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绿色gdp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浅析绿色gdp(精选8篇)

浅析绿色gdp 第1篇

As environment issues due to unsustainable way of development become sharp, the concept of Green GDP, working as a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 has been more widely understood and accepted.When I googledit a few days ago, about 54 million results popped up.There are, of course government policies, existing laws and academic papers among them.What I learn from them is that this is a rather critical matter that concerns personalities of various circles, whether you’re an NPC member, an economist, an enterprise runner, or a random someone who lives in a certain nation.Certainly, I’m not going to bore you withthos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here, which, to be honest, also seem a little bit remote from my routine life.What I prefer to focus on here is this sketch of what is commonly recognized as cycling economy.This is what’s happening in an orchard in Northwest China.Orchard workers start with fodder grass growing to feed farm animals, like pigs and cows.The collected manure is then utilized as fertilizer for the fodder grass.Furthermore, electricity will be generated from the methane produced from fermented animal dungs.Such an ecology is a vivid illustration of maximizing production with a high efficiency yet low pollution, which, to my understanding, is also what green GDP asks for.As we re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We’re thinking it more of a complimentary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on.We are looking for an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ility.Wedecide to go greenrationally and scientifically.To sum it up,green GDP means higher efficiency and low pollution.There’s absolutely no point in saying that we shall stop building all those power plants, we should shut down factories that are manufacturing goods for our modern life, or we’d better just suspend economic growth.Instead, what we should focus on is how to achieve all these with higher efficiency and lower pollution, or, we may as well put it, to achieve a higher green GDP.Seriously, going green should not just be a decision to be made by policy-makers, instead, it should be a life choice of every individual.As we can see from the cycling orchard model I mentioned earlier, a small difference made in a production cycle will make a huge difference towards going green, and towards guaranteeing us a green nation.

浅析绿色gdp 第2篇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八八战略”是我省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结合。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特别是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老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我们既要着眼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承担起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我国绿色GDP核算及应用浅析 第3篇

一、绿色GDP核算的现实背景

1. 我国经济“高速低质”的发展模式。

中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按照“可持续指数”排名, 中国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测算,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 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前透支获得的。之所以出现差异如此悬殊, 与GDP构成有很大关系。消费、投资、出口净额等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但我国长期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当2008年金融危机使外贸状况恶化时, 投资成为保证经济增长的主因。由于缺乏资源环保机制和法规的有效监控约束, 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加速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然这与“唯GDP至上”的政绩考核机制也关系密切。

2. 我国社会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为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我国GDP告诉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能”的粗放型经济作为支撑, 不符合“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也违背了“代际公平”的原则。因此应当转变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粗放式转为“资源1-产品1-资源2-产品2”集约式的循环经济模式。

3.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局限。

GDP作为一个国家社会财富总量的参考系,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然而它只考虑了经济活动的经济性属性却忽视了其社会性属性, 未能体现出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贡献, 将资源和环境视为游离于经济过程之外的自然因素。

如图1所示, 现行GDP核算只考虑资源的开采成本, 忽略了资源的使用成本和环境成本, 导致资源环境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并虚增了GDP。经过图1所示传导机制, 最终加速了资源耗竭和环境降级。

绿色GDP是指现有GDP扣除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后的余额, 是将资源和环境纳入经济活动后对真实国民财富的科学计量和客观反映。正是基于上述背景, 绿色GDP核算成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

二、绿色GDP核算发展脉络

1. 国外关于绿色GDP核算及应用的研究。

国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核算指标,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可以采用“生态需求指标” (Index of ecological irement, ERI) 来定量研究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1972年, 托宾 (James Tobin) 和诺德豪斯 (William Narwhals) 在其净经济福利指标 (Net Economic Welfare) 中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特征, 指出应当将环境污染导致的福利损失从总福利中扣除, 并以此对GDP进行调整修正;1990年戴利 (Herman Daly) 和科布 (JohnB.Cobb) 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 (Index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 利用“可持续收入”来测算福利, 其实质已经接近绿色GDP的内涵。

从应用层面来看,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为绿色GDP核算体系确立提供了方向和原则;1993年联合国推出了改进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1993) 及其附属账户体系 (SEEE) , 该体系“既可以将核心账户中没有反映的资源环境内容在附属账户中给予充分反映, 又可以使SNA核心账户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有利于历史对比, 也有利于各国实践SNA的持续性”;2003年联合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出版《SEEE2003》, 作为对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正。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包括美、德、法、加、挪等在内的10余个国家初步建立并尝试编制绿色GDP核算体系。

2. 国内关于绿色GDP核算及应用的研究。

我国理论界对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研究, 为我国绿色GDP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如周龙 (2010) 《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一文中对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菲律宾、哥伦比亚等国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了论述;二是基于核算方法技术的探讨, 如牛芳兵 (2011) 《绿色GDP与环境成本核算研究》一文主要内容即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三是基于某区域的绿色GDP核算, 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如陈铁华 (2007) 《江苏省绿色GDP的核算及应用研究》和张婧、朱国伟、姚海燕 (2007)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以江苏省为例》。

从应用层面来看, 2004年9月,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在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论证会上论证通过《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这意味着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三、绿色GDP核算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

1.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问题。

绿色GDP核算是一个外延和内涵存有争议、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世界性课题, 就我国而言, 对于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研究还不成熟, 大部分研究属于跟踪国际最新成果, 然后联系我国现状进行分析;我国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 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但距离形成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全国范围的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 对特定资源核算的具体技术方法也未达成共识。另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将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 可以预见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将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规范的漫长过程。具体而言,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如下问题:

(1) 就市场层面而言, 环境和资源的产权划分不明晰,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估价困难。当前我国资源环境产权多属于公共产权, 资源环境消费的竞争性、排他性及有偿性较弱, 一直以来资源环境的价格与其内在价值间存在着较大的背离。另外, 由于污染具有“流动性”“全球性”的特征, 对资源、环境损失的核算难以确定合适的归属范围, 这使得产权界定变得困难。

(2) 就制度层面而言, 首先, 唯GDP至上的政绩观, 增加了绿色GDP核算的实施难度。单纯以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指标, 会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脱节, 因此, 一方面, 要将绿色GDP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 必须变革现有的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其次, 具体法规和制度建设还不健全, 我国已经在战略层次 (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两型”社会等) 上做出了部署, 但在战术、策略层次方面, 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资源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到位。

(3) 就核算数据及核算技术层面而言, 问题包括:第一, 我国缺乏核算基础资料的数据库, 难以对基本资源价格和环境保护治理成本等进行科学准确的厘定;第二, 环境要素、自然损耗量的估价方法和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影响结论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也使得核算方式外部效用 (普适性) 方面欠佳;第三, 我国现行核算体系“重实物量核算, 轻价值量核算;重人造资本核算, 轻自然资本核算”, 要实现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还需一段较长过程。

(4) 其它层面问题还包括:资源环境损失的滞后性问题;国际上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代际间的不公平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

2. 绿色GDP核算的两点说明。

首先, 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对现行以GDP为核心内容的核算体系的补充而非替代。绿色GDP核算体系本质上是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到现行经济体系中, 分析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双向作用, 目的是将资源、环境、经济综合考虑, 正确客观的反映人类真实的经济活动成果。然而, GDP本身有着其内在的优良特性:基于真实的交易活动, 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国际上统计口径一致, 具有可比性;能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 具有相关性。因此, GDP在核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很难动摇。在联合国SEEA2003中, 绿色GDP核算也仅仅作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卫星体系而存在。

其次, 绿色GDP核算体系较SNA有所改进, 但并非尽善尽美, 还有很大改进余地。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生存质量的恶化, 人类开始反思其经济活动的后果, 最终将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处理, 即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活动过程予以测算和衡量。然而, 受数据获取、产权界定、货币化计量、统计口径等条件限制, 人力资本投资、幸福感、满意度等并没有囊括在绿色GDP核算体系之中。

四、绿色GDP应用对策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 在整理分析前人研究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如下对策。

1. 市场层面:

明晰资源、环境产权, 建立健全资源的价格体系。建立一支由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资源、环境产权问题课题研究组, 率先构建起我国资源环境产权状况的框架体系;通过建立试点, 依据实际应用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 成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论证委员会, 论证通过后,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执行。

2. 制度层面:

首先, 转变各级政府和官员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追求“唯GDP至上”逐步转变为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发展”, 依此, 促使其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觉加强污染治理、注重资源保护的切实行动;其次, 宏观方面要加强环境资源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 使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法可依, 微观方面“要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制度, 奠定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再次, 要完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环境资源核算的核算方法, 力求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变动的客观实际, 使国民经济核算更能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

3. 核算数据及核算技术层面:

首先, 依据我国资源的赋存条件和特点, 建立土地、矿产、森林、水、海洋五大资源和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两大环境的基础性数据库, 搭建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平台;其次, 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的特点, 确定全国范围具体、可操作性的核算技术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 同时大量深层次的矛盾也不断突显, 绿色GDP核算体系, 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提供了指南。虽然当前我国绿色GDP核算在经济、制度、数据和技术方法等层面还存在着诸多困难, 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和实践应用范围的拓宽, 可以预见绿色GDP核算终将会在我国不断确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5)

[2].张赞.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J].财经科学, 2006 (2)

[3].陈铁华.江苏省绿色GDP的核算及应用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 2007 (11)

[4].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 2010 (11)

[5].张婧, 朱国伟, 姚海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3)

[6].周珊珊.浅谈绿色GDP[J].理论探讨, 215期

浅析绿色gdp 第4篇

什么是财富?《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 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对财富下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生产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所有财富都具有能产生收入的基本性质,收入既是财富的收益。因此,财富是存量概念,而收入则是流量概念,这种收入流量的现值,构成财富存量的价值。”通常我们也将财富分类为个人拥有的财富和全体居民财富总和,或称为国家或社会的总财富。

人类对财富的认识转变

尽管人类不断追求财富,不断创造财富,但是对于什么是财富,如何衡量财富,又如何创造财富,并不是很清楚。人类曾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及体系,才日渐清楚这些问题,这也可以称之为人类对自己创造财富的三次大认识和发明。

第一次,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国务部要求,领衔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构建了GNP指标及其核算体系。联合国等编著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成为世界各国官方统计的蓝本,衡量经济财富的GDP堪称20世纪人类最大发明之一,但是它有很大缺陷,受到多方质疑。

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根据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人类发展思想,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超越了GDP所代表的经济财富,显示了更加广泛的人类财富,每年以《人类发展报告》形式将世界各国HDI指数予以公布。作者将HDI与总人口相乘定义为人类发展总值,简称GHDI,视为“人类发展总福利”,其衡量社会财富包括社会公本,同时也包括了GDP。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真实国内储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是一种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在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是对GDP的第二次创新。即便如此,人类对财富的认识和衡量仍旧存在信息上、认识上、知识上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实际上,人类的总财富不只是经济财富,还包括社会财富和自然财富,严格的说,GDP只代表经济财富;GHDI(人类发展总福利)代表了社会财富,特别是在经过不平等调整之后的HDI也反映了社会公平的程度。事实上,人类财富还包括自然财富,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自然财富账户来清晰地表达和衡量。因此,人类总财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来的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自然财富的总和。

人类财富的积累不只是加法,也有减法,因为发展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不同的发展模式会有不同的成本,因而就有不同的净收益。从净福利的角度看,人类净财富由如下公式来表示:

人类净财富 =(经济财富﹣经济成本)+ (社会财富﹣社会成本) + (自然财富﹣自然损失)=人类总财富﹣总成本

这里总成本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济成本,是通常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计算的显性成本;第二类是社会成本,包括社会不公平、社会冲突、贫困、腐败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第三类是自然成本,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损失、气候变化影响等难以计算的隐性成本。因此,发展的目标函数,不仅是发展收益的最大化,也包括发展成本的最小化。人类财富的计算和衡量不仅要做加法,还要做减法,要扣除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自然损失。

从名义GDP到绿色GDP

人类净财富的公式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实际衡量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我们还是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澄清并区分三个不同的概念和重要指标:

一 是名义GDP。即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本、自然成本,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确是名义的GDP。为此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已经意识到名义GDP的局限性,要求各国要“扩大国民经济账户的现有体系,以便把环境和社会问题融汇到会计核算框架中”。

二是真实GDP。这是根据世界银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Green National Accounts)体系计算的GDP。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计算真实储蓄率的公式如下:

真实GDP=名义GDP﹣自然资产耗竭(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教育支出

世界银行提出的这一核算体系使得人们首次可以衡量真实储蓄率,同时还能衡量自然资产损失成本,即自然资产耗竭,同时也考虑到人力资本(指教育支出)对自然资本的替代性。根据该公式计算的真实储蓄率总是不同程度地低于名义储蓄率,是人们首次看到“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财富,如果提高真实GDP就意味着降低自然资产损失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三是绿色GDP。这是作者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理论以及对人类总财富的认识,对世界银行定义的真实GDP进行重要补充,提出了绿色GDP的衡量公式,增加了四项重要指标: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损失+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

具体来讲,该公式可以表达为:

绿色GDP=名义GDP﹣自然资产损失(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矿产耗竭+颗粒物排放损失+二氧化碳排放损失)﹣自然灾害损失+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研发支出)+绿色投资(生态建设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节能减排投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净初级产品进口)

第一项是自然灾害损失。它反映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灭规划(2011-2015)》中的核心指示,即每年平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在一定程度上,减灾就意味着增加绿色GDP。

nlc202309051426

第二项是人力资本指标。它反映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现规划纲要(2010-2020)》中首次提出的人力资本指标,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教育支出,二是卫生支出,三是研究与开发支出。《纲要》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2010年的10.75%提高至2020年的15%。这就构成了中国的总人力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全国的知识资本投入,有利于增加绿色财富。

第三项是绿色投资。这是指增加自然资本的投入。它包括了三个指标:一是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对于林业、治理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意味着增加了生态资本;二是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这意味着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三是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这意味着提高了能源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项是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基于绿色发展系统的开放性和中国资源短缺的现实,当增加初级产品净进口,就增加了从外部获得的自然资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从以国内价格(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利用本国资源到以国际价格(世界市场均衡价格)利用世界资源,也会大大提高本国的资源利用率,直接减少能源资源耗竭,相当于增加了本国的绿色GDP。

由于对人力资本投资、对生态环境的物质资本投入都会对本国自然资本具有替代性,这反映了人类的绿色发展不但不会损耗大自然,还会反哺大自然,回报大自然,有益于大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互益”。在考虑到从世界市场输入外部资源条件下,新公式计算下的绿色GDP可能大于真实GDP。从实践上看,这一公式弥补了世界银行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绿色投资和开放条件下的外部自然资本输入的缺陷。

从政策含义上来看,绿色GDP公式更具有实际意义:一是增加了自然灾害损失,使得自然损失包括了两部分,即自然资产耗竭和自然灾害损失,增加综合防灾减灭投入,可以明显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创新绿色发展技术;三是增加生态环境投入,直接增加本国自然资本;四是增加外部自然资本输入,促进不同初级产品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增加本国稀缺自然资本,还有利于增加世界资本的利用效率。

事实上,绿色GDP公式不仅仅意味着几大资本的简单累加,而且蕴含着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组合和相互替代的深刻逻辑。根据绿色发展系统理论,不难发现归属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名义GDP(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外部自然资本输入(国际资本)几者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因此也就可能导致彼此替代和相互转换。这最终体现为不同要素之间的转换和重新组合,改变或产生新的基要生产函数。

绿色GDP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可以计算以往“看不见”的自然损失(包括自然资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损失),而且还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看得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投入来增加自然资本,使大自然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这就是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论GDP与绿色GDP及其选择 第5篇

关键词:GDP;绿色GDP;比较研究;选择

一、饱受争议的GDP

第一,从理论层面上,GDP本身具有缺陷。第一,它只能反映生产最终产品的规模,不能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如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而且GDP没有将生产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加以区分,将所有活动视为正价值而加入总量,使之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经济情况,有时甚至是荒谬的,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会使GDP增加,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环境破坏而GDP相应增加;洪灾的发生、修建提坝,GDP随投资及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产品的生产排出有害物质,GDP因其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污染致病人增多,GDP随医疗产业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生活质量下降,而GDP却在增长,这显然有违社会生产的初衷。第二,不能准确反映国民收入、福利及财富状况。由于经济开放程度不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使GDP 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的收入情况;福利水平不仅与货物和服务的数量有关,而且还受自然、政治等诸因素影响,而疾病、地震、战争等造成福利水平下降,GDP却额外增加,因工作等原因人们并没有因收入增加而消费更多的产品或从事休闲、享乐等,足以说明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福利状况;而SNA 核算中,就“扩展的财富”而言,财富的内容本身就不全面,加之,GDP的增长与财富的增加并不完全一致,同样造成GDP 难以准确反映财富状况。第三,在国际比较的可比性方面存在不足。联合国SNA(1993)指出:“SNA是以一种标准的国际通行的概念、定义和分类形式向国际组织,超国家组织报告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体系。……SNA设计时就打算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实施”,而具体实施中的充分灵活性,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管理要求等不同的情况下,核算的内容、方法不完全一致,显然造成其国际比较时可比性的不足。比如第三产业核算内容、方法上的差异;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上的不同;各国经济的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同样的家务劳动对GDP的贡献不一致;非法经济、地下经济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使其核算内容和方法上差异很大等等,都明显地影响核算结果的可比性。

第二,从具体操作层面上,GDP核算涉及面广,资料要求高,尚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基础资料缺口很大,口径不一致,难以支撑GDP核算对庞大资料的需求。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不断完善GDP核算方法上取得进展,但就其核算所需资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统计体制构架中,没有一个具有权威和足够协调能力的机构,统一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致使其资料来源渠道多,口径不一致,一方面加大了GDP 核算的难度,另一方面极大地制约着其质量;如前所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到2010年要达到43.3%,足以说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服务业统计现状是国家统计局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以及所有服务业的劳动工资和就业人数进行统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其管理的企业进行主要满足行政管理的行业统计;而相当部分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广告业等的数据则来自分散的企业;由于各自目的的不同,指标范围口径不一致以及不具有隶属关系的系统外企业的遗漏在所难免,资料来源的如此状况,何以确保其核算质量?并由此派生诸多问题,如在GDP核算中估算的比例过大,且方法粗糙。根据联合国SNA(1993),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分为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和非市场产出三个部分,其中占很大比重的非市场产出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利管理业和地质勘探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保障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因其数据限制,其增加值常规年份只能根据第三产业普查年份的增加值率推算,而两个普查年份相隔10年,均用其系数推算,显然有失客观;再如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从方法上只是生产核算而没有使用核算;从时间上只是累计的季度核算而没有分季度核算,使季度GDP核算的反映和分析功能受到极大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础资料缺

乏所致;又如不变价GDP核算涉及到经济增长率的计算,由于资料缺口如服务业生产价格的缺乏,使之尚有相当的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当然,也有协调和完善各种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的问题等,凡此种种,说明从操作层面,GDP核算面临很大困难。

第三,从GDP核算资料层面上,其质量不够高,已经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各县区生产总值及其增幅的综合,相当程度地高于省市生产总值及增幅;而各省市生产总值及增幅的综合,又相当程度地高于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幅,当然其中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普遍存在的如此超常现象,从一个角度让人们有理由质疑GDP核算的质量;另外,我国按国际惯例对GDP历史数据进行过若干次修订,甚至有时数量巨大,一方面表明统计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我国GDP 核算资料确实质量不高;第三产业普查数据详细,通常是把普查年作为专业统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准年,其所获数据及比例关系和系数,作为非普查年份核算的重要依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以我国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为例,2006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以经济普查年份GDP数据为依据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的结果,总体上不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有较大幅度上调,就第三产业增加值而言,比原来增加了2,800亿元,增幅高达30%,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1.9%调整为40.7%,并使国内生产总值扩大了10%;经济普查GDP上调了23,002亿元,上调幅度高达16.8%,增幅也有相应修订。

第四,从资源、环境的现实层面上,资源溃乏、环境恶化已成共识。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延式的模式,资源环境问题已非常突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新世纪头20年,中国人口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关于对GDP的狂热追求乃至对GDP 本身多有微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承载厚望的绿色GDP

实际上,由于上述诸多原因,GDP 核算产生至今,其不断完善过程,始终伴随着对其不断的争议,也是不断研究克服其局限性方法或探索新的方式的过程。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GDP 不能反映资源耗减、环境恶化等的问题,基本研究方向一是提出辅助指标以弥补其不足;另一个就是确立替代性指标;对第二个研究方向人们投入大量精力,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国家及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取得一些理论成果,在方式方法上也有诸多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内外相对统一的认识和目标:就是建立绿色GDP核算。绿色GDP即是资源环境成本纳入GDP核算,并作为经济生产的成本予以扣除,由于其对资源环境之利用消耗的反映,较传统GDP 而言,又称为绿色GDP。

近半个世纪以来,绿色GDP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突破GDP的局限性的必要;另一方面说明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尽管理论上不乏成果,实践上不乏经验,但离全面实施绿色GDP 核算尚有相当差距,一则各项研究和实践多为零星的、局部的;二则即使2003版《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也仅提供了一些建议性方法,难以全面实行,其自身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加上下列诸多因素的考虑,我们必须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绿色GDP。

首先:绿色GDP是在GDP 核算的基础上引入环境资源因素核算,GDP 核算本身的其它一些不足仍然存在,如:未能将生产活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加以区分,所有活动均视为正价值而记入总量;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收入、福利及财富状况;核算资料缺口较大、质量有待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通过实施绿色GDP 核算本身可以解决的,相反在有些方面尚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而将环境资源核算引入GDP 核算,必将对GDP 核算本身产生冲击,操作层面上尚有诸多方法技术问题有待研究。

其次,环境资源的定价有困难。环境以社会经济系统作为考察对象,是指影响该系统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资源(指自然资源)则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一则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困难,既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又有法律工作的缺失,产

权不明晰具体核算自然难以操作;二则环境资源市场定价困难,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完备的市场甚至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市场,无法形成经市场确认的价值,使之定价极为困难,如物质资源通常以类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估计,这种估价因人为因素而难以保障其真实客观性;而生态资源价值却无法估量,太阳和空气对人类生产乃至生存极端重要,它的经济价值有多大?生态平衡的破坏更难估价,野生动物的灭绝、天然植被的流失以及微生物对水土的改变等几乎是不可能估价的;显然环境资源的定价困难,是其纳入GDP 核算之中的根本性障碍之一。

再次,自然资源的消耗尤其是环境评估及其污染的损失量化困难。测算浩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的消耗,量大、技术要求高,十分艰巨;而环境评估特别是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的量化工作,更几近不可能准确客观,这是因为由水体、大气、土壤、生物等媒介组成的环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现有的估算方法要么难以实施,要么过于粗糙,上述表明无论是环境资源的量化、还是其定价都包含着普遍的估算,说明即便实施绿色GDP核算,由于主观因素,而使其真实、客观性受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结果。

再其次,绿色GDP核算本身尚有诸多技术或方法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如何与GDP核算理论和方法的衔接?环境成本扣除了,但环境效益是否应计入?如何评判和记入环境效益等等。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Vol22,No6

三、结论

第一,正确认识统计指标的功能。作为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具备一定的名称、方法,更有其内涵的口径要素,决定了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只能反映总体某方面数量特征,完成相应的功能,要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满足各项要求是不可能的,也有违科学精神,GDP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更多的争议,似乎来自于对其功能定位的认识模糊或任意扩张,让它承载了太多不能完成的任务,既使实施绿色GDP核算,它除了自身仍然有缺陷,其功能也只不过是一个指标而已。

第二,合理使用GDP。首要的是淡化生产总值的考核职能,地方官员对GDP的追求,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程度不同的干扰核算数据;其根本就在于现行体制下,GDP被当成地区间比较的非常重要指标,而且普遍作为考核下级的主要指标。实践中,考核体系是必要的,但它是一个导向,给地方GDP增长减压或建立一个更多反映民生、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或比较依据,可能会取得多方面的效果。另外,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使用GDP要更多地关注其局限性,采用诸多指标,补充、完善,以求客观真实。第三,在没有包括绿色GDP在内的其它更好指标之前,GDP仍然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问题是如何更好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反映经济运行整体状况是客观需要,绿色GDP核算尚远未成熟,而既使实施绿色GDP核算,因其仍以GDP核算为基础,故而,GDP的使用仍将是有益的,而在理论、方法上更进一步研究,逐步克服其局限性,也就成了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它不仅提高了GDP核算质量,同时也是朝着绿色GDP核算方向努力的一部分。

第四,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际上,GDP受到的争议,相当部分来自于其核算质量,而国家政府统计系统就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推出诸多措施,如GDP核算的联管联控制度、下算一级制度等,都是针对核算数据的抗干扰能力,但其自身尚有待研究而效果很有限,如下算一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GDP数据的出口,但基础资料的来源仍无法控制。问题的根本之一在于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数据受到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出路显然在于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现行的统计局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的格局。

第五,加强调研,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绿色GDP核算准备工作。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而资源环境对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影响将愈加明显,人们对其关注有增无减,更加迫切要求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耗减、环境变化的情况。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可行的方面逐步推行、方法上不断完善,既使在某些方面暂时不能实施,但逐步积累、扩展总是需要的,也许很难达到严格意义上的绿色GDP核算,但毕竟在接近,更加有效地弥补的GDP核算的不足,当然,也符合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绿色GDP 第6篇

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第二,绿色GDP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我们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环保考核主要是用若干环境保护指标,以后绿色GDP研究成熟并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后,可以使干部环保考核更具有科学性。

第三,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绿色GDP 第7篇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1.绿色GDP总值(GeGDP)

绿色 GDP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2.绿色GDP净值(EDP)

绿色 GDP净值等于绿色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和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

3.资源成本

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4.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绿色GDP的实质与发展

可持续收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经济福利尺度的概念。自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保护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整体福利更加集中于环境资源问题上,随之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Green accounting)”,以及随后提出的“绿色GNP/可持续收入”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衡量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称之为“绿色GNP”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产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GNP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

〈1〉当年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折旧通常可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传统GN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另一则为完全计入传统GN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小时以及自然景观的破坏等。因此,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2〉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3〉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4〉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因此计算可持续收入(绿色GDP)的公式为:

可持续收入(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浅析绿色gdp 第8篇

内蒙古虽然连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值, 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 但人均GDP却仍然是全国倒数第二。有人说, 这样的发展观是“政府不穷, 百姓穷。”“输出资源留下污染, 输出财富留下贫穷”。

由案例可知, 这种高度的经济发展, 都是以大规模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量进驻内蒙古而不断促进的。高速的GDP增长, 不仅带给了政府丰厚的财政收入, 而且对于地方官员来说, 对官员的GDP指标考核也十分有利于其官路的提升, 可谓是名利双收。而对于广大群众来说, 带来的利益诉求就是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多, 而对于就业机会增长来说, 环境污染更来得直观, 浓烟阵阵, 水源污染, 生活质量持续下降。当地丰富的矿产煤炭资源, 带来的不是百姓的富裕, 而是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 下面, 将从其当地资源价格制定的体制进行探讨, 价格杠杆的缺失, 是这一系列问题真正原因之一的来源。

1.资源性产品煤炭价格偏低、比价关系不合理、价格形式机制不完善, 是造成“乌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

2.价格杠杆的在基础性资源煤炭产品定价作用缺失, 助长了这种粗放、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

3.“乌海”长期发展思维基于其单一但丰富的煤炭资源, 又因为其扭曲的资源品价格, 忽视了其他低耗能低污染企业的发展。

4.目前地方官员考核过多是根据当地GDP发展状况, 官员对于低价但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 考虑其考核标准与自身利益, 不顾以环境资源高代价换取GDP的发展。

二、通过逐步分析, 我们得出原因的根源于“价格杠杆”政策与作用的缺失, 而紧密联系以上分析, 价格杠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挥其重要和基础性作用:■■■■■■■■

(1)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 正如内蒙古“乌海”当地基层官员的描述, 资源价格过低, 由于国家对煤炭电力价格调节的滞后, 大量廉价的煤炭、电力资源无法合理输出, 所以带来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展现出的价格杠杆缺失, 并未其充分调节资源分配的作用。目前, 我国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上主要还是由政府决定, 不能准确反映资源严重稀缺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机制并未有效地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严重偏离和被扭曲的市场价格使企业缺乏节约资源意识, 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单位自然资源的产出也较低。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在于发挥好、利用好价格杠杆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比如, 政府应当大力增强资源品价格对市场的敏锐度, 提升资源产品价格, 使其恢复到与市场需求相当的适合的资源品价格,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利润在短时间减少, 如果企业提升技术, 减小浪费, 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就会获得生存, 反之就会被市场淘汰。对于一个地区, 一个产业, 这种调整的影响是深远的, 价格杠杆的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应用, 而且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地区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与和谐社会方面。坚持价格杠杆对国民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 资源分配的合理, 消化过剩的产能, 通过煤炭和电力的向外输出或通过技术管理创新, 发展当地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经济。由此环境变好, 空气和水提升都很好的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同时, 价格杠杆的体现, 在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和遏制环境污染凸显其作用, 也大力提升了当地区域产业的生产力, “绿色GDP”带来的同时也是经济效益的增加, 就业机会的增长, 这种经济社会环境的丰收, 最终都惠及于民, 其体现和落脚点都是以人为根本,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和实践, 人民幸福感上升, 也是我们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

(3)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用方面。价格杠杆能有效地刺激生产或抑制生产, 调整生产结构。通过价格准确地计算和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通过价格杠杆, 调整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 价格是配置人、财、物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我们可以通过价格杠杆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 用市场价格的提升, 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提升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对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国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运用收费政策限制资源开发量等等。这样, 乌海既可以通过煤、电来发展经济, 通过煤电转化经济运行成本, 同时又不会单一的过度开发煤矿资源, 陷入资源过度消耗陷阱。

(4)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目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比价关系不合理、价格形式机制不完善, 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因此, 价格工作必须以加快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理顺资源价格关系和增加供给能力为前提, 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减少排, 和节约型和科技提升, 产业优化结合, 环境污染减少, 环境自我净化修复能力增加, 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触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和加强环境的提升和优化, 这也必将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升。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许多资源产地经济增长、资源消耗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恶性循环, 以内蒙古煤电经济为代表, 这一问题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解决途径中的探索中, 资源性产品价格杠杆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逐步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理顺价格体系, 有助于走出粗放式经济增长困境,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煤电GDP,绿色GDP,价格杠杆

参考文献

[1]周春, 蒋和胜.市场价格机制与生产要素价格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2]龚亚香.发展绿色会计促进循环经济[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07) .

[3]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GDP) 核算[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04) .

浅析绿色gdp

浅析绿色gdp(精选8篇)浅析绿色gdp 第1篇As environment issues due to unsustainable way of development become sharp, the...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