰不拆”、“望穿秋裤”等流行甚广的网络新词,这些表意和结构奇特的语言形式,其实是一种关乎网民个人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直接诉求的呈现方式。

(二)网络新词的构词途径

从网络新词的产生背景及构词来看,任意性特征十分明显,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一种“变异”现象。所谓“变异”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上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而干练的语义表达。”[3]

纵观这些网络词语的词义和构词方式可以发现,大为流行的缩略式新词有一些能够用汉语的传统构词规范去衡量,但也有大量词汇表现出对规范语言的误读、误解、扭曲,无法用传统构词法统一概括地解释。词语的构成是由构词法和语素结合而成,一般情况下汉语构词法分为零构词法、后附加构词法、派生法、复合法以及缩略法五种,[4]具体而言,下面依次来分析:

零构词法是指由语素直接构成词的方法,包括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如“火”、“土”,“蜘蛛”、“瑟瑟”、“歇斯底里”等,用这种方法构成的网络新词基本都是外来词;

后附加构词法在网络新词中采用的比较多,诸如“月光族”、“艳照门”这类词语,都可归类到派生词中去;

派生法是指实语素和虚语素结合构成词的方法,包括前附加构词(如阿姨,老爸)和后附加构词(如肚子,石头)两种类型;

复合法构成的网络词语也十分常见,例如“雷人”(动宾式)、“东东”(重叠式)、“我去”(主谓式)、“晕死”(补充式)等。复合法是实语素和实语素结合构成词的方法,共包含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重叠式、连动式、兼语式、数量式以及方位式十种类型;

缩略法是“从现成短语中抽取语素缩减成词的方法”,[5]与前几种构词法不在同一层面上。网络语言追求快捷的特点,使得缩略词适合于网络传播,大量英文缩略词(如“OMG”表示“Oh my god”,“BTW”表示“By the way”)、汉语缩略词(“LS”表示“楼上”,“BT”表示“变态”)大量充斥在网络对话和行文中。

一些媒体直接称呼这类新型缩略式词语为“缩略词”,是不大准确的。汉语语法中所说的缩略词,是对既有短语的缩合、简称,而这类缩略式新词的特点是将几个句子或者几个短语从字形进行合并、缩略(之后可能再加以其他形式的变异,如谐音),并非对短语的缩略。网络语言的标志之一,在于它们解构了传统构词法则和话语体系,且逐渐趋向对现实中的用语规范进行刻意的颠覆,这类“缩略式新词”的出现和构词方式,既符合网络词语形成的传统特点,又有对网络造词方式的新发展,只能在网络新词自身生成规律的框架内去分析这些新词的构词特征。

(三)“缩略式新词”的特征

“缩略式新词”受到以上网上构词的影响,通常还表现出自身的某些特征。

1. 形式短小而含义丰富

“缩略式新词”通过将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意思缩减成几个字,完成对词义的高度浓缩。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另一解释是“喜讯传来“)、“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含义的叠加,“细思恐极”表示“仔细思考之后觉得恐怖极了”,这些词的形式相对于意义而言都十分精简,符合网络传播追求速度和简明的特点。

2. 浓厚的网络语体色彩

所谓网络语体色彩,也就是口语化的书面语特征生动形象、轻松调侃。这是网络词语一贯的特色,体现在这类新词的特点上,这种幽默实际上来自于两个层次:其一是字面语义的幽默。这种幽默走向黑色幽默、无厘头、粗俗等极端形式。如“来信砍”一词,意为“来信不信我砍死你”(为某地名),起源于百度李毅吧,网友宣称“来东北信不信我砍死你”,之后网友纷起效仿,套用该句式发展出多种变体,统称“来信砍”;“爽场”是“一时爽,全家火葬场”(为某种行为)的缩略形式,这些充满暴力、夸张色彩的词语把网络词语的幽默推向了粗暴、极端的形式。其二,这些新词刻意地解构“规范”,对传统语法规则的挑战和戏谑造成了另一重幽默效果。

3. 展现开放吸纳的倾向

这些新词在生成之后,一方面能够不断吸纳新的意义,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演变为固定的流行语格式,再变异为其他网络新词。例如网络新词“晒”由英文“share”谐音转用,原意为“分享”,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其原有中文词义进行了结合,演变为“公开”、“展示”的意思;表示奢侈性购买的“败”是“buy”谐音转用,受到既有语素的语义感染而形成了现在的含义;[6]日本的网络符号“ORZ”在被中国网友广泛使用之后,被创造性地改成“囧RZ”,用网络词语“囧”替换了原来的字母“O”,在保持符号自身象形特点和基本含义的同时,又加入了“囧”字的传达的情感效果。

4. 模拟缩略词/成语/典故词的形式,刻意解构传统构词规范

比如新词“不明觉厉”,咋看之下跟四字成语的形式十分相似,但实际上确是“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的简化形式,无法归类到任何一种已有的词汇类型中去。这种让人看了觉得熟悉,实际上又完全陌生的效果,正是创造这些词汇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

5. 部分词句晦涩拗口,简而不明

2013年出现的网络新词通过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组合、缩合,以及用同义字替代等方式,刻意地追求词义的隐晦、词音的拗口,以区别于现实语境,形式简单但是语意不太明确。

6. 大多具有讽刺或者自嘲意味,对现实进行某种反映和调侃

这些词多产生于微博、贴吧和论坛,源自于网友对热点事件的围观调侃、对经典词句的集体共鸣或对内心感受的创意表达。例如“地命海心”表示“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说闹觉余”意为“看到大家都有说有闹,觉得自己很多余”。可见,许多网络新词在诙谐幽默的背后,实际是以相对含蓄的方式,吐露对现实问题的感受与看法。

二、网络新词的形成与流行的依据和社会心理动因

网络新词产生和流行的时间性很强,纵观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形成与流行经历一个大体相似的过程:偶然创造网民集体传播并发展经历自我更新淘汰留下稳定的流行语逐渐为人们认可而渗透到现实生活,甚至被规范的汉语体系吸纳。在每个阶段,形成与流行的语言学依据和推动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这两个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新词生成的语言学依据

要深入地了解这些网络新词产生传播的缘由和机制,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去揭示这些网络语言的本质。

1. 语言符号形成的任意性

“任意性”简单来说就是“音义结合的随机性”。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阐述语言符号的一般原则时提出任意性这一概念,并将其称作语言符号性质的第一原则。索绪尔认为,构成符号是“一个两面的心理实体”,也就是说由人们大脑中产生联系的两个要素结合而成。一方面是“能指”(signifier),表示符号的声觉形象,另一方面是“所指”(signified),表示概念即符号的意义。能指、所指都是心理的,两者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无理据的,索绪尔认为,“能指跟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既然我们所说的符号是通过能指和所指的联系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7]

在网络新词的创造中,词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是没有必然规律的。这种任意性也体现在其不受既成的汉语语法规则的约束:一些我们所熟悉的能指,以新的方式组合之后可能指向一个全新的所指;现实中用规范的语句能表达的意义,可能会以完全陌生的能指来表示,无法按传统思维从音形上对词义进行理解,网民的创新性得到极大的体现。网络新词的发展趋势是,能指越来越形象化、多样化(包括文字、数字、数学、标点等各类符号资源)、简洁化;所指更加易变、不稳定;对比现实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方式常具有颠覆性。

2. 语言符号形成的约定性

简单地说,语言的使用规范源于大众的约定。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是在社会协作中完成的。尽管从语言的生理性和物理性上看不出能指与所指结合形成语言符号的必然性,但两者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结合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结合规则,每个使用者都得接受而不得随意更改。

网络语言由网友共同创造、平等参与传播,不受权威引导和规范束缚,而能比较自主地实现网络用语的自我更新,这使得网络上的流行语具有更加彻底的约定俗成性。如果把构词规则视为一种社会性的规范,那么由于规范的缺乏,网络新词的意旨(将符号形式和意义结合为一体的行为)更加自由、平等,更倾向于表现为个人的创意和行为。[8]

3. 已经形成的词句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在此处的意思是语言之所以丰富而复杂,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能用它创造新的意义。其中包含了这样一种含义:以新的方式去使用词汇可以表示新的事物,而以前从未见过的词人们也可能即时理解。网络新词的构词标准之一就是追求个性跟创新。比如,“土豪”被选为2013年的十大新词,是网友对既有词汇重新释义的结果;“十动然拒”一词横空出世之后,又跟着出现了形式相近的“不动然泼”,根据前者的流行,后者的含义也几乎可以推断出来。

(二)推动网络新词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

网络新词的生成和传播,与其创造者的社会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9]网络新词是受到丰厚的现实土壤和意愿表达渠道特殊性的制约而产生的,是网民的思想以词汇的形式的呈现,反映出他们的情感心理和生活需求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这个特殊的虚拟空间里,人与人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直接对话,而是超越时空,为引起对方或者周围人的注意,新奇的语言不能不说是吸引眼球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网络新词的传播和发展依赖使用者的约定俗成,内涵丰富独特,表达方式十分贴合网络语境的氛围,在社会心理需求作用下有规律地进行自我更新。一些很早产生的网络词语,起初可能有争议,但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依然能够为人们所使用,并逐渐得到专家权威的认可而流入汉语词汇“正统”。但要注意,一旦汇入正统的词汇,由于它们脱离了已有的网络环境,很可能反而会被原来的使用者摒弃。这种现象目前尚被忽略。这是由于网友的以下心理造成的:

1. 身份认同和区分的符号需要

网络词语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使其成为网友发挥创造与标识自我的工具,一旦网络词语被普及和大量使用,甚至不合情境地滥用(如春晚生硬地把网络词语编入段子),极易造成阅读收视的审美疲劳,导致这些词语丧失独特性和标志个性的作用,会很快被网友和大众遗弃。

2. 网络造词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意见表达和发泄渠道

社会问题增多,网络语境相对包容的特点,使得许多网络新词传达出对不良现象与风气的无奈,及对自身不利处境的调侃,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当下年轻人的“犬儒”倾向和饱满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

3. 隐晦词汇具有“暗语”色彩

大量网络词汇的含义与特定的语境相联系,这些词语构筑起网络一代自身的话语体系,要理解它们,必须涉及到对于网络文化和网民心态的了解。这不仅是网民对既有的官方僵硬话语体系不满的结果,也是在网络话语控制之下,被迫使用自己独特语言的无奈,从而使得网络新词在特有的传播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了某种“暗语”的色彩。

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心态难以用既有词汇适当表达,是网络新词得以产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网络新词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网络多元化、碎片化的话语特征与复杂社会心态相结合的成果,本质上反映着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例如,“喜大普奔”缩略的四个词都适合于毛泽东时代的宣传海报,“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和“奔走相告”被媒体大量使用之后,其中包含的火热情绪就被放大到了滑稽的地步,四字结合的夸张效果正是对这类僵硬宣传方式的极端化和反讽。从根本上来说,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和转型期矛盾的社会心理,已经无法依赖旧的词汇来生动贴切地表达,在这种背景下,“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词汇便应运而生。

三、网络新词对社会传播结构的影响

(一)网络逐渐形成完整独立的话语体系

大量碎片化的网络新词构筑起独特的话语空间,新词与“文言”的生成规则大相径庭并且愈发背离,新媒体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全新话语体系,与传统的现实话语体系对立并反过来影响之。

(二)新词的产生渠道逆转

新媒体环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新闻的现实,已经改变了社会事件报道传统的传播路径,从依赖精英创造和引导传播转向了依赖新媒体渠道及其用户产生,网络新词彰显草根对社会传播语境的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三)丰富草根群体的意见表达

网络新词是普通民众的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曲意的表达,包含着不满、抗争和参与意识,这种感受与观点的背后表达方式给予网民更多更灵活的意见与态度。

(四)凸显草根群体对于话语权威的质疑及二者之间的隔阂

网络新词的讽喻式黑色幽默表达是一种来自草根网民的语言文化形态,尽管网络词语越来越得到大众以及主流媒体的正面评价,但草根与权威话语体系之间的隔膜仍然存在。专家对于网络新词武断的理解,显露出权威标准的精英姿态以及同草根文化之间的矛盾。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发布后,由于专家的另类解释,导致流行度颇高的“小伙伴”一词的落选,引起了网民的质疑和嘲笑。因此本文认为,既然是年度流行语就该尊重人们对这个词的通常理解,而不是再加上流行之外的规范化的标准式解读。

四、结语

浅谈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诞生

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所谓的新词就是语言系统为了适应新事物、新的社会现象而创造出来的词语,原有的词语增加的新的含义,也可以成为新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新词越来越多,其中包括汉语的新词,也包括英语的新词。英语新词的出现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对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原因

1.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首先,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我们知道,当今是互联网纵横的社会,网络上的交易越来越多,网络贸易和网络行政已经屡见不鲜。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作用下,一些网络上的英语新词也相应产生。

比如,与经济有关的网络英语新词有Internet economy,即因特网经济、有Internet commerce,即因特网商业、有online retailer,即网络商人、有online shopping,即网上购物、有online stock即网上股票经济人、有online profit,即网上利润等等。

再比如,与政治有关的网络英语新词有A2A(administration to administration),即行政机关到行政机关、有A2B(administration to business),即行政机关到企业、有A2C(administration to civilian),即行政机关到公民等等。

2.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其次,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文化原因。老师曾经讲过,语言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成和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社会的进步会带动语言的进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互联网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繁荣。

比如,与网络社会有关的网络英语新词有e-mail,即電子邮件、有online,即网上、有networm,即网虫、有LOL,即大笑、有ICU(I see you),即我看见你了、有web TV,即网络电视,有BBS,即论坛等等。

再比如,与网络文化有关的网络英语新词Internet recruiting,即网上招聘、有online DJs,即网上音乐节目主持人、有online music-retailer,即网上音乐商人、有e-fanatics,即网迷、有e-game,即电子游戏、有geek,即精通电脑的人等等。

3.技术原因

再次,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有技术原因。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中,技术飞速发展,就网络技术来看,产生了大量的新生词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英语新词的诞生就是网络这一科技所带来的,因此网络英语新词的产生也有技术原因。

比如,与网络技术有关的网络英语新词有software,即软件、有web,即网站、有webpage,即网页、有hardware,即硬件、有byte,即字节、有database,即数据库、有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有DNS,即域名系统、有search engine,即搜索引擎等等。

二、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向

1.成为规范化的语言

首先,网络英语新词的第一种发展趋向就是成为规范化的语言。一种语言想要成为规范,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该语言的受众要广泛;第二个条件是该语言的词汇要有生命力;第三个条件是该语言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对于语言系统来说,也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如果网络英语新词能够抵抗时间的挑战,在积年累月之后仍然能被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所使用,它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成为社会规范化的语言。

2.停留在网络的世界

其次,网络英语新词的第二种发展趋向就是停留在网络的世界,成为网络上的一种方言。网络方言也是一种地域变体,这种地域变体会根据使用者职业、年龄、阶层的差异会发生改变。如果网络英语新词不能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只能滞留在网络的世界中。比如,网络上的一些表情符号和数字语言虽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不符合语言的规范,无法成为社会规范语言的一个部分。

三、结语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英语新词出现在群众的视野中,这些网络英语新词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但无论怎样,网络英语新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了解这些新词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辉. 网络英语新词解析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159-161.

浅谈认知隐喻下网络新词的翻译 第4篇

关键词:认知;隐喻;网络新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69-01

一、引言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最初主要是网友们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便形成特定的语言。网络新词不仅展现了我国语言生活现状,而且折射出社会关注热点和大众的社会诉求。但由于人们频繁地使用网络热词,而如何将其翻译成准确的外文便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新词语的翻译是寻求认知隐喻关系对应的跨文化交流过程。

二、隐喻理论与网络新词

对于“隐喻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答案不一。修辞学家认为,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而认知科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广泛运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隐喻是重要的认知机制,能揭示人类的认知规律。(Lackoff﹠Johnson,283) 束定芳也认为: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们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理解或说明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而且隐喻使用者虽然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现成的词语或表达式,但为了获取更好的交际效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网络新词大多数都建立在隐喻认知机制上,并且这些词语都具有影射性和相关性。例如:“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精通的人,其翻译是green hand。 网络新词在人们熟悉的词汇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借助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比喻意义将新旧事物联系在一起,使旧事物产生新意,更加生动贴切描绘新事物。

三、网络新词翻译研究

网络新词是借助隐喻生成的语义,在翻译时须译出其隐喻意义。2013年,在新中国历史上绝迹多年的“土豪”完成了强势回归。该词是由网民用来戏称网络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后来逐渐发展为特定指称“现实生活中富而不贵的群体”。人们不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纷纷要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而对于“土豪”一词的翻译学者们意见不一,有译者选择音译法,直接译为“Tuhao”,也有人译成“local tyrant”,也有专门研究网络词汇翻译的学者将其译为“Beverly Hillbillies”。社会学家认为“土豪”一词的出现隐喻中国社会分层。人们讽刺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又用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无奈。

当今人们热议的“正能量”该词语的翻译不仅借用了物理学中“能量”这个概念,同时还采用了动态对等理论。它被译为“positive energy”,而“positive”最基本的意思是“积极的”,这与国人现用“正能量”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一致的。并且物理中的能量确实有正负之分,所以“正”可译为“positive”。又如“凤凰男”全称为“凤凰精英男”,指出生在农村或经济不发达的小城镇,后来通过自身努力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城市获得优越的工作的男性。凤凰的英文对应是“phoenix”,指“浴火重生的不死鸟”,但是汉语则为“高贵精英”之义。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两者在概念认知上不能构成对应。汉语中的“凤凰男”应该译为“ugly duckling”,也就是“丑小鸭”的意思。因为丑小鸭从出生卑微到取得高贵的社会地位与西方文化中的“凤凰男”概念相符合。

四、结语

翻译网络新词的有效手段须以文化语义为载体,寻找认知隐喻的对应。它是以隐喻为基础,但是同时又要求保留本土文化的语义特征,而不是盲目地去迁就母的语文化。总之,在网络新词的翻译过程中,认知隐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Lackoff.G.and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03.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网络新词大现身 第5篇

雷是指自然现象,雷又是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88位。在现代的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惊吓,被吓到了。指看到某些文字,脑子里忽然轰的一声感觉像被雷“雷”过一样。被“雷”到或者看了雷文,简单讲就是踩到地雷的意思,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糕自己不喜欢的文章,就会感觉不舒服。

“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带的词汇,浙江东北部地区,发音lei dao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诧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类似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意思,由于打字习惯故而出现“雷到”这样的词汇,“雷到”其实当地本意是“瘫倒”、“翻倒”之意,适用的语境也比较广泛。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被雷程度分为:

1轻伤:脑子里轰一声。

2中伤:后脑勺一阵发麻,毛孔忽然张开。

3重伤:莫明的暴躁。

4脑残:此脑残非彼脑残。

5金刚不坏之身,不用戴避雷针就可以纵横各个雷文。

“霹雳”

霹雳: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叫落雷、霹雷。

继“雷”成为网络上最火爆流行语后,现在网络上又出现最新的娱乐流行语——“霹雳”!

据感受过“霹雳”那非一般震撼效果的网友称,“霹雳”比“雷”更有创意,更传神,一定会取代“雷”成为最红流行语。

“霹雳”一词的灵感来自于琼瑶编剧的《情深深雨蒙蒙》,剧中女演员听到自己的好友被抛弃了,非常震惊,脱口而出:“怎么会有这么霹雳的消息嘛!”有网友将此截图发到论坛,称又找到能代替“雷”的词了,跟帖网友表示看到此图就像晴天一声霹雳炸在头上一样,果然被震撼到了。

“同”

同,音jiong。字义:“八”——眉眼,“口”——嘴;原义:光,明亮,网义:郁闷、悲伤、无奈等。

在网络文化中,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

1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

2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

3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

“槑”

槑,拼音:mei。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网络新词说略 第6篇

网络新词是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由于需要而产生的新词或者旧词约定俗成的新用法。网络新词的流行有其必然原因,并且网络新词有其特定的变异产生方式。对于方兴未艾的网络新词,应该如何看待、如何规范,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网络新词产生原因类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词汇,我们把它称作网络新词。网络新词是网络流行语的最重要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包括网络新词(“给力”“囧”等)、网络新语句(“我爸是李刚”“我勒个去”等)、网络新用法(“超/强/哈/巨/狂/严重”……),通常说来,网络流行语多指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是在网络交流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网络新词的表现形式多为数字、文字、字母、符号,主要使用群体是经常上网交流的人群,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等网络空间里通行,大多受网络与网民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词汇。本文将对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和类型进行粗浅的讨论。

一、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

“给力” “神马” “浮云” “雷”、 “上墙” “闪婚” “逆袭” “女汉子” “点赞” “奇葩” “也是醉了” “有钱,就是任性” “萌萌哒” “Duang”等等都是现在流行的新词,这些词不仅流行于网络,更有一些进入大众社会生活。网络新词之所以受欢迎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网络是网络新词产生的物质载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新词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 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使网络逐渐成为平民化的网络,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使用拼音输入法,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果打字速度较慢,很少有人会耐心等待。如果跟不上对方的节奏,交际就有可能中止。因此为了提高打字速度,我们有时不会打非常精准的字,而是使用同音字词,因而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网络新词。

其次,网络新词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年轻人,他们大都是80后、90后,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年轻的一代追求时尚,崇尚新颖,追求自我、个性。年轻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语言的形成。从人们的心理倾向上来看,用一位学者的概括来解释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再恰当不过了,他说“网络语已完全不是为了省便,而相当程度上被当作是一种时髦”,这些网络新词的产生不是人们交际时追求省便的结果,而纯粹是人们追新求异的产物。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业日新月异,漫游网络已不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而词语对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极为敏感,社会中出现了新事物、新观念,人们就在网络世界中大胆突破常规,想常人之不敢想之语,造常人之不敢造之词,由此便出现了许多令网络新手一头雾水的网络新词。

第三,网络新词自身幽默性和经济性也使人们愿意使用。走进各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到美眉(美女)、青蛙(丑男)、稀饭(喜欢)、神马、顶、汗、晕、狂、巨等等的网络新词。发明“美眉”这个新词的人具有一定的水平,因为女孩的眉毛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词以其简洁生动成为网络新词流行的原因之一。网络新词中的“吼吼” “咔咔” “嘻嘻”“(*^__^*)”“(>_<)”等非常形象,易于引起人们注意。此外还有网络数字词语如:4242(是啊是啊)7456(气死我了)987(就不去)9494(就是就是)。网络数字看似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却能成为受人们欢迎的新词语,传递了充足的信息。

二、网络新词的类型

如此受欢迎,受追捧的网络新词都是些什么样的词呢?网络流行词纷繁复杂,综而观之,有如下几种类型:

1.缩略型新词。缩略型是通过缩略的方式形成的新词,它又包括汉语缩略和英语缩略。

(1)汉语缩略是汉字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形成的新字母词,如RP就是人品,RPWT就是人品问题,TF就是踢飞,SF就是沙发,HC就是花痴,BC就是白痴,BT就是变态,GG就是哥哥,DD就是弟弟,JJ就是姐姐,PLMM就是漂亮美眉,XDJM就是兄弟姐妹,PFPF就是佩服佩服。

(2)英语缩略是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缩略而成的新字母词,如GF就是girl friend(女朋友),BF就是boy friend(男朋友),LOL就是laugh out loud(大笑),BTW就是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BRB就是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TTYL就是talk to you later(再见,下次回头再谈),BBL就是be back later (过会回来),DL就是download(下载)等等。

2.谐音型新词。谐音型新词是通过谐音的方式构造的新词。谐音型又包括数字谐音,汉语谐音,英语谐音。

(1)数字谐音是用组合起来的数字替代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所代表的意思。如4242 (是啊是啊),9494 (就是就是),886 /88 (拜拜了/再见),847 (别生气),748 (去死吧),987 (就不去,就不去),55555(哭声,呜呜呜呜,表示痛苦不堪,几欲落泪),5746 (我气死了),51396 (我要睡觉了),1573 (一网情深),520 (我爱你),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526 (我饿了),2010000 (爱你一万年),770 /880 (亲亲你/抱抱你),04551(你是我唯一),等等。

(2)汉语谐音使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替代或者偷换词语中的汉字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新词。如童鞋就是同学,神马就是什么,偶就是我,棉就是们(举例:亲棉、团宝棉就是亲们、团宝们),口耐就是可爱,口连就是可怜,木油就是没有,尊滴就是真的,灰常就是非常,虾米就是什么,缩就是说,稀饭就是喜欢,果酱就是过奖,猪你快乐就是祝你快乐,幽香就是邮箱,竹业就是主页,杯具或洗具就是悲剧或喜剧,等等。

(3)英语谐音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汉字、字母或者数字代替英语单词的新词。如“不老个”就是博客,“麻豆”就是model,“CU”就是see you(再见),“裆漏”就是download(下载),“3X”就是thanks(谢谢),等等。

3.符号型新词。这类新词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形象的表达人的想法和表情,以弥补网络交流的缺陷。如(*^__^*)(表示嘻嘻……),O(∩_∩)O(表示哈哈~),:- ( ,∶- < (表示伤心,难过),∶- ),∶- > (表示开心,微笑),^-^ (表示男士温和有礼的笑),^.^ (表示女士含蓄优雅的笑),;-)(表示媚笑),:-D(表示开口大笑),-p(表示吐了一下舌头),<@-@> (表示醉了),O.O(表示非常吃惊),∶-Ⅰ(表示吸烟一族);Zzzzzz……(指睡觉得样子),等等。

三、结语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

浅谈时尚网络新词(精选6篇)浅谈时尚网络新词 第1篇时尚新词新解“搭讪女生”似乎天底下的男人都一样,见到美女心里都蠢蠢欲动地想去搭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